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心鏡應用經方治療胃病經驗(轉貼)

2008-03-24 18:17:03|分類: 臨床經驗 |標籤: |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

江心鏡老醫師(1916~1991年)從事中醫生涯達60年之久,在治療胃病方面積有獨特經驗,試將吾隨師學習所拾支零,憶述如下,以饗同道。   1 氣窒脹滿 善用厚朴半夏   《傷寒論》66條曰:「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蔘湯主之。」先生認為,此條所論腹脹滿,並非指實滿,乃由脾虛,胃氣逆阻,痰食滯氣不行,虛實挾雜於中所致。「發汗後」必是指汗多傷陽,氣窒不行也,攻之則傷陽,補之則愈滯,當然傷陽是為病因之一端,不可拘泥,臨床亦有心思傷脾,胃失和降;房事傷腎,脾失溫煦;鬱氣傷脾,運化失常;鬱熱傷陰,氣滯不行,均是脹滿氣窒之成因,均可用厚朴半夏湯,先生常用此方治胃下垂引起腹脹,同時靈活應用治療各種胃病。   程某某,男,39歲,教師,胃脘部疼痛多年不已,8年前發病是以飯前腹痛,飯後痛減,痛時喜溫喜按,時反酸水,經X線鋇餐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經眼用西藥胃得樂,胃痛好轉過2年,近胃脘部疼痛復作,每遇情志不遂及春夏之交發病,發時以腹脹滿,心中痞塞,嘔氣納呆為主,刻診,1987年4月某日,因批改作業打夜班,復由雜食所傷,而發上腹部脹痛,腹滿嘔氣,痞塞不舒,納呆,不反酸水,西醫擬診為慢性胃竇炎,舌質紅、苔黃,脈細弱偏弦,大便不暢,初投半夏瀉心湯無效。江師辨為:心思傷脾,雜滯痰氣阻中,擬用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蔘湯。處方:太子參15g,厚朴15g,法半夏12g,大腹皮15g,乾薑3g,黃芩10g,焦楂12g,谷芽30g。3劑葯後頻頻矢氣,腹脹痞塞逐漸減輕,自覺若有沉石自心中拿掉,脈仍細,舌淡。守原方加蒲公英20g,3劑病瘥,隨訪一直未複發。   按:江師謂此條適應症,常表現心下滿痛,痞塞隱隱不舒,嘔氣納谷不馨,大便不暢,或溏而不爽,以太子參易党參,党參雖補力強,但味甘易窒塞中陽,太子參性平,氣陰雙補而無生脹之弊;脹甚除甘草,加大腹皮;如挾濕熱滯痰加黃芩;寒甚除生薑,加乾薑;兼外感寒濕除人蔘,加霍香、蘇梗、佩蘭;胃陰不足,以党參易北沙參、麥門冬,即變一貫煎加厚朴、法半夏;食滯不化加雞內金、焦楂炭。   2 疼痛不止 常用大黃通腑   脾胃屬中土,主運化吸收,運而不化則易阻滯,食傷不當,也易運化失常,一是先虛後實,一個是先實後再虛,均因不通而致痛。痛是胃病主症之一,先生根據「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的理論,喜用補脾胃藥及通胃腑葯相結合治療胃病之病症。《傷寒論》279條:「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先生對本條理解是,腹痛本來加白芍,與桂枝就有和解治痛之用,為何加大黃,必定是邪氣成聚,實滯不去,以桂枝湯和脾陽,大黃通胃腑也,是《傷寒論》應用攻補法治胃痛的範例。所謂「大實痛」指胃腑大實,治實而又和調脾陽,脾胃陽虛用桂枝、白芍;胃滯積聚以大黃通之。若屬脾氣虛,而又挾胃腸之腑實,不是止痛藥所能及,必以黃芪、党參益氣和陽,用大黃通腑、化瘀止痛;若胃陰虛而挾積滯,先生常用養胃陰與通實滯之大黃相配,相得益彰。   王某某,女,42歲,近因籌建廠房,操勞多慮,復因遇事不悅,而發腹痛。刻診,患者形瘦,捧腹而至,述其胃脘部疼痛,呃氣,時劇時緩,說話聲音低弱,食後痛減,原檢查有慢性胃炎,睡眠不佳,納食無味,舌質紅、苔薄白,脈細弦。用過解郁理氣之類葯,呃氣稍減,腹痛如前,轉江師診之,細問其大便通否,曰正常,再問其有便欲解而未解完之症,辨為憂思鬱氣傷脾,胃虛而積滯不去。處方:黃芪30g,西黨15g,煅牡蠣30g(先煎),煅龍骨30g(先煎),大黃10g,酸棗仁15g,桂枝10g,炒白芍15g,黃芩15g,法半夏15g,香附10g,降香10g,谷芽30g。3劑,葯後大便通暢,腹痛減半,睡眠轉佳,守原方加淮山20g、雞內金10g,5劑病癒,隨訪3年多未發。   按:此案雖以憂思傷脾,運化失職,胃腑挾滯為主要病機,江師用大黃加在大隊收斂心氣與補益脾氣葯中,通過泄濁解郁取得止痛的效果,可見先師對經方不僅理解透徹而且敢大膽創新。   3 病挾不寐 先以安神   前賢早有名訓:「胃不和則寐不安。」指脾胃有病變,消化吸收不好,會影響神志方面的變化,反過來,由於情志的抑鬱不暢,肝氣不調達,又會影響脾胃的消化吸收。《金匱》18條曰:「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主之。」條文中以「虛勞」、「虛煩」冠首,說明是陰虛陽勝,虛熱內擾而煩不得眠,這與歸脾湯的心脾兩虛證不同,與心熱陰虛的黃連阿膠湯之證亦不一樣。先師認為此證是因肝陰不足,疏泄失常,火擾神明而失眠,若犯及脾胃則可腹痛,使脾胃運化失常,相當於現代醫學的胃神經官能症,如以失眠為重,而腹痛、胃脘不舒,當以安眠為主,治胃為次。   李某某,男,45歲,工人,發胃脘痛,數月不愈,形體瘦弱,面色少華,納差,失眠多夢。刻診,近因胃脘部疼痛,數日不寐,食量減少,伴頭昏心悸,發早脫而稀疏,X線檢查為慢性淺表性胃炎,舌紅苔黃,脈細弦,曾服過許多治胃及安神葯無效,患者苦惱,先師辨為脾腎兩虧,肝陰不足,鬱火上浮,胃納失常,為《傷寒論》酸棗仁湯證。處方:酸棗仁15g,茯神15g,知母12g,川芎10g,太子參15g,合歡皮12g,谷芽30g,甘草10g。3劑。服至第2劑得酣睡一晚,胃痛減輕,納增,舌仍紅、苔薄黃,脈細,再擬上方加炒白芍15g、當歸10g、黃精20g,3劑,胃病基本減除,睡眠飲食正常,以六味地黃丸善後,隨訪4~5年未發。   按:本案以安神寧志為主,並未專治胃而使胃病好轉。因本患者由於勞累過度,而致肝腎兩虧,虛火擾及脾胃,而導致胃痛,和一般胃病不同,故抓住不寐、虛勞之主症,使病得到扭轉而痊。 評論這張

轉發至微博

0人| 分享到: 閱讀(18)| 評論(0)| 引用 (0) |舉報 黃芪的臨床運用杜少輝教授封髓丹的運用經驗(轉)
推薦閱讀:

【點按治療1】
青光眼的「三早」的治療
如何正確治療鼻炎?
孫偉教授益腎清利活血治療慢性腎病
治療糖尿病首選「六個一」

TAG:經驗 | 治療 | 胃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