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市規劃與環境風水學的應用技術

古代城市規劃與環境風水學的應用技術

根據已有的考古發掘資料的歷史研究成果,可以初步推斷出,我國古代的風水勘輿

學(以下簡稱風水學)是從商周時代(公元前16世紀至前7世紀)的占卜發展起來的。

所謂占卜,即是通過火灼龜甲觀其裂紋,或是任意抽取一組笠草的數列,查對相應的卜辭,以推測事物發展前途的凶吉。它是我國古代特有的預測學,盛行於商周的帝王和上層社會中。著名的典籍——《周易》,即是周代一部卜笙辭書。

說風水學淵源於古代占卜,其理由,一是商周的占卜巳有相土勘察自然地理環境的內容,例如《史記》、《尚書》記載周代建洛邑,進行了占卜,二是至少到了西漢,占卜已形成一個獨立的學科—稱之「術數」,術數之中包括了風水分支學科,《史記·日者列傳》說,漢武帝時,已有術數「堪輿家」;三是風水學的理論基礎——陰陽五行學說,是建立在周易八卦基礎之上的。風水學的理論核心是如何使人的居住地數」,以求避免厄運,保佑家庭人財兩旺,

子孫長久榮富。風水學家認定的「氣數」,不外乎是山、水、土地、林木、氣候等自然

物質。

東晉郭璞在《葬經》中闡述的風水學定理,就是將土、水與風聯繫在一起,說:「葬者(人土),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

故謂之風水」。

水可以聚氣,山可以增勢,空氣流動就成為風,加上陽光作用可以影響大地氣侯和生物生長,皆是組成城市環境的重要因素,城市規劃的直接對象。古代風水學從它誕生之日起,即與城市規劃結下了難解的姻緣。風水學以其濃郁的文化內涵,受到歷史的沉積而滲入到城市規劃之中。要了解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內在素質,風水學無疑是一把重

要的鑰匙。

以下是從一些古籍和史料中整理出來的有關古代風水學的幾個發展階段的情況:

1.商代風水學處在朦朧狀態。

當時的占卜完全信任蒼天的「意志」。已發現的「條商代甲骨卜辭說:「王封建邑,帝若。」這條卜辭只是是與否的答案。《尚書·商書》記載:商代都城遷移過很多次,每次遷都,臣民們都有怨言。《尚書·湯誓》說:「湯即勝夏,欲遷其社,不可。《盤庚上》說:盤庚五遷,將治毫殷,民咨骨怨,作盤庚三篇」。其中記載:「盤庚遷於殷。民不適有居。率吁眾感出,矢言。日:我王來,即愛宅於茲,重我民,無盡劉。不能胃匡以生,卜稽,日其如台?先王有服,恪謹天命。茲猶不常寧。不常厥邑,於今五邦!今不承於古,罔知天之斷命,…。」意即說,我們的君王遷來這裡,是為了我們臣民不受傷害,如果我們不能互助,只有稽考占卜,將會怎樣呢?先王尊重天命,尚且不能長久安寧,不能常居住在一個地方,遷了五次,如果現在不承天命,就不知老天斷定的命運。從以上這些情況,可看出商代的卜問,尚不知自覺運用相上風水觀念,建都活動處於聽天由命自髮狀態。

2.西周原始風水學萌芽。

《尚書·呂浩》說:「在王為豐,欲宅洛邑,使召公光相宅。」相宅即是原始風水學。流傳下來的記錄周初500多年的民間文學作品《詩經》也有不少類似相土記載。如《綿》詩,記述周人自太王遷岐,文王創業建國歷史:

「周原脫脫,繭茶如怡。愛始愛謀,愛契愛龜,日上日時,築室於茲」。「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宜乃畝,自西祖東,周愛執事。」「縮版以載,作廟翼翼。」說經過策劃,又占卜問卦,該地適宜居住,於是決策建都,分出了東西、左右,將都城建設得很嚴整。

在《文王有聲》篇中說:「築城伊域,作豐伊匹。」〔意:築城要挖河,豐城由大小兩邑相配合。)「工公伊湘,維豐之垣」(意:文王建國是一件大事,豐城修建了城牆)。「考卜維王,宅是鎬京。維正龜之,武王成之,武王悉哉!」(意:文王進行占卜完都在鎬,卜辭得到吉兆。武王將都城建築完成,真是一代君主I)最後說:「豐水有芭,武王豈不仕,治厥孫謀,以燕翼子。」(意說:豐水之旁生長著美麗的芭草,武王的功業豈不在興盛?他順民心傳後代,造

