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深度歷史文章: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作者:璧雍
杭州有一家和同仁堂齊名的醫藥鋪「胡慶余堂」,是由胡雪岩一手創立命名的。「慶余」二字,典出《易經·坤卦·文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易經》是一部前人留下的重要經典,被譽為群經之首,歷久彌新。其語言簡練,蘊含的是先祖們在長期生產生活和對諸多事件觀察後總結出來的樸素的哲學精神。國人常說一句:人生苦短,人的生理生命幾十年,確實算不上長。但我們的先祖偉大之處在於,從著述立言伊始,便不限於一事一例,不囿於一時一隅。易經的這句話便透出古人的一種大歷史觀。
隨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打天下的著名雲台二十八將中,排在首位的是鄧禹。鄧禹24歲封侯,官居大司徒,但若論經天緯地、文治武功,他和其他很多朝代的開國元勛都不能比。鄧禹被派去圖謀關中時幾次被打的大敗,儘管如此,他卻不失為一個有大歷史觀大智慧的人。鄧禹有兩句話被後世廣為傳頌,其一是他在追隨劉秀的之初,另外一句是在他功成名就之後,他說:吾將百萬之眾,未嘗妄殺一人,其後世必有興者,這句話沒有被記錄在他本傳而是在《後漢書》鄧皇后的傳記中。鄧皇后鄧綏是鄧禹的孫女,被史書大書特書,專總朝政16年。僅僅三代人的時間鄧禹的好生之德就在世俗範疇得到了巨大的回報,其後代子孫中還出了三國末期名將鄧芝。
蘇子曰:天可必乎?賢者不必貴,仁者不必壽。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後。
樂善好施,存活他人的仁德精神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對「善」的重要解讀,先人們不僅認為這種善意發自每個人的內心,而且踐行之餘還能給子孫帶來更長遠的福祚,比財富和權勢都更加穩固。但對「善」的解讀不僅僅停留於仁,還在乎行事之義。義者,宜也。賢人們更加註意在為人處世中時刻居於「宜」道。
愛好歷史者大多跨不過「士族門閥」這一議題,除了他們在歷史潮流中作用外,每個世家開創者的行事之義非常值得玩味。漢初名相蕭何晚年時不怎麼注重購置產業,在旁人不解時,蕭何的話確實顯示了他能建立奇勛的高人智慧,他說:後世賢,師吾儉;不賢,勿為勢家所多。這種超越個人生命長度的歷史大縱深觀點讓人感慨良多。但隨後的幾卷史書、幾代人中,都沒有看到蕭何的後人有何作為,蕭氏家族彷彿消失了。
蘇子曰:世之論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為茫茫。
漢宣帝時期有個叫蕭望之的,也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早年入仕時不願獻媚於權臣霍光,被分配去看守大門。不多久,他的一個叫王仲翁的同年靠著諂媚的功夫已經做了大官,譏笑蕭望之說:你不肯尋常作為,如今怎麼去看門兒了呢?蕭望之只好冷冷回答:各行其志。
時至今日,王仲翁已經不知何許人,如果沒有蕭望之和他的這番對話也許他連名字都留不下。蕭望之便是蕭何的六世孫,他一生剛正不阿,清正廉節,仁義忠信,後來成為一代名相,列麒麟閣十一功臣。更讓人感喟的是,以他為起點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蘭陵蕭氏」,福祚綿延數百年,後世子孫到了南朝更是兩度稱帝,出了梁武帝蕭衍這等人物,宰相數以十記,奇書《金瓶梅》的作者也不得不化用其家族名號,留下一個蘭陵笑笑生任憑猜想。
與此類似的還有弘農楊氏,其開創者是東漢宰相楊震。楊震彼時被譽為關西孔子,其行義之事也很令人敬仰。有故舊人為了答謝楊震提攜之恩送他黃金,楊震不受,故人說:天這麼黑,又沒有人知道,怕什麼呢?於是楊震說了句他首創的國民名言: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者?又有人勸他多多購置產業留給子孫,楊震不肯,說: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楊震本人由於性格耿直而死,但其族姓卻享受到了他積善之餘慶,後世子孫開創「四世三公」之先河,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大統一的朝代隋朝,還有滿門忠烈楊家將、楊貴妃、楊修、楊慎、楊萬里等等。
蘇子曰:善惡之報,至於子孫,則其定也久矣。
這就是歷史的蝴蝶效應,但能夠扇動如此翅膀的蝴蝶都有著它們共同的特點。華夏兒女從來都是歷史的忠實繼承者,幾年、幾十年的尺度都難以總結出興衰的真諦。中國的家族大多保留了修家譜的傳統,希望能夠前知五百年,以前人的積善之道為後世榜樣,開創亘古流傳的家風。文革之後,全國大部分家譜、祖訓付之一炬,令人扼腕嘆息。歷史割裂的後果是,人的壽命越來越長但目光卻越來越短,我們不分青紅皂白的給許多特定的群體冠以「X二代」的頭銜,但卻不願躬行蕭望之、楊震之事。在央視的「家風」專訪活動中,大多數人的回答內容樸素、有愛,但畢竟缺乏總結和歷史積澱,少了一分厚重感和堅定的信念。父母以自己混世的經驗對子女的言傳身教,難免導致人漸澆訛。善良的人逐漸倦怠退卻,為惡之人猖狂肆虐。
人的精神和肉體都來自家庭,最終也要回歸於家庭。所以我們如今更有必要體味《易經·坤卦·文言》中的這句「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感受總結出這八個字所需要的歷史縱深和智慧。坤卦至陰,萬物潛行,過渡到下一階段也許需要很艱難努力,但變化都已在孕育之中。
蘇子曰:吾儕小人,朝不及夕,相時射利,遑恤厥德?庶幾僥倖,不種而獲。
難道至此我們仍然看不出事物變化的原理和彼此之間的聯繫嗎,但為什麼不願去躬行蕭望之、楊震之事。難道是擔心回報太久遠而無福享受嗎,可是你不見芸芸眾生仍然在享受先祖留下的餘慶。
— THE END —
灼見
講新知識青年的故事
聚合有穿透力的思想觀點
聚合有愉悅感的藝術作品
微信:penetratingview 今日頭條:灼見
推薦閱讀:
※數字能量之車牌號深度研究(上)數組解析
※深度好文,如何畫禽鳥,一看便知!
※全球最大規模IPO來襲:深度解剖超級獨角獸小米集團發展史
※何為孝?(深度好文)
※健身服務行業深度報告:最燃時尚場景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