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葬書內篇》白話解讀

《葬書內篇》白話解讀

道風 解讀

[原文]葬者,乘生氣也。

[解讀]安葬的根本在於天地間生生不息的元氣,所以在安葬之時,便需要憑藉這一元氣的能量來選擇合適的地方。

[原文]五氣行乎地中,發而生乎萬物。

[解讀]五種元氣在天地之間運行變化,它發散開來,便能夠產生出宇宙間的各種事物。五種元素是由陰陽之氣生化而來的,它對應的便是天地間的五種基本物質,通常被稱為五行,即金、水、木、火、土五種元素。所以也可以將這五種元氣稱為五行之氣,也就是生氣。一元之氣分離變化為陰陽兩氣,再細緻分別為五行。它雖然在虛空中運行,但是根本卻是產生於大地之中。元氣運行變化則生世間萬物,匯合之後便凝聚為天地山川。這裡所說的生氣凝聚和融合,便是陰陽二氣和五行之氣之間通過精微和合後而產生的。

[原文]人體受於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

[解讀]人的形體滅自於父母的恩澤,父母的葬地得到了生氣,子孫後代也會因此得到蔭庇。父母的骨骸是子孫後代的根本,子孫的身體就像是父母身上的枝分,它們同屬於一種元氣,自上而下,相互庇蔭,就像是一個樹榦連接著很多樹枝一樣。所以宋朝的哲學家程頤說:在對一個宅地的風水進行勘察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它其中細微的跡象。也就是對宅地的好壞進行分別,選擇一個好的宅地會使得神靈有一個安居之所,有利於子孫的興旺。如果再對它的根本進行相應的培植,則可以使得後世的繁衍更加昌盛,這種道理也是顯而易見的。如果選擇一個不好的宅地,那麼它所起的作用便會相反。理學家蔡季通曾經說過:生存和死亡是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但是它們發生的根本都在於元氣之間的相互作用,所以不論是生是死,都會在暗中與天地陰陽相通。假使找來一個暴露在荒理之間的人骨,將活人的血滴在上面,如果血漬滲入了骨頭之中,那麼它們這間便有親緣關係,使可以相信屍骨得到了生氣蔭庇,活著的人能享受福德這種說法了,這不用經智慧這人指點也能明白。如果說是領養別人的孩子,並非自己親生骨肉,或是僧道之人,其嗣續也不是親生,那麼這樣還能有蔭庇嗎?這就是沒弄清人心之間其實是通過天地之氣相聯繫的,心才是氣的本體,所以如果兩人的情義相通,那麼他們之間的心氣也會相通,如果兩人的情義斷絕則福蔭也會就此斷絕,所以說繼母對於自己所養育的孩子會有所庇蔭,養子的親生母親也會對自己的孩子產生影響,這就像是山澤之中的野草和蟲子一樣,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呢?

[原文]《經》曰:氣感而應,鬼福及人。

[解讀]經書中說:天地之氣相互交感,進而會產生對應的作用。如果人得到好的感應,便能享受到福德,如果得到不好的感應,則會招致災禍。父母和子女本來就是一種元氣所生,他們相互之間通過超自然的力量進行相互感應,以傳遞吉凶禍福的信息。所以天底下有名的墓穴到處都是,但都是有真正的龍氣興起,迢迢百里,或數十里以赴,最後結成一個龍穴,龍穴的前方,峰巒疊嶂,山水環繞,在它的後方呈現出奇特的景象,地勢如游龍迴環包圍,砂形和水勢聚合自如。當選定了有利的地形和宅穴之後,就將山川之中的靈氣,以及天地間的精華都凝聚在其中了。如果竊取了天地間的精氣,又得到了山川之中的靈氣,將已過世的父母的骨骸埋藏在這種風水相互融合的地方,也將子孫的孝心寄托在這裡,因為有心靈之間的相互感應,所以父母所葬之地便能夠影響到後世子孫的福德。因此可以知道,人心與元氣之間是相互貫通的,而元氣又與天地相互貫通的,將人心和山川之中的靈氣進行相互融合,便可以發出神氣,並將其作為後代生生不息的源頭,而其他諸如富貴與貧賤,長壽與短命,賢德與愚昧,漂亮與醜陋也都是與此密切關聯。而且所生之象也是山川的美醜相互對應,如申不害生於嵩山,在尼丘則生了孔子,這些也並非都是偶然的。所以說,擇地而藏並非埋葬骨骸,而是埋葬人的心靈,並非山川有靈氣,而是因為人心靈的緣故。在世間,往往有些人將親人的骨骸丟棄在水火之中而並未產生相應的福禍報應,大多是因為這些骨骸和其中的靈魂已經分離。

