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國學何為

紀寶成 發布時間: 2008-07-21 02:03 光明日報今天重振國學,不是對傳統國學的簡單回歸與重複,而是以現代的理念指導國學的研究與發展。我們力求充滿明確的創新意識和與時俱進的當代精神;堅持以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待中國傳統思想與學術,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避免陷入單純復古的泥淖。對於什麼是糟粕,什麼是精華,我們也要持慎重分析的態度。我們往往把精華當糟粕,把糟粕當精華,這都是歷史的經驗和教訓,所以要慎言精華和糟粕;溝通歷史與現實的畛域,擺脫為整理國故而研究國學的思路,立足於從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中尋求啟迪,為建設共有精神家園提供服務;以博大的襟懷、坦蕩的氣魄,使今天的國學成為一個開放的文化體系,充分汲取和借鑒世界尤其是歐美近現代文化中的精華成分,給國學注入新的生機,升華新的境界;不斷開拓視野,注重東西文化比較,在世界文明發展的大格局中進行定位,不張揚狹隘的民族主義,而是追求在世界文化多樣化背景下,既各美其美,也美人之美,致力於將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作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作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加以集成、闡釋和光大。概而言之,我們所說的國學,乃是今人眼中的國學,乃是國際視野中的國學,乃是現代形態意義上的國學。重振國學,理應成為國家的重大文化戰略。理解其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是十分必要的。一、重振國學,對於喚起文化自覺,恢復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認同,增強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義一個民族之所以區別於其他民族,主要並不在於這個民族的地域、膚色等先天因素,也不在於這個民族的社會制度和經濟發展等後天因素,而是主要在於這個民族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是造就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中華民族之所以為中華民族的根本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近百年來,國學的地位遭貶低,國學的價值遭否定,國學的意義遭質疑,國學的前途遭抹黑,乃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國學幾乎成為落後、愚昧的代名詞,必須由它來為中國近代以來的衰落與災難承擔總責任。這種以激烈批孔、否定傳統文化為中心內容的思潮的興起不是偶然的。在新文化運動時期,它是不少知識分子極度憂患民族命運、國家前途的積憤之言,在某種意義上具有合理性,因為國學中的確包含有已經不合時宜的思想意識,如極端維護專制的理念,束縛人心與人性的三綱倫理等等。然而,真理越過一步即成為謬誤,如果因為國學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而對它加以一概抹煞,全盤否定,顯然偏激而片面,是把洗澡水與孩子一起倒掉,並不可取。導致近代中國落後的原因非常複雜,我們決不能簡單地把近代中國落後的原因歸結為中國傳統文化。文化自覺、文化認同是實現民族認同、增強民族凝聚力的基礎。重振國學,有利於增強海內外中國人在血脈、文化和情感上的聯繫;有利於增進台灣同胞與大陸民眾的親和感,從而為最終實現祖國統一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有利於國內各民族實現共同的文化認同和民族的大團結。所以說重振國學並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小事情,而是關係到能否傳承中國文明,實現中國人的文化自覺、文化認同和文化歸屬的重要基礎。二、重振國學,對於挖掘國學的當代價值,提高國人道德水準,提升國人的文化素養,建設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日益增強,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伴隨著市場經濟,我們的精神世界出現了一些問題,產生了一些負面現象。這些情況的發生固然有多種原因,但都與傳統文化的斷層、缺位有很大的關係。有一些人對本民族歷史文化傳統已經出現了相當程度的陌生感和疏離感,言必稱「希臘」,行必稱「國際接軌」,滿街都是洋招牌,課堂多為洋教條,城市建設嚴重缺乏文化底蘊,電影作品以迎合西方觀眾口味為榮,人才培養當中所謂「有知識無文化」現象,如此等等,可以說當下中國社會已經出現了比較嚴重的「文化貧弱症」和「精神空洞症」。這一系列現象與中國文明古國和文化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與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發展目標也不相符。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呢?《周易》有言:「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也曾說:「古典教育是一種無價的恩惠」。所以我感到,豐厚的國學或許是一份最好的可資利用的資源。中國歷史文化,特別作為其主流的儒家思想,一向重視人的培養和規範,意在使人成為一個有良心、有道德、有教養的人,成為一個對國家、民族和社會以及家庭有責任感和義務感的人,並由此形成了一系列的道德準則和倫理規範,如「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當然,這些道德準則和倫理規範有其時代局限、階級局限和理論局限,但也不能否認它們也具有超越的價值,完全可以在與時俱進的基礎上加以改造利用。我們完全有理由期待,國學研究和國學教育,將有助於人們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經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涵養自身德性,提升自身修養,豐富精神世界。我們認為,了解和熟悉一國文化經典,是該國國民獲得文化教養的主要方式,是最起碼的文明教養。梁漱溟先生曾經指出:「中國沒有宗教,替代一個大宗教而為中國社會文化中心的,是孔子之教化。」這是很值得我們思考的。「建國君民,教化為先」,古人如此,當代亦然。黨的十七大提出「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多麼正確、多麼英明、多麼意味深長!通過學習和了解國學,必將有助於豐富和提升我們的精神生命,使我們獲得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學會優雅地、積極地對待人生,不斷地完善自我。