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讀書要讀氣質相近作家的書

7、讀書要讀氣質相近作家的書

我覺得人生不應該只有一個偶像。如果人生只有一個偶像,那是一個宗教的信徒。讀書不能只讀一個作家的書,我只能說有太多的作家的書讓我閱讀。在文化的追求上,屈原、司馬遷,李白、杜甫、白居易,孔子、莊子,巴爾扎、克雨果等,無一不使我的眼前一亮,無一不從他們著作上找到對我有益的東西,這是博大精深的文化淵源。不學可惜,感覺人就白活了。但讀書是一種包括著二方面的人的行為:作者與讀者。程子謂《論語》讀者有此等人與彼等人。讀書的所得,靠讀者的識見與閱歷,同靠作者的識見與閱歷一樣的重要。世人有所謂性情相近的事,一個人如能時常有機會和一位與自己精神領域接近的作家借書本聊天談心,他所說的話就是你想說的話,他的喜怒哀樂就是你的喜怒哀樂;而且他給你一些啟示,叫你認識你自己狹小天地以外的世界;這時,你就可以得到如同交到知己朋友一般的快樂。同樣,或在寂寞的雨天,或在長長的下午,或在無法排遣的星期假日找一本自己最能令領會的書來瀏覽一番,真會有一種「如對故人」的快樂。所以凡人讀書必找一位同調的先賢,一位氣質與你相近的作家,作為老師,這是所謂讀書必須得力一家。若單就讀書,得力一家,失之於簡率。然林語堂意思是要人找到師法對象,全心投入、氣質浸潤。此即讀書以「情」讀和以「智」讀之區別。林語堂在《生活藝術》中勸人們找到「文學上的愛人」。他說:「我認為一個人發現他最愛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識發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間確有一些人的心靈是類似的,一個人必須在古今的作家中,尋找一個心靈和他相似的作家。他只有這樣才能夠獲得讀書的真益處。……這個作家是他一生最崇拜的人物。」我在博覽群書中也總感覺世間確有所謂「意合神會」心靈類似這一回事。雖然這些作家生活於不同的時代里,相距多年,然而他們思想的方法和他們的情感卻那麼相似,使人在一本書里讀到他們的文字時,好象看見自己的肖像一樣。關於這種發現氣質與之相近的作家的事情有一些著名的例證:在中國有人說,蘇東坡是莊子或陶淵明轉世的,袁宏道是蘇東坡轉世的等等。因為蘇東坡說當他第一次讀莊子的文章時,他覺得他自從幼年時代起似乎就一直在想著同樣的事情,抱著同樣的觀念,胸中久積的話被他說出;蘇東坡曾做過一件卓絕的事情:他步陶淵明詩集的韻,寫出整篇的詩來。在這些《和陶詩》後,他自己是陶淵明轉世的。他說又有人說,袁中郎是蘇東坡轉世的。因為袁中郎有一晚在一本小詩集里,發現一個名叫徐文長的同代無名作家時,他由床上跳起,向他的朋友呼叫起來,他的朋友開始拿那本詩集來讀,也叫起來,於是兩人叫復讀,讀復叫,弄得他們的僕人疑惑不解。在外國,有人說,喬治·愛立奧脫說她第一次讀盧梭時像受了電擊。尼采對於叔本華也有同樣的感覺,但叔本華是一個憤世的老師,而尼采卻是一個躁戾的學生,所以這個學生後來便自然要與他的老師背道而馳了。可見,只有這種發現自己所愛好的作家的讀書方法,才有益處可言。這種讀書方法,與「一見傾心」之性愛同一道理,遇到這樣作家,自會恨相見太晚。所以,我把發現一個人所喜歡的作家認為是一個人的知識發展上最可注意的事情。讀書必須在古今的作家中,尋找一個其神意與自己的神意相會合的作家。只有如此,才能夠獲得讀書的真益處。書是作者心情的真實反映。讀到與自己思想相近的作家的書,胸中必感覺萬分痛快,而魂靈上發生猛烈影響,如春雷一鳴,蠶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因為氣質性靈相近,所以樂此不疲,流連忘返,始可深入,然後如受春風化雨之賜,欣欣向榮,學業大進。

