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八卦掌十問/張方

八卦掌十問/張方

  《太極拳十問》和《心意拳十問》已經發表四年多了,很多同道研究者和練家都問我為何不寫《八卦掌十問》。一是目前練八卦的人越來越少,能堅持每天都轉掌的人就更少了,寫完了給誰看?二是與太極、心意相比較,八卦的內容少了點,套路都是近幾十年後編的,器械也不多,內功心法就更少了。不過,我還是收到不少信函和電話垂問有關八卦門的事兒,只能在此勉強作答。

  

  一、學八卦門的功夫,必須要先練轉掌嗎?

  

  答:這是一個不容含糊的問題,必須要練習轉掌!轉掌是八卦門的體用根基,用法先不談。先說一說「體」,都知道轉掌源於「轉天尊」,丘處機當年繞走不停是為了息心定意,其實丘真人沒往裡面說。南懷瑾先生在《如何修證佛法》一書中說:「初學打坐,盤著腿也是熬不住,」「後來為了降伏這兩條腿,住在一個廟子里,一個人關在藏經樓閣上練腿,那也是煉心,盤起腿來硬熬,心裡求菩薩幫忙,大概熬了五六天,那真痛苦!」南先生何等的天賦、何等的智慧,練腿尚且如此吃力。腿如此難練,卻又為何非練不可呢?南先生在《藥師經的濟世觀》里已有回答:「功夫到了,手心腳心發紅,人的生命在下部,精從腳底生;人的衰老死亡,從腳底開始,越老兩條腿越走不動。」《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一書中也說:「如果氣機沒有到達兩腿雙足而暢通四肢的神經末梢,等於一株枝葉枯落的枯木,雖然干身尚未朽腐,那也只是"不亡以待盡』而已,畢竟未能恢復生機。如果兩腿雙足的氣脈輪轉通暢以後,腰桿自然挺直,臀部肌肉收放有力,走起路來腳踏實地猶如凌虛步空。」

  再說一說轉掌的「用」,武學的源起是用於技擊,修鍊轉掌自然也是為了應用於技擊。一般武學的肢體語言範疇是以人的中線為軸,左右各45度,換言之技擊的進攻與防守主要是在這90度的範圍之中進行的,這是由於人類生理局限而自然形成的運動方式。八卦掌就是充分利用這種局限,將自身訓練出了弧線運動習慣,一出手就找對方的死角,以我的中線90度攻擊角度產生最佳的發力效應,擊打對方中線90度以外的面積,使對方難以防守,形成人背我順的態勢。很多練八卦的有個思維誤區:以為自己永遠圍著對方轉圈,把對方轉迷糊了再打。錯矣!你動,人家也在動,在對方調整與你相對角度時,這才正是你進攻的最好機會。

  轉掌的整體軌跡是弧線,但其實每一步都是直線,我喜歡在雪地和冰上轉掌,轉過百圈,就會發現樹周圍雪地上的圈是由七八個切線組成的。

  

  二、轉掌為何以擰頸帶全身?何以避免「翻蹄亮掌」?為何要以身帶步?

  

  答:人們轉掌時多以擰腰為主,錯矣!腰乃修鍊之首要之處,黃庭、氣海、關元及帶脈均在此處,著力擰腰,氣機必然憋死,帶脈阻斷,功夫越練越對身體有害:或面黃肌瘦,或面青唇紫,或血壓升高。擰肩就更錯了,八卦掌轉掌時的雙肩與太極拳行功走架時一樣,要鬆開,所謂「背緊胸空」,雙肩必須松,胸才能空。倘若著力擰雙肩,肺及心臟必然受壓迫,功夫沒練成,倒弄出個肺氣腫或心臟病之類的。

  轉掌能練出多種功夫,很重要的一項是培養擰轉中軸的展放功能,中軸者骨為脊柱、氣為中脈,旋轉中軸是八卦掌發勁的根本,其實太極拳也是旋轉中軸進行運化和發力的。中脈練法有董海川在承德傳下的另一支派承習。董公生前曾多次隨侍王爺到承德的王爺府居留,其間與外八廟的喇嘛多有交流,借鑒了密宗轉法輪的修鍊方法,而創八卦掌佛家一派。1990年我到與朝陽臨近的人稱「小江南」的地方採訪時結識了這一支脈的傳人,對佛門八卦掌的練法有了一定了解。北京有一支也屬佛門,轉掌時要默誦「六字真言」和「金剛誦」,與承德那一脈基本相同,但在轉掌的間架上又有不同。

  有很多前輩練了幾十年,還是不能避免「翻蹄亮掌」,原因就在不會以身帶步,用丹田走轉,還停留在用腿轉圈的階段。且習慣於五趾抓地,雙腳不會放鬆,我可以負責任地說:凡練習內家拳五趾抓地者,皆錯矣!不可能練出輕靈松整的功夫。初習八卦掌者走一走我師傅所說的「蠕步」是必經之路,但不可局限在這個層次上,要將湧泉和丹田之間練通。才可將氣提起,以丹田走轉,如陸地行舟。

  

  三、練習八卦掌是否也需發勁?八卦掌的擊打力是怎麼練出來的?

