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

作者:毛澤東文章來源:本站原創點擊數: 32更新時間:2007-4-22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毛澤東第一章 唯心論與唯物論本章討論下列各問題:一、哲學中的兩軍對戰;二、唯心論與唯物論的區別;三、唯心論發生與發展的根源;四、唯物論發生與發展的根源。一、哲學中的兩軍對戰全部哲學史,都是唯心論和唯物論這兩個互相對抗的哲學派別的鬥爭和發展的歷史。一切的哲學思潮和派別都是這兩個基本派別的變相。各種哲學學說,都是隸屬於一定社會階級的人們所創造的,這些人們的意識,又是歷史地被一定的社會生活所決定。所有的哲學學說,表現著一定社會階級的需要,反映著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和人類認識自然的歷史階段。哲學的命運,看哲學滿足社會階級的需要之程度如何而定。唯心論和唯物論的社會根源,存在於階級的矛盾的社會結構中,最初唯心論之發生是原始野蠻人類迷妄無知的產物。此後生產力發展,促使科學知識也隨之發展,唯心論應該衰退,唯物論理應起而代之。然而從古至今,唯心論不但不曾衰退,反而發展起來,同唯物論競長爭高,互不相下,原因就在於社會有階級的劃分。一方面壓迫階級為著自己的利益,不得不發展與鞏固其唯心論學說,一方面被壓迫階級同樣為著自己的利益,不得不發展與鞏固其唯物論學說。唯心論和唯物論學說都是作為階級鬥爭的工具而存在,在階級沒有消滅以前,唯心論和唯物論的對戰是不會消滅的。唯心論在自己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代表剝削階級的意識形態,起著反動的作用。唯物論則是革命階級的宇宙觀,它在階級社會內,從反動哲學的唯心論之不斷的戰爭中生長與發展起來。由此.哲學中唯心論與唯物論的鬥爭,始終反映著反動階級與革命階級在利害上的鬥爭。哲學中的某一傾向,不管哲學者自身意識到與否,結局總是被他們所屬階級的政治方向所左右的。哲學上的任何傾向,總是直接間接助長著他們所屬階級的根本的政冶利害。在這意義下,哲學中的一定傾向的貫徹,便是他們所屬階級的政策之特殊形態。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辯證法唯物論的特徵,在於要明確地理解一切社會意識(哲學也在內)的階級性,公然聲明它那無產階級的性質的向有產階級的唯心論哲學作堅決的鬥爭,並且把自己的特殊任務,從屬於推翻資本主義組織、建立無產階級專政,與建設社會主義的一般任務之下。在中國目前階段上,哲學的任務,是從屬於推翻帝國主義與半封建制度,徹底實現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並準備轉變到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社會去的一般任務之下。哲學的理論與政治實踐是應該密切聯繫著的。二、唯心論與唯物論的區別唯心論與唯物論的根本區別在那裡呢?在於對哲學的根本問題,即精神與物質的關係問題(意識與存在的關係問題)之相反的回答。唯心論認精神(意識,觀念,主體)為世界一切的根源,物質(自然界及社會,客體)不過為其附屬物。唯物論認物質離精神而獨立存在,精神不過為其附屬物。從這個根本問題的相反的回答出發,就生出一切問題上的分歧意見來。在唯心論看來,世界或者是我們各種知覺的綜合,或者是我們的或世界的理性所創造的精神過程。對外面的物質世界,或者完全把它看成虛構的幻想,或者把它看成精神元素之物質的外殼。人類的認識,是主體的自動,是精神的自己產物。唯物論相反,認宇宙的統一就在他的物質性。精神(意識)是物質的本性之一,是物質發展到一定階段時才發生的。自然,物質,客觀世界,存在於精神之外,離精神而獨立。人的認識,是客觀外界的反映。三,唯心論發生與發展的根源唯心論認物質為精神的產物,顛倒著實在世界的姿態。這種哲學的發生與發展的根源何在?前面說過,最初唯心論之發生,是原始野蠻人類迷妄無知的產物。但在生產發展之後,促使唯心論形成哲學思潮之首先的條件,乃是肉體勞動與精神勞動的分裂。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社會發生分工,分工再發展,分出了專門從事精神勞動的人們。但在生產力貧弱時期,兩者的分裂還沒有達到完全分離的程度。到了階級出現,私產發生,剝削成為支配階級存在的基礎之時,就起了大變化了。精神勞動成為支配階級的特權,肉體勞動成為被壓迫階級的命運。支配階級開始顛倒地去考察自己與被壓迫階級之間的相互關係,不是勞動者給他們以生活資料,反而是他們以生活資料給與勞動者,因此他們鄙視肉體勞動,發生了唯心論的見解。消滅肉體與精神勞動的區別,是消滅唯心論哲學的條件之一。使唯心論哲學能夠發展的社會根源,主要的進在於這種哲學意識地表現剝削階級的利害。唯心論哲學在一切文化領域的優越,應該拿這個去說明。假如沒有剝削階級的存在,唯心論就會失掉它的社會根據。唯心論哲學之最後消滅,必須在階級消滅與共產主義社會成立之後。使唯心論能夠發達,深化,並有能力同唯物論鬥爭,還須在人類的認識過程中尋找其根源。人類在使用概念來思考的時候,存在著溜到唯心論頭的可能性。人類思考時,不能不使用概念,這就使我們的認識分裂為二方面,一方面是個別的與特殊性質的事物,一方面是一般性質的概念(例如「延安是城」這個判斷)。特殊和一般本來是互相聯繫不可分裂的,分裂就脫離了客觀真理。客觀真理是表現於一般與特殊之一致的,沒有特殊,一般就不存在,沒有一般,也不會有特殊。把一般同特殊脫離開來,即把一般當作客觀的實體看待,把特殊只當作一般之存在的形式,這就是一切唯心論者所釆取的方法。一切唯心論者,即是拿意識,精神或觀念來代替離開人的意識而獨立存在的客觀實體的。從這裡出發,唯物論便強調著人類意識在社會實踐中的能動性,他們不能指出意識受物質限制的這種唯物論的真理,卻主張只有意識是能動的,物質不過是不動的集合體。加上被階級的本性所驅策,唯心論者便用一切方法把意識的能動性誇張起來,片面地發展了它,使這一方面在心智之中無限制的脹大成為支配的東西,掩蔽著別一方面,並使之服從,而把這一人工的脹大的東西確定為一般的宇宙觀,以至化為物神或偶像。經濟學上的唯心論,過分誇大交換中非本質的一方面,把供求法則提高到資本主義的根本法則。許多人看到科學在社會生活上發生了能動的作用,不知道這種作用受一定的社會生產關係所規定與限制,而作出科學是社會發動力的結論。唯心論歷史家把英雄看成歷史的創造者,唯心論政治家把政治看成萬能的東西,唯心論軍事家實行拚命主義的作戰,唯心論革命家主張白朗基主義,蔣介石說要復興民族惟有恢復舊道德,都是過分誇張主觀能動性的結果。我們的思維不能一次反映出當作全體看的對象,而是構成一個具有接近於現實的一切種類的無數色調的,生動的,認識之辯證法的過程。唯心論依據于思維的這種特性,誇大其個別方面,不能給過程以正確反映,反把過程弄彎曲了。列寧說:「人類的認識不是直線的,而是曲線的。這一曲線之任何一段,都可以變為一段單獨的完整的直線,這段直線就有引你陷入迷陣的可能。直線性和片面性是見樹不見林和呆板固執性,主觀主義和主觀盲目性一一這些就是唯心論的認識論的根源」。哲學的唯心論是將認識的一個片段或一個方面,片面地誇張成為一種脫離物質、脫離自然的神化的絕對體。唯心論就是宗教的教義,這是很對的。馬克思以前的唯物論(機械唯物論)沒有強調思維在認識上的能動性,僅給以被動作用,把它當作反映自然的鏡子看。