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豪購 中國人真的不差錢嗎?

2011年06月16日 08:44:27  來源: 新華國際

隨著境外購物人群和消費力的急劇攀升, 「中國買家」在國際上名聲大噪。在日本,在美國,在歐洲,浩浩蕩蕩、出手大方的 「中國買家」震驚著世界。有關中國人在海外掃貨豪購的傳說被傳得神乎其神,英國媒體更基於「英鎊」的概念創造了一個新名詞——「北京鎊」,掃貨的山山水水究竟是什麼樣的?中國人海外掃貨潮,這背後留給我們的究竟是喜還是憂?我們該怎樣理性看待,又可以從中得到哪些啟發和借鑒?導讀目錄:>>>外媒嘆中國人一擲千金>>>掃貨的山山水水究竟什麼樣?>>>中國人為啥一出國就愛「血拚」>>>外媒視角:老外羨慕中國人的購買力?>>>在海外豪購 中國人真的不差錢嗎?>>>「奢侈的第一」 未富先奢難贏得尊重>>>外國人的消費觀:富人不誇富 節儉不寒酸外媒嘆中國人一擲千金

許多人出國旅遊都會掃名牌快速發展的中國可能又要摘得一個新的「世界第一」,這次是中國富人們的功勞。據「世界奢侈品協會」最近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正在迅速地追趕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費市場。面臨中國市場的巨大商機,這些奢侈品牌也紛紛為中國「轉舵」。 3月份的一天,巴黎香榭麗舍大街LV(路易威登)總店。春寒依然料峭,打折季也剛過,但香街的LV總店,這個時尚朝聖者心目中的「麥加」,從來都是人頭攢動,門庭若市。三層樓高的總店內,幾位亞裔面孔的導購異常忙碌。來自台灣的linda(化名)就是其中之一,她畢業於巴黎一所高等商校奢侈品管理專業,記者見到她時,她正在忙一樁「大買賣」,嘴角帶笑,走路生風。這個顧客是一個微胖的中國人,看起來不到30歲,一身名牌,背「古馳」斜挎包。「我要一個neverful送女朋友,一個中號speedy,還想給老爸老媽各挑一個合適的,你推薦一下。對了,你們的旅行箱在哪裡?」用略顯生硬的普通話,linda為他介紹了好幾款價位在人民幣一萬以上的包,大多是街市上常見的老花款。幾乎沒有太多挑選,這個一直在玩手裡Iphone4,間或打電話的大男孩隨意地指定了兩個。這名男子最後選定了4個包,一條皮帶。結賬時,他輕車熟路地拿出幾本護照。linda耐心為他辦好了退稅單,包裝好,滿面春風地送走了這個「小財神」。整個購物過程不到40分鐘,記者粗略統計了一下,幾個包和皮帶的價值合人民幣近5萬元。據記者觀察,逛香街LV的人很少有空手出去的,但大多數顧客只買一到兩件商品,試用和考慮的時間也相對較長。對普通法國人來說,一個包700到800歐元,也不是小數目。隨行的法國朋友薩碧娜告訴記者,法國人的平均月收入不到兩千歐元。「買一個LV包,那是對自己的大獎勵,要用很多年的,」她感嘆道,「中國人太有錢了!」這種印象不唯薩碧娜獨有。近年來,中國富人在全球屢屢製造「一擲千金」的豪闊印象,外媒對華人在奢侈品名店瘋狂掃貨的報道也並不少見。記者在巴黎著名百貨「老佛爺」和巴黎春天百貨看到,由於消費者太多,一些奢侈品店如「LV」、「GUCCI」、「香奈兒」等,不得不在門口拉起護欄,限定人數入內購物。門外排著長龍的,大多是華人面孔。>>>詳細掃貨的山山水水究竟什麼樣?

