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五一三集)
06-03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五一三集) 2011/7/2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51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六百四十五面,倒數第三行: 【心得開明第三十四】 念老為我們介紹這一品的大意,「本品彌勒領旨,心得開明」。《無量壽經》上半部是阿難當機,下半部是彌勒菩薩,這個用意都非常之深。「佛復垂訓:一者當斷惑念佛,知苦修善。二者自利利他,轉相拯濟。三者重示樂國勝果」,極樂世界殊勝的果德,最後「諭除疑悔,免生邊地」。特別開導大家要斷除疑惑,不可以後悔。如果有疑惑、有後悔,縱然還是肯念,還是求願往生,生到極樂世界都生到邊地。這是這一品的宗旨。請看經文: 【彌勒白言。佛語教戒。甚深甚善。皆蒙慈恩。解脫憂苦。佛為法王。尊超群聖。光明徹照。洞達無極。普為一切天人之師。今得值佛。復聞無量壽聲。靡不歡喜。心得開明。】 這一段經文裡也有三小段,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彌勒領解佛語」,領是接受,佛的教誨完全接受,能夠理解佛所說的大義。這一句很不容易,後世學佛的人多,特別在我們現在這個世紀,領解佛語愈來愈少了。這個因素很複雜,不能怪責這個時代的眾生,因為這個時代眾生確確實實沒有福報,這是真的。雖然享受科技文明給我們帶來物質生活的方便,可是我們付出的代價太重,也就是我們將全部精神生活捨棄掉了。精神生活遠比物質生活重要,物質貧乏,他過得歡喜,他過得幸福。今天物質生活非常的豐足,生活不快樂,生活很辛苦,這就是我們付出的代價太大,不值得。所以,對於諸佛菩薩、聖賢教誨無法領解。彌勒菩薩說的話不錯,佛的教戒甚深甚善。「深自慶喜」,可見得彌勒菩薩法喜充滿。 下面是他的讚歎,而白佛言:『佛語教戒,甚深甚善』。教戒,教是教誨,戒是禁戒,告訴我們,如何把佛所教的老老實實落實在生活當中。這個地方講,「教戒二字見於《魏譯》」,在會集的時候採取《魏譯》的本子。「高麗藏本,餘本」,這就是我們有一共五種原譯本,其他的本子「多作教誡」,有言字旁的誡。「《韻會》曰」,這兩個字通用,戒跟言字旁的誡、教誡的誡通用。「《俱舍界品頌疏》」第一卷說,「教是教授,令人修善。誡是誡勗,令人斷惡。斷惡修善,故名教誡」。所以一個是在解門,一個在行門,誡重在行門,斷惡修善。「又《會疏》云:教,上人被下之言。誡,誡約也。言徹實理,故云甚深。轉凡成聖,故云甚善。」這幾句話雖然很簡單,把佛法教學的宗旨全說出來了。佛教眾生,體現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佛是什麼都不要,不為名、不為利,為什麼這樣熱心、認真努力在教學,他為什麼?世間人永遠猜不透。世間人有所作為決定是名利,這個事情對我沒有名譽、沒有利益,我決定不做,就是在佛門做一點功德還是這個力量在推動。我們到寺院去參觀,這根柱子某某居士捐贈的,都刻了名字在那裡,那是什麼?名。他要到那裡去,他一定看看他捐的那根柱子,念念不會把名利放下。佛什麼都不要,他為什麼?這是世間人無法理解的。 其實世間人迷惑顛倒,不了解事實真相,佛明瞭,一切眾生跟我是一體,我能不照顧嗎?不可能!我們人的身體是小宇宙,外面的環境是大宇宙,小宇宙跟大宇宙同樣的複雜。小宇宙不會比大宇宙少一點,大宇宙也不可能比小宇宙多一點,真的是不增不減。我們初學佛聽到這個說法有懷疑,學了這幾十年,終於搞清楚、搞明白了,沒有白學。這個事情,在人世間確實是根本的問題,是哲學上的問題,也是科學上的問題。人跟宇宙有什麼關係?人跟萬物有什麼關係?人跟一切眾生有什麼關係?關係不能不知道。中國人很重視,自古以來講五倫,五倫是人與人的關係,父子、夫婦、君臣、兄弟、朋友,人與人之間不外乎這五大類的關係。可是人與花草樹木的關係沒說,人與所有一切動物的關係沒說,只講到人與人。人與山河大地的關係沒說,人和虛空法界的關係沒說,現在還說人與不同維次空間生物的關係,也沒說到。這些佛全都講到了,遍法界虛空界一法沒有漏掉。 佛說,哲學裡面所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要從這裡講起,這個本體就是自性、就是真心,也叫法性,名詞很多,都說這樁事情。自性真的是無一物,惠能大師講得好,「本來無一物」,是自性!自性有沒有?有,有而無一物。