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保健常識

了解你的脊椎

  脊柱由7塊頸椎、12塊胸椎、5塊腰椎共24塊椎體和1塊骶骨(由5塊骶椎骨融合成一塊)、l塊尾骨(由3—4塊尾椎骨融合成一塊)組成,通過23個富有彈性的椎間盤和很多活動方向不同的小關節,以及長短不等的堅強韌帶連結而成的。因其結構的特殊性,第1頸椎與第2頸椎分別稱為寰椎和樞椎。寰樞椎之間以及骶尾椎骨之間沒有椎間盤結構。脊柱結構上位於軀體的中心,上端承托顱骨,中部與肋骨相連構成胸廓,下端和髖骨組成骨盆。以下從前面、側面、後面幾個方位來詳述。

正面  脊椎前面(見圖1)可以見到各部椎體和椎間盤。椎體的寬度和高低不同,自第2頸椎向下至第1胸椎,椎體逐漸增寬,第2—4胸椎稍變窄,從第5胸椎至骶岬又逐漸變寬,尤其是第10胸椎以下,變化更加明顯,這樣可以適應人體負重功能的需要。由骶岬向下又迅速縮窄,正常人可見輕度側彎。椎間盤的厚度亦由上而下逐漸增加。在椎體兩側可見到橫突向外側伸出,上部頸椎橫突變化不明顯,頸下部至胸上部較長,在胸下段橫突又逐漸變短,至第12胸椎和第1腰椎處最明顯,向下至第3腰椎處又變長,向下又變短。

側面  從側面(見圖2)觀察脊椎,可以見到脊椎呈S形,有頸、胸、腰、骶4個彎曲。頸部凸向前,叫頸曲;胸部凸向後,叫胸曲;腰部凸向前,叫腰曲;骶部凸向後,叫骶曲。這些彎曲的出現,更進一步增強了脊椎的彈性和支持功能,對跑、跳所產生的震蕩,起著彈簧樣的緩衝作用。胸曲和骶曲在胚胎時就已經出現,出生後保持不變。頸曲出現於胚胎晚期,但不明顯,至出生後,由於抬頭動作而變顯著。頸曲凸向前,其範圍自寰椎至第2胸椎,其曲度可因職業和生活習慣不同而發生變化。胸椎突向後,自第2胸椎至第12胸椎,如過度後凸則成駝背。腰曲凸向前方,自第12胸椎至骶岬附近,其最凸段在第3—4腰椎處,此曲於人體在站立時最為明顯。骶曲凸向後,自骶岬至尾骨尖。各段椎體的厚度亦有變化:頸、腰椎體均為前高後低,椎間盤的厚度亦為前厚後薄。在胸部,椎間盤亦為前厚後薄,而椎體為前低後高。這是因為,脊椎各部分的椎骨關節面方向和椎間盤的大小、厚度與該部分運動的方向及範圍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們還可以看到23對椎間孔,椎間孔呈卵圓形,頸部較小,腰部較大。各椎骨的橫突位置也有所不同:頸椎橫突位於關節突前方,椎弓的外側;胸椎橫突位於椎間孔及關節突的後方;腰椎橫突位於關節突的前方及椎間孔的後方。

後面  從後面(見圖3)觀察脊椎,正中為由椎骨棘突形成的縱嵴。頸椎棘突一般水平向後伸出,並稍向下偏斜,胸上部棘突則斜向後下,胸中部幾乎垂直向下,下部胸椎棘突則逐漸趨於水平;腰椎則為水平向後伸出,且棘突間的間隙較大。棘突兩側為椎弓板,由於腰椎棘突水平向後伸出,相鄰椎骨椎扳間可以見到較寬的椎板間隙,椎板外側可以見到由關節突形成的關節柱。

支撐作用  脊柱是人體軀幹的支柱。它位於頸、軀幹和骨盆的背面正中,是人體軀幹的中軸,起著支撐頭顱和構成支撐胸腔、腹腔、盆腔臟器的骨幹,同時也是上下肢的支持者。有了這條健康的脊柱,你才能「站直了,別趴下」。

保護作用  脊柱有4個彎曲,使脊柱如同一個大彈簧,增加了緩衝震蕩的能力,加強了穩定性,在跳躍或劇烈運動時,椎間盤也可吸收震蕩,防止顱骨和腦部受到損傷。 脊柱與肋骨、胸骨和髖骨分別組成胸廓和骨盆,對保護胸腔和盆腔臟器都起著重要作用。如果沒有胸腔的保護,脆弱的心臟和肺臟受傷的幾率不知道要大多少倍,形同豆腐的大腦如何還能承受來自各個方向的衝擊呢!