福子孫。)從匕面可以看出,周代文王武王興建的豐鎬兩城,是成功的,就中得益於一種「維龜正之」的原始風水理論。

《詩經》_上的這些描寫,是出於百姓的思想感情,應當說是很真實的。

《尚書·呂浩》也記載這件事:「維二月既望,越六口乙未,工朝步自周,則至於來。惟太保先周公相宅,越若來三月。惟丙午腦,越三}]戊甲。太保朝至於洛,卜宅,厥既得卜,則經營。」另一篇《太傳》也說:「其已得吉卜,則經營規度城郭,郊廟、朝市之位處。」這些說,占卜與經營規度已結合起來,滲入城市規劃。

3.東周『春秋風水學呈多樣化發展。

當時的東周是一個戰爭頻繁、謀士眾多、諸子百家爭鳴的時代,思想理論很活躍。在構城方法方面也有不少主張。風水學隨著築城理論的完善而呈多樣化發展。

一種是以伍子胃、范播為代表的「象天法地」、「相土嘗水」理論。如伍子胃在完成昊王構築陰間城(今蘇州)的任務時,建陸門八座,象天之八風,水門八座以法地之八卦。范旅在規劃國都時,其築城法是「觀天文擬法於紫宮,」城牆城門皆象夭門與地

戶。

另一種是以管子為代表的利用自然條件,依山傍水思想。管子以地理環境和經濟實用為出發點,提出選擇都城,應當「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山。高勿近早,用水足,...。」指出要處理好山、水與城的關係,成為以後風水學理論的重要核心。

春秋時代各國建的都城,如齊臨淄、吳陰間、淹淹城、趙邯鄲,大多結合自然,因地構築,呈不規則布局,這種情況,可能與受當時萌芽狀態的風水學影響有很大關係。

4.秦.漢風水學大量吸收天文觀測和天體探索成果,同時,受天人感應哲理影

響,迷信成分大大增加。

秦代在宮殿的規劃建設中,大量使用模擬天體法。《史記》載始皇童信陽宮,改名為極廟,象徵天極,還把很多組宮殿,象徵天空中的一些星座,將附近的山巔當作宮城

的城網

漢代,各種文藝作品和史籍,對天體日月星座皆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特別是大里的墓葬出土的畫象石,都有描述天體與動物的圖案.另外還有陶制的樓閣,說明天體問題,即周代提倡的「上律天時,下襲水土」 的風水觀念,更加影響城市規劃。

在漢代,哲學思想繼承了周代以易經為代表的陰陽五行思想,拓展為「五德經始」說,按「金、木、水、火、二匕」的順序運轉來表述歷史的必然性。其運轉,認為是一種相生相剋的關係,即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每一德都有興有衰,一個朝代的興盛必得於「上天」賜予的一德。為了適應五行的運轉和符應,新的朝代及其統洽者,必須按照所佔的德定出一套相應制度。這套制度還包括明堂、郊祭、封禪等龐大內容,美其名日為「附以天意」。這種天人感應理論(即獨尊儒術),是西漢哲學思想家董仲舒創造的,受到漢武帝劉徹的讚賞,成為2000多年封建社會的至高統治思想。可能就在這樣一個基礎上,漢之後,以這種思想為基礎,風水學蓬勃地發展起來。漢代皇帝,相信在東海之中有仙人在仙島上活動,能夠採集仙藥得以長生不死。在已發掘的北京、揚州、徐州等地漢墓中,都可以看到將墳墓築成與活著的人的住宅一模一樣,相信人死後也同樣可以享受生前的一切榮華富貴。這些也是促進風水學發展的重要條件。

5.三國·晉·南北朝風水學滲進環境形勝觀念,宗教意識進一步強化。

三國南北朝時代,社會動蕩,黃道思想盛行,佛教影響開始增強。

在三國鼎立時,蜀相諸葛亮善於觀察夭文、地理,民間傳說他能將夭文與人辜禍福聯繫起來,可能是形成「形勝」理論的重要基礎。他對金陵的地理形勢歸納的兩句話:「鍾阜龍蟠,石頭虎踞,」是「帝王之宅,」證明他也是風水始祖之一。因之,後世的「形勝」,常常把龍、虎等動物形象比擬山川,成為風水學的主要內容。清代乾隆年間編寫的《四庫全書》說:「術數之興,多在秦漢以後。」這個概括是很有道理的。從理論與實踐來看,東晉時代的郭璞最具代表,他所著的《葬書》使他成為風水勘輿的一代宗師。《葬書》是歷史上第一本總結墓葬擇地學的風水總論,其思想也影響了城市的規劃與建設。郭璞曾當過地方官多年,他在溫州當地方官時,規劃建設了溫州城,利用溫州的山水地形,將七座小山連成城牆,比擬為北斗,很有特色。溫州斗城可能在歷史上完全是以風水學理論建設起來的城市。

