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教與孝道】

當年讀錢賓四先生的《論語新解》時,曾見錢先生寫道,『父子一倫,則與生俱來,本於自然,又兼有世代之綿延,天人之際,意義最深。而世界各大宗教,皆不言孝,不重歷史綿延。如是則社會無深度,而人生短暫,失其意義。故各宗教莫不帶有出世之心情。尊天抑人,事所宜然』(《論語新解·里仁篇第四·二六》)。筆者雖極敬重錢先生之人格與學養,亦頗贊成其歷史觀與政治觀,然而於此觀點,卻不敢苟同。筆者未曾研讀耶、回、道教之經典,故絕不敢隨意評判外道之聖賢,不過至少佛教思想,則非常重視孝道。

世人多以佛教為消極避世,言一切皆空(此處涉及一些本體論的問題,筆者於此不展開筆墨進行討論),又不重家庭人倫,以此生成諸多誤解,筆者於此專就佛教的孝道思想予以澄清。此處先引牟宗三先生之言論以釋之,牟先生在《道德的理想主義》一書中闡述道『家庭是骨肉之親之結合,藉以實現仁,即仁之「情的表現」,因它實現仁,所以它有被肯定之價值,因而它是一個體。從其實現仁而為一值得被肯定之個體方面說,它不是一「和合假」,如章太炎引用佛學之所說者。它不是一和合假,故於夫子兄弟夫婦皆說為天倫,天倫即依據「天理之仁」而為天倫……我們由仁之實現,即可明家庭國家天下宇宙四層無一不是真實。而佛家偏欲一切破滅之,則其非為正道可知』(《道德的理想主義·理想主義的實踐之函義》)。此處先不論章太炎先生學佛法未能通達結果自己走向了虛無主義的外道,按牟先生之意,佛教認家庭為因緣和合之假,故於毀滅之。佛教雖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然佛教從不欲毀滅人之家庭。殊不知有為雖偽,舍之則道業不成。無為雖實,取之則慧心不朗。一切毀滅之則是說於諸法斷滅相的邪見外道,乃是撥無因果,成斷滅見,壞亂佛法,疑誤眾生。萬法皆空不假,但這個空是無而顯、顯而空,是緣起性空,不是不存在,你我的究竟本質是空性,卻仍有你我的顯現;事物的究竟本質是空性,仍有因果的顯現。(希阿榮博堪布語)空性的我們若敦行孝友,務盡倫常。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居心動念,不幹邪僻,依然投生人天善道。空性的我們如果起貪嗔痴,造殺盜淫,依然墮落惡道遭受苦報。儘管輪迴也都是空性的,但不會因其本性為空,顯現上就錯亂因果,種瓜得豆,種豆得瓜。當然,因果為佛法之基礎,佛教以此教人孝悌忠信,則是教初學者及下根之人。因盡義盡分,只宜教於上智,難以普攝下愚。若知盡與不盡之善惡果報,縱屬下愚,亦必歆善報而懼惡果。至於修行漸進以及中上根之人,則非為富貴福報而行布施忍辱,非為名聞利養而精進修行,更非為得善報而盡孝。此種敦行孝悌,乃一種非功利之報恩之心,純為一種無所為而為之心,無所住而生其心。慈悲不是為了自得利益,而是我們獻給世界的莊嚴。(當然,儒家所講之孝,亦為非功利的孝,儒家不探討死後是否有靈魂之存在,然極重葬祭之禮,因此乃生死之間一種純真情之表現,即孔子所謂之仁心與仁道。孔門常以教孝導達人類之仁心。葬祭之禮,乃孝道之最後表現。對死者能盡我之真情,在死者似無實利可得,在生者亦無酬報可期,其事超於功利計較之外,乃更見其情意之真。明知其人已死,而不忍以死人待之,此即孟子所謂不忍之心。於死者尚所不忍,其於生人可知。錢賓四先生語)

