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沿途導遊詞
洛陽沿途導遊詞
洛陽是河南非常有魅力的一座旅遊城市,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是一座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的發祥地,也是馳名中外的歷史文化名城,同時也是我國八大古都當中歷史最久遠的一個,素有「九中腹地」之稱。
洛陽是位於河南省西部,橫跨黃河中游兩岸,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我國歷史上唯一被命名為「神都」的城市。它是由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自2001年以來,洛陽先後被評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最佳魅力城市等稱號。一直以來洛陽市都是以「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絲路起點,山水洛陽」為主的重要旅遊城市。
如果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那麼洛陽則是這個搖籃的中心,所以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很多的王朝都先後的在此建都。據歷史文獻記載,先後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晉、後唐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洛陽作為都城,前後歷時1500多年,是中國八大古都中建都時間最早,朝代最多,歷時最長的古都。洛陽在歷史上曾先後6次進入了世界大城市之列,從商周到隋唐時期,洛陽曾是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的起點,與歐洲、北非和亞洲各國有著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廣泛交流。
自從有歷史記載以來,洛陽城一直是這一地區的政治中心。相傳大禹治水成功以後,劃分天下為九州,並鑄造了九個大鼎。到了商周時期,九個大鼎成了傳國之寶,誰要想統治天下,就要先奪取九個大鼎。後來武王伐紂成功,想把代表權力的九鼎運到當時的國都鎬京,但是九鼎非常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到了洛陽城時,無論怎麼搬,大鼎都不動。周武王就想,是不是上天暗示我把都城遷到洛陽呢,於是就決定把九鼎安放在洛陽,不料周武王卻不幸病故,後來兒子周成王在叔叔周公旦的幫助下,在洛陽舉行了隆重的定鼎儀式,表明已經完成了滅商大業,取得了天下。「定鼎中原」一詞即是由此而來。現在洛陽城內的周公廟就是為了紀念周公旦輔佐周成王建立大業,定鼎洛陽而建的,周公廟前的路也稱為「定鼎路」。
據記載,先後曾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那麼在這麼多的朝代中呢?最為興盛的就是唐代了,唐朝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經濟繁榮,國力也非常的強盛,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也是登上皇位年齡最大的的一位皇帝在她67歲才登上皇位,年終時82歲,唐高宗時是皇后,中宗時是皇太后。中宗在位7年,後來她自立為武周皇帝,執政15年,改「唐」為「周」,史稱「武周」時期,定都洛陽。在705年退位。
武則天14歲在長安入宮,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也就是正五品)當時唐太宗非常的寵愛她,並賜名「武媚」,沒過多久就把她晾在了一邊,武則天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一直沒有得到提升,在唐太宗病重期間,他與唐太宗的兒子李治,也就是後來的唐高宗建立了感情,在649年,唐太宗死後,武則天和部分沒有子女的嬪妃一起入長安感業寺為尼姑,但她一直以新皇帝唐高宗藕斷絲連,李治的皇后本來就不是武則天,是王氏,那麼他為什麼後來又進宮了呢?就是因為當年王氏與蕭淑妃爭寵,掙得比較厲害,王后就招武則天入宮,企圖以毒攻毒,那麼後來武則天入宮之後,也確實的打敗了蕭淑妃,在入宮後的第二年就升為了昭儀,也就是二品,後來還生下了第一個兒子李弘,後來武則天對昭儀這個位置又滿意了,於是就動了當皇后的念頭。後來王皇后和蕭淑妃結成了一派,但最終還是被武則天給陷害死了。
