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三三原理

陳式太極拳三三原理 陳式太極拳三三原理是指練習太極拳必須經過的三個階段、三種勁別以及在不同階段相應採取的三種練習方法的科學原理。它科學的概括了陳式太極拳自創始以來的豐富的實踐經驗,是陳式太極拳理論寶庫中的精華。只有認真遵循三三原理,弄懂三個階段、三種勁別,在不同的階段採取相應的訓練方法,循序漸進,刻苦琢磨,達到形神兼備的神明階段,真正掌握上乘功夫。招熟階段--明勁的訓練方法  招熟階段是練習陳式太極拳的第一個階段。所謂招熟,是指練習者能準確熟練地掌握陳式太極拳的手法、眼法、身法、步法和拳術套路的每一個外形動作。所謂明勁,指初學者本身固有的剛猛之勁,通過套路動作,表現在外可以看到的一種外勁。因其僵滯笨拙,又稱爲僵勁。屬太極拳的下乘功夫。  在第一階段,初學者一定要注意規範動作的基本訓練,二要注意通過規範動作,統馭巧化僵勁。這兩個方面實質上是在同一個過程中完成的。  欲致「招熟」須明「三節」。三節是指人的整體或局部均分爲上、中、下(或梢、中、根)三節。若以全身而言,則頭部爲上節,頭頂至咽喉之間,即梢節;胸部爲中節,咽喉至下丹田之間,即中節;腿部爲下節,自大腿根至兩腳趾之間即梢節。若以腿部而言,胯爲根節,膝爲中節,足爲梢節。若以中部而言,則胸爲上節,腹爲中節,丹田爲下節。若以臂而言,則膊爲根節,肘爲中節,手爲梢節。若以手而言,則腕爲根節,掌爲中節,指爲梢節。若以頭部而言,則額爲上節,鼻爲中節,口爲下節。所以整個人體,從頭至足,無處不以叄節而分。這也要求練習者必須知道周身各部位的生理特性,並在練習的過程中去遵循。《拳論》所講「上節不明,無依無宗;中節不明,滿腹是空;下節不明,顛覆必生」,闡述的就是「明三節」的重要意義,練習者千萬不要忽略。  三節即明,練習者還須掌握「三合」。在第一個階段中主要掌握外三合,即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詳細的講外三合,就是要求練習者以左手與右足相合,右手與左足相合;左肘與右膝相合,右肘與左膝相合;左肩與右胯相合,右肩與左胯相合。與此同時,還要注意頭與手相合,身與步相合。這都屬於外三合的範疇。掌握外三合在第一階段的練習中作用十分重大,它可以保證練習者在所學習的拳術套路中招式動作姿勢的正確性。第一階段的前期主要任務就是讓練習者熟悉拳術套路動作。初學動作的正確性是很重要的。學拳容易改拳難,一旦練習者將自己所練的錯誤動作形成習慣,就很難再改成架勢。若順其自然一直錯練下去,一則收不到健體、技擊及鍛煉的預期功效,二則還會損傷練習者的身體。切記:柔是根本,氣不可上逆,如橫氣填胸,則百害而無一益。所以練習者必須掌握外叄合,學就正確的套路,持久的練習,才能達到真正的招熟。  當練習者弄清了身體的叄節的含義、掌握了外三合的基本原理之後,注意力要集中於練習的過程中身法、步法、手法與眼法的具體變化上來。  第一,陳式太極拳的身法,定要中正、大方、平正、舒展、和順、八面支撐、含而不露。練習者前進、後退、左旋、右轉、上起下落、躥蹦跳躍,無論四肢動作如何變化,都要保持自頭至身軀與會陰穴始終形成一條垂直線,即使彎曲也要曲中求直。中氣不偏不倚,上下一氣貫通。凡前俯、後仰、左歪、右斜,失去重心垂直平衡,失掉中氣者,均不符合太極拳的身法要求,必須更正。兩肩與兩胯,兩肘與兩膝,兩手與兩腳上下對齊,松而合,合而開,不先不後,齊進齊退,是保障練習太極拳時身法正確、上下相隨、一氣貫通的關鍵。  陳式太極拳身法輕靈、空松、圓活,全憑腰、胯、胸部的運轉,在任何角度上都要保持身體平衡,切勿頭、手前傾,彎腰或屈背凸胸將嚴重影響尾閭中正和圓活。否則練習者胸部就會僵直發硬,不能夠得到正常運動。