平衡作用  脊柱上端承托頭顱,胸部與肋骨結成胸廓。上肢借肋骨、鎖骨和胸骨以及肌肉與脊柱相連,下肢借骨盆與脊柱相連,正常脊柱可作前曲、後伸、側曲、旋轉等運動。上、下肢的各種活動,均通過脊柱調節,保持身體平衡,一側上肢可以持重百餘斤,而身體仍能保持平衡,這都是脊柱的平衡功勞。

運動作用  完整的脊椎是由26個脊椎骨、23個椎間盤及方向不一、活動範圍各異的小關節和許多堅強的韌帶所組成,這使脊椎既有堅韌的彈性,又有較靈活的運動能力。每一塊脊椎骨頭上又有6個關節,可以向6個方向旋轉,因而我們的身體可以有兩億種不同方向轉動的排列組合,任何一塊骨頭的錯位都有可能造成身體的不適。脊椎的彎曲就像擰毛巾,扭曲達到極限的時候就要出問題。除第1、2頸椎及尾椎外,其餘椎骨的解剖結構基本相似,即由1個椎體、2個椎弓根、2個椎板、2個橫突、4個關節突和1個棘突組成。椎間盤位於椎體之間,棘突間、橫突間和椎板間均有堅強的韌帶連接,當脊柱前屈受到壓擠時能保持其形態不變,且能限制脊柱的過伸運動。此外,椎體前側、椎體後側和棘突之上,分別有3條長韌帶,上自枕骨下達骶骨,把29個脊椎牢固地連接在一起,在頸部,棘上韌帶形成項韌帶,有協助頸肌支持頭頸的作用,並有對抗脊柱屈曲的作用。

脊柱的姿勢當我們站著的時候  當人體處於站立位時,脊柱因有椎間盤、縱向韌帶和橫向韌帶等連接結構,使其具有一定的彈性。矢面上的生理性曲線也給脊柱帶來彈性,所以,脊柱具有承受較大負荷的能力。另外,軀幹肌肉不但在活動時能穩定脊柱,並且在任何位置情況下,軀幹肌肉都能起到穩定脊住的作用。站立位時,維持其姿勢的肌肉只需很小的工作量。脊柱的任何活動,都會產生重力的移動,因此也產生力矩的變動。

當我們坐著的時候  當人體處於坐位時,腰椎間盤的負荷要比直立位時為大:其原因是,當坐位時,骨盆處於向後傾斜的位置,這時,腰椎的前凸弧形消失,原在腹側的重力線則更向前移動,增加了力矩,若軀幹向前屈,力矩將更進一步增加。若採用正直的坐位,骨盆前傾,腰椎前凸增加,力距減少,腰椎的負荷也將減少。

當我們躺著的時候  當人體處於卧位時,脊柱的負荷最小,椎間盤的負荷也最小。因為此時脊柱已經不受自身體重的影響,只因肌肉、韌帶仍牽連著脊柱,使脊柱仍有負荷。例如,髖關節伸直時,腰肌將牽拉著椎體,可產生對腰椎的負荷;當髖關節屈曲和膝關節也處在屈曲位時,腰椎因腰肌放鬆而成平直,這時腰椎的負荷當然就小。因此,放鬆腰肌是減少腰椎負荷的重要方法。