英國 :「北京鎊」買走10億奢侈品據英國《每日郵報》28日報道,富有的中國遊客在英國今年的打折促銷季中消費的奢侈品預計會達10億英磅。由於中國顧客消費能力很強,英國媒體基於「英鎊」的概念創造了一個新名詞———「北京鎊」,即為中國人所花的英鎊。「北京鎊」所消費的Burberry、LV、Gucci等大牌奢侈品預計將會佔整個奢侈品行業銷售額的三分之一。百貨公司像「中國大市場」為了迎接中國顧客,倫敦的不少商店已經僱傭了會說普通話的店員,幫助顧客挑選商品、付款。倫敦最著名的百貨公司之一塞爾福里奇百貨公司開通使用中國銀聯卡,更是促進了中國遊客的消費。由於中國顧客太多,有目擊者稱,現場就像是個「中國大市場」零售業分析師喬納森·德梅洛說,中國人已經取代了俄羅斯人和阿拉伯人,成為英國奢侈品消費市場的最大買家。在海外豪購豪賭 中國人真的不差錢?美國:中國人一年消費70億美金

部分赴美中國千人團的遊客手持折扣卡和採購「戰利品」在梅西百貨合影留念LV、CUCCI、愛馬仕這些奢侈品牌,是很多到發達國家旅遊的中國遊客最愛購買的商品。中國人帶著消費目的去海外旅遊,已經成了人盡皆知的事實。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僅僅就我國遊客在美國的消費情況算了一筆賬,就讓人吃驚:「根據國家旅遊局長跟我說的,今年到美國去的大概有100萬人,平均每個人退稅購買的商品在7000美金以上,就是70億呀。」這只是在美國一個國家,中國遊客購買高檔商品就要消費460多億人民幣。如果算上國人在英國、法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購買商品的金額,數目將更加令人觸目驚心。日本:大陸遊客去年花了54.6億元

因受到2010年7月份日本政府放寬中國個人旅行簽證政策的影響,本年度中國赴日觀光的遊客急速增加,可以說中國遊客已成為了日本觀光業的「頂樑柱」。近日,日本觀光廳以7至9月份赴日觀光的海外遊客為對象,實施了一項有關「消費動向」的調查。結果顯示,在赴日旅行的亞洲主要國家中,中國大陸遊客平均每人的消費高達14.39萬日元(11500人民幣),位居「海外遊客消費排名」首位,緊接著,中國香港、中國台灣並列第二位。2010年海外遊客的消費總額為2929.8億日元(240億人民幣),其中中國遊客的消費總額就佔了682億日元(54.6億人民幣),遠超排名第二的韓國。從嬰兒奶粉到路易威登手袋——中國人熱衷在法國掃貨

出境旅行,購物成了主要行程。新華網巴黎3月8日專電(記者江珍妮)趙小芳春節前從北京到巴黎出差,出發前她帶了兩個空箱子,當她準備回北京時發現兩個箱子已經塞得滿滿當當:衣服、皮鞋、女士提袋、護膚品、嬰兒奶粉、巧克力……「現在法國的東西比中國便宜,如果不是行李快超重了,還打算再買點,」她頗有些遺憾地說。趙小芳的女兒妙妙現在3歲多,孩子自8個月斷奶後,一直都是喝從法國帶回去的奶粉。「2008年9月,妙妙斷奶後,正當我在猶豫給孩子買什麼牌子的奶粉時,曝出了三鹿奶粉事件。當時孩子爸爸還在法國工作,於是就託人從法國帶奶粉回家,」趙小芳回憶說。妙妙一直喝的GALLIA牌奶粉是法國營養師推薦的一個品牌,在藥房和超市都有銷售,價格為13歐元(約合119元人民幣)左右。「最主要是安全,質量讓人放心,國內奶粉隔三差五就曝出些醜聞,讓人缺乏信任感,」趙小芳說。事實上,近兩三年來,從法國、荷蘭等歐洲國家購買嬰兒奶粉帶回中國的現象越來越普遍。有人開玩笑說,當中國家長走進國外超市買奶粉時,會不約而同地發出同樣的感嘆:「太便宜了!」「我全要了。」「還有嗎?」在巴黎老佛爺百貨商店路易威登店工作的中國女孩劉岩說:「類似的感嘆我也經常聽到。中國顧客現在是我們店最大的客戶群體。如果中國人不來,店裡生意就會清冷很多。以前,一本護照限購兩個包,但是銷售情況太好了,通常店裡早上剛到一批貨,下午就賣斷貨了。從去年底,路易威登又出了新的規定,一本護照只能買一個包了。」劉岩介紹說,巴黎老佛爺商店為了歡迎中國顧客,在香水、護膚品、服裝、箱包等店面都請了不少懂中文的導購。在她工作的路易威登店就有20多名能說中文的導購。中國新富 奢侈品世界的財神爺