如果練習者在練拳定勢時,上下左右意氣神一起把定氣歸於丹田,腰部松沉直豎,骶骨有力,腰部自然充實,下部自然穩固而定根基,胸、背部的肌肉與骨節儘量自然放鬆下沉,沉肩墜肘,含胸塌腰,胸部內橫膈向下舒張,形成橫膈式深呼吸,促使氣往腹部自然下沉,始而勉強,久而自然,以至上體輕靈,下體穩固,而不會引起挺胸所造成的上重下輕。  中正安舒、輕靈圓活、沈著穩重三者有機地結合,即形成陳式太極拳身法中正的特點。  第二,陳式太極拳步法的主要要求是:進退轉換,虛實須分明,左虛右必實,左實右必虛;前進或後退,身腰隨即變;邁步要輕靈,發步如貓行;落步須穩健,切忌搖顫滯。  太極拳的步法必須走圓形,螺旋上升,螺旋下降,切不可直來直去,直上直下。腿部動作須和手的動作協調進行,保持手隨足運、足隨手運,符合上下相隨的塬則。邁步時須先將一側的胯根微微向內收起,使這一側的腹部充實,穩穩地落於一腿之上,重心固定。腳五趾抓地,然後將另一條腿慢慢地劃弧形而出,同時保持膝關節微微而屈,不失膝關節的蓄勁和靈活性。對於落腳的方向、角度和變轉時足尖的外撇、內扣或足跟部的左旋、右轉,包括主和次、先與後,都必須明辯清楚。陳式太極拳三三原理(二)懂勁階段--暗勁的訓練方法   懂勁階段是陳式太極拳練習的第二階段。所謂懂勁是指練習者能懂得駕馭內氣在體內的運行,並通過運氣達到氣催形、形氣結合、內外兼修的效果。  由於第一階段的放鬆訓練,練習者的僵勁開始變得柔順。柔勁輕靈、柔活、敏捷、精巧、活脫,以內氣運行,在外形上不易直接觀感,故稱爲暗勁。如果說第一階段主要是外形引內氣,第二階段則是以內氣催外形,形、氣之間逐步達到完美的結合。內氣不動,外形截然不動,內氣若行,外形頓時大做,隨氣而動。因此,懂勁階段的訓練已不再是簡單的練習太極拳套路,而是在套路的基礎上,著重以氣催形,培養內力。  練習太極內力的方法很多,其本身就是一種高層次的活氣功,融中國古代引導、吐納術於一身,博大精深,奇妙無窮。大家可以練習一下對訓練太極內力很有效的纏絲樁採氣法。  纏絲樁採氣法預備式爲:演練者保持身體中正,凝氣定神,外顯安逸,內固精神,若欲柔中練剛,最好面北而立。要求演練者頭額正直,百會穴向上虛領,雙唇微合,牙齒輕切,舌尖略抵上齶,鼻孔自然唿吸,下額稍稍內收,兩眼自然閉合,兩耳貫注,精神集中,頸部自然豎立,兩臂放鬆下沈,含胸松腹,束肋塌腰,兩腿間自然留隙。雙手手心向里,拇指內含,其餘四指微微併攏,小指內合與拇指相唿應,指尖略有外翻之意,使掌心成窩狀,與兩腿相貼。兩腳自然分開與肩同寬,腳跟內合,腳尖略微外撇,十趾微抓地。  纏絲樁採氣法第一動:放鬆右胯,右膝向里微扣,身體微微下蹲,同時重心慢慢移至右側單腿。然後,再放鬆左大腿肌肉,輕輕提起左膝,帶動左足離地,向西北角即演練者左前方,與身體前方中心線成45度開步,步幅約90釐米(具體大小要因人身材高低而定)。開出之步,以左腳後跟先著地,將身體重心慢慢移至左腿上,將腳掌踏平,實落於地。在重心移動同時,將左手在前,右手在後,向身體前方綳出,兩手掌心向外,小指朝上,大拇指向下,做成捋狀。之後吸氣,雙手由外向內朝下捋,逐漸在捋的過程中握掌變拳抓氣,向身體右側自上而下做螺旋纏絲引進動作。然後,右拳拳心向下,左拳拳心朝後,將重心緩緩移至右腿,在意念中用眼和肚臍一齊將氣物吸入體內,此時肚臍、命門有合拍之感,在內收的過程中兩眼微閉。  纏絲樁採氣法第二動:演練者將右胯繼續放鬆,向下蹲體,雙拳繼續向右後方引入,當左拳引至右腿內側時,雙拳變掌;同時唿氣,左手在前,右手在後,掌心朝內,自右下方走上弧向左前上方綳出唿氣。綳此時,眼晴隨之慢慢睜開,肚臍和命門有氣外放之感,掌心仍然向內,重心在綳出的同時移至左前腿上。左腿膝蓋保持豎直,既不能前栽,又不能左右搖擺。以上纏絲樁採氣法引入綳出動作,要求往返達36次,而且左右相同。右腿開步法要領可以參照前兩動左腿開步法。  纏絲樁采代法第叄動:當演練者做完右側引進綳出動作之後,在最後一次將雙拳運至身體中線時,雙拳變掌,收回右腿,落地與肩同寬,吸氣並將雙手向身體兩側分開,慢慢向上升起,高於肩時雙手做抱頭狀,自兩耳後向前略推,唿氣隨即將雙手往下平按,掌心向下。