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讀書摘記

[讀書摘記-天文學] 天文學紀錄片《宇宙》

2011-01-21 22:50:04 來自: 米拉麥

第一季(12集)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5001842


  • 2011-02-03 22:26:58 米拉麥

    第一季 第一集 太陽 1、地球距太陽9300萬英里,氫和氦,高溫成為等離子體,在數百萬度下燃燒。被稱為黃矮星,表面10000華氏度(5560攝氏度),產生3.8兆兆兆瓦特能源,太陽核裂變燃燒,最熱處有2700萬華氏度(1500萬攝氏度)。密度是鉛十倍,等離子,碰撞融合,氫原子形成氦原子,能源釋放,每秒鐘6億噸氫聚合,產生5.95億噸氦。缺鐵的500萬噸質量轉換成能量,等於10億個萬噸級氫彈,聚合能量送出太陽核心是靠光和熱的粒子,叫光子。 2、光子,通過各層進入宇宙,傳送到地球形成光。光子先進入18萬5千英里長的輻射區,以無序曲折模式向外掙扎,隨機遊動模式。當到達太陽表面13萬英里時,光子進入對流層,速度突然加快,被沸騰的巨大氣柱裹著以每小時幾百英里卷出去,10天到達太陽表面,8分鐘穿過9300萬英里空間,到達地球。 3、50億年前,太陽在一次超新星巨大爆炸里產生,比太陽大的恆星爆炸產生巨大的碎片,留下比太陽系大許多倍的氣體雲。大爆炸後大約100億年,宇宙坍縮,在萬有引力下,引力作用自由結合旋轉。當緻密後,聚變,開始發熱發光。重元素,像軸,只能產生在災難性的宇宙爆炸中。地球和其他行星形成於太陽產生的相同的氣體物質,太陽佔99%的物質,最強的引力。 4、磁力引爆太陽內部爆發,每100—1000萬年兩極替換,由太陽引起的等離子無法均勻旋轉,在赤道旋轉一圈平均為25個地球日,而兩極旋轉一圈需要35天,太陽被稱為差動自轉。等離子旋轉造成磁場扭曲,內部糾纏,磁力線看不見,存在於太陽內部,被稱為「冕環」「日珥」。上升到太陽大氣層,象金屬屑排列在一個簡單磁場里,形成等離子迴路。有時磁場會扭曲太陽大氣中的等離子,進入「通量繩」螺旋體,等離子紅焰能持續幾個星期或幾個月,最後能量會釋放,質量飛入太空。 5、磁場底下上來的熱涌動,物質溫度要低1000度,結果形成黑斑,太陽表面,稱為「黑子」。黑子的暗只不過是對應著周圍明亮的物質,小斑點是由等離子創造出來的,相當於地球大小,太陽黑子自身也會旋轉,磁力線變得扭曲,意味著更多能量,更多能量意味著潛在大爆發。 6、太陽黑子釋放磁能,就會引發最激烈的爆發,太陽耀斑。單個耀斑會釋放10億兆噸當量的能量,等於一百萬座火山爆發,白色區域溫度高,有1000萬度,持續幾個小時。能量非常高的粒子,是來自耀斑媒介,為了晃動太陽表面,太陽耀斑必須積聚更多能量。耀斑能引起太陽海嘯,等離子波。 7、日冕拋射,來自耀斑的能量,消失在一團高電荷輻射等離子,衝出太陽大氣層,每秒800—900英里。太陽風暴會產生帶電粒子,被磁場牽制,極光的驅動是靠磁場和來自太陽的能量,氧分子發出綠色或紅色光,氖分子發出粉、蘭、紫色光。 8、完美太陽風暴,1859年發生,受影響的只有電報。 9、太陽日冕大氣里的溫度遠高於太陽核,日冕下面,太陽表面是個火海,整個太陽表面覆蓋著對流細胞。熱物質從太陽裡面出來,上升穿越到達表面,發光冷卻,沸騰給日冕提供熱能,與太陽磁場能量結合。 10、月亮比太陽小400倍,月球軌道有近5度傾斜,只有日全食才能觀察到日冕。 11、太陽氫燃料用盡,會變冷,引力作用下崩塌。

    > 刪除

  • 2011-02-07 03:00:28 米拉麥

    第一季 第二集 火星,紅色行星 1、羅馬戰神,暗紅色星球,火星,氧化鐵,紅色大氣塵,塵埃風暴。 2、奧林匹斯山,太陽系最高山峰,死火山,高聳在火星表面15英里,冰涼、乾燥、荒涼。 3、塵埃風暴,一次可遮蓋天空幾個星期,幾個月,晚上溫度下降到零下100度,大氣層沒有氧氣,幾乎充滿二氧化碳。 4、地球一半大,距離地球至少3400萬英里,橫跨需要七個月,羅馬人將它與戰爭聯繫起來。 5、太陽風暴帶電粒子最終將火星大氣層吹走,火星開始冷卻,水不能保持穩定的狀態,很快蒸發,很快結冰。火星極地下有大量的冰,二氧化碳的乾冰。 6、塔爾西斯高地,赤道附近,火山隆起,最高的火山:奧林匹斯山,被認為有三座火山組成。斜坡平緩,山頂在100英里以外,數百英里的東南向山脈,三個其他火山斜排成一列,與火山保持等距離。 7、高地東部邊緣,巨大裂口,「水手谷」。基多尼亞區域,人臉圖象。 8、隕石編號:ALH84001,火星隕石碎片,發現碳元素。