當我們屈伸的時候  此時脊柱屈曲的程度最大。當脊柱屈曲時,前縱韌帶鬆弛,椎間盤前部受擠壓,髓核後移,纖維環後部受牽張。至運動到極限時,後縱韌帶、橫韌帶、棘間韌帶和棘上韌帶均處於極度緊張狀態。同時,上位椎骨的下關節突也滑至下位椎骨上關節突上部,關節面錯開,關節囊緊張,椎板間隙增大。一般認為,除前縱韌帶和橫突間韌帶外,其餘韌帶均有限制脊柱過度前屈的代用。背部的伸肌也是制止脊柱過度前屈的主要因素。後伸運動,以頸、腰後較自如,胸段由於胸廓骨骼的影響,故活動受限。側屈運動是椎骨沿著矢狀軸旋轉,向側彎方向傾斜,椎間盤在側屈一側受壓,對側受牽張,髓核向對側移動。橫突間韌帶在側屈側鬆弛,對側緊張。上位椎骨的下關節突側屈向下,對側則上升,對側的關節囊緊張。關節囊及韌帶的緊張,有限制側屈的作用,對側的拮抗肌也有限制側屈的作用。側屈運動在頸部和腰部比較靈活。

當我們扭動的時候  脊柱的旋轉運動,是圍繞著縱軸運動的,由於各段椎骨關節突的方向不同,縱軸的位置也不同。頸、腰段的關節突的關節面近於額狀位,其旋轉縱軸近於椎間盤的中心。在腰椎關節突呈矢狀位時,其縱軸在椎間盤後方。由於各段椎骨關節突的水平角不一,旋轉運動在頸椎最大,上胸段尚有活動,腰段最小。

我們的脊椎如此脆弱現代人脊椎疾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 a) 生物進化的原因:人類由爬行進化為直立行走,從生物進化角度來說,並不是個很成功的進化。直立的人體,脊椎負擔明顯增加,至此脊椎疾病與人結緣; b) 社會發展的原因:競爭激烈,節奏加快,社會活動增加,損傷機會增加,脊椎疾病越來越普遍; c) 職業分工的原因:計算機化,伏案等職業因素大大增加脊椎損傷的機率;d) 生理結構的原因:脊椎本身生理結構的脆弱使得脊椎受損傷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病發的人群數字越來越龐大  超過人口總人數的10%的人飽受脊椎疾病之苦,且人數不斷上升,為目前引起勞動力喪失的主要原因,病發人群中又以城市白領居多。

病發的年齡越來越小  如果一個8歲的小孩告訴你他患有頸椎病,不必驚奇。脊椎疾病不但影響兒童的生理健康,越來越多的小學生會由於頸椎病變影響視力、記憶力、注意力等各種生理功能,甚至還可以影響到兒童的身體發育及心理健康。

癥狀越來越複雜  脊椎問題不但可以引起頸肩腰腿痛,還可以引起心律失常、頭痛眩暈、胃痛腹瀉、血壓異常、性功能障礙等癥狀,現在的城市白領越來越多地飽受亞健康之苦,不少原因都是脊椎惹的禍。

癥狀越來越嚴重  脊椎問題引起疼痛麻木、行走不便、活動受限,這是很多人知道的事實,但個別嚴重者在貽誤治療時還能引起中風、癱瘓等嚴重併發症,這方面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脊椎有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有病還不知情,讓其自然發展,以至延誤治療,失去康復的時機。

