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各民族簡介——回族

中華各民族簡介——回族

回族概況

  

  歷史: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其先民主要是13世紀蒙古人3 次西征後大批東遷的「回回」人,以及遠在唐宋時期僑居中國東南沿海的穆斯林「蕃客」,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回民族。

人口:哈薩克族約有人口981.7萬人。

分布: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

經濟: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點。在內地,回族主要與漢族雜居;在邊疆,回族主要與當地少數民族雜居;大都分布於水陸交通線上,因此經濟文化較為發達。回族主要從事農業,有的兼營牧業、手工業。回族還擅長經商,尤以經營飲食業突出。

回族風俗

圖騰:

信仰:回族人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在回族的形成過程中曾起過重要作用。

禮儀:在日常生活中,見面都要問安。客人來訪,要先倒茶,還要端上瓜果點心或自製面點招待,而且所有家庭成員都來與客人見面、問好。若遇上老年客人,還要燒熱炕請老人坐,並敬「五香茶」或「八寶茶」。送客時,全家人都要一一與客人道別、祝福。有時遠客、貴客還要送出村莊或城鎮才分手。

習俗:回族的日常飲食很注意衛生,凡有條件的地方,飯前、飯後都要用流動的水洗手,多數回族不抽煙,不飲酒,就餐時,長輩要坐正席,晚輩不能同長輩同坐在炕上,須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飯均不得往外舀。

禁忌:回族人忌食豬肉、狗肉、馬肉、驢肉和騾肉,不吃未經信仰伊斯蘭教者宰殺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動物的血等;忌諱別人在自己家裡吸煙、喝酒;禁用食物開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東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顏色像血一樣紅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飲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許牲畜飲水,也不許任何人在附近洗臉、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裡。

婚俗:結婚筵席一般都要8—12道菜,忌諱單數,象徵新婚夫婦永遠成雙成對。甘肅地區的新婚夫婦生頭胎,男方要攜帶禮物去女方父母家及至親家報信,10天內岳母要攜紅糖、米等營養品和小孩穿的衣物來看「小月子」。男方家要設宴款待來客。

食俗:寧夏回族偏愛麵食,喜食麵條、面片,還喜食調合飯。甘肅、青海的回族則以小麥、玉米、青稞、馬鈴薯為日常主食。油香、饊子是各地回族喜愛的特殊食品,是節日饋贈親友不可少的。民間特色食品有釀皮、拉麵、大滷麵、肉炒麵、豆腐腦、牛頭雜碎、臊子面等。多數人家常年備有發酵面,供隨時使用。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早餐習慣飲用奶茶。肉食以牛、羊肉為主,有的也食用駱駝肉,食用各種有鱗魚類。鴿子在甘肅地區的回族中被認為是聖鳥,可以飼養,但不輕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徵得伊瑪目(宗教職業者)同意,可作補品食用。回族飲料較講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潔凈的水均不飲用。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萬盛馬糕點、羊筋菜、金鳳扒雞、翁子湯圓和綠豆皮等。

喪俗:喪俗因地區不同而有所區別。有的地方辦喪事三天不動煙火,由附近的親戚鄰居送食,禁止請客,三天後方進行紀念活動。

回族文化

語言:漢語為回族的共同語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動中,回族保留了一些阿位伯語和波斯語的辭彙,在邊疆民族地區,回族人民還經常使用當地少數民族的語言。

文學: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主辦的《新疆回族文學》於2000年下半年正式更名為《回族文學》,並把自己定位為「使之真正成為中國回族文學創作和研究的一個『中心』」。隨著欄目的更新和全國性交往的擴展,《回族文學》將在新世紀回族文學的發展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

名人:馬本齋,抗日戰爭時回民支隊的領導人,八路軍指揮員。回族。河北獻縣人。早年參加東北軍,曾任團長。1935年棄官還鄉。七七事變後,在家鄉組織回民義勇隊,抗擊日本侵略軍。1938年率隊參加了八路軍,任冀中軍區回民教導總隊隊長。率部轉戰於冀中和冀魯豫平原,配合主力部隊連連給日軍以有力打擊。