    > 刪除


  • 2011-02-10 21:23:04 米拉麥

    第一季 第三集 地球末日-來自太空深處的威脅 1、1908年06月30日上午7:15,西伯利亞通古斯加森林大爆炸,在人煙稀少處,無人傷亡。晚幾小時,就將降落在歐洲。能量相當於15兆噸TNT。 2、科學家將入侵者稱為近地天體,NEOs。小行星和彗星。 3、6500萬年前,猶卡坦半島齊克夏拉伯墨西哥村莊,當量一兆兆噸TNT。 4、有超過850個近地天地在我們附近,編號2004MN4小行星,阿波菲斯,2029年4月13日星期五,自2004年後將再度靠近,如果在離地球精確的距離18893英里的地方經過,可能會通過一個引力眼,改變軌道,並將在2036年4月13日,地球引力作用造成阿波菲斯軌道擴大到正好在7年後回到並撞擊地球,45分之一的幾率在2036年撞擊地球。 5、撞擊地,加利福尼亞海灘,一百萬兆噸TNT。 6、另一威脅,超新星爆發拋出大量致命能量衝擊波,咖瑪射線,灼燒地球,100光年外。亮度相當於100萬兆個太陽亮度,咖瑪射線來自於恆星死亡,恆星崩塌進一個黑洞,物質被壓縮成非常高的密度,光都無法逃脫,有些恆星會抵抗被黑洞吞噬,造成一個高速旋轉的物質圓盤圍繞著黑洞,等離子流從兩極噴出,能量束釋放伽瑪射線進入太空,伽瑪射線爆發,被壓扁的恆星爆發或成為超新星。 7、300個僅有一個指向我們,我們只能看見三百分之一。距離不足100光年,亮度就達到太陽的500倍,造成核天氣,物種全球性毀滅,發生概率1%,分解分子的能量。 8、太陽是地球生命存在的根源,也是滅亡的根源。太陽燃燒氫變氦,變的更熱、更亮,燃燒氦變碳,成為紅巨星,體積膨脹30倍,表面到達水星軌道,亮度增長1000倍,將地球變成火球。太陽系最終結局變成冰冷。 9、終極大災難,「大撕裂」,一旦開始就不會停止,直到宇宙的原子和原子核都變成了碎片,宇宙末日。宇宙膨脹速度越來越快,暗能量,能通過對引力作用感覺到它,造成物體相互推開,引起宇宙膨脹。超級加速膨脹時,單個星系會自己膨脹,並即將結束。 10、撕裂從外到里,從較大規模到較小規模,十億年撕裂星系團,後數億年撕裂星系,數十萬年太陽系大小星系,不到一小時撕裂地球大小行星。撕開生物體和物體內分子,原子飛入太空。從現在算起,500億年進入頂峰。定有東西將會終結地球以及整個宇宙,只是時間問題。

    > 刪除

  • 2011-04-04 02:36:51 米拉麥

    第一季 第四集 巨人行星-木星 1、距離地球4億英里,存在一個迷你太陽系,60多個衛星圍繞著一個強大氣態行星旋轉,距離太陽5億英里。84%氫,14%氦,直徑地球11倍,行星的大約70%左右物質在木星。太陽系最大行星,一天只有9.9小時長,繞日一圈11.86年。 2、雷雨雲由氨、硫酸和水組成,電磁輻射很強,木星旋轉的氣體吸引了輕的元素,在這過程中成長得越來越大。沒有被木星攝取的氣體被加速拋入太空,飛盤現象。按照術語,木星是聯合體,木星風暴是太陽系最大風暴,大約寬12000英里,風圍繞邊緣快速移動,中心平靜,每小時350英里。高壓系統10天里完全翻轉,紅斑沒有水的動力。 3、木星產生大量的能量是因為它確實的運轉,非常自然的旋轉使得木星不僅僅產生一個風暴,還會產生更多圍繞著行星相對應的方向,木星氣流能量是地球的三倍。 4、木星有幾十個衛星,木衛一有大量火山,噴出200英里岩漿進入太空,有100多座火山;木衛三,太陽系最大衛星,有月亮5倍大;木衛四有最沉重的撞擊;木衛二,冰王后,有個地方類似於南極洲的湖,東方號。 5、木星磁場是太陽系裡最大的,4.5億英里長,木星磁氣圈,木星產生1000萬安培的電流,可以操控所有經過它的電流。 6、木星有極光,粒子進入大氣層時會發光,木星極光比地球強1000倍,處於1200英里高空。脈衝短則幾秒,長則幾分鐘。木星環,木星磁場脈衝,木星暗斑,是地球兩倍大的巨大雲團。

    > 刪除

  • 2011-04-04 02:37:15 米拉麥

    第一季 第五集 月球 1、太陽系有150多顆衛星,海王星有13顆,土星48顆,木星62顆,地球1顆。月球,不是太陽系裡最大的,土星衛星提坦,體積是月亮的兩倍。有地球四分之一大小,兩者大小接近,稱為「地月系統」。 2、地球到月亮距離234000英里,3天行程,直徑為2160英里,一天相當於地球的27.3天。月球一面始終對著地球,必須足足繞地球一圈才能圍繞自己軸線自轉一圈。 3、月球完全沒有大氣層,聲音無法傳播,只能用無線電,天空始終黑暗,單一冷色調,極端溫度,正午270度,晚上零下240度,月球引力只有地球六分之一。 4、隕石拍打月球表面,形成風化層,暗區域稱為瑪利亞,拉丁語海洋。撞擊盆地,東方暗區、東方之海,600英里寬。馬特洪峰,環形山,月球上沒有大陸板塊運動,表面靜止,撞擊是由外部力量引起的。另一個叫第谷,月球西南方邊緣處,碰撞向外延展900英里。 5、早期的計時有兩種選擇,依靠太陽或月亮,月亮的周期只有28或29天,很容易計算,月球與我們的海洋潮汐漲落有關。潮汐是由月球的引力引起的,月球的力量牽引著地球上的水,造成了朝著月球的方向稍微有隆起。同樣,在背對月球方向的地方也稍微隆起,事實上就是每天兩次高潮的原因。其他高潮是由地球向心力引起的,地球和月球兩者輪流運轉,引起遠處的水同樣運動。 6、漲潮和落潮之間的一個差異的極端例子可以在加拿大芬迪灣看到,兩者落差達55英尺。 7、月球對地球的另一個引力作用是直接作用陸地生存的生命,月球穩定地球的氣候,月球的引力使地球的自轉軸傾斜保持在一定的角度,這個傾斜保持了季節的周期。隨著地球圍繞著太陽運轉。 8、如果沒有月球,地球北極的傾斜會有很大差別,換角度來說,從0-90度,現在是23.5度,那將會很困難。月球在穩定地球的旋轉軸,穩定星球的氣候。公元前455年,希臘哲學家Anaxagoras推斷月球只是地球甩出去的一塊石頭。 9、共同成長理論,地球和月球是在同一時間形成,由相同物質組成的,行星是由冷凝的氣體雲形成的,逐漸收縮冷卻,並隨著收縮分離氣體環,氣體環最終凝結形成行星。Roche說地球和月球是太陽系的縮影,想法在於地球開始時是個氣體球,冷卻收縮時,散發出氣體環,然後環自身粘合形成月球。此理論的問題,一月球鐵含量要比地球鐵含量小很多,兩者是由相同物質組成的,基本成分應該一致,兩者卻不同。 10、先進理論,月球只是在地球旁邊形成的,本質上是由相同的粒子和氣體的星雲構成的。理論弱點,月球的鐵含量比地球低很多,密度小許多。月球沒有地球一樣的鐵核,地球重的內部是鐵鎇鐵,金屬流向地球核心。地球開始形成時是熱的,月球更多地只是像普通的石塊。 11、月球裂變理論,月球正逐漸地越來越遠離地球,地月之間的距離正以每年3.8厘米的速度分開,3.8厘米是1.5英寸。月球是從地球主體中分離出來,產生了月亮。捕獲理論,月球形成在太陽系裡與地球不同的地方,太靠近地球,被地球引力捕獲。 12、月球石頭叫角礫岩,形成於小行星撞擊,月球岩石非常干,像被加熱過。 13、巨大撞擊理論,大約45億年前,地球被相當於現在火星大小的物體撞擊,使得地球自轉,拋出的物質進入了圍繞地球的軌道,物質凝聚成了月球。對地球偏心撞擊,形成物質長臂,地球上層隨著撞擊完全融化。撞擊讓地球開始旋轉,撞擊扭曲了地球本身的形狀,長臂由於引力崩塌成兩大塊,碰撞出的鐵由地球收集起來,外面大塊靠近地球運行,在地球引力作用下撕開變為一條物質長臂,拉著破裂成為圓盤,不到一年裡形成月球。巨大撞擊理論是確定月球來源最可接受的解釋。