6.隋·唐·宋·元風水學開始向民間廣泛發展。

在隋唐,因佛教和道教的相互對峙,風水學在城市中有所淡化。在民間則發展較廣,星命學、簽書學盛行。

在宋代,佛教又開始興盛,盛行纖誨學,都在廟裡進行。以後發展為測字,多用於測算人的命運。這時期風水學主要用於住宅的相地。宋代建廟宇很多,佛寺、道觀中的風水規念很強,發展了一種環境風水觀念。特別是南宋都城臨安,講究湖光山色,使風水李中的環境協調觀念得到充分的發展與完善,加之文學渲染,對明清時代的城市

規劃影響很大。

7.明·清風水學不斷完善、深化、成熟,迷信成分大增。

明清兩代是風水學又一個發展高潮。歷史資料分析表明,這可能與當時明太祖朱元璋的創導及當時封建社會的文化思想發展有關係。

朱元璋是安徽人,出身於下層,當過和尚。朱元璋的一些開國功臣也是具有各種社會知識的中下層人士。其中的重要大臣劉伯溫精通術數和堪輿。劉伯溫建立了一個龐大的術數理論體系一《黃金策》,將歷史上的術數進行了大的歸併,加以理論化,變為一種廣泛的預測學。

貫穿在劉伯溫的《黃金策》的主題思想,是古代的陰陽變化與五行相剋理論,在民間有廣泛影響。明代的陽宅理論,就是在劉伯溫的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可能在南京的最初建城活動中影響最大。

南京城開始的規劃建設,是朱元璋聽取朱升、徐達、劉伯溫等人的主張建築的,氣勢宏大,山、水、城相連,蜿蜒曲折,與歷史上中原地區的傳統都城大相徑庭。另外,明代在昌平建陵墓區,規劃建設完全按風水理論,建設很成功,都很值得進一步研究。

清代,康熙、乾隆等一代君主,並不相信風水。康熙親自選址規劃的避暑山莊,是反映他本人的地理環境觀。乾隆柏改造萬壽山一昆明湖時,也是有自己的主張,歷史記載他還駁斥了一些勘輿家的說法。

但是,綜觀清史,皇室內相信風水的仍大有其人。清代設立專門勘輿官員,專門從事帝後陵墓的選址和規劃。這些官員權力很大,可見風水學在清代仍很發達。

在民間,清代是風水勘輿學說最盛行的時代。「風水先生」在民間走鄉串戶,起著重要的作用。

從上述歷史發展過程著,我國古代風水學的發展,有其特寧的歷史、地理、思想和

社會文化背景。

古代風水學的形成和發展,哲學思想曾給以主要的推動和幫助,這主要是受《周易》、《老子》、『莊子》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響。

風水學與術數學所要解決的問題,與自然界及社會客觀存在的不斷運動、對立發展現象是有聯繫的。變化與運動,包括「周而復始」、「靜則動、動則變、變則通」,「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日柔與剛」等等,都是周易、老莊的主張。因而風水要解決預測人的命運,預測人居住環境與人的命運的關係,也必然會受這種哲理思想的啟發。

到底居住(或者埋葬)在什麼地方,什麼環境下最好,這些問題連現代科學技術也還沒有完全解決。有一些問題,如水、陽光、空氣對人體的影響,可能已經部分解決。還有一些物質,如放射性土壤、岩體,未發現的能量分布….等,我們還不知道其本質,還沒有根本解決,正如我們對人體的特異功能尚需探索一樣。除了自然環境尚有未測的內容之外,還有人的社會命運也始終是變化著的,所謂祝你走好運,大概就是說明,人的發展前途是多種多樣的,這可能就是現在文明社會中宗教仍存在的社會基礎。因之,古代行學思想認為宇宙是陰陽對立、不斷變化、五行相剋相輔的一些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經常會用來預測人的命運,預測城市規劃與建築,驅使人們去探索風水,這是風水學發展的思想基礎。

從狹義講,風水學是城市規劃和建築的預測學、意象學和環境心理學,也包括極小部分的工程學(如水源涵養、地形選擇、某些工程地質學);廣義講,風水學是城市、建築、園林建築的理學和美學,它要解決有關社會倫理道德、人的命運等廣泛命題。

風水學對古代城市規劃產生的影響,大體說來有以下幾方面:

一、使古代「象天法地」規劃觀念,融進了文化內涵,增強文化氣息。

我國古代城鎮建了數量非常多的各種各樣倡導文化倡盛的文峰塔、文筆峰、文昌閣、魁星樓,都是從風水觀而來的,成為城市標誌性建築,受到歷史重視。歷史上一些名樓的規劃建設,如昆明大觀樓、湖南嶽陽樓、武昌黃鶴樓,南昌滕王閣,規劃布局精美絕倫,與歷代提倡風水建築有直接關係。

