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避諱軼聞

避諱軼聞
  • 2013年02月25日  來源:齊魯晚報
  • 【PDF版】

  • 新浪微博 QQ空間 騰訊微博 人人網 更多

      小時候,一幫小孩子互相罵街,最惡毒、最容易讓對方暴怒的辦法就是提對方父母的名字。當時也不清楚原因,反正大家都是這樣。等長大了才知道,這原來是一種傳統的避諱文化。西方社會,孩子直接喊父母的名字,不算不敬。咱們這裡,不但自己不能提,別人也不能提。不僅是父母的名字,爺爺奶奶、大叔大伯,凡是直系長輩,大家都盡量躲著。所謂為尊者諱。此外,一國之君、社會上的大人物的名字,也是敏感詞。當然,現在沒有這麼嚴格的規矩了,但基本的忌諱依然存在。你不能一口咬定這是腐朽的文化,只要有人在乎,有人遵守,它就是一種規範。  因為避諱,歷史上留下很多軼聞,頗值一談。比如,中國的地名有些就是通過避諱得來的。漢文帝名劉恆,時人為避「恆」字,把北嶽恆山改成了「常山」。恆者常也,同義不同字。現在浙江有個常山縣,與此似乎沒關係,但三國時人們提到趙雲時,常說「常山趙雲」,此處常山,應該就是指這座恆山。人們常把「京師」叫做「京都」,也有其來歷。西晉景帝原名司馬師,是司馬懿的長子、晉武帝司馬炎的伯父。為避開「師」字,於是有了「京都」一說。今日的南京,曾稱為建鄴,但西晉的最後一任皇帝叫司馬鄴,於是南京又多了一個別稱:建康。隋煬帝名楊廣,當時的廣陵改為江都。四川的文化名城閬中,原來叫做隆州,唐玄宗李隆基出世後,隆州就得繞道走,用了一個生僻的字——「閬」。唐代宗名李豫,豫章(今南昌一帶)改稱為鍾陵,從此,豫章這個古地名消失了。這個唐代宗可是個有故事的人,戲劇《打金枝》中的皇帝就是他。名將郭子儀之子郭曖娶了唐代宗的女兒昇平公主為妻。一次,小夫妻發生口角,郭曖氣憤之下打了公主,公主哭著回宮告狀。代宗不但沒替女兒出氣,反而教訓了女兒一頓。他這個故事遠比名字造成的影響大。今天的嘉興原名和興。三國時吳國太子、孫權的兒子名叫孫和,和興改稱嘉興。晉元帝司馬睿的老婆名鄭阿春,當時的富春改稱富陽,蘄春改為蘄陽。後來,蘄陽又改回蘄春,但富陽的名字沿用至今。  一些常用辭彙也會因為避諱被改變。唐太宗名李世民,時人提及「世」,只能說「代」;提及「民」,皆曰「人」,原來設置的吏、民、禮、兵、刑、工等部委,「民部」(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民政部加財政部)只能改稱「戶部」,並一直沿用到清朝。光武帝名劉秀,秀才改稱為茂才。隋文帝的父親名楊忠,郎中就不能叫郎中了,去掉後面的「中」,只剩下一個「郎」字,侍中改為侍內,中書則改為內史。晉高祖石敬瑭登基以後,姓敬的不好辦了,他們不好意思或者不敢再姓敬,遂把「敬」字一拆為二,一為文氏、一為苟氏。  更有一些,子孫為避父祖諱,寧可篡改歷史。司馬遷的父親名司馬談。司馬遷在寫《史記》時把趙談稱為趙同子,張孟談稱為張孟同。范曄父名范泰,他在寫《後漢書》時,把郭泰改為郭太。  避諱太多,帶來的麻煩也多。很多皇帝取名時都取相對生僻的字,就是為了少給百姓帶來麻煩,其實這是皇帝們主動避百姓的諱,也是尊重傳統的一種方式。  但凡事講究個度,過了,就不好了。唐朝詩人李賀的父親名李晉肅。李賀終生未參加科舉,就是為了避開進士的「進」字。北宋宣和年間,常州知府徐申自諱其名。有個縣宰向他彙報事情,說「已三狀申府,未施行」,已經寫了三次申請,還沒迴音。徐申怒道,你是個縣級幹部,怎麼能不知道上司的名字,故意指名道姓侮辱之?偏趕上這位縣宰是頭倔驢,心想,我彙報的事情這麼急迫你都不放在心上,還在乎你的狗屁名字,你算老幾?便大聲喊道,今日這個事兒要是解決不了,我會一直申訴到監司;再不管,申訴到戶部;再不管,申訴到御史台;再不管,申訴到尚書省。申來申去,直待身(申)死方休!你想怎麼樣?敢打我耳光嗎?徐申頓時傻眼。這回似乎裝大了。
    推薦閱讀:

    [轉] 男生應該避諱對女友說的話和做的事.呵呵!

    TAG:避諱 | 軼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