機械唯物論對唯心論採取橫暴的態度,不注意其認識論的根源。因此不能克服唯心論。只有辯證唯物論,正確地指出思維的能動性,同時又指出思維受物質的限制。指出思維從社會實踐中發生,同時又能動的指導實踐。只有這種辯證法的「知行合一」論,才能徹底地克服唯心論。四、唯心論發生與發展的根源承認離意識而獨立存在於外界的物質是唯物論的基礎,這一基礎是人類從實踐中得到的。勞動生產的實踐,階級鬥爭的實踐,科學實驗的實踐,使人類逐漸從迷信與妄想(唯心論)脫離,逐漸認識世界之本質,而達到於唯物論。屈服於自然力之前而只能使用簡單工具的原始人類,不能說明周圍的事變,因而求助於神靈,這就是宗教同唯心論的起源。然而人類在長期的生產過程中,同周圍的自然界接觸,作用於自然界,變化著自然界,造衣食住用的東西,使之適合於人類的利益,使人類深信物質的客觀地存在著。人類在社會生活中,人同人之間互相發生關係與影響,在階級社會中並且實行著階級鬥爭。被壓迫階級考慮形勢,估計力量,建立計劃,在他們的鬥爭成功時,使他們確信自己的見解並不是幻想的產物,而是客觀上存在著的物質世界的反映。被壓迫階級因為釆取錯誤的計劃而失敗,又因為改正其計劃而成功,使他們懂得只有主觀的計劃依靠於對客觀世界的物質性及規律性的正確的認識,才能達到目的。科學的歷史給人類證明世界的物質性及規律性,使人類覺悟到宗教與唯心論的幻想之無用,直到達於唯物論的結論。總之,人類的實踐史一一向自然鬥爭史,階級鬥爭史,科學史,在長久年月中,為了生活與鬥爭的必要,考慮物質的現實及其法則,證明了唯物論哲學的正確性,找到了自己鬥爭的思想工具一一唯物論哲學。社會的生產發展越發進到高度,階級鬥爭越發發展,科學認識越發暴露了自然的「秘密」。唯物論哲學就越發發展與鞏固,人類便能逐漸從自然與社會的雙重壓迫之下解放了出來。資產階級在為了向封建階級鬥爭的必要、及無產階級還沒有威脅他們的時候,也曾經找到了並使用了唯物論作為自己鬥爭的工具,也曾經確信周圍的事物是物質的產物。而不是精神的產物。直至他們自己變成了統治者,無產階級的鬥爭又威脅著他們時,才放棄這個「無用」的工具,重新拿起另一個工具一一哲學的唯心論。中國資產階級的代言人戴季陶,吳稚暉,在一九二七年以前及其以後思想的變化一一從唯物論到唯心論的變化,就是眼前的活證據。資本主義的掘墓人一一無產階級,他們本質上是唯物論的。但由於無產階級是歷史上最進步的階級。就使得無產階級的唯物論不同於資產階級的唯物論,是更徹底更深刻的,只有辯證法的性質.沒有機械論的性質。無產階級吸收了人類全歷史中一切實踐的成果,同時又由於自己的實踐,經過他們的代言人與領導者一一馬克思、恩格斯之手,造成了辯證法唯物論。不但主張物質離人的意識而獨立存在,而且主張物質是變化的,成為整個完整系統的嶄新的世界觀與方法論,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第二章 辯證法唯物論這個題目中準備討論下列問題,一、無產階級革命的武器一一辯證法唯物論;二、過去哲學遺產同辯證法唯物論的關係;三、在辯證法唯物論中宇宙觀和方法論的一致;四、哲學對象問題;五、物質論;六、運動論;七、時空論;八、意識論;九、反映論;十、真理論;十一、實踐論。下面簡述這些問題的觀點.一、辯證法唯物論是無產階級革命的武器這個問題在第一章中已經說過.這裡再簡單地說一點。辯證法唯物論,是無產階級的宇宙觀。歷史給予無產階級以消滅階級的任務,無產階級就用辯證法唯物論作為他們鬥爭的精神上的武器,作為他們各種見解之哲學基礎。辯證法唯物論這種宇宙觀,只有當我們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去認識世界的時候,才能夠被我們正確地和完整地把握住;只有從這種立場出發,現實世界才得真正客觀地被認識。這是因為一方面只有無產階級才是最先進與最革命的階級;又一方面,只有辯證法唯物論才是高度的和嚴密的科學性,同徹底的和不妥協的革命性密切地結合著的、一種最正確的和最革命的宇宙觀和方法論。中國無產階級擔負了經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到達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的歷史任務,必須採取辯證法唯物論作為自己精神的武器。如果辯證法唯物論被中國無產階級、共產黨、及一切願意站在無產階級立場的人們之廣大革命分子所採取的話,那末,他們就得到了一種最正確和最革命的宇宙觀和方法論,他們就能夠正確地了解革命運動的發展變化,提出革命的任務,團結自己的同盟者的隊伍,戰勝反動的理論,釆取正確的行動,避免工作的錯誤,達到解放中國與改造中國的目的。辯證法唯物論對於指導革命運動的幹部人員,尤屬必修的科目,因為主觀主義與機械觀這兩種錯誤的理論與工作方法,常常在幹部人員中間存在著,因此常常引導幹部人員違反馬克思主義,在革命運動中走入歧途。要避免與糾正這種缺點,只有自覺地研究與了解辯證法唯物論,把自己的頭腦重新武裝起來。二、舊的哲學遺產同辯證法唯物論的關係現代的唯物論,不是過去各種哲學學說之簡單的繼承者。它是從反對過去統治哲學的鬥爭中,從科學解除其唯心論和神秘性的鬥爭中產生和成長起來的。馬克思主義的哲學一一辯證法唯物論,不但繼承了唯物論的最高產物一一黑格爾學說的成果,同時還克服了這一學說的唯心論,唯物地改造了他的辯證法。馬克思主義又不但是一切過去唯物論發展的繼續和完成,同時還是一切過去唯物論的狹隘性之反對者,即機械的直覺的唯物論(主要的是法國唯物論與費爾巴哈唯物論)之反對者。馬克思主義的哲學一一辯證法唯物論,繼承了過去文化之科學遺產,同時又給此種遺產以革命的改造,形成了一種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最正確最革命的、有最完備的哲理的科學。中國在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以後,隨著中國無產階級自覺地走上政治舞台及科學水平之提高,發生了與發展著馬克思主義的哲學運動。然而在它的第一時期,中國的唯物論思潮中,唯物辯證法的了解還很微弱,受資產階級影響的機械唯物論,和德波林派的主觀主義風氣占著主要的成分。一九二七年革命失敗以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了解進了一步,唯物辯證法的思想逐漸發展起來。到了最近,由於民族危機與社會危機的嚴重性,也由於蘇聯哲學清算運動的影響,便在中國思想界發展了一個廣大的唯物辯證法運動。這個運動目前雖還在青年的階段上,然從其廣大的姿態來看,它將隨著中國與世界無產階級同革命人民的革命鬥爭之發展,以橫掃的陣勢樹立自己的權威,指導中國革命運動勇往邁進,定下中國無產階級領導中國革命進入勝利之途的基礎。由於中國社會進化的落後,中國今日發展著的辯證法唯物論哲學思潮,不是從繼承與改造自己哲學的遺產而來的,而是從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學習而來的。然而要使辯證法唯物論思潮在中國深入與發展下去,並確定地指導中國革命向著徹底勝利之途,便必須同各種現存的反動哲學作鬥爭,在全國思想戰線上樹立批判的旗幟,並因而清算中國古代的哲學遺產,才能達到目的。三、辯證法唯物論中宇宙觀和方法論的一致性辯證法唯物論是無產階級的宇宙觀,同時又是無產階級認識周圍世界的方法和革命行動的方法;它是宇宙觀和方法論的一致體,唯心論的馬克思主義修正派認為辯證法唯物論的全部實質只在於它的「方法」,他們把方法從一般哲學的宇宙觀割裂開來,把辯證法從唯物論割裂開來。