究竟誰是所愛好的作家?有人說讀書和婚姻一樣,是「命運註定的或陰陽註定」的。我雖不同意這種說法,但我認為人與書確有緣分,讀書中有機緣。一個人喜歡一本書,傾情於一本書,不需要什麼理由。讀書是非技術化、非功利化的。一個沉浸在書海的人,最容易發現自己的膚淺和平庸。讀書不是投機,但是,讀書卻是一種不可多得的機緣。抓住了這個機會,心靈就會得到滋潤,生命就不會變得蒼白。喜歡一本書,就如喜歡一首歌,百聽而不厭,細讀無數次仍覺餘韻猶存。其實一本書或是一首歌,不一定是極好或極完美的,哪怕裡面有一個小小的情節感動了我,或者只是一句讓我心動的話,我也會感動不已,而且常駐我心,久久不能忘記。所以,我認為,尋找心靈相似的作家必須要自己毫無倚賴地獨自去搜尋,別人是不能代替的。這正如一見傾心的情形一樣。不能叫一個讀者去愛那人或不去愛那人,但當他自己發現了一個他所愛的作家時,他自己會由於一種本能而覺得的。這樣發現作家的情形事實上也不難。一個作家的風格、趣味、觀念、思想方法,都是恰合讀者心意的,恰到好處的。於是讀者開始會把這個作家所寫的東西全都拿來讀了,因為他們之間有一種心靈上的聯繫,所以他把什麼東西都吸收進去,毫不費力地消化了。這個作家自會有魔力吸引他,而他也樂自為所吸;過了相當的時候,他自己的聲音相貌,一顰一笑,便漸與那個作家相似。這麼一來,就真的浸潤在文學情人的懷抱中,而由這些書籍中獲得他的靈魂的食糧,自然獲益不少。將來年事漸長,大概自己也已受了薰陶不淺,思想已經成熟,自己也就成了一位作家。所以,讀書要擇書而讀,說到底是要因人而讀。

人有人格,文有文品,文字也是有性格的。無數事實說明,心胸狹窄精神頹喪者難為曠達之文,胸懷大志氣吞星河者始有豪放之辭,人格的高低與文品的優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作品是作者思想活動的精華,如果作者是一個偉人,那麼他的作品能大致體現他的生活,並常常能比實際生活包含更豐富的內容。儒雅風趣,哲思睿語,時發宏論,處見精識,使莘莘學子受益良多。這種崇高的精神生活使人漸漸達到一種境界。作品中的思想,映射著創作者本人的人生態度、思維方式、創作意圖。真正會讀書的人,會著力挖掘作者深層次的創作意圖,以求得深層次的美感。比如,我喜歡讀魯迅寫的書,是喜歡其文字里透示出來的「真實」兩個字。魯迅敢說真實的話,直面現實,用犀利的文筆,寫出自己心裡的話。如魯迅的詩:「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掩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 管他冬夏與春秋。」這詩倒是能讓我幾十年不忘。又如在《燈下漫筆》里,有幾句精彩的文字,大意是:中國歷史幾千年,大致可分為兩個朝代,文明昌盛和兵荒馬亂。對中國的老百姓,也大致分為兩個朝代,暫時做穩了奴隸,這就是文明昌盛;想做奴隸也不成,這就是兵荒馬亂。強盜來了,老百姓似乎屬於官府;官兵來了,老百姓似乎屬於強盜。這文字引人不能不思考,不能不面對現實思考,不能不深刻思考,不能不反省思考。再比如,我喜歡讀巴金寫的書,是因為他一生提倡「講真話」、「把心交給讀者」,以其崇高的道德人格和高品位的藝術追求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壇,在我心中產生巨大的影響。從本質上看,巴金是一位理想主義者,他始終生存於崇尚理想、追求光明、堅信未來必勝於現在的精神空間里。早在「五四」前後,少年巴金就尋找和確立了自己的「信仰」,並在心靈的祭壇上立下了為理想奮鬥終身的誓言。後來隨著時光的消逝,巴金所追求,賴以奮鬥不息的心靈支柱逐漸從原來具體的信仰轉化為具有象徵意義的「心靈的燈」,轉化為抽象的理想、光明與正義。甚至到了晚年,他在《「尋找理想」》一文還滿懷信心地說:「任何時候在我的面前或遠或近,或明或暗,總有一道亮光。不管它是一團火,一盞燈,只要我一心向前,它會永遠給我指路」。正由於始終有著這「心靈的燈」,有執著的理想追求,巴金對人類的命運和社會的前景又一直是樂觀的,他不僅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同時也是一個樂觀主義者。巴金的人格精神中還時刻閃現著一種以奮鬥為生命,以痛苦為力量,以獻身為幸福的英雄主義氣概。在確立信仰時,他在《家庭的環境》中說過「奮鬥就是生活,人生只有前進」,他大多把那些意志堅強、奮鬥不息的戰士作為自己的人生楷模。他歌頌那些為主義而死、為理想獻身,為奮鬥犧牲的革命黨人、民粹派英雄和志願軍戰士;他推崇克魯泡特金、羅曼·羅蘭那種以痛苦為力量,在痛苦中凈化心靈、尋得歡樂的人生態度。直至耄耋之年,巴金還表示「不敢躺倒,不敢沉默」,仍然要「奮鬥到底」的決心。遠大的理想、必勝的信念與奮鬥的精神,使巴金的創作帶上了鮮明的崇高品格,他總是在作品中敘說信仰的力量,呼喚春天,謳歌理想、讚美未來,他作品中反覆出現的也總是太陽、星光、明燈、聖火等充滿光與熱,能給人帶來信心與力量的意象。因此,他的作品也由此而顯示出一種執著,幾分悲壯。執著於理想,呼喚著崇高,帶著幾分的悲壯,一片的真誠,巴金以他的人格精神和藝術良知,以他相得益彰的人品與文品,為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學留下一種獨特而永恆的光彩。中國的文化是道德的文化,歷來崇尚厚德載物。自小養成的說真話、做實事的品性的我,讀了魯迅、巴金這些文學大家後悟出了一些樸實而深刻的人生哲學,並且努力地付諸於生活的實踐,形成了求「真」、求「實」的人格與文品。我在這本《絮語:讀書人生》中,真實地回憶過往數十年的讀書生活的心得體會。一幅幅真實的生活場景,在飽含真情的回憶與記述中,真實地生活與真實地記錄,貫穿著本書將許多故事栩栩如生地次第展開,許多酸甜苦辣,許多悲歡愁苦都歷歷在目,蘊含著我的人性內涵。俗話說,真水無香。我認為,真實是最有力量、最有信心的表現。實話最好說,不假思索,怎麼表達都是真的;謊話最難講,怎麼編也編不嚴實,所以,丈夫大可不必自己找罪受,自己的歷史照實寫就是了。如:遵從生活的真實,寫對兒時生活的美好回憶,對家鄉親人的綿綿思念,寫人生起步階段生活的熏陶和磨練以及它所帶來的影響,等等;寫自己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情況下,挑燈夜讀的情景、孩提時等待過年和開心過年的故事,沒錢上學趴窗聽課的窘迫、貪玩挨打的尷尬,等等;寫如何愛書、讀書,買書、藏書,以及讀書對自己人生觀、世界觀的影響,等等;寫參加工作的崢嶸歲月里艱苦的環境與樂觀主義精神、個人的理想追求與集體主義思想,等等。