此處筆者再引徐復觀先生的話『「盡性至命」是窮究人生的根源,「窮神知化」是探求宇宙的法則,這是佛、老與儒家共同的要求。但佛、老不從人倫道德的實踐中去窮究人生的根源,不在社會共同生活的實踐中去探求宇宙的奧秘,結果只是停在觀想界中,無助於人生社會現實生活的充實向上』(《中國思想史論集··中國孝道思想的形成、演變及其在歷史中的諸問題》)。所謂『只是停在觀想界』,大抵徐先生認為,佛教法門都如禪宗一樣只重視開悟,當然或者他也不這麼認為。不過就算主張窮參力究的禪宗也要有嚴格的戒律作為基礎,而且嚴格杜絕執理廢事,撥無因果,繼成斷滅頑空。相對於『悟』,佛法更注重於實踐之『證』。悟者,了了分明,如開門見山,撥雲見月。又如明眼之人,親見歸路。亦如久貧之士,忽開寶藏。證者如就路還家,息步安坐。亦如持此藏寶,隨意受用。悟則大心凡夫,能與佛同。證則初地不知二地舉足下足之處(印光大師語)。故即使開悟明心見性後,仍需廣修六度,於一切境緣,對治煩惱習氣。以圓教論,初信斷見惑,七信斷思惑,即已了生死。七信與阿羅漢,了生死雖同,其神通道力,則大相懸殊。八九十信,破塵沙惑,至十信後心,破一品無明,證一品三德秘藏,而入初住,是為法身大士。歷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歷四十一位,尚未到無明凈盡地位。等覺,再破一分無明,則真窮惑盡,而成圓滿菩提之佛果矣,非一蹙即可驟至也,可見實證之重要。所謂『不在社會共同生活的實踐中去探求』、『不從人倫道德的實踐中去窮究』,殊不知六祖大師雲『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大乘佛法恰恰是要深入世間修行,己立立人,自利利他。各盡己分,以身率物。廣修六度萬行。佛法大無不包,細無不舉,是故遇父言慈,遇子言孝,於君言仁,於臣言忠,夫唱婦隨,兄友弟恭,舉世諦之嘉言懿行,佛經無不詳陳其宿因現果,現因後果(印光大師語)。奈學者未能閱讀第一手資料(佛經),則不知也。故佛教要求學佛者必一一各令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此為人乘法。依此而修,生生為人。人乘,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之根本。如地基築堅,高樓隨意可建也。此可見佛法極重人道,重人間之修行。

不過,徐復觀先生以為『另外有位日本漢學家認為……中國佛經中有關勸孝的經典,都是和尚為了適應中國社會心理的要求而偽造出來的。所以孝道要算中華民族最獨特的文化現象之一。我想,這是可以承認的說法。』(《中國思想史論集··中國孝道思想的形成、演變及其在歷史中的諸問題》)徐先生此言,誠未見顏色之瞽論也。佛法傳入中土以來,的確有人附會佛經,以造偽經。關於孝道的經典亦有偽造,如《佛說父母恩重經》、《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此二經為偽經,經名分別為七字,九字,真經題名為八字《佛說父母恩難報經》)。而絕大多數經典,則斷非偽造,更絕無狂妄僧侶敢以己之凡夫知見篡改佛言。佛經原本文獻中言及孝道之處,不勝枚舉,字字皆真,誠不可誣也。以下筆者列舉幾例為證。

首先從正面講孝道的:

1佛告阿難。菩薩如是為一切眾生故。難行苦行孝養父母。身體血肉供養父母。——《大方便佛報恩經卷第一》

2當於爾時,眾生之類永不復聞十善之名,但有十惡充滿世間。是時,乃無善法之名,其人何由得修善行?是時,眾生能為極惡,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不忠不義,反逆無道者便得尊敬。如今能修善行,孝養父母,敬順師長,忠信懷義,順道修行者便得尊敬。——《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六》

3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觀無量壽佛經》。

4爾時,如來即告之言:「汝等當知,在家之人有四種法,宜應修習:一者、恭敬父母,盡心孝養;二者、恆以善法,訓導妻子;三者、愍念僮僕,知其有無;四者、近善知識,遠離惡人。——《大般涅盤經》

5爾時,世尊告離車言:「汝等當知,有七種法,日就增進,而不減損:一者、歡悅和同,無相違逆;二者、共相曉悟,講論善業;三者、護持禁戒,及持禮儀;四者、恭敬父母及余尊長;五者、親戚和睦,各相承順;六者、國內支提,修理供養;七者、奉持佛法,親敬比丘及比丘尼,愛護優婆塞及優婆夷。如是七法,若受行者,令人威德日就增進,國土熾盛,人民豐樂。汝等從今至盡形壽,當奉持之,無得懈怠。」——《大般涅盤經》

6「複次,長者,居家菩薩,為上士行,不為下士行。何謂上士?如法於財不以非法,以正法不邪,不務於邪,奉行直業,不嬈他人,布施說法,念於財物為非常想,多為善事,孝養父母,常好布施,以等稟與門室親屬,知識交友、人客下使教以上法。——《大乘寶積部·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

其次從側面講孝道的:

1世尊,凈華宿王智佛,問訊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行不?四大調和不?世事可忍不?眾生易度不?無多貪慾、瞋恚、愚痴、嫉妒、慳慢不?無不孝父母、不敬沙門、邪見不善、心不攝五情不?世尊,眾生能降伏諸魔怨不?久滅度多寶如來,在七寶塔中來聽法不?』——《法華經》

再次從反面講孝道的:

