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辨析「凡十一臟取決於膽」及氣、藏象等諸多概念

辨析「凡十一臟取決於膽」及氣、藏象等諸多概念

  「凡十一臟取決於膽」語出《素問·六節藏象論》,為什麼凡十一臟要取決於膽,後世醫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就像現代醫家拋開「六節」,斷章取義光演繹「藏象」一樣,概念還是那個概念,內涵卻完全曲解走了樣。離開《素問·六節藏象論》,無論「藏象」,還是「凡十一臟取決於膽」都不會有正解。

  1. 各家觀點

  1.1 膽腑功能論。依據《素問·靈蘭秘典論》:「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王冰、姚止庵:上從心臟,下至於膽,為十一也。然膽者,中正剛斷無移偏,故十一臟取決於膽也;馬蒔:肝之志為怒,心之志為喜,脾之志為思,腎之志為恐,而此五志皆由膽所決斷,所謂其餘六臟,孰非由膽以決斷之者乎;高世拭:腑能藏物,亦謂之臟,膽為中正之官,決斷所出,膽氣升,則臟腑之氣皆升,故凡十一臟取決於膽也;柯新橋:理解為凡十一臟(五臟六腑)起決定作用的是膽,然而人體以五臟為中心,故如此註解顯然是不確切的……取決之「決」字,乃決斷之謂,在人體的正常神志活動中,起決斷作用的是膽,這種解釋,則較為貼切。

  1.2 春生之氣論。李東垣:膽者,少陽春生之氣,春氣生則萬物安,故膽氣春升,則余臟安之,所以十一臟取決於膽也;李中梓:膽為奇恆之腑,通全體之陰陽,況膽為春生之令,萬物之生長化收藏,皆於此托初稟命也;張志聰:五臟六腑共為十一臟,膽主甲子,為五運六氣之首,膽氣升則十一臟腑之氣皆升,故取決於膽也;楊旭,在李東垣春生論基礎之上,指出立春觀察氣候早到還是晚來,以定太過與不及。

  1.3 綜合各家論。張介賓:「膽以中虛,故屬於腑,然藏而不泄,又類乎臟。故足少陽為半表半里之經,一曰中正之官,又曰奇恆之腑,所以能通達陰陽,而十一臟皆取決於膽也。然東垣……其說也通。中國中醫研究院1983年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腎病專業作為入學試題,並由該院教育處將本命題題解發表於《中醫雜誌》1984年1期65頁,認為「是對肝膽在臟腑功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的高度概括」,並歸納其意義為五:(1)肝膽功能說;(2)肝膽春生說;(3)氣化升降說;(4)三陰三陽開、合、樞說;(5)膽寄相火說;等等,較全面地總結了歷代關於「取決於膽」的相關理論。

  1.4 醫易同源論。李燁森:醫易同源,確切地說應該是醫源於易……「冬至一陽生」、「陽生於子」,也就是說一年之陽氣在冬至這一天開始升發,而冬至處在中國農曆的子月;就一日而言,子就是子時,是一日陽氣升發之刻。易經的十二消息卦就形象說明了這個道理。與子對應的是復卦,從卦象我們可以清楚看出一陽爻處在五陰爻之下,也是一陽生於下之意。一年之陽生於子月的冬至,一日之陽生於子時,人身之陽亦生於子,而這個「子」就是膽。在天干地支紀年法中,甲子排在第一位,而甲和子對應的也都是膽。所以說「凡十一臟,取決於膽也」。

1.5 睾丸論。孟琳升:方言字音的借代:在陝西、甘肅、寧夏、河南、山西、內蒙古的不少地區,語言與語音頗多相近。其中「膽」的發音,常為四聲注音的第四聲,與「蛋」音類似,而且也有將「蛋」讀似「膽」音者。同時,這些地區把包括睾丸在內的陰囊,統稱作「蛋」。以陝西、山西等為中原的古代人,是否該二字之音混同,雖無可考,但就現今方言看,《內經》將陰囊睾丸稱之為「膽」(音dan),並以膽字借代,較有可能。

1.6 膻中論。張毓漢:雖歷代醫家著文闡述,多自圓古人之說,而筆者不願囿於經文,苟同「決於膽」的觀點。余以為,「決於膽」之「膽」乃「膻」之誤。

1.7 脾胃論。宋玉田、郭同朝:「凡十一臟取決於膽」出自《素問·六節藏象論》,縱觀歷代醫家對該條之注釋,皆從原文出發,做一般性的解釋發揮,仔細推敲,則牽強附會。筆者認為,「凡十一臟取決於膽」中之「十一」乃「土」字之誤。