百病之源---脊椎錯位  脊柱是人體的棟樑,它位於頸、軀幹和骨盆的背面中央,坐落在骨盆上。骨盆由骶骨、尾骨、髂骨、恥骨和坐骨等所構成。是一個上寬下窄、前寬後窄的環狀結構,除了支持上身體重,又是軀幹與下肢的橋樑。由於骶髂關節有輕微的活動性,加之體位負荷重力等因素的影響,極易產生錯位。骶髂關節錯位後,首先會造成交感神經或副交感神經功能失調,引起皮膚粗糙、面部色素沉澱、臉上出現皺紋,年齡偏大者,過早出現老年斑等衰老症侯。其次帶來一系列生理機能的減退,骨盆移位,必然會導致脊柱移位,其後果是可想而知的。我們把人體骨盆比作高樓大廈的基礎,脊柱就是高樓的牆體,當地基塌陷時,牆體就會發生偏歪,甚至樓房倒塌。人體骨盆歪了,脊柱又怎能直立呢? 脊柱一骨盆錯位,幾乎人人都有,只是輕重程度不同而已。我們的祖先對脊柱早已有大量的研究,背部的督脈(陽脈之海),正好走在棘突的尖線上,脊柱兩側,就是華陀夾脊穴和膀胱經,支配人體臟器的穴位星羅棋布,分布在脊柱的兩側。從解剖學上來講,脊髓分出的3l對脊神經就分別從不同的椎間孔穿出,調節支配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而人體的脊柱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致使90%的人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脊柱錯位。當軟組織損傷時,某一部位的肌張力發生變化,使肌肉牽拉失去平衡,關節的不正常移位就已同時發生,隨著軟組織損傷程度的增加,關節的移位也隨之加大。如果能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一般關節即可複位,疾病痊癒。如果未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遺留下粘連,瘢痕甚至攣縮等變性組織,則會維持甚至擴大關節微小移位狀態,出現一系列癥狀和體征。當然這種變化有一個發展的過程。當骨盆、脊柱錯位後,本來間隙就很小的椎間孔,首先變形,周圍肌肉、韌帶張力發生改變,脊椎的三維運動(前屈、後伸、側屈)發生障礙,進一步壓迫血管、神經,阻塞經絡,引起一系列的感覺運動障礙和臟腑生理機能改變,造成內分泌機能紊亂,導致多種疾病發生。早期頭痛、頭暈、視力下降、頸部僵硬、多夢、失眠、口渴、心煩、耳鳴、耳聾、胸悶、氣短、肩胛酸痛、腰膝酸軟、全身乏力、反應遲緩、腹部脹痛、小便困難、便秘、腹瀉、肥胖、消瘦、男性陽萎、女性月經紊亂,經絡進一步阻塞後,病情進一步加重,生理機能逐漸下降,加速了人體的衰老進程,甚至發生癌變。

脊柱錯位的病因  引起脊柱錯位的原因很多,可以說,嬰兒從剛出生時受產道的擠壓,就已可能出現脊柱錯位。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由於環境的污染、自身的解剖變異因素、心理狀態因素、工作體位、環境等的變化,都有可能引起脊柱錯位。

自身解剖因素導致的椎體錯位  如椎體變異畸形、椎間盤的退行性改變,此時有可能出現椎間組織的鬆弛,在某種外力的作用下,發生椎體滑脫或椎間關節的微小錯位,從而壓迫血管、神經而出現功能障礙。

軟組織外傷所致的椎體錯位  當身體突然受到某一方向的外力作用時,使脊椎周圍的軟組織受到損傷或斷裂,造成出血水腫,使肌肉、韌帶張力失去平衡而導致椎體錯位而產生相應的病症。

慢性軟組織勞損所致的椎體錯位  引起軟組織慢性勞損的原因很多,常見的有,姿勢不端正或長期處於某一特定的姿勢(如低頭寫字或做超負荷的重體力勞動)、氣溫的變化、精神過度緊張、疲勞、肥胖,體力不支、情緒低落、營養不良、慢性中毒等,均可誘發脊柱兩側的肌肉痙攣,毛細血管收縮,局部組織血液供給不足,淋巴迴流受阻,從而使代謝產物積蓄,引起頸、胸、腰部疼痛。正如《素問 宣明五氣篇》所指出的:「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過度勞傷,首先引起氣血筋骨等的損傷。損傷帶來的後果必然是「氣滯血瘀」而導致疼痛,引起局部肌肉痙攣,造成脊柱微小關節的錯位。

七情六淫所傷引起的椎體錯位  七情,即人們常說的喜、怒、憂、思、悲、恐、驚;六淫則為風、寒、暑、濕、燥、火。在正常情況下,七情是人體對周圍事物變化的不同反應,屬正常生理活動。當遇到某種超出常態的情況時,七情就會造成對人體的損傷,如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情志的變異,導致氣機的升降失常,氣血功能紊亂,而使「筋失濡養」。脊柱的穩定性就會發生變化而發生錯位。同樣「六淫」外邪隨時可侵襲脊柱,使脊柱的骨關節、韌帶、椎間盤、筋膜、肌肉的內在平衡失調。如得不到及時的矯正,加之勞傷過度,就有可能使病情進一步發展。《諸病源候論卒腰痛候》指出:「夫勞傷之人,腎氣虛損,而腎主腰腳,其筋貫腎絡脊,風邪乘虛,卒入腎經,故卒然而患腰痛。」「六淫」既可單獨致病,又可兩種以上邪氣同時致病。它一旦侵入人體脊柱,先由皮內筋膜受邪,由表及裡,到達筋骨與關節,最後可達臟腑。由於「血不養筋」而導致脊柱發生錯位。

