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密義解釋 目錄

分類:佛教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密義解釋(一)目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密義解釋(二)自序《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密意解釋(三)概述1《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密意解釋(三)概述2《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密意解釋(三)概述3《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密意解釋----心經正文解析(一)《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密意解釋----心經正文解析(二)《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密意解釋----心經正文解析(三)思考題《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密意解釋----心經正文解析(四)《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密意解釋----心經正文解析(五)修行般若的時間 修行般若的時間(二)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密意解釋----般若智慧的見證(一)般若智慧的見證(二)般若智慧的見證(三) 般若智慧的見證(四) 般若智慧的效用 般若智慧的效用(二) 請求般若智慧者 般若智慧佛理精華 般若智慧佛理精華(二)般若智慧佛理精華(三) 般若智慧的真理 般若智慧的真理(二) 般若智慧的真理(三) 修鍊般若的結果 修鍊般若的威力 般若波羅密多的密語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密義解釋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概述

心經正文解釋

修行般若的時間

般若智慧的見證

般若智慧的效用

請求般若智慧者

般若智慧佛理精華

般若智慧的真理

破除五蘊著相的迷網

破除六識遮蔽的迷網

破除第七末那識的方法

破除第八阿賴耶識法

破除小乘「法我執」之法

破除權教菩薩法相

真悟空境的效力

破除煩惱妖障

破除所知魔障

破除習氣業障

修鍊般若的結果

修鍊般若的威力

般若波羅密多的密語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密義解釋

作者生根活佛

自序

今天我們有這麼良好的機緣,在極樂佛學院研習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殊為慶幸。大德常說:「佛法如大海,信心如船艙,智如渡船者。」依據印度佛教的記載,釋迦牟尼在世時,講般若的時間最長,用了二十二年,般若經的份量也最重,可見佛法教學是以般若智慧為主。依據雍仲苯教的記載,辛饒彌沃在世時,講般若的時間也最長,用了三十三年,般若經的份量最多,但以大圓滿的智慧為主。有些人誤會認為大圓滿的見地和般若經講的見地毫不相關,這個說法是不正確的。大圓滿的智慧依靠般若經中講的智慧而生起的,所以般若經中講的智慧非常重要。在佛經中可以看出,諸佛宣揚這個法門的對象是達到菩薩境界的弟子與眾生。如果沒有大智慧的話,很難接受這個法門。因此真有智慧的人才能講般若,對於我來說,般若經非常重要,是我自己經常修鍊的法門之一,所以今天我將自己修行的經驗談談。我在藏地講般若時,以雍仲苯教的般若為主,在漢地講般若時,以漢傳佛教的般若為主,因為,在大陸同胞有些人對雍仲苯教產生誤解,大多數人從無聞名。今天我依漢傳佛教的心經,附帶宣講雍仲苯教的般若,我知道很人不接受我的講法,但我希望大家多了解雍仲苯教的教理,不要再造誹謗和偏見的惡業。

講經有三種:字面解釋、心意解釋、要義解釋。字面解釋指的是,對本文逐字逐句進行解釋的著作書,被稱為釋文;心意解釋指的是對原作者用意所加解釋,被稱為疏意;要義解釋指的是,不解釋字詞含義,只闡述原著內容的書,被稱為疏證。另外,講經還可分學術界的講經和修心界的講經兩種。學術界的講經只通過字詞解釋,詞義庫藏,好聽好看,動聽悅目,但很難說出來經的精華;修心界的講經只通過經的要義,坦率直言,百言一旨,歸根結底,除修心方法以外,別無他法。今天我用三種講經方法來解釋《心經》,同時講一點修心方法。希望對眾生有幫助。

據漢傳佛教記載,在釋迦牟尼佛住世時,沒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部經;在古印度也沒有;這部經是唐玄奘法師去印度取經期間才有的。當時他走了很長時間、斷糧斷水,在這種情況下昏倒在地,當他醒來時,看到一位老者在他身邊,而且給他備足了乾糧和水。唐玄奘就問老者是誰,老者也沒有告訴他是誰,老者給他講了這部心經。當他再細問時,房子沒了,老者也沒了,這時在空中,現出觀世音菩薩像,(這說明《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部經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所說的經)。唐玄奘把這部心經傳到古印度後又傳回中國,這種說法我們還要進一步地調查,因為我個人認為這種說法有點像神話,也有宗教的思想。我們應該將宗教的思想和佛教的思想分清楚,因為佛教不是宗教,佛教不能干涉民間神話的說法,因為佛教不是神話,佛教是一種文明與教育,佛教是正理。我個人認為漢傳佛教中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不是釋迦牟尼傳教而來的,是觀音菩薩傳教給舍利子,後來唐玄奘法師翻譯成漢語,傳入中國的,幹嗎要干涉神話和宗教崇拜的說法呢?依據漢傳佛教的記載,歷代翻譯心經共有十四種,常見的有七種,此次採取流通最廣的玄奘大師譯本。在中國各宗各派皆選心經列入朝暮課誦,可見心經在整個佛教中所佔的地位。依據雍仲苯教記載,雍仲苯教的心經有上百部,目前常見的有九部,是辛饒彌沃親口所傳的。下面我來解釋漢傳佛教經典中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同時講一點雍仲苯教的思想。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一句是這部經的題目及概述。簡單地字面解釋:「般若」的意思是智慧,「波羅密多」是到達彼岸,「心」是精髓,「經」是總綱的意思。原文沒有這個「經」字,是譯師加的,合攏起來是「智慧到達彼岸的精髓總綱」。

心意解釋:《心經》是專門講「心」的道理和佛法中真實的道理的。雖然沒有多少字句,但是佛說的總共六百卷《般若經》大部分的所有精深奧妙的道理,都收在這幾句經中了,所以叫「般若」。般若有三種,重要悟到「實相般若」,要依靠智慧,才能使智慧到達彼岸,才能徹底獲得究竟的涅槃,所以《心經》是非常重要的一部書。

要義解釋:這次講經的題目及概述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有八個字,可分四部分,1、般若,2、波羅蜜多,3、心,4、經。

【般若】是古印度的言語(梵語),用中國文字來解釋般若的話,難盡其義,所以仍用原文,簡單翻成中國話來說,般若的意思是智慧。這個般若,全是說心的妙用。通常說般若有三種: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實相般若指的是,諸法本性真空之體,即真實的相狀;觀照般若指的是,諸法的自性、現象及實相之用;文字般若指的是,詮釋言教,整個佛經皆屬文字般若。眾生通過文字般若認識觀照般若,才能徹底認識到實相般若。對佛來說,認識實相般若,不要文字般若,直接認識到緣起性空及真性。文字般若是佛對眾生留下的聖物。

般若的別名很多,如真性、實相、中道、空性等等。這裡般若可分對境的般若和精神的般若兩種。對境的般若是諸法本性緣起性空及真性;精神的般若是了知真性及空性的智慧,也是說心的妙用。只有心才能認識到對境的般若,才能達到精神的般若,一般六度之中的般若,指聞所成慧、思所成慧和修所成慧都屬於精神般若。佛對眾生說般若的目的是,不讓眾生執著名相,讓眾生體會真實的意趣,讓眾生獲得真正的大智慧,真正的大智慧就是佛。般若是一種法,但佛為眾生說很多般若經,而且建立了許多名相術語,因為眾生迷惑,很難認識到深奧的般若,另外,眾生的因緣和根器有區別,所以佛傳教上萬部文字般若,都是為眾生覺悟,不讓眾生迷惑,提醒眾生從迷惑中覺醒過來,怎麼覺醒過來呢?依靠自己的智慧去理解萬法,先用心觀照外景,然後自心觀照自心,才能認識無形無狀的實相及佛性,才能達到不生不滅的涅槃。這個佛性及實相般若是人人都有分的,佛和眾生都是平等的,沒有大小高低之分;不過佛是開了般若慧,眾生是有而不開,被無明所蒙住了,所以眾生要通過文字般若去認識實相般若及佛性。

另外,我們要知道,世間所有法離不開般若,般若也離不開世間法,所以我們不能放棄世間法,我們要徹底地認識世間法的真相,從世間法中找到出世間法,才能認識到真正的般若,才能達到不生不滅佛的境界。智慧可分自然的智慧、圓滿的智慧和修鍊以來的智慧。自然智慧是一切眾生相續中具有的空智無別之慧,這個智慧從無離開過我們,但我們的無明遮蔽它,從無認識。圓滿的智慧是佛的智慧,佛地有十種智慧:法智、類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世俗智和他心智。修鍊以來的智慧指的是我們學習和經歷以來認識到真相大白的智慧。

【波羅蜜多】是古印度的言語,用中國文字來解釋的話,{波羅}是彼岸的意思;{蜜}是到的意思;{多}是上面的意思。總的來說到達彼岸之上的意思。這裡到達彼岸就是獲得不生不滅的究竟涅槃,也就是究竟圓滿之智慧,與一般所說的聰明智慧有差別。佛經里經常將輪迴比喻成此岸,涅槃比喻成彼岸;或者世間比喻成此岸,出世間比喻成彼岸。據雍仲苯教《般若經》中云:「輪迴如苦海,眾生如此岸上受苦惱者,要度苦海,需要船和船夫,佛法如船艙,智慧如船夫,達到涅槃就像到達彼岸,達到彼岸就捨去了船,即是捨去了法見,掃除了執心,已經達到無掛礙的等覺佛位。」輪迴和涅槃之間假定一條生死河,眾生在河的此岸上及輪迴之中受苦惱,佛已經達到彼岸上及獲得究竟涅槃,涅槃就是清凈與快樂。

從此岸達到彼岸要可分五步:第一步,首先要在此岸的眾生從內心對輪迴的苦惱要厭心,產生嚮往涅槃之心,總的來說要出離心;第二步入流,就是下決心渡船,是初發心的人,亦是初果羅漢;第三步是中流,船在河中間,如聲聞緣覺;第四步到了彼岸,是十地以下的菩薩,十地以下的涅槃不是究竟的涅槃;第五步上岸,是十地以上的涅槃,是究竟的涅槃。這五步是真有的嗎?不是,是假定的,為了方便度眾生而分的。實際上遠離輪迴法,再去尋找涅槃法的話,永遠得不到究竟的涅槃,因為究竟的涅槃就在世間法中,只不過是我們沒有認識它。

對一個真正修心者來說輪迴和涅槃都在我們自己的心中,我們的心被無明遮蔽,無始以來自我的執著捆綁我們的心,遮蔽我們的心性,所以我們迷惑不解,心中產生無數分別的念頭,難以放鬆、難以安靜,我們自己每時每刻折磨自己的心,所以要承受苦惱。誰能將心安定下來,放下執著,認識自己心的時候,自然而然就獲得涅槃。只有心清靜的話,我們的分別心及凡夫心自然就變成智慧妙用之心,我們的心如一杯濁水渾濁不清,我們用濁水靜置的方法,渾濁自然沉澱下去,水的清明自然顯現出來。我們的心越清靜,自然智慧越顯露出來。

徹底認識我們自己心性才能到達最究竟的涅槃。體悟心性的時候,已經體悟到無我,體悟無我時,我們已經超越對於自我的執著,超越有二分別心,超越二元性,超越苦和樂,超越善業和惡業。體悟我們心的真性和無我是最究竟的智慧。我們首先要體悟心的真性和無我,然後放下我執,沒有我執,你會變得越來越放鬆,越來越快樂。總的來說,般若波羅蜜多,是徹底的智慧,是究竟的智慧,是圓滿的智慧,有般若的智慧才能離開生死輪迴,證得大涅槃的彼岸。(待續)

思考題:

1、真正的般若是什麼?

2、智慧和佛性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

3、般若波羅密多的究竟含義在哪裡?

我們學佛修心的目標是要從痛苦走向快樂,從負面走向正面,從我執走向無我,從病痛走向全愈,從惡道走向善道,從迷惑走向光明,從輪迴走向涅槃。我們的痛苦、病痛、惡道、迷惑、輪迴等負面的來源就是自我的執著;快樂、健康、善道、光明、涅槃等正面的來源就是無我的智慧。如果在當下我們已經處於正面的心態,就要學習如何維持和欣賞它。我們越放下執著,就越會感覺比以前好。假如有負面的心態,就要學習以及體悟無我。我們越執著,執著的力量越大,我們就在執著的掌握之中,難以放下慾望。相反你越放下慾望和自我的執著,就越會感覺快樂,越沒有病痛,越走向光明,越具足圓滿涅槃的功德。我們放下與放鬆對於自我的執著,千萬不可以太猛烈,而用溫和的手段去放下比較好。做任何事都一樣不能衝動,也不能太極端,太極端做事不安全,不會圓滿。耐心及溫和的手段去做事一定安全,圓滿成功。我們在修行漫長的旅程中,耐心及溫和是非常重要的。初步修行者也一樣,從小小的進步慢慢走向大進步,你就可以變得強壯而有力量。我們放下對自我的執著,覺悟無我也一樣,從多一點點放下小小的我執,自然就從點滴體會從無我走向覺悟無我的道路,最後達到自己的目標——無我的大智慧,才是真正的治療。我們還是禪修、入定和觀心的新手,就必須務實一點,通過自己師父的指導和通過學習對佛法的了解,自己詳細地思惟、研究、辨析的體會來看清應該走的正道。你光看清正道還無法覺悟,必須要以實際行動來改變自己的負面,實事求是地修行正面,但要保持和堅持開放的態度,精進地禪修,安祥地入定和清凈觀心也可以幫助我們在修行路上快速前進,但要知道修、定和觀不是真正的覺悟程度。修行的最高層次和最關鍵是,必需要達到遠離「修」和「不修」、「定」和「不定」、「觀」和「不觀」分別的境界,這是最高境界,要達到最高境界,需要最上乘的嚮導,那就是我們內心的智慧。我們的智慧也是一點點積累起來的,並不是天才。比如,現在有些人慧根很好,但他不是天才,他的慧根也是前世積累而來的。我們入定和觀心都有很多方法,從很短的修禪時間慢慢走向很長時間,用一種方法進入,多一點點放鬆,多一點點安靜,慢慢走向光明的大路,這些都是治療的方法,所以覺悟是治療。

對於人間的觀點來看,真假真實存在,真是真,假是假,真假分明的人總算聰明人,真假分明也是重要性,我們的凡夫心覺得真的東西當成真實存在而實有存在的物質,或者獨立實體,從心理來說,真假之分也是刺激精神的一種妄念,執著真相、真情、真誠、真事給人造成精神上的的創傷和不良的情緒。

從大圓滿的觀點來看,真假之分也是一種執著,真假都並不是真實存在,它們不是固定或堅實的,而只是由心貼附上的一種指稱,也是心裡產生的一種妄念。達到大圓滿以及禪修最高境界時不會有真和假、善和惡、佛和眾生之分的執著心。智慧的人知道一切快樂和痛苦、善和惡、真和假都決定於心,因此他們不會去分別。因為他們明了一切都是心的現象,心自己沒有一個真和假的之分,何從來的一個真法呢?如果我們有這種體悟,不管碰到什麼樣的問題是來自有情眾生或無情世界,都是不會受到傷害。而且心的這種力量和智慧,提供給我們精神的治療,時刻陪伴著我們,提供給我們安詳與快樂,提高覺悟性。

依據《耳傳》記載,諸法在心中,心是佛的自性,心性就是佛性,佛性就是如來的本性,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佛的佛性和眾生的佛性沒有區別,諸法平等,假物和真物都是平等的,平等在什麼地方呢?就在空性中,空性中沒有真假之分;如果有真假之分的話,那不是空性,因為空性中沒有假和真、好和壞、善和惡、你和我、佛和眾生的區別。有現分區別的心態就是分別心,有了分別心就會有執著,有執著的人不會有平等心,沒有平等心的人沒法覺悟空性.我們怎樣才能知道自己達到這種境界呢?比如,我們眼前的石頭,把它觀想成黃金,然後觀想的黃金和真的黃金有沒有區別,很多人說:「當然有區別的。」一個真正修大圓滿的人來說,他的眼中,觀想修鍊的黃金和真的黃金沒有任何區別,因為它們都是意識的外境,也是心的現象,心以外沒有實有的物質。所以我們要知道諸法在心中,不能產生好壞、長短、高低的觀念,因為傳法的上師也是心,求法者也是心,感受三界六道的痛苦者也是心,飢餓者也是心,好壞、長短、高低分別者也是心,所以諸法的現分和心無法分別。煩惱和分別心要自我解脫,原始智慧要自然明顯。自明、自我解脫、大明點、空明無二合一是諸法的本性。從大圓滿這個意義上說,人類所具有的分別都來自於自己的心,只有你治療自己的心,或者認識自心的時候,世間上任何法都能起到心理治療作用和提高覺悟的基本法。

精神上的刺激來源於產生真假之分的妄念,因為精神刺激由於語言、表情、動作、態度、情緒和生活壓力等而給人造成精神上的打擊、精神上的創傷和不良的情緒反應。和真假之分的妄念有密切的關係,一般凡夫人喜歡真,討厭假是本有的習慣,但真假之分的妄念會給精神刺激以及打擊,比如說,我有一位弟子,和他的朋友一起做事,這位朋友從語言、表情和態度各方面看起來很真誠,所以我的弟子太執著以及真心相信他,我勸弟子不要那麼固執,不要相信表面現象,別太執著了,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性,判斷也不同,他還是認為朋友所作所為都是真心真意,後來有一天朋友騙他了,他的精神受了傷害,從此以後他的精神以及心理出現了問題,我就給他講一些世上一切法是無常,都是無我,真和假都是自己去分別以外,沒有一個真實存在的,都是空,後來他的感受、認識、態度和行為都轉變了。為什麼佛、菩薩和大成就者沒有心理以及精神病呢?因為他們看透真和假都是空性,不會執著,所以他們變成人類心理及精神的領袖。

思考題:1、什麼叫無我的大智慧?

