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力講易經:易經是中國文化的發祥和主幹 - - 香港風水網

第二講《易經》是中國文化的母親河 《易經》是中國文化的發祥 博大精深的《易經》是中國文化的發祥。中華文化,肇始於易,《易經》是包含哲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綜合巨著,是炎黃文化的智慧結晶,是中國文化的先祖。「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易學既是我國儒、道兩大學派的淵源,也是諸子百家的髮端。 古老而燦爛的中華文化,曾經為中國及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其中最為輝煌的部分莫過於《易經》。《易經》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既是儒家的經典,也是道家的元典。《易經》既有義理,更有象數,因此既對社會科學影響深遠,更對自然科學有著重要啟示。《易經》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其對中國文化及世界文化的影響是無與倫比的。《易經》是中國文化的總源頭,中國的思想文化、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都和《易經》密切相關。 讓我們驚嘆的是,「文明」、「人文」、「文化」這些詞語都出自《易經》。如說: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經?賁》) 易著三千以及受易學澆灌而生根發芽的中國的儒家、道家及諸子百家,構成了中國文化的涓涓細流。源遠流長的易學體系,如同黃河之流,幾千年來,像母親河一樣滋潤著中國的神州大地,經久不息…… 總之,易學博大精深,列於經書之首,諸籍之冠,《易經》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可以見得矣。 楊力提示 中華文化,肇始於易,《易經》是炎黃文化的智慧結晶,是中國文化的母子親河。 《易經》是中國文化的主幹 《易經》是中國文化三千年的集大成 第一次集大成:是以仰韶文化及龍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期,是對中國原始文化的總結。 第二次集大成:是商周甲骨文,是夏商周青銅文化的結晶。 第三次集大成:就是《易經》和《易傳》。 《易經》是中國奴隸制社會時期符號文化和占筮文化的總結。 《易傳》是中國早期封建社會陰陽文化及倫理文化的集大成。 由《易經》及《易傳》兩部巨著相合而成的《易經》則是中國古代戰國以前,包括整個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歷時三千年的文化總結,它匯聚了中國古代的符號、卜筮、陰陽和倫理文化的精華,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次集大成。 《易經》是中國文化長河的主流 《易經》幾乎在中國的每一個歷史時期的長河中,都起著主流的作用。 先秦時期:孔子把《易經》列為六經之一,《易經》在中國文化的長河中開始進入主體主位。 漢代時期:漢武帝採納了大儒董仲舒獨尊儒術的意見後,易學被列為儒學經典,隨著儒學地位提高,《易經》也從六經之一被奉為六經之首。 魏晉時期:《易經》被列為三玄之冠,雖有老莊大興,但《易經》仍然保持興盛。 隋唐時期:《易經》被定為十三經之首,從此奠定了其在經學中的領先地位,尤其是唐朝,自玄奘從西域取經歸來後,皇帝們十分重視佛學,佛經像潮水般涌進中國,而以《易經》為代表的經學奮起與之抗衡,捍衛了中國傳統文化佔主體的地位,中國最終沒有成為宗教大國,應該說,其中《易經》起來了重要的作用,不愧為傳統文化的中國砥柱。 宋元時期:《易經》被奉為理學的經典。宋代皇帝的顧問亞聖朱熹創立了理學,把《易經》列為理學所宗的經典,《易經》更成為中國思想文化的主幹。 明清時期:乾隆時期修篡的《四庫全書》將易著(三百部)列為諸經之首,開卷之文,更確定了易學在中國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可見,《易經》在中國每一個歷史時期,在傳統思想文化中都起著主幹作用。 楊力提示 一部易學史,可以說就是一部中國文化的發展史。《易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空前的。 《易經》在中國文化中的樞紐作用 《易經》在中國文化中起到了承前啟後的樞紐作用。 《易經》在中國文化中始終處於特殊的歷史地位,每一部重要易著的誕生,幾乎都是那一個歷史階段的產物。幾千年來,《易經》在中國文化中既有核心,又是樞紐。易學發展史幾乎反映了中國的文化史。