[原文]是以銅山西崩,靈鍾東應。

[解讀]所以說,位於西山蜀的銅山如果崩塌了,位於東方未央宮中的銅鐘也會得到感應,而產生鳴響。在漢代的一天,未央宮中的銅鐘,沒有原因地自己開始鳴響,智者東方朔便說:「這是西蜀的銅山崩塌所致。」沒有多久,西蜀果然有人來報,說銅山崩塌了,估計一下時間,正好與未央宮中的銅鳴時間相同。漢武帝便問東方朔是如何知道這些的,東方朔說:「製造銅鐘的銅產自於西蜀的大山,兩者的元氣相互感應,就像人的身體來自於父母一樣。」武帝嘆了口氣,說道:「事物尚且如此,又何況人呢?過去曾子以孝道奉養他的母親,曾子出門,母親咬著手指頭想讓他回來,曾子為此而心痛許久。一般情況下,如果父母處在病痛之時,子女站在旁邊伺候的時候,也會感到心痛,只有那些孝心淺薄的人會感受不到。所以,由此也可以知道銅山崩塌而銅鐘響應,也是一樣的道理。」

[原文]木華於春,栗芽於室。

[解讀]每每到了春天,樹木便會生出樹枝,藏在室內的栗子也會在此時發芽。這裡說的是元所在天地間相互感應的道理。農夫將栗子藏在家中,春天到來,栗樹會變得繁盛起來,在家中藏著的栗子也會發出嫩芽。這都是因為它們的本性在實質上是一樣的,因為得到自然的生氣而相互感應,就像是母親骨骸所葬之地,如果與天地間的生氣相合,那麼子孫後代也會因此獲得福德。一種元氣充滿在天地之間,沒有邊際沒有究盡,宇宙萬物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運動變化,它並不知道其中的奧秘,被它創造出來的這些事物也不知道。

[原文]蓋生者氣之聚,凝結者成骨,死而獨留,故葬者反氣入骨以蔭所生之法也。

[解讀]由於生命是生氣的凝聚,再進一步聚集便形成了骨頭,在人死後也就只會留下骨骸,所以在下葬之時,將生氣返還到人骨之中,是與人出生時的情況相互對應的,有利於元氣的藏匿。乾為父,坤為母,父親的精氣和母親的精血,陰陽二氣相互交感感化合,便使得精氣轉化為人骨,精血轉化為肉身,然後藉助於天地氣息滋養血肉之間的縫隙,進而才產生出人體。在人死的時候,元神和氣息都會隨之灰飛煙滅,血液和肉體也會分解潰散,只有骨骸可以留存。具有大智慧的人,希望安葬在吉祥的宅地之中,用肉身來接應生氣。此外,假若後世子孫的一個念頭與這一生氣互相吻合,則它就可以恢復到原來的元神,已經散盡的生氣也能夠重新聚集起來。元神向哪方面發展,元氣也會隨著變化,並與之對應,如果山川靈秀,人也會因此而傑出。把不存在看成是存在,通過虛假窺探出真實,萬物都在陰陽之中,各自通過自己的能力來取得生養變化的福德。所以說,將生氣返歸到下葬者的骨骸之中,是藏養生命元氣的一種方法。

[原文]丘壠之骨,網阜之支,氣之所隨。

[解讀]墳墓的形態,應當按照大山的生氣走向來進行選擇。墳墓屬於陰氣,山陵屬於陽氣。「丘」是地勢高的山,「骨」是指帶有石頭的山,「壠」高起的部分不能獨立存在,必須要藉助於土石才能夠矗立。「岡」就是山脊的所在。「阜」指的是土山。「支」是指長有很多草木的山。「脊」是有骨的壠,生氣順著山勢運行,這些都是很容易看出來的。草木之山沒有石頭,所以必須觀察山脊植物的長勢,才能分辨出來。然而山壠上有泥土,山支上有大石,山壠隱約不見,山支隆起顯現,又是需要眼睛仔細觀察,通過深思熟慮後才能區別出來的。

[原文]《經》曰: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

[解讀]經書中說:生氣如果遇到風,則會四散分開,遇到了水,便會停止運行,進而划出界限。所謂生氣,沿著壠和支的形態移動和運行,源源不斷地向外發散。如果不是遇到水,沒有可以制止住它的腳步。當它生氣停下來之時,必然是遇到了城牆邊的城池,將其從前後左右四個方向環環圍住。接著便藏匿起來以避免生氣的流失。經書中說:「明堂中的水就像血液一樣珍貴,躲避邪風要像躲避盜賊一樣警惕,不可以不慎重!」

[原文]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

[解讀]古代的人將生氣聚集起來,以使其不至於離散,使其運行起來但是也要有所節制,所以將它稱為風水。在山壠高聳的地方,天上的陰氣下降到地面之上,生氣顯露在外最怕受到寒風的侵擾,容易相盪離散,猶如人經常處在封閉的室內,如果稍微有一點縫隙,經過房間的寒氣如果侵襲到人的肓背部,便會引發疾病。所以在建造城池的時候,要使其盡量堅固為好,以使得生氣能夠聚集起來。在山支平闊地方的墓穴,現在曠野之中,雖然在各個方向上都無所遮蔽,但是很覺察到它的蹤跡。有時,墓穴會選擇在天朗氣清的地方,溫潤適合的生氣便會自如變化,所以人們在選擇穴地之時並不特意避免寬曠的地方,但要選擇有流水橫欄的地方,因為水可以制止生氣的散失,使得生氣不至於流走。這些都說的是山支和山壠在選擇穴地時,所不一樣的地方。