2、煩惱如何自我解脫?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正文解析(一)

作者 生根活佛

「觀自在菩薩」是《心經》的開始句,也是這部經的正文解釋。簡單地從字面解釋:「觀」的意思是觀照及看,觀照宇宙和人生的真理及自己的心,「自在」是自己的心自由自在,「菩薩」就是菩提薩埵,就是佛道成就者,合起來講就是,觀照自心,獲得自由自在而成就佛道。

心意解釋:觀自在菩薩,觀什麼?觀自己的心;自在什麼?自己的心要自在;菩薩是什麼?佛道成就者,我們要觀自己的心,才能使我們的心自在,我們的自心自在才能令佛道逐漸成就而圓滿。所有的菩薩都是觀照宇宙和人生的真理,觀照自己的心,認識到諸法和自己的本性,萬法皆空的大道理,才能進入見道,逐漸圓滿福德而成就佛的。所以觀自在菩薩就是覺悟一切諸法的本性空和明心見性的人。

要義解釋:所有的菩薩都可以叫觀自在菩薩,為何呢?這裡詳細地解釋一下觀自在菩薩的意義。可分三個部分:1、觀,2、自在,3、菩薩。

【觀】是看的意思,但是這個「觀」字,有「觀照」和「觀察」兩種的意思,觀照是照看; 「照看」是用眼光來看;「觀察」是用心光來看。眼光來看這個說法大家都知道,用眼睛光照的能力來看東西,但眼光看東西是有限的,眼光看不到的東西很多,所以眼光看不到不能代表沒有。心光來看這個說法很多人不理解的,心光看東西指的是用心來看東西,心光看東西是無限的,世界上沒有心光看不到的東西,而且心光看不到的東西可以說絕對沒有。那麼心光是什麼?心光是我們的心中本來就有觀照萬法的一種力量的光,這個光是自己真實中本來有的光,是原始、清凈的,無垢的、是無形的、是無相的。心經里講的觀不是眼光看,而是心光看。那麼,心光看什麼?心光看自己的真性,真性是什麼?真性就是我們自己心中的如來藏,就是佛性,心的本性。我們的心光看心的本性之前我們必須要認識心和心性的區別,「心性」是一個詞,是心與性質的結合詞,心和它的本性及性質結合起來叫心性,在苯教史上有兩大觀點,一是性寂與本性,二是性覺與自性。性寂與本性是 「心性」的原始清凈,客塵無染,是安靜的方面;性覺與自性是「心性」任運成就,自明自悟方面。心性和心法的區別,「心性」是無為法,是涅槃的,是本凈的。心法被染污是有為的,「客塵」就是心法的異在物。「性覺」義認為「心性」義不但是本凈,也是本覺之義。心性寂指的是心的本性,心的性覺指的是心的自性。有些學者認為心的本性是佛性,自性是菩薩。但心的自性有清凈和染污兩方面都有。心性指的是心的自性自我顯明和本性原始清凈,心性就是佛性、成佛的本性,也是法身佛。

我們每個人都有心,心有清凈和染污兩方面,清凈方面是佛性,人人都有佛性,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佛及覺悟。染污方面是執著,眾生都有執著,所以眾生都在輪迴里迷惑而痛苦。三界六道里的所有眾生都有佛性,一切眾生的佛性總是圓滿具足。諸佛的佛性和眾生的佛性平等而圓滿,眾生在無邊的錯亂中,也無法污染到他們的佛性,可以將眾生的佛性比喻成天空,眾生的凡夫心可以比喻成雲。有時候,天空完全被雲所遮蔽了,我們抬頭往上看,很難相信除了雲之外,還有其它。但我們到雲上面的時候才會發現雲上還有無垠的藍空。我們的凡夫心也遮蔽著我們的佛性,所以我們反觀自心的時候也很難相信除了凡夫心之外,還有其他。但我們按照佛法去修行,總有一天發現會凡夫心以外還有原始清凈,任運成就的佛性。

依據《道地燈光》記載,眾生的凡夫心有善的方面和惡的方面,十善、戒律和發心等善如白雲,五毒及十惡如黑雲,善和惡的念頭都遮蔽佛性如白雲和黑雲都遮蔽天空,所以我們把善和惡的念頭必須要化解以及解脫,才能見到真正的佛性。

佛性究竟何在?它就在我們的心性之中。心性何在?它就在我們的凡夫心上,心的本性及法性就是心性。我們的佛性就是原始清凈、自然開放、自由和無邊無際、它遠離污染或腐化、本就純潔,不能用凈或垢的觀念來形容它。我們說心性如天空,只是譬喻而已,天空根本不能談為心性,佛性只是無瑕無垢的現前覺醒,知曉一切,空無體性,渾然天成,清明圓凈。

我們的佛性是什麼樣呢?根據《大圓滿》記載,我們的佛性沒有文字可以描述它,沒有例子可以指出它,佛再大的智慧也無法創造,眾生再聰明也無法改變,輪迴法再毒也不能將它破壞,涅槃的法再善也不能使它更好,它是原始清凈,任運成就,沒有染污,無因無緣,無形無相,無生無滅,純凈燦爛光明,超越思議的心,這是諸佛的心,它只是自然潔凈地看著自己。

那麼,如何認識心的本性呢?只有一個方法,反觀自心,就是心光往內看,自我認識覺悟本性,因而擺脫煩惱、痛苦及死亡的恐懼,幫助我們體悟生命的真相。往外看,永遠改變不了我們對於生命和心的態度。我們做事以及修習一樣都要反觀自省,需要敏銳的洞見和勇氣,等於全盤改變我們對於生命和心的態度。(待續)

思考題:1、佛性究竟是什麼?

2、反觀自心能見到佛性嗎?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正文解析(二)

作者 生根活佛

(接上文)心經指的觀是《觀無量壽佛經》中所講的最圓妙的觀法,就是「一心三觀」的法門。要曉得「一心三觀」的道理,先要明白三諦的道理,這裡指的諦是考察實在,見到真實道理的意思。三諦就是真諦、俗諦和中諦。

真諦就是佛經里所講的空,不過這個空不是偏空,而是真空。學佛的人首先要認識什麼叫偏空?什麼叫真空?偏空和真空性之間有什麼樣的區別?這是非常重要的。若你沒有了解偏空和真空區別,對佛法產生誤解,耽誤自己的修行,反而對佛法產生邪見。

偏空指的是什麼都沒有,比如,藏族一首歌詞里,山頭林木空,山溝流水空,山腰無人空,也是指的什麼都沒有,就像兔角一般什麼都沒有;另外虛空、天空都是偏空,空蕩蕩,空虛。真空的空不是指什麼都沒有,真空的空是空而不空。什麼叫空而不空呢?真空的空指的是,諸法沒有實有的自性和本性。什麼叫實有呢?實有,也叫諦實有。外境自體本已存在,不待現於內心而後始有者,別名自相有、自性有、自體有、真實有、勝義有、真性有等。我們找不到外境自體本已存在的東西,都是內心的現象。那內心它自己是否自體本已存在的東西嗎?內心自己也不是自體本已存在的東西,我們都不知道心是什麼樣,沒法找到實有的心,所以萬法也一樣沒有一個自性和實有,諸法的自性是空,本性也空,所以叫空性,這個空性就是真空。

俗諦是我們眼睛看見的,耳朵聽到的有形有相的一切法。所有一切的法都是我們的妄心中變現出來的,但一般凡夫人不了解一切法是妄心中顯現出來,而且對一切法產生執著。這裡指的妄心就是虛假的心,是上面講的凡夫心,是我們的染垢心。從這種妄心中變現出來的一切法,都是妄相。雖然有這樣的妄相,但是這種有不是真有,而是假有的,暫時的有,不是永恆的有,但凡夫人認為妄心中顯現出來的一切妄相是真有的,永恆的,實在的,所以產生執著和妄念。實際上妄心中顯現出來的一切法都是假有的,這就叫俗諦。

中諦是真的空,不礙假的有;假的有也不礙真的空,空和假是可以通融的,沒有兩種分別的,真諦和俗諦通融了,就叫中諦。總的來說真諦是空,俗諦是有,中諦是空和有融通,這種說法對現在人來說一定會疑惑,既然是空,那就不是有;既然是有,那就不是空,因為空和有是絕對相反的,怎麼可以說真諦和俗諦通融了就是中諦呢?既然空和有是絕對相反的,怎麼可以融通呢?絕對相反的東西中怎麼生出中諦呢?我們必須要知道真諦的空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這才是真空;俗諦的有是有而非有,非有而有,這才是妙有。這裡指的真空是一切諸法的本性及實性,妙有是諸法的自性與虛相。諸法的實性就是諸法虛相的本體及本性,諸法的虛相就是諸法實性的作用。沒有諸法的實性就不能夠現出諸法的虛相來;沒有諸法的虛相就不能夠顯出諸法的實性來,諸法的實性和虛相是不能夠分離開來的,所以諸法的實性和虛相可以融通的,既然諸法的實性和虛相是融通的,那未真空和妙有當然可以融通的。既然真空和妙有是融通的,那未真諦和俗諦當然可以融通了,那就是中諦。這種說法和密宗里空明不二是一個道理,在密宗講的空就是真諦、明就是俗諦、不二就是中諦;大圓滿中所講的本性就是真諦、自性就是俗諦、大主宰就是中諦。實際上顯宗、密宗和大圓滿的正理不矛盾而且融通,但修行的方法不一樣。

一切諸法不離開顯宗所講的三諦,比如說,我們眼前的茶杯也有三諦,茶杯本來是沒有的,它是因緣和合而來,因為有了沙土和水,再加上人工去做,用火去燒,就這樣才產生了這個茶杯。所以這個沙土和水是茶杯的因,人工和火是茶杯的緣。這樣的因和緣和合而形成了茶杯,我們眼前看到的茶杯是茶杯的相,這個相就是俗諦;但茶杯實在不是真實的,是假的,是虛的,因為沒有一個實有、獨立和永恆的茶杯。茶杯的本體及本性是空的,這個空就是真諦;茶杯的假相和本體是離不開的,因為雖然茶杯的本體是空的,但還是有茶杯這個假名和茶杯的假相,雖然有這麼一個假名和假相,這個假名和假相實在還是虛妄心中變現出來的虛妄相,這個虛妄相實在還是空的,這就是中諦的道理。也就是佛經里講的「一境三諦」的道理。一境三諦的一境就是一樣東西、或是一種景象,這裡所說的一境就象一個茶杯一樣一個法,不論什麼法,其中都有真諦、俗諦和中諦的三種道理。一切諸法也有密宗所講的空、明和不二的道理,也有大圓滿所講的本性、自性和大主宰的三種道理。我們曉得了三諦的道理之後,還要知道一心三觀,三觀就是空觀、假觀和中觀,這裡所講的觀實際上是一個「心念」。我們怎麼去修鍊三觀呢?(待續)

思考題:1、真諦和俗諦能否融通呢?

2、空明不二法是智慧方面的法,還是方便方面的法?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正文解析(三)

作者 生根活佛

(接上文)空觀:一切諸法都是從虛妄心中變現出來的,一切諸法都是因緣和合而來的,所以一切諸法雖然都有形相,有名相,但一切諸法沒有實有的,不是實在的,不是永恆的,諸法的本性是空的,不實在的,這種觀法叫做「空觀」,就是觀察一切諸法本性真諦的道理。

假觀:一切諸法都是虛妄心中變現出來的,一切諸法的本體及本性是空的,但是,明明各有各的功能、力量、形相和名目。這些形相和名目都觀察成假形相和假名目,觀成如虛幻、鏡影、夢幻和彩虹,這種觀法叫做「假觀」,就是觀察一切諸法俗諦的道理。

中觀:一切諸法都是虛妄心中變現出來的,一切諸法說它是空,但是這個空的真理就是從一切諸法的形相與假相中顯現出來的;說它是「有」,但是這個「有」的假相就是從諸法本性空中顯現出來,另外,一切諸法的假相和名目的本體是空的,所以有和空沒有兩種分別,都是自己本來有的真性中顯現出來的,最後還是歸回到諸法本體的空性之中,這種觀法叫做「中觀」,就是觀察一切諸法中諦的道理。總的來說一境三諦就是所觀的對境;一心三觀就是能觀的心念,觀是用這個心去觀的,境是從這個心中現的,所觀和能觀都是這個心。所以我們要認識這個心,才能達到自由自在菩薩的境界和獲得不生不滅的究竟涅槃。

那麼,如何認識這個心呢?只有反觀自心才能認識這個心,反觀自心必須要心「定」下來,如果你的心不定,妄想太多,心思太亂,怎麼能夠修上述講的圓妙的觀法呢?怎麼能夠反觀自心呢?用了「定」的功夫,才可以使我們的心靜下來,心越靜我們的妄想就越少,比如我們的心就象大海,風暴越大,大海越無法平靜下來,如果風浪消失,大海就會逐漸平靜下來。妄想少了一分,我們的心性及真性就能多顯出一分來;心性及真性多顯出一分,我們的虛妄的境界也就少一分;虛妄的境界少一分,真實的境界就多一分;真實的境界多一分,智慧就越來越開發出來,與達到菩薩自在的境界和成就不生不滅的涅槃越來越近。(待續)

思考題:1、空觀和真空有區別嗎?

2、一心三觀的中觀和中觀宗派有區別嗎?

(從今天起我就簡單地回答上面《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密意解釋的思考題。)

1、真正的般若是什麼?

答:真正的般若是實相般若,是諸法的本性真空之體,是諸法的本質空性。觀照般若和文字般若是了明實相般若的方法,也是方便法,不是證悟法。

2、智慧和佛性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

答:智慧是緣各自對境所察事物,對其本性、特性、自相、共相、若去若取詳細辨別之最勝心所,具有除治顧慮和疑惑之作用者;佛性是諸法本體空性。智慧和佛性之間,按照俗諦的角度來講,佛性是所取境,智慧是能取者,佛性是智慧所取之對境,智慧是能取佛性者,比如,佛性如眼中的寶瓶,智慧如眼睛。依照真諦的角度來講,佛性和智慧是無二的,因為,智慧是佛性之中顯現出來的現象,佛性如太陽,智慧如陽光。陽光離不開太陽,太陽自然就生出陽光,陽光從太陽的功能顯現出來的,但照耀著太陽,智慧從佛性而顯現出來,也照亮佛性,所以佛性和智慧是不一不異之法。

3、般若波羅密多的究竟含義在哪裡?