因此,研究《易經》對研究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遠的意義。 楊力提示 《易經》之所以能曆數千年而不衰,其奧義在於:三千年前的《易經》正當中國六千年文明史的中點,易理髮揮了承前啟後的樞紐作用,使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有機地結合起來,溝通了中國文化的命脈,有力地促進了中國文化的發展。 義理對中國文化的傑出貢獻第一,先秦義理為中國早期的哲學、儒學及經學的博大內涵奠定了理論基礎。第二,漢代義理是在後漢經學大興的背景下崛起的,反過來,義理的發展又對經學的發展起來了重大的推動作用。第三,魏晉義理隨著三玄的興起,對老莊道家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並對儒、道的融合起來了促進作用。第四,隋唐義理興起了以佛學釋《易經》以及援引《易經》解佛經,從而由於佛、易的融一,促進了儒、道、佛的合流,同時也進一步擴大了易學對中國文化的影響。第五,宋元義理是易學史上的一個輝煌時期。由於唐朝後期的分裂,宋朝了了鞏固統治而加強了儒學的地位,由於易學的高度儒學化,既推動了儒學的發展,同時也使《易經》高度義理化而成為理學的核心。由於易學推動了理學的發展,因而也使《易經》成為中國曆史上影響最大的社會學及倫理學,從而對我國倫理學及社會學的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第六,明清義理是中國古代易學發展的巔峰。由於清代官方對經學的高度重視,作為六經之首的《易經》得到了空前發展的機遇;同樣,由於《易經》的興盛,對經學的發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楊力提示《易經》義理,從先秦孔子倡舉義理直到近代,幾千年來歷朝歷代都受到了高度的重視。反之,由於《易經》的興盛對我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所產生的巨大推動作用,是中國的任何一部典籍所無法比擬的。《四庫全書》將《易經》列為諸經之首,是當之無愧的。易學對儒學及思想文化的巨大影響 《易經》與儒學、孔子、經學在中國曆史上經歷了共同的命運 在中國古代的每一個歷史時期,易學和儒家幾乎是那個時代思想文化的主流,所以歷史上,易學和儒學的興衰,幾乎經歷了共同的命運。 孔子及其弟子作《易傳》時,把儒學思想充分註入其中,使《易經》與儒學相通,特別是孔子把《易經》列為六經之後,奠定了《易經》在儒家的地位,並使之成為儒學的重要經典。 漢代漢武帝「獨尊儒術」,於是《易經》超越諸經而成為儒學的宗典。 從唐代開始《易經》成為經學之冠,位列十三經之首。 宋元時期,《易經》成了新儒家的核心。原因在於以程頤、朱熹為首的被稱為新儒家的宋元理學,成為中國思想文化的核心,於是新儒學進一步把《易經》作為主幹。 明清時期,繼宋元新儒學之後,儒學被進一步確定為中國傳統思想。 但是,清末,隨著西學東新、海禁打開和清朝的沒落,封建綱常和孔孟之道被衝擊,儒學開始走向衰落。「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命」打倒孔老二,至此儒學日趨衰微。 現代,伴隨著回歸傳統的思潮,尤其隨著國際儒學的興起,儒學在中國又開始興起,而且呈現了新的特點和新的發展趨勢。 易學與儒學為何關係密切 第一,易學與儒學都主張積極入世,積極參與國家大事,這些主張與後世「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觀念是一脈相承的。但《易經》比儒家的保守維護正統更為先進,主張積極變革;而無論孔子還是孟子,這兩個儒家祖師都反對變革,主張維護周禮,所謂「克己復禮」。《易經》提出:「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易經?序卦》)。這些難能可貴的思想,是儒字維護正統不變思想所遠遠不及的。 《易經》不但強調變革,同時也主張「保守大和……萬國咸寧」,這種革命和安定的辯證統一,在三千年前是難能可貴的。 第二,《易經》的仁政德治與儒家相通。《易經》強調「立人之道」是「曰仁與義」,並突出「君子以果行育德」(《易經?蒙》)及「君子以振民育德」(《易經?蠱》)都說明《易經》崇德尚仁,這與孔孟儒家是一致的,正因為一致,所以《易經》才始終被儒家列為宗典。 第三,在天道觀方面,《易經》不信天命,那個時候孔子還「畏天命」(《論語?季氏》),惟獨《易經》提出「自強不息」。可見,在天命方面,《易經》更堅信人本的力量。 第四,在仁德方面,易儒相通。孔子強調「仁者愛人」,《易經》突出仁義是立人之道,二者極為相通,考慮到《易傳》有一部分是孔子及其弟子撰寫的,所以這種相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必然的。 第五,在禮方面相通。孔子主張「克己復禮」,「為國以禮」。《易經》強調「君子以非禮弗履」(《易經?