[原文]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

[解讀]風水的選擇方法,以能夠聚水為第一要務,以能夠藏風為第二要務。平支和高壠兩種地形,都需要做到「得水」。在高壠所在的地方,雖然附近沒有江河的阻隔,但是也要有一些小的池塘以擋住內部的生氣,如果距離流水較遠,則至少要在其中有一條猶如河流一般的痕迹。如果連這種痕迹的界止都沒有,則會導致陰陽失去平衡,就算可以防風也是不可用的。在平支上,雖然沒有遮蔽,只要有一條河流橫穿而過,便不用擔心地界過於寬廣。所以說,這兩種地形都將聚水作為第一要務。

[原文]《經》曰:外氣橫形,內氣止生。蓋言此也。

[解讀]經書中說:「生氣在外部要呈現橫的形態,在內部則會界止不行」。說的也就是這個意思。流水在土地之外,所以稱為外氣。生氣藏在土地之中,所以稱為內氣。因此外氣必須要橫的形態,那麼內氣也會隨之靜止了。這種將經書上所說來總結上文的「得水為上」的理論。

[原文]得以言之氣之盛?雖流行而其餘者猶有止,雖零散而其深者猶有聚。

[解讀]如何理解生氣的旺盛狀態呢?即使它在天地間流轉運行,但是其餘氣也會有所停留;雖然它散落於虛空之中,但是在深處也會有所凝聚。根據高壠地勢的起落特徵,生氣或者向遠處延伸,或者在近處斷開,如此則會形生不同的風水能量,產生不同的風水作用。好的龍脈都是從山腰開始蔓延,然後向幾十里之外進行延伸發散。這些形勢或為城郭,或為朝樂,或為官曜,或為禽鬼,或為捍門,或為華表,或為羅星,這都是它們本身自帶而非人為。既然生氣流轉運行,那麼其餘氣也就不會靜止不動,所以要尋求生氣的聚集之處,以使得生氣不至於四處離散。在平支上的龍脈,都是自大山而來,向下降落到平地,即使是城郭之形也不過有數尺的高度,而且距離龍穴距離較遠,朝山也只是一個小點而已,就像是在雲端一樣,所以人們大多都會避開野風吹襲,無所遮蔽的地方。卻不知支壠的生氣雖然隱約不顯,好像零散,但在深處仍有聚匯之地。只要有一條溪流從此處穿插而過,就會使得生氣停留下來。這就是說生氣的旺盛狀態了。

[原文]故藏於涸燥者宜深,藏於坦夷者宜淺。

[解讀]因此,在乾涸燥熱煌土地上進行下葬,要將地穴挖得深些,在平坦開闊的地方安葬,則應挖得淺些。以上兩句,上句是說高壠,下句是說平支。在高壠的地方,是陰氣聚集之處,生氣在內較為旺盛,所以便會向下沉降,所以說在乾涸和燥熱之地,應當向深處下葬。在平支的地方,是陽氣聚集之處,生氣在外柔和弱小,所以會向上浮升,所以說在平坦之地下葬時要淺一些。

[原文] 《經》曰:淺深得乘,風水自成。

[解讀]經書中說道,如果墓葬要得到生氣,並以此作為依靠,就要對穴地的深淺進行恰當的設置,如此則好的風水便能自然形成。如果在高壠的地方進行安葬,需要潛伏深入並隱藏起來,不能有所彰顯,以在深處吸取下沉的生氣。 在平支的地方進行下葬,則需要有所顯露,而不能過於隱蔽,以使其能夠得到浮在地面的生氣。所謂「得乘」是指葬在其中的棺木能夠有所憑藉。世俗之人大多利用九星白法來確定墓穴的深淺位置,這些方法其實是錯誤的,還不如依照「金銀爐底」之法來進行安排。

[原文]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雲,降而為雨,行乎地中而為生氣。

[解讀]陰陽兩氣相互作用,吹散開就會變成風,升到天上就會變作雲,下降到地上就化為雨水,在地底下運行則會形成氣。天地陰陽兩氣,就是大地中的生氣,所以散開成風,上升成雲,下降成雨,所有用來確定天地方位和化生宇宙萬物的東西,沒有不是從這種氣中產生出滅的。大概是因為經書中說墓葬要依附於生氣,所以重複舉例來闡明其中的道理。我在書中所提到的可以生旺也可以衰敗,指的都是這種氣。下葬的方法適當,則會形成旺氣,方法不當則會產生衰氣。比如生氣的增加或減少,饒余與不足,吞入與吐出,上升與下降等情況,都應當通過適當的方法進行取捨安排,以避免相互間發生撞殺、沖刑、破腮、翻斗等情況。

