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在閱讀與揣摩中體驗
06-03
讓學生在閱讀與揣摩中體驗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桂英中學 嚴長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要按語文教學的特點教語文,在教學中不能僅僅停留在文章的表面,要注意引導學生充分去感受和體驗。只有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不斷地體驗、感悟,才能拉近他們與教材、與作者乃至作品中的人物的距離,讓學生通過與教材、作者、作品的多維對話,知識得到不斷地儲備,能力得到不斷地培養,人格得到不斷地提升。語文教學要達到如此理想的境界,就需緊緊抓住學生學習的一條便捷途徑——體驗。 一、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體驗。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常會設置喚起學生生活體驗的教學情景或教學活動,用充滿濃烈生活氣息的情境,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使他們高揚起探究課文的無窮信心和力量。這種活動就像立交橋的引橋,起緩衝過渡的作用,可以讓學生深入體驗,融情入書,身歷其境,使學生比較容易理解課文博大的內涵。這樣的情景追求的是生活的真實與文學的真實,允許在學生理解的層面上進行適當的虛構。上課過程中,有時會出現一些有利於教學的事件或背景,教師應充分利用、隨機應變,以調動學生學習新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學習《賣炭翁》一文時,正值雪後天睛,教師走上講台開始了講課:「同學們,漫天飛舞的大雪斷斷續續地下了幾天,現在已經停止了。今天,陽光照耀,天氣暖和,是我們盼望多日的好天氣。但是,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中國唐朝,有一個穿著十分單薄的老人,卻不喜歡陽光明媚的好天氣,總是期待朔風凜冽、大雪紛飛,他就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筆下的『賣炭翁』,賣炭老人為什麼會有這樣反常的心理呢?請大家朗讀課文,用心思考。」這樣,教師巧妙地借景引入課題,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再讓學生閱讀課文,認真思考這個與學生生活體驗完全相反的問題,從而使學生的生活體驗得以最大限度的被激發,為教師渴望的「學習內容與學生思想感情產生共鳴」作鋪墊。 作品中的語言往往包含豐富的信息,或哲理、或情感、或意境、或韻味,這些都隱含在語言材料中,是一種隱性的潛在的東西。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摩讀,模仿作品中的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揣摩作品中人物的感情進行朗讀,通過朗讀時語氣、語調的變化、語音的抑揚頓挫表現特殊生活場景中人物的內心世界。朗讀讓學生把文字轉換為對人物情感的體驗、對多元生活的體驗。在這種和作者、作品乃至作品中人物的「直接對話」體驗中,人物形象、作品主題也就更容易被學生理解。課堂上,學生的朗朗書聲中,自然也就流動著學生思維的潛流。古語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二、引導學生在故事中體驗。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當學生對某件事產生興趣時,注意力就集中,求知慾旺盛,思維就敏捷、靈活。選入語文教科書中的很多作品故事性強、寓意深刻,師生若能打破常規,以故事的形式引導學生揣摩語言、體會感情、領悟道理,或者用形象生動的語言,輔之以適當的手勢,繪聲繪色地進行講述,把自己讀了故事以後的獨特體驗及想像參與其中。這種富有個性和創見的講述形式,易於激發興趣,利於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在學習蘇教版《悼念瑪麗·居里》時,教師精心設計課件,通過截取《居里夫人》原版電影的部分鏡頭,真實地再現當時的故事情境,讓學生切身感受居里夫人在艱苦惡劣的環境中,憑著執著的信念,為提煉鐳所付出的巨大代價,體驗他們不計報酬、只求奉獻的精神。此時,教師還對文本進行了有效的闡發、挖掘,不時隨機點撥,讓學生分組有感情朗讀課文,在課件的輔助下,最大限度地詮釋了「信念」的內涵,居里夫人偉大的人格魅力,再次在學生心靈深處引起震動。又如在教學《斑羚飛渡》一課時,配樂朗讀這篇文章,學生一邊聽讀一邊勾畫文章中最讓人感動的句子,再講述一個關於一群斑羚的悲壯感人的故事:一群斑羚被逼上懸崖,陷入絕境,老斑羚為了拯救種群的生存,心甘情願的選擇了死亡……學生在閱讀與揣摩中不僅感受到了斑羚們行為中體現的崇高的奉獻精神和頑強的生存意識,觸摸到動物人性化的溫情,感受到神奇世界的無窮魅力,同時也深深地感到作為人類的那份不足,那份愧疚。真真切切體會到它們的喜怒哀樂,它們的生存情勢,決心要與它們和諧相處,共生共榮。 