答:般若波羅密多的究竟含義是「觀照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和「不生不滅,不凈不垢,不增不減」。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正文解析(四)

作者生根活佛

(接上文)總的來說,觀什麼?觀自己的心。為什麼要觀自己的心呢?因為我們的心不自在,所以要觀自己的心。觀就是我們自己的心觀照萬法,怎麼觀法呢?我們首先將萬法觀虛幻,然後萬法觀空,或者萬法觀自心的顯現,最後我們的心觀空而進入空。平時自己的心觀察自己的心,明心觀察愚痴的心而不迷惑。自己的心觀照真空和萬法的本性。

【自在】是自由自在,誰要自在呢?我們的心要自在。那麼,我們的心怎麼樣才能自由自在呢?反觀自心,一心三觀,修鍊《般若波羅蜜多》。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凡夫的心性及佛性被習氣和無明隱蔽起來,見不到心性的本來面目,智慧也發不出來,所以我們的心跟隨執著、恐懼、憂愁、沮喪、虛弱、混亂、暴躁、傲慢、自大、嫉妒、慾望等煩惱而跑,我們的心完全被煩惱束縛,不能夠自由自在的反觀自心,不能夠修鍊一心三觀的道理,不明白真實的道理,也不曉得修《般若波羅蜜多》的緣故。我們平時沒有禪坐與觀心之前,根本沒有感覺到自己的思想很狂亂,開始禪坐與觀心的時候,念頭總是一個接一個出現,就像海洋的波浪,我們才感覺到原來我們的思想是那麼狂亂,那麼沒有自由,很多人不敢相信自己的思想是那麼亂,有些人問我,「我以前沒有禪坐與觀心時,我的思想很平靜,但我禪坐與觀心之後我的思想變得比從前亂,這是為什麼?」實際上,你的思想根本沒有比以前亂,反而比以前安靜,現在只是明晰自己的思想多麼雜亂,以前毫無覺察。不管你有什麼樣的念頭,都要保持清醒。我們的念頭就像海洋的波浪,一個接一個,從未停止過,怎麼辦呢?我們的凡夫心平靜與安靜下來時,偶然出現念頭,就讓念頭馬上歸回自然的空間,就像海洋的波浪,漸漸地平靜安詳在海洋之中。

有些人認為思想和情緒是念頭,覺得不能產生,特意地剋制它。那是不對的,大海有波浪,太陽有光線,心有思想。大海的波浪不會干擾大海,因為波浪是大海的本性。波浪從大海里出來最後也歸回到大海。光線從太陽之中出現,光線不會干擾太陽,光最後還是歸回太陽之中,同理,思想是心性的表現,從心中生起,最後也歸回到心性之中。這樣才能達到菩薩自由自在的境界。菩薩就自由反觀自心,一心三觀,修鍊《般若波羅蜜多》,因為菩薩有智慧,所以菩薩能夠自由自在:自由自在地發菩提心、自由自在地修菩薩行、自由自在地救苦救難,自由自在地度眾生,沒有什麼不自在的,就是沒有一絲束縛,所以稱「觀自在」。另外,菩薩想去地獄救度眾生,來去自由,隨時自由,菩薩居住地獄也不受環境所困,菩薩獨有自在,到處能安,沒有痛苦;菩薩為眾生轉生六道,隨時隨地都可以轉世,能夠轉生不同眾生的體類,菩薩轉生六道時,遠離轉生輪迴的意業,菩薩獨有自在,到處無垢,輪迴的煩惱也無法染垢的;菩薩禪定自由,一般菩薩入定七天,然後為眾生髮菩提心而禪定能夠醒悟自由;菩薩獲得快樂的事也沒有什麼喜歡,如果遇見痛苦及苦悶的事也不發愁,沒有快樂和痛苦之分,也沒有快樂和痛苦執著之心,沒有善惡、好壞、親敵、真假等的分別心,因為菩薩已經徹底地知道一切諸法本來就是無我,本來就沒有實在,本來就空的,所以菩薩自己有主宰的,這個自在,是大自在。總的來說,這裡指的自在並不是世俗的自由自在,或逍遙自在。是自心如如不動,不跟煩惱跑,另外,心不住於法,也不住於相,一無所住,心的自性在本性空中安住為自在。起心動念即是妄,這些妄念沒有來處,也沒有住處,也沒有去處,都在自然的空中自在。一切妄念歸回本來清凈之中,任運成就為自在。

這裡指的自在是心自在。心自在,不是一句空話,不受三界、宇宙法則的限制。沒有達到彼岸,沒有那麼大的能量,心自在不了。比如小乘聲聞和緣覺他們的心不自在,所以他們到其它佛國凈土去不了,所有的觀自在菩薩是真自在,他們到整個十方國土,來去自由,隨意去度化眾生。沒有明心見性的話,談不上自在。自在可分了義的自在和徹底的自在。了義的自在是觀我自心自在;徹底的自在是智慧到達彼岸的境界,圓融無礙,是佛的境界。這個圓融無礙的境界只有佛才能達到的,其他人都不能達到徹底的自在。(待續)

思考題:如何能夠使我們的心自在?

菩薩為何達到自在的境界?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正文解析(五)

作者 生根活佛

(接上文)【菩薩】是梵語,是菩提薩埵的簡稱,現在只稱菩薩兩個字,是簡單的說法。翻譯成中文「菩提」就是「佛道」,「薩埵」是「成就眾生」。總的來說,以佛道來教化眾生,使得眾生都修成佛的意思。在藏傳佛教經典里菩薩叫「雄曲聖巴」,「雄」指的是清凈,已經消除煩惱障,正在剷除所知障,所以心地清凈;「曲」指的是自在,自由發菩提心,自由禪定入空,自由救度眾生,自由智慧應用,所以心地自在;「聖」指的是心;「巴」指的是勇敢。總的來說「雄曲聖巴」是「清靜自在勇心者」也叫「金剛勇心者」。為何菩薩叫金剛勇心者呢?因為,菩薩觀照自己的心,不怕見到緣起性空,消除了自己煩惱障,具備剷除所知障的勇心;心地清凈自然,禪定靜修自由,自己的智慧開發,具備自己覺悟的勇心;菩薩為一切眾生髮菩提心,為了眾生可以下到地獄,上到天界,從不怕輪迴的苦災,也從不怕為眾生而受苦,菩薩具備戰勝輪迴痛苦的勇心;菩薩救度眾生的心從無退心,所以菩薩具備救度眾生的勇心,這些勇心就象金剛一樣無改變,所以被稱為金剛勇心者。總的來說,菩薩觀照自己的心,使得自己覺悟,叫「自覺」;菩薩為眾生髮菩提心,使得眾生離苦得樂,覺悟本性,就是覺悟他人,叫「他覺」。這裡指的「覺」字是「警覺」、「醒覺」的意思,菩薩觀照自己的心,從迷惑中醒覺過來,菩薩應用菩提心和佛法去警覺眾生,使得眾生從迷惑里醒覺起來。等到自覺和他覺的功德圓滿,那就成就佛了。

依據雍仲苯教經典記載,菩薩分為在家的菩薩,出家的菩薩,地前的菩薩,登地的菩薩,十地等覺的菩薩,最高一生補處菩薩。最高一生補處菩薩就是佛退位後,他來接位的,這個菩薩是指十地等覺將登佛位的大自在菩薩。為何菩薩叫觀自在,而不叫聞自在呢?成就菩薩的境界需要認識自己的佛性,認識佛性需要用智慧來觀照自己的真性及自己心的本性,觀照自己的真性才能達到自由自在,不生不滅的境界,所以菩薩都叫觀自在菩薩。世間上苦惱的眾生,求菩薩救護的時候,一邊念「觀自在菩薩」名號,一邊要想到觀自在菩薩的意義,這個時候,不用菩薩來解救我們的災難和解脫苦惱,你自己就是自己的救星,因為,你自己認識災難和苦悶都是虛妄心中顯現出來的,是假的,沒有實在的,都是空的,那時候,自己心中的智慧開發出來,自然得到菩薩的加持力量,具備自由自在的功能,而且自己內心生起大慈悲心和救度眾生的菩提心。如果我們反觀自心的話,我們心自然就如如不動,那時侯,我們的心中自然生起原始本有的智慧,心中自然生起良好的功能,心中智慧的光明照亮起來,一切業障的黑暗自然就消失,我們的明心見到自己的本性和萬法皆空,進入見道,逐漸圓滿佛德。菩薩就是覺悟一切諸法的本性空和明心見性的人。

總結,所有觀自在菩薩都是反觀自心而進入佛道,才能使佛道逐漸成就而圓滿,所以我們首先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宇宙觀,然後自心尋找真理,最後要證悟心性。證悟心性必須要認識自己的心,認識自己的心要依靠自己的智慧,智慧要依靠禪定及清靜的心。我們認識自己的心需要自心觀察自心,自心自明的功夫上,明心觀察心的本性,才能令自心見到本性及自悟,這個叫明心見性,在明心見性的基礎上,我們還要不斷地修鍊成熟,明心如如不動地安住在本性上,自心求無上的覺悟及圓滿佛果。(待續)

思考題:1、到底菩薩是什麼意思?

2、為何菩薩稱為金剛勇心者呢?

3、菩薩有沒有痛苦和災難?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修行般若的時間(一)

作者 生根活佛

(接上文)「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這一句指的是修行《般若》智慧的時間,從簡單地字面解釋:「行」是進行、修行與體驗,「深」是非常深奧、妙用,超越世間。「般若波羅蜜多」上述已解釋,「時」是時間,那個時間的意思。合起來就是說「修行超越世間,到達彼岸智慧的那個時候」。

心意解釋:超越世間,獲得到達彼岸智慧及圓滿的佛果不但觀察自心與見到本性,還要不斷深入地修行,《大圓滿》雲「沒有見解的修行,就象雙手殘廢的人爬山一樣,沒有修行的見解,就象仙女沒穿衣服一般。」成就佛位必要正確的見解和深度的修行,才能智慧播發出來,那時候,才能徹底明白《般若經》所講的「諸法皆空」的大道理。

要義解釋:諸法皆空的大道理不是學來的,也不是修的,而是悟來的,但悟要依靠修,修要依靠學習。那麼,我們學習什麼,學習佛的精神與佛法。我們修什麼呢?要修佛道與自己的心。怎麼去修行呢?這裡詳細的解釋「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的意義,《心經》里有九個字,可分四個段落,1、行,2、深,3、般若波羅蜜多,4、時。

【行】指的是修行,是作的意思。在佛經里行這個字是非常重要、最關鍵的一處。「行」是一切成就的根源,沒有「行」哪來的成就?一切成就是從「行」字來的。比如說,我們學習佛法時,你學到的東西必需要修鍊,你修鍊成熟之後必需要行動起來,如果你學到東西不修鍊,不應用的話,能成就嗎?所以我們要知道什麼叫修?什麼叫行?比如說,我們學到的東西,或者認識的知識等先要修改,然後修正,最後反覆的修鍊而成熟,叫做「修」。學到的東西修鍊之後行動起來,應用上去,這個叫做「行」。

行有身行,語行和心行三種,身行就是身軀去作事,比如,打坐、打手印、燒香、拜聖山、放生、布施、看經、聞經、磕頭、供養等用身體作些佛的事業;語行就是語言表達,比如念經、念咒、唱佛經、講法、辯經等用語言去作些佛的事業;心行就是心去應用,比如,發慈悲心,發菩提心、遵守戒律、禪定、思維佛法、修行自心、觀空、觀心等心去作些佛的事業。這裡指的行就是心行,是妙行,是心中起種種妙觀妙行的大用,作種種自利利他的事業。那麼,我們現在修什麼呢?我們要修自己的心,怎麼去修呢?上面觀自在菩薩解釋時所講的道理和正理反覆地研究,反覆地修鍊,特別是反覆地反觀自心,修鍊般若波羅蜜多的正理,依照妙用智慧到彼岸的方法去修鍊自己的心。

怎麼樣才能修成自己的心呢,我們凡夫的心不清凈、不平等、不安定、不自在,我們首先要知道我的心為什麼不清凈,因為我們的心跟隨煩惱跑,吸收煩惱的染垢,所以不清凈。依據《明智杜鵑》記載,我們心本來就清凈,但執著等煩惱染污了清凈心,比如說,一罐水裡放一些泥巴的時候,一罐水變成了一罐泥水,我們把泥水放在別人不動的地方,泥水的灰塵慢慢往下沉,清凈的水自然就明顯出來。我們把執著和妄念等染污的心放下的話,清凈的心自然而然就明顯出來。那麼我們怎麼樣才能放下慾望等煩惱呢?我們要學習佛法,佛法的道理反覆地修鍊,應用到自己的心上。另外我們要知道煩惱的壞處,然後不執著,遠離煩惱,放下慾望,破除我執,最後萬法觀空,反觀自心,這樣一次又一次反覆修鍊的話,我們的心越來越清凈下來,越來越平等、安詳、安定和自在。

我們要學習菩薩,在一切順逆境中修清凈心、平等心,以究竟圓滿的智慧。用身語去實現佛法是「行」,但不是般若波羅蜜多思想的行。般若波羅蜜多思想的行就是心行,心靜下來是真行。無論你是學什麼法門的都不能離不開心靜坐下去的法門。如果你離開了靜坐,一事無成。我們從心靜坐開始,深入地去修自己的心,只有我們去行坐了,才能進入禪定,才有定的境界,行就自然證得。現在很多人看很多書,講佛法滔滔不絕,但說來說去,只是理論研究,理論研究永遠不能到達彼岸,永遠也不能得到彼岸的智慧。真正學佛修道,必須要從心靜坐開始修行。很多人心靜下來就認為禪定了,禪定是我們的心如如不動而清靜下來。然後清靜的心見到空性,心安住在空性之中,真正的智慧自然發出,才能自然證得及得到彼岸的境界。

現在很多人分不清楚,修行和做善事之間的關係。大家認為念點佛號,做點善事是修行,修行不是那麼簡單,成就佛及往生極樂世界更不簡單。我要告訴大家,做善事,念點佛號不能代替修行,更不能代替靜坐及禪定。放生、布施、燒香、拜佛等做善事是修行的基礎之一,真正修行是修鍊自心,應用及妙行自己的心,這樣才能我們的心清靜下來。心清靜的人,做任何事是善事,因為心清靜才能心安穩固,不用想這個那個整我及害我,處處是善緣,不受良心的譴責。大家要知道做善事代替不了靜坐,真正的清靜不是環境的清靜,而是心地清靜,但我們凡夫的心很容易吸收外界的影響,所以環境也重要,為什麼過去人修行一段時間就去住寺院、山洞閉關?就是為了一個好的修行環境。我們的心清靜還不夠,我們還要明心見到佛性;明心見性還不夠,還要修鍊成熟及圓融妙行,才能獲得不生不滅的究竟涅槃。(待續)

思考題:1、什麼叫行?

2、行善和修行有區別嗎?

3、怎麼樣才能修成自己的心呢?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修行般若的時間(二)

作者 生根活佛

(接上文)【深】字是淺的相對字,但這裡深不是深淺的深,而是不可測量的意思,圓遍廣大,究竟無上的妙行,也是指超越世間。成就無上菩提及獲得不生不滅的究竟涅槃,不是容易的事情,要下「深功夫」去修行才能得到的,世間上小小的事情都要下很大的功夫才能成功的。從生死痛苦,沒有自由的此岸到達脫離生死,自由自在,不生不滅的彼岸,那是很不容易的。

首先要學習深奧的佛法及般若波羅蜜多,然後深入地去修鍊與深刻地應用妙行,最後要深知心的本性。哪裡有,用「淺功夫」去修,不用「深功夫」修行而往生極樂世界和成就佛果及獲得究竟的涅槃呢?哪有不下「深功夫」去修行而證悟的道理?所有的菩薩已經明心見性,自覺他覺,自由自在,自利利他,但他們還是下「深功夫」去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他們專門應用一心三觀和反觀自心的圓妙方法去修自己的心。一心三觀和反觀自心都需要智慧,所以智慧實在是最要緊的。

為什麼心經和大圓滿法門重視修心呢?因為一切諸法都是自心變現出來的,所以你認識自心空的時候你就認識諸法皆空,認識萬法皆空才能我們的心獲得如如不動的自在。所有的菩薩觀自心的原因就在這個問題上。那麼,我們如何深刻地去修行諸法皆空呢?首先我們要認識諸法無我,佛經里無我可分二種:人無我和法無我。「我」指被稱做「人」和「事物」的具體的「獨立自性」或「物質性」。要懂得「無我」,首先要知道什麼是「我」?「我」指事物的不依賴其他事物的「自性」,任何事物都沒有這種自性,因此是「無我」。這裡的「人」主要是指自己,「法」主要是指除了自己以外的他人和一切法都屬於「法」範疇。

「人無我」的人指的是「人」的「自我」觀念。人的樸素的意識中從不把自己的身體當作自己,因此說「我的身體」如何如何。「我」和「我的」是不同的概念。這表明在人們的意識中還有個籠統的無法指出來的「我」。這個「我」是自我的主體,「我的」是我的一切都從屬於這個「我」,愛恨、利害、得失等都是從這個主體「自我」生髮出來,並以它為出發點。這種虛幻的,經不起分析考究的自我意識是自私意識的根源。人有了這樣自我自私意識,就產生愛恨,計較利害得失,目光變得短淺,品行變得惡劣。有了「人我執」無法覺悟「人無我」。有了「法我執」無法徹底覺悟「法無我」。