用現在科學的話來說,自性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精神現象,也沒有自然現象,所以叫本來無一物。但是它能隨緣,如果有緣,它能現這三種現象,也就是物質、精神、自然現象都是它變現出來的,它能現。所以能現能生,惠能大師說「能生萬法」,這個話的意思就很深,能生萬法,萬法是自性所生,自性是真正的自己。所有萬法都是自性生的,自性跟我什麼關係?一體。既然是一體,局部發生問題了,要不要去幫助它?沒有任何條件,也沒有任何意思,自然去幫助它,道理就在此地。 覺悟的人都明白,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我從哪裡來的?你從哪裡來的?他從哪裡來的?從迷惑顛倒來的,你要不迷,你我他都沒有,迷了才有。我們必須把這個根本搞得清清楚楚,這才叫覺悟。迷了就不叫自性、就不叫真心,叫妄心,不叫自性,叫阿賴耶。所以阿賴耶是妄心,只要一迷,自性就變成阿賴耶,阿賴耶能生萬法。但是能現能生還是自性,所現所生裡頭加上一個變化,《還源觀》上講的三種周遍,第二種叫「出生無盡」,那個是變化,無量無邊無窮無盡的變化,變化太多了。為什麼會有變化?念頭,跟著念頭起變化。為什麼說無量無盡無窮無邊?念頭生滅,彌勒菩薩說得好,我們終於有這麼一點概念了。你看那個生滅心,生滅心是阿賴耶,自性不生不滅,阿賴耶是生滅心,妄心,一秒鐘有多少次的生滅?一千六百兆,我們不知道。這個生滅心就是一念迷,這個一念就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那叫一念,這一念迷了。迷了它就出現這三種現象,自然現象、精神現象、物質現象。而這個現象「周遍法界」,三種周遍,「出生無盡,含容空有」,這三句話重要,一句都不能少。這一念包虛空,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事實真相。 而末那,就是第七識,執著阿賴耶相分裡頭的一分,見分裡面的一分,認為是自己。我們把我們的身比作阿賴耶,執著物質是什麼?執著我們一個細胞,認為它是我。其他的呢?其他的忘掉,以為不是我,執著這一分。執著無量無邊的分別,無量無邊的執著,裡頭也是執著很渺小的一分,認為是我的心。阿賴耶四大煩惱常相隨,諸位曉得,這個四大煩惱都是無量無邊無窮無盡的,執著一分。我見、我愛,我愛是貪,我痴、我慢,我慢是瞋,貪瞋痴叫根本煩惱。什麼時候有的?一迷就有了。所以這個叫俱生煩惱,它不是學的,從一念不覺那個時候就開始就有了,我出現了。我跟宇宙都是假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同時出現,同一念當中出現,這個事情太深祕了,誰知道?佛知道。佛怎麼知道的?佛看見的。佛怎麼看見的?佛在甚深禪定當中看見的。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的時候,你的心極其清淨,這個事實真相就被你看到。 彌勒菩薩看到生滅的現象頻率那麼高,速度那麼快,是他看到的,我們看不出來。我們就看電影,老式的電影是以幻燈片帶動的,一秒鐘二十四次的生滅,我們就看不出來,這眼就不靈光,看不出來。現在一秒鐘一千六百兆,你怎麼會看見?我們就想到,那是多麼細的心才把它看出來,假的。所以大乘教裡面告訴我們,八地菩薩他就見到阿賴耶。《華嚴經》菩薩的階位五十一個,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五十個,加上等覺,五十一個階級。八地,五十一個階級最高的五層,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妙覺,這五個位次心清淨到極處,能看到阿賴耶,就是看到自性的迷悟,最初的迷悟,就那一念之差。迷沒有原因,悟也沒有原因,你要找原因,你永遠不會覺悟,你永遠找不到迷的源頭。只有什麼都不找,讓清淨心現前,豁然看到了,有心看不到,無心看到了。所以這個事情不會是假的,見到的人太多了。所有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妙覺全看到,絕對不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看到。 佛法傳到中國,那個時候是像法時期,像法是禪定成就,所以中國的禪風特別殊勝。它傳到中國,像法開始。像法一千年,大概是到唐朝時候,像法期間到唐、宋,後頭元、明、清,末法了,入末法。我們看禪宗《五燈會元》、《景德傳燈錄》,修禪開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再加上教下的大開圓解,淨土宗的理一心不亂,密宗的三密相應,這些有成就的人合起來,我們最保守的估計,不會少於三千人。