  

  答:記得七八年以前,我在陶然亭給敬儒先生演示了東北地區八卦掌的傳統練法時,其中有不少發勁的掌勢。而我師傅卻認為八卦掌要練而不打,勁力需要含蓄,以示與形意等有別。但我其他幾位八卦掌老師的掌法卻冷彈脆快,頗具技擊性,回想1985年我在梨樹溝結識徐老先生時,他演示宋唯一的八卦掌,一式「空中飛劍」,抖得劍指顫動不止。我想多數習練八卦掌者都和我一樣,練的是能技擊的真功夫,而不是參加競技比賽的套路,因此習練發勁和操手則必不可少。

  八卦掌的發勁練習一定要與走轉相結合,沒有定步發勁,必須要練出運動中發勁。也需要抖大杆子,練習直線的螺旋發力,但更多的是要練習基本掌法的弧形發力。這種弧形發力還要結合操手,瀋陽李光普先師傳下的練習掌力的操手是打纏上狗皮的顫板,張兆東一支形意八卦後人以沙袋操手,這都是避免傷手的好方法。而我的練功實踐證實:最原始的轉掌操手方式是最有效最科學的。選一種沒有褶皺的厚皮鬆樹,這種松樹很筆直,皮很柔軟且層次豐富,瀋陽、長春的公園裡常見。1998我經常去興城採訪,那裡海邊有大片的松林,在那裡練功轉掌真是太愜意了!松樹發出的芳香是因為樹上流出的松油,而這種松油恰是松筋活血的好東西,在這種松樹上操手不僅能練出外柔內剛的穿透力,同時還不用擔心傷到手。

  操手之前,必須先下幾年功夫轉掌,手練到有通電之感後再操手,則事半功倍。

  

  四、八卦掌源於佛門還是道家?其發展演化為多少種門派?

  

  答:源於道家的「轉天尊」,與龍虎山的天罡氣功夫也有一定的淵源,天罡氣則是以腳尖走轉。佛門從無這種走轉功夫,近日有人附會編造出河南少林寺有反清義士於1850年前後在今葫蘆島市連山區的虹螺山上建少林下院八卦院的奇談怪論,純系子虛烏有,一派胡言!我在1997年至1999年之間,與葫蘆島連山區文化局長趙志新先生和連山電視台專題部主任董春雨先生合作,採訪拍攝了連山區內的所有文物景點,查閱過連山區所有的歷史文獻。當時連山區的所有廟宇道觀的修復均是經趙志新先生之手,趙先生也從沒聽說過虹螺山上有什麼少林下院!虹螺山倒是盛產一種叫「虹螺花」的花崗岩,1998年我還請當地的領導為我製作了兩個太極球,一重二十多斤,另一重四十多斤,鐫刻有小篆銘文。輕者贈予長春的弟子任東,重者留以自用。連山原屬錦州轄區,舊稱錦西,當地的八卦掌有二支,一是李光普傳劉震山的程派老八掌,另一支則為唐維祿所傳。海川公傳出八卦掌之前,中華武學就沒有八卦掌一說,況且董公初傳掌法時也未名之「八卦」,而稱之為「磨門」。為將一己做大,而編造歷史,可悲!可嘆!好在有限的縣誌文獻還在,修復文化遺址的人還在。

  八卦掌本無套路,以轉掌換式之練法為主,董公門下弟子原本多是各個門派的高手,拜入董公門下後,都將八卦練法與本身武技相結合,而逐漸形成了各自的風格,如尹派有一套八卦羅漢拳,史派有一套八卦指路拳,馬派有一套八卦反背捶。程派對後世的影響最大,程庭華先生原習摔跤和形意拳法,後追隨董公的時間最長,得藝最精,同時又受益於郭雲深和楊露禪,1884年與劉緯祥、耿繼善和劉德寬等公開倡導:「合太極、八卦、形意三門為一家。」因此程派八卦既有形意之整勁,又有太極之鬆柔。後因程有龍先生是楊健侯的弟子,程有信先生又多受教於其兄,所以現在的程派八卦就越練越松、越練越柔了。閭山宋唯一先生的八卦掌多用劍指,這與宋先生自幼習武當劍法有關,宋先生在清末曾在奉天軍中供職,那應該正是幾位著名的程派八卦掌大家隨徐世昌進駐東北的時期,因此宋先生的八卦掌很有可能也是源於程派。另外,前面提到董海川先師曾多次居留承德,與寧瑪派和格魯派的高僧有過交往,晚年可能秘傳出融入密宗法門的八卦功夫。但這與所謂的虹螺山的「清代側坡八卦掌」壓根就不貼邊兒!