洛陽是一個四處飄香的地方,尤其是在牡丹花會期間,滿城皆是牡丹,到處瀰漫著牡丹的花香。那麼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座美麗的城市。說到洛陽,大家會想到洛陽的牡丹,洛陽水席,龍門石窟,以及洛陽的唐三彩。
首先我們先來說下牡丹,牡丹雍容華貴,有國色天香的美稱,又稱洛陽花。洛陽人民非常的喜歡牡丹,將她定為了洛陽的市花。從1983年開始舉辦每年一次的洛陽牡丹花會。「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是對牡丹花會期間盛況的真實描述。牡丹被稱為花中之王,它象徵著富貴、吉祥、繁榮,一直以來被人們所寵愛。它呢也會給人帶來富貴和吉祥。
那麼牡丹花為何叫牡丹呢?據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記載,牡丹雖結籽旦根上生苗,故為牡(牡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無性繁殖),又因其花紅如丹,所以叫做牡丹。牡丹,原是野生植物,同荊棘無異。牡丹在洛陽的種植,始於隋,盛於唐,名甲天下是在北宋時期。隋煬帝曾經在洛陽闢地兩百里,也就是西苑,專門用來種植牡丹。雖然隋煬帝非常喜歡牡丹,但是他畢竟是一個昏君,把他和牡丹放在一起,的確有些不妥。
咱們中國牡丹栽培有1700多年的歷史。據說古時,在洛陽邙山有很多野生的牡丹,剛開始的時候人們不知道它很富貴,就經常的把這些牡丹割了回家當柴燒,當時有個年輕的小夥子十分的憐惜,並把它移植在了自己家的院子里,精心的呵護!在一個中秋月明的夜晚,有一位年輕漂亮的女子來到了他家中,贈給這個小夥子了一床被褥和一方手帕,上面綉有大朵的牡丹。這位小夥子非常的納悶,正要相問,這位女子就不見了,打開手帕,只見上面寫了一首詩「芳名牡丹花,邙嶺為我家。感君情意重,來春見奇葩」。那麼到了第二年春天,這位小夥子家中的牡丹果然是爭相開放,婀娜多姿的,從此以後他就開始以種植牡丹生,家裡的條件也漸漸的好了起來。看來,傳說中的這位後生應該也就是洛陽種植牡丹最早的專家了。洛陽牡丹在隋、唐時已普遍種植,到了北宋時已經達到了鼎盛。在唐朝洛陽出了很多栽培牡丹的能工巧匠,而且栽培的技術已經有了相當高的水平,當時洛陽有一個叫單父的人,精通園藝,他種的牡丹有很多的品種,所以被人們尊稱為「花師」到了宋朝,洛陽人養花、賞花、愛花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在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花》記中寫道「牡丹而出洛陽者,今為天下第一」觀賞洛陽牡丹,我們會想到歐陽修的「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其實洛陽聞名於世,除了這一「牡丹地脈花最宜」這一個自然的因素外,還得益於武則天以及洛陽人對牡丹的重視和崇愛。在所有牡丹故事中,廣為流傳的則是武則天怒貶牡丹到洛陽。當時有很多個版本,故事版本一說:在天授臘月初一,西京長安大雪紛飛,武則天在暖閣中飲酒賞雪,當時武后一時心血來潮,就寫下了詔書「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需連夜發,莫待曉風吹」百花都非常的懼怕武則天,不敢違抗聖令,都連夜開發,唯獨牡丹不違時令,閉蕊不開。武則天盛怒之下,將牡丹貶到了長安,發配到了洛陽,並施以火刑。牡丹在遭此劫難後,雖然體如焦炭,但卻並沒有死,在來年春天的時候,花開更艷,被譽為「焦骨牡丹」,那麼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就是在中間還有個轉折,武則天一怒之下把牡丹貶到了洛陽,沒想到牡丹到洛陽之後卻紛紛綻放,滿園春色。武則天這才盛怒,下令火燒了牡丹。
但是實際上這只是明代虛構的小故事,是拿前朝的女皇在開涮。根據唐朝的正史記載,武則天是十分喜愛牡丹的。武則天喜愛牡丹,也愛小白臉。武則天晚年有很多的面首,其中就有張昌宗和張易之兄弟兩個,這兩個男寵長的非常俊俏,而且出身比較高貴。武則天和上官婉兒有一次正面的衝突就是與男寵張昌宗有關的:武則天撞破了自己的秘書長上官婉兒和自己的生活秘書之間的曖昧關係,非常生氣,就揮劍刺向了上官婉兒。但是武則天畢竟是女人,有婦人之仁,她並沒有殺死上官婉兒,只是刺破了額頭。大家想想,如果是男性皇帝,結果又會怎麼呢?肯定是必死無疑的,所以女人當皇帝還是有好處的。(此處為調侃式的講解)上官婉兒的額頭被刺破就是破相了,對於一個年輕美貌的女子來說,這樣怎麼行呢?不過上官婉兒很聰明,她在額頭上有疤痕的地方,紋了一朵盛放的梅花,把壞事變成了好事。而且這種梅花妝很快就風靡了洛陽和長安。據說這就是唐代仕女在額上點硃砂的原因。武則天是非常喜歡牡丹的,但是上官婉兒卻獨獨在額頭上紋了一朵梅花,這其實是對權威的一種機智的對抗。而且必須要說的是:這也許是牡丹與梅花角逐國花頭銜最早的預演吧!