水在城市和建築群中(如皇宮、孔廟、辟雍、寺院等)獨特重要地位,也是風水影響所致。

從風水觀念講,水可聚氣,「萬物者莫說乎澤,潤萬物者莫潤乎水。」各種風水塔,與水結下深緣。揚州市近郊的文峰塔位於大運河旁,而運河剛好在塔的附近轉了三個灣,船在骯行時,若離若近,一會兒船頭對準塔,一會又背離塔,做富文化內涵。

古代描寫城市的詩句,大多也離不開水。如李白描寫金陵(南京):「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I,分白露洲。」李商隱:「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獨唱後庭花,」劉鴿描寫濟南:「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家家泉水,戶戶垂楊,「宋代尹廷高描寫杭州:「湖上畫船歸欲盡,孤峰猶待夕陽紅。」蘇軾:「水光澈艷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可以說,水成為中國古代城市的靈魂。

二、加強了城市整體規劃觀念。

古代不少城市,山、水、城關係處理得和諧協調,如杭州、濟南、溫州、南京、蘇州、常熟、福州等都是傑出的代表。紅樓夢裡描寫的大觀園,建築都隨山水建設,也得益於風水理論,它的建造者山子野實是一名出色風水家。

歷代的帝王陵墓,如兩漢、唐、宋、明、清,帝陵氣勢宏闊,布局嚴謹,整體規劃觀念很強,是風水規劃的代表作。

受歷代提倡,在相土嘗水、象天法地的風水觀念的基礎上,發展了區域範圍的環境理論—「形勝」,實質即是一種整體規劃理論。無論大中城市,還是小鎮,都極講究區位中的風水環境。

我的家鄉是江南常熟與崑山交界處一個水鄉小鎮,西面與北面臨陽澄湖,湖中倒影常熟虞山,東南方向也有湖泊,可望見崑山的玉峰山,其區位和環境可謂重要。在小鎮中間有一條繁忙的通往兩個城市的航道。大約在明末清初,在河上建了三座美麗的石拱橋,在南拱橋旁邊一個小島上,建了一座魁星樓,在北拱橋的一側高地上,建立一座佛寺,香火旺盛。有意義的是,三座橋上刻有不少楹聯,稱讚本鎮地理的優越和環境的稚宜。雖說這個小鎮並不是先有完整規劃而建設的,但從建橋、建廟位置及橋上楹聯來看,它的建設卻是受到風水和形勝理論很大影響的。

三、足進熟練運用辯證規劃方法,更好利用自然、融合自然。

受風水觀念影響,古人常把山、丘、土(陸地、島)、崗、林、峰,湖、諸、江,濱、灣、塘,風、雷、雨、霧、月、潮,聲、色、光、影、味、氣等,都作為相互依存又不斷對立變化的建築環境重要因素加以考慮。如張繼的《楓橋夜泊》詩,並沒有直接寫寒山寺是什麼樣子,只說在夜晚及晨霜中聽到了它的鐘聲,看到了江中的漁火。那末為什麼人們會喜愛寒山寺呢?這裡就是一個建築的文化傳統觀念,對環境的一種以對立辯證的全新的欣賞觀念為出發的。

杭州西湖中三潭印月的布局是湖中有島,島}中有湖,取名為三潭印月,其實不是潭,而是三座石燈柱上的圓孔,說是潭印月,是為夜晚的景色予以理性化。在月夜,水色形成一種變化的理念,這是風水學中辯證哲理,對立變化動態的觀念在城市中的強烈反映。

濟南大明湖,形成將近半個城市的水面,而在城的陸域部分,還有小湖名珍珠泉,大明湖裡也還有島,成為水中有島,陸地有湖,這個湖與島是一種虛實相對的手法,也是風水哲理。

福州的三山聳立,兩塔對峙,蘇州的八門八風,常熟的雙湖夾山,十里青山半入城,杭州西湖的兩峰兩塔,頤和園的園中有園等,都是具有風水學理性追求和辯證觀念的規劃布局。

水表示生命的源泉,五行之始。秦始皇以五行相復,以水德而始,是一種理論學的引伸。

從以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名揚天下的曲水流筋這組建築來看,它把水、筋(酒)人、石(列坐處)、山、竹(山竹映帶)、亭、情等組合成和諧的整體。其中的「曲」,即老子所謂的「曲則直」也,比喻人生不是坦途。把水故意弄得非常彎曲,其人工之美在於理性的追求顯得更加深邃,它片不損害自然關。

關於自然的美,從來就有現實主義美、自然主義美、古典卞義美、現代主義美的不同欣賞標準。在繪畫中,近代印象主義畫家們發現了光影的內部組合關,成為劃時代的發展,而倍受人們的喜愛。而中國古人發現了自然界中加工成的理性美、變化美、對立美,它既不是自然美,也不完全是人工美,而是宛似天然,但為人作,陰陽互立、不斷變化的美,順應天時地理融導人的感情,可以寄託感思的美,雖說是一種風水觀念,卻又是一種對自然界理性分析的美,這難道不是中國古文化的偉大之處嗎?

