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聖拳武學文化探索研究之《序言》——盧飛宏
文聖拳武學文化探索研究之《序言》——盧飛宏
摘自《文聖拳武學文化探索研究》之《序言》部分
(《中華武術雜誌》2014年10月)
盧飛宏
文聖拳,亦稱文聖功、五手、五步架、長壽拳、杜家拳、五步神拳、離卦拳等,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武學文化豐富,是中國歷史上著名民間宗教八卦教的內傳功法,是中國民間宗教武學的集大成者。文聖拳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積累和豐富起來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它植根於中華民族的歷史土壤之中,是中華民族民間宗教武學所特有的文化現象,具有豐富深厚的中國古老哲學文化內涵,全面反應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智慧。文聖拳是健身、養身、修身、防身的一種藝術形式,更是道德教化、開悟智慧、延年益壽的重要途徑。文聖拳以其博大精深的武學文化,飽經滄桑的歷史經歷,波瀾壯闊的鬥爭史詩,奠定了其在中華武林中的重要地位,是中華武術中的一朵奇葩,傳統武學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文聖拳是中華民族民間宗教武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部中華傳統武學寶庫中神聖的傳世經典,中華武林的內家功夫,無極道法,先天之學,有奪天地造化之功,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氣,拳理深奧,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堪稱「中華武學之魂」,該拳法於2009年9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文聖拳在中華武林中自成體系,獨樹一幟,具有獨特的魅力和風格,其武學思想在中華武學中有廣泛的代表性,它深受中華傳統文化儒、釋、道、兵、醫等傳統文化的熏陶,將「道修真、釋參悟、儒修身」寓於一體,博採眾家武術之長,是由道家靜坐修鍊養生之法與古代沙場征戰中大刀、大槍、硬弓等架式和實戰技法相結合的優秀拳法,也是過去武舉考試的功夫,它以養生健身強身、修身養性為主,同時具有極強的實戰威力。文聖拳內外兼修,性命雙修,由文場和武場組成,文功和武功合一,文武功法各有完整獨立的修鍊體系,是一部養生與實戰有機結合的武功之大乘功法。文聖拳在發展中充分地借鑒和吸收了其它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以「儒釋道」思想與武術文化的融會貫通及豐富的兵法戰術為底蘊,以武術獨特的理、法、術、功為根本,經過修鍊而形成的一門絢麗多彩的武學藝術。華夏五千年的文明史積澱了博大精深的文聖拳武學文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和實踐中,凝聚了歷代先師前輩和無數武術先賢們的智慧,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尚武精神和民族性格中的堅硬的內核,具有頑強生命力和廣泛的社會影響力。
文聖拳是中華武林中的一門動作、意念、呼吸三者密切結合的內家功夫,同時兼有外家拳法之長,功法兼有並優於華佗《五禽戲》、古老《八段錦》和少林《易筋經》,以及達摩《洗髓經》等傳統功法養生之特點,將實戰技擊涵義寓於拳架之中,內外兼修,性命雙修,大道至簡;它與哲學、宗教、藝術、文學、天文、兵學、美學、力學、醫學、養生學、心理學、仿生學,史學、星象、曆法等有著密切的聯繫,集中體現了冷兵器時代的技擊技術和軍事哲學,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宗教文化、醫學理論、人體科學、哲學藝術、武學國術、天文地理、技擊養生、修行養性、道德倫理等學科文化的凝結和濃縮。浩瀚的中華傳統文化和東方哲學蘊育了文聖拳的成長與發展,使之成為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之瑰寶。文聖拳作為中國民間宗教武學的主要代表,在中國傳統武術寶庫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文聖拳起源於泰山、黃河流域,發展於運河兩岸,淵源流長的泰山文化、黃河文化以及在民間生命力強大的武術文化和民間宗教文化對文聖拳武學體系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位於山東西南部的濟寧、菏澤、聊城一帶,是始祖文化,道家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黃河文化、運河文化的交匯地,多元化、多樣性、包容性的中華文化特徵鑄造了文聖拳的武學文化,其精神具有泰山和黃河文化的精髓,充分反應了中華多民族多種文化融合的特點。文聖拳繼承了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情懷,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和諧包容,海納百川,四海一家,不懼風雨,頑強發展,愛國愛家,濟世救民,在明清時期風起雲湧的反封建統治和階級壓迫的鬥爭和運動中,飽經風雨,前赴後繼,波瀾壯闊,彪炳史冊,塑造了中華民族不屈的靈魂。
文聖拳起源於十七世紀中葉(明末清初)),祖師劉奉天(1617—1689),中國著名的民間宗教八卦教的創始人,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民間宗教領袖之一。八卦教的宗旨是強調「儒釋道」三教合一、萬法歸一和修鍊養生內丹,教會中稱劉奉天為「先天劉爺」,是文聖內功,即「聖功」文聖功的開山鼻祖,被後人尊為文聖拳祖師。文聖功由離卦之主郜雲龍(河南省商丘人,生卒年月不祥,應為明末清初人,從事宗教活動年代在康熙初中葉)後人的女兒傳於山東省冠縣楊四海(1716—1789)真人,楊四海傳山東省嘉祥縣黃垓鄉井庄村杜恆信(1756 —1838)真人,由杜恆信先師傳遍運河兩岸,大江南北,傳承很廣,在清朝時期一度曾達到「南京到北京都是杜家兵」的鼎盛時期。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國家體委在武術挖掘工作中,在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南旺鎮宋庄村進行挖掘整理。在宋傳平(1892—1996)、宋如一(1916—1991)、宋連洪,王安林、楊承華、賀玉秋等一批門人和愛好者的共同努力下,將文聖拳推廣到一定的高度,在國內形成了良好的發展局面,在國外十幾個國家也得到了較好的發展,有三十多個國家的武術愛好者到文聖拳傳承地交流和學習,文聖拳武學從國內走向了世界。文聖拳以其博大精深的武學文化以及在中國歷史和民間宗教武學中的重要地位,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被評為「山東四大名拳」之一 並被譽稱為「中華歷史名拳」。
