哪幾座帝王陵內設置了傷人暗器?
我在《盜墓史記》一書中,專門寫了一章中國古人對付盜墓者的事情,總結了中國盜墓史上十大反盜墓設計手段。在所有反盜手段中,最為神秘的當是「伏弩」,也就是民間廣為流傳的——暗器傷人。
弩是什麼東西?箭。伏弩,就是暗設在陵墓死穴(盜墓者必經之地)處,可以自動發射利箭的一種反盜墓機械裝置。其原理與現代步兵使用的自動步槍相似,足可見古人在反盜方面的智慧。在古人來看,這也是一種高科技了,此技術在秦漢時期已相當成熟。
圖:位於陝西臨潼境內的秦始皇陵
機弩的實戰見於《史記·秦始皇本紀》(卷六),方士徐市帶數千童男童女去東海求「不老葯」時,在蓬萊遇到大鮫魚受阻,便奏請秦始皇派神箭手與他同往,「蓬萊葯可得,然常為大鮫魚所苦,故不得至,願請善射與俱,見則以連弩射之。」秦始皇「乃令入海者齎捕巨漁具,而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
自然,秦始皇在營造自己的陵墓不會不考慮使用這種裝置。史載,太子胡亥襲位後,「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不過,有考古專家懷疑司馬遷的記載可能不確,有朝一日,秦陵地宮洞開,司馬氏所記真偽就會大白於天下了。
圖:秦漢時期的機弩(複製品,揚州「漢廣陵王墓博物館展品)
伏弩一般只有帝王陵一類的高等級、高規格的陵寢才會使用。除了秦始皇的陵墓有「伏弩」,明確記載設有「機弩」的帝王陵寢還有漢武帝的茂陵。
《後漢書·志第六·禮儀下》內注引,「天子即位明年,將作大匠營陵地,用地七頃,方中用地一頃。深十三丈,堂壇高三丈,墳高十二丈。武帝墳高二十丈,明中高一丈七尺,四周二丈,內梓棺柏黃腸題湊,以次百官藏畢。其設四通羨門,容大車六馬,皆藏之內方,外陟車石。外方立,先閉劍戶,戶設夜龍、莫邪劍、伏弩,設伏火。」
曹操的高陵內傳說也設有機關,但此說不見於正史。蒲松齡所作的《聊齋志異·曹操冢》(卷10)記載,「許城外有河水洶湧,近崖深黯。盛夏時有人入浴,忽然若被刀斧,屍斷浮出,後一人亦如之。轉相驚怪。邑宰聞之中,遣多人閘斷上流,竭其水。見崖下有深洞,中置轉輪,輪上排利刃如霜。去輪攻入,中有小碑,字皆漢篆。細視之,則曹孟德墓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寶盡取之。」
圖:《酉陽雜俎》書影
同則故事引《水經》言,「越王勾踐都琅琊,欲移允(一曰元)常冢,冢中風生,飛沙射人,人不得近,遂止。按《漢舊儀》,將作營陵地,內方石,外沙演,戶交橫莫耶,設伏弩、伏火、弓矢與沙,蓋古制有其機也。」這段文字說明,墓設機關、積沙都是中國古代傳統的反盜墓手法。
唐代文人段成式所著的《酉陽雜俎》(卷13)里,有記述了當時的盜墓奇。以其中的《屍穸》一節里,便提到盜墓者對付生鐵熔化成鐵水封堵墓道地宮的事情,盜墓者用糞水將鐵壁腐蝕掉,輕易就將古冢打開了。《屍穸》接下來還記載了墓被盜開後的怪事——
「開時箭出如雨,射殺數人。眾懼欲出,某審無他,必機關耳,乃令投石其中。每投箭輒出,投十餘石,箭不複發,因列炬而入。至開第二重門,有木人數十,張目運劍,又傷數人。眾以棒擊之,兵仗悉落。四壁各畫兵衛之像。南壁有大漆棺,懸以鐵索,其下金玉珠璣堆集。眾懼,未即掠之。棺兩角忽颯颯風起,有沙迸撲人面。須臾風甚,沙出如注,遂沒至膝,眾皆恐走。比出,門已塞矣。一人復(一曰後)為沙埋死,乃同酹地謝之,誓不發冢。」
圖:秦陵兵馬俑坑中出土的秦時銅箭
段成式是憑著做過宰相的老子而步入仕途的。初為秘書省校書郎﹐累遷至吉州刺史﹐終太常少卿。《酉陽雜俎》,史稱段「博學強記﹐多奇篇秘籍」。《酉陽雜俎》是一部筆記小說,非紀實文學,所以真實是大大折扣的。但《屍穸》中還是透露了「伏弩」的厲害,「箭出如雨」。說明這個古冢里的機關重重,古人反盜設計多樣,不只有機弩,還有積沙,一個進入墓內的盜墓賊者反應慢了一點,就被積沙掩埋了。
在墓穴中置放殺人兵器,除了「伏弩」,還有「懸劍」,反盜墓原理差不多。被盜的名人墓中,唐朝風水大師袁天罡的墓里便發現了「懸劍」。袁的堪輿成就非常了不起,與同時代的另一大師李淳風齊名,相傳現今尚的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即為袁、李二人所選,袁的堪輿造詣,至今為風水圈所崇拜。最為神秘的傳說頗靈驗的《推背圖》,就是袁所作。此外袁還著有《六壬課》、《五行相書》、《袁天罡稱骨歌》等術數大作。
袁墓發現於中華民國年間,1933年代。當年的4月10日,時北平(今北京)的《晨報》曾作了報道,比較詳細——在河南的彰德城西北35里東灰營村,發現古墓二座,一為袁天罡墓(注,一說袁墓在古長安東南杜公祠的黃土崖上)一為趙簡王墓。袁墓在該村後崗嶺最高處,周約五十九尺,墓垣以磚砌成,磚長二尺八寸,厚半尺,寬一尺二寸,內為清水,一池深無底,水內有鋒利鋼錐。
圖:袁天罡(左)與李淳風(圖書插圖)
相傳有李家坡李某將袁墓掘開,由其中取出金冠金劍,並金具二十餘件,更有一劍懸於墓頂。有二人因以利刃砍擊劍之繩,落水而死,後將屍撈出,屍身均被錐尖穿爛,從此雖人皆知墓中有寶物,然無敢往取者。袁不愧為風水大師,詭計多多,為自己死後墓穴的防盜設計獨具匠心,終於計鐐。
當時,中央研究院正駐在彰德,進行安陽殷墟考古,有專家聽說後,前往該村勘查,還拍了照片,預備開發。這次發現被考古學家衛聚賢作為案例,寫進了《中國考古學史》。不少人看不起衛,但他卻是我尊重的考古學者之一。上月與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賀雲翱先生通電話時,還專門聊這位前輩,賀對魏也是頗尊重的。但衛因為「站錯了隊」,跟國民黨走,又倒騰過古董,雖然學術地位不虛,但在大陸影響並不大,實在可惜。還好,中國學術界內還是承認衛的考古成就的。
伏弩、懸劍都可主動出擊,計殺入侵的盜墓者。還有一種被動利器,即在墓中或通往墓穴的地面上,置放帶刺狀物件,盜墓者踩上後,或傷或死,這在考古現場多有發現。(
推薦閱讀:
※創設幼兒自主學習的小小空間----談幼兒園區域環境設置的合理性
※迅雷極速版設置開機不啟動和關閉懸浮窗
※乾貨!一文了解「胰島素泵」院內設置及調整原則
※課程設置
※唐代行政機構設置
TAG:設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