他們不了解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一一辯證法,不是如同黑格爾一樣的唯心的辯證法,而是唯物的辯證法,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是絲毫也不能離開它的宇宙論的。另一方面,機械唯物論者卻又僅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看作一般哲學的宇宙觀,割去了它的辯證法,而且認為這種宇宙觀就是機械的自然科學之各種結論。他們不了解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不是簡單的唯物論,而是辯證法的唯物論。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之這兩種割裂的看法都是錯誤的,辯證法唯物論是宇宙觀和方法論的一致體。四、唯物辯證法的對象問題一一唯物辯證法是研究什麼的列寧把(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哲理科學來看的)唯物辯證法看做關於客觀世界的發展法則。及(在辯證法的各範疇中反映這客觀世界的)認識的發展法則的學問。他說:論理學不是關於思維的外在形式的學問而是關於一切物質的,自然的,及精神的事物之發展法則的學問,即關於世界的一切具體內容及其認識之發展法則的學問。換言之,論理學是關於世界認識之歷史的總計、總合、結論。列寧雖然把作為一般的科學方法論看的唯物辯證法的意義強調起來,然而這是因為辯證法系由世界認識的歷史中得出來的結論。因此他說:「辯證法就是認識的歷史。」上述列寧對於當作科學看的唯物辯證法及其對象所給予的定義,他的意思是說:第一,唯物辯證法與其他任何科學同樣,有它的研究對象,這個對象便是自然、歷史和人類思維之最一般的發展法則。並且研究的時候,唯物辯證法的任務,不是從頭腦里想出存在於各現象間的關係,而是要在各現象本身中觀察出他們之間的關係來。列寧的這種見解同少數派唯心論者把(事實上離開了具體科學及具體知識的)範疇的研究當做唯物辯證法的對象之間,存在著根本的區別。因為少數派唯心論者企圖建立一個認識歷史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現實發展中遊離了的各範疇的哲學體系,這樣他們就事實上放棄唯物辯證法。第二,各個科學分析(數學、力學、化學、物理學、生物學、經濟學及其他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是研究物質世界及其認識之發展的各個方面。因此各個科學的法則是狹隘地片面地被各個具體研究領域所限制了的。唯物辯證法則不然,它是一切具體科學中的一切有價值的一般內容,及人類的其他一切科學認識之總計、結論、加工和普遍化。這樣,唯物辯證法的概念、判斷和法則,是極其廣泛的(包含著一切科學的最一般的法則,因此也包含著物質世界的本質的)各種規律性和規定。這是一方面,在這方面,它是宇宙觀。另一方面,唯物辯證法是從一切空想、僧侶主義和形而上學解放出來的真正科學認識上理論學和認識論的基礎,因此,它同時又是研究具體科學的唯一確實的有客觀真實性的方法論。我們說唯物辯證法或辯證法唯物論是宇宙觀和方法論的一致體,在這裡更加明白了。這樣對於否認哲學存在權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歪曲者和庸俗化者的錯誤,也可以懂得了。關於哲學對象問題,馬克思、恩格思和列寧,都反對使哲學脫離實在的現實,使哲學變為某種獨立實質的東西。指出了那根據實在生活和實在關係的分析而生長出來的哲學之必然性,反對單單以理論觀念和理論觀念的自身做研究的對象,如同形式理論就是少數派唯心論的那種干法。所謂根據實在生活和實在關係的分析生長出來的哲學。就是唯物辯證法這種論發展的學說。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都解說唯物辯證法為論發展的學說。恩格斯稱唯物辯證法為「論自然社會及思維之運動和發展的一般法則」的學說。列寧把唯物辯證法看作「最多方向的、內容最豐富的和最深刻的發展學說」。他們都認為在這種學說以外的其他一切哲學學說所述一切發展原則的公式,概屬狹隘的、無內容的「失去了自然和社會之實際發展過程的東西」(列寧)。至於唯物辯證法之所以被稱為最多方面的、內容最豐富的和最深刻的發展學說的原故,乃是因為唯物辯證法是最多方面地和最豐富地、最深刻地反映了自然和社會變化過程中的矛盾性和飛躍性,而不是因為別的東西。在哲學對象問題中還要解決一個問題。就是辯證法、論理學、認識論的一致性的問題。列寧著重指出辯證法論理學及認識論的同一性,說這是「極其重要的問題」,說「三個名詞是多餘的,它們只是一個東西」,根本反對那些馬克思主義修正派把三者當做完全各別獨立的學說去處理的那種干法。唯物辯證法是唯一科學的認識論,也是唯一科學的論理學。唯物辯證法研究吾人對外界認識的發生及發展,研究由不知到知,由不完全的知到更完全的知的轉移,研究自然及社會的發展法則在人類頭腦中日益深刻和日益增多的反映,這就是唯物辯證法與認識論的一致。唯物辯證法研究客觀世界最一般的發展法則,研究客觀世界最發展的姿態在思維中的反映形態,這就是唯物辯證法研究現實事物的各過程及各現象的發生髮展消滅及相互轉化的法則,同時又研究反映客觀世界發展法則的人類思維的形態,這就是唯物辯證法與論理學的一致。要徹底了解辯證社論理學認識論三者為什麼是一個東西,我們看下面唯物辯證法怎樣解決關於理論的東西與歷史的東西之相互關係這個問題,就可以明白了。恩格斯說:「對於一切哲學家的思維方法來說,黑格爾思維方法的長處就在於橫亘在根底面的極其豐富的歷史感,他的形式雖說是抽象的唯心論的,然而他的思想的發展卻非常是與世界歷史的發展平行著的。並且歷史原來就是思想的檢證。歷史常常在飛躍地錯雜地進行著。因為有這兩種情形,所以假若常常要依從歷史的話,不但要注意許多不重要的材料,而且會不得不使思想行程中斷。這時唯一適當的方法,就是論理的方法。然而這一論理的方法權本仍然是歷史的方法,不是捨去了那歷史的形態與偶然性罷了。」這種「論理髮展與歷史發展一致」的思想,是被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充分注意了的。「論理學的範疇,是外的定在與活動之無數個別性的簡約」。「範疇就是分離的階段,幫助我們去認識這一個網和網的結節點的」。「人的實踐活動,把人類的意識幾十億次反覆不息地應用到各種這樣的論理學式子裡面,這樣,這些式子就得到了所謂公理的意義了」。「人類的實踐,反覆了幾十億次,才當做論理的式子固定在人類意識中。這些式子,都有著成見的永續性,因為是反覆幾十億次的結果,才有著公理的性質。」上述列寧的那些話,指明唯物辯證法的論理學的特點,不象形式論理學那樣,把它的法則私範疇看成空虛的、脫離內容而獨立的,對於內容無關心的形式,也不象黑格爾那樣,把它看成脫離物質世界而獨立發展的觀念要素,而是把它當做反映到和移植到我們頭腦里並且經由頭腦加工製造過的,物質運動的表現去處理。黑格爾立腳在存在和思維的同一性上,把辯證法,論理學,和認識論的同一性當做唯心論的同一性去處理。反之,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裡,辯證法、論理學和認識論的同一性,是建立在唯物論基礎上的。