傳統文化給我們的將是更多的靈感,更多的選擇,更多的自由,幫助我們應對各種人生問題,樹立良好的人生態度,幫助涵養新時代的新道德、新秩序,為和諧社會的構建夯下堅固的基礎。三、重振國學,對增強我國文化競爭力,提升國際影響具有重要意義當今時代,文化已經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和「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學者約瑟夫·奈提出的「軟實力」,其占首要位置的,就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中國傳統文化應該成為我國軟實力建設的重要文化資源。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很多的思想和主張,有如璀璨的明珠閃耀在世界文明的天空。比如「仁者愛人」,「和為貴」,「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忠恕之道」,「中庸之道」,「雜於利害」,「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對於應對當今世界的重大問題,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等都能提供重要的啟迪,乃是彌足珍貴的思想文化資源。雖然文化多樣性的要求已成為全球性的呼聲。然而,當代世界的話語霸權、文化霸權同樣存在。在與強勢文化的爭奪中,我們如果放棄自身固有的傳統文化,就意味著放棄自己的優勢,就意味著辱沒自己的國格。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振興國學,不僅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協調發展的需要,而且也是應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增強綜合國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世界各地的漢學家都在積極研究並加以利用,我們更沒有絲毫道理不去繼承、不去推動,不去發展。今天,伴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孔子學院在全球鋪開,全球掀起了漢語熱、中國文化熱。在這個背景下,要提升中國文化的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或者說對外文化傳播、文化輸出,有一個戰略性的問題值得關注,這就是我們在向世界民眾介紹我們獨特的風俗民情,展示餐飲、武術、雜技、舞蹈、京劇的特色與魅力的同時,更要注意在價值層面推介我們的傳統學術文化和思想觀念,這才是世界多元文化競爭與自立中的「治本」之舉,才能取得長久的效果,產生深遠的影響。而要做到這一點,國學或許是最佳的媒介。四、重振國學對於促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和形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過程,也是一個既有繼承又有創新的過程。既是一個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實踐過程進而進行理論升華的過程,也是一個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歷史文化傳統相結合的理論化過程,進而形成了有中國內容、中國氣派、中國特色和中國語言所表述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同志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就寫道:「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完全地恰當地統一起來,就是說,和民族的特點相結合,經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處,決不能主觀地公式地應用它。」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外來的理論,之所以能在中國紮根、發展,或者說中國之所以接受馬克思主義並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原因之一就是中國歷史文化傳統中也有不少重要的思想資源,同馬克思主義相對應、相契合。同時,馬克思主義的引進和傳播,也喚起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那些與之相對應、相契合的因素,使其以一種新的形式獲得了新的生命力,成為我們黨的理論發展的重要營養元素。比如:中國人天然所具有的「大同理想」、「天下觀念」、「不患寡而患不均」等思想觀念,就具有原始的、樸素的、空想的社會主義色彩,使中國人能在心理上和情感上靠近與接受科學社會主義。再比如,劉少奇同志《論共產黨員的修養》,就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他把「學習我國歷代聖賢優美的對我們有用的遺教」與「學習馬列主義」相提並論。當然,我們黨的理論學說是對中國歷史文化傳統的批判性繼承和根本性超越。國學當然不會也不可能取代馬克思主義,國學不能救中國,但是,我們認為,國學與馬克思主義也並非對立關係。重要的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歷史文化傳統緊密相聯繫,並在一定程度上互為基礎和依託,不但有利於促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和形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也有利於人們理解和接受黨的理論主張,擴大黨的理論主張的吸引力和影響力、親和性和民族性。我們黨提出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使用「小康社會」、「和諧社會」等概念,能為人們所廣泛接受和普遍認同,就比較集中地體現了這個特點。「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國學」是文化之根,是民族之魂。21世紀的中國人,決不能成為無根的民族,而應當在歷史的亘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多元文化的激蕩中確定自己的地位,在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邁出自己堅定的步伐。編後:本文系作者在中國社科院首次「國學研究論壇」上的發言摘要。
推薦閱讀:

易經智慧:什麼是頤養之道?
新墨家封閉保守貶斥他家的文化觀跟全球化時代不符|《人民日報》海外版
我看熊逸與萬維鋼的「三問三答」
八字風水基礎知識,學起來也不難!
元詩選初集·壬集 《元詩選》 國學

TAG: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