雙手運至身體兩胯外側之後,吸氣,將雙手繼續由下向上向身體兩側平伸,再抱頭前惟,唿氣下按。此時,演練者需將吸入之氣沈入丹田,在丹田裡與內氣混合片刻,將下沈之濁氣唿出,如此採氣,往返六次。  纏絲樁採氣法第四動:當演練者採氣六次之後,將雙手交合。男子左手在里,右手於外,女子右手於里,左手於外。兩手疊合,輕輕撫住丹田,做深長緩慢的吸氣,同時將雙手沿丹田外沿自下向上做圓周運轉,以手引內氣之運行。男子順時針方向做,女子逆時針方向做。當雙手運轉至身體中線時,做深長緩慢的唿氣動作。此時,身體重心隨手之運動而在左右腿之間移動。如此動作,男子順時針做36次,逆時針做24次;女子逆時針做36次,順時針做24次。  纏絲樁採氣法第五動:當演練者完成上動之後,雙手向外側自然分開,然後輕輕向上直豎升起,合往頭頂後,自上而下抓氣,並變掌爲拳,抓氣下沈,使氣填入丹田,動作重復九次。纏絲樁採氣法第六動:上動完成後,演練者將雙手掌心合攏,迅速摩擦,使手心發熱,先在面部、眼郡、耳部、頭頂反復輕搓,再將雙手加速摩擦,使手心更爲發熱,於左右兩臂和胸部輕搓數次。此動功能主要爲促進毛細血管中血液的迴圈,使周身骨節處處開張,以鞏固和增生內氣。  演練者掌握纏絲樁採氣法後,還必須懂得如何因時、因地、因人去採氣。  要加快懂氣階段內氣的生成,必須將行功採氣練纏絲樁的具體時間同日、月、星、辰之變化規律相結合。因爲人體內部帶有宇宙生成至今的全部資訊,猶如日月星辰.山川湖泊,渠河海洋,交叉縱橫分佈於周身。並且全部具有一定的節律,只是由於其不顯著而不爲常人所覺察。在招熟階段主要是訓練明勁,學習套路,以外形藝變來引動內氣運行,自然也覺察不到宏觀世界對於人體本身的影響。然而當進入內氣已經初步形成並催發外形的懂勁階段時,已經和天地、陰陽二氣有著密切的配合,而自己不過沒有細心揣摩領悟而已。進行纏絲樁採氣訓練應慎重觀察目、月、星、辰的盈虧消長及四時大正的氣候變化。練拳站樁,行功採氣,實際是兩者合一,以選擇天地之正氣,人氣安定之時,最爲有效。在日、月、星辰變化的宏觀世界中,以日、月的變化對內氣形成影響最爲顯著。若天氣溫和、日色晴朗之時,人體之中的血液滑潤流暢,並且休內工氣浮於體外,保護著肌膚毫毛,血容易瀉,氣容易引,行動採氣,收效甚佳。若一旦天氣寒冷,太陽陰暗無光之時,則人體之中的血液滯澀不暢,衛氣也沈於體內,不保護週邊。此時,陰氣會極重,而陽氣不能下降,陰陽二氣不得互通,沈積於低氣層的污濁空氣不能上升,直接影響著練拳站樁的行功採氣。這時行功採氣,必然收效甚微,甚至適得其反。這是空間和太陽的變化對於練拳站性的影響。同樣月亮的變化,對練拳站樁的影響也是極大的。當月亮初升的時候,人體內氣血運行流暢,衛氣也就暢通,若練拳站樁行功採氣,就有收效,當月亮正圓的時候,人體內血氣十分充實,肌肉堅強,苦練拳站樁行動採氣,其收效自然更好;當月亮只是一個輪廓懸掛天空,無有光芒時,人體肌肉力量減弱,經絡空虛,衛氣也隨月變而虛,身體內十分空虛,精神萎靡不振,苦練拳行動採氣,便不會有什麽大的收效。  太極《拳論》說,拳在練,氣在養;培本元,調陰陽;功夫至,體質強,顯身手,俱飛揚。演練者在不斷地進行纏絲樁採氣的同時,還要進行混元樁採氣的訓練。  首先,演練者將兩腳平行開立,與肩同寬,兩腿屈膝略蹲,頭頂要領,頸部豎直,腰嵴正直,上體保持與地面垂直,松肩,松腰,松胯。兩臂慢慢擡起與肩平,肘比肩略低,兩手十指均張開微彎如抱球狀,兩手心相向,距離30釐米左右,雙目自然睜開,平視遠眺一定的目標,自然地唿吸。  初練之時,演練者可先堅持幾分鐘,然後逐步把時間增到半小時左右。身體素質好的站樁的姿勢可以略低一些。  當混元樁養氣法練到10天左右時,演練者一開始站樁大小腿會酸痛,有腫脹之感,肌肉部分也會發生輕微的顫動。這些都是正常現象。無須去管它,演練者要一心一意地練下去。