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起義為何多失敗?
縱觀華夏五千年的文明史,從秦始皇建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秦朝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無數,從陳勝吳廣到黃巾軍、從闖王李自成到太平天國的洪秀全之輩……能讓我們熟知而且規模比較大的也有不少。從歷史演變過程來看,基本上每個朝代都有一次大型的農民起義。看如此眾多農民起義,除了元末農民起義是真正勝利並由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外,為何農民起義基本上都以失敗告終?
古代中國農民起義大都是起義領袖帶動廣大農民發動的。對於起義領袖而言,他們發動起義的原因趨於多樣化,或為政治目的而戰,或因科舉入仕不通而為,或因叛變朝廷……總之不盡相同。但看看各朝各代的起義義軍的組成部分,則顯得相對單一,起義參加者都是由於天災或者其它原因迫使他們無法生存,在起義領袖的號召之下便迅速的聚集起來——用非正常的手段來「謀生」。沒有其它階層的支持,僅考單一的階層或者有少數的知識分子組成的義軍,雖然能一時取得一定的成績,但能否取得最終的勝利,由此就可見一斑了的。
既是農民起義,則其領導人一般都是農民出身,只是因為忍無可忍才揭竿而起,面對不斷變化的形勢,起義部隊的首領們沒有充分的準備也沒有長遠的意識——既然起義就只許成功不許失敗,而且只有取而代之才算是成功,否則就只能死路一條。再看起義的義軍領袖們,和少有接受過指揮能力的訓練和培養,那作為揭竿而起的義軍們接受過正規訓練的那更是少之又少。但義軍們所面對的對手是誰?是朝廷!前來征剿義軍的官兵本身是具有一定軍事素養的,哪怕是相對穩定的時代,朝廷的官兵至少還是要進行日常操練的罷?而且是裝備精良的正規軍!隨著義軍們的戰果的不斷擴大而不斷的更迭、不斷的升級,他們所面對朝廷派來的統兵將領更是久經殺場了的,無論是單兵能力還是戰術戰略,義軍們恐怕難得討到半點便宜的。何況,這些官兵保衛天子也是理直氣壯的而且可以通過剿滅義軍得到犒賞晉級,如此看來起義的義軍們又有多少勝算了?
義軍領袖在舉事之初,往往沒有明確的奮鬥目標,只著眼於眼前的利益,只停留在報復仇殺和掠奪財富等低層次的鬥爭水準上,而沒有長遠的打算;又不注重收服人心,不能將敵方人才為己所用,不明智地和讀書人結怨,不能最大限度地團結全社會的力量為新政權服務——這些恐怕也是農民義軍失敗的根本原因罷!看那黃巢、李自成、洪秀全等人只控制了中國的一部分地區,便不顧四周環伺的強敵,不乘勝把這些強敵消滅,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締造自己的萬世基業,卻過早的在那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自己南面稱孤……這些難道不是很好的證明嗎?在革命尚且未能成功之時,被眼前的利益蒙蔽了雙眼,在各種慾望急劇膨脹的趨勢下忘記了當初革命的理念,而沉醉於自己曾經痛恨的墮落生活里。結果是給對手以喘息之機,讓他們重整旗鼓向新生政權反攻,把起義的農民趕進墳墓。
義軍內部通常也有著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首領們勢力的強弱,能力的高低,以及外部的挑撥離間大大削弱了起義的鋒芒,或直接導致起義失敗。當義軍們取得一定的勢力之後,內部的矛盾也顯現出激烈化的態勢,起義軍們的內訌將本身人才就不多的義軍勢力更是大大削弱,如若此時已取代了一個政權尚且倒還好說,但革命尚未成功,義軍內部的內訌則加速了農民起義的失敗。陳勝殺吳廣是一例,太平天國內部矛盾的不也是很好的例子嗎?
義軍起義開始之初沒有革命綱領的,只是種種原因忍無可忍才揭竿而起,但革命取得一定勝利的果實之後,換來的確實義軍領袖的糜爛腐朽的生活,而作為底層的義軍們的待遇沒有發生根本上的改變,同情和支持義軍的的貴族和地主也沒有得到他們需要的利益。因此到最後,起義軍的追隨者們卻站到起義軍的對立面。
或許正如毛澤東主席說的:在中國封建社會裡,只有農民的階級鬥爭、農民起義和農民的戰爭,才是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因為每一次較大的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的結果,都打擊了當時的封建統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只是當時沒有新的生產力和新的生產關係,沒有新的階級力量,沒有先進的政黨,因而這種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得不到現在所有的無產階級和共產黨的正確領導。這樣,就使當時的農民革命總是陷於失敗,總是在革命中和革命後被地主和貴族利用了去,當作他們改朝換代的工具。這樣,就在每一次大規模的農民革命鬥爭停息以後,雖然社會多少有些進步,但是封建的經濟關係和封建的政治制度,基本上依然繼續下來。
推薦閱讀:
※[轉貼]太聰明的人往往是最失敗的
※【純私貨】還是應該對自己有點信心
※10句生存語錄:所有的失敗都是為成功做準備的
※唐英年的失敗怨得了誰
※信用卡:為什麼你總是提額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