要想成佛,首先要破「人我執」,「人我執」就是「執著」有一個「我」的見解,執著是他人,不是「我」的見解。有了「我」的見解,就會有「人」的見解了,就有了「我」和「人」的分別心了。我們要破「我」和「人」的見解和分別心,才能逐漸覺悟「人無我」。如果你破不了「人我執」,永遠入不了佛道,脫離不了輪迴。覺悟了「人無我」之後要破「法我執」,「法我執」就是執著所有一切的法認為真有的,實在的。

我們要破這些見解,才能證悟「法無我」。如果你只證悟「人無我」,沒有證悟「法無我」的話,你進入了小乘,只獲得阿羅漢果。從實相上說,阿羅漢果不是究竟的涅槃,也成就不了法身佛、報身佛和化身佛。誰覺悟了「法無我」就徹底證悟了諸法皆空。在《般若十六部經》中講「十八種空」,只是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講的,歸根結底只有主觀,客觀就是「人空」和「法空」。我們不但要證悟「人我空」,還要證悟「法我空」;更進一步,我們不但見到空,還要見到空而不空;更進一步,我們不但見到空而不空,還要究竟無上的妙行;更進一步,我們不但妙行,還要圓滿到達不生不滅的究竟涅槃。

【般若波羅蜜多】上面已經解釋過了,就說菩薩的功行,已到究竟地,登彼岸之上了。圓滿到達不生不滅的究竟涅槃,要依靠智慧,這裡指的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而是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般若波羅蜜多實在是最高、最妙、成就佛果的根本。獲得彼岸不生不滅的究竟涅槃,需要一個很深的修行方法,而且更需要超越世間的智慧。很深的智慧來自於禪定,禪定來自於靜坐。只靠靜坐和初行的智慧達到彼岸究竟涅槃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首先應用方便法門,把心靜下來,然後放下、放鬆、安住在緣起性空之中禪定,那時侯我們的清凈心明顯出來,明凈的心觀察自心的本性,才能認識真空。這是深奧的智慧,只有到達深禪次定的境界才能顯明出來這個深奧的智慧,才能到達不生不滅的彼岸。

【時】是時間,這裡指的時間不是一般的時間,而是非常重要的時間,怎麼說呢?通過靜坐我們的心進入如如不動的禪定;通過禪定我們的清凈心明顯出來;通過明亮的靈魂及清凈心觀察萬法的本性,才能認識到萬法的本性是空;通過明心見到萬法的本性空,我們的明心進入妙有真空,我們才能真正的認識到人無我和法無我;通過認識無我和諸法皆空,我們的心脫離了八戲論,脫離了是非、善惡和真假的分別,我們的心自由自在,那時侯,我們的心自然達到在下面講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的境界。這些道理觀自在菩薩曾經在定中觀照彼岸智慧妙景時候悟出來的,所以他就傳教給弟子的。很多弟子走向這條佛道而成就的。(待續)

思考題:1、心經什麼重視修心呢?

2、人無我和法無我的區別在哪兒?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般若智慧的見證(一)

作者生根活佛

「照見五蘊皆空」這一句指的是《般若波羅密多》的見證,簡單地從字面解釋:「照見」觀照而見到的意思,「五蘊」是色、受、想、行和識。「皆」是一切與都是,「空」是沒有真實有的。合起來就是說「見到五蘊都是無實有的空」。

心意解釋:就是說,觀自在菩薩在定中觀照彼岸智慧妙景時,見到五蘊皆空。五蘊皆空的見證就是般若智慧觀照而獲得的境界,這個境界不是一般的,是空義,是性空,是本來空,是與一切萬有相和合的,不是相對的,不是沒有的,是有而空的,是非有非空的,苯教《無垢光榮經》云:「五蘊無我皆空,空而不離五蘊,照見蘊空無二,佛性自然明顯」同一個道理。

要義解釋:要到達彼岸及圓滿佛的智慧,必需要正確的見證與見解,如果沒有正確的見解,盲目樂觀地修行,永不達到彼岸及成就,沒有見解的修行就象雙手殘廢的人爬山一樣,永遠爬不到山頂。般若的正確見證就是徹底明白五蘊皆空,怎麼去明白呢?我們首先要認識五蘊,然後要認識無蘊是無我及空性,最後要認識空不離開五蘊,五蘊和空是無二的,這樣才能明白五蘊見空,才能使我們的佛性及空性自然就明顯而認識,才能令智慧圓滿而達到不生不滅的彼岸境界。我們怎麼樣才能認識五蘊和空是無二呢?這裡詳細地解釋一下「照見五蘊皆空」的意義。「心經」里有六個字,可分三個段落,1、照見,2、五蘊,3、皆空。(待續)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般若智慧的見證(二)

作者生根活佛

(接上文)【照見】是觀照而認識的意思,照就是觀照,見是認識及見地。這裡照就是般若的智慧去觀照,不是凡夫黏妄發光之妄照。見就是徹底了知證理之見,圓滿明亮真見,非同凡夫隨塵流轉之妄見。這裡照不是用光去照,而是心照,應用三個智慧;見不是眼睛看見,而是我們的心進入禪定時,我們的神識及心觀察世間事物,然後觀察諸法的本性,我們的心才能見到諸法的本性和自我之真心的本體,這才是般若所講的真正見。

怎麼才能明心見諸法的本性呢?通過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與接融到外界的色、聲、香、味、觸和法。怎麼去照見呢?眼根照色,眼識見色,我們的眼根就像鏡子,有照映一切色相的功能,但眼根見不到色的相,只有眼識能見到一切色的形相。眼識見到色相要依靠眼根。同樣耳根照聲,耳識見聲;鼻根照香,鼻識見香;舌根照味,舌識見味;身根照融,身識見融;意根照法,意識見法。怎麼見呢?我們要知道,我們的眼識是增上緣眼根(視覺器官)而生、眼識自力能見色,我們看到東西並不是眼睛和眼根能見,很多人認為見色是眼睛,如果眼睛見色的話,我們把眼睛和眼根割出來放在一邊,眼睛和眼根能不能看?因此見色不是眼根而是眼識。

這個眼識又從什麼地方來的呢?從心識那裡來的,所以我們見色是我們的心及識而見的,我們的心見色的時候,應用眼根的窗口而見色,因為,我們凡夫人還沒有破眼識的能力,而且我們的心見色的力量還沒有超越眼識的功夫,原因就是我們的心還沒有達到清靜,所以見色要依靠眼根,而且我們見色是有限的,有光才能見到,沒有光的話見不到,不像佛陀的眼睛那樣無限的,佛陀的眼睛已經徹底地破了眼識的業力,而且佛陀清凈心的功能超越眼識的功功效,所以佛陀的眼睛能見到萬法。

如果我們的心清靜,見色不用依靠眼根和光照。根據象雄耳傳來講,我們看東西的時候,並不是眼睛在看,也不是眼根在看,是眼識在看,對一個高僧來說,眼識以外沒有色,但凡夫人來說,還有對境色和眼識的分別,那時侯你已經墮下二相虛幻之中。我們的眼識如一位站崗,眼根如崗位,前面來人,眼識應用崗位能看到有人來,但不會分自己人和敵人,眼識立即通知第六意識,意識出來看人的時候,第一剎那的眼識滅,第二剎那的眼識起生。意識看人的時候能分清楚自己人和敵人,那時候,第七染污未那識出現,對敵人產生嗔恨和討厭,對自己人產生貪愛和歡喜,這些罪障積集在第八識阿賴耶識之上。

我們的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都增上緣識根而生、自力能對鏡,增添業障等一樣。我們要知道《般若經》里講的照見不是那麼簡單,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照見到外界的色、聲、香、味、融、法之後要認識五蘊等萬法皆空。

認識五蘊皆空的方法很多,依據《般若波羅蜜多》來說,認識五蘊皆空要應用上述講的「一心三觀」的方法去觀照一切諸法。在觀照的時候,全用智慧光,不能用虛妄心,如果應用虛妄心去觀照諸法的話,你根本見不到本性,反而見到的是虛妄相,產生煩惱,增添業障,染垢我們的清凈心,隱蔽我們的佛性。我們應用智慧去觀照諸法的話,不會有虛妄心去觀照諸法,既然沒有一些虛妄心,那未這種五蘊的虛妄相自然就顯現不出來了。

因為,那時候,完全是空的,沒有什麼可以顯現出來的緣故,一切現象就像水中的月亮,夢中的寶藏、鏡子里的影子,沒有一個實在的物質及體性。空是只有清靜心能照見,這個清凈心才是真實的,清凈心就是靈魂,除了這個清凈的靈魂以外萬法都是虛幻的、假的、空的。並且用智慧來觀照,就能夠顯出來真性空及本性空。總的來說,照見是功夫,智慧的運用,修行的樞紐。

我們一心三觀的目的是照見心的本性;照見心性的目的是獲得佛的三大智慧。佛的三大智慧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些智慧都是一心三觀而得的。空觀:一切諸法照見空,能斷見思惑,顯一切智,見真諦,真諦是一切諸法的本性。假觀:一切諸法照見假,能斷塵沙惑,顯道種智,見俗諦,就是對法界自然現象完全通達明白。中觀:一切諸法的本性空和現象假照見通融而中諦,能破無明,顯一切種智,見中諦,就是萬法的真諦是空,俗諦是有,空而不空,有而非有之中空和有融通。

一切智與道種智是一不是二,前面兩種的觀照均偏在一邊,未達到圓融。等到觀照功夫深了,知道一切性相理事是一不是二,對宇宙人生之真相完全明白,無絲毫疑惑,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見到中諦。所有這些對行者來說都是未曾有過的經驗,所以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和熟悉,並在這一新的境界中開始下一步的修鍊和認識。但我們照見五蘊皆空之前必須要認識五蘊,不然的話,盲目尋找事物,永不得手,因為,到達的目的是南方,但行走北方的過失也存在的。所以我們要了解五蘊是非常重要。(待續)

思考題:1、如何才能見到諸法的本性和自我之真心的本體呢?

2、一心三觀的重要性在何處?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般若智慧的見證(三)

作者 生根活佛

(接上文)【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蘊」是積聚義,究竟積聚什麼?積聚色法、受法、想法、行法、識法與五蘊法,人人都是五蘊而形成的,一切眾生積聚見思、塵沙、無明之煩惱而受生死,五蘊又名五陰,為何叫五陰呢?陰是遮蔽義,就是說五蘊法能夠遮蔽我們的本性及佛性,所以古五蘊被稱為五陰。

五蘊怎麼積聚起來隱蔽我們的佛性及真心呢?比如我們的身軀是色蘊,身軀是由四大(土水火風)五根(眼耳鼻舌身的根器)和合積聚而形成的,身軀自然遮蔽我們內部存在的意識、靈魂和佛性;受蘊就是由五識(眼耳鼻舌身識)與五塵(色聲香味融)和合積聚而有受(眼識受色,耳識受聲,鼻識受香,舌識受味,身識受融);想蘊就是由意識與六塵和合積聚而有想(意識著色想色,著聲想聲……);行蘊就是意識思維塵境造作善惡諸業,念念不停和合積聚以為行;識蘊就是了別諸法之本體,執持一切染凈種子,和合積聚以為識。扼要的說:"色』以集合而有,"受』以接觸而成,"想』以緣影而生,"行』以遍計而名,"識』以了別為相。再詳細地解釋一下五蘊:

一、色蘊是質礙義,凡有形質,有障礙者都叫做色。色蘊可分三:外色、內色、無見受色。外色就是外界世界等一切萬物;內色就是人的身體及肉體;無見受色就是意識、虛空等。這些都屬於色法。另外還分可見可對色、不可見可對色、不可見無可對色三種。1、可見可對色就是有顏色的,有形狀的,有動作的,眼睛可以看得到的東西都屬於可見可對色。2、不可見可對色是聲、香、味等,聲香味雖然不可以眼睛看得見,但耳鼻舌都有接受的可能,所以故稱為不可見可對色。3、不可見無可對色就是又名無表色,比如虛空、意識和靈魂等不可以眼睛見得到,又不可以耳鼻舌接觸到,故謂之不可見不可對色。

二、受蘊是領納義,就是說我們內在對外境承受事物之心及作用者,就是內在五識對外五塵而起領納一切境界及感受,叫做受。受蘊可分樂受、苦受、中庸受三種。1、樂受就是內識領納外界的順境,心裡歡喜的感受叫做樂受,比如說我們的眼識見到好看時,引起貪心及歡樂的感受;2、苦受就是內識領納外界的逆境,心裡難受叫做苦受,比如說我們的眼識見到不好的或者逆境時,引起嗔心及痛苦的感受;3、中庸受就是內識領納外界時,不樂不苦境叫做中庸受,比如說我們的眼識見到東西時,沒有歡樂的感受,也沒有痛苦的感受,好壞不分,引起痴心及樂苦不分的感受。

三、想蘊就是想像義,就是說我們內心存在的對外境而想像事物之心之作用者。上面講的已經接受及感受的境界,重加分別想像,這叫做想,比如說我們眼識見到的東西去分別好壞等想像的意識,想像的力量只有第六識,第六識想像的力量。

四、行蘊就是遷流造作義,常緣過去現在未來一切善惡之心之作用者,前滅後生,念念不停,所以叫做行,這裡行蘊指的是第七末那識,第七末那識的思力是極勝,分析的力量很強大。經典里行蘊可分五十一心所識。

五、識蘊就是了別義,體則八識心王,即對境而了別識知事物之心之本體者,能別諸識性境,執持一切種子,及一期壽命,指第八阿賴耶識。總的來說,五蘊就是萬有法,萬有法可分為色、心二法。色法是物質的一切現象,一切物質皆以色為代表。心法是精神方面的以心為代表,心法可分受想行識:受是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識對外界接觸所生之感受;想是第六意識,就是取境分別之知覺;行是第七末那識,造作思慮的作用;識是第八阿賴耶識,也是統一前四之心力,也有別的功能。五蘊如何生起呢?有了外界物質的色,心然後才有領受;有了領受,然後才有想像;有了想像,然後才有造作與行;有了依所造業,然後才有識。

諸佛為何重視五蘊呢?因為,一切苦皆有五蘊而生,另外,見到諸法的本性及成就佛也依靠五蘊。為何說,一切苦皆有五蘊而生呢?一切諸法的本性本來就是空的,但諸法的現象一切都存在而有的,諸法的本性空和現象有是誰也無法改變。但凡夫人看萬法時,只看到現象及色蘊,然後受蘊及前五識各用各的能力去領納外界,內識領納外界順境,心裡引起貪心,內識領納外界逆境,心裡引起嗔心,內識領納外界時,對外景不樂不苦,心裡引起痴心。

那時侯,第六識及想蘊出現,對外界產生能取和所取,精神和物質,意識和外境的念頭,事際上,空以外沒有物質的東西,意識除外沒有外境,但我們內心中存在的俱生無明力量越來越大,偶然出現一剎那的意識,它去搖動第七識未那識及行蘊,未那識出現了,在無始以來俱生無明中埋藏的我痴中產生 「我」和「我的」念頭,我們的妄念對外界的看法是顛倒,比如說,外界的東西根本就沒有一個永恆不變,但我們執著諸法是實有的,實在的。本來諸法是假象的,但我們執著諸法是真有的,所以我們墮入常見和斷見之中。我們的心裡產生妄念,諸法的本性本來就是空,根本沒有離開空,但我們把空的東西執著有的,假的東西執著有的,虛幻的東西執著真實的,所以我們的心裡產生一個對境和精神的分別心,能取和所取的分別心,好壞的分別心,這種見地是顛倒之見,我們容易墮入二相虛幻以及能取和所取分別之中,就是人我執和法我執。

「人我執」執著自己的五蘊之一為我,這個我,是永恆不變、獨一、清凈、快樂等的念頭並帶來法我執;「法我執」執著外境,執著「我」帶來對外境產生「我的」念頭,譬如,我的房子,我的家庭,我的一切等的念頭帶來煩惱障和習氣障。這些煩惱障和習氣障積集在第八識阿賴耶識及識蘊之上,在阿賴耶識上種下墮入輪迴及輪迴痛苦的種子。

簡單來說,比如我們眼前的敵人是色法,眼識看到敵人時,只看到人,但分不清楚親人和敵人,眼識立即通知第六意識,意識出來看人的時候,分清楚親人和敵人,那時候,第七染污未那識出現,對敵人產生嗔恨和討厭,創造了惡業,這些惡業積集在第八識阿賴耶識,惡業成熟及機緣熟悉時生起痛苦。那麼,為何說,見到諸法的本性及成就佛也依靠五蘊呢?下面皆空來解釋。(待續)

思考題:1、如何認識五蘊皆空呢?