    > 刪除

  • 2011-04-04 22:31:37 米拉麥

    第一季 第六集 地球 1、地球名稱來源於希臘語,意為土地,太陽系第三顆行星。藍色行星,是因為地球四分之三表面是水,繞太陽一圈365天,每天24小時,地球繞地軸一圈時間。 2、45億年前,一場巨大爆發,超新星爆炸,爆炸物在萬有引力作用下坍塌,中央形成太陽,周圍物質開始圍繞太陽旋轉,灰塵、冰粒引力作用下聚集,最初的地球形成於碰撞。 3、一些撞擊地球的物體,直徑超過300英里,高強度撞擊,產生超高溫,地球內部開始變熱,鐵和鎳融化,彙集到地核,產生巨大熱量。岩石與岩漿不停轉換,產生大量岩漿灰,地球表面只有蒸汽。地核的形成通常稱之為鐵核對流,在地球誕生的最初4千萬年,不斷旋轉對流逐漸產生了地磁場,是地球適合生存的必須條件。 4、地山鐵的聚集產生固態內核,最終地磁場像盾一樣環繞著地球,沒有地磁場,就沒有空氣,無法生存,保護地球大氣抵禦太陽風。 5、地表充滿炎熱和混亂,炎熱的鐵核使外層的岩石被融化,形成地表火山。地球誕生後的5千萬年,一次巨大撞擊改變地球發展方向,火星大小的星體撞擊地球,擁有當時地球體積80%大小,巨大爆炸融化了兩個星球外表,融合形成一個更大的地球,散落的碎片結合在了一起形成月球。 6、地球和月球的構造非常相似。月球的存在,導致南、北極面向太陽的時間產生規律,月球一直保持著一個傾角。萬有引力作用下,始終保持在一個固定傾角。此次撞擊,地球獲得了超過90%的物質。30億年前,碰撞停止,太陽系形成了8大行星,地球處在第三位置,離太陽930萬英里。 7、距離取決於各自引力,每個行星都間隔著一定距離,小行星大多由石塊和鐵構成,存在於火星與木星軌道。彗星由冰、塵土和石塊構成,一些存在於太陽系的古比皮帶,位於海王星軌道外層。另一些聚集成奧爾特雲,遠離地球10億英里以外的地方。 8、地球年齡45億年,通過小行星同位素研究得出。30億年前,地球開始冷卻,形成堅硬的硅酸鹽外殼,覆蓋在鐵鎳內核之外。地球水的來源,一種假說來自於火山,噴發大量水蒸氣。水來自於太空,由冰組成的彗星,海洋中擁有地球上水的混合物,水和重水,氫的同位素,為氫質量的兩倍。 9、39億年前,地球含有大量二氧化碳、水蒸氣,以及少量氮氣,沒有氧氣,地球最古老的化石形成於大約37到39億年前,最古老的湖中含有一些基本氨基酸的湯,生命的基本材料。單細胞生命體誕生於早期海洋中,最不適宜生存的地方找到了生命祖先,地球生命的最初20億年都是微生物時期,低等生物被稱為嗜濕生物或嗜極生物,在極端環境下生存的微生物,這些生物後代能夠生存在華氏230度的高溫中。 10、大約30億年前,原始生物靠吸收太陽能生存,水中微生物只有葉綠素,能夠吸收太陽光並通過化學反應把二氧化碳和水變成養料,光合作用過程使得細菌聚集起來,形成地球上最初的多細胞結構,藻青菌「藍藻」。藍藻在水中大量釋放氧氣,爆發氧氣革命,兩個方向進化,厭氧生物和有氧生物,用來燃燒消耗能量,能夠更大、更快進化。 11、莫哈韋沙漠,死亡之地,南加利福尼亞。直到陸地的大塊出現,才給了生物們一個新家,陸地上升時期大約始於40億年前,地殼板塊運動從海平面上升起大量岩石、陸地,不斷漂浮、結合。溫室效應是指大氣吸收紅外輻射,保持地球溫暖,沒有溫室氣體,地球表面要比現在低88華氏度。 12、地球南北極擁有大量的冰,調節著地球氣溫與水平面。南極擁有世界70%淡水,40—60年後,北冰洋夏天將不再結冰,人類運動使氣溫上升,加速冰層消失。冰層的消失是因為冰雪反射陽光冷卻地球,相對地,海洋吸收陽光溫暖地球。融化的冰產生了更多的水,吸收了更多陽光使地球更溫暖,又融化更多的冰,不穩定狀態。太陽將越來越亮,越來越熱,人類將在500萬年內滅亡。

