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圈粉老太太
讀《史記》,發現在項羽的本紀和陳平的世家裡,還藏了兩個有意思的老太太。
一個是陳嬰的母親,另一個,是王陵的母親。
革命爆發前,陳嬰在東陽縣政府里做吏,具體負責監獄方面的工作。
所以,在江湖上,也便有些名聲。
陳嬰這個人,業務好,也頗懂得急人之急,與人方便,有事肯幫忙。日子一長,黑道白道,都說他是「長者」。
這便算是維穩、統戰一肩挑了。
有點像秦朝末年版的一個小地方上的「及時雨」。
革命意味著天下騷動,好事者都想起來。
項羽、項梁在會稽郡,殺了郡守,拉起隊伍時,東陽縣的好漢們也砍了縣令,嘯聚起幾千人馬。
他們想選個頭領,選來選去,都不能服眾,最後就推陳嬰出來。
陳嬰忙說,這不合適,我畢竟多年吃體制飯的,再反它,不好看,要不,你們先干著?
好漢們都說,什麼好看不好看的,你作為個人,不能抗拒歷史規律啊。
「遂彊立嬰為長。」
陳嬰就一邊往中間坐下,一邊說,那你們可真得聽我的,干這種大事,關鍵是核心。
眾人簇擁著都說好。
事情就這樣成了。
當項羽、項梁的部隊發展到八千人規模時,陳嬰麾下,已有兩萬了。而且,精神面貌都特別好。
戰士們一個個裹著青色的頭巾,整齊劃一,表示自己不是烏合之眾。
於是,就有人建議陳嬰索性稱王,以擴大政治影響。
陳嬰有點心動。
不料,老太太出來說話了。
「自我為汝家婦,未嘗聞汝先古之有貴者。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屬,事成猶得封侯,事敗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
意思是,陳嬰雖然在縣上十分興頭,但畢竟根基甚淺,帶頭打天下,能力不及,風險太大,不如仔細選個人,帶部隊投過去。
事成,就是從龍。能封個侯,也不錯。
萬一敗了,不是那麼樹大招風,也容易亡命些。
陳嬰冷靜下來,認真想了想,覺得還是聽媽媽的話。
所以,項羽渡江,往這邊發展時,陳嬰就主動聯絡,表示願意跟著項家干。
有幾個老粗還不肯,說自己單幹痛快,何必居人之下?
陳嬰就耐心地做工作,說咱們眼下兵確實比他們多,但還是講個實事求是吧,出了東陽縣,誰他媽認得我們?他們的旗好看。
他們家世世為楚將,尤其還有個項燕,這名字好,群眾愛戴。
「我倚名族,亡秦必矣。」
於是,項羽意外得了數萬人,當然大悅。
也便很注意給陳嬰面子。
滅秦之後,項羽給了他一個上柱國的位子,算第一等的革命元勛,當然也封了侯。
一如陳母的預料。
更有趣的是,後來楚漢相爭時,陳嬰又帶部隊投了劉邦,進城後,在這邊,也封了侯。
可知陳嬰對母親當初的話,理解更深了,簡直像是把跟人當成了學問來做。
王陵的母親就激烈些。
革命前,王陵就在沛縣混社會,道上的名聲比劉邦大,資歷也比劉邦深。
劉邦出來混時,雖然手下多有小弟,也很興頭,但見了王陵,還是要迎上去,加一聲哥,恭謹而熱情。
《史記》筆法有時候頗含蓄,叫做「高祖微時,兄事陵」。
後來,革命爆發了,劉邦在沛縣拉起隊伍,王陵心裡有想法,「亦自聚黨數千人」,竄去南陽方面,發展根據地,「不肯從沛公」。
擺明了不想和劉邦一起干。
多年沛縣大哥的面子放不下。
只不過後來項羽勢大,不注意統戰,熱衷於吞併各個小山頭的地盤和部隊,王陵也感受到了威脅,不得不開始配合劉部對項羽作戰。
但對劉邦的態度依然若即若離。
有一天,項羽也想試試統戰,但頗不得章法。
他派人把王陵的母親抓來,放在軍營中,一開始還很禮貌,說請老太太給王陵發個話,帶部隊投過來,封侯少不了。
不料這老太太竟似很懂政治一樣,嘴上答應發話,私下卻囑咐使者說,告訴王陵,必不得已,別死要面子活受罪了,就踏踏實實跟了劉邦吧,活下去最重要。
「為老妾語陵,謹事漢王。漢王,長者也,無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
說完,伏劍而死。
項羽聽說後,立刻惱了,也顧不得耐心探討統戰的藝術了,心裡只要出氣,竟下令烹了老太太。
王陵得知噩耗,又審時度勢,最終倒向劉邦。
只不過,劉邦心裡也有事,明白王陵這位老哥哥一開始是無意跟自己的,所以進城後排座次時,故意抻了抻他,封得比較晚。
但畢竟還是封了。
後來做政治遺囑時,知道要平衡呂后勢力,需要王陵這種人,就把他的名字也寫進去,指示陳平、周勃要注意配合他。
事實證明,劉邦很老辣。
後來呂后要在中央搞動作時,陳平、周勃裝孫子,果然是王陵先懟了回去,造成了很好的政治影響,讓呂后也不得不有所忌憚。
陳嬰的母親,只是提醒兒子,不是那塊料,亂世里不要輕易當頭,活下去最重要。她並不關心誰是劉邦,誰是項羽,也不關心哪個阿貓阿狗將來坐大位。
她只是愛兒子,怕兒子出事,不能免禍。
王陵的母親,則指名道姓,認可劉邦。不惜自殺,也要為兒子在劉邦那裡找到一份前程。
她的政治覺悟是從哪裡來的呢?
只好說,劉邦早年間在沛縣街頭,確實沒白混。
推薦閱讀:
※臨死之前,劉邦為何拼了命也要殺掉樊噲?只因樊噲有個身份太特殊
※為什麼劉邦打敗項羽後第一件事並不是稱帝
※劉邦喜歡不按常理出牌的人
※此人被劉邦判斬首,臨刑前大喊3句話,劉邦龍顏大悅:免死陞官!
※讀史札記大功臣韓信。接下來是彭越被冤殺,最後被逼反的是黥布。劉邦殺功臣是典型的過河拆橋。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之後最為後人稱道的「杯酒釋兵權」也是過河拆橋——不讓有威望的禁軍將領長期掌控禁軍
TAG:劉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