這三千人都見到阿賴耶,他們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對於阿賴耶這個事情統統清楚。這麼多人做證明,這哪是假的?至於淨土念佛往生人數就更多了,這二千年來,我們最保守最保守的估計,肯定超過十萬人。你要曉得,這些人成就了,他都去作佛去了。我們今天明白了,一定發心要迎頭趕上,我們不能墮落,不能在人後面。他們已經成就,我們還沒成就,努力,希望在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這個事情做得到,不是做不到,理論、方法、經驗這部書裡頭統統都有。我們要迎頭趕上,這一部經就夠了,不能搞多,不能搞雜。我們過去生生世世沒能成就,大概就是搞得太多、搞得太雜,心不能專一,所以心是散亂的。這一生我們如果還是用散亂心,也就是妄念很多,思想很複雜,那這一生我們依舊不能成就。 我們一定拿出勇氣出來,放下,連佛法也放下。佛在《金剛經》上告訴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捨就是放下。這是什麼意思?佛法裡頭只取一門,其他的要放下,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叫符合戒定慧三學,聽話就是持戒,一門就是修定,修定定到一定的程度他就開悟,不必求開悟,到時候自然開悟,這個法子妙絕了。凡夫成佛不難,難在你不聽話,你自己的見解,就是成見,太強了,相信自己,不相信佛菩薩,當然更不會相信祖師大德,結果自己吃虧了。如果帶著這種疑惑念佛,這一品經後面講到,生到邊地,不能入品。在邊地還要耽誤五百年,這五百年見不到佛,聞不到佛法。誰在懲罰你?沒有人,自己迷惑顛倒所幹的。佛法當中,無論什麼境界裡,沒有一樣不是自作自受,你要把責任推給別人,那你罪過就重,愈往下墜愈辛苦。所以要曉得,要了解事實真相,「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問題決定在自己,不在外面,不在佛菩薩,也不在經典,自己錯了。惡範圍包括非常之廣,善亦如是,懂得斷惡修善、破迷開悟。佛的言語,言徹實理,實是真實,現在人講的真理,字字句句話都是真理,所以講很深。佛的教誨字字句句都能幫我們轉凡成聖,這叫甚善,這聖是什麼?聖是佛,確實能幫助我們在這一生去作佛,這是大善。 「法音廣被,普令聞者」,『皆蒙慈恩,解脫憂苦』。法音是佛菩薩的教化、教學,我們一般人稱它為講經說法。而佛菩薩所表現的,我們中國古人所講的,身行言教,他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這叫身行。當年釋迦牟尼佛在世,住世八十年,給我們表演的是八相成道,我們要細心去觀察。八相裡面第一個相,入胎,入胎裡面含很深的意思。摩耶夫人的胎教,這一點不能疏忽,要是沒有意義,怎麼能說八相當中的第一相?第一相是從兜率天下降,第二個就是入胎,摩耶夫人的胎教。出胎跟一般人不一樣,一出胎的小孩,剛剛生下來就會走路,走了七步,手指指著上面,「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說這麼一句話。所以,有很多這些學者們看到經上有這句話,釋迦牟尼佛很傲慢,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他那個我,不是我們現在講的我,我們現在講的我,都認為是我的身,他不是的,他那個我,是常樂我淨裡面的我,那是真我,不是假我。佛經上解釋我有八個意思,其中最重要的,兩條,第一個就是主宰的意思,第二個是自在。我們今天執著這個我,無論是身、無論是心,有沒有主宰?沒有,自在更沒有了。自在就是不受任何環境的影響,那叫自在,我們不行,我們受很多影響。所以對佛法不明瞭的人太多,批評的人太多,沒有把它搞清楚就隨便說。如果這個說的人在社會上有影響力,會誤導很多人,這叫造業。造業肯定要受果報,果報現前後悔莫及,這都是事實真相。 所以確實甚深甚善。我們了解之後,真的了解了,念頭轉過來。這念頭一轉什麼?原來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他那種大慈大悲就放出來,就放光了,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他沒有不愛的,而且是清淨的愛、平等的愛。清淨的愛裡面是什麼?裡面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起心動念,這是平等的愛。清淨的愛沒有染污,就是那個愛裡頭沒有貪瞋痴慢疑,是清淨的,這個愛裡頭沒有分別,為什麼?