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南喬:他用專制結束專制?

2014-10-10 10:25來源:微思客 WeThinker作者:南喬 901次點擊:

真正推動台灣民主的,並不是哪個偉大的領袖,而是一個又一個世代中追求民主自由的先烈們。是普通民眾對民主的堅持,終於迫使獨裁者做出讓步。編者按:蔣經國在其晚年,下定決心改革國民黨,結束「戒嚴」,開放黨禁、報禁,台灣從此大步走向民主。那句「我要以專制結束專制」的民諺也走紅華人世界,台灣民主似乎由蔣經國的開明包容而始。言之有物今日推送回眸台灣社會反抗專制的百年歷史,盼從國際政治經濟的大背景,到微觀個體的思想、言行,分享給各位讀者:政治權利和自由的實現既不能一蹴而就,也非「偉人」的靈光一現,更不是恩賜、仁慈。微不可計的個體行動和思考每日的沉澱,方才鑄就歷史。在這百年的坎坷道路上,「你的反抗有何意義?」「你有什麼力量改變?」這樣的問題, 可以在任意時間點拋向任何追求自由的個人和群體,成為看似堅不可破的詰問和否定。然而我想,我們大可坦然回答:「沒有意義,力量亦不足」,因為提問者用這世間最無意義的事情定義了「意義」,也用這世間最虛弱的事物定義了「力量」。經歷十一假期的數日「休息」,這篇文章在雙十節終於再次與各位讀者相見。雖然民主一詞因為極其嚴重的濫用而被厭煩,小編卻希望言之有物能夠像它的名字所說的那樣,扎紮實實地將這一概念為各位釐清,補足那些教科書里缺乏或是含糊的歷史細節。