  

  五、八卦掌的傳統練法。獨門練法和基本掌法都有哪些特點?

  

  答:八大行樁是八卦掌的傳統練法,八卦掌源於轉天尊,因此八大行樁中的拓掌、沉掌和陰陽魚均是傳承了「天尊九式」,至於「夾剪腿」和「蠕步」及「青龍探爪」等,可能是因為董公海川先師曾與形意門的劉奇蘭、郭雲深諸先生有過交流,借鑒了戴家的「雞步」和「踩步子」及「三才式」的練法,這些功法在轉天尊中是沒有的。有些獨門練法,其源流有點說不清楚,我接觸過一派是練乾坤二門八卦的,將「青龍探爪」走趟泥步稱之為「乾門」練法,將「老僧托缽」走踮步稱之為「坤門」,我練過幾年「坤門」,確實很長功力。馬維琪一派在瀋陽的傳人轉掌時走「截腿」,也很耗功夫,且利於實戰。

  原始基本掌法應該只有轉掌和換掌,轉掌以「青龍探爪」為主,換掌有順勢換的「青龍返首」和逆勢換的「腦後摘盔」二種。「腦後摘盔」就是程派八大掌中「順勢掌」,而青龍返首的練法則應以孫祿堂的《八卦拳學》為準繩,這種練法可使轉掌的「擰身勁」不斷,比「抽梁換柱」要正宗精確。孫祿堂確是得到過原始八卦掌的真傳,雖然他的某些內練理論值得商榷。可惜孫先生的徒孫輩中的某些人拉大旗做虎皮,企圖以神化孫先生的方式將自己做大,甚至利用官場勢力剝奪他人的話語權,妄圖打造當代的「武林霸主」,註定終將成為「武林笑柄」,在「捧殺」孫先生的同時,也玷污了孫先生的清譽。

  應用於技擊的基本掌法以「穿、削、劈、掖、揭」五種掌法為主,由於董公世居文安縣,文安又素以通背武技聞名,因此海川先師創立八卦掌武學時自然揉人了通背掌法,還有如「探掌」、「挑掌」等,也屬於原傳掌法。將這些掌法與轉掌和換掌相結合才逐漸形成了八卦掌的練功和技擊的特點。

  

  六、八卦掌的套路是怎麼形成的?這些套路究竟有什麼作用?

  

  答:太極拳一問世,或是五十四式,或是三十七式,均是一個完整的套路。心意拳源於少林心意把,姬龍峰將其改為「四把」,作為人門之拳法套路,而八卦掌面世之初,卻並無套路,至第二代程庭華、尹福等先師時,仍無套路。第三代程有龍諸先生的八大掌愈加複雜多變,始有套路化的傾向,這從孫錫塹的《八卦掌真傳》一書中可以看出;而李光普在瀋陽傳授的八大掌則遠沒有程有龍的複雜。繁衍至黃柏年先生才編創出「龍形八卦掌」套路問世,而姜容樵先生又將八卦掌套路系統化、規範化。20世紀60年代,中國將武術套路納入競技體育比賽,才有各種八卦掌的套路被廣泛普及開來。至上世紀80年代,南方以沙國政先生。北方以家師劉敬儒先生為代表,在全國武術大賽上頻頻奪冠,他們二位先生編創的八卦掌套路都形成了各自獨特鮮明的風格。

  任何一種武術套路都是練法,而非用法,如果按武術套路中的攻防程序在擂台上應用則必敗無疑,八卦掌更是如此。董公海川當年傳藝時,只授練法,不教用法,其原因有二:一是八卦掌與其他外家拳不同,它與太極拳一樣,不練到一定境界,根本就無法應用,所以百練以走為先,董公一直強調轉掌的重要性;二是入門弟子多是其它拳種的高手,本身就掌握了豐富的搏擊技巧,只要加上八卦掌的身法和步法,就有了獨步武林的資本。有人說尹派的羅漢拳和史派的指路拳是在董公指導下的編創的,這也有可能,主要是怕他們遺棄原本掌握的武技。另外,武術套路是中華功夫主要的傳承方式,它的功能一是培養人的小腦思維和肢體動作的連貫性,二是培養習武者攻守轉換的流暢自然,三是鍛煉身體的協調能力。當代中國一些技術型的散打王也大都是學習武術套路出身。