大壯》),說明易儒基本相通,當然這跟孔子及其弟子整理《易經》、撰寫《易傳》是分不開的。 《易經》歷代被儒家列為宗典的緣由 人們只承認《易經》是講哲理的書,卻忽略了《易經》在倫理方面的貢獻,其實《易經》的倫理比孔孟更全面。 第一,《易經》極為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一句「自強不息」就超越了先秦諸子的做人精神。 第二,《易經》把「仁義」作為「立人之道」,比《論語》、《孟子》旗幟還要更鮮明。 第三,《易經》強調革命,孔孟主張保守,可見《易經》的政治性更強。 第四,《易經》強調發展、創新、主張變革,更體現了它的先進之處。 第五,《易經》不僅其義理在社會學上很有優勢,而且象數在自然科學上的影響都是其他諸子百家無法企及的。 諸此種種,都印證了為什麼儒家要把《易經》奉為經典。 《易經》與道家及其啟示 道源於《易》 儒家和道家都來源於《易》,同源現殊途。 儒家尊《易》之乾天陽動,道家則崇坤地陰靜,於是以《易傳》為經典的儒家貴剛健,主張積極入世,強調有力;而以《老子》為圭臬的道家則主柔順,推崇避世,突出無為,於是形成了中國思想文化史上既對立又互相滲透的兩大思想主流。 儒道兩大家一源二歧於《易經》,二者相反相成,共同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所以,研究儒道兩家必須研習易學,同樣要研究易學也必須研習儒道。 《老子》繼承和發展了《易經》 《老子》思想不但產生於《易經》之後,而且,其成書年代也晚於《易傳》,所以,《老子》思想對《易經》思想作了重要的發展。然而遺憾的是,《老子》思想雖然源於《易經》,卻作了相反方向的發展,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第一,在本體論方面:《老子》的本體論脫胎於《易經》,都強調天地為萬物的本源,但《易經》強調「有」,《老子》卻突出「無」。《易經》以氤氳本體論,強調「天地氤氳,萬物化醇」是唯物的,強調萬物包括人,起源於宇宙運動,而老子則提出「有生於無」,結果走向了唯心的宇宙本體論。 第二,在哲理方面:《易經》有陰陽對立統一等鮮明的矛盾法則,但《老子》「無為而無不為」,莊子的齊物論,把有為與無為等同,把生與死等同,取消了無為與有為之間的轉化條件,主張絕對相對論從而導致了老莊消極的人生哲理,可見,《老子》的矛盾觀淵源於《易》,卻又作了相反的發展。 第三,在社會觀方面:《老子》的出世觀與《易經》、儒家的入世觀相反,主張「無為而有為」,不爭不鬥,小國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老死不相往來,一切聽從自然……所謂「道法自然」。而《易經》卻恰恰相反,強調一統天下「建萬國」(統一的萬乘大國),親諸侯(互建邦交),「大人以繼明照四方」「君子以自強不息」……這一派奮發向上的氣勢,是與《老子》的思想體系迥然不同的。 第四,在倫理觀方面:《易經》強調的是人與社會的融一,而《老子》更註重人與自然的融合,而莊子則強調超越社會群體的自由,將倫理的高度自由化、逍遙化、個體化及絕對相對化發展到了極致。 儒道同源殊途的重大啟示 儒家和道家同出於《易經》,但卻在世界觀、社會觀、人生觀方面同源而異轍,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他們的思想觀點、人生哲理、處世哲學有天壤之別呢? 這是許多人都問我的問題。我想,要回答這一問題,其實不難,根本的原因有三,而這三點既是兩派分歧的主要根據,也是對我們的重大啟示。 第一,宇宙本體論是世界觀的分水嶺。 導致儒道兩派嚴重分歧的根本原因,是對宇宙本體認識論的不同,也就是說,根源在於兩家對世界本源的認識不同,是有還是無,是實還是虛,一句話,是唯物的還是唯心的? 儒家認同的《易經》對宇宙本源的認識是實有的,因而決定了其人生觀是積極的和入世的、有為的。 相反,道家由於對宇宙本源的認識是虛無的,因而決定了其人生態度是消極出世和無為的。 從儒、道兩家的不同人生觀,也啟示了對宇宙本源認識的重大意義。因為這是世界觀的問題,唯物的還是唯心的,決定了他們的人生觀、倫理觀的嚴重分歧,可見對世界本源的認識的重大啟示。 第二,對矛盾轉化條件的認識的重大啟示 《易經》和《老子》的辯證法都是相當傑出的,但結果卻形成了積極和消極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根源在於對矛盾轉化條件的認識不同。 《易經》強調人的主題能動性在矛盾轉化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主張積極入世,強調有為,強調革命,突出自強。而《老子》則恰恰相反,取消了矛盾轉化的條件,而過分重視自然轉化,輕視個人能力在矛盾轉化中的作用,這也是導致其消極人生觀的哲學基礎。 