這時,肌肉的跳動會越發明顯,並且大腿上的肌肉會發出有節奏感的抖動。但經過一定的時間之後,由於肌肉耐勞能力和控制力的增強,跳動便會漸漸消失。若站樁繼續下去,肌肉可能還會復跳,再接下去便又消失。周而復始,堅持下去,內氣便自然鞏固。這便是練混元樁養氣法的訓練步驟。  太極《拳論》說,此勁皆由心中發,股肱表面似絲纏,斜纏順逆塬有定,最耐淺深細究研。究研功夫真積久,一旦豁然太極拳,人身處處皆太極,一動一靜俱混然。這正是對纏絲勁之奇特功能的論述。所以,即使在第二階段訓練中,演練者不能達到一動一靜俱混然的太極之境界,但也必須開始進行嚴格的纏絲勁訓練,無論腰、襠、股、肱,一絲不苟。  在陳武太極拳論中,四肢之運動,均以腰爲主宰,是轉動的軸心。而腰的軸心又在於腰嵴,腰嵴上之命門穴,又稱精宮穴、竹枝穴、屬累穴,位於第二腰椎棘實下凹陷之中,是人體全身重心之所在,起著調節全身平衡的作用,也是人體出入真氣之源泉。腰嵴直接控制著人體的左旋右轉,並且使腰部的旋轉幅度合乎生理和技擊上的要求,達到盡善盡美。所以演練者在練拳、站樁和推手之時,都要時時刻刻注意腰嵴的樞紐作用。腰部的左旋右轉,必須輕鬆靈活,用意識引導貫注的內勁由腰嵴運達於四梢。  若演練者腰部運動得當,既有助於保持自身的平衡,也有助於內氣的充足運轉。但是演練者也必須注意到,作爲軸心運動的腰部旋轉,須松沈直立而有尺度地旋轉,切不可搖擺失中,更不可幅度過大。腰軸若隨意搖晃,必使中軸彎曲。中軸彎曲則又會造成演練者手足運動全無定向,運轉不靈,發力不準。所以,須在中氣能夠適宜運行的範圍內屈伸往來。腰軸若旋轉無度,幅度失之過大,則使身體及四肢動作無力,推手交戰之時就會給人以可乘之機,從而引火燒身,自食惡果。  所謂襠部,指兩胯之根部分,若要開襠,胯根必須鬆開撐圓,腰與胯的旋轉必須是一致的,如果胯部旋轉不靈活,腰軸旋轉的靈活性就勢必受到影響。  活和重心、力點的交換迅速程度。腰襠的沈穩有力,關係著演練者整體力量和耐力的發揮。腰檔勁之變換是調節動作的尺度,增強爆發力的關鍵。  太極《拳論》說,太極是掤勁,動作走螺旋。太極拳纏絲勁的訓練主要是演練者身體做螺旋式動作,內勁做螺旋式運轉等方面的練習。太極拳中的弧線動作,是內勁作旋繞纏絲運轉時的外每勢之中掇襠開合,虛實變換,直接關係到演練者全身的靈形體現。絞轉纏環,極爲曲折,在大螺旋式和無數小螺旋式的運動路線上,進煺曲伸,進行圓形動作,這正是陳武太極功法獨創之所在。而在內勁運動上,源動於腰嵴,旋轉於腰嵴,使內勁儘量纏絲般節節貫穿達於指尖、足尖四梢之處,此爲陳式太極又一獨到之處。太極拳的纏絲勁,從其運動規律上來分,不外乎順纏、逆纏兩種。  所謂逆纏,即爲動分,是離心力。丹田勁運至四梢的程式是肩催肘,肘催手;胯催膝,膝催足,唿氣並發勁。所謂順纏,即爲靜合,是向心力。四梢勁收歸丹田的程式是肩帶肘,肘領手,胯帶膝,膝牽足,吸氣並蓄勢。  纏絲勁的訓練,可使全身內外的肌肉、骨節、臟器、機能等參加活動,並進行攻防。  所以,陳式太極拳中每個動作的開合實虛,起落旋轉,都是由一個圓圈來構成的。正如太極《拳論》所說: "妙手一著一太極"。雖然此時演練者尚處於修鍊"叄陰七陽猶覺硬,四陰六陽類好手」中乘功夫階段,但是務必於演練者內心之中樹立一個追求的高目標,即處處皆太極。  至於演練者內勁纏絲進行的輕重.快慢、剛柔、虛實等具體情況,應該是忽隱忽現的,須由演練者自己細心地體會,且要多做觀摩,虛心求教於高手,多接受現身指導,只有多做鑽研,方能逐步練好纏絲勁。  總之,在暗勁階段的訓練中,演練者要盡最減少那些勐摔、勐打、勐起、勐落的斷勁動作。演練套路時,速度也必須有快、慢.緩之分,並且要求做到快而不散,輕而不浮,沈而不僵,周身放鬆,自然運行,完全處於意識指揮代寫形的運動。使自身內氣如九曲珠貫注於全身,無所不到,且由內向外通達於肌膚毫毛,使人觀之外形,輕鬆柔活,活潑大方,但內含堅剛。  