1.8 膽汁論。佚名:膽者中精之府,內藏精汁(膽汁),是水谷化生精微以營養人休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質。膽的這一功能失常,就會影響水谷精微的化生,使五臟六腑的功能都會因失於營養而衰弱或發病,故言「十一臟取決於膽」。

2. 筆者辨析

為了清晰準確進行辨析,必須重溫《素問·六節藏象論》全文,並捋順若干概念。原文如下:

黃帝問焉:余聞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謂也?岐伯對曰:昭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夫六六之節,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余而盈閏矣。立端於始,表正於中,推余於終,而天度畢矣。

  帝曰:余已聞天度矣。願聞氣數,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九制會,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覆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故其生五,其氣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臟;故形臟四,神臟五,合為九臟以應之也。

  帝曰:余已聞六六九九之會也,夫子言積氣盈闊,願聞何謂氣?請夫子發矇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師傳之也。帝曰:請遂聞之。岐伯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時立氣布,如環無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

  帝曰:五運之始,如環無端,其太過不及如何?岐伯曰:五氣更立,各有所勝,盛虛之變,此其常也。

  帝曰:平氣何如?岐伯曰,無過者也。

  帝曰:太過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經有也。

  帝曰:何謂所勝?岐伯曰: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得五行時之勝,各以氣命其臟。

  帝曰:何以知其勝?岐伯曰:求其至也,皆歸始春,未至而至,此謂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命曰氣淫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所謂求其至者,氣至之時也。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失時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也。

  帝曰:有不襲乎?岐伯曰:蒼天之氣,不得無常也。氣之不襲是謂非常,非常則變矣。

  帝曰:非常而變奈何?岐伯曰:變至則病,所勝則微,所不勝則甚。因而重感於邪則死矣,故非其時則微,當其時則甚也。

  帝曰:善。余聞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天地之運,陰陽之化,其於萬物孰少孰多,可得聞乎?岐伯曰:悉哉問也,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靈問,請陳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帝曰:臟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陰中之太陰,通於秋氣;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凡十一臟,取決於膽也。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已上為格陽。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已上為關陰。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關格之脈,贏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

2.1 何謂六節?

六節就是把一年365.25天分成六分,而一年由六六之節之一歲和九九制會之十二個月三百六十五節(天)兩套曆法平差而來。

2.1.1 何謂六六之節?

「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覆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也就是說,六六之節是六個六十甲子日360天。

2.1.2 何謂九九制會?

《素問·六節藏象論》:「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語焉不詳,難以理解,要到《靈樞·九針論》去找:「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黃鐘數焉」。還是語焉不詳,找不到答案,但提供了線索,查詢百度百科:

黃鐘,十二律之一,聲調最宏大響亮,在宮、商、角、徵、羽五音之中屬宮於中央,用「三分損益法」將五音十二律劃分。該法最早見於公元前7世紀齊國丞相管仲《管子·地圓》篇中,地圓是一篇研究土壤的論文,他依據2/3弦振動是全弦五度音的原理,在一定張力的弦上連續按2/3(損益)4/3(溢益)的方法生出上五度下四度各音,直到生出12律,這種方法為三分損益法,這種律為三分損益率。其基本原理是:

  以一段圓徑絕對均勻的發聲管為基數--宮(1);然後,將此發聲管均分成三段,捨棄其中的一段保留二段,這就是「三分損一」,餘下來的三分之二長度的發聲管所發出的聲音,就是「宮」的純五度高音-- 徵(5);將 徵管均分成三份,再加上一份,即 徵管長度的三分之四,這就是「三分益一」,於是就產生了 徵的純四度低音--商(2);商管保留三分之二,「三分損一」,於是得出商的純五度高音--羽(6);羽管「三分益一」,即羽管的三分之四的長度,就是角管,角管發出羽的純四度低音--角(3)。

  這樣,在有了基本音「宮」之後,經過兩次「三分損一」和兩次「三分益一」,「宮、商、角、 徵、羽」五個音階就生成了。宮生 徵, 徵生商,商生羽,羽生角,由於是「五五相生」,因此,樂律家們說起五個音階來,他們不說「宮、商、角、 徵、羽」,而是說成「宮、 徵、商、羽、角」。