四、導致迷信觀念廣泛傳播,產生不少消極影響

在明清時代,消極影響比較明顯。不僅帝王們相信,中下層階級相信的也居多。

在清代,曾發生很多起皇室內部鬧風水的事件。在雍正朝,皇帝下令拆毀了昆明湖南湖鳳凰墩小島上的建築群,就是因為風水先生預言它影響了皇室只生公主不生太子的凶兆。

明代末年,南京城夫子廟地區有一位富商名叫甘熙,將自己偌大的住宅,大門建設為朝北開,據說是肥水不外流的風水觀念決定的。如果不這樣,會引起天災人禍,這些就是純粹的迷信之談。

清代的風水官員神秘莫測、故弄玄虛是常見的事,皇帝陵的規劃建設常出現水浸和水害,導致遷陵事故,說明風水學曾走人死胡同。

風水學歷來都是有爭議的,不僅是現代有爭議。依我看,對這個問題,要有歷史觀點。風水學從它的發展過程來看,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具有強烈的傳統文化色彩。它應當被看作為一種文化觀念來研究和對待,正如飲食文化、茶文化、服飾文化一樣,其中有占代的重要文化內涵。就上而提到的風水學對古代城市規劃產生的幾個影響來看,積極成分佔主導地位,特別是處理城市規劃中一些與自然環境要素的關係方面,它為我們提供了全新的理論方法,值得我們借鑒。我們應當重視這份遺產,研究它,剖析它,為今天現代化建設服務。叩便從宗教意識方面看,雖然風水學中迷信色彩濃重,但也應正確對待,去其糟泊,取其精華,與對待我國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道教一樣。

另外,古代風水學還包含了歷代思想家們對宇廟規律和天體構造的探索成果,這種探索在世界上一直是領先的。我們不防做一些橫向比較,從天文科學來說,我國古代的天文與天體測量科學,一直是在世界前列,領先西歐1000年,從哲學理論看,黑格爾關於辯證法的研究,是在中世紀。而我國的老子、莊子早在公元前4世紀就已詳細闡述宇宙中對立辯證觀念。這充分證明,在對天體和宇宙的物質和思維兩個方面的研究,我國古代最發達。我國風水學倡導的要把自然界的對立變化運用於城市規劃之中,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創造! 解釋宇宙,提煉宇宙規律,並將其規律應用於物質環境的規劃與建設,這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追求的崇高目標之一,也是自立於世界城市規劃之林的根本所在。

風水學在現代還有其市場,也不是偶然的,一方面是其寶貴的哲學思想,有著強大的魅力,另一方面包活一些合理工程技術問題。但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有一部分人,他們不足以上述結論為出發點,而認為風水學能解決自然界的所有不可知問題,或以仍有尚未發現的自然界組成物質為理由,來解釋古代風水學如何高明、奧妙。我認為這是不科學的。因為,它畢竟產生在科學不發達的環境下,那時,人們還不知道天上的雷和雨是如何產生的,不知道地球和太陽系。古代的風水學只能是古人當時的預測學,與今天我們的預測基礎大大不同,不能同日而言。儘管我們今天可以仍用風水學的觀念去正確處理環境和城市規劃問題,但這應當與古代風水學已有本質的r:別,仍原原本本用一些古人的觀念去搞風水,實質是一種現代迷信。

