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基本功鷹捉的練法和鷹捉用勁要求圖文詳解

形意拳所特有的內勁叫「翻浪勁」。翻浪勁的得來,是由於練習了「起落鑽翻橫豎」的基本功夫,而「鷹捉」則是練形意拳起、落、鑽、翻的主要手段,是練「站樁功」之後的第一個動式練習,是追尋形意拳內勁之奧秘的一把鑰匙,是為「五行拳」及「十二大形」等打基礎的母拳,也可謂母拳中之母拳。拳經雲:「出手橫拳,把把鷹捉」,又雲:「出勢虎撲,起手鷹捉」,可見鷹捉在形意拳中的重要地位。前輩形意拳家對此式往往終身練之不懈.真有一輩子品不夠的特殊味道。

鷹捉的練法

1.由三體式站樁開始(三體式站樁的練法,參閱本站「站樁功」)

2.左手邊向下、向回捋,邊握拳,右手亦同時握拳,兩拳心均翻至向上,置於肚臍兩旁,前臂要靠緊腹側,眼看前方。

3.上式不停,左拳經胸前由下頜處向前上方鑽出(「拳從口出」之謂也),高與口平,拳心斜向外上方,小指朝上,肘尖下垂,肩向前松,膚屈曲約110度一130度;右拳不動,眼看左拳;與左拳鑽出的同時,左腳向前墊半步,腳尖外撇約45度,膝微屈,重心移向左腿;右腿向後蹬勁,但膝仍要微屈,不可挺直;同時,吸氣一口,吸氣盡而式成(圖1一7)。

4.右拳經胸前自口前鑽出,經左臂脈窩,即由拳變掌,掌心朝前下方以五指之力向前下方划去,高與肩平,五指分開,虎口撐圓,掌心內涵,五指如鉤;肩向下沉,肘向下墜,肱屈曲約130度一150度;左掌亦同時變掌,掌心朝下往回擠至小腹左側停住,拇指貼緊小腹,眼看右手;與右手向前翻掌擊出的同時,右腳向前蹬出一大步,左腳跟進半步,呼氣盡而式成(圖1一8)。此為鷹啄之右式。

5.再前進而變鷹啄左式時,其動作與上述之2,3,4相同,惟左右相反。

鷹啄之用勁要求

頂頭,豎項,下顎要無形向前用力。身勢要正,肩要沉,肘要垂,舌頂,齒叩,眼前視,兩腳十趾抓地,兩手如抓物,虎口要撐圓,四指稍張開,掌心要內涵,此之謂「虎爪」。出手起落,要兩手護心,兩肘護肋,手足上下相顧,齊起齊落,不可散亂。前拳向上一鑽時,為吸氣,同時提肛、縮腎,自中焦領起肺氣,直出中府、雲門;手向下一翻一落,同時呼氣,其氣自雲門沿臂內側而下,直貫於少商,充於五個指尖,,發力時,隨著掌之翻落,雙腿微屈,臀尾向下垂勁,前掌指向下一划,後掌向回持,如同向下鉤物一般。上身放鬆.胸中空洞洞,氣向廠沉,腹內充實,自覺沉甸甸,此之謂「氣沉丹田」。進步換式,既要緊湊,又要自然,總以不費力為宜,所謂「打拳如走路」也。雖雲「自然」,但切不可鬆散,必須上下協調一致,內外完整一氣,意動則氣動,氣動則形隨。意、勁、神同,方為得體。此勢剛中有柔,柔中有剛,久練才能有所體會,得之非易也:

注釋:起落鑽翻橫豎

學形意拳,若不能辨明何謂起落?何謂鑽翻?何謂橫豎?則無從知道力從何處著手,心從何處領會。蓋從外形言之,手一動即謂之起。由動而上而自口出之謂之鑽。鑽之後,小臂內旋使腕稍扭謂之橫。由扭而虎日朝上時謂之翻。逮扭至虎I l完個朝上則成為豎,至此而近於落。再以手前去而逼之,則叫做順。手翻至掌心朝下而向前下方塌勁,則謂之落:鑽而起,翻而落,其中又藏有橫豎之變化。落時有順,又有「落順不見順」之妙用。從內中而言,手起氣也起,手落氣也落。一起一落,一升一降;一松一緊,一蓄一放;鼓盪澎湃,如水之翻浪。出手能打出起落鑽翻橫豎的變化,才能打出「翻浪勁」來。

注釋:氣沉丹田

無論是站樁練氣,練鷹啄或開步練拳,都須做到氣沉丹田,這是練形意拳的要點之一。不能氣沉丹田,便打不出形意的內勁來。所以對什麼是氣沉丹田和如何做到氣沉丹田,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氣沉丹田乃是採用以膈肌上下運動為主的腹式呼吸,吸氣時服肌向下運動,肺體盡量間下膨脹,肋骨微微向外開,下邊提肛縮腎將腹內臟器托住;呼氣時,膈肌上升,兩肋向內向下合,腹內臟器自然下垂,真氣沿任脈下行,注人丹田,形成心腎相交以補命門之火,胸背、雙肩和腹部以上始終是放鬆的,而腹部則甚為充實,呼吸也比較深長勻緩。這也就是「先天之氣宜穩,後天之氣宜順」的意思。這裡有兩點需要說明。