由此看來,語文能力的獲得必須以自我體驗為基礎,沒有學生自己的親身參與、感悟、積累和體驗,老師給予的和文本上記載的都只能是外在的東西,是難以融進學生的靈魂的。 三、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體驗。 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學科是以語言的學習與運用為目的的。閱讀水平和能力的提升不是靠教師精細講讀就能達成的。有人說:「實踐中產生的營養對於中學生來說更是重要」。在語文學習中上,尤其要注重學生在閱讀實踐中獲得的體驗。當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上出現獨到見解時,教師不能簡單的加以贊成或否定,可以把它作為生成的一個新問題拋給學生,其他學生在閱讀實踐中獲得的體驗就成為討論、評價的依據。從情感上來講,被評價者容易接受同學的批評,評價者也在這種評價活動中體驗到閱讀的成功,從而增強閱讀實踐的興趣、信心,為閱讀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提供可能。 培根的《論美》寫於400多年前的英國,讓學生真正理解其深刻內涵絕非易事,教學時設計這樣一道閱讀討論題:今天,當我們用一個當代中國青年的眼光來重新審視培根的觀點,你認為它過時了嗎?有的同學認為,沒有過時,內在美勝於外在美永遠不會過時。即使在開放的美國,柯林頓當總統時因緋聞還是差點下台的。有些同學認為,外在美與內在美可並重,因為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以講究點包裝打扮,更何況現代科技手段為人的外形美創造了種種可能性。這時,教師沒有立即下結論,而是讓各種意見的學生組成不同的小組進行辯論,學生通過自由閱讀,從教材中尋找根據,在揣摩中各自尋找答案。這樣,促進了學生主體的閱讀參與,對「結果」的期待激發了其強烈的探求慾望,讀出了興趣。 實踐表明,在實踐中讓學生體驗知識能力形成的過程,在實踐中檢驗學生學習的能力與學習的狀況,是新課程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引導學生學習語文,不能局限於對作品本身的體驗。課文畢竟只是範例,學生通過對課文文本的解讀,應該達到對自然、社會、生活乃至人生的感悟,從而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四、引導學生在聯想中體驗。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文學作品的閱讀,不同的閱讀對象就會有不同的閱讀體驗。在閱讀過程中,學生通過閱讀文本而情不自禁地聯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所處的社會或自己正經歷的時代,這時,讓學生富有個性和創見的思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斷地體驗、感悟,進而與作者產生心靈的共鳴。這種閱讀體驗會使他們領悟到更有價值、更為本質的東西,而這一悟得與獲得不知道要比教師直白的告知珍貴多少倍。正如葉聖陶所言「讓學生自求得之」。 在語文教學中,要想法設法讓學生「讀出自己」,即引導學生在閱讀時「把自己擺進去」。有的作品,學生是很容易讀到「自己」的,例如《往事依依》、《我的老師》等等。在這些課文中,學生相對比較容易被課文的景、情、人、事所感染,閱讀時總會不知不覺地使自己成為課文中的一個「角色」。有的課文雖然描繪得很細膩,但總要留下許多藝術的「空白」,留給讀者去補充。因而學生往往無動於衷,「進入不了角色」,這時便需要教師在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與學生的心靈之間「搭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在描寫繁響交錯、清脆圓滑、婉轉流利的聲音之後,突然「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這無聲中包含了多少幽愁暗恨,只有聯想到琵琶女的身世,才可以在這無聲之中,感受體驗到如怨、如恨、如泣、如訴的音符,感受體驗到每個音符所傳達出的令人心碎的聲調。這樣,讓他們進入到文本意義與意蘊的深處,促進了對文本的深度理解。因此,教師要留給學生自由、寬鬆的閱讀時空,學生的個性思維才會有用武之地。 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中,唯有努力為學生的學習搭建體驗的平台,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才能真正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人,獲得審美的愉悅,情感的同化,人格的升華。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這樣讀書就夠了》筆記
※中國四大書院之嵩陽書院
※面痣鐵斷(轉)個人日記 2010-05-10 09:08:24 閱讀22 評論0 字型大小:大中小 訂閱
※2016 年 7 月份閱讀記錄
※讀書——《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