2、諸佛為何重視五蘊呢?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般若智慧的見證(四)

作者生根活佛

(接上文)【皆空】指的都是空的意思,這裡指的皆是統統包盡無餘,就是一切的意思。什麼一切呢?上述講的所謂五蘊之法,就是說萬事萬物都是空。五蘊不但是人空,而且是法空,連照見的心也空。為何說五蘊皆空呢?一切五蘊法皆是因緣和合而生的法,因緣和合生來的法都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獨一的、自宰的,五蘊法都沒有一個自體存在的,也沒有一個實在的,沒有一個真實相與有相的。

五蘊法如夢幻一般,沒有一個真實有相的,若執著有相的話,那就是虛妄,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就是說明五蘊以及萬法皆是空的。但世間上的人,往往不明白空的道理,大家認為空就是什麼都沒有了。不知「空」有空間、虛空、空相、空義種種的分別。空間和虛空不用解釋了。空相是有相的,如空屋,人滿了,空相破了,所以「有」與「空」是相對的,這就是世人說的沒有就是空了。空義就是般若經中所講的十八空。

佛經上所說的「空」,是空義,是性空,是本來空,是因緣和合而來的,不是相對的,不是沒有的,是有而空的。這個空不是眼耳可以見聞,而我們的心可以認識到。那麼,為何說,見到諸法的本性及成就佛也依靠五蘊呢?因為,沒有色蘊的話,不會有受、想、行、識等精神的四蘊法。若沒有五蘊法,哪有諸法的本性空;沒有諸法的本性空,怎麼才能見到諸法的本性空;若沒有見到諸法的本性空,怎麼才能解脫輪迴的痛苦及達到涅槃的境界。

如何修五蘊皆空呢?我們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東西等一切色蘊都不要著相,首先想到色蘊都是無常而變化的,然後觀到假像如水泡與虹彩,最後觀照成空性;受蘊也一樣,我們遇到受用樂、或者苦與中庸(不是樂,也不是苦的受用)等時,我們的心不能跟隨樂、苦和中庸的感受跑,首先想到樂、苦、中庸的感受也是無常,然後觀成虛幻及夢幻,最後觀照成空性;想蘊也一樣,我們遇到事情才有分別好壞,那時候,我們必須要反觀自心,心關注在好壞分別的意識上,然後要明白這個意識是無常的,然後觀照成夢境幻想,最後好壞分別心也觀照成空性;行蘊也一樣,所有的意念及煩惱的思力,好壞分析的心所有五十一種,都是無常的,如觀照水中月影,最後都要觀照成空;識蘊是第八識心王,是壽命識,首先認識壽命識也是無常而變化的,然後壽命識觀成如雷電一般,最後壽命識觀照成空性。這樣才能證悟空性及成就佛。(待續)

思考題:1、如何修五蘊皆空呢?

般若智慧的效用

作者生根活佛

(接上文)「度一切苦厄」這一句指的是般若智慧的效用及功德,從簡單地字面解釋:「度」指的是救度與超越的意思,「一切」是所用。「苦」指的是煩惱和痛苦,「厄」是災難的意思。合攏起來,就是說「救度所有的痛苦和災難」。

心意解釋:觀自在菩薩在定中觀照彼岸智慧妙景時,見到五蘊皆空,才能救度所有的痛苦和災難,所以五蘊皆空般若智慧的功德及效用是無窮的,這個功德不是一般的,是度一切痛苦的功德,是獲得快樂的功德,是成就佛位的功德,不是世間的功德,而是出世間的功德。依據《無垢光榮經》云:「五蘊無我見空,脫離一切苦厄,」是一個道理。

要義解釋:一切眾生的身體是五蘊的資本,是一切痛苦、煩惱和災難的基本,如果證悟諸法無我及五蘊緣起性空時,我們內心的智慧就自然播發出來,認識自己心中本來存在的佛性,逐漸達到無上的境界及自然獲得無上的涅槃。那時候,能夠救度自己和他人所有的痛苦、煩惱和災難。這裡詳細的解釋一下」度一切苦厄「的意義。「心經」里有五個字,可分四個段落,1、度,2、一切,3、苦,4、厄。

【度】是超越、脫離、救援、解脫等的意思。比如說,我們遇到一個坎坷時,有人幫助下超越坎坷,也叫度;我們遇到危險時,有人救援下,脫離危險,也叫度;在災難中,有人救護下遠離災難,也叫度;自己心裡很煩,有人指點下,解脫煩惱及痛苦,也叫度。度的意義很多。但這裡指的度不僅是一般的痛苦和災難,而且要度輪迴無窮無盡的苦海、八萬四千種的煩惱、所有的災難,度自己還有度他人。這樣能度的人,只有佛和菩薩。

人間比較有能力的人就是皇帝(現在來說國家的總統),皇帝連自己還沒有脫離危險,怎麼能度他人;天界的神及宗教信仰的所有萬能神,沒有能力度他人脫離輪迴,因為他們自己還沒有脫離輪迴的痛苦;小乘的阿羅漢雖然脫離了輪迴的痛苦,但還有脫離煩惱障和所知障。只有登彼岸及一地菩薩以上的菩薩才有能力救度自己和他人的一切煩惱、痛苦和災難。佛才能徹底度一切的痛苦和煩惱。如果我們想度他人,教他們怎麼修行般若的智慧及佛的智慧,才能從苦惱的世界裡救出來。使得他們生到快樂的世界上去,叫做「度」。

【一切】是統統包盡無餘的意思,這裡指的一切是痛苦、煩惱和災難。

【苦】可分兩種:身上的病痛與疾病的苦和心裡的苦悶以及煩惱的苦。凡夫的苦多得很,大家說慣的,是「三大根本苦」叫三苦、「八支分苦」叫八苦兩種。三苦是苦苦、壞苦、行苦三種。

苦苦:意思是苦上加苦,就是前面的痛苦尚未斷盡時又遭受新的痛苦,如父親死後接著母親又亡;遭怨敵搶劫又死了親人;破財的痛苦接著人死亡的痛苦;得了麻風病未痊癒又生毒癰。無論生在輪迴之何處,都是唯有以苦上加苦而度日,無有一剎那安樂的機會。佛經里指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趣的苦都是苦苦。

壞苦:有叫變苦,就是說,在輪迴中片刻的安樂瞬間也將變成痛苦,如,現在充滿快樂之時,如果大火燒毀了房屋,突然遭受病魔的損害等快樂瞬間會變成痛苦。比如去年幾千萬的企業家,生活榮華富貴,今年破財流浪外地;上半年名聲十方,千萬人羨慕的明星,下半年得了癌症,或者自殺跳樓等等。我們現在世間的一切快樂都是壞苦,因為這些快樂不是永恆,而是暫時的,最終變成痛苦,所以人們壞苦叫變苦。在輪迴中的安樂、名譽、幸福,其實都無有絲毫恆常的,皆不離痛苦的本性。快樂的事情,作樂的境界,最容易過去,等到樂過去了,只有痛苦,所以叫壞苦。佛經里人間、阿修羅、天道與天神等三善趣的快樂都是壞苦。

行苦:在輪迴中我們這些自以為安樂的人們,好象沒有親身感受痛苦,但實際上也絕未超越痛苦之因,如穿衣、住房、裝飾及宴會等,一切都成了造罪業的因,一切所作所為也全部不離造惡業的虛偽之行,這一切業果唯有感受痛苦而已,所以叫行苦。簡單來說這種虛幻的世界,不論什麼事情,什麼境界,什麼物質的東西,時時刻刻不停的變遷及變化,這種變遷讓人類覺到很痛苦的。三界六道所謂苦都離不開行苦。(待續)

思考題:1、我們如何度他人呢?

2、萬法變化也是苦嗎?

般若智慧的效用(二)

作者生根活佛

(接上文)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不欲會,求不得。

生苦:在輪迴中的眾生大多數是胎生的,趨入父母的精血中,便形成凝膜、血肉和支節等肢體。住胎時期的痛苦:肢體和分支等諸根圓滿具足的時候,感覺到母胎中非常狹窄等如關在監獄中一樣痛苦。母親睡覺時如被山壓著一樣痛苦等。這樣住胎月數圓滿以後,出生時被三有的業風吹動,頭足翻轉顛倒。從整個盆腔中間出來時,猶如通過鐵孔一樣痛苦。如果母親產門狹窄不能生出,也許就死在母腹中或者母子二人全都死亡,即使沒有死但已感受到接近死亡的痛苦。出生後饑渴病痛等有各種痛苦時只是啼哭而已。當發育成長到韶華之年時,表面看來青春美滿,但實際上沒天不斷的走向死亡。這一切也都是與罪業相關聯的,所以只能成為惡趣之因。

老苦:在輪迴中的眾生大多數是正在享受之中,不知不覺就已感受到衰老的痛苦。這時體力減弱豐美食品不能消化;眼根減弱看不到遠處細小的物體;耳根減弱聽不清楚他人話;舌根減弱說話吞吞吐吐;意根減弱記憶模糊;口中牙齒脫落等遭受許多疾病和損害,一切行動也是無力艱難。無論做任何事都極不方便,即便是四周都有依靠物,也不能經常從床上起來。那時候,非常痛苦;無法忍受這種衰老的痛苦,所以內心希望儘快死去,但是實際上又非常害怕接近死亡等的痛苦。

病苦:在輪迴中的眾生大多數的身體是四大組合的本性,所以四大不調時,遭受風、膽、涎等各種疾病折磨,十分痛苦。現在旺盛的身體一旦染上疾病,體力完全消失,卧床不起,身體稍作運動也很困難。被迫感受藥味的苦、酸及針灸等痛苦。想到依此病可能會突然死亡,又非常害怕、恐懼。如果患了中風等病,活著和死了一樣,自己看到自己的面容也很厭惡。別人所做的一切事都看不順眼,護理的人也不能一如既往地耐心照顧,經常遭受疾病折磨,非常痛苦。

死苦:在輪迴中的眾生死亡突然到來,身心不安,惡趣的境界已經顯現眼前,所有景象都是十分恐怖的,一切感受都是痛苦的,身體的四大內收、肢體顫抖、呼吸窘迫、意識迷亂、眼睛變成灰白色的時候,已離開了人間,死主閻羅來到,中陰的境界出現了,無依無怙,裸體空手離開人間,十分可憐。如果是一個罪惡深重的人死亡,臨終時,想起以前所造的罪業時,懼怕轉生到惡趣,想到自己有自在的時候未修持對臨終有利的正法,所以追悔莫及,手抓胸口,胸口留下深深的指甲印痕而死去。無論老幼死亡都會突然降臨,所以出生以後,就應修持對臨終有益的正法,但我們以前沒有憶念死亡,一直扶親滅敵,財富等而奔波忙碌,這的確是令人遺憾的。我們不能確保這種死亡今天不來。那時唯有正法決定有益,別無依處。

怨憎會苦:沒個人都一樣為了養家糊口等終日庸庸碌碌,增加財產,也擔心遇到怨恨的敵人而對財產白天守望、夜間巡邏,結果卻無濟於事,一切財產受用也會被敵人享用,白天遇到強盜,夜間遇到盜賊等突然出現而遭損害。總之,無論有多少財產受用也只是積累、守護、增長等無量痛苦的本性。有些人自己積累的財產他人用,最後說不定為了財產送命。如有一隻羊也有擁有一隻羊的痛苦。如果沒有財產將遠離仇敵,安樂無比。所以應當觀修:如同往昔聖者前輩的傳記中所說的那樣,根除對財產貪執,象野獸生活一樣唯一修持正法。

愛別離苦:一切有情的眾生都是貪愛自方、嗔恨他方、偏袒親戚、朋友一方,為了他們而感受愛恨等諸多痛苦。我們周圍的親戚朋友暫時聚合,但他們有生命,所以無常的,都是別離的本性。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如果親友死亡,甚至比自己遭受痛苦的那些人還痛苦。特別是父母親慈愛憐愍兒子,擔心他們挨餓、生病或死亡。兒子生病自己寧願死亡代受兒子的病苦,為了心愛的兒子,寧願獨自感受痛苦。可是,父母親等雖然自以為慈愛孩子,但慈愛的方法是完全顛倒的,最終只是害了他們,給予財產,為他們迎娶作為終生伴侶的妻子,實際是把他們束縛在輪迴的繩索上,並且教他們如何增長財富,如何扶助親友,如何制伏敵人等造不善業的方法,導致他們無法從惡趣深淵中獲得解脫,實際上再沒有比這更嚴重地危害他們的了。

求不得苦:在輪迴中的所有眾生沒有一個人不希望幸福快樂,但是幾乎誰也不能如願以償。為了今生的幸福、儘力辛勤勞動,但是如果沒有前世的福德因緣,只靠暫時的充腹也很困難,並且自他備受痛苦,而最終所得到的只是墮入惡趣無法解脫而已。如有人為了充饑食用飲食,但卻導致疾病危及生命;有人為了追求利潤而去經營,卻遭怨敵破壞淪為乞丐等。有人為了幸福建造房屋,但是房屋倒塌自己喪命等的痛苦。

不欲臨苦:在輪迴的眾生中雖然無有一人希望感受痛苦,但不願意也要感受,如富翁的僕從等那些人僅僅犯了很小的過錯,就要感受許多痛苦,雖不情願也要承受那些痛苦。所以,財產受用、名聲、權利、幸福等產生的因是自己往昔積累的善業,如果有這樣的因,其善果不希求也自然會得到。我們應當依靠知足少欲這一無盡的財寶,修持真實的妙法,若不這樣,雖然入了佛法而精勤今生世間的瑣事,那隻能是自己痛苦,被聖者呵責。總的來說大千世界中的所有眾生無有安樂,尤其是我們這些生在南瞻部洲的人們,如今處於五濁惡世無有絲毫安樂之時,唯有感受痛苦。以上說的種種苦厄是單就人類說的。

講到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那就有無窮無盡的痛苦。很多人只知道人間有痛苦,還不知道天界神仙的痛苦,天界的福寶大,生活相對來說快樂,但到了天上福報享盡了,快要死的時候,就要出現五種哀敗的五相來了,身上的花乾枯了;衣服污穢;身體不清潔;身上出汗;座位上覺得不舒服,那時候,知道自己死,而且知道來世出生在那裡,所以非常痛苦。在色界的初禪天有火災,二禪天有水災,三禪天有風災,四禪天和無色界有病災和死亡災。所有眾生有不同的痛苦和災難。

【厄】字是災難的意思,依據經典中講的災難可分八種災難和四大災難。八種苦難,即:敵難(敵人)、傳宗難(沒有後嗣)、外道異難(邪見)、詛咒難(巫術咒)、龍難(龍病)、生命難(短命)、曜難(腦出血病等)、蛇難(動物帶來的災難)等所致八種災難。四大災難是地震災、火災、水災、風災。另外,打仗軍災,飢餓苦災、疫毒病災、魔鬼附體災、枷鎖及吃官司坐牢災、怨賊災難等一切磨難都叫厄。

總的來說,眾生所有的痛苦和災難都和五蘊有關係,因為有了這個五蘊,人們執著五蘊,創造了種種業,把我們的佛性遮蔽住了,眾生就迷惑,不分是非和真假、就會顛顛倒倒,造出種種痛苦的因及業,造業就是受苦厄的因,上面所說的種種苦和厄,就是因果報應。五蘊就是一切苦厄的根本,所以要免掉一切的苦厄,一定先要去掉那五蘊,只有把苦厄的根本拔除清楚了,就不會有苦厄。我們要知道除了清凈心以外,所有其他的一切都是虛幻的、假的、都是妄心變現出來的,那未就沒有一樣不是空的了。

五蘊既然是從妄心中顯現出來的,一個沒有實在及真實的,都是空的,那麼,為何說從這個五蘊中生出生種種苦厄呢?五蘊本來就是空的,但人類的概念和執著,把自然的東西隱蔽起來,應用假造的東西,真假不分,可以說眾生很愚痴,沒有智慧,不能夠觀照到這五蘊是虛幻的,假的,不實在的,空的,所以就生出上述講的種種的苦厄來。所有的菩薩觀照自心和性空自在,明白看透了五蘊皆空的道理,哀憐一切眾生愚痴,他們自己從上述講的痛苦裡出來,而且他們從苦厄里解脫的經歷很豐富,所以佛菩薩把這五蘊皆空的道理來教化眾生,使得一切眾生也都曉得一切都是空的道理時,一切的痛苦、煩惱和災難等種種的苦厄自然就沒有了,自然就脫離痛苦。

這就是救度一切苦厄的最妙法,也是最殊勝法門。很多人認為,世間的法帶來痛苦與煩惱,事際上,現實世間的法並不是你產生纏縛煩惱苦悶的主要原因,你的主要問題是在你自己長時期處在個人主義的小圈子裡生活太久,自私自利,追求完美,執著貪心,心事放不下,所以你的腦子很迷惑而煩惱苦悶。你針對這種情況,現在就要把心胸擴大,一切心事都要放下,沒有任何思想包袱,讓心安靜,安詳,清靜,輕鬆,這樣久了,你的腦子慢慢就會清醒起來,心性也覺醒了,自然覺悟諸法的性空,空分的心就明明白白了,自悟智慧也顯露出來了,你對世間和事物的看法也改變了。

這時候,你就有機會在世間法的顯現上認識與見到自己的佛性。現在很多人總在文字上會講五蘊皆空,但不會從自心上去認識五蘊皆空,所以學佛十年,研究四十年,閉關七年,最後還沒有弄清楚,在弄得沒有辦法時,有些對佛法產生邪見,有些人佛法認為迷信,有些人半途而廢,有些只好今日求佛,明日求法;有些人求福報,求神通,死要一個有相的憑據,這些人離佛道更遠了,永不脫離苦厄。有些修行人往往有口頭禪,說:「莫著了空!」這是怕他執著空見,因為他根本不明白佛說空的道理,總在空有二法的見上作道理,格外攪擾不清了。所以真正的了明空有不二,證悟五蘊皆空,空則破色,破色則心空,這才是度一切苦厄的第一法門。

我們如何修呢?我們遇見任何痛苦時,把痛苦觀照成空;心裡產生煩惱時,把心煩的事情觀照成空;遇到任何災難時,同樣觀照空,必須要想到空,才能度一切得痛苦、煩惱和災難。(待續)

思考題:1、我們如何脫離八苦呢?