萬物是一體,這叫大慈大悲。慈悲是愛,為什麼佛不用愛?愛裡頭有情執,那就不清淨;愛裡頭有分別,那就不平等。慈悲是清淨的愛、是平等的愛,是真正知道萬物跟自己是一體的愛,這是諸佛菩薩之大愛。自己要真做到,做不到,冒佛菩薩的名字這都有罪,大愛你沒有做到,你要用大愛這個名字就有過失。大愛是佛,菩薩是法身菩薩,不是普通菩薩。所以甚深甚善。講經教學,普世的教育,一切人都來聽,佛平等,沒有分別。當年在世,佛教學不分國籍,也不分族群,也不分宗教,也不分貴賤、男女老少,只要肯跟他學,他都是同樣熱心愛護來教導大眾。普令聞者皆蒙慈恩,蒙佛的慈悲教誨,解脫憂苦,把煩惱化解了,憂慮化解了,迷惑化解了,脫離煩惱、脫離六道、脫離生死,這些是憂苦。 「《會疏》云:解脫憂苦者,得聞要津,絕流浪憂,飽耽法樂,脫生死苦也」。下面念老有簡單的解釋,意思是說,「得聞法要」,這個得聞要津,要津就是法要,佛法裡最重要的那個部分,這叫法要,核心的部分。我們剛才講的這最重要的,自性、阿賴耶能生萬法,末那執著阿賴耶的見分、相分裡頭的一分,非常渺小的一分,認為是自己,我是這麼來的。你了解事實真相,你就把這個我的執著放下了;你還沒放下,你沒有真的了解,真了解決定放下。為什麼?錯了!什麼是我?我在此地告訴大家,也不要講太深,太麻煩了,講不清楚,我告訴你,阿彌陀佛就是我,我就是阿彌陀佛,問題整個解決了。這個話有沒有過分?不過分。為什麼?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它怎麼過分?阿彌陀佛是不是自性現的?是,一點都沒錯。一切諸佛如來是自性現的,一切十法界是自性現的,一切六道是自性現的,一切地獄也是自性現的,那我說自性彌陀,哪裡說錯?我今天要離苦得樂,我今天要回歸自性,我就用這個方法,「我心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心」,你真的能解脫,你真的能往生,真的能成就。我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對待一切人怎麼樣?完全看成是自己。我是佛,你是畜生,那行嗎?這不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絕對不會有這種念頭。阿彌陀佛看到畜生,牠本來是佛,佛眼看一切眾生全是佛,就成佛了。菩薩眼睛裡看一切眾生全都是菩薩,決定沒有分別。他迷的時候,佛菩薩只生憐憫心、同情心,趕快幫助他斷疑生信,回頭是岸,幫助他,決定沒有怨恨。 做父母看到兒女不孝順、不聽話、不學好還會生氣,佛菩薩不會。父母為什麼會生氣?父母迷惑,沒有覺悟。佛菩薩覺悟了,明白了,決定不會生氣。佛菩薩所表現的,肯定是《還源觀》上講的四德,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你細心去觀察,他流出來的就是這四德。「隨緣妙用,威儀有則」,威儀是教化眾生,身行,「柔和質直,代眾生苦」,示現在這個世間,這就是代眾生苦。世間是怎麼回事他完全明瞭,他有苦嗎?他沒有苦,沒有苦樂,但是他像舞台表演一樣,他要演得很逼真。表演不是為自己,是為眾生,身教。言教、身教都是為眾生,不是為自己,自己已經圓滿、已經成佛了,是為眾生,這就叫代眾生苦。所以,聽經聞法他能把重點掌握到。得聞要津,聽到佛法最重要的部分。 絕流浪憂,流浪是什麼?六道輪迴,明白之後再不去流浪。他要表演流浪,要從流浪裡頭回頭,這是佛教菩薩。為什麼要去流浪?不流浪,不在六道裡搞輪迴,六道裡頭緣就沒有了;流浪在六道,六道眾生跟我統統有緣,是去結緣去的。無論是善緣、是惡緣,只要跟你有接觸,跟你點點頭,或者瞪你一眼,都有緣。廣結法緣,然後再示現修道,住在深山幾十年不下山,都做出這個榜樣給人看。「飽嘗法樂」,也是示現,示現什麼?古人所說的,「世味哪有法味濃」。佛法裡面的樂是真樂,人間天上之樂都不能比,學佛是個快樂的事情,不是受苦。世間人身心不正常,他要什麼樣才快樂?他需要刺激,需要服毒,他覺得服毒是快樂,打嗎啡是快樂,他是那種的樂。那個樂要付出慘痛的代價,你的身體、精神都受到損失,但是他還是樂此不疲。法樂不用這些,也不要這些毒品,也不要嗎啡,比他們快樂多了,幸福多了,法樂!法樂裡頭沒有名聞利養、沒有五欲六塵,五欲六塵名聞利養裡頭的樂、裡頭的享受,都是不正常的。為什麼?它從外頭來的,離開外面,他樂就沒有了,苦就來了,他不是樂受,他是苦受。佛法裡面樂是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永遠不斷,與外面境界不相干。