1為小兒時,乘車在外,遊戲晚來,門戶已閉。大喚開門,無人來應。良久母來,與兒開門,瞋罵母言:『舉家擔,死人去耶?賊來劫耶?何以無人與我開門?』以是業緣,死墮地獄,地獄余報,還生人中受斯貧困。——《小乘單譯經·佛說燈指因緣經》

2若遇瞋恚者,說醜陋癃殘報。若遇慳吝者,說所求違願報。若遇飲食無度者,說饑渴咽病報。若遇畋獵恣情者,說驚狂喪命報。若遇悖逆父母者,說天地災殺報。若遇燒山林木者,說狂迷取死報。——《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地藏菩薩本願經》

3佛言人於世間。不孝父母。不敬長老。見他人有孝父母敬事長老者。常嗔恚之。不喜作善。從是得五惡。何等五。一者常得惡夢。二者為人所憎。三者惡名聞。四者入太山地獄中。考治數千萬歲。五者從地獄中來出。生為人弊性不媚。為眾人所憎。——《小乘單譯經·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這裡簡單舉幾個例子為證明,而大藏經中關於佛陀講孝道之處,實舉不勝舉矣。然議者曰,既然佛法講求孝道,緣何令人出家?出家何以孝養父母?筆者曰:佛法修行,有在家居士之修行,有出家僧人之修行,皆隨其因緣條件而定。而佛陀對三寶弟子出家,亦有規定。此處再舉幾個佛經例子:

1集比丘僧。而告之言。汝等比丘。當知兒子於其父母。報恩最難。所以者何然其父母難作能作。顯示世間。長育諸陰故。令乳哺養成身體。是故汝等諸比丘輩。從今已去。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求出家者。先須令彼咨其父母。然後乃聽。若不許可放出家者。須如法治。我今日後。立如是制。——《小乘單譯經·佛本行集經》

2若其釋種。兄弟五人。令三出家。二人在家。若四人者。二人出家。二人在家。若三人者。二人出家。一人在家。若二人者。一人出家。一人在家。若一人者。不令出家。何以故。不使斷我諸釋種故。——《小乘單譯經·佛本行集經》

3諸長者子言:『居士,我聞佛言:父母不聽,不得出家。』維摩詰言:『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維摩詰所說經》

按佛制,出家必稟父母。若有兄弟子侄可托,乃得稟請於親,親允方可出家,否則不許剃落。其有出家之後,兄弟或故,親無倚托,亦得減其衣缽之資,以奉二親。且經雲,供養父母功德,與供養一生補處菩薩功德等。

不但如此,佛陀為防止眾生不孝父母,親自給父王抬棺,為眾生作表率:

爾時世尊。念當來世。人民凶暴。不報父母育養之恩。為是不孝之者。為是當來眾生之等。設禮法故。如來躬身。自欲擔於父王之棺。——《小乘單譯經·佛說凈飯王般涅盤經》

佛教之孝,誠如印光大師所言:『孝之為道,其大無外。經天緯地,范聖型賢。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來乘之以證覺道。故儒之孝經雲,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佛之戒經雲,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間,莫不以孝為本也……惟我釋子,以成道利生為最上報恩之事。且不僅報答多生之父母,併當報答無量劫來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僅於父母生前而當孝敬,且當度脫父母之靈識,使其永出苦輪,常住正覺。故曰釋氏之孝,晦而難明者也。』——《印光大師文鈔·佛教以孝為本論》

筆者此文,蓋以求澄清人們對佛教不重孝道的誤解,非苛責反詰先儒也。因筆者深知,世界之知識無限,人生之精力有窮,任何人做學問都難以面面俱到,且以錢穆、牟宗三、徐復觀先生之學識,尚且對佛教犯一些常識性的錯誤,更何況我輩(以三位儒者皆未能涉讀佛教第一手文獻——佛經,但凡有研究大乘般若、寶積、華嚴、涅盤、五大部外重譯經以及諸小乘經典,皆不至於有此誤解)。唯於現在乃網路信息時代,搜索文獻資源絕不成問題,故今日做學問者,其條件亦較過去更容易更方面。那麼在吾人做學問之時,是否更應該秉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之原則,以避免道聽途說,己誤誤人呢?

有些人一輩子也沒讀過一本宋明理學的著作,可這並不妨礙他們聲淚俱下的控訴理學壓迫人性;有些人一輩子估計也沒去過教堂,可這也不妨礙他們言辭激烈的抨擊天主教會;有一些人一輩子也沒讀過一本佛教第一手文獻,可這更不妨礙他們義憤填膺的指責佛教盪滅彝倫。道聽途說式栽贓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推薦閱讀:

佛經中勸人在逆境中看見希望的經文?
佛教對聯三
隱僧連載——61
有哪些適合每天誦讀的靜心的佛經?
佛教八宗

TAG: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