2、苦和災有區別嗎?

請求般若智慧者

作者 生根活佛

「舍利子」這一句指的是請求般若智慧者,從簡單地字面解釋:「舍利子」是梵文,指的是「舍利弗」,這裡指的是一個人。

心意解釋:舍利子是個名稱,比如,佛身上的舍利子,指的是佛牙、佛骨、骨灰之類肉體的遺物,和《般若心經》里指的舍利子毫無關係,《般若心經》里指的舍利子是一個人的名字,是觀自在菩薩的弟子。

要義解釋:印度佛教徒認為舍利子不是一般的人,是釋迦牟尼座前十大聲聞弟子之一,在聲聞乘中,他是智慧第一。

而且釋迦牟尼有二大得意的弟子之中他的智慧又是第一。但姓舍利子的人不是一個人,過去也有姓舍利子的人,將來也會出現的,而且不同的地方也有姓舍利子的人,因為舍利子是個稱號。

《般若波羅蜜多》里的舍利子是個又聰明又勇敢,很多弟子中他勇敢地站起來,問觀自在菩薩:「若是有人要修《般若波羅蜜多》,如何學修及進行深奧般若波羅密多?」觀自在菩薩向舍利子講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等說出許多深妙的道理來。

般若智慧佛理精華

作者 生根活佛

(接上文)「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六句經文指的是所有般若智慧佛理精華,也是指般若智慧的大道理及精妙的道理。從簡單地字面解釋:「色不異空」指的是色不離開空,「空不異色」是空不離開色,「色既是空」是色就是空,「空既是色」是空就是色,「受想行識」中受指的受蘊,想指的想蘊,行指的行蘊,識指的識蘊。「亦復」是也,「如是」象這個的意思,合攏起來就是「色不離開空,空也不離開色,所以色就是空,空就是色,受想行識等四蘊,也象色一樣不離開空。」

心意解釋:色和空這個道理不是一般的道理,是認識宇宙自然觀和人生觀的大道理,也是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成就佛位的大道理。依據《無垢光榮經》云:「色相即是空性,空性既是色相,受想行識形相,亦是不離空性」是一個道理。

《心經》首四句是一個意思,總是說色空不二的道理。觀自在菩薩講般若波羅蜜多的思想,諸法皆空大道理時,怕眾生誤會,就一步又一步的往上講空,首先我們眼睛看到的色講空,然後繼續講受、想、行、識講空。讓眾生儘快認識空性,不讓產生誤會。

所以觀自在菩薩有不同的角度來講色是空,第一,從方便法門「不異」的角度來講色是空,首先解釋一下異的意思,異是不同的、兩樣的、離開的、分開等的意思。不異是沒有不同的、沒有兩樣的、不離開的、不分開的意思,這裡不異是方便話。第二,從正理法門「既是」的角度來講色是空,即是的意思就是一個的,不能分的,是正理和究竟的說法,斬金截鐵,毫無猶豫。

要義解釋:般若講的色和空不是一,也不是異,而是無二的,所以空和色不是相對的,也不是絕對的,般若講不離開色相以了解空義,不離開空相以了解色義,所以非常難懂的。這裡詳細的解釋一下,般若智慧佛理精華,《心經》里總共有六句,可分五個段落,1、色不異空,2、空不異色,3、色即是空,4、空即是色,5、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色不異空】:諸佛和菩薩為什麼說色不異空?就是為了消除眾生對色及萬有現象產生有實體的、有實在的、永恆等執著常見的虛妄心,就說色不異空,如果直接說色既是空,眾生不接受及不理解,反而產生誤會的。所以菩薩方便的話來講色和空的問題。

菩薩對執著色有實相的、實體的、實在的眾生說,色是有形象可以看到的,不是沒有的。但要曉得凡是我們所看到的色與相,都有變化的,都是虛幻的,假的,不是永恆及實在的,都是眾生的虛妄心中變現出來的虛妄相。

所以色的相和空的相沒有不一樣的,也沒有不同的,都是虛妄的、一樣都是空的,還有什麼色和空的分別呢?既然色和空沒有分別,那就是一樣的了,沒有什麼兩樣的了,所以說「色不異空」。

這裡色指的是身體及宇宙一切萬有的現象,一切萬有現象的本質與本性沒有一個實有的、實在的;空也一樣沒有實在的,實有的,所以一切萬有現象的本性和空沒有什麼不同的;一切萬有的現象如冰,空如水,一切萬有的現象都離不開空相的,就象冰離不開水一般;另外一切萬有的現象是緣起假象而形成的,所以稱謂「色」,空相是緣生無性的,所以稱謂「空」,所有假象的色相都無實體的,都是空的,無法分開的,所以說「色不異空」。

按照密宗來講萬有的現象叫明,這個明本來就是空的,所以明不離開空。依據大圓滿來講諸法是自悟智慧的現象,自悟智慧的本性是無相無形的,所以一切現象和空性是無分別的。

【空不異色】:既然色和空是一樣的、不離開的、不分開的、沒有什麼兩樣的,那麼,諸佛和菩薩為何反倒地說空不異色呢?因為,有些眾生對般若心經所講的空有偏見的看法,空認為兔角一般什麼都沒有,這樣很容易墮入斷見,所以諸佛和菩薩有方便的話題來解釋般若講的空和兔角的空不一樣,兔角是沒有色相的,什麼都沒有,般若講的空不離開色,不分開色,上面講色和空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兩樣的,反過來說,般若所講的空和色也是一樣的,也沒有什麼兩樣的了,所以又說「空不異色。」

另外,一切萬有的現象雖然無實在的,無實體的,但還是有分明而顯現的,這個顯現離不開空性,故說「空不異色」。按照密宗來講萬有現象的本性是空的,但這個空的自性自然就有明顯,所以空不離開明。依據大圓滿來講諸法本來就清凈,本來就無相無形的,但清凈的空性本來就具備萬法顯現的力量,空性本有自顯自明的智慧,所以萬象的空性和自顯自明的智慧是無分別的。(待續)

思考題:1、佛教講的空是否存在呢?

2、顯宗、密宗、大圓滿講的空是否一個道理嗎?

般若智慧佛理精華(二)

作者生根活佛

(接上文)【色既是空】:既然色和空沒有什麼兩樣,那末就是空了,所以菩薩就斬金截鐵,毫無猶豫地說「色既是空」。為何菩薩有那麼決心呢?因為菩薩看到一切色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起的,總有一天,因緣和合的物質一定會因緣分散的,都是無常的,所以說色既是空。另外,不必要色相毀滅之後開始說空,色法因緣和合生起的時候就沒有獨立的、自在、實體、真有的,本來就沒有本性的,只不過我們虛妄心中顯現的虛妄相產生執著有相,實際上,一切萬有現象都本來就是空的,所以叫做「色既是空」。

【空既是色】:既然色和空沒有兩樣的,反過來說,就是空和色也沒有兩樣的了,所以說空既是色。一切萬有的現象是從空中虛幻而生的,如虛空出現雲彩,我們看到雲彩的色相時,雲彩多色,但云彩的本體是無實在的,是空的,同樣一切萬有的色法的本體也是空的,但空性自然具備萬法顯現的力量,也顯現萬法的,所以般若所講的空是空而不空,不絕對的空,也不是相對的空,而是自然的空,是自然的大道理。

以上所說是緣起性空,何謂緣起呢?何謂性空呢?世間上的萬事萬物,並不是莫名其妙而來的,也不是無緣無故而生的,也不是某萬能神創造而來的,萬法都是因緣組合而生起,這叫做緣起。一切事物既皆仗因托緣而生,自然沒有實在不變的個性和本性,因此說為性空。以其沒有不變的本性,所以才能在一定的場合下,而和合產生另一種的事物,例如木頭火燒則成炭,水中加灰塵則成泥水等。一切事物若有本性實有的話,那就永恆不變了,所以不能永恆不變,就是沒有本性,因萬有的現象無本性,所以緣起而生,若萬法的本性本來存在,那就可以說萬法是永恆不變的,這便是"色不異空』等四句的道理。

因緣起而性空就是「色不異空」的道理,依性空而緣起是「空不異色」的道理;緣起無自性當體即性空是「色即是空」的道理;性空為緣起所依即是緣起之本體是「空即是色」的大道理。《無垢光榮經》中講的諸法「緣生有相無性」就是色不異空的道理,白話「有而非有」;「無性緣生有假相」是空不異色,白話「空而不空」;「緣生形相無性」是色既是空的道理,白話「色就是空」;「無性因緣而生」是空既是色的道理,白話「空就是色」。

又緣起不能離開性空,因為一切萬有的假象來自於性空,這叫色不離空;性空也不能離開一切萬有的現象,若沒有一切萬有的現象,便不能顯示性空,這叫空不離色。色和空既然都是沒有體性的,一樣是空的,那末自然可以說「色就是空,空就是色」。不過凡夫執著在「有」的一邊,不論什麼境界,也不懂什麼空性,他們認為自己執著有相是對的,都算是真有的,看不到萬法是假象的、虛妄相、虛幻的,所以只看見色,不看見色是空。

小乘明白了空的道理,又偏在空的一邊,所以只看見空,不看見色了。觀自在菩薩是個大乘,所以所有菩薩都講大乘法,大乘佛法圓通自在,沒有偏見的思想,所以說色和空,空和色都可以圓通融合的。如果明白了上面所說的道理,則徹底認識宇宙諸法不能離開空性,空性也不能離開萬有現象的大道理。我用虛空中的太陽和陽光來比喻,就明白了,色譬如陽光,空譬如太陽,陽光和太陽沒有兩樣的,也沒有不同的,不能離開的。沒有陽光就沒有太陽,沒有太陽就沒有陽光,所以可以說陽光就是太陽,太陽就是陽光。色並不礙空,空並不礙色,就象陽光不礙太陽,太陽不礙陽光。有些凡人有這樣想法,有了色就不能有空,有了空不能有色,這種想法不是真確的思想,是偏見的思想。

實際上有了色就有空,有了空就有色,就象有了陽光就有了太陽,有了太陽就有了陽光。般若講的四句與大圓滿法中「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心既是佛,佛既是心」意思相同。心外無佛和色不異空,佛外無心和空不異色,心既是佛和色即是空,佛既是心和空即是色,說法很相似的。

總的來說一切萬有法的本性和虛相是不離開的,也無法分開的,就是說空而不空,有而非有,空有不二的道理。我們修行也修的就是色和空融合為一及無二無分別,這才是真正般若的見。凡夫不知緣起性空之理,處處執著,所以他們的思想是常見的,小乘二人雖然認識空,但處處忘念空,所以他們的思想是斷見的。

我們修行時,一切諸法要觀空,但不能當成兔角一般偏見的空,諸法的本性是空的,現象是有的,空和有是無二及無分別的,這樣反覆的熟悉,最後觀的念頭也要消除,自然的安住在空有無二之中,這樣才能自然達到空有無二的境界。空和有本來就平等的,沒有什麼二邊的,`但人們把空和有分別的,本來凡夫認為空是什麼都沒有就像寺院里沒有和尚一般的空,但大家必須要認識般若講的空是真空,是妙性的空,不是斷滅的空。斷滅的空是認為任何法都是空的。

很多人認為空是人死了之後什麼都沒有了,自己造的業也沒有了,沒有什麼去受報應的,儘管放大了膽去造惡業,也不要緊,都是空的,這就大錯特錯了。小乘佛教說的空屬於斷滅的空,色滅掉了才是空,空滅掉了才有色,或者色以外有空,空以外有色。這都是著相的見解,看做色就是色,空就是空,色不是空,空不是色。它們不承認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見解。我所說的色和空無二的道理,以上述講的三諦有關係,如何有關係呢?色是俗諦,空是真諦,色空不二是中諦。色不異空是真諦,真諦可以破凡夫執著「色」的見解及凡夫著有之我執,當修上述講的空觀。空不異色是俗諦,俗諦可以破小乘執著「空」的見解及著空之法執,當修假觀。

色空兩種執著的見解都破了之後,還有修學下一步,色既是空,空既是色的道理,這個道理是中諦,中諦可以破權教菩薩的空假二邊之執,當修中觀。這樣修學才能破二執法和二邊相。色不異空就是上述講的空觀,空不異色就是假觀,色既是空,空既是色就是中觀。這四句經文是總講色和空一樣的大道理。下面簡單的告訴大家受、想、行、識和空一樣的道理了。(待續)

思考題:1、什麼叫做緣起性空?

2、小乘講的空和大乘講的空之間有什麼樣的區別?

般若智慧佛理精華(三)

作者生根活佛

(接上文)【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觀自在菩薩講色和空不二法門,眾生才認識色和空是無二的,沒有不一樣的,是一樣的,但眾生很迷惑,他們知道色和空是無二,但對受、想、行、識及精神和空之間還有疑惑,所以菩薩就有簡單的八個字來解釋,我這裡先解釋「亦復如是」的意思,亦復兩個字,都是「也」的意思,「如是」兩個字是「象這個」或者「是」的意思。總的來說「也是」,或者「也象這個」的意思。

簡單來說,不但色是空,受、想、行、識也是空;或者受想行識也象這個(色既是空,空既是色)道理。「受、想、行、識」和「空」是沒有什麼兩樣的;「空」和「受、想、行、識」也沒有什麼兩樣的;「受、想、行、識」就是「空」;「空」就是「受、想、行、識」,和以上所講的色和空是一樣的道理。不過色是物質的現象,受、想、行、識是心理的現象,性資不一樣。

物質的性質很容易理解,所以菩薩先講色和空的道理,然後再講心理的性質,雖物質和心理的性質不同,但都是因緣生,無自性,無實體,不可得,都是虛假的,不真實的,所以也就和「空」一樣的,受想行識也是緣起性空的。有了色才會生出受、想、行、識四種蘊來的。所以觀自在菩薩說這個色,說得詳細些,說到受、想、行、識,就說得簡單。若是要說明白,那就「受、香、形、識」四種,每種都應該要說四句,譬如,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既是空,空既是受;想不異空,空不異想,想既是空,空既是想;行不異空,空不異行,行既是空,空既是行;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識既是空,空既是識。

若每一種這樣要說四句,四種就有十六句,句句說法都一種說法,不必要這樣講,所以觀自在菩薩就用「亦復如是」四個字來包括的。也簡單的一句話來解釋清楚受想行識也是空了。

這段經文的總結是《心經》精妙的道理,說明五蘊皆空的大道理,諸佛和菩薩經常講的空和兔角一般的空不一樣,兔角的空是無法講,也很容易理解。諸法皆空的空不能當作無講,如果諸法皆空的空是什麼都沒有,那就不難懂,也不需要諸佛和菩薩來解釋。為什麼我們很難懂五蘊皆空的大道理呢?因為世人的觀念空和色是對立的,色不是空,空不是色。如說色就是空,空就是色,很難使人了解。

般若講的色和空不是相對,而是無二的,般若講不離開色相以了解空義,不離開空相以了解色義,所以非常難懂的。般若講的空不是色相消失說它是空,或者空相消失說它是色,而是講空色同時,空和色是一樁事。般若講的色就是空,也是空的妙有,這個妙有是非有及空,般若講空既是色的意義是,這個空是色的真理,空有妙有的色相,所以般若說的空是真空不空,空而非空。

空是色的真理,色是空的妙有,妙有和真理是無二,這是很難懂,若是了解有而非有,空而非空的大道理,才能徹底的認識諸法皆空的道理,也理解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既是空,空既是色的大道理。般若經典「亦復」兩個字都是「也」的意思,為什麼觀自在菩薩用也也反覆字呢?第一也就是說不但色如是,受、想、行、識四蘊也如是;第二也就是說不但五蘊如是,宇宙萬有的有相,和下面一切法,如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諦法,六度萬行的智得等,也是無相,也是的性空。

如何修色空不二呢?上面講的佛理記在心裡,我們眼睛看到的東西等一切色蘊先要觀成水泡與虹彩,然後觀照成無相與空性,但這個空不是絕對的空,也不是單空,而是真空,因為還有萬法現象的功能和力量,這個力量也是空,諸法本性是空,自性是有色,所以我們的心不要跟色蘊跑,也不要空性跑,自然安住在色和空不二之中,最後安住的意念也歸回空,在色和空之中自然放鬆,這才是真正的修行;受想行識也象色空不二之中安住、放下、放鬆及安靜去修鍊,才能悟到色空不二的佛性及般若智慧所講的佛理。(待續)

思考題:如何修色空不二呢?