只有照唯物論解決存在與思維的關係問題,只有站在反映論的立場上,才能使辯證法論理學和認識論的問題得到徹底的解決。用辯證法唯物論去解決論理的東西和歷史的東西的相互關係的最好的模範,首先要算馬克思的資本論。資本論中包含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發展,同時又包含了這一社會的理論發展。資本論所分析的,是那把資本主義社會的發生髮展及消滅、反映出來的各經濟範疇的發展的辯證法。這問題之解決的唯物論性質,在於他以物質的客觀歷史做基礎,在於把概念和範疇當做這一現實歷史的反映。資本主義的理論和歷史的一致,資本主義的社會的論理學和認識論的一致,模範地表現在資本論裡面,我們可以從它懂得一點辯證法論理學和認識論一致的門徑。以上是辯證法唯物論的對象問題五、物質論馬克思主義繼續和發展哲學中的唯物論路線,正確地解決了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即徹底唯物地指出世界的物質性,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和物質對於意識的根源性(或意識對於存在的依賴關係)。承認物反對於意識的根源性,是以世界的物質性及其客觀存在為前提的。隸屬於唯物論營壘的第一個條件就是承認物質世界離人的意識而獨立存在一一人類出現以前它就存在,人類出現以後也是離開人的意識而獨立存在的。承認這一點是一切科學研究的根本前提。拿什麼來證明這一點呢?證據是多得很的。人類時刻同外界接觸,還須用殘酷的手段去對付外界(自然界同社會)的壓迫和反抗;還不但應該而且能夠克服這些壓迫和反抗一一所有這些在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中表現出來的人類社會實踐的實在情形,就是最好的證據。經過了萬里長征的紅軍,不懷疑經過地區連同長江大河、雪山草地以及和他作戰的敵軍等等的客觀存在,也不懷疑紅軍自己的客觀存在;中國人不懷疑侵略中國的日本帝國主義同中國人自己的客觀存在;抗日軍政大學的學生也不懷疑這個大學和學生自己的客觀存在;這些東西都是客觀地離開我們意識而獨立存在的物質的東西,這是一切唯物論的基本觀點,也就是哲學的物質觀。哲學的物質觀同自然科學的物質是不相同的。如果說哲學的物質觀在於指出物質的客觀存在,所謂物質就是說的離開人的意識而獨立存在的整個世界(這個世界作用於人的感官,引起人的感覺,並在感覺中得到反映),那末這種說法是永遠不起變化的,是絕對的。自然科學的物質觀則在於研究物質的構造,例如從前的原子論,後來的電子論等等,這些說法是隨著自然科學的進步而變化的,是相對的。根據辯證法唯物論的見地去區別哲學的物質觀與當然科學的物質觀,是徹底貫徹哲學的唯物論方向之必須條件,在向唯物論和機械唯物論作鬥爭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唯心論者根據電子論的發見,宣傳物質消滅的謬說,他們不知道關於物質構造之科學知識的進步,正是證明辯證法唯物論的物質論之正確性。因為表現在舊的物質概念中的某些物質屬性(重量、硬度、不可入性、惰性等等),經過現代自然科學的發現即電子論的發現,證明這些屬性僅存在於某幾種物質形態中,而在其他物質形態中則不存在。這種事實,破除了舊唯物論對於物質觀念的片面性與狹隘性,而對於承認世界的物質性及其客觀存在之辯證法唯物論的物質觀,卻恰恰證明其正確。原來辯證認唯物論的物質觀,正是以多樣性去看物質的世界的統一,就是物質多樣性的統一。這種物質觀,對於物質由一形態轉化到另一形態之永久普遍的運動變化這一種事實,絲毫也沒有矛盾。「以太」、電子、原子、分子、結晶體、細胞社會現象、思維現象一一這些都是物質發展的種種階段,是物質發展史中的種種暫時形態。科學研究的深入,各種物質形態的發現(物質多樣性的發現),只是豐富了辯證法唯物論的物質觀的內容,那裡還會有什麼矛盾?區別哲學的物質觀同自然科學的物質觀是必要的,因為二者有廣狹之別,然而是不相矛盾的,因為廣義的物質包括了狹義的物質。辯證法唯物論的物質觀,不承認世界有所謂非物質的東西(獨立的精神的東西)。物質是永久與普遍存在的,不論在時間與空間上都是無限的,如果說世界上有一種「從來如此」與「到處如此」的東西(就其統一性而言),那就是哲學上的所謂客觀存在的物質。用徹底的唯物論見地(即唯物辯證法見地)來看意識這種東西,那末,所謂意識不是別的,它是物質運動的一種形態,是人類物質頭腦的一種特殊性質,是使意識以外的物質過程反映到意識之中來的那種物質頭腦的特殊性質。由此可知,我們區別物質同意識並把二者對立起來是有條件的,就是說,只在認識的見地內有意義。因為意識或思維只是物質(頭腦)的屬性,所以認識與存在的對立就是認識的物質同被認識的物質的對立,不會多一點。這種主體同客體的對立,離開認識論領域,就毫無意義。假如在認識論以外還把意識同物質對立起來,就無異於背叛唯物論。世界上只有物質同它的各種表現,主體自身也是物質的,所謂世界的物質性(物質是永久與普遍的),物質的客觀實在性與物質對於意識的根源性,這是這個意思。一句話,物質是世界的一切,「一切歸於司馬懿」,我們說「一切歸於物質」,這就是世界的統一原理。以上是辯證法唯物論的物質論。六、運動論(發展論)辯證法唯物論的第一個基本原則,在於它的物質論,即承認世界的物質性,物質客觀實在性和物質對於意識的根源性。這種世界的統一原理,在前面物質論中已經解決了。辯證法唯物論的第二個基本原則,在於它的運動論(或發展論),即承認運動是物質存在的形式,是物質內在的屬性,是物質多樣性的表現,這就是世界的發展原理。世界的發展原理同上述世界的統一原理相結合,就成為辯證法唯物論整個的宇宙觀。世界不是別的,就是無限發展的物質世界(或物質世界是無限發展的)。辯證法唯物論的運動觀,對於(一)離開物質而思考運動,(二)離開運動而思考物質,(三)物質運動的簡單化,都是不能容許的。辯證法唯物論的運動論,就是同這些唯心的、形而上學的及機械的觀點作明確而堅決的鬥爭建立起來的。辯證法唯物論的運動論,首先是同哲學的唯心論及宗教的神道主義相對立的。一切哲學的唯心論及宗教的神道主義的本質,在於他們從否認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出發,設想世界的運動及發展是沒有物質的,或在最初是沒有物質的,而是精神作用或上帝神力的結果。德國唯心論哲學家黑格爾認為現在的世界是從所謂「世界理念」發展而來的,中國的周易哲學及宋明理學都作出唯心論的宇宙發展觀。基督教說上帝創造世界,佛教及中國一切拜物教都把宇宙萬物的運動發展歸之子神力。所有這些離物質而思考運動的說法都和辯證法唯物論根本不相容。不但唯心論與宗教,就是馬克思以前的一切唯物論及現在一切反馬克思主義的機械唯物論,當他們說到自然現象時是唯物論的運動論者,但一說到社會現象時就無不離開物質的原因,而歸著於精神的原因了。辯證法唯物論堅決駁斥所有這些錯誤的運動觀,指出他們的歷史限制性一一階級地位的限制與科學發展程度的限制,而把自己的運動觀建設在以無產階級立場及最發達的科學水準為基礎的徹底的唯物論上面,辯證法唯物論首先指出運動是物質存在的形式,是物質內在的屬性(不是由外力推動的),設想沒有物質的運動,同設想沒有運動的物質是一樣不可思議的事。把唯物的運動觀同唯心的及唯神的運動觀尖銳地對立著。離開運動而考察物質,則有形而上學的宇宙不動論或絕對平衡論。他們認為物質是永遠不變的,在物質中沒有發展這回事,認為絕對的靜止是物質的一般狀態或原始狀態。