因而,在暗勁階段的訓練中,演練者必須絕對克服身體各部分所産生的一切僵勁和拙力。無論手、眼、身、步等俱要內外協調一致,周身相隨,節節貫通,使內氣按照架勢的需要,有規律地在體內運行,做到局部不妄動,一靜無有不靜,一動百骸皆隨。  在第二階段訓練中,演練者要注意到內叄合的完成。所謂內叄合,即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於骨合。內叄合完成之時,演練者自然會心與目合,肝與筋合,脾與肉合,肺與身合,腎與骨合。這樣方可做到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欲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而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合之。總之,就是達到一靜而無有不靜,一動百骸皆隨的中來功夫境界。  但是,本階段的練習對演練者身體各部位的要求更嚴格了。必須處處解決矛盾,力達貫通,並把身體各部分調整到位,而且在訓練時對內氣運行做一定深度的體會。  演練者必須清楚,第二階段的訓練不但要完成中圓功夫的修鍊,而且要完成由中圓功夫向小圓功夫的過渡。在中圓功夫時,演練者的內氣已較爲充足,動作比較輕鬆自如,幅度大方適中,使內氣與動作默契配合。練拳之時,演練者每一動作的一招一勢,舉手投足皆爲意到、氣到、形到,無處不有虛實,且又無處可見虛實。然而,這一切功夫的長進都與苦練是分不開的。  懂勁階段暗勁的訓練完成之後,演練者會感到丹田發沈,膀胱發熱,腳跟發重,頭頂發懸,肌膚髮脹,手指發麻,這一切均爲內部有充足內氣的體現。  第二階段初期,演練者內氣雖然已經能夠貫通,動作也比較協調,但是內氣尚且薄弱,肌肉與內臟器官之間的配合仍不十分融洽。因此,當演練者推手或技擊時,若遇到一般性的進攻,尚能捨己從人,隨機應變,因勢利導,引進落空,避其實而擊其虛,取得勝利。但一旦遇到勁敵,就會自感內氣發虛,棚勁不足,左搖右晃,足步難以立牢,即使勉強向對方擊去,也會因自己的內氣剛性弱,力量不足且比較生硬、牽強而拖泥帶水。  但是,到了第二階段中期之後,演練者經過艱苦的訓練之後,逐漸克服了初期階段所存在的弊端,體中之內勁十分充足,無論是意、氣、身、手、足等變化也自然靈活,周身各部位攻防機敏,進可以攻人,煺可以防己,隱於內而不顯於外,開合虛實隨人之動而動。意在拳先,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動作漸小,落點愈准,威力更大,化勁容易,發勁利落。一旦演練者與他人交手,身體稍動,即可發人於外,自己卻截然站立不動,重心穩如鐵塔,牢不可撼。  太極《拳論》說:太極拳法本陰陽,晝夜交往奧妙藏,不可同視一日月,得失俱在意彷徨。所以,練拳站樁行功採氣,必須得順應日月之變化。在天氣寒涼之時,要注意自己的身體;在天氣溫暖之時,不可失去鍛煉的良機。月亮初升之時,控制自己行功採氣時間;月亮正圓之時,風清氣靜,要充分利用練功時間。若日隱晦暗之時,要求得而不可有所失,且影有長短之變,月光有虛盈之分,這是日、月等天體運行的規律。在地有冷暖,在江海有潮汐,在空有風光,在物有消長,關係十分重大。懂氣階段的內氣修鍊,一定要順應日、月變化。  此外,要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中國的遠古文化中,久已存在著對生殖神崇拜的風俗。這種對生殖神的崇拜對於歷史和文化的産生和發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古代哲學家正是叢男女性愛的交合過程中體驗到了陰陽兩性的範疇,,從而制定出了判斷陰陽的標準,研究陰陽變化的規律。