去年聖誕期間,英國大型百貨商店銷售50英鎊以上的化妝品或成衣都感到非常吃力。目前,中國人消費了英國整個奢侈品市場1/3的商品,而英國本土人只佔15%。所以,很多英國人在問,中國人怎麼這麼樂意在過年時大把花錢?不管是到海外狂購,還是中國人在國內過節時的出手闊綽,都讓英國人自嘆不如。英國倫敦大學亞洲文化學者湯姆森·麥克萊納也向記者感慨,對時下中國人的購買力,英國人只有羨慕的份兒。除了羨慕之外,歐美一些媒體沒有忘記對中國的「狂購族」調侃一番。英國《衛報》記者說,許多中國人新的過年思維方式是:能在倫敦買巴寶莉和香奈兒,為什麼還在北京吃餃子、放鞭炮?美國《華爾街日報》記者說,對於眾多腰纏萬貫的中國遊客來說,慶祝春節的聲音並不是爆竹的巨響,而是國外商店收銀機發出的叮噹聲。《洛杉磯時報》記者發現,中國精英男士也愛用國外的名牌包,因為會顯得「很有品位」,這讓一些皮製奢侈品製造商簡直不敢相信自己有這麼好的運氣———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無論男女都喜歡名牌皮包。德國一家周刊13日還以「中國人買了我們的車」為題說,因為中國春節,德國人買車要多等幾個月。奧地利《維也納日報》則說,春節期間,中國掃貨團受到世界歡迎,中國人搶購珠寶和豪華手錶,但很少像俄羅斯人那樣青睞服裝,因為歐洲的衣服尺寸通常太大。>>>詳細中國「購房團」轉戰海外市場 偏好豪宅不講價

彭博社香港6月14口電 題:中國掀起全球購房熱 6月初一個陽光燦爛的周六,拉里? 周在香港一個房展會上徘徊,思考著現在是否適合再購買一套房子——不是在香港買——因為香港的住房價格在過去兩年中已經激增了50%,而是可能在泰國或馬來西亞買。38歲的周說:「我妻子和我一直在考慮進行海外投資,因為我們已經在上海擁有了自己的公寓。我知道一些上海人投資香港房地產,但是我認為香港地產太貴了。」這個吸引了周和其他3000名內地客的為期兩天的房展顯示,中國欣欣向榮的富裕階層及中產階級正在世界各地尋找投資性房產和第二個家。去年,這股房地產熱已經將對世界各地的市場提供了支持。在諸如悉尼、新加坡和舊金山等有著大量中國人的城市,進行購房之旅的亞洲人都在與房產經紀人見面。在過去7個月中,中國人加緊了對海外房地產的搜羅,因為香港和北京的政府都實施了購買與金融方面的限制。這些措施開始冷卻國內市場。搜房控股有限公司創建人莫天全說:「中國的購買限制推動投資者走向海外,尋找投資機會以抵消通貨膨脹的影響。一些人會買房是考慮到要為子女找到更好的受教育機會,而另一些人則在尋找移民機會。」英國薩維爾斯諮詢公司的約蘭德?巴恩斯說,倫敦就是這樣一個地方,教育、語言和英國疲軟的貨幣使倫敦成為中國置業者在歐洲的首選城市之一。加拿大的前緣公共政策中心說,在北美,溫和的氣候、優良的學校和成熟的華人社區正將購房者吸引到諸如溫哥華等城市中來。2010年在世界上說英語的城市中,溫哥華的房價位列第三。香港和悉尼位列第一和第二。美國當地經紀人說,中國買家支持了矽谷和夏威夷的房屋銷售和房價,同時在拉斯韋加斯和紐約的房地產市場上,中國購買者的身影也日漸增多。>>>詳細中介稱中國買家海外買房激增 偏好豪宅不講價中國人為啥一出國就愛「血拚」?