孔子所體會到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那是法喜;外面來的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你看那是快樂。志同道合的到這邊來訪問,來分享心得,這很快樂。這個樂跟不亦悅乎的悅它能夠結合成一體,它不衝突,真樂!有朋在一起交換心得、分享,很樂,沒有也很樂。「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沒人知道你,沒人來訪問你,他還是快樂,他真樂!《論語》第一章就是讀書樂、行道樂。「除生死之苦」,真正能幫助我們了生死、出三界。 下面這一小段,『佛為法王,尊超群聖』。「佛為法王者,《法華經.藥王品》曰:如佛為諸法王。如來於法自在,故稱法王。」天台宗有這麼個傳說,智者大師誦《法華經》,誦到「藥王品」入定了,在定中看到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講《法華經》,前面正好有個位子空著的,他就坐到那裡。聽完之後,出定了,告訴大家,釋迦牟尼佛在靈山一會還沒散。是不是真的?我們相信智者大師不會說妄語,不會騙人,真的。為什麼?時間是假的,你在定中能夠看到過去、能夠看到未來,過去、未來全在當下,時間沒有了;天台山在浙江,靈鷲山在印度,距離沒有了。時間跟空間是假的,定中能夠突破時空的界限,現在講空間維次,能突破空間維次,釋迦牟尼佛還在講經。也就是你回歸到他那個一剎那,你進入跟他同時的那一剎那,你就見到了。理上講得通,事上我們就可以相信,就不會懷疑。智者大師有這個緣分,這意思告訴大家,人人都有這個緣分。只要你把心靜下來,你把妄念都息掉,「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些祕訣沒有別的,就是他們能夠制心一處。 我們今天最重要的一樁大事,就是把心制在阿彌陀佛這一處。制心在阿彌陀佛上,我們會變成什麼樣子?變成看一切人都是阿彌陀佛,看一切事也是阿彌陀佛,看天地萬物沒有一樣不是阿彌陀佛,真叫左右逢源。念到這樣子才叫做功夫成片,你念佛功夫成一片了。只要功夫成片,你就決定得生淨土。什麼時候去?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等於說到西方極樂世界簽證已經拿在手上,你隨時可以去,自在無礙。沒有到功夫成片,你簽證沒拿到,想去還不行。所以,這樁事情不必求人,完全在自己。古大德說得好,世間事情最難的是求人難,登天難、求人難。這求自己,求自己不難,哪有做不到的道理! 「《法華.譬喻品》云:我為法王,於法自在」。這是世尊自己說的,我是釋迦牟尼佛的自稱,王是什麼意思?王是自在的意思,你於一切法沒有障礙、沒有疑惑,得自在了,這就稱為法王。今天有稱法王的,他於法有沒有自在?於法沒有自在,不能稱法王,假的,不是真的。古時候這些法王,帝王封的,那個可以,帝王封他的,不是他自稱,是別人對他尊敬,稱他為法王。天台大師說這叫名字法王,名字即,不是真的。天台講六即佛,名字即佛,有名無實。從名字即向上提升,叫觀行即佛,他真修,他真幹,觀是止觀,他真學。從觀行再往上提升,就是相似,叫相似即佛。相似是誰?十法界裡的佛,在我們看起來很高很高了,十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實報莊嚴土的菩薩,我們稱他做法身菩薩,天台大師稱他們叫分證即佛,他們是真佛,不是假佛。為什麼?都是破無明、證法身,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不起心、不動念,這是真佛,不是假佛。不起心、不動念決定平等,為什麼叫分證?他沒有證得究竟圓滿;也就是說他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掉,他還帶著習氣,所以不稱他作圓滿。 分證佛有四十一個位次,從初住到等覺統統叫分證佛。等覺菩薩把最後一品無明習氣斷掉,他叫圓滿佛,《華嚴經》稱為妙覺,圓滿佛。證到這個位次,他就不住實報土,他入常寂光淨土,常寂光是自性,在這個位次上,圓滿回歸自性。我們細心去觀察、去體會,好像是個大的循環。你看最初一念不覺,從自性裡面迷了,出來了,後來經過這一大圈,又回頭,又回歸自性,這是個大循環。大循環裡頭我們又會產生一個問題,本來沒有問題的,這是凡夫,凡夫有習氣,回歸自性了會不會還再迷?這個疑問是富樓那尊者在《楞嚴經》上向釋迦牟尼佛提出來的,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他還會不會再迷?問這麼一句話。佛的答覆,不會再迷了。為什麼?他完全經歷過了,他了解了,永遠不會再迷。回歸到常寂光,起不起作用?起作用。