辯證法唯物論堅決反對這種意見,認為運動是物質存在的最普遍的形式,是物質內在的不可分離的屬性。一切的靜止與均衡僅有相對的意義,而運動則是絕對的。辯證法唯物論承認一切物質形態均有相對的靜止或均衡之可能,並認為這是辨別物質因而亦即辨別生命的最重要條件(恩格斯),但認為靜止或均衡只是運動的要素之一,是運動的一種特殊情況。離開運動而考察物質的錯誤,就在於把這種靜止要素或均衡要素誇張起來,把它掩蔽了並代替了全體,把運動的特殊情況一般化,絕對化起來。中國古代形而上學思想家愛說的一句話:「天不變道亦不變』,就是這樣的宇宙不動論。他們也承認宇宙及社會現象的變動,但否認其本質的變動,在他們看來,宇宙及社會的本質是永遠不變動的。他們之所以如此,主要的原因在於他們的階級限制性,封建地主階級如果也承認宇宙及社會的本質是運動與發展的,就無異在理論上宣布他們自己階級的死刑。一切反動勢力,他們的哲學都是不動論。革命的階級同民眾,卻眼看到了世界的發展原理,因而主張改造這個社會及世界,他們的哲學是辯證法唯物論。此外,辯證法唯物論也不承認簡單化的運動觀,就是說把一切的運動都歸結到一種形式上去,即歸結到機械的運動,這是舊唯物論宇宙觀的特點。舊唯物論(十七八世紀的法國唯物論,十九世紀的德國費爾巴哈唯物論)也承認物質的永久存在和永久運動(承認運動的無限性),但仍然沒有跳出形而上學的宇宙觀.不去說他們在社會論上的見解依然是唯心論的發展觀,就在自然論上,也把物質世界的統一,歸結到某種片面的屬性,歸結到運動的一個形態一一機械的運動。這種運動的原因在外力。象機械一樣由外力推之而運動。他們不從本質上也不從內部原因上去說明物質或運動,或關係的一切多樣性,而從單純的外面的發現形式上,從外力原因上去說明它,這樣在實際上就失掉了世界的多樣性。他們把世界一切的運動,都解作場所的移動與數量的增減。物體某一瞬間在某一場所另一瞬間則在另一場所,這樣就叫做運動。如果有變化,也只是數量增減的轉化,沒有性質的變化,變化是循環的,是反覆產生同一結果的。辯證法唯物論與此相反,不把運動看作單純的場所移動及循環運動,而把它看作無限的質的多樣性,看作由一形態向他一形態的轉化,世界物質的統一和物質的運動,便是世界物質無限多樣性的統一與運動。恩格斯說:「運動的一切高級形態必然同力學的(外的或分子的)運動形態結合著,例如如果沒有熱和電氣的變化,化學的作用就不可能,如果沒有力學的(分子的)熱量的,電氣的,化學的變化等等,有機的生命也不可能,這當然是不能否認的。然而如果只有某些低級運動形態的存在,是決不能包括各種狀況中主要形態的體質的」。這話是千真萬確地合於事實。即使就單純機械運動而論,也不能從形而上學的觀點去解釋它。須知一切運動形態都是辯證法的,雖然它們之間的辯證法內容的深度與多面性有著很大差異。機械運動仍然是辯證法的運動,所謂物體某一瞬間「在」某處,其實是同時「在」某處,同時又不在某處,所謂「在」某處,所謂「不動」,僅是運動的一種特殊情況,它根本上依然是在運動。物體在被限制著的時間內和被限制著的空間內運動著。物體總是不絕地克服這種限制性,跑出這種一定的有限制的時間及空間的界限以外去,成為不絕的運動之流.而且機械運動只是物質的運動形態之一,在實在的現實世界中,沒有它的絕對獨立的存在,它總是聯繫於別種運動形態的。熱、化學的反映、光、電氣,一直到有機現象與社會現象,都是質地上特殊的物質運動形態。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交界時期的自然科學的劃時代的大功勞,就在於發現了運動轉化法則,揩出物質的運動總是由一形態轉化成為另一形態,這樣地轉化的新形態是與舊形態本質上不同的。物質所以轉化的原因不在外部而在內部,不是由於外部機械力的推動,而是由於內部存在著性質不同的互相矛盾的兩種因素相爭相鬥,推動著物質的運動和發展。由於這個運動轉化法則的發現,辯證法唯物論就能夠把世界的物質統一原理擴大到自然與社會的歷史上去,不但把世界當作永遠運動的物質去考察,而且把世界當做由低級形態到高級形態的無限前進運動的物質去考察,即把世界當做發展、當做過程去考察。做一句話來說:「統一的物質世界是一個發展的過程」。這樣就把舊唯物論的循環論擊破了。辯證法唯物論深刻地多方面地觀察了自然及社會的運動形態,認為當作全體看的世界之發展過程是永久的(無始無終的),但同時各個歷史地進行的具體的運動形態又是暫時的(有始有終的),就是說,它是在一定的條件下發生,並在一定的條件下消滅的,認為世界的發展過程由低級的運動形態生出高級的運動形態,表示了它的歷史性與暫時性,但同時任何一個運動形態都不是絕對最初的,也不是絕對最後的,它是處在永久的長流中(無始無終的長流中)。依據著對立鬥爭的法則(自己運動的原因)。使每一運動形態總是較之先行形態進到了高一級的階段,它是向前直進的,但同時就各個運動形態來說(就各個具體的發展過程來說),卻也會發生轉向的運動或後退運動,前進運動同後退運動相結合,在全體上就成為複雜的螺旋的這動,認為新的這動形態是作為舊的運動形態的對立的(反對物)而發生的,但同時新的運動形態又必然保存著舊的運動形態中的許多要素,新東西是從舊東西裡面生長出來的。認為事物的新形態新性質新屬性的出現,是由連續性的中斷即經過衝突和破壞而飛躍地產生的,但同時事物的連結和相互關係又決不會絕對破壞。最後,辯證法唯物論認為世界無窮盡(無限),不但就其全體來看是這樣,同時就其局部來看也是這樣的,電子不是同原子分子一樣表現著一個複雜而無窮盡的世界么?物質運動的根本形態又規定根本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各科目。辯證法唯物論把世界的發展當作無機界經過有機界而達到最高物質運動形態(社會)的一個前進運動去考察,這一運動形態的從屬關係就成了和它相應的科學(無機界科學,有機界科學,社會科學)的從屬關係的基礎。恩格斯說:「各種各類的科學是把特定的運動形態或相互關係相互推移的一聯的運動形態拿來分析,因此科學的分類就在於要依從著運動的固有順序去把各個運動分類排列起來,僅在這一點來說,分類才有意義」。「整個世界包括人類社會在內,是採取質地不相同的各種形式的物質的這動,因此也就不能忘記物質運動的各種具體形式這個問題。所謂「物質一般」與「運動一般』是沒有的,世界上只有各種不同形式的具體的物質與運動。「物質」和「運動」這些字眼只是一些簡寫的名詞,在這些名詞中,我們依照它們的共同特性是把各種不同的被感覺的事物一概包括在內」(恩格斯)。以上就是辯證法唯物論的世界運動論或世界發展原理。這個學說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髓,是無產階級的宇宙觀與方法論,無產階級及一切革命的人們如果拿著這個徹底科學的武器,他們就能夠理解這個世界並改造這個世界。七、時空論運動是物質存在的形式,空間和時間也是物質存在的形式,運動的物質存在於空間和時間中,並且物質的運動本身是以空間和時間這兩種物質存在的形式為前提的。空間和時間不能與物質相分離。「物質存在於空間」這句話,是物質本身具有伸張性,物質世界是內部存在著伸張性的世界,不是說物質被放在一種非物質的空虛的空間中。空間和時間都不是獨立的非物質的東西,也不是我們感覺性的主觀形式,它們是客觀物質世界存在的形式。它們是客觀的,不存在於物質以外,物質也不存在於它們以外。把空間和時間看作物質存在的形式的這種見解,是徹底的唯物論的見解。這種時空觀,同下列幾種唯心論的時空觀是根本相反的:(一)康德主義的時空觀,認時間和空間不是客觀的實在,而是人類的直覺形式;(二)黑格爾主義的時空觀,認發展著的時間和空間的概念,日益接近於絕對觀念;(三)馬赫主義的時空觀,認時間和空間是「感覺的種類』,「使經驗和諧化的工具」。