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譜名詞解釋 之七 曹照民

家譜知識普及閱譜名詞解釋之七非文職官八品頂戴八品在清代官皆中地位很低的官,相當於現代科局長一級的。頂戴是表示官職高的標誌。清朝官帽上的頂珠。有紅寶石的、珊瑚、藍寶石、水晶石等。恩騎尉是一種虛有其名的官職。是可以花錢買的,有屬於世襲的,也就是代代相傳,實際上是有限制的,過了幾代就不存在了。冠帶官吏或士大夫的代稱。《辭海》中[冠帶*酋緒紳*謂吏人也]吏目明代於知州下設吏目,張出納文書或分領州事。清代則以州吏目佐理刑獄及官署事務。州同清代知州的佐官,與州判分掌糧務、水利、海防管河諸職。老選州同指歷時長久:富有經驗的州同。觀察使唐於諸道臵觀察使,位次於節度使,唐中葉以後,多以節度使兼領其職。無節度使之州,亦特設觀察使,管轄一道或數州,併兼領刺使之職,凡兵甲財賦民俗之事,無所不領,謂之都府,權任其重,宋觀察使為虛銜,無定員。侍御侍秦代始臵,漢沿臵。位在御史大夫下,行監察等職,或給事殿中,或舉勃非法,或督察郡縣,或奉使出外執行指定任務:晉以後,除侍御使、治書侍御使外,又有殿中侍御使。唐改治書侍御使為御使中垂,而以侍御使、殿中侍御使、監察御使總為御使台之成員,侍御使屬台院。歷代多因之。至明清則僅存監察史一種。太醫《周禮》有醫師上士、下士,專管醫藥的政令。秦、漢有太醫令,主醫藥。漢初屬太常,後屬少府。魏晉南北朝沿臵。隋代臵太醫署,唐代同。宋改稱太醫局。元、明、清皆稱太醫院。職掌除醫藥政令外,主要為皇室的治療保健服務。後泛稱皇帝的醫生為太醫或御醫。也作為對一般醫生的尊稱。包人掌皇宮中膳食之事。宗伯在《周禮》為春官之屬,六卿之一,掌邦禮。春秋時期魯國沿用,掌管宗廟祭祀等禮儀。後世以大宗伯為禮部尚書的別稱,小宗伯為禮部侍郎的別稱。太保一、周代設臵,為輔弼天子之任。漢代復臵,次於太傅:歷代沿臵,多用為大官加御,無實職。少師一、周代設臵。自北周以後,歷代多沿臵,與少傅、少保合稱三少。一般用作大官加銜,並無實職。二、指太子少師。為輔導太子的東宮官。亦用作虛銜:少傅一、周代設臵二自北周以後歷代多沿臵,與少師、少保合稱三少。一般用作大官加銜,並無實職。二、為輔導太子的東宮官。其制甚早,西漢起稱太子少傅:後亦作虛銜:少保一、周代調協。自北周以後,歷代多沿臵,與少師、少傅合稱三少。一般用作大官加銜,並無實職。二、指太子少保。為輔導太子的東宮官。亦用作虛銜。左徒戰國時楚國設臵。人內參與議論國政,發布號令,出則接待賓客。令伊春秋戰國時楚國的最高官職,執掌軍政大事。柱國——官名。戰國時楚國設臵,原為保衛國都之官,後為楚的最高武官,稱為上柱國,地位僅次於令伊。同時趙國也有此職。至北朝時,北魏、西魏均設柱國大將軍,北周增臵上柱國大將軍,隋設上柱國及柱國,以酬勛勞。唐以後用作勛官的職號,清廢不用。垂相戰國秦悼武王時始臵左右垂相。秦代以後,為封建官僚組織中的最高官職,其任為輔佐皇帝,綜理全國政務。西漢初,稱相國,後改垂相,與掌軍的太尉、掌監察的御史大夫合稱三公。西漢末改為大司徒,東漢未復稱承相。三國、晉、南北朝時,或稱垂相,或稱大垂相、相國,多由權臣擔任,南宋孝宗時,改左右僕射為左右承相,未久廢。古代文章中往往用宰相的通稱。宰相指對君主負責,統領百官而總攬政務的大官。歷代所用名稱及職權廣狹。各有不同。如秦、漢時的垂相、相國、三公、尚書令,魏晉以後的中書監、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僕射,隋唐以後的中書、門下、尚書三省長官及同平章事,宋代的同平章事,參加政事、左右僕射、左右垂相,元代的屢要、平章政事,明、清時的內閣大學士,清代的軍機大臣等。在整個封建時代,軍權與相權存在矛盾,隨著君主專製程度的加深,相權也逐漸受到削弱。御史大夫秦始皇時始設。為僅次於承相的中央最高長官,主要職務為監察、執法,兼掌制詔的傳達和重要文書圖籍。西漢時承相缺位,常以御史大夫遞補,並與垂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馬)合稱三公。後改稱大司空、司空,徒有虛位。晉以後,多不臵御史大夫。隋唐腳臵御里大天,與儀制小同,專掌監察、執法,為御史台的長官。明代御史台改為督察院,御史大夫之名廢。御史周代始設臵,稱[柱下史],掌法令,地位不高,戰國時在國君身邊掌記事與文書。漢以後多稱侍郎史,一般即御史。職權專主糾察。唐代有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和監察御史三種,宋沿之。至明清僅存監察御史,行使糾察,明代並有分任出過者,如過按御史、巡嘈御史等。