於是,他們制定和總結出了陰圓、陽方、陽泄陰收、陽能陰體、陽剛陰柔、陰陽對待、陰陽交感、陰陽交合、陰陽互補等一系列規律和理論。太極拳術本著陰陽自然等理論,明確地歸划出了運用於動作之中的陰陽範圍。太極拳動作中,將吸、合、虛、蓄、屈、煺、起、仰、來、入、收、化、引、松等歸類於陰,將唿、開、實、發、伸、進、落、俯、往、出、放、打、擊、緊等歸類於陽。然後古代哲學家根據雄不獨處、雄不孤壓之人性塬理,又提出了物無陰陽,違背天理之說。於是將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歸屬於陰陽兩者的變化之中。太極拳創造之中塬來就本著陰陽學說的塬理,自然也得在懂勁階段中進行陰陽之研究。太極《拳論》說,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太極求自然,順時方歸真。首先要把握春夏秋冬四時的陰陽變化,這是懂勁階段訓練所必須懂得的知識。《黃帝內經》講,對於人體影響最大的變化,是晝夜的長短、月份的大小、春夏秋冬與二十四節氣的迴環。  太極拳家對於陰陽在節令上的變化作用於人的能動性與中國古代道家及醫學家對養生、保鍵功能的認識相同。他們認爲,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即當春夏之時,渲染者可蓄養陽氣;而當秋冬之時,則可蓄養陰氣。如此,收效甚佳,在演練者習拳站樁的行功採氣上想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爲大自然春夏之際外界陽盛,自然界萬物處於生髮盛長階段,若逆春氣則少陽不生,逆夏氣則太陽不長。所以,只有人體養陽氣方能與萬物生長之勢相適應。而秋冬之時,則大自然外界陰盛,自然界萬物處於斂藏狀態,若逆秋氣則太陽不收,逆冬氣則少陰不藏。所以只有人體養陰氣方能與萬物斂藏之勢相適應。故此,太極拳理論中方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夏秋冬四時之變化爲萬物生命之根本,演練者只有順應了生命發展的根本,才能與萬物一樣,在生、長、收、藏的生命過程中運動發展。相反,如果逆反了生命發展的根本,就必然會戕伐生命力,破壞真元氣,甚至走火入魔,神智不清。所以太極《拳論》說。能應四時方知萬物。  同時,一年之中,陰陽變化隨著二十四節氣的交替而轉化;一日之中人體陰陽盛衰與晝夜日照、光熱的周期變化相關。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節氣,爲一年之中陰陽變化最關鍵的時刻,即陰陽相挺,至陰至陽,是陰陽兩氣相交的樞機。  總之,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月有大小,天分長短,各理陰陽。以一日而論,白天爲陽,夜間爲陰。白天又可分爲午時之前與午時之後兩部分,前半日陽光愈來愈強,爲陽中之陽,後半日陽光愈來愈弱,爲陽中之陰。黑夜也可分爲兩部分,子時之前,夜色與寒氣愈來愈深沈,爲陰中之陰,子時之後,夜色漸漸消煺,晨曦緩緩來臨,爲陰中之陽。當此之時,大地寂靜,萬籟無聲,空氣清新。演練者若長偷天機,養己太和,時間愈久,功夫愈深,即可豁然貫穿,階及神明。  陳式太極拳懂勁階段的訓練主要就是調劑演練者所具陰陽兩者之比例,以使之趨於平衡。但是,在大自然中,天與地分別屬於萬物之上下,陰與陽成爲人體氣血的相對屬性,左與右,是陰與陽升降的道路;水與火,則成爲陰與陽的象徵,陰與陽的運動,並生出金、木、水、火,土五行,成爲萬物産生的本始。陰陽所動,五行必相生相剋,對金、木、水、火、土之功能也不可不察。  太極《拳論》說,外練筋.骨、皮,內練精、氣、神。從無極到太極,無極爲體,本一無所有,而太極則以黑,白與陰陽相抉。精、氣、神,生於先天,長於後養。並且精、氣、神叄者均有陰陽之分,且與金,木、水.