所有這些唯心論觀點,都不承認時間和空間的客觀實在性,都不承認時間和空間的概念在自身發展中反映著物質存在的形式,這些錯誤理論,都被辯證法唯物論一個一個地駁了。辯證法唯物論在時空問題上,不但要同上述那些唯心論觀點作鬥爭,而且要同機械唯物論作鬥爭。特別顯著的是牛頓的機械論,他把空間看做同時間無關係的不動的空架子.物質被安置到這種塞架子裡面去。辯證法唯物論反對這種機械論,指出我們的時空觀念是在發展的。「世界上除了運動的物質以外便沒有別的東西,而運動的物質若不在空間和時間中便無運動之可能。人類關於空間和時間的概念是相對的,但是這些相對的概念積集起來就成為絕對的真理。這些相對的概念不斷發展著,循著絕對真理的路線而前進,日益走近於絕對真理。人類關於空間和時間概念的變動性,始終不能推翻二者的客觀實在性,這正和關於物質的運動形式及其組織之科學知識的變動性,不能推翻外界的客觀實在性,是一樣的」(列寧)。以上是辯證法唯物論的時空論。八、意識論辯證唯物論意識是物質的產物,是物質發展之一形式,是一定物質態的形特性。這種唯物主義同歷史主義的意識論是和一切唯心論及機械唯物論對於這個問題的觀點根本相反的。依照馬克思主義的見解,意識的來源,是由無意識的無機械發展到具有低級意識形態的動物界,再發展到具有高級意識形態的人類。高級意識形態不但同生理髮展中的高級神經系統不可分離,而且同社會發展中的勞動生產不可分離。馬克思、恩格斯曾著重指出意識對物質生產發展的依賴關係,和意識同人類言語發展的關係。所謂意識是一定物質形態的特性,這種物質形態就是組織複雜的神經系統,這樣的神經系統只能發生於自然界進化的高級階段上。整個無機界,植物界和低級的動物界,都沒有認識在它們內面或外面發生著的那些過程的能力,它們是沒有意識的。僅在有高級神經系統的動物體,才具有認識過程的能力,即具有自內反映或領悟這些過程的能力。吾人神經系統中的客觀生理過程,是同它之內部取意識形式的主觀表現相隨而行的。凡就本身論是客觀的東西,是某種物質的過程,它對於具有頭腦的實體卻同時又是主觀的心理的行為。特殊思想實質的精神是沒有的,有的只是思想的物質一一腦子。這種思想的物質是有特別質地的物質,這種物質隨著人類社會生活中言語的發展而達到高度的發展。這種物質具有思想這一種特殊性質,這是任何別的物質所不具備的。然而庸俗唯物論者卻認思想是腦子分泌出來的物質,這種見解歪曲了我們關於這個問題的觀念。須知思想、感情和意志的行為,.不具有重量和伸張性的東西,意識同重量伸張等是同一物質之不同的性質。意識是運動的物質之內部狀態,是反映著在這動的物質中所發生的生理過程的特殊性質。這種特殊性,同客觀的神經作用過程不可分離,但又不與這過程相同,把這兩者混同起來,推翻意識的特殊性,這就是庸俗唯物論的觀點。和這同樣,冒牌的馬克思主義的機械論,附和心理學中某些資產階級的左翼學派的見解,實質上也完全推翻了意識。他們把意識解作理化的生理的過程,認為高級實體的行為之研究可以由客觀生理學和生物學的研究去執行。他們不了解意識的本質之質的特殊性,看不到意識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他們把客觀和主體之具體歷史一致代之以主客的等同,代之以片面的機械的客觀世界。這種把意識混同於生理過程的觀點,無異取消了思維與存在關係這個哲學中的根本的問題。孟塞維克的唯心論企圖用一種妥協理論去代替馬克思主義的意識論,把唯物論同唯心論調和起來。他們拿客觀主義同主觀主義的「聯盟」的原則,去對抗辯證法的原則,而這種原則既非機械的客觀主義,也非唯心的主觀主義,而是客觀和主觀之具體歷史的一致。可是還有怪議論,這就是普列漢諾夫關於意識問題的物活論的見解,在他的「石子也是有意識的」一句名言中充分表現著。照他的意見,意識不是發生於物質發展過程中的,而是從最初就存在於一切物質的,石子及低級有機體的意識和人的意識之間,僅僅在於程度上的區別。這種反歷史的見解,對於辯證法唯物論認為意識是最後發生的具備著質的特殊性的見解,也是根本相反的。只有辯證唯物論的意識才是意識問題上的正確的理論。九、反映掄做一個徹底的唯物論者,單承認物質對於意識的根源性是不夠的,還須承認意識對於物質的可認識性。關於物質能否被認識的問題,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是一切過去哲學都覺得無力對付的問題,只有辯證法唯物論能夠給予正確的解決。在這個問題上,辯證法唯物論的立場即同不可知論相反,又同直率的實在論不同。休謨同康德的不可知論,把認識的主體從客體隔離開來,認為越出主體的界限是不可能的,「自在之物」和它的形象之間存在著不可跳過的深溝。馬赫主義的直率實在論,則把客體同感覺等同起來,認為真理在感覺中就已經成就了完成的形態。同時,他們不但不了解感覺是外界作用的結果,而且不了解主體在認識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即外界作用在主體的感覺機關和思想的腦子中所做的改造工夫(取印象和概念的形式表現出來)。只有辯證唯物論的反映論,肯定地答覆了可認識性問題,成為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靈魂」。根據這一理論,指明我們的印象和概念不但被客觀事物所引起,而且還反映客觀事物。指明印象和概念,既不象唯心論者所說的那樣是主體自動發展的產物.也不是不可知論者所說的那樣是客觀事物的標準,而是客觀事物的反映,照像和樣本。客觀的真理是不依靠主體而獨立存在的,它雖然反映在我們的感覺和概念中,但不是一下子就取完成的形態,而是一步一步完成的。認為客觀真理在感覺中就已經取著完成形態而被我們獲得的那種直率實在論的見解,是一種錯誤的見解。客觀真理在我們感覺和概念中,雖不是一次就取完成的形態,然而不是不能認識的。辯證唯物論的反映論反對不可知論的見解,認為意識是能夠在認識過程中反映客觀真理的。認識過程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當未被認識的「自在之物」,反映到我們的感覺印象概念上來時,就變成「為我之物」了。感覺和思維,並不是如同康德所說的那樣把我們同外界隔離開來,而是把我們同外界聯繫起來的,感覺和思維就是客觀外界的反映。思想的東西(印象和概念)並非別的,不過是「人類頭腦中所轉現出來和改造過來的物質的東西」(馬克思)。在認識過程中,物質世界是愈走而愈接近地、愈精確地、愈多方面地和愈深動地反映在我們的認識中。向著馬赫主義和康德主義作兩條戰線的鬥爭,揭破直率實在論和不可知論的錯誤,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任務。唯物辯證法的反映論認為我們認識客觀世界的能力是無限度的,這和不可知論者認為人的認識能力是有限度的那種見解根本相反。但我們之接近絕對真理,卻每一次有其歷史上的確定界限。列寧這樣說:吾人知識之接近客觀的絕對真理,是歷史地有限度的.但是這一真理的存在是絕對的,我們不斷地向真理接近也是絕對的。圖畫的外形是歷史地有條件的,但這張圖畫描繪著客觀上存在的模型則是絕對的。我們承認人的認識受歷史條件的限制,真理是不能一次獲得的。但我們不是不可知論者,我們又承認真理能夠完成於人類認識的歷史運動中。列寧還說:對於自然在人類思想中的反映,不要死板板地或絕對去了解它。認識不是無這動的與無矛盾的,認識是處於永久的這動過程中。即矛盾之發生和解決的永久過程中。