建築風水與城市規劃的關係

一、古代建築風水學的基本思想 眾多考古資料證明,重視人的居住環境,這是中國本土文化中一項重要的內容。早在六、七千年前的中華先民們對自身居住環境的選擇與認識已達相當高的水平。仰韶文化時期聚落的選址已有了很明顯的「環境選擇」的傾向,其表現主要有:(1)靠近水源,不僅便於生活取水,而且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2)位於河流交匯處,交通便利。(3)處於河流階地上,不僅有肥沃的耕作土壤,而且能避免受洪水侵襲。(4)如在山坡時,一般處向陽坡。如半坡遺址即為依山傍水、兩水交匯環抱的典型的上吉風水格局。頗具啟發意思的是,這些村落多被現代村落或城鎮所迭壓,如河南洪水沿岸某一段範圍內,在15個現代村落中就發現了11處新石器時代的村落遺址。甘肅渭河沿岸70公里的範圍內,就發現了69處遺址。可見,遠古時代的人們對聚落選址因素的考慮很是講究,這個古老的傳統根深蒂固地遺留在後人的腦海中,並具體顯現在許多現代城市、村鎮的選址與建設中。從上古文化遺址情況中還可判斷,人們聚居的地區,已出現了較為明確的功能分區。如半坡遺址中,墓地被安排在居民區之外,居民區與墓葬區的有意識分離,成為後來區分陰宅、陽宅的前兆。新石器時代原始居住形式的不斷改進,反映了人們隨環境而變化的適應能力,對原始聚落的位置選擇,也體現了遠古先民對居住環境的質量有了較高的認識水平。總之,人們在觀察環境的同時,開始了能動地選擇環境。  從殷商之際的宮室遺址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人們對河流與居住環境之關係的認識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在今河南安陽西北兩公里的小屯村,是殷商王朝的首都。這裡洹水自西北折而向南,又轉而向東流去。就在這條河流的兩岸,其南岸河灣處的小屯村一帶,是商朝宮室的所在地;宮室的西、南、東南以及洹河以東的大片地段,則是平民及中小貴族的居住地、作坊和墓地等;其北岸的侯家村、武官村一帶則為商王和貴族的陵墓區。需要強調的是,無論是宮室區、民居區還是生產區、陵墓區,它們都是位於河水曲折懷抱之處,這充分證明了後世風水學中追求「曲則貴吉」理念源遠流長。正如《博山篇?論水》中所說:「洋潮汪汪,水格之富。彎環曲折,水格之貴。」蔣平階《水龍經》亦曰:「自然水法君須記,無非屈曲有情意,來不欲衝去不直,橫須繞抱及彎環。」「水見三彎,福壽安閑,屈曲來朝,榮華富繞。」總之,對水流的要求是要「彎環繞抱」,講究「曲則有情」,因為「河水之彎曲乃龍氣之聚會也。」(《陽宅撮要》)

 再則,風水學中以河曲之內為吉地,河曲外側為凶地。《堪輿泄秘》曰:「水抱邊可尋地,水反邊不可下。」《水龍經》亦認為,凡「反飛水」、「反跳水」、「重反水」、「反弓水」一類的地形均為凶地,不利於生養居住。所謂「欲水之有情,喜其迴環朝穴。水乃龍之接脈,忌乎沖射反弓。」顯然,這是古代先民在對河流地區的自然環境與城鄉建築之關係作了長期的觀察與實踐中得出的結論,這一結論與現代河流地貌關於河曲的變化規律是相吻合的。換而言之,古代建築風水學中所總結的「水抱有情為吉」的觀點,就是根源於此種科學認識的基礎之上。  其次,風水學強調城市與建築的「面南朝陽」,這即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又有著非常合理的科學依據。從文化的角度來看,這與《周易》之學有著密切的關聯。《周易?說卦》曰:「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後世人謂帝王統治國家的方略為「南面之術」,即源於此。此外,中國的天文星圖是以面南而立仰天象而繪製的,地圖是以面南而立用俯視地理方法繪製的。所以中國古代的方位觀念也很獨特:前南後北,左東右西,而與今天人們普遍使用的源自西方的方位觀念(上南下北)恰好相反。這種「面南朝陽」思想的產生,又是由它特定的環境特點決定的。因中國處在北半球中,陽光大多數時間都是從南面照射過來,人們的生活、生產是以直接獲得陽光為前提的,這就決定了人們採光的朝向必然是南向的。再者,面南而居的選擇亦與季節風向有關。中國境內大部分地區冬季盛行的是寒冷的偏北風,而夏季盛行的是暖濕的偏南風,這就決定了中國風水的環境模式的基本格局應當是坐北朝南,其西、北、東三面多有環山,以抵擋寒冷的冬季風,南面略顯開闊,以迎納暖濕的夏季風。  由於是「面南而居」,風水學中往往用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來表示方位。如《葬書》說:「以左為青龍,右為白虎,前為朱雀,後為玄武。」《陽宅十書》曰:「凡宅左有流水,謂之青龍;右有長道,謂之白虎;前有汗池,謂之朱雀;後有丘陵,謂之玄武,為最貴地。」於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成為風水中推崇的四個方位神的名稱。但風水中何時開始使用這四種動物作為方位神,一時無從稽考。不過,在河南淄陽西水坡發現的距今6O00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墓葬中,有著一幅圖案清晰的用蚌殼砌塑而成的「青龍」、「白虎」圖形,分別位居埋葬者兩側。如果墓葬中的「青龍」、「白虎」圖形也有著指方位的作用,那麼後世風水著作中關於「青龍婉蜒,白虎蹲踞」的思想就可追溯到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其實在上古時代,人們已有了較明確的方位神的觀念。正如《禮記?曲禮上》所說:「行,前朱雀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此四個方位神的名字又代表四個天神的名字,構成南北東西四個天象。故《淮南子?天文訓》曰:「天神之貴者,莫貴於青龍。」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作為四方之神,後為道教所尊奉,以致在中國文化中影響廣泛。  青龍、白虎等四神作為方位神靈,各司某職護衛著城市、鄉鎮、民宅,凡符合以下要求者即可稱之為「四神地」或「四靈地」。其條件是「玄武垂頭,朱雀翔舞,青龍蜿蜒,白虎馴俯。」即玄武方向的山峰垂頭下顧,朱雀方向的山脈要來朝歌舞,左之青龍的山勢要起伏連綿,右之白虎的山形要卧俯柔順,這樣的環境就是「風水寶地」。