第一,氣沉丹田,不同於練硬功時的「氣貫丹田」和「人力丹田」,貫和人力是努力壓氣向下使其貫人丹田,沉則順其自然而因勢利導,有松靜之意。

第二.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練拳是動功,其勢有開有合,有蓄有發:呼吸也必然隨之,有人有出;其氣也要有升有降,有緊有松,不能總在丹田僵死不動,要鼓盪開合,縱橫飛騰。這也就是《神運經》上所言:「縱橫者,脅中開合之勢,飛騰者,丹田呼吸之間。」可見丹田要有呼吸,並不是氣存於丹田而不動。那麼.為什麼要氣沉丹田呢」首先從保健、養生的角度來看,人自初生,而少壯、而衰老的發展過程,也就是腎氣的生長、發育、充實到衰退的過程,如能延緩腎氣的衰退,也就能推遲人體衰老的到來,這已經為中、西醫理論所證明。中醫所說的腎,其包含的範圍甚廣,不僅僅是兩個腎臟,還包括了生殖、泌尿和部分q-要的內分泌系統。自臍下到恥骨這一範圍,籠統稱之為丹田,即練氣結丹之所。此處正是產生性激素的位置,內有前列腺、睾丸,女子卵巢等,腎臟亦在其附近,經過腹式呼吸,膈肌上下運動和提肛縮腎的練習,可增強這部分臟器的功能,使其延遲衰退,人體也就可延緩衰老。產生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功能加強,則人不但精力充沛,且抵抗外來風寒濕熱的能力增強,如同吃了「強的松」一般。對內練一口氣來說,丹田是生氣之源,練氣時先從丹田結成氣丘.然後沿經絡運行,形成人體經絡場;所以練丹舊者,可起到「補腎」之功,腎氣足,則武藝才能精進也。再者.氣沉丹田對的腹式呼吸,使膈肌與腹肌的力量增強,加大腹壓變化,改善腹腔血液循環,減少體內淤血,也改善了心臟的工作。從技擊角度來看,採用腹式呼吸.虛胸而實腹,氣向下沉,膈肌大幅度向下運動,肺體向下膨脹,腸胃等臟器垂注於腹內,以及肩之下沉,胸肌、背肌的放鬆等,可使腹部充實而沉重,而使人體重心降低,在力學七體現了穩定作用,在運動中可達到立身中正安舒,樁步穩健,、同時,由於胸、背、腰肌始終處於空虛松靜狀態,既能寬舒輕盈。又復靈活而具有彈性;既便於隨對方進攻之勢縱橫纏繞引勁落空,得勢後又便於運用腰為弓把的作用,發出丹田命門之力。這就是前輩形意拳家常說的:「活潑於腰,涵蓄在胸,運丹田之力.發腎氣以打人」。那麼,在練拳時採取什麼樣的方法和步驟,才能做到氣沉丹田呢?前邊已經提到過,在練拳過程中的「氣沉丹田」,並不是把氣沉人丹田後堅守不動,而是根據拳勢的變化讓氣在丹田(氣海)與中脫之間有提有下,起伏鼓盪。對於練拳已有初步功夫的人來說,只要在走架時注意做到:頭正而起,肩平而順,胸出而閉,背圓而正,塌腰松胯,隨拳式的動作,蓄吸放呼,開吸合呼,吸為提,氣至中院,呼為下,氣下於海,則自然而然就做到了氣沉丹田。對於初學的人來說,一時不易掌握,可分二步去做。

第一,先練松靜站立,即「自然樁」是也,無論採取形意拳的.三才樁、八卦掌的定勁樁、太極拳的渾元樁,或少林拳的馬步樁,都是一樣。按要求將姿勢站好,全身放鬆,要松而不懈,精神貫注,氣勢騰挪。完全採用自然腹式呼吸,不要勉強,多著意於放鬆。每天早晚各站半小時即可。練上2個月左右,以達到能夠徹底松靜為佳。

第二,仍按所採取的樁法的姿勢松靜站立,採用逆腹式呼吸,吸氣時小腹內收,提肛縮腎,兩肋微向外開,將氣提到中脘,與吸氣的同時,兩手向回收;呼氣時,小腹放鬆,外凸,仍要微微提肛,兩肋微微向內向下合,同時兩手向外推。隨著熟練程度的增加,呼吸時,兩手向回收和向外推的幅度也越小,最後變為以意領氣向回收和以意領氣、以氣催力向外放,從外形上基本看不出手的動作。如此再練3個一6個月,即可、多練更好。練的時間越長,則功夫越深:

第三,選幾個動作簡單而收放開合、蓄髮節奏分明的拳式,將動作與呼吸相配合,開吸,合呼,蓄吸,發呼,收吸,放呼。吸為提,呼為下。練時千萬不要快,要自然,不要勉強,不需很長時間,就可以自然而然地達到氣沉丹田了。此時自己會明顯地感覺到,兩腿前節有力,小腿肚子發沉,雙腳有人地之感。每一動作力之源都是起於腳跟,沿躁骨而上。腰胯與大腿鬆快自如,兩膝有力,腰以上輕鬆靈活,動作幅度大而敏捷,整個身子如同一根鞭子,鞭把在腳跟,鞭桿在腰,兩臂兩手如鞭梢。此後,不論練什麼拳套,不論走架快慢,都可保持氣沉而不浮,步穩而不亂,動作發勁,整而不散,如風吹大樹,百枝搖曳,妖燒自然,妙趣橫生矣。


推薦閱讀:

意拳散手訓練程序
意拳定步技擊試力
王永祥意拳普讀(續)
形意拳之足打
形意拳很講究步法訓練

TAG:形意拳 | 基本功 | 意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