在倫敦奢侈品商店內購物的中國顧客 圖片來源:《重慶晚報》近幾年來,中國人到海外掃貨漸成潮流。與國內同樣商品相比,價格優勢、質量有保障以及周全的服務,是推動中國人海外掃貨潮的主要原因。從服裝到手錶,從香水到珠寶,從皮鞋到奶粉,國人消費的觸角已延伸到國外,並成為一種現象。折扣給力對於去海外掃貨的中國人來說,價格差是最大的吸引力。記者日前在美國紐約的伍德伯里購物中心看到,巴寶莉牛角扣大衣的價格是795美元,加上稅摺合人民幣也就5700多元,國內則要近1萬塊。又比如Northface羽絨服,在國內要幾千元人民幣,但在這裡100多美元就拿下。Northface在中國屬於高端戶外品牌,很少打折,即使打,折扣也小,但在美國則屬於平價大眾品牌。韓國是為數不多在市內設有免稅店的國家。遊客只要出示護照和機票,即使不在機場,也可以隨時隨地購買免稅品。在韓國免稅店,經營的品牌和品種應有盡有,而且一些名牌手錶、化妝品價格甚至比中國香港還要便宜。比如勞力士手錶香港的價格就要貴出這裡3000元人民幣左右。一位遊客告訴記者,從北京坐飛機到首爾不到兩小時,往返機票平時也不過2000元左右,趕上打折更便宜,所以她覺得來韓國購物比去趟香港還省事兒。質量保障除了價格低廉,商品質量有保障是吸引中國人前往海外掃貨的另外一個主要原因。以美國為例,那裡的營養保健藥品很受中國人青睞。像魚油、骨膠原、維生素等,這些產品除了價格低於國內,更重要的是質量有保障。「韓國製造」的品牌效應,正在使首爾成為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海外掃貨首選之地。在中國顧客的消費排行榜中,化妝品、國際名牌、電子產品等高價消費品名列前茅。深受「韓流」影響,很多來韓中國遊客對韓國本土品牌的化妝品和服飾流連忘返。在「最受中國遊客歡迎的觀光地」調查中,明洞商業區、東大門服裝市場躋身前三。在明洞的化妝品小店,經常可以看到中國遊客拿著長長的購物清單進行「掃蕩式」採購。>>>詳細「中國製造」洋品牌為何反而在中國賣得貴?商務部長關注國人海外消費 把失去的生意「奪」回來在日前舉行的全國商務工作會上,商務部部長陳德銘提出,國人海外消費也是我國挖掘消費潛力的重要方面,如何將這些失去的生意「奪」回來?不怕想不到就怕買不到陳德銘說:「真正的國內大企業家是不會旅遊一趟帶回幾個LV包、瑞士手錶,帶幾個iPad、iPhone的,買這些的往往都是一些新興的、工資剛剛增加的人。」一方面我國的消費者在國外積極地消費,另一方面他們還經常因為在國外搶購商品,受到購物的限制。「你到日本去看奶粉,寫著每人限購兩袋,我問我們的公參,怎麼日本也會奶粉緊張?他說不是,就因為中國遊客要買日本的奶粉,這樣的情況到處都是。」商務部部長陳德銘說。這種情況令國內的商家痛心不已,擁有上海第一百貨、八佰伴等知名企業的上海百聯集團董事長馬新生提出,不怕消費者想不到,就怕消費者買不到。他曆數了一下目前我國市場上短缺的商品:主要是國外的一些高端消費品、高質量的產品還有高品質的奶粉等等。對此,陳德銘表達了迫切心情:「兩個三角洲和大城市要早日研究,能不能既促進內需又減少順差,還滿足我們的需要?」外媒視角:老外羨慕中國人的購買力?