1983年,宋傳平與兒子宋如一在經得山東省嘉祥縣黃垓鄉井庄村五步架杜恆信先師嫡傳人杜學顏先師(1914—1990)的同意,經國家體委有關部門批准將該拳正式定名為「文聖拳」。文聖拳的定名是中國武林中的一件大事,使這門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巨大豐功偉績的精湛拳法終於得到了國家和社會的肯定和認識,奠定和恢復了其在中國歷史上著名「中華聖門」拳法的本來地位。2010年以來在宋連洪,杜仲山,侯高民,陳慶宏,王安林,楊承華,盧飛宏,魏訓強,黃凌魁,冷仁山,張友生,張麗光,楊承師,楊承寬,周中華,肖守泰,李景良,趙興玲,司品喜,司國際,劉利如,陳尚廣,扈玉良,陳慶坡,陳尚雷,張恆雷,宋連喜,宋印芝,楊尊行,楊奉卓,楊尊忠,關忠昌,李若現,關廣帝,趙龍才,王善哲,劉祥生,徐仁政,杜明珠,杜炳亮,宋國旗,宋恩旗,司品喜,司國際,宋連娥,楊雪琴(女),李培芳(女),翟守菊(女),公慶響,賈仰勇,邵長朝,張麗華,王永信,趙嵩,潘若聚,黃修華,杜中會,韓善國,宋海林,張奉傑,張偉甲,燕春行等一大批文聖拳門的人共同努力下,推動了文聖拳武學進一步向前發展。《文聖拳》(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15餘萬字、作者盧飛宏、張麗光)是歷史上第一部全面整理歸納、介紹和闡述文聖拳功法理論體系的武學著作,《文聖拳》的出版發行和《試析文聖拳文場與武場》、《文聖拳之歌》等一批文章的發表,將文聖拳武學研究推向了嶄新的高度,開啟了中國民間宗教武學研究的大門,促進了中國民間宗教武學體系的建立,對今後文聖拳的發展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文聖拳養生、健身、強身和實戰功法獨特,也是過去沙場行軍征戰布陣的實用功夫,拳法步法中帶有陣法,重要價值在於其實戰性;它在健身、強身、養生和修身養性等方面更具有顯著特點,是實戰功夫與養生功法完美結合的拳法。該拳法的基礎是道家修鍊長生內功,它把拳術動作與道家的導引、吐納術相結合,注重意識、呼吸和動作的內外統一,同時功法中吸納了道教中身、語、意、咒、印、符等修持方法,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先人超人的哲學智慧和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它是中國幾千年來道家、儒家和佛家等傳統文化思想精粹在中華武術中的集中體現,是文聖拳前輩多代功夫高手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一部名副其實而十為珍貴的中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習練文聖拳在加強道德禮儀教化,修身養性,修正向善,培養民族氣節和愛國、愛家、愛人的情懷,增強優良的意志品質,養浩然正氣,以及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有具有重要的作用。
文聖拳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精粹,它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博大精深的理論,精湛的功法體系,深邃的兵學文化,以及其高深的醫道內涵,必將在中華大地上結出豐碩的果實,在世界各地發揚光大。習練文聖拳對於在哲學思考,修身養性,健身強身、防身技擊,祛病延年,參悟天地、弘揚民族精神等方面有重要的價值,同時可以通過文聖拳本身深厚的文化內涵或外在的美學特點,增強習練者良好的個性、品德、教養、精神和意志氣質,以達到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目的。文聖拳已成為人們強健體魄,培養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增強民族自豪感的一種途徑,構建和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展示了其內在精神文化內涵和人生價值觀,積極探索和追求它的應用價值和藝術魅力具有重要意義。
文聖拳武學是一門多學科相互貫通的學問,武術是武學文化的載體和重要內容,重視和研究文聖拳武學文化,對於探究武術的本質,揭示武術的內在規律,以及在弘揚文聖拳武學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作為有著深厚中國民間宗教武學文化內涵的文聖拳,它的「道法自然,尊道貴德,圓通武學,和諧共生,萬法歸一,促進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與發展」的拳學思想和哲學文化觀,將在中華武林中永放光芒,在中國社會發展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和影響。
作者:盧飛宏,字翰林,號浮來居士,原籍山東省日照市人,山東省臨沂市公安局工作,中華文聖拳武學研究理事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文聖拳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民間宗教武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中國當代武術名家,世界華人運動會中國山東分會濟寧分會副主席,《文聖拳》著作作者,《文聖拳武學研究系列叢書》編者。
推薦閱讀:
※為什麼日本韓國很多正式場合都全標著漢字?
※潮汕三市未來有沒有合併可能?
※中國孝文化網站
※如何從各角度評價《大學刑法課》這本書?
※杭州 | 逃離都市,宋城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