[原文]夫土者氣之體,有土斯有氣;氣者水之母,有氣斯有水。

[解讀]大地是生氣賴以生存的本體,有了大地,然後產生了出了生氣。生氣是水的本源,有了生氣然後才有了氣。生氣本來沒有本性,因為它是在大地中被發現的,所以便將大地看做是它的本性。水本來也沒有源頭,只是因為水具有藏匿生氣的作用,所以才將生氣作為水的源頭。在五行這中,天代表數字一,可以生成水,而水究竟是如何生成的呢?金可以生水,土可以生金。金藏在土中,雖然尚未形但是已經具有金氣,乾金藏在坤土之中,隱藏而沒有顯現,當有水生出之時,才會顯出它的徵兆。所謂生氣是水的本源,便指的是乾金之氣。一般的人不探究它的源頭,而是以眼睛看到的作為依據,因此認為是天地的根本,這都是泛泛而談,還沒有弄清楚它的內在本質。

[原文] 《經》曰:土形氣形,物因以生。

[解讀]經書中說,生氣依據大地的形勢來決定自己的形態,萬物也因此得到化生。無形無相的生氣必須依附在有形的物體之上才能存在,必須憑藉著大地的形勢才能運行轉化,天地間的萬物也沒有不是這樣的。這句話是承接上文所說的,「水土中產生出生氣」的意思來說的。

[原文]大地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勢;其聚也,因勢之止。

[解讀]生氣蘊藏在大地之中,要依附於大地的形勢來運行,憑藉大地的形勢來聚合。生氣在地下運行,人們看不見它是何時開始的,所以依照地勢的高低來獲知它的行進。再者,又通過對地形斷開的地方進行觀察,來獲知生氣聚集的地方。

[原文]葬者,原其起,乘其止。

[解讀]在下葬的時候,必須要從它最初生成的地方考察,在它聚集停止之處,來尋找可以憑藉的地方。懂得安葬的人,在選定葬穴之前,一定要先考突生氣的源起,然後觀察它的走勢,根據所確定的生氣聚集之處來挖土定穴。凡是生氣聚集的地方,大都有秀麗的山川,奇特的風景,如果沒有睿智的眼光一般是看不出來的。在《片玉髓》中記載:「小草的露珠一般都在葉子的末端,而花兒的香氣總是從花心中散發出來,這說的便是生氣的聚集。有人說:「粘穴」固然要憑藉龍脈的盡頭,在生氣聚止處尋找;而蓋、倚、撞等法,怎麼能在聚止處呢?卻不知道這是古人怕後代找不到生氣聚集的地方,所以確定了四種方法來決定葬穴如何依附於生氣。實際上,「蓋」是蓋在聚止處,「倚」也是倚在聚止處,「撞」和「粘」也都是如此,關鍵是觀察其中蘊含的意義,高處、低處、正面、側面、只要有行往,必然有聚止之處。

[原文]地勢原脈,山勢原骨,委蛇東西,或為南北。

[解讀]地勢攀沿著脈向行進,山勢沿著骨形成,向東南西北各方延伸。平地上多土,山地上多石,平支的行進必定是以其壟起為脈,高壠的行進則要以石脊為骨。在行進中審度總的形勢,曲折蜿蜒、千變萬化,本來就沒有一個定勢,與前文所言「丘壠之骨,岡阜之支」略同。

[原文]千尺為勢,百尺為形。

[解讀]千尺以外的山脈為勢,百尺距離的山脈為形。「千尺」是說山脈的距離遠,指一條山脈的距離近,批量墓穴之地的住形。

[原文]勢來形止,是調全氣。全氣之地,當葬其止。

[解讀]在山勢行來而山形停止之處,便是全部生氣所聚集的地方。生氣全部都聚集在這裡,便要將安葬之地選在聚止之處。要探究生氣是從較遠的地勢運行而來的,還要對它停止的位置進行考察。地形和山勢都沿著一個方向,那麼山和水之間也會互相協調一致,如此則形成了一個生氣聚集的地帶。然後將這一生氣的聚集地作為葬穴的所在,這就就會更好。在這其中,「止」字最後為關鍵,一般人在選擇葬地的時候,並不是找不到全部生氣所在的位置,而是不能夠對「止」有深入的理解。龍脈自千里之外而來,已經有了九成的把握,如果出現一指的失誤,便會前功盡棄。即使是有奇山異石高聳其間,玄妙且秀麗的流水經過其中,也都不會為我所用。如果得知生氣辨黑色和白色一樣簡單了。很多人只是看到它的廣袤,以為可以向左也可以向右,可以移動也可以變化,並不知道在這其中還有很多固定不變的法則,和細微卻不能改變的地方。《摜》書中說:選擇地穴的時候,如果四周環境選擇得不對,那麼就算處于吉地之中,也是徒然的。葬地的高低和深淺,也是需要注意的,要避免因為設置錯誤而將福德變為災禍。