根據上述理論而得出的算式,應為:

  計算先後程序 所合的音 算 式

  (2) 徵 81×4/3 =108

  (4) 羽 72×4/3 =96

  (1) 宮 1×基本音(假設為81) =81

  (3) 商 108×2/3 =72

  (5) 角 96×2/3 =64

  它們的實際比數是:

  徵 羽 宮 商 角

  108 98 81 72 64

由於音律與一年中的月分恰好都定有十二個,於是在中國上古時代,人們便把十二律和十二月聯繫起來。依照《禮記·月令》上的記載,它們之間的對應為:

孟春之月,律中太簇;

仲春之月,律中夾鍾;

季春之月,律中姑冼;

孟夏之月,律中中呂;

仲夏之月,律中蕤賓;

季夏之月,律中林鐘;

孟秋之月,律中夷則;

仲秋之月,律中南呂;

季秋之月,律中無射;

孟冬之月,律中應鐘;

仲冬之月,律中黃鐘;

季冬之月,律中大呂。

所謂「律中」就是「音律的對應」,其徵驗的方法則是憑「吹灰」。據說古人將十二根律管里塞入葭莩的灰,只要到了某個月份,相對應的那一隻律管中的灰就會自動地飛揚出來,這便是「吹灰候氣」、「夷則為七月之律」等辭彙的典故。當然以今日的觀點,吹灰候氣並沒有現實的根據。

值得注意的一點,十二律中最基本的是黃鐘,而中國曆法最基本的則是含有冬至的月份。《月令》中所列出的,正是以黃鐘對應冬至所在的仲冬月份--子月(十一月)。

  事實上,十二律的確與天文方面二十四節氣以及晷影長度的測量比例有關。(參考《中國古代空間文化溯源》中十二律與黃赤交角)十二律曆法見圖1。

運氣七篇使用了十二律歷,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太陽之政奈何?……太角(初正)、少征、太宮、少商、太羽(終)」。

2.2 何謂氣?

現代中醫無西不為理,總是企圖在西醫框架內找到中醫概念的本質,氣本質研究亦是五花八門,但沒有檢索到一例是以《黃帝內經》概念本義進行研究的。《黃帝內經》說得明明白白,「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即節氣。在於生命就是時間,就是節律,氣的本質相當於西醫的生物鐘,豈能是中醫教材所說的「精微物質」。中醫教材錯誤的定義,必然帶來科研方向的錯誤。如何調整生物鐘紊亂,西醫既發明不了藥物,也找不到手段,廢醫驗葯純屬痴人說夢,夏蟲語冰。

通讀《黃帝內經》不難發現,凡是帶「氣」字兒的概念,都與時間、節律有關。四時、五運、六氣的時間節律性就不用說了;藏氣法時,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長夏,肺主秋,腎主冬;宗氣,乳下的搏動(心率)就是宗氣的表現,搏動過度就是宗氣外泄;營氣,一晝一夜五十營;衛氣,常與營俱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亦二十五度一周也。《靈樞·經別》:「六律建陰陽諸經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節、十二經水、十二時、十二經脈者,此五臟六腑之所以應天道」,經絡流淌的是經氣,經氣是什麼?是時間、是節律。時光總是漫漫地流淌,不經意間就流走了青春、流走了年華。富蘭克林說:「你熱愛生命嗎?那麼別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生命的本質就是時間,就是節律,而不是那一堆蛋白質,蛋白質僅僅是載體而已。

說到元氣和葯食之氣就更加與節律相關,《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這裡是從「氣化論」的角度講葯食氣味的作用。水火煎出葯食氣味,其中的味因水而出,為陰,食入後入於形;氣(葯食之氣)因火而出,食入後入於精。反過來說,精食入葯食之氣,形食入葯食之味。形可因葯食之味而傷,精可因葯食之氣而傷。元氣充於形,所以味傷了形就傷元氣。元氣本由精所化生,而元氣充形又可形生精。經一番化生之後,多出的葯食氣味分別從上、下竅而排出。

