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洞丨為什麼廣東話總跟「吃豆腐」過不去?
▼
前一陣子
有段交友奇聞登上報章
成為熱話
話說一對初相識男女
首次約會吃日本料理
共花了2200港元(下同)
男士用現金付款
但女士覺得貴
覺得不好意思
提出「不如AA」
男士豪氣堅持不肯
女士堅持付自己的一份
拿出1100元現金給對方
男士卻覺得沒面子
竟大怒
將全部1100現鈔撕毀
隨後更發生推撞毆打事件
於是女士報警求助
「AA」是「All Average」的縮寫
意思是按人頭平均分擔賬單
各不拖欠
這是很普遍的做法
尤其同學、同事出外消費
都會AA
在國外很多地方
甚至乎情侶也會採用AA制
東方男士則習慣請客
我認識好幾位男士
如果在食肆中遇到朋友
必定替對方結賬
關於「AA」事件
很多人未看報導內容
都以為這對男女起爭執
甚至報警
是因男方「吃女方豆腐」
▼
「吃豆腐」與廣東話「咸濕」同義
即男子調戲女性或占對方便宜
甚至性騷擾
俗稱為「吃豆腐」
「吃豆腐」有「抽水」之意
典故源自西漢
當時京城有夫妻開了家豆腐店
老闆娘長得漂亮
人稱「豆腐西施」
以賣弄風情作招徠
引得周圍男性以「吃豆腐」為借口
到豆腐店與她調情
趁付錢時
藉機摸老闆娘縴手
「吃豆腐」遂成男性輕薄女性的代名詞
用法是
「他吃她豆腐」
「她請他吃豆腐」
▼
吃豆腐固然開心
但如太貪色
有什麼「冬瓜豆腐」
則與人無尤
在廣東話中
很多俚語都跟食物有關
豆腐扯上靈界
如加上冬瓜則更兇險
因「瓜」隱喻死亡
以「瓜」 代言死亡的俚語包括
「瓜得」(死定)「瓜柴」「瓜直」「瓜老襯」
等均解為死亡
好像沒有了「瓜」便死不了似的
「瓜」之所以讓粵人聯想到死亡
源於「冬瓜豆腐」
傳統中
辦喪事的家庭會茹素
其中多有豆腐
所以去喪家弔唁吃飯叫「吃豆腐」
也叫「吃豆腐飯」
有些人為了填飽肚皮
經常厚著臉皮去吃飯
所以「吃豆腐」等如佔便宜的意思
廣東人愛吃
嫌喪席上獨沽一味豆腐顯得單調
見冬瓜去了皮晶瑩素白
價錢比豆腐還便宜
於是冬瓜加上豆腐便變成死亡組合
「有咩冬瓜豆腐」即「如有不測」的意思
所以粵菜菜式中絕無
冬瓜豆腐湯、冬瓜煮豆腐、冬瓜蒸豆腐等組合
太不吉利了
▼
吃豆腐再棒
也未必能「呃(騙)鬼吃豆腐」
此語用作奚落對方說話荒唐、過分誇張
事關農曆七月十五日盂蘭節晚上
不少人會「燒街衣」
即在路邊燃點起香燭
擺放糖果點心祭奠遊魂野鬼
事後把糖、水果和零錢撒在地上給「小鬼」們
窮苦人家買不起糖果點心
就以豆腐代替
因此所謂「呃鬼食豆腐」
潛台詞是「鬼都不信」
▼
叫女人作「豆腐西施」雖諷其賣弄風情
但起碼是稱讚她貌美
如果打算親切點
稱呼「豆腐婆」或「豆腐妹」
就大錯特錯
「豆腐婆」並非指她辣如麻婆豆腐
而是暗指女同性戀者
當她們進行親昵行為時
被形容為「磨豆腐」
不要問為什麼
因兒童不宜
▼
豆腐也有浪漫的時候
香港的茶餐廳都有「豆腐火腩飯」
(火腩即燒焟店的燒肉)
是港人愛吃的主食
它變得浪漫是因有網路達人發表一篇關於火腩飯的潮文
將「男人的浪漫」描寫得淋漓盡致
被視為經典潮文
部分內容是這樣的:
我每食完一碟火腩飯之後都會跟我女朋友講分手
因為我知道,她已經
不再明白我……
我恨我的人生不可以像火腩般找到這麼多好的伴侶
豆腐,涼瓜,冬瓜,枝竹……各有特色
亦找不到這麼多知音人……
看來
一塊純白的豆腐不只可以煮出不同菜式
在俚語世界用途亦甚是廣泛啊~
推薦閱讀:
※魯菜精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細嚼一品豆腐,嘗孔府菜精粹
※男人四十一枝花,女人四十豆腐渣?
※這樣做出來的豆腐,比吃肉還過癮,剛上桌就被搶光,太誘人了!
※潑辣干豆腐絲怎麼做
※五彩杏仁豆腐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