[原文]宛委自復,迴環重複。若踞而侯也,若攬有有也。

[解讀]婉轉委曲由內而外,循環往複交錯其間。就像是一個人盤踞在一個地方而等待,就像是一個人把東西全部攬到自己身邊。委曲婉轉,是從它的地勢上來說的。它或者為順向,或者為逆向,都是綿延曲折的,自東向西或者自南向北。循環往複,是從它的形態上來說的,層疊環繞,猶如河流朝海或眾星拱辰的含義。在大地上如果聚滿了生氣,它們之間的融合便會是這種樣子。它就像一個人蹲在那裡不動,好像在等待什麼似的。就像是地位顯要的人端正地坐在一個地方,器物和用品都已經擺好了,就算全部攬到自己身邊,也是綽綽有餘的。[原文]土高水深,郁草茂林。貴若千乘,富如萬金。

[解讀]泥土厚實,潭水深邃,百草蔥鬱,樹林茂密。它其中所包含的貴氣,有一千匹馬車的地位。它其中所包含的財氣,猶如萬兩黃金。流水幽深,土層也會隨著變得厚實,元氣順達,草木才會旺盛。程子說:什麼才叫做理想的土地呢?土壤光色潤澤,植物生長旺盛,這些便是徵兆。生氣所處的尊貴威嚴之地,好像有千乘之車的尊貴。山形水勢環抱聚集在一起,好像有萬兩黃金的富貴。

[原文]《經》曰:形止氣蓄,化生萬物,為上地也。

[解讀]經書中說:由於形勢的停止,生氣便會聚集下來,對於萬物生靈的變化和成長都會有好處,這種地方便上佳的風水寶地。葬地明堂的格局完整嚴密,墓穴的形勢也利於聚集,所以大量的生氣便會藏匿和蓄積在其中。善於安排葬地的人,會根據生氣的聚集來決定穴地的方位,如此則可以享受福德,還可以使得後代昌盛,如同萬事萬物都是依靠生氣才得以生長變化,所以稱其為風水寶地。

[原文]地貴平夷,土貴有支。

[解讀]地表最好的是寬闊平坦,地下最好是支脈橫生。地面上的支龍,以開闊、空闊和平坦的地帶為尊貴,這樣的地形是支龍的正體。在大地之中也有龍脈行進的紋路,如果這條紋路平穩緩慢,靜謐柔和,不是那麼急促,那麼乾燥,便能夠達到內外相互呼應的效果。然而有些支龍具有山壠的性情,走向筆直得就像是投出的標槍一樣,急促得就像是拉緊的繩子一般,這就叫做「倒火硬木」。陽氣中含有大量的陰氣,如此則應注意避開殺氣,應當與邊緣部分相互連接,或是將承接墓穴的方向倒轉過來,然後再進行下葬。這正如劉氏所說,如果形勢筆直湍急,則應當避開凸起,而接近有邊沿的地方。陽氣的力量本來就弱,不能過於急促,需要使其有一到兩尺的周旋餘地,以使得它的性情緩和下來,如果按照一般支龍的方法來扦插,則會導致兇相。這是難以辨別和體認的支龍,郭景純所提到的對龍脈的支路進行辨別,大概說的也就是這些。

[原文]支之所起,氣隨而始。支之所終,氣隨以鍾。

[解讀]山龍支脈的起始點,也就是生氣開始生髮的地方。山龍支脈的終點,也就是生氣凝聚的地方。這句話說的是平地的支龍行進順暢的地方,從它的開始生氣便會跟隨它運行,在它所停留的地方,便會聚集起來,如果對龍脈的情勢和脈絡進行考察,便能夠在其中蘊藏著大量的生氣。

[原文]觀支之法,隱隱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

[解讀]觀察山龍支脈走向的方法,需要在隱顯之間進行準確的選擇。其中蘊涵的精微幽深的道理,與天地之道是相互連通的,而吉祥的生氣也會蘊藏在其中。所謂隱隱,是有形的生氣隱藏在無形幽深的大地之中。所謂隆隆, 是看不到有什麼明顯的跡象,但是在其中卻也蘊藏著大量的生氣。它的運行方式猶如燈盞中的油,雲間的大雁,草灰中的道路,草地里蛇的蹤跡,生氣就在這其中運行變化。精微深妙隱伏,很難被人觀察到,這其中所包含的吉氣是無以復加的。

