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曖昧的繡球:關於莫言獲獎

  莫言獲獎,來得不合時宜。和東西方文化沒有關係,和中國本土文化精髓也沒有關係。是他一個人是喜悅,但是,就這一點而已莫言足夠自豪。至少,不是其他的中國作家,而是57歲的中國少壯派先鋒作家。也許是對中國市場的一次試探性的繡球,更是對中國文化的一次幽默似的征服。

  此刻。我們膠著在釣魚島的憤狠和激情的時候,我們祈望著自上而下的攻堅改革的時候,我們盼望教育和文化走出誤區的時候,我們期待更多的被世界認可的時候,我們對現當代文學開始絕望到谷底的時候,莫言獲獎了,像一劑鴉片,極大的滿足了我們脆弱得可憐的「自信心」,滿足被認可的可愛的自豪感。

  莫言,莫言,望文生義是不要說話的意思。莫言莫言,確實是一個作家,是這一個叫做中國的作家莫言。也許,對許多讀者來說,我們並不太陌生。所以,許多的qq文學群都發布了最「號外」的喜訊,許多的網站更是製作了精美的專題版面,讓大家侃侃這一個最轟動的文壇喜訊。是的,我們該喜悅,儘管這是一個遲到的也是一個不太中肯的喜悅;是的,高興總比不高興要好。

  時光穿梭,回到多年前,莫言憑藉《紅高粱》而穿紅中國文壇。至少用一種特殊的視角和語言方式,表現了一種寫作的新的思路。這種先鋒的文本寫作方式至少給八十年代中期的文壇帶來一種新的亮點和發現,具有超前的實踐的性質。

  事實上,他後來的作品也證明了他就這樣正歪歪斜斜的走向諾貝爾之路的。當年導演張藝謀、女演星鞏俐等正是憑藉小說《紅高粱》名義雙收到紅得發紫的時候,沒有人在意原創作家寫作的艱辛和收穫的卑微。最幽默的當今年開始出現預言莫言獲獎的消息的時候,莫言成為當代文壇最熱鬧的文學事件。而我記憶最深的則是他的作品《透明的紅蘿蔔》。之後對他的作品基本沒讀,就像讀韓寒的《三重門》一樣之後一貫為之。我讀書就這麼幾本,孤陋寡聞,淺嘗輒止。總之,對莫言有印象。但是莫言的其他作品,我很少問津。這不需要謙卑或者虛偽的檢討,這不是對他的不恭,而是我閱讀的習慣方式。我只閱讀可以讓我享受的文字。對我而言就足夠了。書山疊疊,網路茫茫。有點書,讀一次也會記憶終身而收益無窮;有的書,讀一次也會嫌多餘而懊惱萬分。我們是讀者,更是玩家,我們有更多的空間。畢竟文學不是我們的全部,假如我有更多的時間,我還是選擇讀讀古風、唐詩、域外優秀一些個性詩篇;或者讀讀棋書、野史林林總總的特色隨筆文本。不刻意讓自己成為他或者他的粉絲,也沒有拒絕對流行作品的好奇。閱讀僅僅是本人知趣的一種,比如偏好特別具有創新開拓筆法的作家的作品。

  中國文壇大致公認說莫言——在他的小說中構造獨特的主觀感覺世界,天馬行空般的敘述,陌生化的處理,塑造神秘超驗的對象世界,帶有明顯的「先鋒」色彩。也許正是基於以上這一點獲獎理由足夠必要,但是理由並非十分充足。中國這樣的先鋒作家不是一個,而是一群。至少還有很多讓我閱讀體驗中找到我的興趣點——事實上,他的作品也是參差不齊。也未必秉承他開拓的風格上始終堅持。正如報道中說瑞典著名漢學家、諾貝爾文學獎終審評委馬悅然評點莫言說:「莫言非常會講故事。我感覺他寫得太多了,他的書有現在的一半厚就更好了。」這是一種委外的措辭,很圓環而外交;體面的話語中含著一種調侃的幽默。

  中國文化不因諾貝爾情節而寫作,中國文學源遠流長,一直以獨特的語言方式和文本探索走自我發展的路。悠久的文學史和燦爛的文藝作品以某種東方似的光壞寵信著龍的子孫;而渴望表達和自我陶醉,在閱讀和寫作中進行自我精神愉悅成為每一個時代的讀者的理想的伊甸園,而不斷在修鍊中用寫作的方式成為中國似的「不朽」。