  風水寶地的構成,不僅要求「四象畢備」,並且還要講究來龍、案砂、明堂、水口、立向等。《陽宅十書》說:「人之居處,宜以大地山河為主,其來脈氣勢最大,關係人禍富,最為切要。」「陽宅來龍原無異,居處須用寬平勢。明堂須當容萬馬……或從山居或平原。前後有水環抱貴,左右有路亦如然。」「更須水口收拾緊,不宜太迫成小器。星辰近案明堂寬,案近明堂非窄勢。此言住基大局面,別有奇特分等第。」這是一種從大環境而言的風水寶地模式:即要求北面有綿延不絕的群山峻岭,南方有遠近呼應的低山小丘,左右兩側則護山環抱,重重護衛,中向部分堂局分明,地勢寬敞,且有屈曲流水環抱,這樣就是一個理想的風水寶地。正如佛隱《風水講義》中所說:「靠山起伏,高低錯落,曲曲如活,中心出脈,穴位突起,龍砂虎砂,重重環抱,外山外水,層層護衛的發福發貴之地。」  從現代城市建設的角度上看,也需要考慮整個地域的自然地理條件與生態系統。每一地域都有它特定的岩性、構造、氣候、土質、植被及水文狀況。只有當該區域各種綜合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協調、彼此補益時,才會使整個環境內的「氣」順暢活潑,充滿生機活力,從而造就理想的「風水寶地」――一個非常良好的生活環境。對於中國常見的背山面水的城市、村落而言,本身就是一個具有生態學意義的典型環境。其科學的價值是:背後的靠山,有利於抵擋冬季北來的寒風;面朝流水,即能接納夏日南來的涼風,又能享有灌溉、舟楫、養殖之利;朝陽之勢,便於得到良好的日照;緩坡階地,則可避免淹澇之災;周圍植被鬱郁,即可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又能調節小氣候,獲得一些薪柴。這些不同特徵的環境因素綜合在一起,便造就了一個有機的生態環境。這個富有生態意象、充滿生機活力的城市或村鎮,也就是古代建築風學中始終追求的風水寶地。  古代風水學對現代城市規劃與建築的啟示  在古代風水學中,經常把大地比作人體來考慮各種因素,對此風水中有一句話叫作「相地如相人」。如《玄女青囊海角經》曰「支龍形勢,如人之狀,然其身一動,則手足自應;將主一出,則群兵必隨。」「本身之龍要長遠,身體必要端正為上,手足必以相合為佳,長幼必以遜順為貴,主賓必以迎接為奇。」在這種人、地類同思想的基礎上,風水中常據人體的結構將龍脈之真穴分為三種穴,一在頭部,二在臍眼,三在陰部,其具體位置是:「上聚之穴,如孩兒頭,孩子初生囪門未滿,微有窩者,即山頂穴也;中聚之穴,如人之臍,兩手即龍虎也;下聚之穴,如人之陰囊,兩足即龍虎也。」(清孟浩《雪心賦正解》)在清《六圃沈新先生地學》中即收有一幅以人體之「竅」為原型的風水穴點陣圖,最能形象逼真地體現這種人、地同類的理念。  由於古代風水學的基礎是建立在中國傳統哲學的陰陽與元氣說之上的,所以自然而然的將「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思想作為融貫整個風水學的靈魂。古代中國人很早就發現太陽、月亮及28星宿及金木水土火五大行星的運行規律,以及它們同地球晝夜節令變化和災情間的關係。在古人看來,天地的運動直接與人的生長相關。《履園叢話》說:「人身似一小天地,陰陽五行,四時八節,一身之中皆能運用,」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人體與宇宙同構。天地分為陰陽,人體亦分陰陽。天地有五星五嶽,人體亦有五官、五臟。天分成十天干,表示地球繞太陽轉一圈,人亦對應有十指。地分為十二地支,表示一年月亮繞地球十二圈,人亦對應有十二經筋、十二經別、十二皮部……人的整個經絡系統隨著時間的先後,年、月、日、時辰,周期性地氣血流汪,盛衰開合,人應時辰月令,這一切都暗示著我們,人類的出現決不是偶然的,它凝聚著整個宇宙的生命,人體完全是與宇宙相合的,人體之氣與宇宙之氣以交流的。「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天地與初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元氣在宇宙天地間回蕩,氣在人體中聚合,人實際上被視為自然生態鏈的一環,與大自然相比,人是渺小的。人生存中的任何活動要吻合於自然,要取得與天地自然的合諧相處。因此,要避免在不利於人類生存的氣息與環境中生活,人的建築活動就要利於自然的合諧。風水說中用氣來解釋自然環境,在人與天地自然環境的關係中,只要按照氣的運動變化規律,也就是按照自然的秩序,求得與天地和自然萬物合諧,就會獲得平安與快樂,從而達到趨吉避凶的目的。風水選址的基本意義就是為人類尋找適當的居地。而藏著天地間生氣之地域,即為人類生長繁衍的理想居地。概括地說,風水理論的一切具體措施也就是圍繞如何尋生氣之凝聚點,如何迎氣、納氣、聚氣,通過對宇宙天地之氣的迎合、引導和順應,使人體之氣與之產生合諧,從而有助於改善居住環境,保證人類的身心健康及後世的昌盛。從這種意上看,風水可以說正是使宇宙之氣與人體之氣和合的藝術。

