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應篇》心得分享之五十三/因果報應/家庭教育/傳統文化

【歡迎關注「三個根心得分享」】

《感應篇》心得分享之五十三/因果報應/家庭教育/傳統文化

《增廣文鈔》復永嘉某居士書。「今之社會,專以智巧而為主體。------若是結果,總以不知因果報應。使人人知因果,則自利利他,己立立人矣」。在印光大師的時代,是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那時的教育已經被全盤西化。西方人的教育全是知識性的教育,即所謂的巧智,中國古人的教育體系是學智慧,是學安穩。我們知道古人教人學習,要「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看著很蠢笨,這是修定,是修清凈心,心清凈,智慧現前,看書是用智慧看書,不是用分別意識看書。讀的遍數多了,自然領會書中的意思。

讀書使得小孩子從小就很莊重,而不是心浮氣躁。莊重則心清凈,越讀書越心清凈,心越清凈,看事物看的越有深度,能夠看出字裡行間的東西,意在言外的東西他也看得出來。所以古人的文章我們比不上,我們沒有那個基礎訓練,看什麼都看不明白,見解、文字都沒有古人的深度。還不只是讀書有眼光,對一切人事物他都比西方學者(巧智學者)看的深遠。

知識再多,學過的會,沒有學過的不會。智慧一開,他一接觸就會了,學過的會,沒有學過的也一樣會。學知識的路子帶著煩惱,嚴重的貪瞋痴;學智慧的路子,煩惱輕,越學越輕,煩惱輕一分,智慧長一分。

現在人教孩子讀書,不依古法,獨創一格,學前教育搞傳統國學,學很多學很雜,這樣讀書學不到智慧,也學不到中國傳統文化。為什麼?我們看《弟子規》曰:「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這是什麼意思?這是講讀書要「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不可同時學幾本書,也不可一個沒學完又學一個。一本書要背會,背會了,還要背千遍,看著是加強記憶,實則是修清凈心,清凈心生智慧,所以「其意自見」,見不是用分別意識心,是一看就知道了,一聽就知道了。《三字經》也說:「教之道,貴以專」,也是此意。

中國傳統文化是要做到的,是要我們中華民族的子孫後代都成為聖賢。讀很多,一個沒學好,又學一個,搞得孩子學很多,最後一門也不通達,培養不出一個大師級的人物。古聖先賢的教育是成聖成賢的教育,聖賢是有德行有智慧,德行不是說出來的,是做到倫常道德因果,也就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些是做人的本分,須臾不可離的。有這個真實德行的人,叫做聖賢君子。說,沒有用處,你的氣質和常人沒有兩樣,是偽裝的聖賢,假貨!

儒家聖賢做學問的次第:「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最後要老老實實做到。所以大師講:「總以不知因果報應」,要是知道凡事都有果報,幫助後代向正道走,讓後代都成為聖賢,一定很有福報。《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搞傳統文化,尤其是學佛人,要真正懂得因果報應,誰還敢幹糊塗事呢?不真乾的人,煩惱不能破,智慧不能長。做事就會煩惱當家,看不清楚將來的果報。那裡是自利利他?!

老師常講「自私自利、名聞利養」是人類的通病,重病,有這個煩惱看事物就不清楚,所做的事越大就越可怕。果報可怕。

【歡迎轉發「朋友圈」、「qq空間」】

推薦閱讀:

莫扎特傳----人類的共同記憶
為什麼有些人除了上課時間以外都沒有學習,成績卻還是很好?
繁體字「丑」和「醜」字能否互相替代?
下聯:蜓點春波趁浪來,上聯怎麼對?
白展堂的武功高嗎?

TAG:教育 | 家庭教育 | 家庭 | 文化 | 分享 | 傳統文化 | 傳統 | 因果報應 | 因果 | 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