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生最受用的能力品質-禮貌

禮貌--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

禮貌是一種語言。它的規則與實行,主要要從觀察,從那些有教養的人們舉止上去學習。

--洛克任何一個文明社會,任何一個文明民族,人們總是十分注重文明禮貌。禮貌待人是社會交往中的行為規範,也是人們個人修養的顯現。相比較其他規範來說,禮貌的約束性要小些;相比較專業技能來說,禮貌的實際應用又不那麼突出。但是,如果缺少了禮貌,一個人會被別人視為缺乏修養而受到排斥,甚至惹出不愉快的事情來,自己也得不到絲毫的好處。正如列寧所說的「禮貌是數百年來人們就知道的,數千年在一切處世格言上反覆談到的起碼的公共生活原則。」

有一個姑娘從城裡到鄉下辦事,在途中迷了路,正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看見前面走來一位老大爺。姑娘由於心情焦急,脫口喊到:「喂,往王村還有多遠?」老大爺一看這個打扮漂亮的姑娘說話怎麼一點禮貌都沒有,也就沒好氣地回答說:「還有五拐杖!」姑娘心想,人家都急死了,你還有心思開別人的玩笑,就說:「哎呀,路是論里的,怎麼論拐杖呢?」「『論里』?論理你該叫我聲『大爺』!」姑娘這時才意識到自己由於心急而忘了禮貌,趕緊給老大爺賠不是,並正確稱呼了老大爺。這位老大爺也就很詳細地給姑娘指了去王村的路,姑娘連聲謝謝。終於到達了目的地。

可見,「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從這個意義上講,沒有禮貌的人是舉步維艱的。

一個新生來到北京大學報到,由於要到一個地方填表,隨身的行李沒地方放,感到非常著急。這時,他忽然看到一位踽踽獨行的老人,於是,招呼都不打就說:「幫我看著行李。」老人就這麼看著這個行李,直到這個小夥子回來,沒想到他輕鬆地拎起了行李,連個「謝」字都沒說就走了。令他萬萬想不到的是,在開學典禮上,他又看到了這位老人,老人在台上看著莘莘學子們,主持人介紹說,這就是我國文化泰斗季羨林先生。

如果說在象牙塔某種無「禮」可以被寬容的話,走上工作崗位再習慣地做一些無「禮」的行為,恐怕就沒有那麼好運了。

有兩個女孩,是一所師範學校的畢業生,模樣姣好,穿著入時,可就是太缺少了含蓄之美。

一次,這兩個女孩去一家公司找同學。這家公司的辦公室是開放式的,一間大屋裡有七八名員工,平日里大家交流、打電話都屏聲靜氣的,以免相互影響。不想這兩個女孩一進屋卻如入曠野,大聲呼喝同學的名字,而且大大咧咧地高談闊論、左瞅右摸,一副比主人還主人的樣子。

兩個女孩的言談舉止在人們的心中留下不太美好的印象,而且這種印象有意無意間波及她們的同學,讓那位同學也因此而覺得自己矮了一截。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僅僅因為一個小節的禮貌疏忽,便使自己的形象在別人的心目中大打折扣。相反,一個有禮貌的人很容易就會被別人認可、接受,既可以給別人帶來溫暖,也會使自己變得十分愉快。學會禮貌,我們會覺得生活是和諧、有趣的,成功也會因之變得不再遙遠。

一位很有名的劇院經理來拜訪大仲馬。一見面,他連帽子也沒脫下,就冒火地問這位劇作家為什麼把最新的劇本賣給一家小劇院的經理。大仲馬承認有這麼回事。這位經理於是出了一個遠遠勝於他對手的高價,想把劇本買回來,大仲馬笑了笑說:「其實你的那位同行用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就以很低的價格把劇本買走了。」

「那是怎麼回事?」

「因為他以與我交往為榮,並且一見面就脫下帽子。」

禮貌是一種柔韌的智慧,這種平和與內斂表達著對別人的尊重,不會激起對方的反感,也就自然地給自己擴寬了很大的迴旋空間。

遺憾的是,禮貌常常被人們視為小節而忽視。但在我們認清了禮貌的價值和重要之後,就不能再等閑視之了。我們必須培養自己的禮貌,一方面要加強內心的修養;另一方面要從小節做起,使禮貌成為一種習慣,融入我們的日常行為之中。

禮貌絕不僅僅是一些刻板的虛文假套,它是一個人修養和品味的體現,是一個人內心世界的表徵。一個懂禮貌的人肯定更會受到周圍人的接受和認可,不管他是成人還是小孩!心理學家認為,禮貌歸根到底是習慣的問題。因此,一個不懂禮貌的孩子很可能會成長為一個不懂禮貌的大人,而不懂禮貌會使他在社會競爭中處於劣勢,在工作中很難獲得同事的尊重和友好的協作,在生活中也不易獲得友誼和自信。所以說,要想使孩子成長為有所作為的人,父母就應教孩子從小講文明、懂禮貌。

教育孩子文明禮貌是做人處事的起點。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英國著名教育家洛克認為,禮貌是兒童與青年應特別小心養成習慣的第一件大事。可見,無論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都把文明禮貌看得很重。但現實生活中,有些家長卻認為,現代社會是個自由的社會,懂不懂文明禮儀沒關係,只要學習好、有真本事就行了;也有些家長認為,小孩子天真無邪,長大了就會懂得文明禮儀的。其實,這些都是誤解。

