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推手之我見/陳慶雷

太極拳的功夫包括兩個部分。一是練架路,二是練推手。沒有一定拳架功底,練推手也只是紙上談兵。推手只是套路基礎上的一種練功形式,同時也是檢驗拳架質量的有效途徑,它具有兩種意義,畢竟不是練太極拳的最終目的,因為中國的所有武術使用的最高形式是散打格鬥。何以言之?偶遇歹徒,根本不可能先搭手後動干戈,古老的校場比武,亦都是散打,陳發科先生在北京與一位武功高強的武士比武時,對方提出三十分鐘見高低,陳先生說時間太長,只喊「一、二、三」即可,當對方擊來時,陳先生只是一轉一抖,把對方擲出數尺跌在牆上。由此看來,推手只是練功的一種形式,同時具有檢驗其練功的程度而已,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目的是散打。 習練太極者皆知「牽動四兩撥千斤」之句,而當今推手賽中尚未見到「四兩撥千斤」之人,換言之「小力勝大力」者甚微,而那些機械摔跤式的推手則是力大者為王。「牽動四兩撥千斤」是武術界老前輩留下來的精言。「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御眾之形,快能何為?」顯然指的是小力勝大力,內功外用的太極之妙力。關鍵是怎樣用自己的「四兩之力」去撥動對方千斤之鼎,若引之不動,何而能撥得千斤?「引」和「動」是兩個力,要想用自己的「四兩之力」去引動對方,談何容易!那麼就得練架子,使得內動。內動是內氣的流通與轉動,做到意到氣到,「一念之間氣即到,不由自主力即發」。並且周身之力能集注某一部位發出。這種內力是一種沉重、變化靈活而又富有彈性與的韌性力,既沉實厚重而又輕靈圓轉,隱於內能隨人之動不斷改變方向,內變令人不知的力。要想達到這種程度,就得下大功夫練架子,方能使勁路的轉換和陰陽的變化在於瞬間。單憑練拙力的推手不可能達到「四兩引動撥千斤」的境界。所引之法「半引半進」、「帶引帶進」、「即引即進」。所謂之動,即是使對方失控(失去平衡)不得機不得勢,重心偏離,使對方步亂心空(驚慌),在此瞬間,利用時間差,角度差撥擊對方。拳論說,「驚閃巧取誰人知」,驚正是使對方心慌步亂,只有引得動,方能使對方驚謊,對方不驚慌豈能巧取?看起來,「引動」是關鍵,而 「引」之法又何其妙也! 「以靜待動」、「以柔克剛」在太極拳推手中並非絕對安靜停止不動,柔也並非純軟。一切事物都沒有絕對的存在。絕對只存在於相對之中。在推手運動中的靜指自身內勁真勁未動,而實質是在你進我退、我進你退的走圈過程中虛籠手臂,其意在聽,也並非純粹安靜。一但在雙方手臂的接觸中聽出對方的勁力,霎時換勁或發勁,達到後發先至,以柔克剛。靜能制動,柔能克剛,剛何而不能制柔?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制約、對立而存在的,如果單講一方,則失去事物對立統一的原則,在太極拳中也就是陰陽互根。太極拳的身自運動,就是一個辨證法的運用。以剛制柔者,是不知我,我獨知人的功夫。內勁似松非松,剛柔俱備,周身棚滿,處處虛靈,弓張弩拔,一觸即發,使對方欲進不能,欲退不得,頂抗無門,引化無法。老前輩太極大師陳明標先生在與一位武功很高的人交手,對方被擊敗後問道:「太極拳借力打人,我不動,看你怎奈於我?」陳明標大師說:「彼不動,我不動,我一動,彼必動,彼一動,我乘機發動。」短短數語,道出以剛制柔的道理。 「引化」在太極推手中乃為一種戰法。它顯然也是兩個勁力,一個是引勁,一個是化勁。這兩個勁都是自身之勁力。一個是引動對方,化而擊之,另一個是對方之勁已出動,將對方之勁力引進我自身的範圍包括之內,化而擊之。化勁是在引動和引進對方的勁後而採用變換的勁力。「引進落空」是在推手中將對方之勁引入我自身的範圍包括之內,籠罩對方,使對方「身空、步空、心空」,此時小圈轉關直射,連化帶發,將對方擲出。   在太極拳推手中有如下幾種勁路與功法: ①「對方勁未動時,我之發動。」即「以剛制柔」,「以動制靜」。在用法上「閃驚」之法較多,此種功夫神氣團聚,腹內騰然鼓盪,周身皆欲動而發之意,處處虛,處處實,渾身上下皆太極,從頭至腳不陰陽,使對方動之不得(彼未動,我可動)。 ②「對方之勁剛一發動,我即發動。」勁先於對方,也稱截勁,後發先至。渾身虛靈,彼挨我皮毛,我意入彼骨,任對方千變萬化,我卻能圓轉自如,對方則一發勁,我勁已到,使「對方一動我即到」(彼微動,已先動,後發先至)。 ③「對方之勁已發動發出,我即發勁。」用法是順勁直發,此種功法,小圈轉關直射,動作要迅,換力要快,發手要猛,兵貴神速,使對方未醒悟已跌出(彼已動,我亦動,順而直發)。 ④「對方全部勁來,我引化而擊之。」在用法上是對方落空。對方向我擊來,我棚引對方「弧形走化,使對方陷入我的範圍,失去平衡而擊之(彼出動,我引動化而擊之)。 太極拳運動自身就是富有哲理的辯證法,是古老的傳統文化藝術,古往今來歷代大師的精湛理論,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只有領悟得深透,方能學好用好。拳論上說:「急動則急應,緩動則緩隨。」這裡邊是包含著敵我兩方面之力。在推手運動中對方「急動」我「急應」,對方「緩動」我「緩隨」應在「急應」和「緩隨」之中有變,變中有發(擊之意),方高人一籌,太極拳推手中的應用關鍵在於勁路的轉換(即陰陽變化),沒有勁路的轉換和陰陽的變化,單純的「急應」和「緩隨」是處於被動地位,不可能制勝對方。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急應與緩隨要有多方位的變化,要使對方的勁路有變化,就應當自己的勁路比對方快一些。 太極拳推手的根本在於敵我雙方的靈活運用與變化,也根本沒有什麼清規戒律。「彼不動,已不動」,只是在短時間內的一種戰術,並沒有什麼「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則。「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只是現代戰爭中一種戰略而言,如果戰爭真的打起來,也就根本沒有什麼先後地區的界線,推手就好比打起來的戰爭,攻防意識雙方各具,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驚而取之,為何彼不動已不可動?「彼不動,已可動」動中求變,制約對方。太極拳推手的根本招法是「一動百動,整法亂用」,靈活機動,掌握主動權,退中有進,進中有退,兵不厭詐,聲東擊西,虛虛實實,真真假假,驚上取下,上左須右,上右須左,故而「彼不動已不動」只是在太極推手中極短時間內的一種戰術,絕非未動,其意在動,窺測對方,根本不能把推手中的「彼不動已不動」的戰術機械地套之為符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則的現代戰爭術語。 老前輩創立的太極拳雙人推手對練,各門各派至今傳練不息,不練架子,架路中的勁路與陰陽轉換不過來,推手也難以達到神化的高層境界,架路是根本,推手是表現。
推薦閱讀:

太極雜談——說重(李光昭)
走進太極 | 馬成起:練出平常心 練出內氣
太極起式——簡化二十四式並不簡單
陳式56式太極拳名稱
太極鞭桿之背----毛明春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