    > 刪除


  • 2011-04-04 22:31:58 米拉麥

    第一季 第七集 水星和金星 近日行星 1、水星、金星組成近日太陽系,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一個比一個遠離太陽,擁有著氣態外表的遠日行星。 2、40億年里,近日行星在太陽系內各種雜亂物質的碰撞與結合下形成了各自的固體結構。水星、金星兩石質兄弟,遠在數百萬英里外,金星是太陽系第6大行星,離地球最近時大約距離2600萬英里,4200萬千米,1金星年等於225地球天,地球上150磅的物體,在金星上只有136磅重。 3、金星被稱為維納斯,愛與美的女神,地球姐妹星,與地球相近的距離、引力、密度與大小,卻與地球大不相同。金星,被隕石撞擊,甚至導致了金星的反轉,金星自轉很慢,稱其為逆向自轉,自轉方向不同於太陽系中所有其他行星。逆向自轉,太陽從西邊升起,東邊落下,一金星天很長,約等於4個地球月。 4、金星表面溫度高達900華氏度(500攝氏度),太陽系中最惡劣環境,嚴酷的高溫產生自溫室效應。全球(地球)變暖的罪魁禍首,溫室氣體不斷增長,使地球成為未來的金星。金星表面被認為最初有海洋,溫室效應使得將其蒸發,金星就是一個環境破壞的例子。生物圈2號,位於亞利桑那州,Santa Catherine山上,以助於星際移民。 5、金星上,溫室氣體吸收大量太陽熱量,同時又阻擋熱量的逃離。任何行星上的溫室氣體的效應都使得行星表面溫度上升,大氣中的這些氣體在陽光穿越時吸收熱量,沒有溫室效應,平均溫度將低於零度。金星溫度高原因在於大氣成分幾乎全是二氧化碳,構成金星大氣的95%,大量的二氧化碳,吸收大量的熱,行星變暖的極端例子。 6、金星上,火山是二氧化碳及其他一些氣體的來源,形成了金星大氣。金星表面有許多岩漿裂縫,不斷排放氣體,每天大約8000到30000噸的二氧化碳在岩漿中生成,總計約3.5到5百萬噸每年,僅是地球上的一座火山數據,金星上活火山多的多。 7、離金星的高溫地表約30英里(50千米)高的地方,大氣活動非常劇烈,以致外層溫度很低,產生的閃電不斷的分裂,最多可以達到15000級,每次閃電都產生高達1億伏的電壓,金星的雲層分子摩擦聚集了大量電荷,最終,撕裂的分子產生了閃電,然後又循環。來自銀河系外超新星的爆發,當它們襲擊大氣層時,催生了閃電,來自於宇宙深處的粒子,擊中大氣層,產生了帶電粒子雨。金星上,有超級閃電,帶有巨大的能量,長達數英里。 8、金星上擊中地面的閃電次數是零,金星大氣壓比地球大90倍,是因為金星濃厚的大氣的巨大重量,阻止了閃電襲擊金星地面,只能在雲層間,濃密大氣的阻力如此大,閃電無法穿越。金星雲層看起來像是地球上的普通雲層,實際上,它的組成成分毒性劇烈,會腐蝕人的皮膚。 9、清晨和黃昏,我們可以在地球上看見金星,不僅因為離我們最近,更多是因其高反照度,緣於金星上覆蓋著厚厚的反射陽光的雲層。80%的陽光都被金星雲層反射了,金星也有雲,卻顯示出惡劣環境。金星雲層由硫酸組成,像鉛酸電池中的硫酸,這些硫酸來源於二氧化硫,產生於地表的火山。二氧化硫會跟你的鼻子和咽喉里的水分結合,生成硫酸,所以最好不要把手伸進金星雲層里。 10、金星上的火山數量遠遠超過1500座的地球火山數量,有估計金星火山超過1百萬座,岩漿地表構成了70%的金星表面,岩漿冷卻形成了堅硬的岩石地面,金星表面就像玄武岩,玄武岩在金星上普遍存在以及所有其他近日行星上。礦石冷凝成小的玻璃或水晶形態,變得完全不像岩漿流出火山時的樣子。高達5英里(8千米),Maat山是金星上最大的火山。大到數英里的canali形成獨特的金星景色,金星上的環境條件,濃密的大氣和熾熱的高溫,岩漿的冷卻速度很慢,一層層火山灰構成的地表。 11、玄武岩漿流,玻璃狀的,石塊非常緻密。金星天空,布滿濃雲,減弱了大部分的直射陽光,金星白天比較昏暗,光線很散,投下的影子很模糊,由於大氣成分,所有一切呈橘黃色。金星最高山脈,Maxwell山,大約35000英尺(10600米)高,比珠穆朗瑪峰還高許多。金星上的大峽谷也可能是侵蝕而成的,火山系統侵蝕出峽谷,液態岩漿流暢而不粘稠,像流水一樣侵蝕地面。 12、離地球4800萬英里(7700萬千米)遠,水星,布滿塵土的山和空曠的平原,不斷延伸,看不到邊。水星最靠近太陽,非常不同於太陽系裡其他任何行星,約3600萬英里(5800萬公里),沒有衛星,沒有大氣,黎明和黃昏時,在地球上肉眼可以看見水星。直徑比地球小60%,太陽系小個子行星,沒有足夠大引力,無法維持大氣,萬有引力取決於質量,質量越大引力越大,水星上,引力比較小。地球上重達150磅的物體在水星上只有57磅。 13、經過計算,行星需要有足夠大質量,內部才會有足夠地熱而形成各種地質活動,行星內部沒有了地質對流,裡面凍結了,因此無法形成地質活動。 14、古羅馬人尊稱水星為墨丘利——眾神使者,水星饒太陽公轉僅需88地球日,比任何其他太陽系行星都要快。由於太陽的巨大引力,產生「潮汐摩擦」作用,減慢了水星的自轉周期,導致水星的一天比一年短,形成水星上的特殊氣候。長達6個月,面向太陽的一面表面溫度高達800華氏度(425攝氏度),背面溫度則低於零下300華氏度(-185攝氏度)。水星沒有大氣,因此天空黑暗。地球藍色是因為地球大氣分子散射了陽光中的藍光。 15、水星曾被數百萬的隕石、小行星襲擊其沒有大氣保護的表面,直接全速撞擊水星表面,導致水星上擁有太陽系裡最多的坑,水星特徵最顯著的隕石坑被稱作卡洛里斯盆地,直徑可能有900英里(1500千米),太陽系最大的坑。衝擊產生的衝擊波,幾乎同時彙集到水星的另一面,撕裂著地表,形成不規則岩石地表,術語叫「queer terra」,隕石坑瞬間變成天然的山,大約6英里寬,1英里高,地表瞬間升起高達1至2千米。 16、亞利桑那隕石坑是地球上保持最完整,最相似於水星隕石坑。水星隕石坑內有冰,是由於水星極軸垂直於公轉平面,一些坑內永遠也見不到陽光,水星上沒有任何水源,猜測冰可能來自於彗星。還有一些坑由水星內核深處的能量產生,水星坑中隕石撞擊坑是主要的影響,第二大地址演化作用就是水星火山。所有火山都是由於岩漿的壓力的爆發遠遠超過了岩石可以承受的力量,兩個原因使壓力增加:過多的岩漿和過多的氣體,當火山裡的壓力增加時,通常有出口使得壓力得以釋放,如果壓力突然劇增,這力量能使岩漿噴射100英尺(30米)高。但是,由於水星的弱小引力,岩漿也許能噴到30層樓高。 17、水星上,聽不到火山爆發的轟鳴,因為水星沒有大氣,沒有可以傳播聲音的介質,沒有大氣傳播聲音,完全寂靜。