他用專制結束專制?南喬台灣的民主運動與其他許多地方的運動一樣,都是自下而上的。數代人的努力,往往需要面對各式不公不義,甚至殖民政權來爭取民主。所謂民主,不單單只是一人一票的選舉,更是一種互相尊重、自由平等、法治、熱心參與公眾事務的一種生活方式。在百年追求的系列書中,三位台灣著名的作家陳翠蓮,吳乃德與胡慧玲將視角專註於爭取民主的知識分子與小人物,在他們的奮鬥當中漸漸地不僅將民主還有世界上許多現代的概念慢慢地灌入台灣這片土地當中。儘管許多努力以及嘗試至今仍未成功,但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慢慢地將這個社會帶往更好的方向。近幾年台灣的民主越來越需要反省以及改進,20多年來的民主化似乎遇到了瓶頸。台灣的競爭力停滯、政府效能下降、收入分配不均、立法院政黨惡鬥、官員違法亂紀和憲政混亂。在台灣年初太陽花運動之後許多的問題暴露了出來。以往台灣還會自傲地想向中國傳授民主經驗,現在恐怕有點難開口。隨著時代推進,台灣在變動中的浪潮中缺乏方向,面對中國的崛起猜疑與驚恐,面對政治的混亂莫可奈何。而正是這個時間點值得我們思考台灣民主的歷史以及台灣民主究竟出了什麼問題。1. 台灣議會台灣首先正式開始追求民主的運動是1921年起開始的台灣議會設立請願運動,當時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甫才結束,威爾遜的民族自決理念響徹雲霄,但事實證明他的理想難以轉化為現實,殖民地的人民理解到爭取獨立自主與民主只能靠自己。在印度尼西亞民族主義團體Sarekat Islam 逐漸轉變為群眾性的政黨,要求脫離荷蘭完全獨立。在印度,印度國大黨也從知識分子辯論社團轉型成為以群眾為基礎的政黨,甘地也因此崛起。受到西方羞辱的奧圖曼土耳其帝國見證了以群眾為主的泛伊斯蘭主義興起,土耳其國父凱末爾將利用這股民氣獲得威爾遜所提出的國際正義。而在中國,巴黎和會中遭到出賣的訊息傳回引發了五四運動,一年多之後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成立。一戰後的世界秩序給了全球所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一個經驗和教訓,西方所標榜的崇高價值並不會從殖民者手上落下,而必須透過自下而上的方式爭取,有時候甚至必須訴諸武力。1919年之後世界各地一心追求獨立自治的行動主義者們建立起聯繫,互相支持,互相分享心得與經驗。在這個科技進步縮短距離的世界中,跨國合作也散布到了政治運動領域。台灣議會的請願運動是在如此的國際環境之下展開,打從一開始這項運動背後的主張就是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這種包含拒絕殖民的言論自然不大見容於日本政府。1920蔡培火在台灣青年雜誌上寫下下面一段話之後,該雜誌隨即被日本當局禁止販賣。「我們台灣人置身於這無盡的天然寶庫,眼底是偉大山河景色,啟能無動於衷?我們絕不能悠悠閑閑,無所作為,台灣是帝國的台灣,更是我們台灣人的台灣。阿!我們台灣人是這美麗寶島的主人翁,各位應重視此事,做為島主的我們,應共同努力,使同胞得享樂幸福,必非夢想。」但是誠如當時著名日本社會運動家賀川豐彥給予當時從時自治運動的台灣學生們的建議,台灣人不配談獨立,因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必須具有獨自的文化......不能夠養成自己的文化,縱使表面具有獨立的形式,文化上也是他人的殖民地。台灣議會請願運動的基礎建立在台灣文化協會在全台灣所舉辦各式讀報,講習等草根啟蒙運動上。這些運動傳播了許多現代觀念,每每場次都是座無虛席,包括文化,婦女,衛生等。即使如此短時間也難以徹底改變台灣的面貌,1930年的報告顯示台灣的識字率只有12.4%。自我意識和教育基礎薄弱乃是當時議會請願運動必須克服的硬傷。在請願運動不斷透過各種方式持續,而日本當局也採取分化,打壓,逮捕等手段。最後在1934年終止請願運動換取某種程度上的地方自治。此時請願運動已經進行了15回,隨著國際情勢再度慢慢靠向戰爭,建立台灣議會的希望更為渺茫。1945年日本戰敗,台灣被國民黨接收,台灣的民主之路進入了另外一個階段。2. 民主中國國民黨撤退來台灣之後,台灣也慢慢地被捲入了美蘇對抗的冷戰架構。1950年代見證了大量美國援助的進入和經濟的重建,同時也見證了國民黨政府全力控制社會和消滅挑戰權威的個人和團體。最著名的,就是《自由中國》這本雜誌。這次的民主運動不同於日據時代那種各種思想並發的熱潮,而是專註於建立西方民主體制。說來諷刺,中華民國建立於西方的自由民主理念之上,撤退來台灣之後,這個依附於美國的自由民主陣營的台灣,在蔣介石政權下卻完全背道而馳。這樣的反差又因美國的外交政策而激化,1953年的韓戰或是接下來的越戰,以及馬歇爾計劃在歐洲,日本脫離美國佔領進行民主選舉,這些在全球範圍推行的自由民主到台灣來卻是對蔣氏政權獨裁的支持。宋文明執筆的社論:《中國人看美國的遠東政策》就有如下描述:「美國在國內結力宣傳兩黨政治,倡導黨派之間的公平競爭,可是在遠東,美國卻極力維護一黨專政.......美國卻支持各地的政府對其人民實行專橫的,法外的特務統治。」1949年創辦的《自由中國》雜誌自由中國的一批人物包括雷震和殷海光等人象徵著中國的自由知識分子試圖在台灣進行最後建立自由民主的嘗試。《自由中國》的社論不斷地揭示國民黨如何背棄中華民國的建國理念,以及批評獨裁政權的本質。