怎麼起的作用?眾生有感,常寂光裡面的妙覺如來自然有應,感應道交,比實報土的法身大士還要殊勝,這是肯定的。所以,回歸常寂光不是什麼都沒有,換句話說,他什麼都有,只是無緣不現。大乘教裡面講隱現,無緣他在隱的狀態,什麼都沒有,有緣他就現境界,能生萬法。所以於法自在。 尊超群聖,「群聖者,指小乘初果以上,大乘初地以上」,這叫群聖。小乘初果以上,大乘是初地以上,初地是別教,《華嚴》是圓教,《華嚴》是初住以上。這些都是斷惑證理,小乘是斷惑證理,大乘是明心見性,這些聖人。「佛為九界導師,眾聖中尊,故云尊超群聖」。所以佛在這個地方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他是導師的地位。導師在現在教育裡面,指導教授這稱為導師。另外,校長稱為導師,不但他教,他要指導,跟一般的教授不一樣,一般教授只主管講授某一個科目,他沒有負指導責任。指導,指導你的方向、指導你的目標。所以導師是在一般教師裡頭最被尊重的,眾聖中尊。 「佛之光明,徹照洞達,無有極限」,故云『光明徹照,洞達無極』。光明表智慧,也就是說明佛的智慧,智慧從哪裡來的一定要知道,智慧是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我們多讀聖賢書,能不能得智慧?多讀聖賢書能夠感染聖人的智慧。我用的這個名詞,感染。聖人智慧影響了我們,我們智慧沒生起來,這個要知道。但是我們有信心,有理解的這個智慧,跟他接近,是他的智慧,不是我的智慧。什麼時候他的智慧把我的智慧引發起來,這叫什麼?這叫豁然大悟。我們看到《六祖壇經》上記載的,惠能大師聽五祖講《金剛經》,大概是講到三分之一,沒講完,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大徹大悟。這是什麼?就是用經典、五祖的智慧,把六祖迷惑打開了,把他的自性的門打開,讓他自性的智慧流出來。這是導師,這不是普通老師,導師要有這種能力。當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接受的,也得要自己功夫成熟,老師才有辦法誘導你破迷開悟、斷疑生信。如果你自己迷得很嚴重,習氣很深,佛菩薩來教你都不行,都沒有用處。 所以印祖講的誠敬就大有道理,這個我們要學。早年我們在台中學經教,李老師就常常告訴我,觀機施教。這個人一定要細心觀察他,叫觀機,他是什麼樣的根性,你用什麼方法教他,小乘根性用小乘法教他,人天根性用人天法教他。不能太高,太高不能接受,太低的他不歡喜,一定要契他的機,他才能生歡喜心,慢慢幫助他向上提升,這就對了。首先契機,他生歡喜心,他學了真管用,他就歡喜學習,逐漸逐漸再提升。「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個了不起,真正慈悲。除非他自己放棄,他不想學了,去學外道,這經前面講過的,那個沒法子,那就隨他去,各有因緣。他要真想學,決定不會放棄,老師要帶他、要幫助他。這老師有智慧,「光明徹照,洞達無極」,這是讚歎法身菩薩以上的,普通人做不到。 「又《淨影疏》云:光明徹照,自福殊勝。達空無極,自智殊勝。」這個解釋得好,光明徹照是福,福德。怎麼稱它福德?光明是智慧,以智慧來對待一切眾生,這是布施,布施裡面的法布施。《般若經》上講得很好,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比不上法布施的功德。所以說自福殊勝。底下一句,達空無極,自智殊勝。再大的福德,像西方極樂世界,那個福報無比殊勝,十方諸佛世界都比不上。極樂世界的住眾,對西方極樂世界一絲毫貪戀都不起,這就是自智殊勝。為什麼?他曉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西方極樂世界有相,實報土有相,方便土有相,同居土有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只有常寂光沒有相,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無論什麼境界不起貪心,決定沒有控制的念頭、沒有佔有的念頭。人對萬事萬物要真的沒有控制、沒有佔有,也不想支配,沒有這些念頭,他多自在,他就得大自在。這智慧殊勝。我想控制它,我想佔有它,我想支配它,統統是分別執著,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智慧就沒有了。 