    > 刪除

  • 2011-04-14 00:47:03 米拉麥

    第一季 第八集 土星——光環之王 1、土星是一個環繞著冰質光環的氣態星球,光環以40000英里每小時(64000千米每小時)旋轉,極地颶風面積比美國還大,土星氣象是太陽系中最強大的,閃電能量比地球大100萬倍。 2、土衛二上的噴泉噴出幾百英里高的水汽,引力很小,沒有大氣。另一顆土星衛星有大氣、海洋和山脈。土星象徵著美麗、神秘和奇異,太陽系第6行星,土星極其寒冷,沒有固體表面,會立即凍死,大量氫氣和氦氣,圍繞自軸高速旋轉成型的行星。由於很高的旋轉,有一點扁平,中間鼓起,稱之為「扁球」。 3、重力比地球略小,68公斤的人,在土星上只有62公斤,土星密度很低,太陽系唯一密度低於水的行星,絕大部分體積都是氣體。體型上,太陽系第二大行星,氣體巨行星,地球750倍大,一天10.6小時,繞太陽一周29.5個地球年,48個衛星。存在於太陽系45億年,硬質核心由碳顆粒積聚而成,大約幾個地球大,吸引著大量的氫和氦,巨大重力下氣體坍塌,被壓縮,旋轉變的更快,沿自轉軸方向,頂部到底部不旋轉,重力作用下自行坍塌。 4、角動量守恆定理,靠近旋轉軸,轉的更快,行星收縮時也這樣,土星在圓盤坍縮過程中旋轉起來。光環直徑170000英里,280000千米,比21個地球排列還寬,光環高速旋轉,從一端到另一端只需兩天。光環不可思議的薄,65英尺,20米厚,大約兩層樓高,看起來像個完美固體圓盤,由無數碎片散布構成,都由冰塊組成,碎片高速旋轉,大約20000至40000英里每小時(32000至64000千米每小時),環內部比環外部速度快的多。 5、開普勒定理,如果以圓形軌道環繞中心旋轉,越靠近中心旋轉越快,越遠離中心旋轉越慢。環外空間相當寧靜,環在很久以前可能是兩顆很近衛星碰撞並碎裂了,土星引力維持著這些碎片,形成土星環。另一個理論,也許是一個巨大的高速物體,撞擊了土星衛星,碎片被土星引力留下,形成土星環。土星環不是一條環,是幾條環,7個環區,A、B、C3個最主要環,C環里有D環,F環外還有E環和G環,每條環性質都不一樣。A環幾乎透明,光線最容易穿透;B密度最大,充滿物質;C比A透明;D。都由各種碎片組成,顏色、形狀、陰影各不同。 6、能夠看見光環是因為像月亮一樣反射陽光,光環明亮原因,環反射。太陽系奇觀也許不是永恆的,可能消失。環形誕生於土星誕生時,約45億年前,對環磨損消耗速度預計,存在不會超過幾億年。天王星、海王星和木星都有自己的環,只是比較少和微弱。如果你進入土星磁力層,會被磁力場拉出土星,或直接螺旋形掉進土星,土星環死亡階段,土星環消亡理論。 7、某些小衛星被稱作「牧羊犬」衛星,引力作用下圍繞著某條土星環放牧,土衛16和17環繞在F環兩邊,環被衛星吸引,拉向幾個方向,動力變化作用區域,衛星與環之間的相互作用。早在公元前700年古文明中被記載,亞述人記錄明亮的土星,希臘收穫之神,羅馬農業之神。土星是一個狂熱之處,時刻變化,土星風暴持續幾天,幾周甚至幾個月,風暴風速達到1000英里每小時(1600千米每小時),表面沒有山,橢圓風暴,南緯度,風暴巷道。土星的黑夜非常明亮,南極颶風面積比美國還大,有眼,地球外唯一有眼風暴,據測有5000英里(8000千米)寬,2/3地球直徑大。 8、土星受到太陽能很低,自身也沒有釋放多少能量,風暴發生在南極中央而不是赤道附近。北極奇怪幾何圖形,6條邊圍繞北極,大約在北緯78度位置,有點類似極地旋渦,長時間固定,大到可以塞下4個地球,土星雲層里延伸60英里深,有一小片雲以200英里每小時(320千米每小時)的速度在六邊形里旋轉。如果鑽進土星厚雲層,越深氣體密度越大,大氣壓越強,超過某個深度會內爆。土衛六是除了月球外,唯一探索過的衛星,有水星那麼大,實際是太陽系中第二大衛星,比月球大一半,非常像地球,赤道地區數百個隔者數百英里的沙丘,也許是固體碳氫化合物顆粒堆積而出,既不是液態也不是固態,表面似乎附著粘稠物質,既不是陸地也不是海,介於其間。 9、像地球一樣有大氣,太陽系沒有其他任何衛星有大氣,大氣很濃密很厚,是地球大氣10倍質量,非常非常厚的氣體,微粒十分小,看起來比較模糊,像霧或雲,霧有200英里(320千米)厚。大氣成分,氮氣和甲烷,早期地球大氣的主要成分,跟40億年前地球大氣相似,有機物漂浮在土衛六表面。很冷,低於零下華氏300度(-150度),沒有液態水,最大不同,河床和湖床是另外一些東西開鑿的,山由冰和固態甲烷組成,河道甲烷雨造成的,河流由液態甲烷構成,天然氣儲量非常大,土星最大衛星。 10、土衛二,明亮冰岩混合組成,直徑只有300英里(480千米),體積只有月球的1/8,小而活躍,蒸汽噴泉能在空中噴出幾百英里高,沒有大氣阻礙,位於南半球區域,產生於巨大裂縫,延伸有135千米長,稱為「老虎紋」。4個區域布滿裂縫,噴射的水汽柱大約有20或21根。地面上都是太空Old Reliable噴泉,由於土星潮汐作用而被加熱,圍繞土星旋轉同時,由於引力方向不斷變化,內部不斷碎裂摩擦,產生大量熱量,使冰水蒸發。土衛二噴發,把表面物質拋離,並圍繞土星旋轉而形成了E環。E環離土星最遠,約74000英里(120000千米),剛好約等於土衛二跟土星的距離,E環來自於土衛二。 11、厚度,形成的物質都是從土衛二南極噴出的,噴泉消失,環也會消失。土衛二含有很多水,目前太陽系中我們了解最少的,太陽系中最明亮的小星體。外星生物的發現將從土衛二開始,地底下的含水化合物不斷運動。 12、土星直徑比地球大8.9倍,完全由氫氣構成的大氣。