  我看過很多八卦掌冠軍和名家的表演及錄像,往往貪圖動作的敏捷和連貫,一式掌法尚沒做到位就轉換到下一個動作了,看似好看,其實練不出功夫!有一位大家告訴我:轉換之機,就在於一式才落、停與未停之間。

  

  七、八卦掌是否有樁法?修鍊的心法能否透露一點?都有哪些實修實證的功效?

  

  答:據我所知,八卦門有二種原傳樁法,一是我跟徐先生學的盤龍樁,另一是郝先生傳授給我的夾馬樁(馬派稱之為立馬式)。這兩種樁法應該是在清末民初就已經流傳了,是否為董公海川先生所創,今已難以考證了。十多年前,郝先生跟我講過馬維琪的逸事,因「夾馬」犯了他的名諱,因此他與弟子將此樁稱之為「立馬式」,後來任致誠的《陰陽八盤掌》一書出版,又稱其為「無極夾馬式」。「煤馬」練「夾馬樁」,是用十指抓煤球,兼練指力。

  「盤龍樁」是1985年徐先生傳授給我的,與「青龍探爪」差不多,但要扣成丁字步,鼻尖對準肩井穴,頭頸擰到180度左右,很吃功夫。原傳是掌成劍指,我改成董公的「掌成三才」式。「盤龍樁」在北京和瀋陽都有人練,叫法不同,練法也稍有差異,小河沿的八卦門練家能一次站到四十多分鐘的人不少。

  根據這麼多年的修鍊體悟,我感覺「夾馬樁」是通過雙膝的內合與兩腳後跟的反向外掙而抻拔腿上的筋脈:而「盤龍樁」則是以頭頸帶動肩和腰的擰轉,抻拔上半身的筋脈,都是為了抻筋拔骨。修鍊八卦樁法與其它內家拳的樁功的要求差不多,但必須在肌肉放鬆的狀態下,肢體做反向的擰裹抻拔、日久功深,則可達到骨肉分離的層次,一些內家拳大師身上的皮肉彷彿是掛在骨頭上似的,「松」是要有一定方法的,不是口頭上的「松」,也不是意念上的松。而是身體的物質元素真的達到了「松」的狀態。

  

  八、能否將八卦門內的練功程序告知初學的八卦掌愛好者?使他們避免「事倍功半」,甚至誤入歧途,練出毛病!

  

  答:五六年以前,一位北京名家的弟子往遼寧電視台打電話找我,詢問:轉掌不到半年就患上了高血壓。原因何在?我問:貴庚?他說:今年不到三十歲。內外家功夫修鍊不得法,不僅於身體無益,反而有害。由於八卦轉掌功夫不易放鬆,因此比修鍊太極和形意的功法更難。習練蹲毛猴、三才式和太極樁,如果用意過重,則會患上高血壓或徹夜難眠等神經類疾病,而拉磨式轉掌的功架本身就是在擰裹抻掙中求放鬆,所以難度和危險性也就更大了。我訪過當今一些八卦名家,很多都患有心腦血管方面的疾病,有的甚至做過心臟搭橋手術,除了沒有體悟到內家拳「松」的真諦外,傳統的練功程序也是造成修鍊致患的重要原因。

  形意和八卦門內的人都知道:不站三年樁,不教形意拳,不轉三年掌,不教八卦掌。程庭華教李光普,就是這個規矩,李光普在奉天授徒時,也是這麼要求的。擰身轉掌時間過長,氣血自然滯留不暢,倘若不練一練掌法,疏通氣血,豈有不致病的!師傅不教掌的原因,一是要靠學生吃飯,東西都給你了。誰還來交學費!二是怕你的功夫沒到,學會掌法後到外面濫用,失手會丟了老師的臉。總之都是為了賣方市場考慮。

  我覺得初習八卦掌最起碼要會一個「青龍返首」的換掌式,轉掌的時間不宜過長,36圈後就用青龍返首換式。練完轉掌後再走一走八大掌,或是八個單換掌之類的。轉掌時選的樹一定是小樹,小樹為少陽,宜於修鍊內功,老樹有枯枝,有風的日子裡容易落下傷人,當然小樹最好是松樹,有彈性,宜於操掌。操掌可用小樹,也可使用傳統的顫板。轉完掌後不宜抖大杆子,否則氣血上涌,必須馬上練習掌法,平衡氣血。因此我主張:習練八卦掌者,在最初的三年時間裡,最好能轉掌和掌法同時練習,不一定學全八八六十四掌,但最起碼要學會八大掌。

  然後再修鍊八卦樁法、抖大杆子、操掌及各種器械,有興趣參加競技比賽或是表演者,也可以學會一套八卦連環掌的套路。

  

  九、什麼是八卦掌的內功心法?能否公之於世?