  所以,碼字總是寫作成為一撮人自我陶醉的精神沙龍。當下,在一切「向前看」的帶著「枷鎖」的文藝創作,讓文藝寫作本身成為一種最「傷不起」的精神勞動。這種勞動不僅表現在版權被賤價收買,而且表現在必須像士兵小心忐忑的越過「地雷陣」一般的碼字經歷。否則,屏蔽,封殺,即使是網路也難以暢所欲言。在如此桎梏之下,所有的心思不再有創新和開拓。即使作品出來了,發表論文需要支付出版費,出版作品需要作者購買書號,此際此刻,好像寫作成為最異類的小眾。獲得桂冠作家和優秀詩人般的封號不再是驕傲,而是一個被嘲弄的對象。在傳播方面,出版已經變成個人行為,網路上隨處可見「博客出書」「自費出書」等。即使舶來品的網路論壇和博客已經式微,更為流行的微博、輕博之類的快餐「文化」模式成為時髦。擁有書房的家庭越來越少,擁有藏書的愛好者逐漸成為鈣化的「恐龍」,而書刊報紙雜誌幾乎清一色成為免費的午餐,書店一家一家的關閉,而書店早已被各種教材壟斷,隨時讀書,靜下來讀書成為異類。

  我不是作家,也不期待成為一個作家。生活早已絕緣文化,而所有的文化教育藝術等形態早已潰變為生活的現實。在當下文化被泛濫定義到作者迷茫的關口,一個作家的身份早已成為過去式、信仰、理想不再成為大家關注的話題,也沒有時間、空間、心情去理會這些。大家都去關注職業和生活,關注獨生子女的教育和龐大的養老金,巨額的醫療和高懸的房價。

  昨日傍晚,當2012年度「第一個中國人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傳來,我先是高興,高興中卻沒有半點喜悅——「對中國作家莫言獲獎這個文化事件」總的感覺是似乎來得有點突然覺,儘管這是一個中國文人盼望了——百年來的希望;但是,我還是帶著茫然的感覺。這種感覺的出現,我以為是正常中的不正常,不正常中的正常。看起來很矛盾,很滑稽,很沒有態度。但是就是當時的態度。作為一個堅持寫博客的草根,不關注文學和文學現象那是假的,說關注很多,那是虛的。而今,文學被邊緣化,而此時此刻,讓傷心欲絕的中國諾貝爾情節突然降臨,恍若杜冷丁一樣的刺激,這表明是世界對中國文化的正確認識取向呢?還是對龐大的中國文化市場的一次象徵性的征服趣向?

  很可笑的是,中國作家渴望獲得諾貝爾獎幾乎成為年復一年的咒語。中國人總是以種種心態期待和詛咒著,這和葡萄論無關,和政治無關,甚至和文學無關。我們渴望的文學大師像魯迅、郭沫若、巴老和沈從文,甚至金庸、白楊等等獲得諾貝爾文學大獎我們都不會感到驚奇、而是驚訝世界文壇居然會選擇在最不合時宜的時間,讓我們受寵若驚。我們在第一時間閱讀到許多文壇名家大佬對這一文化事件的反映來看,他們的表現同樣的不溫不火,甚至到了某種「寵辱不驚」的淡漠地步。所有的祝賀都是應該的,所以的褒獎都是莫言應該獲得的,我不否認這一點。莫言莫言,他口口聲聲莫言;但他總是用等身的發言作品,證明了自己,也象徵中國中青代作家群的文學作品,事實上已經足夠到世界一定高度。而莫言獲獎的年紀(他才57歲)也算是一個新的文化高度。現實是,像莫言水準的作家中國當下還有很多很多。比如賈平凹、張承志之類,而莫言僅僅是其中的一個分子而已。

  諾貝爾文學獎,僅僅是文學成就的一個標準,而不是文學成就最高的標準。事實上諾貝爾獎總被意識形態左右,在莫言獲得諾貝爾獎之前至少有2個以上的當代中國人獲得此項稱號。我們不可迷信其中的權威盲目竊喜,也不必妄自菲薄而怨天尤人。

  所以,莫言獲獎,來得不合時宜;莫言獲獎,是對中國市場的一次試探性的繡球,更是對中國文化愚弄似的征服

推薦閱讀:

曖昧——說說男人那點事兒
最扎心的關係就是曖昧吧
曖昧是什麼
一個人就是和你玩曖昧卻始終不和你在一起,你怎麼辦?
心儀的失戀女生不願接受我的曖昧

TAG:曖昧 | 莫言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