中國人奢侈品消費「世界第一」高盛最新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奢侈品消費高達65億美元,連續三年全球增長率第一,銷售量第一。據高盛投行預測,未來5年內,願意消費奢侈品的中國人口將從4000萬上升到1.6億,二三線城市的人口是奢侈品業的主要支撐。外媒視角:全世界都應祝 中國經濟「新年好」德國《星期日法蘭克福彙報》刊文說:「這是怎樣的一年呀!誰曾想到,德國這麼快走出危機、經濟很長時間以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強勁增長、一度從辭彙中被排除掉的『完全就業』這個詞又回到人們嘴邊?謝謝,中國!因為德國的成就是北京製造的。」文章指出,德國往中國銷售了大量汽車,有些品牌在中國的銷量超過了在本國的銷量,這推動了德國出口工業大幅增長———其他經濟部門也一樣受益。「誰關心自己的幸福,誰就完全應該祝福中國經濟新年好。如果這個經濟火車頭失靈了,那對世界沒有好處。」文章說,作為生產者,作為消費者,世界處處都需要中國人。韓國《亞洲經濟》2月10日發表題為「中國遊客覆蓋地球」的文章稱,今年春節期間,中國赴海外遊客比上年同期增長60%。文章稱,現在有錢的中國年輕人還流行「國際駕車游」,開著自己的車到泰國、寮國、柬埔寨旅行。而泰國媒體報道說,春節期間,約有13萬中國遊客來泰國旅遊,為泰國創造近35億泰銖(約合1.14億美元)的巨額收益。韓國觀光公社社長李參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遊客數量已與日本遊客相差無幾,但消費能力在所有外國來韓遊客中位居首位。中國遊客往往是拿著早已擬好的購物清單,快速在韓國各大名牌專賣店間穿梭,而日本人卻顯得小心謹慎、看多買少。《日本經濟新聞》10日報道說,「出手購買高價商品的中國遊客非常惹人注目」。位於靜岡縣的御殿場頂級名牌折扣店的宣傳部負責人角田智慧美表示:「現在日本人的名牌消費力正在逐漸減弱,今後能否抓住中國遊客是關鍵。」《華爾街日報》在一篇題為「中國人節假日消費堪比美國嗎」的文章中說,中國人勤儉的美名可能在春節期間的大肆揮霍中毀於一旦。但經過對比,儘管中國消費者春節平均每天揮霍掉87.5億美元,比美國人日均節日消費多11.8億美元,但美國人的假日季節延續兩個月,簡直就是一場購物馬拉松,而中國人春節消費只能算是短跑衝刺,人均每天的消費也比美國人要少很多。英國等媒體在報道中國人海外奢侈消費時,也提到了中國國內還有很多「恐歸族」,因為賺錢少沒有回家過年。不過,未來10年,中國人節假日到海外掃貨、狂購的風潮可能都不會減少。據里昂證券2月初公布的最新報告稱,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市場。但國外也有很多人對中國人把太多節日時間放在出國採購上感到不解,認為商品消費的刺激和出國欣賞古迹和美景的感覺沒法比。正如英國人去美國旅遊時,選擇的是黃石公園或夏威夷海邊,很少有人扎堆在梅西百貨商店裡。《衛報》近日在倫敦採訪了一位王姓中國消費者,其為朋友買的名牌手袋約合1.5萬元人民幣,相當於一個普通英國人一個月的工資。這讓英國媒體驚嘆中國人的「禮文化」正受到商業社會衝擊,並可能成為滋生腐敗的源頭。中國人在海外狂購的另一個原因是價格比國內便宜、品質好,而且沒有假貨的擔憂。韓國媒體對中國人喜歡來韓國購物的原因進行了分析,認為韓國服裝、化妝品物美價廉,尤其是韓國正規商鋪內幾乎沒有假貨,中國遊客在韓國購物可以放心「血拚」。德國《世界報》10日還以「中國買空法國奢侈品店」為題報道說,春節意味著法國奢侈品銷售又要創新高,中國人愛講排場和威望,奢侈品正好代表這種特徵。德國財經網分析說,中國人春節消費仍沒有走出「非理性消費」的怪圈,過年時仍過度重視購物,很少重視文化活動。《德國金融時報》在議論中國人海外消費時說,隨著中國多年來的高位經濟增長,有購買力的中產階層已經在這個人民共和國成長起來,他們在消費上也以西方口味為導向。為此,一些德國名牌企業,為了迎合中國人「崇洋心態」,根本就不在中國生產。英報:中國消費者在改變世界英國《每日電訊報>2月11日報道 題:中國遊客猛增,英國商店「需要人民幣」(記者安德魯·霍夫)在未來的幾年裡,中國遊客和消費者的影響力將非常巨大,中國的人民幣將與英鎊、歐元和美元一樣,成為英國商店常用的貨幣。牛津大學的卡爾·格特博士對中國消費者在經濟困難時期日益增強的國際影響力進行了研究。他預計,中國將持有越來越多的英美品牌公司。他還說,隨著中國遊客猛增,中國遊客的需求將前所未有地增加,英國的商店不久將需要儲備人民幣。他是在其新書中提出上述預測的。其新書的題目是《中國前進,世界也前進:中國消費者在改變一切》。卡爾·格特博士是根據他過去 25年在中國的經歷以及5年的調查研究撰寫此書的。他說: 「(倫敦市中心)邦德街的商店已經開始接受中國遊客的人民幣,在未來幾年,如何滿足中國消費者的品位和需求將成為每位成功店主進行商業考慮的首要問題。」他說: 「許多中國人嚮往到西方看看,享受西方的生活方式,而鋪天蓋地的廣告進一步激起了他們的這種慾望。中國人口眾多,購買力巨大,一些大公司竭盡全力滿足中國消費者的需求.這沒什麼好奇怪的。」格特博士說,中國收購西方企業已使它成為「世界下一個品牌大國」。他說,他在中國期間發現,中國人對「所有美國品牌」都非常熟悉。他說: 「中國並非只想著購買西方商品。中國人想創立自己具有競爭力的國際品牌,如果他們無法在世界範圍推出自創品牌,那他們自然而然地就會尋求收購西方已有品牌。」國人消費力為何頻「出逃」?在海外豪購 中國人真的不差錢嗎?