人生一世,會遭遇許多順境逆境,會接觸無數好人壞人,無論何時,都需謹記,守住自己的心靈花園不要失落本真。善良、單純、真誠、友善、勇敢、執著……這些品質,它的珍貴勝過世間任何財富,別讓它們在歲月的磨蝕下逐漸失去光華。秉承傳統美德,真實地反映自己的內心世界,即純真、善良、豁達,骨氣、正氣、大氣。無論是在與家人、與同學、與同事的朝夕相處里,還是與農友、與工友的生活交往中,都始終如此純凈地保持著自己人性的本真:真誠、純樸、積極向上、富有個性和理想追求的思想脈絡,也交織其中且清晰可見。知識是一種力量,真實也是一種力量,內含豐富知識又具備真實的情感,更是一種強大的力量。我還認為,人的一生貴在「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三餐溫飽,四大皆空」,始終堅持「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身體力行,身先士卒,展現了他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卓越風範和崇高品德。「做人要知足」,就要正確對待名利、地位和待遇,在頭腦中牢固樹立幫助人是一種崇高、服務人是一種快樂的理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事業上不斷奮進,在名利、地位、待遇上卻不伸手。「做事要知不足」,就要堅持不懈地勤奮工作,不達目的決不罷休,持之以恆地做好本職工作,在工作中,要經受住陣痛、困惑、彷徨的考驗,要以鍥而不捨的精神,堅持攀登一座座山峰。只有如此,才能「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做學問要不知足」,就要有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勇於創新。在科研中、工作中敢於第一個吃螃蟹,敢於創新爭第一。只有如此,工作才有突破,事業才能發展。當目標選准後,就要咬定目標不放鬆。今天,我能夠不加掩飾地真實地回憶過去的讀書、教書、寫書生活,就是這些「真」與「實」的力量,給了我坦蕩的面對人生的美好心境,給了我坦然面對艱難困苦生活的微笑,帶給了我真實的幸福人生。其實,一切都不言而喻。勇者無域,智者無域。在理想之路上,一個大智大勇的行者,胸中總是天高海闊。心中有夢,就有自由;心中有愛,就有幸福。「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用樸實無華的紀實語言,神閑氣定地寫成了這部質樸的自傳體作品——《絮語:讀書人生》,透過本書可以看到,我在磨礪之後的幸福微笑。

推薦閱讀:

個人體驗對作家來說是必須的嗎?
想成為作家,大家給點建議吧?
我必須住回我的燈盞之內 | 未來主義詩人米娜·洛伊
有哪些詠魚的或者提到過魚的詩?
你知道哪些文字雕琢能力非常強的作家?

TAG:作家 | 氣質 | 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