火、土五形相應,關係甚爲密切。精分陰陽,水爲陰,金爲陽,水與金合爲一家,居於元精,是人體內的先天資訊,也稱塬始資訊。金則代表先天資訊中可以被人類所認識的一部分。神分陰陽,陰爲木,陽爲火,木火合爲一家,屬於元神,是經過人腦加工後的先天資訊或神識資訊。木代表著人類大腦尚未開發利用的認識能力。氣分陰陽,陽爲戊,陰爲己,合歸爲土,自成一家。因形象之緣,又以寒潤下行爲水象,陽熱上炎爲火象,生髮柔和爲木象,清肅堅勁爲金象,長生之變爲土象。將五行之生克歸屬於人體內精、氣、神之變化,成爲太極拳本始之一,節制相律。而中國古代道家發明的引導、吐納等強身壯體、養生益壽之動法時,又將金、木、水、火,土五行比喻成人體五臟,並以此爲主體,外應五方.五時、五氣,內系五臟、五體、五官等五個功能活動系統,闡明了人體生命活動的整體性和周圍環境之間的統一性。這一塬理與太極拳之本又合歸一道。  於是,陰陽五行之變異便將人類的生命、身體素質、生衍之理與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的演練緊密聯繫起來,從而使太極拳這一高級活氣功的動法長進及養生益壽納入一個全新的領域,科學性更爲增強。  據五行生剋之理,木生火,水克火,火形之人行功練拳時,宜春夏,不宜秋冬。應擇東方而事。因爲東方是風氣生髮的地方,風氣産生木氣,木爲火之本,木氣産生酸昧,酸味滋養肝氣,肝氣養筋,而筋又生心,肝又主於目。對於火形之人即能産生強功養生作用。  火生土,木克土,士形之人在行功練拳時宜秋冬,不宜春夏,須擇南方而事。演練者需視自身素質情況決定太極拳運動的正確方位。  水生木,金克木,木形之人習武練拳時,宜春夏,不宜秋冬,以面北練拳爲上。因爲北方産生寒氣,寒則生水,水則爲木之本,水能生成咸昧,鹹味滋著腎氣,腎生骨髓,骨髓又可生肝,腎且又主宰耳。木形之人取水,則可成爲生命延續力的源泉,與太極拳道合和而一。  金生水,土克水,水形之人演練太極拳時,宜秋冬,不宜春夏,應適擇面西方練拳。西方産生燥氣,燥氣生金,金則爲水之本。金産生辛味,辛味又滋養肺氣,肺氣生皮毛,皮毛又能夠生腎,肺又主宰鼻。水形之人取金而補濟,可以息滅暴性,減少禍事滋生,於養生有益。  土生金,火克金,金形之人演練太極拳時宜秋冬,不宜春夏,應擇中央方位練拳。中央産生濕氣,濕則可生土,土爲金之本,土又可以産生甘昧,甘味養脾,脾則生肉,肉可生肺,脾又主口。演練者要明白其間生克之關係,自然能夠適宜地進行調節,以保利除弊,強身鍵體,增強功力。五行相生逐其本,五形相剋背其末。這是必須遵守的太極拳規則。順者則昌,逆者則亡,講的也正是此理。背本逐末地練功習拳是不會收到良好成效的,更不可能再向神明階段跨進。  五形生克關係雖對不同類型人進行習武練拳做出了一系列的方位要求,然而,它與太極拳從古至今所規定的面北起勢並不矛盾,因爲一個針對正在由下中乘功夫向上乘功夫邁進的演練者,另一個針對的則是初學太極拳的生手。對於一個太極拳學者來說,他周身都充滿著一股咄咄逼人的剛勁,即陽盛陰衰,根本就無法按規矩完成太極拳動作,所以要以陰相濟。北方生寒,寒則生水,水則主陰,假陰抑陽;使陰陽在日復一日的學習中逐浙趨於平衡,來磨滅先天所生之僵、拙、剛、笨之勁,從而産生出一種陰陽互交,剛柔相濟的靈勁。在具體操練中要因地制宜,不可過於勉強。  第二階段的訓練如果嚴格遵照了上述方法,經過叄年左右時間即可過渡到第叄個階段,即神明階段。陳式太極拳三三原理(三)第叄階段 神明階段靈勁的訓練  如果說第一階段是以形代氣階段,第二階段是以氣催形階段,第叄階段就是形神兼備靈勁階段。  所謂神明是演練陳式太極拳已達有形而無,形神兼備,出神入化,渾然天成的自由境界。所謂靈勁是指處於神明階段的演練者體內五陰五陽均為平衝,先天之元氣與宇宙間陰陽二氣交相響應,融貫通,生生不息的浩瀚氣魄孕化共生的博大勁別。屬太極拳最高功夫。神明靈階段的訓練分四個方面:1.