般若智慧的真理

作者 生根活佛

(接上文)「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這五句經文指的是般若智慧的真理,這個真理不是一般的,是一切諸法的真理及本性,也是一切眾生需要認識的真理及達到的目標。從簡單地字面解釋:「舍利子」上述已經解釋了,「是」指以上所講的五蘊,「諸法」指的五蘊等所有的法,「空相」指空的相,「不生」指的無生及沒有生,「不滅」指的是無毀滅及沒有滅亡,「不垢」就是沒有染垢,「不凈」指的是沒有不清凈的,「不增」指的確是沒有什麼增添的,「不減」指的是沒有什麼減少的。合攏起來就是「以上講的五蘊等所有的法是空相的,所以諸法沒有什麼生和滅亡的,也沒有什麼染垢和清凈,增添和減輕的分別」。

心意解釋:五蘊等一切諸法本來就是空相及空性的,諸法的本性空是自然的,所以空性是無生、無滅、無垢、無凈、無增、無減,不可言說、不可思議、不可比喻,超越了八大戲論,本來就沒有任何概念,一開始是什麼樣子,最終還是什麼樣子,誰也無法將它改變,只是人類執著諸法有生,有滅,有染垢的,有清凈的,有增添的,也有減少的,但人類的理解和思維沒有達到自然的境界,所以才建立概念,強立地分別凈不凈,執著有增和有減,還有這些法那些法的分別。實際上,一切諸法都是無相與無形的。依據《無垢光榮經》云:「諸法即是空性,空性不生不滅,本性不垢不凈,自性不增不減。」《二十一訣竅精髓經》云:「法身無相、無形、無對境,在於芸芸眾生心內,它無邊無際,遠離戲論與極端。」是一個道理。

要義解釋:《心經》後四句有不同的角度來解釋一個道理,總是說諸法的本性空和自性相不二的道理。觀自在菩薩深刻的給弟子舍利子講諸法空和相的大道理,我這裡給大家詳細的解釋一下,心經後四句的意思,舍利子就這裡不用解釋,因為上述已經解釋了,那麼為何心經里又重複說舍利子呢?觀自在菩薩已經講了一個很精妙的道理,此時還要講很深奧的真理,在要點及關鍵上,菩薩很鄭重地又呼叫舍利子的法名,意思讓舍利子要鄭重地記住我(菩薩)說的真理。這裡詳細的解釋一下,般若智慧的真理,在《心經》後四句可分四個段落,1、是諸法空相,2、不生不滅,3、不垢不凈,4、不增不減。

【是諸法空相】:這裡的「是」指以上所講的五蘊,「諸法」是一切法的意思,法是什麼?「法」是梵語「達摩」,象雄語「吉」,藏語「曲」苯教「苯」的意譯,有十多種含義,一般指存在、認識對象、道路、風俗習慣、學說、法則規律等等,此處的諸法指「一切存在的事物」。法是心影,是心中緣起的一切萬有的現象,叫做諸法,諸法就是以上講的五蘊,也包括以下將要講到的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和四諦,還有無為法和有為法,有相法和無相法等一切萬有法都是空相的。為何說空相呢?「空」字就是「真空」,「相」字就是「實相」。真空就是眾生的真實性,也是諸法的本性空性(空),實相就是眾生的真實性現出來的真實相,也是諸法的自性現象(有)。

真實性和真實相是離不開的,也無法分開的,沒有兩樣的,它們是體一不是體二,所以真實空就是真實相,真實相就是真實空。依據大圓滿講的諸法的本性是空,自性是明,明就是空,空就是明,空明不二,一個道理。為何說諸法的本性空呢?因為諸法是心影,是心中緣起的種種道理。如果沒有對象,也就沒有心,沒有心就不會有法了,一切萬有法都是因緣而生、所以諸法的本性及本質是無自性,無實物,無形象,無色相,無實在,不可得,本來是空,不是造作出來的空。

那麼,什麼都沒有嗎?也不是,諸法的本性就像虛空一般是空的,但虛空中有日月星辰,空氣、溫暖、雲彩等,諸法本來也是空,但這個空沒有離開過自性中顯現出來的萬法現象。這個現象就是自性及實相,實相的本性也是空的,所以空相是無二的。古人說:「心生法生,心滅法滅,心既是幻,法豈是真!諸法是說一切法,就是一切心。」但世間上的眾生很迷惑,總認為以心緣心,以法緣法,不知諸法的本性是空,執著諸法是實有與實在,所以固執和爭執。

固執萬法有相,爭執諸法的相是生相、滅相、垢相、凈相、增相、減相。這個六相都是從虛妄心中顯現出來的虛妄相,實在都是沒有的,所以叫諸法空相,但眾生很迷惑,不明白這些道理,也不明白空的道理,執著有相的,所以就覺得一切諸法都是有的,不是空的。從內體的一面看,執著自己的身體、皮肉、手腳、骨血,一定是有的;從外面來看,執著了房屋、金錢、家庭、親敵,一定是有的,所以用盡的方法,積累財產,追求完美,造了不少的惡業,自己受了無盡的痛苦,真是可憐,所以,所謂的觀自在菩薩就提醒迷惑的眾生,就講下面諸法的正理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原理。(待續)

思考題:1、真實性和真實相的區別在哪裡呢?

2、心滅法滅說法是正確嗎?般若智慧的真理(二)

作者 生根活佛

(接上文)【不生不滅】:佛經上最不容易了解的就是這一句,上述講的五蘊和下面講的十八界等一切萬法既然都是空的,從空中所現出來的「相」,也是空的,都是虛妄的,所以《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既然是虛妄的,那就每時每刻在變動,沒有一定的相了,怎麼樣的虛妄心就現出怎麼樣的虛妄相,譬如,一碗水,六道有不同的虛妄相,地獄看起來水是鐵火;餓鬼看起來,水是污血;魚蝦看起來,水就象我們所住的房屋一樣;人看起來是水就是水,阿修羅看起來水就是是兵器;天人看起來水是甘露和琉璃(青色的寶石)。

眾生可見得的相是沒有一定的,是虛妄相,不是真實相,若是真實的相,那就永遠不會變的。虛妄心中顯現出來的虛妄相都是空的,所以,可以說諸法的本性是不生不滅的。我們如何能徹底認識不生呢?我們能夠明白了五蘊等一切諸法都是空的道理,心中就自然清凈的,自然安靜的,智慧的光就自然發露出來,那時侯,一切虛妄的法自然就消滅了,就是說徹底的認識一切虛妄法的本來面目,才知道一切虛妄法是本來就沒有的。並不是滅了它才沒有的,譬如,大家都認為太陽光一曬,消除了太陽上面遮蓋的迷霧,實際上,太陽上面本來就沒有迷霧,並不是陽光消滅,而是本來就沒有。

譬如你沒有明白五蘊是空的時候,你對色蘊產生貪戀的心;對於受蘊產生領受的心;對於想蘊產生思緒;對於行蘊產生遷流不歇的心;對於識蘊產生分別好壞愛恨的心。種種的妄心都會生出來了。若是明白五蘊都是空的時候,一切虛妄心就不起來了,完全認識諸法皆空,那時侯,你才能徹底地認識了諸法是無生無滅的。另外原理來講,一切諸法的本性是不生不滅,有四種原因:

(一)不自生:就是說諸法不是自生的,若是說自生,那麼,過去生的?還是未來生?或者現在生的?過去已經過去了,不可生到的。未來還沒有出來,也不可生到的,說現在生,那就不用生了,已經用了,實際上,現在也不可生的。另外,諸法是不可能自生的,因為它是無本性的,無實在的,而且因緣和合而生的,所以不能說自生。

(二)不他生:就是說諸法不是他生的,若是說他生,那麼,石頭能生龍,龍生狗,這是不可能的,所以萬法不是單靠他緣而生,還是不能離開我這個布,所以也不是他生。

(三)不共生: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那麼共生嗎?也不是共生,因為兩面也都是緣生,兩面都無實體、無實有,只是一個偶合,所以也不是共生。

(四)不因生:大家都認為因而生的,實際上,諸法的本性是無形無相的,無因無緣的,沒有因那來的果。我們執著的假相,覺得因緣和合而生的,但最終還是「生而不生」的道理。

所以一切諸法的真理及本性是不生的。滅是對於生說的,有了生才有滅,諸法本來就沒有生,哪裡會有什麼滅呢?所以諸法是無生無滅。有些經典記載,諸法的本性是無生的,因為諸法的本性是空,空是無生的;諸法的自性是無滅的,因為諸法自性是有,有是無滅的,所以佛就說色就是空,空是無生的,空就是色,色是無滅的,因為空是無滅的。

無生能破常見及人我執;無滅能破斷見及法我執。以上面講的般若空觀的見是真諦,真諦是不生;般若假觀的見是俗諦,俗諦是不滅;般若的中觀的見是中諦,中諦是不生不滅。這些道理很深刻的,以後慢慢再講。(待續)

思考題:1、為何六道看一碗水,有不同的虛現象呢?

般若智慧的真理(三)

作者生根活佛

(接上文)【不垢不凈】:「垢」是染垢及不清凈的意思,這裡不清凈指的是心思迷惑,錯亂的心、執著的心、虛妄的心等心裡不清凈;「凈」指的是離開了那些污染之心。從諸法的真理來講,五蘊等諸法的真理及本性是空的,這個空本來就無法染垢的,本來就清凈的,就象天空一般無邊無際、無性無相,所以沒有什麼凈和不凈的分別和概念。凈是相對話,對於垢來說的,有了垢才有凈,若是沒有垢不會有凈這個字。諸法本來就沒有什麼垢的,哪裡有什麼叫做凈呢?我們能夠明白了五蘊等一切諸法都是空的道理,心中就自然清凈的,自然就安靜的,智慧的光就自然發露出來,那時侯,一切虛妄的心及染垢自然就消滅了,消滅並不是滅了它才沒有的,它本來就沒有的,譬如,大家都認為水能消除不幹凈的,實際上,水上面本來就沒有染垢的,並不是水消滅染垢,而是本來就沒有。若你不明白五蘊等一切諸法是空的時候,你對諸法產生貪戀的心等種種的妄心都會生出來了。

若是你明白了五蘊等一切諸法都是空的時候,你的真性及佛性就不會被五蘊等諸法迷惑了,真性既然不迷惑,它本來就清凈的,有什麼染垢不染垢的概念和分別呢?如你不明白五蘊是空,你只要正確的對待五蘊等一切諸法的本來面目,不要去貪慾及迷戀它,要尊守本來的名分,不會產生染垢之心。因為諸法本來就一樣東西也沒有,哪裡會沾染著不幹凈呢?諸法的本性是自然的大道理,這個自然本來就是清凈的,沒有一點染垢的,就因為被虛妄心迷惑了,才有了染垢的,能夠把諸法看空了,諸法的本性就自然發現出來了,本性發現出來還是清凈的,沒有一點染垢的,既然沒有什麼叫垢,自然也沒有什麼叫凈了。所以說不垢不凈。本來就沒有垢和凈的分別和概念,是人類對五蘊等萬法的理解和對待,出現了垢和凈的分別。垢和凈也是假象的,不是真有的。

【不增不減】「贈」是增加與增添的意思,「減」是損失和減少的意思。人類的概念是有增就有減,有減就有增,增減是相對的,有分別的,所以對於物質追求有增有減,在增減交戰之中受種種痛苦和災難。因為他們很迷惑,無明和執著遮蔽佛性和智慧,對於五蘊等一切諸法的真實性與空性很迷惑,若是明白五蘊等一切諸法的真實性與空性是自然的大道理,自然的道理本來就沒有什麼可以增加與增添的,也沒有什麼損失與減少,一切都圓滿。因為一切自然的真理是不生的,所以無法增加,萬法的現象是無滅,所以無法減少的,這是自然的大道理,也是佛講的正法。

有人說修般若能豁破無明,佛性顯現出來,這是增加智慧的;如果不修般若,那就被無明所障蔽迷佛性,佛性顯現不出來,這是減少智慧的。眾生的智慧本來就沒有什麼顯和不顯的,也沒有什麼增和減的,顯不顯,增減都是從虛妄心中現出來的分別,所以眾生的虛妄心看出來是顯不顯,增減的分別;佛菩薩的真實心,不會現出虛妄相來,所以看出來就是空了,空沒有什麼顯不顯,增減的分別。

能夠明白五蘊等一切諸法都是空的道理,心中就沒有什麼增減,一切虛妄的法就譬如天空一般,天空沒有增和減的分別,不是我們不增加和不減少,它本來就沒有增減。佛經上說:「眾生皆有佛性」,就是說眾生和佛本來就有如來藏與佛性是一樣的,有些經書叫真如性,佛性是沒有高低好壞凈不凈分別的。

佛有三身佛,三智,三德,眾生的心性也有三身、三智和三德的,心性的本性空是法身佛,自性明是化身佛,空明不二化身佛。心性的自然智慧是一切智,自悟智慧是道種智,明亮的靈魂是一切種智。心性的本性是法身,清凈的智慧是般若德,無邊的力量是解脫德。佛和眾生的心性功德是平等的,因為眾生的心性是佛性,佛和佛性功德是平等的。不過,眾生的功德被五蘊迷惑住了,發露不出來了,佛已經明白了五蘊,五蘊無法迷惑佛的智慧,所以佛就是覺悟者,眾生就是迷惑者。要曉得無論任何東西,凡是可以增減的,都是虛妄法。若是明白五蘊皆空,只有這個真實性及空性是實在的,空性是永遠不會改變的,無法轉變的,哪裡會有增減呢?所以說不增不減。

總的來說,五蘊一切諸法的本性是空性的,上述講的般若空觀照見是空性,空性是真諦,真諦就是不生的;諸法的現象是假相,上述講的假觀照見是俗諦,俗諦就是現象,現象是不滅的;五蘊的本性空和自性有是不二的,上述講的中觀照見是中諦,中諦就是不生不滅。所以五蘊等一切諸法沒有垢與凈、增與減、長與短、是與非、好與壞、來與去等的分別和概念。人類有是非、好壞、善惡、來去等一對一對的都是因虛妄心,緣分別而生的,統統是虛幻假有的,不是真實的,不可得,所有的相,本來是空相的,無實體,根本是生而不生。那麼。我們如何破執著實體相呢?破相的方法很多,但般若破相文共有三科,專門為破凡夫的人我相和小乘的法我相而施設的。破相文三科:首先破凡夫執著五蘊之相、然後破迷心執著十二入之相、最後破迷心執著十八界之相。

如何修行般若智慧的真理呢?從世俗所見的緣起角度上講,緣生之物有生,有滅;佛心有垢、有凈;業根諸染有減少、福慧功德有增添及圓滿。若不承認俗諦意義上的有生、有滅、有垢、有凈、有增、有減這些事物的基本規律,因果,善惡等佛法的基本道理就從無談起。所以,我們修行的時候,把五蘊觀成空性,不可偏執,不著相,也不可執空,也不分空與有,垢與凈,增與減,好與壞,善與惡等,我們要把自己的心安住在無分別之中。(待續)

思考題:1、我們如何獲得三身佛呢?

2、真有生、滅、垢、凈、增、減八法嗎?