文明禮貌是孩子做人的「身份證」,是孩子隨身攜帶的「教養名片」。孩子的文明禮儀必須從小培養,否則就會形成壞習慣,一旦形成壞習慣,再改就很難了。只要家長們從思想上認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並在生活中給孩子以正確的引導,就一定能夠培養出講文明、懂禮貌的孩子。

一教子智慧:父母要以身作則

培養孩子懂禮貌,應從家長自身做起。因為孩子的禮貌語言、禮貌行為都是來自對成人的模仿。

在公共汽車上,一位母親和孩子一起坐在一個座位上。這時,上來一位抱小孩的少婦,這個孩子很懂事,站起來,對那位少婦說:「阿姨,您坐我這兒。」沒想到,那位母親伸出手來,把孩子又按在了座位上。孩子不解地說:「我們老師說,要給抱小孩的人讓座的。」

也許,那位母親也沒少教育孩子要講文明,懂禮貌。但在實際行動中,卻沒有給孩子做出好的榜樣,用行動去感染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無形中感染和熏陶著孩子。如果家長平常都不用「禮貌」去要求自己的言行,反而告訴孩子要講禮貌,這確實有點強人所難。這也正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言教不如身教」。

小薇是個有禮貌的小女孩,「您好」「謝謝」「請」「對不起」等禮貌用語總是掛在嘴邊。鄰居都誇她是個好孩子,在學校她還獲得了「文明禮貌小標兵」的榮譽稱號。小薇之所以如此懂文明禮貌,跟媽媽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媽媽是商場的售貨員,自身的文明素質比較高,所以從小對小薇文明禮貌方面的要求也十分嚴格。在媽媽的影響下,小薇才成了一個人見人誇的講文明的小姑娘。

可見,父母良好的禮儀是對孩子最生動、最有效的教育。父母通過自己的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就能夠讓孩子在良好的環境中養成文明禮貌的習慣。

所以,父母要從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做起,為孩子樹立一個講文明懂禮貌的好榜樣。比如,見到熟人應主動用「您好」等文明語言來問候和打招呼;和長輩講話要用尊稱和敬重的口吻,即使在背後也不能當孩子面對長輩指名道姓;就餐時應先請客人和長輩入席,並注意飯桌禮儀,同時告訴孩子不能私自開始吃飯,要正確使用餐具,不能高聲喧嘩、亂夾和亂丟食物等。

二教子智慧:教孩子待客之道

生活中,有些父母為了不讓孩子打擾來訪的客人,一般都會把孩子打發到一邊,讓他們自己去玩。這樣做也許能夠獲得一時的安靜,但是卻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社交能力。而這一不經意的舉動,也傷害了孩子幼小的自尊心。久而久之,家裡一來客人,他就會自動躲到旁邊去。

周末,客人來家裡玩,媽媽對奇奇說:「奇奇,快叫叔叔阿姨好。」奇奇漠然地看了客人一眼,扭頭就回房間,留下尷尬的媽媽和客人。家裡來了客人,孩子卻這麼沒有禮貌,真讓媽媽覺得臉上無光。

每個家庭都會有客人來。父母要試著讓孩子學會以主人身份招待客人,注重禮貌待客。如親友來訪時,聽到敲門聲要說「請進」;見了親友按稱謂主動親切問好;拿出點心、水果等熱情地請客人吃,不應顯出不高興的樣子或獨自去吃;當大人談話時,小孩不應隨便插話;小客人來,應主動拿出玩具與小客人玩;共同進餐的人未完全入席前不得動餐具自己先吃;客人離開時要說「再見」,並歡迎客人再來。

三教子智慧:不要強迫孩子打招呼

不要認為孩子小,就能夠掌握在父母的手裡,他們有自己的個性和獨立的思維空間。現在生活中,很多父母在孩子沒有禮貌的時候總會強迫孩子講禮貌,比如有客人來家裡,孩子躲在房間里不出來,不與人打招呼,家長非得把孩子拉出來跟客人問好,結果,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孩子不願意與人打招呼必然是有原因的,比如孩子很害羞;孩子認為客人是父母的客人,與自己沒關係;或者他正在做作業,一時忘記了打招呼……這時候,父母需要的是引導孩子去跟客人打招呼,如果孩子實在不想打招呼,父母不應該強迫孩子,等到孩子平靜了以後,再告訴他:「這是應有的禮貌,你去別人的家裡,也希望他能夠熱情歡迎你呀。」讓孩子設身處地地想一想,或許能夠幫助他理解。

四教子智慧:教孩子遵守社會公德

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社會上對個別青少年學生缺少文明禮貌行為的責怪聲,在一些公共場合旁若無人地大聲喧嘩,隨手亂扔廢棄物,買東西交款不排隊,上公共汽車亂擠等不良行為,真是屢見不鮮。老輩人瞧見了會說,「這孩子缺家教。」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再次發生,父母有責任教自己的孩子學習一些社會公共禮儀。父母帶孩子到公共場合時,可引導孩子學會與人禮貌交往,比如,不要大聲喧嘩;買東西要排隊,不插隊,不亂擠;乘車時遇到老弱病殘人士以及孕婦和抱小孩的人,要學會主動讓座;無意中做了冒犯別人的動作,要及時主動道歉。


推薦閱讀:

這個媽媽只給孩子穿舊衣服,卻狂圈10萬粉絲!看了她改的設計,童裝店都哭了...
怎樣讓孩子感受到父愛的存在
奇葩起名!任性父母是如何坑孩子的
你的孩子與好命失之交臂了嗎?
13歲孩子不與家人交談卻與同學親密,對家人不禮,是自閉還是叛逆?

TAG:孩子 | 能力 | 品質 | 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