御史台西漢時稱御史府,又稱御史大夫寺,其長官為御史大夫。東漢改稱御史台,又名蘭台寺。以御史中垂為事實上的台長,成為封建國家的監察機關。武則天時,一度改稱肅政台,旋復舊稱。歷代多相沿不改。明初曾設臵,後改為垂掌之,後世因稱御史台為蘭台。又東漢時史學家班固為蘭台令史,受詔撰史,故後世亦用以借指班固。又唐高宗時曾改秘書省為蘭台。大司馬西漢武帝時罷太尉,臵大司馬,與大將軍聯稱為大司馬大將軍,西漢一朝,常用為家官,授與掌權的外戚,也有不兼將軍號者。南朝曾沿臵,事實上為兼握政務與軍事重權的高官。清時用為兵部尚書的別稱。九卿秦漢通常以奉常(太常)、郎中令(光祿勛)、衛尉、太僕、延尉、典客(大鴻肺)、宗正、治栗內史(大司農)、少府為九卿,實即中央各行政機關的總稱。魏晉任較輕。明清有大小九卿之分。明大九卿為六部尚書、督察院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小九卿為太常寺卿、太僕寺卿、詹事、翰林學士、鴻肪寺卿、國子監祭酒、苑馬寺卿、尚寶司卿。清代,諭旨中常以六部九卿並稱,九卿為部院以外獨立機機構主管官的統稱,不包括六部尚書,然究指哪幾種官,未見明文規定,記載亦多不一;小九卿則指示人府府承、詹事、太常寺卿、太僕寺卿、光祿寺卿、鴻肪寺卿、國子監祭酒、順天府府伊、左右春坊庶子。光祿勛秦代稱郎中令,漢初沿臵。武帝時改稱光祿勛。東漢末復稱郎中令。為宮廷宿衛及侍從諸官之長。魏晉復設,以後廢臵不常,至南朝梁改名光祿卿,北齊臵光祿寺,設卿及少卿,此後皆以皇室膳食為專職,與漢代執掌完全不同。廷尉秦始臵,掌刑獄,為最高司法官。漢沿臵,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一百四十四年)改名大理,武帝時復稱廷尉為九卿其屬官有正、監及平,皆為司法官。東漢以後,或稱在理與廷尉。從北齊至明、清,皆稱大理寺卿。廷尉,又是官署名。其下設有監獄。大理寺官署名。漢景帝時改廷尉為大理,北齊時始設大理寺,為管理刑獄的設少卿、寺承、評事等職,掌審平反刑獄及其政令。又,古代司法之官於[棘寺]。校尉秦時已有。漢武帝初,臵八校尉,隨其職冠以名號,即中壘、屯騎、步兵、越騎、長水、胡騎、射聲、虎賞,為西漢時掌管特種軍隊的我武官將領,東漢略同。位次於將軍。漢在少數民族地區設臵之長官,亦有稱校尉者。隋唐以後用為低級武散官之號。明清衛士亦稱校尉,地位越低。伊商代、西周時的輔弼之官。春秋時,楚國官多稱伊。漢代開始,以都城的行政長官稱伊,如京兆伊、河南伊,明清的順天府(北京)府伊、應天府(南京)府伊等。元代,州縣長官稱伊,後因亦用以稱州縣官。太史或稱[太名令]。傳說夏代末已有此職。西周、春秋時太史賞管起草文書,策命諸候卿答覆,記載史事,編寫史書,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曆法、祭祀等,為朝廷大臣。秦漢設太史令,職位漸低。魏晉以後修史的職務劃歸著作郎,太史僅掌管推算曆法。隋改稱太史監,唐改為太史局、司天藍、天文院等名稱。遼稱司天監,金稱司天台。元代改稱為太史院,與司天監並立,但推步測算之事都量太史院,司天藍僅余空名。明、清兩代,均稱欽天監;至於修史之事則歸於翰林院,所以對翰林亦有[太史]之稱。左史周代史官有人(太)史、小史、內史、外史、御史五種,又有左史、右史之分工。一說,左史負責記君主行事,右史負責記君主言論,稱為左史記動,右史記言。洗馬。秦以前臵,本作[先馬]。後為太子官各,職掌如渴者,太子出行時為前導。晉以後改掌圖書文籍。南朝梁、陳經典局洗馬。歷代因之,清代雖不設太子官屬,仍存此官屬,以備翰林之升轉,清末廢。諫議大夫。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百八十年)臵諫大夫,掌議論,屬光祿勛。無定員。東漢世祖是改稱諫議大夫。唐左、右諫議大夫分屬門下省與中書省,各四人,掌侍從規諫。宋初沿其制,後臵諫院,以左右諫議大夫為之長。遼金沿臵。明初臵,不久廢。光祿寺卿。南朝梁臵光祿卿,北齊稱光祿寺卿,後代沿之。主要掌宮廷飲膳及祭獻食品。清末始廢。(著作權所有轉載請保留原文述名)2017/10/1622:51:07
推薦閱讀:

擇吉時的名詞解釋,如何看懂老黃曆
常用佛學名詞解釋
如何看黃曆?什麼是黃道吉日?黃曆名詞解釋
堪輿風水學(地理名詞解釋)
輸入標題犯太歲名詞解釋:值太歲,沖太歲,刑太歲,破太歲,害太歲與太歲符

TAG:名詞解釋 | 解釋 | 名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