唐玄宗李隆基和楊貴妃他們也都非常的喜歡牡丹,曾經派人專門寫詩來讚美牡丹。李正封曾經寫道:「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國色天香」一詞就是由此而來。
民間傳說,楊玉環也非常喜歡牡丹,有一次,她命人將後花園的牡丹枝提前鬆了松,然後讓李隆基和自己一同去後花園賞牡丹,楊玉環站在牡丹叢中,動了動旁邊的牡丹,牡丹花紛紛落下,李隆基一看,牡丹花都落了,真的是太漂亮了。據說,「羞花」一詞就是由此而來。這雖然有作弊的嫌疑,但也充分說明了楊玉環也是非常喜歡牡丹花的。
宋代歐陽修曾經寫道:「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道出了洛陽為牡丹的生長發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牡丹屬於木本植物,所以可以長的比較高大,耐寒不耐熱,通過枝的移植,成活率比較高,在90%以上,而通過種子的培育,成活率比較低,不到10%。一朵牡丹花的正常花期在5天左右,花期比較短。而洛陽牡丹花會的整個花期也只有四月份一個月。洛陽人民非常的喜愛牡丹,也想把這份美好長久的留下來,帶給周圍的朋友,所以通過現代科技進行溫室培養,在任何季節來到洛陽,大家都能看到國色天香的牡丹。除了看,大家還可以嘗到以牡丹花入味的牡丹餅,可以買到以牡丹花為素材的牡丹絲巾,和以牡丹花為背景的牡丹三彩版畫等等。
那麼我們再來說下三絕的第二絕洛陽水席。
那麼他為什麼叫做水席呢?主要是有兩個含義,一是因為每道菜都離不開湯湯水水,二呢是一道道地上,吃一道換一道,就像行雲流水一樣,所以叫做水席。說到水席,我們有一個女人我們就不得不提了,那就是武則天,相傳水席是袁天罡獻給武則天的,因為袁天罡夜觀星象,知道武則天要當皇帝,但是天機不可泄露,於是就煞費苦心的製作了24道菜,象徵了武則天24年的當政光景,湯湯水水,象徵武則天執政是水到渠成的;乾乾稀稀,代表的是天干地支,是喻指武則天24年的干係。我們平時可能聽說過烤鴨宴、包子宴、孔府家宴等,但是這些都是稱為宴;而能稱為席的除了滿漢全席就是洛陽水席了,但是現在我們很難吃到滿漢全席了,但是到了洛陽呢,我們卻有機會去品嘗一下和滿漢全席相提並論的洛陽水席。俗話說:無酒不成席,所以品水席一定要喝當地的特色酒。這種酒三國時期的曹操曾給它做過代言人。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對就是洛陽的杜康酒。水席最初是齋飯,是素食,後來到了宮廷中得以發展。這裡給大家介紹幾種水席的菜品。
水席中第一個菜肴是牡丹燕菜(假燕菜—洛陽燕菜-牡丹燕菜)洛陽燕菜又稱牡丹燕菜,是傳統河南洛陽水席中的第一道大菜,以其形美、色艷、味鮮被譽為河南傳統菜的奇葩。說起這洛陽燕菜,還有一段小故事呢:傳說唐代武則天稱帝期間,洛陽東關外地里長出了一個白蘿蔔,長有三尺,上青下白,被當地百姓稱為異物,當地官員為討好武則天,就把這大白蘿蔔獻給了皇上,武則天一看也非常喜歡,隨命御廚房為之做菜,御廚經過細心烹制,做了一道湯羹,武氏品嘗後感覺香美爽口,很有燕窩湯的味道,便賜名為「假燕菜」。