認識運動是一個複雜的充滿著矛盾與鬥爭的運動,運就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之見解。一切哲學在認識論上的反歷史觀點,都不把認識當作過程看待,因此都帶著狹隘性。感覺主義的經驗論之狹隘性,在感覺和概念之間挖開了深溝。理性主義學派的狹隘性,則使概念脫離了感覺。只有把認識當作過程看待的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反映論),才徹底除去了這樣狹隘性,把認識放在唯物的與辯證的地位。反映論指出:反映過程不限於感覺印象,也存在於思維中(抽象的概念中),認識是一個由感覺到思維的運動過程。列寧曾說:「反映自然的認識,不是簡單的、直接的、整體的反映,而是許多抽象的思考、概念,法則等等之形成過程。」同時列寧還指出:由感覺到思維的認識過程,是飛躍式地進行的,在這一點上,列寧精確地闡明了認識中的經驗元素和理性元素相互關係之辯證唯物論的見解。許多哲學家都不了解認識的運動過程中即從感覺到思維(從印象到概念)的運動過程中所發生的突變。因此,理解這一由矛盾而產生的飛躍式的轉變,即理解感覺和思維的一致為辯證的一致,便是理解了列寧反映論的本質之最重要的元素。十、真理論真理是客觀的,相對的,又是絕對的,這就是唯物辯證法的真理論。真理首先是客觀的。在承認了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及物質對於意識的根源性之後,就等於承認了真理的客觀性。所謂客觀真理,就是說,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是我們的知識或概念的內容之唯一來源,再也沒有別的來源。只有唯心論者否認物質世界離人的意識而獨立存在一一這一唯物論的基本原則,才主張知識或概念是主觀自生的,不要任何客觀的內容,因而承認主觀真理,否認客觀真理。然而這是不合事實的。任何一種知識或一個概念,如果它不是反映客觀世界的規律性,它就不是科學的知識,不是客觀真理,而是主觀的自欺欺人的迷信或妄想。人類以改變環境為目的之一切實際行動,不管是生產行動也罷,階級鬥爭或民族鬥爭的行動也罷,其他任何一種行動也罷,都要受著思想(知識)的指揮的,這種思想如果不適合於客觀的規律性,即客觀規律性沒有反映到行動的人的腦子裡去,沒有構成他的思想或知識的內容,那末這種行動是一定不能達到目的的。革命運動中所謂主觀指導犯錯誤,就是指的這種情形。馬克思主義所以成為革命的科學知識,就是因為它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世界的實際規律,它是客觀的真理。一切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所以都是錯的東西,就是因為他們不根據於正確的客觀規律,完全是主觀的妄想。有人說,一般公認的就是客觀真理(主觀唯心論者波格達諾夫就這樣說)。照這種意見,那末,宗教和偏見也是客觀真理了,因為宗教和偏見雖然實質上是謬見,可是卻常常為多數人所公認,有時正確的科學的思想反不及這些謬見的普及。唯物辯證法根本反對這種意見,認為只有正確地反映客觀規律性的科學知識,才能被稱為真理,一切真理必須是客觀的。真理與謬說是絕對對立的,判斷一切知識是否為真理,唯一的看它們是否反映客觀的規律。如果不合乎客觀規律,儘管是一般人都承認的,或革命運動中某些說得天花亂墜的理論,都只能把它當作謬說看待。唯物辯證法真理論的第一個問題,是主觀真理和客觀真理的問題,它的答覆是否認前者而承認後者。唯物辯證法真理論的第二個問題,是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問題,它的答覆不是片面地承認或否認某一方面,而是同時承認它們,並指出它們正確的相互關係,即指出它們的辯證法。唯物辯證法在認識客觀真理時,就是承認了絕對真理的。因為當我們說知識的內容是客觀世界的反映時,這就等於承認了我們知識的對象是那個永久的絕對世界。「關於自然之一切真理的認識,就是永久的無窮的認識,因此它實質上是絕對的」(恩格斯)。然而客觀的絕對的真理不是一下子全部成為我們的知識,而是在我們認識之無窮的發展過程中,經過無數相對真理的介紹,而到達於絕對的真理,這無數相對真理之總和,就是絕對真理的表現。人類的思維,就它的本性說,能給我們以絕對真理,絕對真理乃由許多相對真理積集而成,科學發展的每一階段,增加新的種子到這個絕對真理的總和中去。但是每一科學原理的真理界限卻總是相對的。絕對真理僅能表現在無數相對真理之上,如果不經過相對真理的表現,絕對真理就無從認識。唯物辯證法並不否認一切知識之相對性,但這只是指吾人知識接近於客觀絕對真理的限度之歷史條件性而言,並不是說知識本身只是相對的。一切科學上的發明,都是歷史地有限度的和相對的,但是科學知識和謬說不同,它顯示著描畫著客觀的絕對的真理,這就是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相互關係之辯證法的見解。有兩種見解,一種是形而上學的唯物論,另一種是唯心論的相對論,對於絕對真理與絕對真理之相互關係問題都是不正確的。形而上學的唯物論者,根據於它們「物質世界無變化」的形而上學的基本原則,認為人類思維也是不變化的,即認為在人的意識中這一成不變的客觀世界,是一下子整個被攝取了。這就是說,他們承認絕對真理,而這個絕對真理是一次被人獲得的。他們把真理看成不動的、死的、不發展的東西。他們的錯誤不在於他們承認有絕對真理一一承認這一點是正確的,而在於他們不了解真理的歷史性,不把真理的獲得看成一個認識的過程,不了解所謂絕對真理者,只能在人類認識的發展過程中一步一步地開發出來,而每一步向前的認識,都表現著絕對真理的內容,但對於全部真理說來,它具有相對的意義,並不能一下子獲得絕對真理的全部。形而上學的唯物論關於真理的見解,表現了認識論的一個極端。認識論中關於真理問題的再一個極端,就是唯心論的相對論。他們否認知識之絕對真理,只承認它的相對意義。他們認為一切科學的發明,都不包含絕對真理,因而也不是客觀真理,真理只是主明的與相對的。既然這樣,那末一切謬說都有存在的權利了,帝國主義侵略弱小民族,統治階級剝削勞動群眾,這些侵略主義與剝削制度也就是真理,因為真理橫豎只是主觀與相對的,否認客觀真理與絕對真理的結果,必然到達這樣的結論,並且唯心論的相對論,它們的目的本來就是為著要替統治階級作辯護的,例如相對論的實用主義(或實驗主義)之目的,就在於此。這樣看來,不論是形而上學的唯物論,或是唯心論的相對論,都不能正確解決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相互關係的問題。只有唯物辯證法,既給思維與存在相互關係問題以正確的解答,並且隨之而來又確定了科學知識的客觀性,再則,還同時給了絕對與相對真理以正確的理解。這就是唯物辯證法的真理論。十一、實踐論(略)第三章 唯物辯證法前面簡述了「唯心論與唯物論」及「辯證法唯物論」兩個問題。關於辯證法問題,僅有概略的提到,現在來系統地講這個問題。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或叫宇宙觀),是辯證法唯物的唯物論,不是形而上學的唯物論(或叫機械的唯物論),這一點區別,是一個天翻地覆的大問題。世界是一個什麼樣子的?從古至今有三種主要答案。第一種是唯心論,(不管是形而上學的唯心論,或辯證法的唯心論)說世界是心造的,引申起來又可說是神造的。