    > 刪除

  • 2011-05-04 23:46:10 米拉麥

    第一季 第九集 宇宙:外星系 1、太陽是銀河系中數十個恆星之一,銀河系是已知宇宙中數百億、數萬億星系之一。我們的宇宙運動,膨脹,我們認為宇宙已經有136億年歷史。遙遠的星球因為重力的原因,聚集到一起,星星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星系,一個星系是上千億個星球的集合體,星球不會碰撞,距離太遙遠。 2、希臘人給我們的星系起名為:銀河。松布雷羅星系,編號M104,質量巨大的星系之一,擁有八千億個太陽的質量,同銀河系相比,扁平星球帶上有著巨大的隆起,放射出高能X射線,數百萬光年外來到地球的光線,兩千八百萬光年之外。M51,旋渦星系,旋轉手臂,中央高密度恆星,生活在該星系星球上,只能看到光亮。半人馬座,A星系,發射出巨量無線電波,星系發報機,離我們最近的活動星系。 3、當你看宇宙深處的時候,你看到的是過去,你看到的星系,顯示了它們早期的樣子,在地球存在之前的景象,我們觀察到的星系有130億年,光線早在地球誕生之前,就已經從那些星系發射出來了。離我們最近的大星系:仙女座星系,距離我們兩百萬光年左右。我們看得越遠,看到的景象便越早,通過觀察離地球越來越遠的恆星,可以獲得宇宙演變的信息。 4、旋轉星系,擁有旋轉臂和薄片的形狀;橢圓星系,更像球體或橢圓體,沒有旋轉臂。旋轉星系中擁有許多氣體和塵埃,形成新的恆星。橢圓星系恆星形成於很久以前,沒有氣體和塵埃,不再產生新的恆星。例外星系,有著大量的氣體和塵埃但沒有漂亮的旋轉臂。可以通過星系中心爆炸所產生的痕迹來監測遙遠恆星。許多星系中心劇烈地運動,散發出巨大能量,超過所有恆星能量總和,活動的星系中心。存在巨大的核,放射驚人光線,在所有能量巨大的活動星系核中,類星體是個神秘現象,最亮的一個比太陽亮一萬億倍。巨大的電磁能量發出巨量的光線,點亮百萬英里之外的天空,類星體本身可以比整個星系還要亮,3C273,劇烈運動的太空。 5、銀河系,大犬座矮星系,當一個小星系靠近一個大星系,潮汐效應將使它拉伸變形,大星系引力作用將不斷吸引小星系中的恆星。一群星系之間彼此保持相對的空間,星系碰撞會產生扭曲和拉伸,星系是由單個的恆星構成,每個恆星都會受到其他恆星的重力影響,從而發生扭曲變形,各自方向上形成一道弧線,來自遙遠的星系將會穿越億萬公里最終撞上我們的原因。 6、無限緯度的重力奇點,大爆炸奇點,很早之前的物質和能量相距並不太遠,極高密度的點,密度無限。宇宙在時間上有個起點,大爆炸之後,宇宙和恆星的一些法則開始形成,最重要一條重力法則,大爆炸之後,宇宙開始膨脹,有些部分的密度高於其他部分,密度高的部分在重力作用下互相吸引,最終形成了星系。重力吸引下的雲團中,有些氣體團形成了恆星,這些氣體團比起普通氣粒受到更多引力,第一個星系合併和誕生需要經過上億年的時間,最古老星系形成於大爆炸之後5億年左右。 7、必須先解開銀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之謎,銀河系是個螺旋星系,直徑十萬光年左右,擁有一個三千光年厚的核心,宇宙中大多數星系要小一些,星體分布中心密度高,郊區密度低。銀河系中的所有恆星都圍繞著中心旋轉,我們距離中心的距離大約是三萬光年,圍繞中心旋轉一圈需要兩億五千萬年的時間。銀河系存在著一些密度波,恆星和星系的密度略高於星系中其他地方,不同恆星進入密度波又離開密度波,密度波本身一直存在,形成了旋轉臂,星系本身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旋轉密度波。兩百五十萬光年之外,銀河系舞伴,最大的鄰居M31,仙女座星系,和銀河系一樣大,直徑大約十萬光年,由多個小星系經過長時間的作用合併形成,仙女座星系雙核結構,兩個巨大恆星團,完整獨立星系。 8、重力,宇宙中無所不在的力,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正以每秒鐘數百公里的驚人速度彼此靠近,地外星系的不斷運動以及牽涉其中的時間框架。其他星系都在遠離銀河系,宇宙本身不斷地膨脹著,宇宙隨著時間的流逝不斷地膨脹,距離較遠的星系比距離近的星系之間擁有更多的空間。在給定的時間點上,距離較遠的星系比距離較近的星系運動得更快,同時沒有一個星系可以說自己是宇宙的中心,均勻膨脹的宇宙。 9、我們的附近有大約30多個星系,大部分星系都是一些小的矮星系,每個星系都有一些小的衛星星系,圍繞著他們旋轉,大星系受到彼此質量的吸引相互圍繞著旋轉,小星系圍繞大星系旋轉,大星系圍繞著彼此旋轉,30個左右的星系圍繞著同一個質量中心旋轉。最著名的兩個矮星系,大小麥哲倫星雲,受到銀河系引力作用圍繞著銀河系旋轉。來自星雲的引力作用也扭曲了銀河系本身的一部分,大小麥哲倫星雲有更多的氫和氦,沒有銀河系那麼多的金屬,星雲中恆星更年輕。銀河系中心,時間和空間法則不再適用,銀河系也許是所有星系的中心,沒有東西能逃脫它的吞噬,中心地帶有一個區域沒有任何東西能夠逃脫,一個超級大黑洞。黑洞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大質量的恆星在生命周期結束時發生爆炸,核塌縮形成黑洞;另一種是星系中心的超級大黑洞,太陽的四百萬倍質量,伽馬線噴發。 10、大多數星系中心都有一個質量巨大的黑洞,質量是太陽的數百萬倍到數十億倍之間,星系的一個普遍規律。整個宇宙只有不到0.5%的部分是由可見物質構成的,神秘物質,暗物質,對其他物質施加引力,最有力證明,旋轉星系的旋轉速度比理論速度要快,有看不到的物質在加速它們的旋轉,引力透鏡現象,暗物質扭曲了穿過其中的光線,如同彎曲的玻璃,光線被物質扭曲,只要看到光線扭曲現象,就能推測那裡有大量的暗物質,暗物質扮演了重要角色。另一種力量也對星系的成長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宇宙尺度上,星系正迅速遠離我們,神秘的暗能量,正在使宇宙膨脹的速度變得越來越快,不斷加速,暗能量在不斷增加,吸引星系的引力作用由於星系間距離的增加而減弱,加速宇宙膨脹。 11、如果一顆恆星太過接近星系中心的黑洞,混沌發生了。當光線穿過大氣層受到扭曲,便成了模糊的光團,自適應光學,利用它反射另一個發光體的光線。