後來這個做法傳到民間,洛陽百姓便以這道「假燕菜」作為各種宴席的第一道大菜,漸漸的,人們習慣把這道菜叫做「洛陽燕菜」了。在1973年周恩來總理陪同加拿大總理來洛陽參觀時,當時品嘗的就是洛陽的水席。在龍門石窟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在龍門參觀時的圖片資料,後來參觀結束後,談到中午吃什麼的問題,當時就選擇了用真不同的水席來款待。在製作第一道菜洛陽燕菜的時候,廚師就別出心裁的製作出了了一朵牡丹花型放在最上面,總理開玩笑的說:洛陽牡丹甲天下,菜中也能開出美麗的牡丹花了!後來洛陽燕菜便又稱為了牡丹燕菜。
牡丹燕菜上的是二道菜1973年周恩來總理陪同加拿大總理特魯多來真不同用餐,當時加拿大總理問這道菜是什麼做的?周恩來總理就說,你吃吃看,吃不出來了我再告訴你。加拿大總理吃完以後沒有吃出來,就要求再上一道。二道菜一般是沒有什麼可上了才上的,但是又不能不上,所以廚師在上二道菜的時候就放進去了一朵牡丹花,也算是菜不重樣吧。當菜上了以後,周恩來總理笑著說「洛陽牡丹甲天下,菜中也能開出牡丹花了」從此洛陽燕菜又被稱為「牡丹燕菜」了。當然現在的牡丹燕菜一般都是用蛋黃攤成餅剪成牡丹花。
接下來再來說下龍門石窟,因為我們今天要去參觀的景點有龍門石窟,所以龍門石窟我們放後面講。
先說一下唐三彩,唐三彩是盛行於唐代的一種陶器,它是以紅、綠、白三種顏色為主,所以得名唐三彩。洛陽唐三彩的製作工藝比較複雜,首先在選料上面,採用的是洛陽邙山上的比較純凈的高嶺土,這種土質較為細膩,可塑性強,成型後不容易開裂、也不易變形,是製作各種陶器上等的材料。一件成型的器物需要徹底陰乾才能進行素燒,這樣可以避免高溫燒制過程中胎體變形和開裂。唐三彩一般需要兩次焙燒成型上色,第一次經過1000℃~1100℃左右的溫度將胎體燒堅,取出後施釉彩,再入窯經過800℃~900℃溫度釉燒,胎體上的釉料開始融化,釉汁熔融流動相互浸潤,形成斑斕的色彩。洛陽唐三彩是比較有收藏價值的。大家知道景德鎮的瓷器是比較有名的,但是瓷器的燒制秘方已經泄露;而北京的景泰藍採用的是琺琅彩,它又是從外國引進的。洛陽的唐三彩雖然不是知名度最高的,但是他的秘方卻沒有外泄,而且製作工藝精巧細緻。唐三彩的造型分為三代:第一代就是傳統的造型,馬、駱駝等;第二代就是版畫造型,主要是以洛陽的牡丹花為原型;第三代產品就是唐三彩中的勞斯萊斯--交趾陶,它是採用純手工打造,需要經過多次燒制,每一種顏色都要燒制一次,所以它有多少種顏色,就要燒制N+1次。正因為如此,它的成品率非常低,大陸地區只有洛陽產,台灣的交趾陶製作工藝沒有洛陽的精細,而且釉料也是從洛陽空運過去的。其實唐三彩在燒制的過程中,會有自然的開片,開片越多,在工藝品市場上價值越高。
現在來說下龍門石窟,我們大家都知道,在我們中國有三大石窟藝術寶庫,分別是甘肅的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以及我們今天將要去參觀的洛陽的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南13公里處,整個龍門石窟由兩座山組成,西山,東山。東山又叫做香山,因為古代的時候,山上長有一種含香味名叫香葛得植物而得名。唐代著名大詩人白居易就曾經在這兒住了18年。他的名號是香山居士,逝世之後就葬在這座山的山腳下。西山,就是我們今天要參觀的主要景點。