也就是說,無論是天然食物,還是天然藥物,除了提供物質營養(味)以外,還提供時間節律(氣)。如何理解這個時間節律呢?就是有機物都含有生長化收藏生命過程的信息。人類依靠食物維持生命,如果單純是為了獲得能量,那為什麼不能主要食用無機物?如果單純是為了新陳代謝,那請問,在原子層面有何新舊之分?人類之所以要食用有機物,就是為了獲得負熵,生命做為耗散結構,賴負熵而活。中藥為什麼該用春季的,秋季的不好使?因為它們不再有應有的陰陽比值(熵與負熵比值)和五行的旺相(節律表現較強的相位),這與化學組分無關,至少不是簡單的化學分子結構。除自限性疾病以外,大多西藥需要終身服藥,也許就是因為人工合成的化學藥品不具有負熵和其表現出的生長化收藏節律的信息。我們把負熵和其表現出的生長化收藏節律,定義為負熵生長化收藏定律,為未來發展生命科學和系統科學做準備。

2.3 何謂藏(臟)象?

現代中醫認為,藏象是臟腑表現出來的生理病理現象,這是斷章取義《素問·六節藏象論》造成的誤讀。《素問·六節藏象論》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講解曆法做為定義藏象的前奏,卻突然拋開六節,旋即定義藏象為臟腑表現出來的生理病理現象,這太不符合邏輯了吧?

藏象何如?關鍵是岐伯回答的這一部分:心者,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肺者,為陰中之太陰,通於秋氣;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肝者,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凡十一臟,取決於膽也。

而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是在說這些臟腑功能和表現有著時間上的節律性,在某個季節,某個時辰,表現得旺盛。換句話說,就是「四象」、「五行」或「六節」的時間機制對人體生理、病理的作用。

《素問·六節藏象論》雖言「六節」,但把「四象」、「五行」和「六節」藏象一遭都加以論述了,以提供靈活辨證的思路和方法。若用春夏秋冬四個時間段,對應肝心肺腎,脾放中宮,就是「四象」藏象;若用春夏長夏秋冬五個時間段,對應肝心脾肺腎,就是「五行」藏象;若用少陽陽明太陽厥陰少陰太陰六個時間段,對應肝心脾肺腎膽(經),就是「六節」藏象。

所謂的藏象,就是把事物的過程或周期分為四、五或六個階段或稱「相位」,以「五行」生長化收藏五個階段為最常用。因為任何事物都是有始有終的過程或呈現周期性,而過程或周期都可以分為五個階段,所以任何事物都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種氣質。這些周期性活動的事物,其功能(或特徵),並不是在整個周期都表現得一樣強,否則就不成其為周期。它在哪個階段表現得最強,它就屬於哪種「氣質」,即「有效功能期」。打個比方(借喻)說,紅血球在其由生成到衰亡的120天中,只有到了後期,即細胞核已消失,瀕臨滅亡之前才具有攜氧功能,所以它的功能應當是在「收」的階段,在五行則屬「金」,而「司呼吸」的肺也屬於金,兩者同「行」。

2.4 什麼是取象比類?

是不是光知道氣候怎麼變化,怎麼對人體造成影響,就完了呢?聽天由命,顯然不是。帝曰:善。余聞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天地之運,陰陽之化,其於萬物孰少孰多,可得聞乎?岐伯曰:悉哉問也,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靈問,請陳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問·六節藏象論》這段話不是白說的,《黃帝內經》是在尋找一種方法,就像氣候可以相互生克乘侮一樣,其它事物也具備這樣的客觀規律。這一方法就是「取象比類」。

「取象比類」,就是要看具體某個事物「有效功能期」在哪個階段,以確定其五行屬性。因為,在某個範疇內判定一個事物的五行屬性,實際上很難一一做到,所以,有時要取出事物最突出或最需要的特徵--象,如色、味、聲、習性,形象等與已知或已規定其五行屬性的事物進行比較歸類。例如,已知五味甘屬土、酸屬木、咸屬水、苦屬火、辛屬金,那麼,在「五菜」這個範疇內,葵因甘而屬土入脾、韭因味酸而屬木入肝,藿因味咸而屬水入腎,薤因味苦而屬火入心,蔥因味辛而屬金入肺。具體操作中要更複雜一些,不僅僅口嘗其味,更要看食用後出現的生理反應,這需要長時間大樣本大數據的總結,在漢代中醫定型前歷經千多年的實驗,足以證明中醫人的勤懇和嚴謹。