    > 刪除

  • 2011-05-09 20:18:43 米拉麥

    第一季 第十集 恆星的誕生與毀滅 1、引力使小質量塊集中成恆星,然後使之坍縮,最後在引力作用下消亡。星系在宇宙中最黑暗的角落誕生,星系是由很多閃耀的宇宙灰塵組成,被叫做恆星,數百萬計恆星,銀河系裡就有四億顆恆星。 2、氣體和塵埃組成的雲,盤旋在無盡的星際沙漠,創造之柱是恆星託兒所,新的恆星在中心區域孕育誕生,離地球7000光年之遙,鷹狀星雲一部分。柱子是塵埃和氫氣形成的塔狀星雲,氫元素,宇宙中最輕,最充足元素之一,恆星構成關鍵元素。引力,天文學最重要的力,引力作用於宇宙,最基本的產物就是恆星,引力作用下,質量集中在一起。形成太陽恆星,就需要總體積大100倍的氣體和塵埃團,星雲誕生初期溫度極低,引力摩擦和擠壓,溫度開始上升,幾十萬年,星雲自旋成扁碟,引力使扁碟中心凝聚成球體,200萬度,發光系統被稱之為「原恆星」。 3、溫度繼續升高到產生核聚變,小原子變大原子,氫原子劇烈運動,以至於互相聚變,形成氦原子,核反應使得恆星維持生命,自身燃燒給自己產生熱量,恆星本質,有了核聚變就有了恆星。引力凝聚了恆星,然後使之坍縮,恆星必須對抗引力,另外找力,其作用方向正好與引力相反,儘力維持自身,抗衡引力坍縮作用,引力想要恆星坍縮到最中心。核聚變以壓力的形式,熱能使得恆星內的粒子超高速運動伴隨著向外的爆炸力,提供了壓力,壓力等於引力,只要有燃燒,恆星就能維持平衡,主序。 4、物體的熱量和其發出的光色有著緊密聯繫,熱量高的恆星發出黃、橙、藍,甚至紫外線光;熱量低的恆星,發出更多的紅色光。離太陽最近的恆星,「紅矮星」,只有太陽質量的十分之一,表面溫度比太陽低數千度,最普遍的恆星模式,見不到因為太昏暗,見到的僅僅是恆星,離我們太過遙遠,波長段處於最短處,巨大的藍色主序恆星。恆星的生老病死,質量是關鍵,最基本屬性,質量越大的恆星壽命更短,質量越大,燃料越多,消耗速度快得多。質量越大,溫度越高,壓力越強,核聚變速度越快,消耗速率——質量,曲線是非線性的,大質量恆星壽命更短。 5、一顆質量是太陽十倍的恆星,壽命可能短1000倍,大質量恆星壽命數量級是百萬年,小質量恆星壽命數量級是百億年,甚至萬億年。所有恆星主序狀態只能維持到燃料燒光那天,不能和引力打持久戰,就難逃一死。恆星的大小不僅決定著壽命長短,也決定著恆星如何消亡,大質量恆星在劇烈核聚變爆炸中消亡,小質量恆星慢慢變暗。太陽恆星必須找新的燃料源,手頭有氦,想要燃燒氦,它的核心就必須比燃燒氫時,溫度高上10倍。壽命到期,核心會變成超高溫,引力坍縮造成的擠壓力,氫原子聚變成碳原子。氫原子用完了燃燒氦,氦原子用完了燃燒碳,恆星的高潮部分,發生在恆星最好10%的壽命里。 6、氦燃燒的超高溫將會使得恆星的外層膨脹,太陽最外面的大氣層受到的引力作用就相當小,就會有蒸發掉的趨勢,「宇宙打嗝」,會把受引力作用小的外層氣體拋射出去,炙熱核心就會把氣體層往外推並照亮氣體,產生所謂的「行星狀星雲」現象。光亮氣體層圍繞恆星核心,核心不能產生任何核聚變時。恆星立足之處:電子,電子群不喜歡被壓縮,所以互相靠的很近,電子互斥力極強,電子斥力能挽救恆星對抗引力,「電子簡併壓力」,引力無法使得恆星進一步坍塌,會慢慢冷卻成恆星殘餘,「白矮星」,天狼星B。白矮星,非常奇怪的恆星,密度極高,還會繼續發光幾百萬年,直到把一生能量通通輻射殆盡。 7、退休的恆星,所有光線是恆星壯年時積累下來的,把過去的輕元素聚變成重元素。超過半數恆星,至少有一名伴侶,多數恆星處於雙星系統,多星系統。一顆白矮星和一顆恆星互相吸引,作為雙星系統,就能把對方偷過來,體積小、密度高的白矮星引力強,以至於能吸引氫氣,從對方星體那裡獲取物質就能增加自己質量,無法維持自身就會發生災難性的大爆炸,恆星「熱失控」,頂級爆炸稱為Ia型超新星。一個星系平均100年只會發生2次超新星爆炸,可見光只佔其總能量的百分之一的百分之一,巨大的爆炸發射的總能量的萬分之一,IA超新星是由白矮星演變而來。第二類超新星標誌著更大質量恆星的戲劇性死亡,大質量恆星一環包著一環,最外層是原始燃料氫。 8、裡面一層比一層重的元素,大質量恆星製造了一個鐵核心,鐵聚變成更重元素不能保持恆星內部炙熱,需要吸收能量,而非釋放能量,鐵核的形成,沒有聚變參與,最終變得不穩定,一旦達到太陽1.5倍質量,就會崩潰,能量肆虐,大爆炸,灰非煙滅,重元素散布宇宙,重要來源。地球上的所有鐵都來源於恆星爆炸,所有比鐵更重的元素,都直接或間接地來源於恆星爆炸,被爆炸吹散到宇宙四面八方,又組成了行星、衛星、新恆星,甚至人類生命本身。引力想要使得比白矮星還小的核心坍縮就必須征服電子簡併壓力,通過把電子和質子融合形成中子,整個系統就能進一步坍縮,沒有電子阻擋,中子同樣排斥,演變成更小穩定物體,密度更大「中子星」。 9、中子星,宇宙石子,只有10英里,把巨量物質壓縮到小小空間,創造了密度超高物體,高壓力。中子星表面,自轉速度難以置信的快,高速自轉,磁場能量高,連同自轉迫使一束帶電粒子、電子沿著磁場感應線運動,加速電子放電,形成一道極為緻密的光亮,「脈衝星」。引力使中子星進一步坍縮,變得密度出奇的大,甚至無限大,黑洞,恆星最頂級死法,引力徹底完勝質量,大質量恆星完全坍縮,引力場無法被掙脫,沒有任何物體能逃脫,光線會被彎曲到黑洞里,無法從外界觀察黑洞,離黑洞遠並運行軌跡合適就不會被吸進去。 10、超新星2006GY。第一代恆星都是超大質量的,爆炸給早期宇宙播種了重元素,給下一代恆星可能擁有行星創造可能性。恆星相撞,最具破壞力的是兩顆共同轉動的中子星的相撞,互相繞著對方轉動,打亂周圍時空,創造能量波使得中子星減速,離對方越來越近,速度接近光速。銀河系裡某個區域恆星被引力聚到一塊,形成球狀星團,螺旋臂處2顆恆星的撞擊幾率只有十億分之一,球狀星團里,恆星密集100萬倍。銀河系,都朝一個方向運動,球狀星團里,無規則運動,都圍繞一個中心轉。雲壯星團里,巨大的藍色恆星,比周圍昏暗恆星年輕,「藍掉隊星」比他們本該有的年齡小,是兩顆昏暗主序恆星相撞後的產物,兩顆恆星相互融合形成一個更大質量的恆星,而非相撞。 11、灰矮星,一輩子都不發出亮光,報廢恆星,溫度非常低,沒有足夠物質維持核聚變,質量不到太陽百分之一,更像行星。大氣層類似於木星,鐵蒸汽組成了雲層,厚度達一定程度,會下鐵雨。