比如在蔣介石試圖不斷連任總統這件事情上,《自由中國》就刊載了香港一篇評論:「蔣總統實際掌握中華民國的政權,已歷30年以上......他不僅不曾為國家奠定一個安全鞏固的基礎,反而把國家弄成如目前這一殘破不堪的景象。說在假以六年的時間...他便可以一反過去之所為...我們確實不能在對他寄以這種信心。這十年以來台灣的政治,所與過去在大陸沒有憲法以前的不同之點,究竟在哪裡?.....其專制獨裁不求進步的態度一至如此,我們還要修改憲法,非請他做十八年乃至終身的總統不可?以中國之大,人民之多,和以只剩下如蔣總統這樣一個孤家寡人,其餘一切人則盡屬奴才....蔣總統領導中國的政治已歷三十年以上,平日應有維護人才之心,也應有培育人才之責。....蔣總統的性格,不僅不能維護,唯有摧殘,不僅不能培植,為有不斷加以奴化。今天到了他的垂暮之年,仍不能找出一個可以代他而起的替手,豈不是事理之當然?」如此對蔣氏政權露骨的批評越來越令其坐立不安,蔣氏政權也慢慢發動起輿論,司法等攻勢來攻擊《自由中國》。但是,最終壓倒《自由中國》的,還是雷震等人試圖組織政黨正面挑戰國民黨的專制。1960年,雷震在他家中遭到逮捕,象徵著這波民主運動的結束。3.民主化1971年聯合國改為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在聯合國唯一的合法代表徹底摧毀了國民黨政權代表中國的神話。蔣氏獨裁政權的基本根基反共和中國從此消失,這個根基對外贏取美國和反共國家的支持,對內合理化一切人權迫害。1975年蔣介石逝世,他的兒子蔣經國接任總統。蔣經國這人沒有比他父親好到哪裡去,1950年就掌管全國情報系統,特務出身,是中華民國對內人權迫害的頂頭上司。他不好讀書,對民主自由人權等現代概念也興趣缺缺。在接受美國學者Allen Whiting訪問時,他就說: 「在亞洲,依黨專政是為依統治的辦法。政工、特務、青年救國團才能反共.....。」有些訪間觀點認為是蔣經國推動了台灣民主,這種觀點只怕跟現實有巨大的差距,因為蔣經國從來不是一個相信自由民主的人,恰恰相反,在其任內獨裁專制的特質一項也沒少,甚至打壓異己的手段比起他父親更粗糙。這次的民主運動始於校園,也由雜誌開始。大學雜誌原本是小眾刊物,後來轉型成為政論雜誌,批評當時越來越與現實脫節的民意機構,裡面養著一群不可能行使代表權的中國各省代表。當然,蔣氏政府也有所反擊,比如透過所屬的新聞機構中央社匿名反對學生運動,反對自由知識分子和反對學術自由。未曾署真名的作者說:「我的政府能讓我安安穩穩維持一個卑微的生存,我已經十分滿足。」當時政府對此言論大喜,還特別為此印了許多小冊子散發。大學雜誌因為內部的分裂而後停刊,但是這不是這波民主運動的終點。誠如上述所說,1970年代國民黨政權面臨了政治制度與現實嚴重脫節的情況。政府民意機關仍然是以中國為基礎的代表制,各項制度也假設台北的政府統治著全中國。比如大學聯考仍然以各省人口分配名額,因此少數來台灣的外省子弟擁有台灣本地人高出近兩百倍的錄取機率。然而讓民主運動切入的還是民意代表的補增額選舉。有些省的代表經過數十年掛名之後,幕老垂垂,只能選舉補上名額。黨外的運動由此而生,透過不斷的參選,甚至串連全台灣聯合參選,並在選舉期間猛烈抨擊國民黨行之有年的作票作弊手段(比如開票所突然停電之後多了一兩箱票箱這種低劣手段) 讓國民黨的統治越來越站不住腳。1979年《美麗島》雜誌的創辦一開辦就轟動全台灣。《美麗島》雜誌由黃信介、姚嘉文、林義雄、許信良、張俊宏、施明德等人創辦,其中一些人今天仍然現身於台灣政壇。該雜誌兼顧草根特色和反對運動理論,一時之間形成反國民黨的聯合陣線。然而短短髮行五期,不到一年之間國民黨就透過明的陰的手段查封該雜誌,也就是著名的美麗島事件。1979年12月美麗島在高雄舉行世界人權日演講,蔣氏政權最後出動大批軍警驅散人潮,而後開始進行大逮捕行動。其中許多被逮捕的人和接下來為之辯護的年輕律師們,則成為後來民進黨的創黨元老,也在出獄之後積极參与開放後的地方選舉和中央民意代表,逐漸成為台灣的一股政治力量,最終終結國民黨的獨裁。台灣在過去一百多年來的民主運動當中,和其他國家類似,都受益於特定的國際政治經濟背景。從20世紀初以群眾為基礎的啟蒙式運動,1950年代冷戰架構下追求美國標榜的自由民主,再到1979年之後台灣成為國際孤兒國民黨政權失去基底之後的民主化。然而真正推動台灣民主的,並不是哪個偉大的領袖,而是一個又一個世代中追求民主自由的先烈們。是普通民眾對民主的堅持,終於迫使獨裁者做出讓步。如今台灣民主化已經20年有餘,但是台灣卻面臨更多挑戰,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政治上也是。太陽花運動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台灣的憲政體制漏洞百出,民意代表無法反應多元的民意。究竟如何讓台灣的民主體制更符合眾人的期待並能面對新時代的挑戰,這個問題仍然需要深刻的探討。無論如何,台灣過去成功的經驗可供其他一樣追求民主的人們借鑒,誠如今日的香港。而台灣目前遇到的困境也值得其他享有民主的人引以為鑒。責任編輯:張白燁
推薦閱讀:

李國忠:從開明專制、訓政到新式獨裁
黎安友、樂安:「韌性專制」可以持續嗎?
劉澤華:儒家在鞏固王權專制上立了大功丨高見
唇槍舌劍:翰林苑諸子激辯「專制」說

TAG:專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