中醫的「取象比類」與一般科學採用的類比方法不同,要較類比狹隘得多,僅限於五行學說中的比類。而類比(因為也是依據形象類比,不妨叫做取象類比),確實是中醫常常使用的方法,而且較一般科學採用的類比方法要寬泛得多。比如,燈芯草、大通草、小通草,雖然不是同一科屬的植物,化學成分也未必相同,但都具有相同的條形立體網狀結構,似乎能支撐起「癟」了的管道,經過臨床實驗還真具有相同療效,疏通與之粗細相仿平滑肌管道。結構形象為什麼有效?作為應用科學的中醫不管,有用就行,為什麼還是留給生命科學去研究吧。研究不明白,不怕浪費納稅人的錢,雙盲實驗亦可。但是,單味葯,要終身服藥,且耐藥性是必然的。

而「司外揣內」也不是通過外部的表現來猜測體內的機理,而是要像農耕、人事一樣合天道、應四季,《靈樞·外揣》:「遠者,司外揣內,近者,司內揣外,是謂陰陽之極,天地之蓋……畲知其合於天道人事四時之變也」。

2.5 中醫的臟腑與西醫的器官有什麼不同?

假設,能夠調節始春的氣候,那麼,全年的氣候就正常了。人為調節氣候,目前尚難做到,但把臟腑類比成氣候,通過大自然存在的生克乘侮機能調節人體的「始春」就能使病理狀態趨向正常,這種想法是一種聰明睿智。把具有這個功能的機制定義為膽,膽,就成了中正之官,主決斷。調整臟腑的活動強度,使之與其它臟腑配合恰到好處,這就是「中正」的意義。也正是,膽是調整其它臟腑的,都得靠其它臟腑表現出功能來,所以《黃帝內經》沒有像「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一樣,論述膽的外在表現。借用現代科學的話說,它就是「閾」,膽的強弱決定「閾」的調整效果,所以說「凡十一臟取決於膽」。用西醫的「高血壓」病打個比方,雖然稱為「原發性」,其實各有各的原因,如果在治療時不考慮其血壓,而是看他還患有什麼疾病(當然是中醫所能發現的疾病),當補則補,當瀉則瀉,往往隨著這個疾病的緩解,血壓也恢復正常,而且十分穩定。如果只是一味降壓,無論使用西藥,還是選用有降壓作用的中草藥,其效果是一樣的,都得終生服藥且具耐藥性。這就是因為患有其它疾病,「膽」必須把血壓調到一個較高的值,以維持運行,形成一種不正常的「穩態」。而所謂「其它疾病」,從西醫的病理學看來,往往與「原發性高血壓」毫無關係。

人的勇怯也取決於膽是否「充滿」。充滿而橫者,其人決斷能力強,做事勇敢,對於臟腑的協調能力也強,而不易患病。所以說:受到「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強烈的刺激,「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著而為病也」。而酒壯慫人膽,「肝浮膽橫,當是之時,固比於勇士,氣衰則悔。與勇士同類,不知避之,名曰酒悖也」。

顯然,中醫所說的這個膽,與西醫的膽囊沒有任何關係,倒是中樞的某種機能。總覽五臟六腑十二官,都是這樣的,把某種生理機能,借用解剖名詞定義成某個臟腑名稱。粗糙可憐的解剖知識,全都做虛擬構建理論模型用了。也就是說,中醫是把一定的生理機能集合虛擬成一個臟腑的,這個臟腑與實體解剖的臟腑,沒有任何可比性。至於中醫教材給同名概念的中醫臟腑和西醫器官功能結合起來,是犯了一個低級錯誤,使得中醫理論出現悖論,不能自洽。膽主勇怯,膽還能分泌精汁,是不是膽囊摘除的人都膽小如鼠了?心藏神,任物,心脈還可瘀阻,是不是冠心病人都智障了?腦為髓之海,髓還能生血,腦是最大的造血器官了?

「凡十一臟取決於膽」,基本有了答案,還差與始春的關係。

2.6 什麼是奇恆之府?

《素問·五藏別論》:「黃帝問曰:余聞方士,或以腦髓為臟,或以腸胃為臟,或以為腑。敢問更相反,皆自謂是,不知其道,願聞其說。岐伯對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奇恆者,言奇病也。所謂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時死也。恆者,得以四時死也」,《素問·玉版論要》:「揆度奇恆,道在於一」。

什麼意思呢?不難看出,是在說以天文曆法構建的理論模型中,用不著這些解剖名詞了。奇恆,恆奇,奇(ji),餘數也。怎麼治療這些疾病呢?道理很簡單,在以天文曆法構建的理論模型中尋找治療機理。《黃帝內經》在臟腑辨證模型中,把奇恆之府分配在各臟之下成為髒的一部分,如腎主骨(《素問·宣明五氣》),骨者髓之府(《素問·脈要精微論),而膽是調節各臟腑的,體現在各臟腑機能表現上,它們都不單獨主時。但也不是絕對的,膽主始春就是例外。

2.7 為什麼「凡十一臟取決於膽」?