[原文]《經》曰:地有吉氣,土隨而起,支有止氣,水隨而比。勢順形動,回復始終,法葬其中,永吉無凶。

[解讀]經書中說:大地之中,蘊藏有吉祥的氣息,它隨著土地的起伏變化不斷地生髮。支脈有停流聚集之氣,它隨著水流並列進行。生氣的運行狀態隨著地形的變化,也在不斷地發生改變,迴環往複,循環不止,如果按照一定的方法將葬地選擇在這裡,則會永保吉祥而無凶災。這句話是引用經文以說明上面所說的山龍支脈生氣的運行方向和規律。在平坦開闊的地域,草木的地方一般比較容易觀察。圓形的就像是水面的泡沫,也像是一顆顆神聖的明珠;方形的就像一條蘆葦鞭;彎曲的就像是案幾,也像是長長的絲帶;方形和圓形相間的地方就像是龜、蛙、魚、蛤等動物的形狀,這些也都可以說是吉祥的生湧起的地方,所以這些地方的地形也隨著向上突起。在生氣停留的地方,聚集的形態就像是一個雞窩,呈現出一種內外盤旋的形狀,這是由於在山形斷開,龍脈停止之外,與流水相交而形成的。比水流高的地方便可以稱為山,比大地低的地方,就可以稱為水,這些都是支脈和生氣停留的地方,它和流水互為體用,相互依附。在地勢山形有規律變化的地方,龍脈的運行也會順從伏貼,而不會有所悖逆反背。地勢的格局和運動也會開成盤旋狀,山水之間相互交錯,迴環往複,在開始和結尾處也都沒有任何遮,開始和終結和情理相互吻合,如果按照這種方法,便可以在這些地方進行葬地的選擇。

[原文]山者,勢險而有也,法葬其所會。

[解讀]在山勢險要的地方一般會蘊涵著大量的生氣,需要依照一定的方法,將葬地選擇在生氣會聚的地方。山,是指高聳的山壠。雖然山勢險峻,但是在其中也會有地勢平坦的地方,如果能夠在生氣停留並聚集的地方進行安葬是再好不過。在山脈的高隆之處,生氣一般來勢兇猛,自上而下氣勢雄壯,聚集起來也很急促和迅速。其中有一種情況,將山壠作為主體,而具有支脈的性情。高山形勢自上而下,降落至平地之上,分成數個支脈,這便叫做「下山水」,這是陰氣之中包含著陽氣。如果不懂得依附於山腳來葬穴,一般都會將位於它前面的平地作為依靠。卻不知道它的形勢還沒有定型,依附著兩邊的水流向前運行,生氣靜靜地隱藏在水中,直達明堂地帶,這裡也就是龍脈終止的地方。在《天寶經》中說到:如果要看清龍脈,需要觀察它的停留和終止,如果在有水流的地方,龍脈的運行便不會停歇。在停歇的地方,一般會有一個小的寬敞地帶,在這個生氣聚集、水流相交的地方,也就是葬穴的安置之處。在它的後方,要有堅固的大山作為依靠,在它的前方要有相合的流水,以使得生氣可以生髮。如果將葬穴的頭部和中間都進行挖掘,這種急躁的做法,一般會損害龍脈,而不利於生氣的凝聚。這便是選擇葬穴的秘訣。所以要選擇來山水聚合的地方在進行葬地的安置,這裡一般陰氣較盛,所以應當盡量向後向下收隴,對於這種緩和的情況,應當採取向上取七到八的方法,以使得它變得急促,這便叫做「湊交斗煞」,劉氏所說的緩和就要在位於邊沿的地方將生氣聚集起來就是這個意思。如果按照一般山壠的方法進行葬穴的選擇,則會導致主人生氣衰敗而斷絕,這種情況是高隆的山壠所難辨別之處。

[原文]乘其所來。

[解讀]葬穴應當憑藉生氣到來的方向,進行設置。這是說知道了生氣從哪個地方來,也就可以根據它到來的方向,而知道它停止在哪裡,所以在設置葬穴的時候,應當使其可以依附於生氣,而不至於有分毫的背離。龍脈離不開棺木,棺木也離不開龍脈,棺木和龍脈相互靠近,便會產生移花接木的效果。就當依據一定的方法,將生氣從下葬之人的頭部開始引入,然後順著全身的脈絡向下運行,詳細辨認其中的蛛絲馬跡,看它是否呈現十字,以確定陰陽的相配程度。另外,對於氣息的強弱,順逆,急緩,生死,浮沉,虛實也要進行考察,用以確定是缺少了要增加還是多出了要減少,在葬穴的內部與生氣相互連接,在外部將移氣排出,內外相互符合,前後沒有遮蔽,才可以稱其為「真穴」。如果其中有一條不符合,則為「假穴」。這些也是依附生氣的訣竅,和下面所說的「乘金穴土」的意思相同。