修鍊般若的結果

作者 生根活佛

(接上文)「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三句重要講成就涅槃的緣故和最終結果,有兩個大意義,前二句指的是成就涅槃的緣故,第三句指的是獲得究竟涅槃與最終的結果。

從簡單地字面解釋:「三世」是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意思。「諸」是所有與一切的意思,「佛」是覺悟及智慧的意思。「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上面已經解釋了。「得」是獲得的意思。「阿」是「無」的意思,「耨多羅」就是「上」的意思,「三」是「正」的意思,「藐」就是「等」的意思,「菩提」就是「覺」字的意思,《心經》後門一句是「無上正等正覺」六個字的意思。合攏起來,就是說:「過去、現在、未來所有的佛,依照般若波羅密多方法去修的緣故,才能獲得了無上正等正覺的境界」。

心意解釋:三世諸佛依照般若波羅蜜多的方法去修法的緣故,獲得了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是最高上的意思。「正等」是沒有「邪見」、「偏見」的意思。「正覺」不像外道教那樣的偏見和邪見,是「正確的覺悟」。就是說過去的諸佛依照般若波羅密多的方法去修自己的心而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現在的諸佛也依照般若波羅密多的方法去修自己的心而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未來的諸佛也依照般若波羅密多的方法去修自己的心,才能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所以般若波羅密多是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因。與依據《無垢光榮經》云:「諸佛智慧圓滿,成得三智三德。」是一個道理。總的來說,依照般若的方法去修鍊的緣故,獲得了佛的智慧,就是成佛了。

要義解釋:凡夫被無明遮蔽本性,所以內心產生我執,所以思路是顛倒,顛倒的妄念產生了夢想。若是修鍊般若波羅密多的話,你就明白一切諸法都是空性的,那時候沒有什麼顛倒和夢想,心自然就達到無上涅槃境界,過去、現在、未來的諸佛都依照般若道路而成就的,所以觀自在菩薩說,要想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人,必須要修《般若波羅密多》的大道理,這是顯宗成就涅槃的惟一道路。這裡詳細地解釋《心經》三句的意義,只有一個段落可以解釋。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經三句可分兩種意義來講:第一、涅槃的緣故而言:首先解釋「三世諸佛」的大道理。「三世」指的是時間,即前世(過去)、今世(現在)、未世(未來)的總稱。對佛來說,沒有「三世」的概念和分別,因為佛超越了時間的概念和執著。對眾生來說,現在的生存在當今世,過去前生的生存叫前世,命終之後的生存叫來生,所以三世是凡夫人的概念和分別,凡夫人對時間的概念非常重視,所以佛也分三世的佛。「諸佛」是很多覺悟者與佛的意思。

依據印度佛教來講過去燃燈佛,現在佛釋迦牟尼、未來佛慈氏怙主。依據苯教來講過去佛多降耶吉;現在佛辛饒彌沃;未來佛唐瑪美真(彌勒佛)等,過去無數的人已經成就了佛,現在有無數的人在成佛,未來也無數的人會成佛的。佛是很多的,譬如說三世佛、三身佛、五方佛、十方世界有無數的佛、賢劫一仟零二位佛等數不其數的佛,苯教《隆傑》中云:「一仟零二位佛除外還有數不清的佛,如海邊的石沙」。這麼多的佛又靠什麼法來成就呢?按顯宗來說,依照般若波羅蜜多方法去修法的緣故而成就佛的。

第二、最終結果而言:「佛」這個字是唐朝時代開始對覺悟者稱呼新編的字,過去對覺悟者稱為「如來」。對「如來」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名詞,譬如說,「如來」梵文稱為「布達」;上象雄「瑪結文字」稱為「佛索」,下象雄「瑪球文字」稱為「阿德」;古老藏文稱為「德瓦辛巴」,近代藏文稱為「索吉」;古漢文稱為「如來」,近代漢語稱為「佛」或者「覺者」。

覺者就是覺悟者的意思。對佛還有其它民族和國家也有不同稱呼。總的來說,佛就是覺悟,那麼,佛到底覺悟了什麼呢?佛徹底地覺悟了宇宙真理和人生實相。佛把宇宙人生的內容觀察的非常清楚,洞徹的非常明白。明白什麼?明白宇宙的真理和人生的實相究竟是什麼?徹底地明白宇宙和人生就是緣起性空。那麼佛如何認識呢?因為諸佛仔細地觀察宇宙和人生的自然規律,才能認識到宇宙和人身是無常、無我、緣起性空。但一切眾生迷惑緣起性空的自然大道理,妄認宇宙萬有的現象認為實有的「法」,四大假象和合的幻軀認為實有的「我」,處處迷戀取著,是非顛倒。諸佛覺悟了人生是苦、諸法皆空、諸行是無常、萬法是無我的道理,不迷惑,所以叫做「覺者」。

覺者的覺有三大意義:

(一)、自覺:諸佛外而覺悟一切諸法無常、無我和緣起性空;內而覺悟人人有個不生不滅的常住佛性,意思自己成得法身佛,所以叫做「自覺」。

(二)、覺他:意思是,諸佛自己覺悟了,但眾生還沒有覺悟而解脫,所以諸佛不忍自己解脫安樂而坐視著沉淪苦海里受苦的眾生而不顧,所以將自己所覺悟的道理講出來,引導解脫而覺悟道路上。而且身變成報身和化身來救度眾生,所以叫做「覺他」。

(三)、覺滿:在自覺覺他的兩種功德都做到究竟圓滿,所以叫做「覺滿」。自覺圓滿就是智慧圓滿,覺他圓滿就是福德圓滿。諸佛最初發菩提心開始依照般若的智慧去修鍊自己心,認識宇宙和人生的真理,依照般若的智慧去斷滅疑惑等煩惱和業障,最終斷滅無明,獲得三大智慧圓滿,故叫做「自覺慧滿」;從自覺圓滿之後,諸佛依照大乘佛法去發菩提心,利益眾生的事情,弘揚佛法而救度眾生,廣修六度萬行,把眾生引導到覺悟道路上,增添眾生的福德圓滿,故叫做「覺他福滿」。自覺覺他的兩種功德圓滿,故叫做「覺滿」。三覺圓滿及萬德具備,故叫做「如來」,就是佛。自覺是理智及覺悟方面講,明白宇宙和人生的真理;覺他是慈悲及化度方面講,救度一切眾生的能量;覺滿是自覺和他覺合一方面講,以自利智慧圓滿、利他福德圓滿等一切都圓滿。

諸佛都是確為一個究竟覺悟人生真理,做到圓滿利人的偉大人格的聖者。很多學佛的人不了解阿羅漢果、菩薩和佛之間覺悟的差別。小乘阿羅漢果確實悟了「人我執」但不能稱為佛陀與覺者,因為它的覺悟僅僅得到偏空真理,連自覺也沒有圓滿,尤其是只顧自利,自己解脫生死,但無力他人解脫生死,所以不夠稱為佛陀和覺者。

那麼,菩薩確實悟了「法無我」而且做了覺他的事業,但不能稱為佛陀,因為菩薩覺他的功德還沒有做到圓滿,福德還沒有滿足,而且還有微細無明的習氣障,所以菩薩不能稱為佛陀。佛超越阿羅漢果和菩薩等人,所以,佛陀可以稱位當大覺者。這個覺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正覺」是不邪不迷而正確的覺悟,遠離顛倒夢想等得戲論,是一種正智;「正等」是不偏而平等的覺悟。小乘雖然有正覺,但小乘求自利,不能利他,沒有平等的普遍心,所以不能稱為「正等」。

菩薩雖然有正覺和正等,但自覺也沒有圓滿,因為他們還沒有破微細無明的迷網;覺他也沒有圓滿,因為他們還有上位佛果可求,因此,菩薩可以稱為正等正覺,但不能夠稱為無上。只有佛才能夠稱為無上正等正覺。

總的來說,三世佛,十方佛,三身佛,五方佛等所謂的佛都是無上正等正覺的大覺者,他們如何變成大覺者呢?他們依照般若波羅密多的方法去修鍊自己的心,才能認識人生和宇宙的真理,無常、無我、緣起性空,才能徹底的認識到世界上沒有什麼可得的、沒有什麼牽掛,也認識沒有什麼阻礙,更沒有什麼恐怖和顛倒等的障礙,所以,自然就圓滿了自己的智慧,同時內心的菩提心也發出來,救度眾生的福德也圓滿了,所以,自然獲得無上正等正覺的境界,就是成佛了,自然就圓滿三身,三智,三德等無上涅槃的功德。(待續)

思考題: 三世佛,十方佛,三身佛,五方佛的區別在哪裡?

修鍊般若的威力

作者 生根活佛

(接上文)「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這七句重要講密法般若的威力和效用,有兩大意義,前五句指的是密法般若的威力,後二句指的是般若的效用。

從簡單地字面解釋:「故知」是「所以知道」的意思。「般若波羅蜜多」已解釋。首先解釋「咒」的意義,藏語稱為「岸」,中文稱為「咒」,原意為「拯救心靈」,現在一般的理解是「具有特殊功效的密語」。「咒」也指「功效」。「是大神咒」是「大神功效」,就是具有達到彼岸的神奇的功效;「是大明咒」是「大明功效」,就是具有消除愚昧的功效;「是無上咒」是「沒有能夠勝過的功效」,就是具有無上智慧的功效;「是無等等咒」是「沒有同它一樣功效」,就是具有達到無上佛位的功效的意思。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指的是能夠滅除一切苦,是真實的,不是虛假的意思。合攏起來,就是說:「所以要知道般若波羅密多具有達到彼岸,消除愚昧,無上智慧,無上佛位等的功效,也能夠滅除一切苦厄,這是真實的」。

心意解釋:就是說般若波羅密多是經,並不是「咒」,但般若波羅密多法門的功德和力量不可思議,不可言說,非常靈驗奇妙,同密宗的「咒」一樣功用能夠消除一切的苦厄,這是真實,不是虛假的話,所以稱「咒」。大家要知道依照《般若波羅密多》的方法去修,同樣可以成為菩薩和佛,因為《般若波羅密多》的法門,具有「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的功效,而且,修鍊《般若波羅密多》的法門能夠滅除一切苦厄,這是真實的,不是虛假的,所以《般若波羅密多》的法門實在是太殊勝了,與依據《無垢光榮經》云:「諸佛所傳正法,妙用功無思言。」是一個道理。

要義解釋:凡夫所得和能得的執著力量強大,所以有時學顯、有時修密,有時修圓滿,有時參禪,有時念咒,實際上,誦念和修鍊《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功效和念那些咒的功德相同,因為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的功用很妙驗,所以觀自在菩薩說,念密法的咒能消除一切的苦,同樣誦修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也一樣能夠消除一切的苦厄,這是真實,不是虛假的。這是顯宗的觀點,因為般若是顯宗成就涅槃的惟一道路。這裡詳細地解釋《心經》七句的意義,只有一個段落可以解釋。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心經七句可分兩種意義來講:第一、威力而言:首先解釋前五句道理,般若經是顯宗的,也有密宗相近的般若咒,因為如來說法利益眾生又有顯宗,又有密宗。經典中明說道理以示人之修持者方法,叫做顯教;不事解釋,唯一加持功用的方法,叫做密教。

顯宗重視經文,經文的義理可以解釋;密宗重視咒語,咒宗秘密,秘密不可解說。總之,顯宗說是以言語文字闡發道理,令人聞而啟悟,依法修行而開發智慧,滅除煩惱障。密宗說雖然不可明示於人,而其中為諸佛菩薩威力加被具有秘密功德,極大神力,能令至心持誦者自獲到不可思議利益而增長福慧,消滅所知障。滅了煩惱障和所知障,才能圓滿福德和智慧,才能成就究竟涅槃。

成就佛要依靠般若波羅密多,因為三世諸佛和十方菩薩都依照般若而獲得究竟涅槃的,得證無上菩提,因此「故知般若波羅密多」的功德是不可思議、不可言說、不可比喻,所以功德與力量特出四種咒和相同的。特出四種咒是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就是大神經的咒,大明經的咒,無上經的咒,無等等經的咒。這些咒不能叫做心咒,因為咒和心咒有區別。咒和經的功德一樣,但心咒和經的功德有區別的,心咒是秘密,不可解釋,不可思議。

「大神咒」的意思是,般若波羅密多經能夠消滅一切虛妄的心念,能夠破除一切邪魔的障礙的神奇的功效,所以叫做「大神咒」。

「大明咒」:的意思是,般若波羅密多經能夠滅除眾生妄想的心思、愚痴的念頭,就象大光明一般的能夠破一切黑暗,所以叫做「大明咒」。

「無上咒」:的意思是,般若波羅密多經能夠消滅煩惱障和所知障,覺悟無上菩提及智慧,所以叫做「無上咒」。

「無等等咒」:的「無等」是指十地菩薩都無法相比的「最高佛地」,「無上等等咒」是指波羅的智慧能使凡夫達到與至高無上的佛相等的地位。這裡所說的咒是指《心經》所講的徹底覺悟性空,破除實執積習的深妙波羅智慧。

第二、效用而言:上面所講「般若波羅密多」的效用與功用,能夠滅除一切「苦」的話,是真實的,不是虛假的。以上「四句咒」都是稱讚「般若波羅密多」的妙用(奇妙的用處),是什麼妙用呢?波羅的智慧能夠戰勝愛恨煩惱魔、身心不自在魔、沉溺享樂魔、死神困擾魔,能得到心底平靜的大安大樂,這是修證的結果,確實能做到真實脫離一切痛苦。這個說法一點也「不虛」,「不虛」就是不錯的意思。總的來說,依般若修行便可真實脫離一切苦厄。 (待續)

思考題: 密咒的意義在哪裡?

般若波羅密多的密語

作者 生根活佛

(接上文)「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這六句重要講般若波羅密多的密語及咒。

從簡單地字面解釋,有些論裡面這樣解釋:「揭諦,揭諦」,是「去,去」,「波羅揭諦」是「到彼岸去」,「波羅僧揭諦」是「到真正的彼岸去」,「菩提薩婆訶」是「築基菩提」,也有道理的,但比較俗話。真理來解釋的話,第一「揭諦」是「達」,第二「揭諦」是「到」的意思,「波羅揭諦」是「達到涅槃」,「波羅僧揭諦」是「達到究竟涅槃」,「菩提薩婆訶」是「效力賜給我」的意思。合攏起來,就是說「達到究竟涅槃的效力賜給我!」。

心意解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共有二百六十個字,最後三十一個字介紹般若波羅蜜多的密語,真正的密語有十八個字。密語就是咒語,咒語不用解釋,解釋也說不清楚,因為咒是深奧難言,不解釋也有同樣的效力。「咒」的效力是不可思議,不可言說,非常靈驗奇妙。咒語字面背後的含義是,達到資糧道,達到加行道,達到見道,達到修道,達到無修道與佛地,這樣到達最究竟的涅槃賜給我!

要義解釋:般若波羅密多經的咒語總共只有十八個字,這十八個字很容易受持,效力無量,也具有不可思議功用。行者誠心誦念咒語,自然獲益不少,一切諸佛的力量逐漸圓滿。所以,這一部《心經》實在是顯宗和密宗融通,有「福慧雙修」的妙用,總的來說,依照這部法門去修,就可以成「菩薩和佛」,也達到無上究竟的涅槃。誠心念這個咒,也可以成「菩薩和佛」,同樣達到無上究竟的涅槃。因為,往上進入無上究竟涅槃,往下墮落六道輪迴,都在這個心。

心覺悟就是佛,心迷惑就是眾生,所以佛經說「萬法唯心」。外面的世界,內里的眾生,萬事萬物都是這個「心」變現出來的,心善就變現出「善相」來,心惡就變現出「惡相」來,比如,一心專門想佛,心是很清凈,心中的佛顯現出來,可以感應佛的相,這個心就現出「佛相」來;如果一心專門想魔,心就染垢沾染了,心中的魔顯現出來,可以感應魔的相,這個心就現出「魔相」來。所以,成佛,成魔就是這一個「心」。

不過,心是人人都有的,為什麼一樣的「心」,有的成就佛,有的成了菩薩,有的變成魔,有的進入佛國,有的墮落輪迴呢?這就全在心中的智慧。有了智慧,才能夠分辨正見和邪見,善和惡,樂和苦,是和非,對和錯,我和無我,有和空。有了智慧才能夠不墮落輪迴,進入佛國,所以般若的智慧是非常重要。只有《般若》的智慧才能徹底獲得無上及究竟涅槃。(心經解釋圓滿結束)


推薦閱讀:

醒心經 完整版
如何修持心經
羅時憲:《心經》導讀
純果法師:心經講記--學佛網
《心經》解讀-《心經》的真正作用及好處--破三障,除煩惱

TAG:心經 | 解釋 | 般若 | 目錄 | 般若波羅密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