第三,《易經》的日新哲理對人生哲理的重大啟示 我們都知道,事物的發展是否定之否定規律,即舊事物不斷被否定而轉化為新事物的規律,舊事物必然滅亡,新事物必然取而代之,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也就是說新舊事物的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 《易經》極為重視事物的產生,高度突出生生和日新,而且突出的是辯證的否定觀。 楊力提示 《易經》極為強調通過內在矛盾運動進行知我否定,而不是依靠外力,這就是《易經》為什麼高度強調自強不息、高度突出以有為的努力實現舊事物向新事物的轉化,也就是說,高度強調主觀努力,突出新生,強調上進。 反之,《老子》採取的是絕對否定,對新生不感興趣,主張遁世離俗,對當時的社會現實全盤否定,正是由於《老子》把否定和肯定對立起來,因而採取了消極的、看破社會隱居無為的生活方式,走向了修身養性的精神超脫的世界觀。 楊力提示 孔子和老子雖然生活在同一時代,經歷著同樣的社會現實,但人生態度卻有著天壤之別,這啟示了世界觀對人生態度的重大影響,由此可見對世界觀,包括唯物宇宙觀、唯物辯證法的正確認識是何等重要!因為世界觀決定著人生態度的取向。 起源於印度的佛教何以能一度大盛於中國? 關於這個問題,根本的原因是有易、儒、道這三家構起的橋梁通道,為佛學的傳入和在中國的立足創造了條件。 《易經》與儒、佛統一於仁善,這是佛學能在中國立足的重要原因。 前面我已講過,《易經》為人這道主張仁義、與儒家強調仁愛、佛家強調慈悲相一致,所以佛教一經傳入,便很快在中國開花結果。 其實《易經》不僅突出「仁」,而且強調「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可見強調積善、強調因果報應這一道德觀念,遠在佛學傳入中國之前的《易經》中就早已存在。當然這也是促成佛學在中國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重要基礎之一。 楊力提示 佛教與易儒道有合拍也有衝突,佛教吸收了儒教的「孝」,儒教則借鑒了佛學的心性,道教則引進了佛學的禪宗以豐富自己的內丹修煉,儒道佛三教互補,共同組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 《易經》自強不息對中國禪宗的影響 在印度佛教已經衰落的情況下,中國佛教的主要代表——中國禪宗則興盛起來,其根源仍然要溯源於《易經》及儒家的自強不息精神。 受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中國佛教尤其是禪宗註重今生當下,強調自力更生,包括自耕自食,一改傳統化緣乞食的舊習,堅持「一日不作,一日息」,從而為佛教在中國長期立足及發展奠定了基礎。 遺憾的是,禪宗雖然借鑒了易儒的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卻沒有吸收易儒的重視經典,而是一味主張不立文字、不念經、不拜佛,終因過分誇張實踐、否定理論在走向了把佛學簡單化、庸俗化的極端。物極必反,禪宗終於衰落下去了。《易經》積善觀及因果報應對佛學立足中國的影響 佛教與儒易世界觀鮮明不同,最後卻能相安無事,原因在於佛教震驚世俗的三世輪迴、因果報應,和《易經》的善惡報應相統一,從而圓融了《易經》和佛學在世界觀方面的根本對立。 《易經》不信神,尊重客觀天體,強調觀象了取義,強調生命產生於天地陰陽氣化,宇宙本體是太極氤氳之體,強調自立……與佛教的信佛信神、只有佛能幫助解決痛苦相比,在世界觀方面有天壤之別。但佛教把靈魂輪迴與因果報應相結合,起到了與易儒善惡因果報應相合拍的效果,從而為佛教在中國立足奠定了基礎。 加之是易儒重視典籍,中國人也愛讀書,佛教以其撼動人心的佛性感動了中國人,加之洋洋大觀,浩如煙海的《大藏經》,為佛教在中國的立足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楊力提示 以《易經》、《老子》、儒、道為基礎的中國傳統思想,是印度佛教在中國紮根的土壤,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國生根發芽並開花結果,就好比是一顆良好的種子撒到了一塊肥沃的土地上。 由此可見,《易經》是我國儒道佛尤其是儒道兩家的上源,《易經》對中國儒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楊力提示 通過《易經》與儒道佛關係的分析,我們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易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其他任何一部經典所無法比擬的。


推薦閱讀:

2013年12生肖運程風水布局虎豬蛇龍小心不順
風水知識集錦01
命理風水易經預測
地理風水斷貴決巧
風水中龍脈的換氣轉關

TAG:中國 | 香港 | 文化 | 中國文化 | 易經 | 風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