  

  答:董公海川自稱得「仙傳」,仙者丹道也!八卦掌的內功自然是源於轉天尊。先要在運轉中調息,三步一吸、五步一吸或八步一吸,息息歸臍。至臍下有熱感後,再安神於玉環穴,恍兮惚兮間,陰蹺起火,兩腎如湯沸,此是初驗。轉天尊內功心法原本至簡,發展到明清時被丹家增益了層次和多稱練法,其實仍不外乎「神氣」二字。

  值得注意的是,宋派八卦掌傳人的著作中提到董公進京後,曾與安定門外黃寺里的密宗僧人有過交往,並相互研討過功夫。董公仙逝後。宋長榮和樊志勇等仍經常到黃寺向藏僧請教,因此在董公晚年,或是經八卦掌第二代傳人之手,而創立的八卦掌佛家內功真有可能在小的範圍內傳承,這與當年我到承德發現的八卦門的另一分支的情況有些近似。這一派八卦門的內功與密宗的空樂大手印有相通之處,先要將自己的身體想像成轉經筒,體內虛空,僅有中脈如修竹般連接頂輪和海底輪等七輪。轉掌時念金剛誦或六字真言,由臍輪帶動七輪同方向旋轉,修此派內功必須給合拙火定的七支坐法,否則收效甚微,或者出現偏差。修鍊內家拳的內功心法必須有明師指點和看護,如果沒有明師在側,最好不要盲目自修。

  

  十、修鍊八卦掌究竟能夠達到什麼境界?像傳說中董海川那樣的輕功是否真的能練成?

  

  答:在我少年時,就聽說,李光普轉掌時,雙腳能離地凌空走轉,後來又聽說這種功夫叫「八步趕蟬」。20世紀90年代初我請教了武林名宿安仕發和家師常春先生。二位老先生認為轉掌時並不能真的凌空,只是李光普轉掌行功的速度太快,又兼身著長衫,生風鼓盪,才有了一種飄飄然的感覺。其實僅靠練習身體自身的筋骨之力是不可能練出傳說中的輕功的,即使是奧運跳高世界冠軍和NBA明星那樣異乎常人的身體素質也不行!除非脫胎換骨、改形換質不可。只有丹道的氣化功夫和密宗的大圓滿虹身修持能夠臻於此境,聽說巴蜀地區有人結合時輪金剛法門修鍊轉掌,或許可以成就升化的境界。

  以近代被很多練家肯定有輕功成就的董海川和杜心武二位前輩為例,董公的功夫出自道家,應該精通轉天尊和內丹;杜公自幼得道家真傳,後又入龍門派,曾言:二十年後可練至身外有身。要改變肉身結構,僅修鍊內丹還不夠。2007年11月我到羅浮山訪道,與東坡亭的玉真子等道友結緣。問及住山的好處,他們說在洞天福地修鍊的功效是常人難以想像的,而且山上又多產仙草奇果,都是極佳的輔助丹藥,有一種「雞蛋梨」,我吃後就感覺很特殊。難怪葛洪要在羅浮山上修築洗葯池了。也許,道家的飛升功夫真需要在「法、財、侶、地」各種條件都具備的前提下,才有成就的可能。

武式太極門有太極提縱功法,循經運氣,我也練過一段時間,但收效甚微,看來輕功靠內氣運行很有局限,絕不可能練成傳說中的境界。不過我相信陳攖寧先生所言:「幻軀可棄而勿棄,保守元靈,千燒萬煉,忘其神如太虛,而以純火烹之,與之俱化,形骸骨肉,盡變微塵,此渾身而去者之所為也。」修鍊到家,一定能夠改形換質的。

http://www.21wulin.com/wulin/chuantong/bagua/3831.html

推薦閱讀:

奇門--八卦萬物象類
伏羲所創的八卦秘笈中,都有哪些神秘絕活
【拳論】八卦掌三十六歌訣與四十八法訣
八卦基礎
八卦補充

TAG:八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