中國人海外掃貨潮,這背後留給我們的究竟是喜還是憂?我們該怎樣理性看待,又可以從中得到哪些啟發和借鑒? 聲音奢侈品消費需補「文化課」?在認可中國人消費能力的同時,西方媒體也評論稱,不少中國消費者可能只是買到了商品,而不是買到了「品味」。他們中的不少人,只是為了通過名牌來證明身份和成就。記者的法國朋友薩碧娜說,「在法國,一個LV可以背很多年,甚至傳給子女」,但對於快速消費奢侈品的中國人來說,這是不可想像的。「一些消費者並沒有消費時尚的足夠品味,他們購買奢侈品,只是因為雜誌或奢侈品網站告訴他們,這是值得購買的,」香港一家時尚消費機構負責人海倫·吳表示。英國《衛報》也報道說,中國的富翁越來越多,「這部分人數正快速增長的超富群體,正急切地想展示自己的身份,以及享受一種新的消費品味。」報道稱,許多奢侈品的消費者都是企業家、公司高管,他們希望通過名牌來證明自己取得的成就。此外,還有一些是「富二代」,以及一些非法、或以非正常途徑致富的人。另一方面,中國人對奢侈品的消費也需要補「文化課」。英國媒體援引中國一家時尚雜誌編輯的話說,這本雜誌應該更多一些「教育內容」,向讀者介紹這些奢侈品牌背後的西方文化,比如瑪麗·奎恩特,比如披頭士,以及他們為何在那個時代扮演了如此重要的角色,「如果不介紹這些,那它們(奢侈品牌)也就只是一堆衣服而已。」贏了關注輸了格調?最近常在國外主流媒體上看到類似「中國遊客一擲千金」之類的報道。看到這樣的新聞,不禁讓人感嘆:「中國人太有錢了!」然後又會從這些報道中品出一些「酸」的味道。這讓記者想到前不久在曼谷免稅店看到的場面:門外一字排開的是寫著中文的大巴,從車上下來一批批中國遊客湧入免稅店,一進門,便發現裡面已經吵鬧得像個菜市場……關於中國遊客為什麼在境外買得如此瘋狂,我們能找出許多原因和心態,這確實很大程度上源於中國國情。是的,國外的某些商品是比國內便宜,我們也要為親戚朋友帶些手信,但如此大規模的境外血拚潮是否也摻雜著些許非理性的味道?「住便宜的酒店,吃唐人街的中國菜,在景點到此一游,整天忙於購物」,這依然是中國遊客留在外國人腦海中的印象。原本購物只是旅遊過程中的一個節目,但如今不少中國遊客卻是有些本末倒置了,甚至買到最後還被貼上了「暴發戶」、「有錢沒品位」的標籤,這不是空穴來風。反思一下,在國外購物的時候,你是否曾因興奮於價格而不自覺大聲喧嘩,是否在還沒搞清楚品牌名字怎麼讀法就為了個Logo甘心埋單?與我們在境外購物消費數目同比增長的,更應當是品位和格調,當然品位和格調並非一日鑄就,中國的出境游發展仍在初級階段,當有一日國人出境游成為更加普遍的常態,也就會比現在更會玩、更懂買。「奢侈的第一」 未富先奢難贏得尊重1979年,北京民族文化宮12個洋模特,中國的第一場時裝表演。30年前,當中國人下定決心推開窗戶看世界的時候,第一眼看見的牌子就是皮爾卡丹,心中產生的疑問就是,衣服還能這樣穿。