第二種是機械唯物論,否認世界是心的世界,說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但物質是不發展的,不變化的,第三種是馬克思主義答案,推翻了前面兩種,說世界不是心造的,也不是不發展的物質,而是發展的物質世界,這就是辯證法唯物論。馬克思主義這樣的看世界,把世界在從來人眼睛中的樣子翻轉了過來,這不是天翻地覆的大議論嗎?這世界是發展的物質世界這種議論,在西洋古代的希臘就有人說過了,不過因為時代限制,還只簡單地籠統地說了一說,叫做樸素的唯物論,沒有(也不可攏有)科學的基礎;然而議論是基本上正確的。黑格爾創造了辯證的唯心論,說世界是發展的,但是心造的,他是唯心發展論,其正確是發展論(即辯證法),其錯誤是唯心發展論。西洋十七、十八、十九三個世紀法德等國的資產階級唯物論,則是機械觀的唯物論,他們說世界是物質世界,這是對的,就是象機械一樣的運動,只有增減或位置的變化,沒有性質上的變化,這是很不對的。馬克思繼承了希臘樸素的辯證唯物論,改造了機械唯物論與辯證唯心論,創造了從古以來沒有過的、放在科學基礎之上的辯證唯物論,成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及一切被壓迫人民的革命的武器。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方法論,是認識的方法,是論理的方法,然而它就是世界觀。世界本來是發展的物質世界,這是世界觀,拿了這樣的世界觀轉過來去看世界,去研究世界上的問題,去指導革命,去做工作,去從事生產,去指揮作戰,去議論人家長短,這就是方法論,此外並沒有別的什麼單獨的方法論。所以在馬克思主義者手裡,世界觀同方法論是一個東西,辯證法,認識論、論理學,也是一個東西。我們要系統地來講唯物辯證法,就要講到唯物辯證法的許多問題,這就是它的許多範疇,許多規律,許多法則(這幾個名詞是一個意思)。唯物辯證法究竟有些什麼法則呢?這些法則中那些是根本法則,那些是附從於根本法則而又為唯物辯證法學說中不可缺少、不可不解決的方面、側而或問題呢?所有這些法則為什麼不是主觀自造的,而是客觀世界本來的法則呢?對於這些法則的學習、了解是為了什麼呢?這個完整的革命的唯物辯證法學說,創建於馬克思與思格斯,列寧發展了這個學說,到了現在蘇聯社會主義勝利與世界革命時期,這個學說又走上了新的發展階段,更加豐富了它的內容,這個學說中包含的範疇首先如下各項:矛盾統一法則。質量互變法則。否定之否定法則。以上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法則。除古代希臘的樸素唯物論曾經簡單地無系統地指出了這些法則的某些意義,及黑格爾唯心地發展了這些法則外,都是被一切形而上哲學(所謂形而上哲學,就是反發展論的學說)所否定了的,直到馬克思、恩格斯,才唯物地改造了黑格爾的這些法則成為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與方法論之最基本的部分。唯物辯證法所包含的範疇除了上述根本法則外,同這些根本法則聯繫著的,還有如下各範疇:本質與現象。形式與內容。原因與結果。根據與條件。可能與現實。偶然與自由。鏈與環等等。這些範疇,有些是從來形而上學及唯心辯證法所著重研究過的,有些是從來哲學片面地研究過的,有些則是馬克思主義新提出的。這些範疇,在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理論家與實踐家手裡,揭去了從來哲學唯心的及形而上學的外衣,克服其片面性,發現了它們的真實形態,並且隨著時代的進步,極大地豐富了它們的內容,成為革命的科學方法論中重要的成份,拿這些範疇同上述根本的範疇合在一起,就形成一個完整的深刻的辯證唯物法的系統。所有這些法則或範疇,都不是人的思想自己造出來的,而是客觀世界本來的法則。一切唯心論都說精神造出物質,那末,在他們看來,哲學的法則、原則、規律或範疇,自然更是心造的了,發揮了辯證法系統的黑格爾,就是這樣去看辯證法的。在他看來,辯證法不是從自然和社會的歷史中抽取出來的法則,而是純粹思想上的理論系統,人的思想造出了這一套系統之後,再把它們套到自然和社會上去。馬克思、思格斯揭去黑格爾神秘的外衣,丟棄了他的唯心論,把辯證法放在唯物論的地位。思格斯說:「辯證法的法則是從自然和人類歷史抽取出來的,但它們並非別的,就是這兩個歷史發展領域的最普遍的發展法則,就實質論,可以歸納為質量互變、矛盾統一、否定之否定這三個根本法則。」辯證法法則是客觀世界的法則,同時也是主觀思想裡頭的法則。因為人的思想裡頭的法則不是別的,就是客觀世界的法則通過實踐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辯證法,認識論、論理學是一個東西,前面已經講過了。我們學習辯證法是為了什麼呢?不為別的,單單為了要改造這個世界,要改造這個世界上面人與人、人與物的老關係。這個世界上面的人類大多數都過著苦難日子,受著少數人所控制的各種政治經濟制度的壓迫。在我們中國這個地方生活著的人類,受著慘無人道的雙重性制度的壓迫一一民族壓迫與社會壓迫,我們必須改變這些老關係,爭取民族解放與社會解放。要達到改造中國與世界的目的,為什麼要學習辯證法呢?因為辯證法是自然與社會的最普遍的發展法則,我們明白它,就得到了一種科學的武器,在改造自然與社會的革命實踐中,就有了同這種實踐相適應的理論同方法。唯物辯證法本身是一種科學(一種哲理的科學),它是一切科學的出發點,又是方法論。我們的革命實踐本身也是一種科學,叫做社會科學或政治科學,如果不懂得辯證法,則我們的事情是辦不好的,革命中間的錯誤無一不違反辯證法,但如果懂得了它,那就能生出絕大的效果。一切做對了的事,考究起來,都是合乎辯證法的,因此一切革命的同志們首先是幹部,都應用心地研究辯證法。有人說,許多人懂得實際的辯證法,而且也是實際的唯物論者,他們雖沒有讀過辯證法書,可是做起事來是做得對的,實際上合乎唯物辯證法,他們就沒有特別研究辯證法的必要了。這種話是不對的。唯物辯證法是一種完備的深刻的科學,實際上具有唯物的與辯證的頭腦之革命者,他們雖從實踐中學到了許多辯證法,但是沒有系統化,沒有如同已經成就的唯物辯證法那樣的完備性與深刻性,因此還不能洞察運動的遠大前途,不能分析複雜的發展過程,不能捉住重要的政治關節,不能處理各方面的革命工作,因此仍有學習辯證法的必要。又有人說,辯證法是深奧難懂的,一般人沒有學會的可能,這話也是不對的。辯證法是自然、社會與思想的法則,任何有了一些社會經驗(生產與階級鬥爭的經驗)的人,他就本來了解了一些辯證法;社會經驗更多的人,他本來了解的辯證法就更多些,不過還處在零亂的常識狀態,沒有完備的深刻的了解。就將這種常識辯證法加以整理與深造,是並不困難的。辯證法之所以使人覺得困難,是因為沒有善於講解的辯證法書,中國許多辯證法書,不是錯誤就是寫得不好,或不大好,使人人望而生畏。所謂善於講解的書,在於以通俗的言語,講親切的經驗,這種書將來總是要弄出來的。我這個講義也是不好的,因為我自己還在開始研究辯證法,還沒有可能寫出一本好書,也許將來有此可能,我也有這個志願,但要依研究的情形才能決定。以下分述辯證法的幾個法則。(略)
推薦閱讀:

十天學會小成圖教學提綱
戊日提綱論斷
《詩經》提綱
【「文革」前夜的中國】山雨欲來 試圖控制局勢的《二月提綱》
有煞只論煞。無煞方論用。只要去煞星。不怕提綱重。

TAG:辯證 | 辯證法 | 提綱 | 毛澤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