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帝如果做了這個小小的變通,就沒有滿清什麼事了
文/王逸風
明亡清興是很多中國人內心無法抹去的遺憾。
清朝雖然號稱敬業的皇帝比較多,但閉關鎖國這個總體決策上的失誤,讓清朝被西方世界遠遠拋在後面,有一天西方列強的軍艦打到門前的時候,才發現為時已晚。於是只能賠款割地,簽訂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
於是,就有很多人設想,假如當時明朝不亡,中國的歷史發展會不會是另外一種情形。
我們小時候在教科書里學到,明末江南一帶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僱傭製成為普遍的經濟形式。如果沒有滿清入關,明朝會不會自動過渡到資本主義階段?會不會繼續保持世界領先的地位?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就不會有後來的列強入侵中國,就不會有甲午中日戰爭,就不會有八年抗戰。一切中國的歷史都將改寫。
那麼,有沒有這種可能性呢?
個人認為,其實是有的。如果不是崇禎帝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那麼清朝很可能無法入關,崇禎勵精圖治,可能成為光武帝一樣的中興之主。
我們都知道,崇禎在亡國之時,曾經感嘆: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他在位期間,一直以勤政著稱,與歷史上往期末代皇帝的昏庸相比確實很不相同,他認為自己做亡國之君實在冤了點。
那麼,如果給崇禎一個機會,讓他重做一次選擇,關鍵點在哪裡呢。
很多人認為如果不殺袁崇煥,則國之棟樑還在,山海關以東可確保無事。後金入不了關,大明軍隊專心對付李自成的農民軍,只要把農民軍鎮壓下去,接下來再全力對付後金軍隊,結果應有不同。
當然,這是一種可能。
其實,個人認為即使殺了袁崇煥,事情依然有轉機。
這個轉機就是,李自成農民軍進攻北京城時,崇禎帝提前逃出北京。明永樂皇帝朱棣把都城遷到北京,天子守國門,固然決心很大,但也很危險。明英宗朱祁鎮被也先俘虜,景帝朱祁鈺也差點沒守住北京。
皇帝固然能鎮定軍心,但當大敵真的無法抵擋時,即使皇帝在也是白搭。所以,崇禎帝只能弔死煤山,君王死社稷,死而不值。陪他死的大臣並不是很多,崇禎死後,這些人很快就投到滿清的隊伍里了。
但如果崇禎帝逃出京城,則事情的結果將截然不同。
我們知道,在北京城被攻陷之後,明朝皇室先後有幾位稱帝,史稱南明。南明政權包括弘光政權、魯王監國、隆武政權、紹武政權、永曆政權,以及國姓爺鄭成功。從1644年北京城淪陷,到1683年鄭克塽降清,其間歷經40年。
也就是說,在明亡之後,明朝的殘餘力量與清軍又鬥爭了近半個世紀。這個年份實在足夠長。但遺憾的是最終還是被清軍攻滅。而探尋南明幾個小朝廷之所以失敗的主要原因,就在於彼此不服。
崇禎帝死的時候並沒有指定繼承人,而他的幾個兒子下落不明,這也就導致反清勢力群龍無首。南明先後成立的幾個政權要麼因為爭正統而內鬥,要麼因為合法性不足而號召力不夠。但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都堅持這麼久,可知明朝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還是很高的。
這也就意味著,如果崇禎帝逃出北京城到南方領導抗清鬥爭,那麼就不會有其他的南明小政權,就不會有左良玉和史可法的互不認賬,就不會有抗清力量的群龍無首。
以南明政權的生命力推測,如果崇禎帝活著,明朝至少可以和滿清劃江而治。更樂觀點說,吳三桂應該也不會降清,那麼,撲滅李自成之後,整頓內務,然後專心對付滿清,應該可以像前期明與蒙古的並存一樣,滿清雖始終是個威脅,卻不能侵入內地。而明朝在此強敵威脅之下,或可上下一心,發奮圖強,從而再造輝煌。
可惜,這一切由於崇禎帝傻傻分不清楚的君王死社稷成了永遠的想像。
相關閱讀:
一個性質相同的機構,卻反映了清朝與明朝的本質不同
這個大臣太囂張,罵皇帝是酒鬼色狼財迷二貨,皇帝竟拿他沒辦法
大明十六帝畫像,華裳華服,漢家本色,是不是比滿清皇帝帥
推薦閱讀:
※國難時被崇禎委以首輔重任,國破即降連一天順民沒做就被新主整死
※平史 | 崇禎皇帝其實是被明朝「網路大V」,給活活騙死的
※李自成攻破北京前,派使者秘密朝見崇禎,崇禎皇帝只留下三句遺言
※身為近臣力阻崇禎南遷,北京城破卻第一個投降,終被斬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