既然,《素問·六節藏象論》講的是時間、節律和曆法,那麼,只能在這上面尋找答案。從五運,平氣、太過和不及,五行相剋(勝),至與未至,講到皆歸始春,這是想表達什麼呢

五運就是把一年365.25天的二十四個節氣分成五份,平均每一運為73.05天,一周的五分之一72°,每年初運從大寒那一刻開始。主運五季分木火土金水固定不變,歲運是由當年的天干決定初運木火土金水的哪一行和太過不及。客運是歲運及依序向後排的每一運。以己未年金運不足為例:

運數 初運 二運 三運 四運 五運

季節 春 夏 長夏 秋 冬

主運 木 火 土 金 水

客運金不及水太過木不及火太過土不及

由於每年的歲運不同,與主運就構成了生克平的關係,氣候就出現正常或不正常,怎麼不正常的現象,與之相對應的臟腑也會出現這種狀況。既然,「凡十一臟取決於膽」,那麼,膽,就應該在主運的初運上,而且得在始春。五運對應五臟,沒有膽的位置。這裡沒有講六氣,即便講六氣,把膽與相火對應,相火在主氣三之氣,並不是始春。看來是有另一個臟腑與節氣對應的藏象模型存在,可是在《黃帝內經》通篇之中也找不到類似的模型,只有營氣模型與之相近。

《靈樞·營氣》黃帝曰:營氣之道,內谷為寶。谷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故氣從太陰出注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間,與太陰合;上行抵髀,從脾注心中;循手少陰,出腋中臂,注小指,合手太陽;上行乘腋,出□內,注目內眥,上巔,下項,合足太陽;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陰;上行注腎,從腎注心外,散於胸中;循心主脈,出腋,下臂,出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之端,還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陽;上行注膻中,散於三焦,從三焦注膽,出脅,注足少陽;下行至跗上,復從跗注大指間,合足厥陰,上行至肝,從肝上注肺,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於畜門。其支別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脈也;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復出太陰。此營氣之所行也,逆順之常也。

營氣走行十二經的順序是,從肺出手太陰肺經, 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 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復歸於肺。從《素問·六節藏象論》:「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可以看出,此類問題《黃帝內經》說的都是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月亮的周月視運動,即與中天每天太陽相差4分鐘,月亮相差48分48秒,造成由西向東的視運動規律。而太陽與月亮的周日視運動,是由東向西的,所以說,營氣走行十二經的實際順序,應該是與《靈樞·營氣》論述的相反。但是,無論怎樣,也看不出膽在哪個位置,那麼只有在子午流注中尋找答案了,因為《子午流注針經》開篇就言營衛,是對營衛規律的發揮,原作者是否見過《上經》《下經》《大要》《脈要》《脈經》《經》之類的典籍也未可知。

關於這一點先做一下說明,現存的《黃帝內經》是散佚後重新收集補註的,漏簡、錯簡在所難免。其所言的《上經》《下經》《大要》《脈要》《脈經》《經》我們無法窺其原貌,看其行文內容,除運氣七篇外,其餘各篇很像是對某些著作的學習心得,但足以形成邏輯自洽的理論體系,這一點毋庸置疑。對於某些提而未論的理論,完全可以合理推斷。不能推斷出全部,至少能推斷出一小部分,只要與《黃帝內經》全文邏輯上自洽即可。其基本規律見圖2。(筆者畫圖功夫不足,此圖下載互聯網,謹向原作者表示謝意)

根據《黃帝內經》時空周期同構映射原理,即時間的一個周期,空間的一個圓,按同一比例分割,可以同構,相互映射,盛則同盛,衰則同衰。十二辰的節律,亦會體現在十二月、十二年上。膽,在子宮,應十二辰、十二月、十二年之始,故能看出全年的平氣、太過和不及。