    > 刪除

  • 2011-05-09 20:19:15 米拉麥

    第一季 第十一集 外行星 1、海王星上的風暴是太陽系中最快的,最明顯特徵屬位於南半球的大黑斑。天王星衛星十幾顆,冥王星比其他行星要小得多,有些大的衛星都比它大,赤道面與軌道面幾乎成直角,沒有足夠大的質量來克服固體應力以達到流體靜力平衡。冥王星距離地球270億英里遠,直徑1485英里,饒太陽一圈248年,日長64年,大量的冰組成,特彆氣體,主要由氮和少量一氧化碳及甲烷組成,溫度很低,太陽系最冷行星,引力小很多,大約地球十六分之一,大氣壓很小,引力幾乎沒有,也沒有風,表面特徵之一是很大的彈坑。扁形軌道,在冥王星附近的太陽系中有一個巧億平方英里的小行星區域吸引了大量的冰體,氣體行星,冰體行星,「接行星」,有行星的基本特徵,但沒有足夠的引力清空其軌道附近區域的天體,新行星定義。 2、冥王星冬天,大氣很稀薄,離地面很低。天王星離冥王星40億英里處,顯藍色,外層大氣層中的甲烷吸收紅光結果,離地球16億英里,直徑31763英里,繞太陽一周84年,一天長度17.2小時,轉軸是太陽系行星最傾斜的,傾角以小於90度逆向轉動,一整年白天,一整年黑夜,一邊陽光,一邊黑暗。吸收太陽光,只吸收紅光,反射藍、綠光,太陽光照射猛烈。太陽系形成早期吸引了很多物質,慢慢形成了一些氣態行星,聚集了很多冰物質,讓天王星和海王星成為了氣態行星,相互碰撞中,產生了一些特別的行星,壓力是很重要的因素,冰物質受到壓力。天王星是唯一可以吸引熱量的,還可以吸引其他行星的熱量,熱量互相交換,天王星上有光環的原因,沒有其他熱源,第一個望遠鏡發現的行星。 3、天王星光環是9條細環寬度約10萬千米,外面存在著多條光環,厚、粗、暗色光環,裡面的光環間隔著行星本身和它的衛星。研究行星體系要涉及到衛星體系,衛星相撞產生的碎片回到光環系統,又產生新的光環,天王星和海王星共享著外太陽系,一顆發著暖光的星星,距離太陽30億英里遠。海王星是離太陽最遠的行星,距離地球268億英里,直徑30775英里,繞日一周164.8年,日長16.1小時,圍繞太陽公轉更快,帶起巨大風暴,風暴達上千英里每小時,比其他外行星要猛烈,一個產生風的因素就是熱空氣,從自身得到熱量,對引力也有一定影響。海王星在大氣層上有一個大黑斑,延伸8000英里,暴風雨變化無常。衛星系統也很複雜,13顆衛星,一些衛星來自太陽系中年冰體,冰體碰撞碎片進入太陽系,有些冰體變成彗星,受行星引力吸引成為衛星。 4、海王星最大衛星,最冷天體比冥王星還冷,氣體變成固體,太陽系也受到影響,70%太陽光被反射回去。

    > 刪除


  • 2011-05-09 20:19:35 米拉麥

    第一季 第十二集 最危險的地方 1、2004年12月17日,3萬光年的大爆炸,由磁體最密集宇宙最危險的星體造成的,磁鐵的磁場力量。磁星,特殊中子星,高能量活動形式,由大量的星星屍體在危急時刻形成的。當一顆行星死亡開始瓦解之後成為超新星,有時成為密集中子星,有的組成爆炸後的灰塵,有的中子星變成磁星,堅硬磁場,放射出X光和高能量微克光。一顆大行星不可以太重以便形成一顆中子星,在它的位置會形成一個大黑洞。中子星表面發生的恆星震動引起巨大發光體,有短暫爆發的微克光,以光的速度移動,維持時間少於一秒,有X光譜。磁星磁場會使原子變形,重力碎物,會產生磁力創造混亂。 2、黑洞具有重力引力,地心引力如此強大,沒有其他力量跟它相比,任何和黑洞相關的東西會成為其不可緩和的引力的犧牲品。黑洞邊緣,事件地平線,很難觀測到,缺點是當它的引力影響了其他宇宙中的東西。接近黑洞會有很多黑洞引起的放射線來吸引物質,拉伸扭曲,當物質掉下。黑洞是由一個恆星的塌縮形成,超新星放射出數量巨大的能量,任何接近它邊緣的都會被摧毀,黑洞吸引力的關鍵在於地心引力,摧毀物質的方法在於它的大小,兩種類別主要是恆星質量的黑洞。黑洞有恆星大小,那麼黑洞周圍的潮汐力量非常的大,即使離事件地平線很遠,也會把你撕碎。 3、超級黑洞,大爆炸後產生,存在星系中,銀河系的中心,不像恆星黑洞會撕碎。尺寸大,意味著潮汐力量足夠微弱到通過事件地平線,黑洞裡面旋轉的地心引力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排斥力,外面和裡面的物質相衝突,能量抵觸形成混亂旋渦,使等離子密集地活躍起來。2百萬光年,星系鄰居,安德里拉星系,星系碰撞。 4、非乳酸同類相食,兩個星系合併,成為一個小融合體,地心引力引起銀河融合。造成震波搖擺,宇宙光線爆炸物引爆,一個小星系和一個大星系衝撞,可能是受大的控制,重要的是它是星系所吸收材料的主要部分。 5、類星體奇特物體,由超級大黑洞餵養,黑洞的滾動是為了產生大量的能量,星體意味著差不多是恆星無線電的來源。星體是一個大黑洞,能夠看到不同長度波長,類星體噴出的等離子流產生了輻射,以無線電波形式。

  • 推薦閱讀:

    <思辨的禪趣>-書摘-1
    <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家族網路>-書摘-1
    <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家族網路>-全文總結
    《官太太》書摘
    <立憲派與辛亥革命>-書摘-2

    TAG:書摘 | 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