  風水最重理想環境的選擇,而風水的理想環境主要由山和水構成,其中尤以水為生氣之源。《水龍經》中說:「穴雖在山,禍福在水。」「夫石為山之骨,土為山之肉,水為山之血脈,草木為山之皮毛,皆血脈之貫通也。」因為石為山之骨,水為山之血脈。山以水為血脈,本身就是有機的。《黃帝宅經》的觀點更為明確:「宅以形勢為身體,以泉水為血脈,以土地為皮肉,以草木為毛髮,以舍屋為衣服,以門戶為冠帶,若得如斯,是事儼雅,乃為上吉。」這裡明顯地把宅舍作為大地有機體的一部分,強調建築與周圍環境的和諧,這是風水關於建築思想的主旨。亦有著非常深厚的哲學底蘊,如《管子?水地篇》說:「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也。」王充《論衡?書虛》說:「天地之有百川也,猶人之有血脈。血脈流動,泛揚動靜。」  中國古代建築受風水影響最大的就是追求一個適宜的大地氣場,即對人的生長發育最為有利的外環境。這個環境要山青水綉,風調雨順。因為有山便有「骨」,有水便能「活」,山水相匹,相得益彰。所以,幾乎所有風水環境均講究山水相配,並按照一定的風水空間結構進行組合。為什幺許多風水地能成為人們修心養性、休養生息的理想場所呢?原因在於其山水組合合理,能給人一種幽雅舒適曠神怕的感覺。從這種意義上講,「地靈人傑」並不是沒有道理的。難怪乎人們會孜孜以求地追求合理組合的山水環境。  人類社會在經歷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大發展」之後,開始對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後果作總結和反思,發現人類社會的發展越來越據棄自然、毀壞自然,將人與自然本應和諧的關係推向了反面,並嘗到了由此而帶來的種種「惡果」,如氣候異常、環境污染、缺乏自然情調等等。然而,人畢竟是人,有主觀能動性,能自我調控自己,世界各國圍繞「人與環境」這一命題採取了種種對策。19世紀末,美國出現了「城市美化運動」,英國出現了「田園城市」的思潮,所有的這一切都反映了人們要求與環境和諧、重歸大自然的願望。「田園城市」一度付諸實踐,其思想啟迪了不少城市規劃學家,大多新的城市設計方案就是從這裡受益的。中國在50年代提出「城鄉園林化、綠化」的對策之後,又於1993年2月召開了中國「山水域市討論會」,錢學森先生指出,21世紀的中國城市應該是集城市園林與城市森林為一體的「山水城市」。規劃學家吳良鏞先生指出:「中國城市把山水作為城市構圖要素,山、水與城市渾然一體,蔚為特色,形成這些特點的背景是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的哲學觀,並與重視山水構圖和城市選址布局的』風水說』等理論有關。」吳先生獨具慧眼,認識到了風水說在中國古代城市選址和山水構圖中的重要作用;也啟示我們,風水說關於山水空間的有效組合,一定能在「山水城市」的規劃建設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推薦閱讀:

最全撩妹實用技術指南(閱後即焚)
櫻桃建園技術
尚舞·技術 讓美感升級:舞蹈中胸腰的運用
大棚萵筍越冬高產栽培技術
吵架是技術活兒

TAG:城市 | 環境 | 技術 | 城市規劃 | 規劃 | 古代 | 風水 | 風水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