因為東山的岩石石質比較堅硬,不適宜雕鑿石窟,所以龍門石窟的佛像主要分布在了西山。《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兩座山本來是連在一起的一座山,也就是龍門還沒有被開鑿的時候,伊水流到這裡的時候被龍門山給擋住了,就在山的南面積聚了一個湖,當時居住在黃河裡的鯉魚聽說龍門的風光很好,都想去那裡看看。於是它們從河南孟津的黃河裡出發,經過了洛河,又順著伊河來到龍門山這裡,但是龍門山上沒有水路,他們又上不去,於是他們就聚集在龍門的北山腳下開始商量,「我有個主意,咱們跳過這龍門山怎麼樣?」一條美麗的大紅鯉魚對大家說。「那麼高,怎麼跳啊?」「跳不好會摔死的!」,鯉魚門七嘴八舌的拿不定主意。大紅鯉魚便自告奮勇地說:「我先跳,試一試。」只見它從半里以外就使出了渾身的力氣,像離弦的箭,縱身一躍,一下子跳到雲里,帶動著空中的雲和雨往前走。這時一團天火從身後追來,燒掉了它的尾巴。它忍著疼痛,繼續朝前飛躍,終於越過龍門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山北的鯉魚們見大紅鯉魚尾巴被天火燒掉,一個個被嚇得縮在一塊,不敢再去冒這個險了。這時,忽見天上降下一條巨龍說:「不要怕,我就是你們的夥伴大紅鯉魚,因為我跳過了龍門,就變成了龍,你們也要勇敢地跳呀!」鯉魚們聽了這些話,受到鼓舞,就開始一個挨著一個的跳龍門山。可是除了個別的跳過去化為龍以外,大多數都過不去。凡是跳不過去,從空中摔下來的,額頭上就落一個黑疤。直到今天,這個黑疤還長在黃河鯉魚的額頭上呢。現在咱去菜市場買菜看到有很多鯉魚的頭上都有青一塊黑一塊的,這些呢據說就是當年沒有跳過龍門的鯉魚,只能是被吃掉了。後來大禹在治水時候,用一把大斧子把它劈成了兩半,於是就成了兩座山,兩座山遠遠望去,就好像一個天然的門闕,中間的伊河又自南向北的流過,所以叫做伊闕。伊河的得名是因為它的發源地欒川是商朝的宰相伊尹的出生地,伊尹也是一位烹飪大師,他是烹飪業的祖師爺。
在以前隋煬帝親自登上邙山峰頂的最高處,遠遠地望著那穿山而過的伊河,對左右兩邊跟隨的大臣們說:「這裡好,簡直就是天然的龍門啊!自古帝王為什麼不在這兒建立都城呢?」隨從的一位大臣拍馬屁地說:「過去的帝王不是不知道這裡是龍門,之所以沒有在此建都,是在等待陛下您喲!」隋煬帝一聽,非常高興,於是,後來就決定建都洛陽。它所建造的皇宮又正好對著伊闕,而古代的帝王都是以真龍天子自居,所以伊闕在隋朝以後就被叫做龍門了,一直沿用到現在。
那麼當時孝文帝是如何遷都洛陽的呢?這裡還有一個小故事:據說在孝文帝執政以後,就決定將都城遷都洛陽,但是遭到大家的反對,後來孝文帝就就說我要御駕親征,帶兵打仗,但是打仗是有風險的,萬一我戰死沙場,豈不是見不到你們了,要不你們陪著我一起去吧。後來大軍到了洛陽城時,天降大雨,而且連續下了好幾天,軍隊只能暫住洛陽。後來孝文帝就說這一直下雨,仗是打不成了,但是我也不能回去,不然不被大家說恥笑,我就住在洛陽了。就這樣連哄帶騙的把都城遷到了洛陽來。後來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實行了孝文帝改革,採用的是親民政策,與漢民套近乎。穿漢服、講漢語、改漢姓、最重要的是與漢族通婚。當時佛教非常盛行,在山西已經開鑿了雲岡石窟,來到洛陽以後又繼續開鑿了龍門石窟。