居住:回民由於長期與中國漢民雜居,其住室結構受漢民住室結構類型影響較大。遺留下來的阿拉伯風格已是鳳毛麟角,所見較少。現在回族所形成的住室結構和造型特點以及裝潢特點,是中國傳統建築體系與阿拉伯建築裝飾體系的混合,是混合文化的傳統,在這種混合文化傳統中,主體建築結構大都是中國漢族的傳統,包括窯洞在內,在裝飾方面有較鮮明的阿拉伯民間工藝和圖案。如回民住室的門和窗欞既有中阿融合的特點,又有典型的回族特點和漢族裝飾特點,室內陳設回族特點很鮮明。

舞蹈: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了文工團,經過短短十年,文藝工作者通過對回族民間藝術挖掘整理創作出的舞台劇目有《宴席曲》、《回族的心愿》、《口弦》、《金鳳凰》、《吆騾子的哥哥回來了》、《寧夏,我的家鄉》等形式多樣的回族歌舞,受到全國回族人民的歡迎和喜愛,在全國舞壇上有一定影響。

民歌:回族民間歌曲「花兒」在甘肅、寧夏和青海一帶廣為流傳,其中以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蓮花鄉每年六月初一至初六的「花兒」盛會規模最大。

民樂:文史學家考證,寧夏「哇嗚」「咪咪」「口弦」分別是漢唐以來在寧夏流傳的古樂器塤、羌笛、蘆管、簧的流變和遺存。經過歷史的變遷,這些樂器在我國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中已十分少見,但20世紀仍然在寧夏回族群眾中流行。回族樂器由於音色優美,易於演奏,便於攜帶,在寧夏回族中世代相傳。

回族服裝

服裝:回族服飾與漢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體現在頭飾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無沿小圓帽。

婦女多戴蓋頭。

回族娛樂

節日:開齋節 在回曆每年9月,從見新月到下月見新月終的一個月里,凡男子在12歲以上,女子9歲以上,都要把齋。即從日出後到日落前,不得進食,直到回曆十月一日開始為開齋,屆時要歡慶3天,家家宰牛、羊等招待親友慶賀,並要做油香、饊子、油(飠+果)等多達二、三十種節日食品。

古爾邦節:即獻牲節,在回曆十二月十日。節日當天不吃早點,到清真寺做過禮拜之後宰牛獻牲。獻牲的牛羊,要體態端正,無缺損,宰後的牲畜按傳統分成三份,一份施散濟貧,一份送親友,一份留自己食用,但不能出售。阿述拉節 西北部回族節日,即時要選用當地的五穀雜糧,摻上牛羊雜碎煮熟食用,節日期間宴請客人必備手抓羊肉,其次是用雞肉做成的各種菜肴。

武術:回族有強健、勇武、不畏強暴的民族性格,自古以來就有尚武的習俗。他們把開展武術活動,當作振奮民族精神、健身、自衛的手段。回族群眾認為「穆聖勇武」、練武功自衛是「遜乃提」,所以至今中國許多清真寺還設立了習武場,有的阿訇還親自任教練。

木球。是從寧夏回族自治區流行的「打籃子、「打毛球」的民間遊戲中發展而來的民族體育項目。比賽場地、規則、裁判、時間及比賽方法部有較明確的規定,是一項較成熟的競技運動,現已列為國家體育比賽項目,深受國內外好評。


推薦閱讀:

美國是如何民族識別、劃分的?
華夏民族及華夏文明圈傳統曆法——夏曆
為什麼回鶻人名與維吾爾人名差別這麼大?
為什麼有些民族(比如印度、非洲)會形成用頭頂著大量貨物的習慣/習俗?而且走起路來很穩當,是怎麼練出來的?
果敢是漢族後裔嗎?

TAG:民族 | 中華 | 回族 | 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