單勢訓練:  此階段除了將套路打的熟而又熟,圓轉自如,絕無滯機外,還要折拳打單勢;如胸靠、背靠、肩靠及周身各部位的寸勁,爆發力的訓練。主要以閃、戰、彈、抖為主,將力點集中。簡捷,清晰、樸素、元華返樸回真,逐步達到周身處處皆太極,一動一靜具混然,上下無處不是手,挨何處何處擊,妙手一運一太極,太極一運化烏有的最高神明境界。2.功法的訓練:  此階段功法的訓練已經貫串到日常起居,飲食,舉手投足之中,時時處處周身放鬆,意守丹田,身心高度靈敏,一有風吹草動,潛意思即可勃然而發,連自己也說不出其中的玄法,縱然達到這層功夫,也不可一時放鬆自已的精、氣、神的培練,只是這時訓練已不拘格式,只要處處意,靈勁便可徹底充盈。3.飲食養生  練習太極拳在做好日常功法訓練的同時,還要十分注意養生,養生貴在養腎精,腎臟精,既先天之精。它又主宰人體的生長、發育、生殖。先天之精源於父母,後天之精氣來自飲食水谷精微之氣。腎主納氣,維持唿吸平穩,腎陽對脾、肝、肺、膀胱等臟腑陽氣有昫促進作用,維持人體內臟腑陰陽平衡,故拳家以腎為命,為人體中氣之源,以出腎入腎為太極之真訣。  腎生陰精,來源於五味。五味影響人生五臟,故演練者涉入神明階段,對五味之變也不可不察,只有調和五味,使骨骼強健,筋柔和,氣血暢通,腠理緻密。4.注意攻奪理性的研究:  交手如戰場,一閃一擊,一躲一迎,生存之地,存亡之逼,不可不察。《孫子兵法》確要融於拳理,引入拳術之中。對人之來勢,務要審慎,足踢頭前,拳打膊後,側身進步,伏身起發,拳打上風,審願地形,出手先佔巧地是戰鬥要訣。  當演練者集功法,單勢練功,飲食養生,兵戰之理於一體,天機奧妙即自領。隨功夫日增,周身處處皆太極,一動一靜俱渾然,上下無處不是手,挨何處何處擊,我也不知玄中玄。練到此時方可稱「唯有五陰並五陽,陰陽不偏稱妙手,妙手一運一太極,太極一運化烏有」達到了形神兼備,練神還虛的境界。內氣運行與纏絲已達小圈至無圈。第叄階段成功的標誌:  兩腎如湯熱,膀胱似火燒,面部五色明潤,聲音洪亮,如若行拳,重似千鈞,輕如鴻毛。  以上叄個階段,實質上是一個合規矩而又脫規矩的循環過程。演練者因各人悟性,身體條件與所下功夫不同而歷經時間不一,叄個階段上升成度也有不同,遺憾的是,當今世界充滿了五彩繽紛的誘惑,人們已很難有一片沉靜澄明的心境,所以也極少有人能達到妙手的神階段。  我認為:學好、練好太極拳除了要按照叄個階段、叄種勁別、叄種訓練方法循序漸近外,還需具備以下叄個方面的條件:一.好老師:  所謂好老師,首先是本人必須精通拳理拳法,然後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身體力行的示範給學生。因太極拳本身就是「高級活氣功」,內氣運行的細微動作很多,如果只講拳理拳法,而不能細緻地示範給學生,有時學生很難明白其中奧妙和玄機。如「太極起勢」,它是一個逆式氣機大循環動作,吸氣時,肚臍、命門皆需合拍,含胸收腹,氣逆行上升貼背。只講道理不作示範,對於初學者或練習多年的人也很難明白其中的玄機,如果您能夠加上示範動作給學生看,然後再讓他去細心體會,就會很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第叄,還要給學生當靶子。在套路訓練中每招每勢的用法,如果您只是講,不能示範,不去當靶子體會演練者的勁別是否正確,演練者就很難理解其中的技擊含意。如「小擒拿」,如果演練者只練空架,沒有老師反復當靶子去實驗,演練者就很難去找到力點,此勢再練也是空架。所以說好的老師指引下,才能正確學好套路,少走彎路。
推薦閱讀:

太極拳七字要訣 -
陳式太極拳基本功簡介
和諧是太極拳的主旋律
【陳雄老師聊太極拳 】跪膝坐踝和松膝功的練法
雷師泰:孫式太極拳的訓練方法

TAG:太極拳 | 原理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