怎麼看呢?看大寒(有人主張是立春)這一天的天氣,節氣至與未至,這顯然是不現實的,因為氣象變化多端,不足以反映氣候。《黃帝內經》的意思是讓人看星星,其實星星也不用看,因為天文曆法機構已經給出了數據,《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帝曰:太過不及其數何如?岐伯曰:太過者其數成,不及者其數生,土常以生也」,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黃帝內經》理論體系,不像西醫是靠生命科學的發現形成基礎醫學理論體系的,而是虛擬構建的,一得自洽,二得整體。「凡十一臟取決於膽」,必須在臟腑、藏象、經絡整體框架中得到解讀,也就是春生之氣論、子午流注論和膽腑功能論三合為一方能解釋得清。當否,敬請斧正。

3. 一點感想

1980年代,經絡實質研究以失敗告終,原因就在於孤立地解讀經文,沒有辨析清楚經絡的概念,高估了古人的發現能力,低估了古人的聰明智慧。現在的科研基本上還是這個套路,同名概念直接與西醫嫁接不去研究,西醫沒有的概念就在西醫框架中繼續找,甚至企圖證明古人超越了西醫的發現。如果,沒有列文虎克發明顯微鏡,並且用於科學研究試驗,那麼,生物學和西醫將會是什麼樣子?試想,古人以什麼技術支持,來發現西醫不能發現的物質?一個連諸如前列腺都發現不了,屠夫都知道的胰子沒有寫進著作的醫學,靠什麼發現小如夸克的精微物質,還氣一元論,想靠中醫發現以太嗎?

只有清楚認識到中醫的本質,是一門怎麼的科學,基於怎樣的認識論,採用了什麼方法論,理論模型是怎麼形成的,才能正確走向科學發展道路。

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24日訊,2014·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暨院士醫學論壇北京舉行。

人類基因組計劃幫助人類認知生命的律動

  「在地球自轉的自然規律下,地球上絕大多數的生物都是經曆日夜交替的情況下完成了進化。因此,許多生命有機體表現出了日常或晝夜的行為、生理機能和新陳代謝的規律。過去20年的研究表明,催生出這些明顯規律的是產生24小時定時信息的生物鐘----也被稱之為『生物振蕩器』。」這是美國科學院院士史蒂夫·卡伊的開場白。

  隨後史蒂夫·卡伊向我們具體描述了晝夜節律與人類健康的緊密聯繫。他指出:「人類睡眠和清醒的周期交替是生物鐘的明顯例子。現在我們了解到,生物鐘是在分子水平上的複雜反饋迴路上,經過轉錄、轉譯後形成的,而這些定時信息將在細胞層面上產生。比如,任何類型的細胞內20%以上的轉錄組都以24小時為基礎的生物周轉。

  最近,許多的研究都表明了基本生理過程調控,無論是從大腦神經元活動甚至是到肝臟葡萄糖的水平都受到生物鐘的問題。此外,許多研究開始表明,倒班和其他壓力都有可能導致的生物鐘的問題,另外還會引發糖尿病、乳腺癌等疾病。」

  那麼我們將如何利用生命的節律,找到新型的治療方法呢?史蒂夫·卡伊最終與我們分享了他獨特的高流通量基因組學和生物化學方法將我們對生物鐘功能的理解以及我們如何利用在我們對晝夜節律機制分子的理解所研究出的最新成果。

《素問·寶命全形論》:「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靈樞·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故生之來謂之精」,德,古字義,自己認識的路;氣,節氣,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天之德,就是天體運行規律;地之氣,就是四季寒暑交替。所謂的精,是天之德、地之氣相摶而來。古人不早就發現了生命的律動,並由此建立了臨床醫學理論模型,提供了治療方法?

儘管,現代中醫不明就裡,渾然不知古人早就認知了生命的律動,怎樣影響了人體的健康,並發現發明有效的治療手段,但是,畢竟繼承了積累兩千多年的經驗遺產,只要重新解讀經典,理解其中的含義,上述科學問題不正是中醫可以有所作為的嗎?

重申中醫固有理論,清晰明了介紹給世界,何愁科技人員不為中醫揭示其本質,發明儀器、診斷手段。承認兩者不可通約,但可融合的《中西醫融合觀》,不正是實現陳竺展望的既高於中醫,又高於西醫新醫學發展方向的方法嗎?


推薦閱讀:

合作學習與協作學習概念辨析:collaborative learning versus cooperative learning
姓氏雜談·特殊讀音的姓氏辨析
「入戶盜竊」既未遂之辨析
『用神兩現』辨析
富和貴 辨析

TAG:概念 | 辨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