所以在時間上來說,龍門石窟沒有雲岡石窟建造的時間早,是它的延續品。而且也沒有甘肅的壁畫精美,但是洛陽龍門石窟的工程規模大,而且數量也非常的多。龍門石窟現有佛像十萬餘尊,佛龕2100多個,碑刻題記3600多塊,洞內造像多為唐代和北魏時期開鑿的。唐代佔百分之60,北魏佔百分之三十,其餘的朝代佔百分之十。他是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就開始此開鑿,它不是一個朝代某一個時期開鑿的,而是陸續開鑿,先後經歷了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到後來的明清。龍門石窟斷斷續續的雕鑿有400多年,其中大規模的開鑿有150年,分別是北魏40年,隋唐110年。龍門大大小小的石窟,沿伊河兩岸零星分布在東西兩座山上,南北長有一公里左右。
大家可能會問,朝代不同,我們要怎麼區分哪個朝代得呢?洞窟中雖然都是佛或菩薩,但它都有一個特點,就是跟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和生活形態相結合。唐代呢,之所以以胖為美,主要歸功於唐代的兩位大美女武則天和楊玉環,其實李唐的祖上是少數民族,當時女子胖的話的確有好處,可以多幹活嘛,但是並不是那麼強烈,並不是說一定是胖才是美。後來在唐太宗和唐高宗時期,武則天兩次進宮,非常得寵,當時武則天就是位胖美人;後來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時期,胖美女楊玉環又把他迷得神魂顛倒。所以人們都普遍認為:皇帝喜歡胖女人,女人長得胖有福氣,可以飛上枝頭當鳳凰。所以以胖為美逐漸成為了人們的一種審美觀點。
那麼這是唐朝的一個以胖為美的這樣的一個審美時尚。等一下到龍門石窟以後,大家就可以發現,有的佛像脖子的地方有很多褶,那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肉褶,是因為胖才會有的。所以,在龍門看佛像,先看佛像脖子的部位,只要有肉褶兒,那就是唐代造像。而北魏,則以瘦為美。所以佛像看起來都高高瘦瘦的,很清秀的就是北魏的造像。另外,還有一個最顯著的區別就是,因為在雕刻這些佛像的時候,都是根據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以及生活形態相結合的情況下所建造的,北魏的石窟里,大多供奉的是釋迦牟尼佛,而唐代的石窟主要供奉的是阿彌陀佛。這是因為,唐代是他是以凈土宗、禪宗為主的,因為現實的娑婆世界皆是痛苦,希望能超脫往生超越的凈土世界,也就是西方的極樂世界。所以供奉的是而彌托佛。。而北魏,國力就沒那麼強勝了,人們生活比較疾苦,所以人們信奉釋迦牟尼佛,把希望寄託於來世。在這裡,我已經講的很清楚了,所以到了龍門以後呢,我要考一考大家,看看你們能否分得出唐代和北魏的造像。
推薦閱讀:
※曹操如此偏愛洛陽,為何葬在安陽?
※洛陽賦
※建都洛陽的朝代有哪些
※◤洛陽◢明福王府漢白玉石獅
※民宿|去洛陽看古城,住哪兒才重要,不可厝過古城夕陽西下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