[原文]審其所廢

[解讀]應當周密的考察已經廢棄不用的穴地。要開始選擇葬地的時候,廢棄的,損壞的穴地較多,真偽難於分辨,所以就不得不進行詳細的考察。在自然生氣還沒有喪失的地方,確定葬穴的地點較為容易,只要依據生氣到來的方向便可以知道它聚集的地方。但是有其他幾種情況,例如這一地方遇到了牛羊的踩踏啃食,地表破敗而地下斷裂,積年累月;或是這個地方曾經開墾過;或者是前人錯誤地將這裡作為祭祀的地方,設壇拜神,也會導致生氣的暗淡和虧損;或是曾做過家宅的地基,將其挖的很深而損壞而損害了高處的生氣;或是農夫為了獲得泥土,便將其進行開掘,毀壞了隱藏在其中的生氣,而其中的風水格局也會隨之產生變化。但是大致的方位和生氣運行的痕迹不可以輕易變化,但是一定是真正的龍脈,並且格局符合一定的法度,流水明凈而山體開闊,在這個地方的前後左右方向上都都應經過眼睛的觀察,心裡也要有所把握,在觀察估量後經過再三考慮,則可以在此處安置葬穴,也都是由於這一元氣才得以顯示出一定的形態,現在這們都被損壞了,以至於無法辨認,所以必須在廢棄之間進行詳細的分別,如此則事物中所有屬性,如陰陽,剛柔,急緩,生死,沉浮,虛實的道理也就會一目了然。既然已知知道了這些道理,那麼在安置棺木的時候也就有了確定的方法。

[原文]擇其所相

[解讀]應當根據形態進行相應的選擇。這是說在選擇葬地的時候,應當與地形相互配合。就當按照一定的方法,在對八字進行分析後,仔細觀察左右兩個山肩的高低,以確定陰陽的屬性,然後觀察三種分合的形態,以及山勢的崎嶇急促與平坦緩和,以分辨方向,決定增減。需要在對形似蟬翼的山和狀如蝦須的水進行考察,藉以確定葬地穴位的範圍,這些都是從水平方向的形態上所做的判斷。如果不按照正確的方法,則會破壞葬穴的結構,翻轉地形的形態,對於龍脈和葬穴之中的生氣,以及穴位的深淺都會有所損傷,所以需要仔細周密地進行選擇。這個與下面說到的水木相互符合的意思相同。

[原文]避其所害

[解讀]應當盡量避開有害的死氣、邪氣。這裡所說的躲避,是指要避開死氣,而求取生氣。在葬穴中所蘊藏的氣息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如果斟酌取捨地到位,則會產生生氣。如果有一個方面做得不到位會產生死氣,所以需要進行周詳的考察然後再決定如何進行躲避。為什麼這麼說呢?主要是為了避開死氣,緊靠生氣的目的。例如在陽氣較盛的龍脈處設置葬穴,則陽氣為生氣,則陰氣為死氣。龍脈如果一邊厚實一邊淺薄,則淺薄的一側為生氣,厚實的一側為死氣。兩條龍脈,一條長,一條小,則短的為生氣,長的為死氣。又如在山水之間出現反向傾斜的形態,或是出現橫衝直下,則都屬於產生煞氣的地形。如果遇到了上述猶如尖刀和刺一樣的地形,就需要利用流水進行修正,如果可以加以利用則利用,如果需要躲避的盡量避開,這些都是從眼前所看到的所想出的方法。還有程子所說的五種禍患,劉氏所說的四種惡煞,則也都是在應當避免之列。[原文]是以君子奪神功,改天命。

[解讀]因此,君子應當藉助神靈的功力,來改造自然的法則。上面所說的乘、審、擇、避四種方法,都是要憑藉一個人靈巧的眼睛來進行判斷,藉助一定的技能作為工具, 使葬穴的設置更加完善,而不至於有所損傷,增強高處的能量,補益低處的不足。這其中所包含的智慧,需要在對每一種情況都熟知之後,才可以達到陰陽相通的境界和巧奪天工的目的。等到葬穴的作用發揮出來,則斟酌取捨的道理也就會自然顯現。北宋的道學家陳希夷曾經說過:「聖明的人能夠捕捉到事物內部的關鍵,將其中的蘊涵的深妙的道理,在心中得到運用,並將它在世間進行推廣,如此則可以改變自然的法則,取得神靈一樣的功業,按照順序進行自身的變化。」天地之道並非虛妄,關鍵在於人的本身。

[原文]禍福不旋日。《經》曰:葬山之法,若呼吸中。言應速也。

[解讀]災禍和福德不會超出一天之中。經書中說:在山脈中選擇葬地的方法,其效用就如同人呼吸一樣短促。這是說其應驗十分迅速。

[原文]山之不可葬者五:氣以生和,而童山不可葬也。

[解讀]山中不可以安置葬穴的地方有五種。生氣以和順為主,所以說寸草不生的山上不可以作為葬地。

[原文]氣因形來,而斷山不可葬也。

[解讀]生氣會隨著地形的變化逐斷運行,所以在山脈斷開的地方不可以作為葬地。

[原文]氣因土行,而石山不可葬也。

[解讀]生氣在土地中運行,所以在石頭山上不應設置葬穴。

[原文]氣以勢止,而過山不可葬也。

[解讀]生氣隨著地勢的變化而有所終止,而山勢奔行不止的地方,卻不能將其作為葬地。

[原文]氣以龍會,而獨山不可葬也。

[解讀]生氣在龍脈交匯處聚集,如果只是孤零零的一座山,則不可以將其作為葬地。

[原文]《經》曰:童斷石過獨,生新凶,而消已福。

[解讀]經書中說,童山、斷山、獨山、過山、石山,會不斷地生出新的凶氣,而便得自己的福氣消失殆盡。如果將葬地先在這裡,則會導致生氣退敗,而凶氣增加,長久則會耗損成疾,而最終會消失殆盡,不可以不慎重!