這是當時美聯社記者拍攝的一張具有時代標誌性的照片,當設計師皮爾卡丹瀟洒地漫步長安街上,四周投來的是行人們像看外星人一樣的眼光,此後,皮爾卡丹成為了第一個進入中國世界的國際品牌,成為中國人心目中頂級、奢侈、身份的標籤,如今時過境遷,當皮爾卡丹已經被很多追求奢侈品的消費者認為有點老朽,有點過氣時,更多的像范思哲、古奇、阿瑪尼、路易維登、江詩丹頓等等無數的奢侈品品牌逐漸被消費者所熟知,並且洶湧地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幾個月前出爐的中國的奢侈品消費者追尚潮流的報告顯示,過去兩年間,中國消費者對奢侈品牌熟悉度增加,認識的品牌平均達到60多個。當我們這麼多的消費者在法國一擲千金的時候,似乎你買來的僅僅是第一,並沒有買來更多的尊重,你怎麼看這個現象?白岩松:如果有一天我們更多的不是到外面去購物,甚至會拎著包去到他很多的小巷,去山上,去穿越,去他的圖書管,去他的書店,這樣的一群中國人走到哪兒都不扔垃圾,很低聲喧嘩,那個時候我覺得會獲得更大的尊重,也有更大的收穫。>>>詳細》》》》相關鏈接外國人的消費觀:富人不誇富 節儉不寒酸美國:富人不誇富在美國,你看不出街上究竟誰是億萬富翁,誰是打工仔。美國人的消費觀念主要是「務實」。消費品對於美國人來說,夠用是第一位,質量是最重要的,至於在哪裡買的,什麼牌子,多數美國人並不在乎。加拿大:節儉不寒酸加拿大節儉文化深入人心。說不定餐桌旁拿著花花綠綠打折卡的食客,就是百萬富翁;又說不定在聚會中見到一位亮麗美女,全身上下全部都是二手衣服包裝……韓國:喜愛信任國貨在韓國,本國人用國貨是一種基本的消費觀。在拒絕國際奢侈品消費的過程中,韓國國民也充滿了一種對國貨信任和喜愛的心態。
推薦閱讀:

董事會換屆:中興海外磨礪之後創新再加碼?
希臘移民到底適合哪些人?
走近被低估的歐洲中心立陶宛,這裡不止美女、琥珀和籃球
早就說了不能買 這裡的房子變天了
外國禮俗面面觀(禮儀漫談(194)) (人民日報海外版)

TAG:中國 | 中國人 | 海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