智慧一定要知道,所有現象不可得,《楞嚴》上說的兩句話,「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這個要懂得,深深體會到彌勒菩薩所講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你就明白了,對於所有現象如如不動。別人拿這些事情來向你請教,來問你,你給他們的解釋,極高明而道中庸,你肯定是這樣的。像今天我們遇到的人,來問道的人,頭一樁大事情,擔心的是災難。我們怎麼教他?我怎樣教自己就怎樣教別人,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什麼問題都解決了,確實「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這個佛號要怎麼念,教教他。原理佛講得太多,「一切法從心想生」,《華嚴經》上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物質現象從哪裡來的?物質是阿賴耶的相分,相分是從見分來的,有見自然就產生一個對象,能見就變成一個所見。所以,能現可以改變所現,這就說明意念可以解決物質環境。今天物質環境出了問題,用什麼解決?用念頭,用善念,斷惡修善、改邪歸正,外面環境全改了。你得真正明白這個道理,沒有懷疑,它就起作用。你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聽佛這樣說,這行嗎?這不合邏輯,這不合科學。好了,不相信,那就一點辦法都沒有。現在這個話科學家相信了,年輕的同學你們好學,多看看近代科學家的報告。凡是講到,就是探索到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源起,這一切萬事萬物的源起,講到這些地方,你把這個報告這一部分拿出來跟佛經對著看,十之八九都相應。看多了我們對佛經所說的就相信了,它被現代科學證實了。 底下又有一個解釋,復解無極曰:「名感十方,有緣斯攝,名無窮極」。名,這是說六字洪名。為什麼名感十方?十方諸佛都勸大家念阿彌陀佛,所以阿彌陀佛知名度就高了,十方世界沒有不知道阿彌陀佛的,十方如來也都會把這個名號講清楚。阿彌陀佛意思是什麼?自性覺。這句名號完全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翻成中國意思是無量覺。釋迦牟尼佛在《彌陀經》上自己說明,說這個意思,阿彌陀兩個意思,無量光、無量壽。光是智慧,壽是福報,光是空間,壽是時間,時空之內的無量無邊的福慧,都在這一句名號當中。所以,這一句名號就是自性、就是真心、就是真如,統攝一切萬法。你念這一句名號,一法不漏,完全包了,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八萬四千法門統統在裡頭,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所以說名感十方,有緣斯攝,就被阿彌陀佛攝受。什麼是有緣?你能夠相信,不懷疑,這就有緣;你能夠理解,這就有緣;你能夠真幹,你就決定往生,那就緣成熟了。我信它,我理解,我沒有真幹,這一生未必能往生,但是你跟阿彌陀已經有緣了;換句話說,你雖然沒有往生,六道裡頭無論在哪一道,阿彌陀佛常常照顧你,為什麼?有緣。什麼時候真想去,無論在哪一道都去得了,這真不可思議,名無窮極。 念老教我們,「兩解合參」,古大德的兩種解釋可以合起來看,「則達空無極,表自智究竟通達第一義空,徹證理體,是為大智」。自智究竟通達第一義空,第一義空是自性、是真心,它是第一。賢首國師《妄盡還源觀》把它列在第一,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這就是第一義空,它是宇宙萬有的本體,所以稱第一義。為什麼叫它空?它裡面任何現象都沒有,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也沒有自然現象。但是它能生能現,所有現象它都能生都能現,稱為第一義。徹證理體,這叫大智。為什麼能證?自性清淨心裡頭有智慧、有德能、有相好。惠能大師見性之後他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這個意思。自性什麼都沒有,它什麼都不缺,它什麼都能現。沒有緣的時候,它什麼都沒有,空空如也,有緣的時候什麼都能現,沒有一樣它不能現,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它現的。徹證就是明心見性,這是大智,自性般若現前。自性般若在阿賴耶四分裡頭叫證自證分,沒有證自證分你怎麼曉得有自證分?古人,因為這個很難懂,就是自證分跟證自證分怎麼講法,什麼是自證分?什麼是證自證分?