[原文]土地之山,若伏若連,其原自天。

[解讀]上地中的山脈,既各自潛伏又相互連接,它起始的地方位置很高,就像是來自天上,它的為勢也是起起伏伏。這句話是說在肥沃的土地之中,龍脈的運行形態,在聚集的地方大量聚集,在起伏的地方少量聚集,延伸至千里之外,沒有窮盡的地方。所以說它就像是來自於天上一樣。

[原文]若水之波,若馬之馳,其來若奔,其止若屍。

[解讀]龍脈運行時,就像是水波一樣,就像是馬在奔跑時的形態。它的來勢就像是賓士的形態。在靜止的時候,就如同死屍一樣不會變動。這是說生氣隱藏在平地、低洼和山坡之間,一望無際,沒有邊緣,一層一層,一級一級,向前推進,猶如江面上的水,微風一吹,便盪起波紋,這也叫做行地水。其中的奧秘,精微玄妙,吉祥的生氣也就蘊藏在其中。從龍脈的開始地方觀察,就像是萬馬奔騰,在它停留的地方,就像是馬匹回到了馬廄。從龍脈的來勢來看,運行的速度極快,就像是傳者傳回捷報一樣。在龍脈停止的地方,就像是屍體一樣不可以變動,也沒有想要離開的意思。

[原文]若懷萬寶而燕息,若具萬善而潔齋。若橐之鼓,若器之貯。

[解讀]就像是懷抱萬物而安息下來。像是具有萬種德行,進而誠敬齋戒,凈化身心。其中蓄積的生氣,就像是橐皮一樣鼓挺起來。就像是器物中裝有東西,而不至於散露。

[原文]若龍若鸞,或騰或盤。禽伏獸蹲,若萬乘之尊也。

[解讀]就像龍和鳳凰一樣,或是升騰或是盤旋。像禽鳥和野獸蹲伏在那裡,有如帝王一樣尊貴威嚴。

[原文]天光發新,朝海拱辰。

[解讀]天色顯示出新的氣息。百川朝向大海,眾星拱衛北極。

[原文]龍虎抱衛,主客相迎。四勢朝明,五害不親。

[解讀]左龍與右虎相互環繞包圍,主山和客山相互迎合。四種地勢朝向分明,而且不能去接近五種妨害。五種妨害,它們分別是:童山、石山、斷山、獨山、過山。

[原文]十一不具,是謂其次。

[解讀]十一不具,不一高,二不低,三不浮,四不沉,五不幹,六不濕,七不寒,八不暑,九不過小,十不過大,十一不噫生氣。定穴遷穴除上述為首要外,這些是其次的問題。這主要是針對肥沃的穴地來說的,它一共有十一個種類。如果拘泥於這種說法,則在宇宙天地之間,也就沒有什麼完善的葬地了,所以並不能全部這麼認為。

[原文]《海眼》曰:「篇中形勢二字,義已瞭然,可見勢在龍,而形在局,非俗人之所謂喝形也」。奈何卑鄙之說,易惑人心,須至錮蔽,以訛傳訛,以盲誘盲,無益反害,莫此為甚。總之道理原性廣大精微,古聖先賢原為格物致知窮理盡性大學問,今人只作籠利想,故不得以術行耳。匪直今人之術不及古人,今人之用心先不及古人之存心矣,奈何!

[解讀]在《在海》中說道:「在全篇文章中,形勢兩個字的含義,已知非常清楚,可見生氣的氣勢在於龍脈,而形態在於格局,並非一般人所說的用自然萬物來比擬生氣的形態。」對於粗俗的解釋,容易使得人心受到盅惑,等到正確被禁錮和閉塞的時候,人們將對這種錯誤傳播開來,沒有任何益處,反而使更多的人遭受禍患,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總的說來,其中的道理來自於原初的天性,流傳廣泛,而影響較遠,古代的先哲和聖賢都將其作為格物致知的對象,藉以發展探究天理,認識人性的學問,而今天的人卻只將其作為獲取利益的手段,所以才不將期作為一種技術來使用。並非今天的技術不如古代的,而是現代的人心程度不如古人,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啊!

……………………《葬書內篇》白話解讀完 複製寫明出處


推薦閱讀:

02-1.《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白話選(上)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白話淺譯?重刻寶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白話華嚴經第三十一卷
3紫薇斗數白話版——北斗第一星:貪狼星(江心月明)
唐朝稱骨算命男女有別白話譯文終級版:下篇(4.6——7.2)

TAG:解讀 | 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