我們的脊椎如此脆弱脊柱錯位的病理  所謂病理,就是疾病發生、發展與變化的過程。脊柱錯位的病理改變與病因有著密切的關係。人體在發育至成人後,退行性改變即已開始,並且緩慢的、進行性地發展著,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繼發周圍組織的損傷性炎症反應,刺激周圍的感覺神經而引起疼痛。常見的病理變化有以下幾個方面:

椎間小關節的移位從脊柱損害的病因中,我們不難看出,以脊柱、椎間盤退行性改變,脊柱周圍軟組織鬆弛及脊柱周圍軟組織受損或慢性勞損造成脊柱失穩後而發生椎間小關節移位情況最為常見。一般情況下活動度大的頸、腰椎移位的幅度可稍大;活動度小的胸椎及骶髂關節移位相對較小。椎間關節移位後,可發生一系列的病理改變及臨床癥狀: a) 椎間孔橫徑(前後徑)及椎管的矢狀徑均縮短; b) 橫突孔相對變窄; c) 椎管亦相對變窄; d)神經根受到突出的椎間盤、變窄的椎間孔的刺激和壓迫,而出現麻木或運動障礙; e)椎動脈可因頸椎關節移位或鉤突關節增生的骨刺壓迫,而出現擠壓或扭曲,產生血液循環障礙。寰枕關節及寰樞關節發生移位時,常加大椎動脈第三段的扭曲、牽拉、壓迫,極易引起雙側椎動脈供血不足而發生眩暈及腦供血不足的一系列臨床癥狀。 f) 脊髓受到變窄椎管的壓迫或因脊髓的前部動脈受壓而致血液循環障礙。 g) 交感神經受壓迫刺激或牽拉而引起內髒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出現相應的內臟器官功能障礙。  植物神經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大類,同時支配內臟、血管和腺體等。交感神經由脊髓節段的側角細胞發出節前纖維,沿脊神經的前根,通過椎間孔,經交通支進入交感神經干。交感神經由交感神經節和節前支組成,位於脊柱兩旁,左右對稱,其中有頸節8對、胸節l 2對、腰節5對、骶節5對、尾節l對,共31對。交感神經的節前纖維進入交感神經干後,可在一個交感節內交換神經元再發出節後纖維,其節後纖維分三個途徑分布:①隨脊神經分布;②隨血管走行分布;③直接分布到內臟。交感神經的功能是與副交感神經相拮抗,互相協調平衡,以維持器官的正常功能。因此,當椎間關節發生移位、椎間孔變窄(如椎間盤突出、骨質增生等)壓迫刺激脊神經根時,同樣也壓迫刺激或牽扯交感(副交感)神經,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因而與植物神經有關的臟器就可產生某些癥狀,並在經絡穴位上明顯的反應出來(見圖4、圖5)。通過大量的臨床觀察和統計資料顯示,脊椎錯位,可以出現一些相對應的臨床癥狀(見圖6、圖7)。

脊椎、骨盆移位是多病之源,是人體功能障礙和衰老的根本原因之一  由於脊椎錯位,是脊椎相關疾病的主要病理改變,所以,治療脊椎周圍軟組織病變、恢復脊椎周圍軟組織的力學平衡、矯正脊椎關節的錯位、恢復其正常的解剖位置,就是我們預防、保健、治療的主要任務之一。

推薦閱讀:

腿保健操
不看無限極的營銷方式,光從產品上來說無限極產品好不好?
道門基礎公開課~第四、第五課:工間保健操和雙掌開合式
這些明星用的護嗓方法,你怎麼看?

TAG:常識 | 脊椎 | 保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