古大德拿一盞燈做比喻,晚上把燈點著了,這燈是什麼?燈就是自證分。那證自證分,證自證分是燈光,你看它又照見燈。燈點燃了,它自己照見燈,那個照見就是證自證分。證自證分是自證分裡面的智慧,就是光,燈光。這個比喻比喻得很好,燈光還照自己的燈,所以叫證自證分。八識五十一心所統統都有四分,這講得很圓滿。這叫殊勝。 「普度十方有緣眾生,無有窮極,是為大悲。」佛有智慧,圓滿的智慧,又有圓滿的慈悲,因為他要幫助十方有緣眾生,這有緣兩個字很重要。古大德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這不是佛不慈悲,什麼叫無緣?他不相信,他不接受,他不能理解,這就沒有緣。只要是有緣,不分你是哪個國家人,不分你是哪個種族,也不分你的文化背景、你的信仰,都不分,只要你能信、能解、能行,佛就會全心全力幫助你。佛法教學就這麼一個條件,就是有緣。無有窮極,佛有智慧,佛有大德,所以他沒有辛勞,我們看起來他很辛苦,他自己很清淨。為什麼?他不起心、不動念,哪來的辛苦!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有辛苦,他完全沒有。所以度而無度,無度而度,說而無說,無說而說,一天講到晚,沒說一個字,心地清淨,一塵不染。 「如來從體起用,悲智並運。」我們今天供佛,當中供一尊佛像,兩邊是兩位菩薩,代表什麼?從體起用。佛是體,佛代表常寂光,佛代表自性,自性什麼都沒有,起作用就有了。作用再多,把它分為兩大類,一類就是智慧,一類是福德,福慧雙修,佛稱二足尊。兩個菩薩,一個菩薩代表智慧,一個菩薩代表福德,智慧是解,福德是行,解行相應。西方三聖,觀世音菩薩代表行,代表福,大勢至菩薩代表智慧,代表解。你看看,觀音菩薩排列在阿彌陀佛的左手旁邊,大勢至在右手這邊。我們中國人左邊為大,左邊是客位,右邊是主位,主人在下面,客人在上面,貴賓。這是什麼?淨宗法門把行擺在第一,解擺在第二,重視念佛,這一句名號就不得了。你看華嚴三聖,華嚴的擺法跟淨土就不一樣,文殊菩薩在這邊,代表智慧,普賢菩薩在這邊,代表行門,華嚴是智慧在先,行門在後。這就是你一看佛菩薩的表法就曉得,這個法門它重智還是重行;當然行解都要重視,裡頭有輕重差別。淨宗特別著重行門,行門就是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重要,比什麼都重要。 淨宗不解沒有關係,只要你真信、真幹,完全不知道無所謂,到極樂世界就知道了。它跟其他宗不一樣,其他宗不解行就難,一定是依照清涼大師所講的四個順序,信解行證。這是普通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都是這樣,信解行證。淨宗法門不是的,它把行擺在第一,你進門就叫你念阿彌陀佛,一心稱念,能解更好。什麼人需要解?對淨宗有懷疑的需要解,因為解幫助你斷疑生信,它用意在此地。真信了,解不解沒有關係。我真信,真相信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我念佛肯定阿彌陀佛來接我往生,這就行了,他就決定得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天天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自然就開悟。所以,淨宗的解行是放在極樂世界。在這個世界上,淨宗什麼人需要解?弘法的需要解。你因為弘法,有很多人懷疑,你不把它講清楚、講明白,他不相信。所以這個解不是自己的問題,幫助別人,這個道理要懂。可是,解得愈深,你的信心愈堅定,你的願心愈懇切,它肯定幫助你在極樂世界提升品位,這是肯定的。如果真正把阿賴耶那一分搞清楚、搞明白,你對這個世間用心不一樣。為什麼?全放下了,你的心行跟自性全相應了。到西方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不是方便土、不是同居土,那是得理一心不亂,跟禪宗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同一個境界。所以有緣分,解還是應該學習的,對我們有極大的幫助。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五一快樂-信仰持幣,必賺五億
※你所期待的五一節是怎樣的?
※五一勞動節快到了,比較實用的的禮品有哪些?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五一四集)
TAG:五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