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靈魂的味道

靈魂有味道嗎?我想會有的。是馨香,是醉意,還是自有感知的。在自省與識人時,人們很願意去觸及靈魂,探索靈魂的奧秘。曾幾何時,人們認為靈魂是虛無縹緲的,看不見摸不著的。因為俗世中有很多疑惑、問題,看不清楚,也化解不了;或者,在現實中實現不了的理想,也借靈魂之名,通過探究靈魂而尋找答案。靈魂指的是生命;人格、良心;精神、思想、感情等,也比喻事物中起主導和決定作用的因素。宗教認為附在人的軀體上作為主宰的一種東西。靈魂離開軀體後人即死亡。通過人們對未知力量的敬畏,轉化成神靈的意識而約束自身的行為,便成了宗教信仰。其實,靈魂說得通俗點,就是人的內心追求、人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的高尚與卑微、善良與邪惡、美與丑、大度與狹隘、坦蕩與齷齪,往往會通過人的日常行為表現出來。人的內心追求,只有在擯棄浮躁、靜靜反思,才得以呈現。物質世界中美的事物可以讓人賞心悅目,而精神世界中美的情愫,只有自己可以感知、享受。

當這種美反映到物質世界中,如果需要付出過多的努力,付出代價,也就是俗稱的「得不償失」,那就不一定能完美地呈現出來;或者因為內心的不平衡,而歪曲地呈現出來。而有的人往往會不計個人得失,其修養已修鍊到舉手投足,無不滲透出一股沁人心脾的馨香,讓周圍的人受到感染,覺得溫暖。而有的人平時默默無聞,關鍵時刻便迸發出人性的光輝。比如,最美司機吳斌、最美教師張麗莉等,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靈魂是被禁錮的,還是自由的;是酸臭的,還是芬芳的,往往取決於每個人的生活環境與工作環境,更取決於從小置於的教育環境。教師、父母的教誨與言傳身教,對孩子的一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然,靈魂會伴隨著人的成長,環境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在社會急劇動蕩不安的年代,比如戰爭時期。靈魂的存在與表現,通常都比較直接、明顯。或流芳百世,或遺臭萬年,抑或乾脆被消滅。沒有靈魂的軀體,無異於行屍走肉,可這往往又是苟活於世的較好方式。和平年代,特別是經濟建設初期,人們更熱衷於追求物質世界的繁榮、物慾的滿足。靈魂作為引領社會前進的因素,似乎顯得不那麼重要。可當社會進入轉型期,進入後消費時代。一切都變得全新與不確定時,人們又變得迷茫、焦慮。轉而又在探究靈魂的存在,又在拚命嗅尋靈魂的味道;開始探究生命存在的更好方式。很多人在不明白宗教教義的情形下,一頭扎進寺廟或教堂里而不能自拔。殊不知,靈魂要選擇什麼樣的方式安放;要釋放出什麼味道,往往取決於我們自身以及平時點點滴滴的修為。只有物質充裕、精神豐盈,我們的生活才能更加美好。


推薦閱讀:

絕望是靈魂的病
形如體魄 意若靈魂——短聯創作瑣談
道德經之曲則全篇的感悟,和一些語法順序的疑惑
身體健壯、靈魂興盛
品德和修養是一個男人的靈魂

TAG:味道 | 靈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