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第八三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齋堂 / 檔名:19-12-83 諸位同學,大家好!《感應篇》第三十二節: 【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過去我講《感應篇》編了一個科判,你們有沒有看到過?有沒有?把它找出來印給大家。這兩句經文在此地是講,布施達到真正圓滿的境界,佛家講三輪體空,這是三輪體空的前方便,也是三輪體空的初步落實,是我們可以做得到的。「施恩求報」,這個批註里注得好,「貪心未忘。與人追悔,吝心未化。貪而且吝,君子不為。」儒家講的最低的標準。儒家最高的是聖人,其次是賢人,再其次的是君子。從前人讀書,讀書志在聖賢。讀書人要把自己的境界,最低限度要提到君子這個境界,你讀書才算真正有受用。由此可知,儒家的君子,雖然三毒煩惱沒有斷,他能夠伏得住,我們佛法講伏煩惱,能伏得住。煩惱習氣伏不住,君子以下這是小人,這是我們一定要清楚、要明白的。為什麼讀書?讀書的真正意義、目的何在?儒佛所說的,無非是做個明白人而已。明白事理的人,就稱之為聖賢;懂得分寸的人,這是君子。
所以布施決定不要求果報,佛在經上確實有說,佛門當中布施佛陀、菩薩、阿羅漢,果報不可思議,所謂是「施一得萬報」。其實那個「萬」是形容詞,不是數字,決定不只萬倍的果報。於是許多人把這句話錯會了意思,佛門的生意好做,一本萬利,大家都到佛門裡面來布施、來修福。目的何在?求發財,求陞官,求佛菩薩保佑,全是為了貪心。為了貪心,能不能得果報?實在講,施是因,果報決定有,哪有沒有果報的?不過果報沒有那麼大。 布施這個道理要講起來很深,那要講你是什麼動機?你用的是什麼心?你的動機是純善,你的用心廣大,你的果報就大了。你的動機是為了求自利,心量很窄小,你布施的果報也就小了。佛家講的布施,少施得多的果報,得大的果報,那是說人心清凈,真誠清凈,廣大心修布施,這個布施果報就不可思議。我們同樣的,佛布施一塊錢,我們布施一塊錢,我們布施一塊錢,果報可能就是一塊錢,佛布施那一塊錢,果報不可思議,無量無邊。什麼原因?佛用真心,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怎能比得了?所以佛家講「施一得萬報」,不是假的。但是你要懂得,人家用的是什麼樣的因心,才能得到無比殊勝的果報。 所以我常常教同學,人家問你借錢,你歡歡喜喜借給他,絕對不可以想著他將來還給我。來借,給他的,就是送給他;他還過來很好,不還過來也很好,你就沒煩惱,你這個朋友會交得很厚。你看看多少好朋友,為了借錢財,到後面反目成仇的,歷史上有,我們現前環境上也看到不少。為什麼會成這樣?就是借出去還想還回來,這個錯誤,決定是錯誤。連借都不求還,何況布施?布施要求果報,你的心就不清凈;不清凈,果報小;清凈心,什麼都不求,果報大。我們現在講無私的布施,無條件的布施,這個果報就殊勝了。 你送給人家,附帶很多條件,人家如果是對你的報答,往往這些報都是不如意。現實上的例子,諸位如果細細反省一下,你就能夠觀察到。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大戰期間當中、大戰之後,美國對全世界經濟的援助,有的是借,有的是贈與,對全世界許許多多受災難的戰爭災禍的國家,都採取經濟的援助,布施,但是都是附帶很多很多的條件。結果所受贈的國家,沒有一個不討厭美國人,沒有一個不埋怨美國人。什麼原因?求報。如果美國人要是念《太上感應篇》,要是懂得佛法,他今天的的確確是可以統治全世界,全世界的人對他,沒有不感恩戴德的,沒有不擁護的。為什麼?布施不求報。這是什麼?布施恩德能感動人,他不懂這個道理。你今天有困難,我以錢財幫助你,附帶許許多多條件,你當然會接受。為什麼?接受解決現前的困難,心裡不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果附帶條件太苛刻,怨恨心永遠化解不了。這是沒有智慧,沒有讀聖賢書,不懂這些大道理。 佛家講的統治世間的這些帝王,佛經裡面講最大的是金輪聖王,他統治一四天下,我們今天都被他統治,但是我們自己不知道,我們也沒聽說過。正如同什麼?我們這個國家土地太大了,住在農村裡面,一生也沒有出過門的,他哪裡知道什麼皇帝?什麼總統?他不知道的,他天天過他太平日子,他這個範圍是國家統治的。金輪聖王,佛經告訴我們,他統治的範圍多大?一個單位世界。從前我們認為這個單位世界是個太陽系,他統治太陽系,我們是太陽系的一個小星球。 所以有人講看到飛碟,我聽到有飛碟,我也曾經見過,可能是金輪聖王派人到這兒巡察的。佛經講,為什麼稱他作輪王?他有輪寶,這個輪寶是圓形的輪寶,是他的交通工具,也是他的兵器。像我們現在講的戰鬥機一樣,也是他的交通工具,他的輪寶。飛碟是圓形的,不是很像個輪寶嗎?飛行的速度非常快,佛經裡面講,在一天當中,他就能夠飛行巡察整個太陽系,這麼大的範圍是他統轄的,這是我們從前的解釋。要是依據黃念祖老居士的解釋,那個範圍大了。黃念祖老居士的解釋,一個單位世界是我們現在講的銀河系,銀河系的王是金輪聖王。我們在整個銀河系裡面,銀河系現在科學家計算,大大小小星球至少有一百億個,我們這個地球在銀河系裡,還算是個小星球,不大!這是佛講的最大的國王,福報最大的;其次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我們這個世間的國王,都不在數,都算不上的。這個人福報大,無論是人間天上。富是財富,貴是地位,那都是果報。富貴壽考都有因緣的,如果不修因,你怎麼能得到果報?地位愈高的人,聰明智慧超過常人,德行也超過常人。他從哪裡來的?不是天生的,都是受到良好的教育,教出來的。 過去演培法師在世的時候,好象是我第二次到新加坡來的時候,大概是一九七九年,他請我吃飯,問我,他說:「凈空法師,你是贊成民主制度,還是贊成君主制度?」我跟他講我贊成君主制度。他說:「你落伍了。」我說:「我並不落伍。」君主制度的帝王,希望保持他的傳統,希望他那個朝代子子孫孫都能夠維繫下去,他有這個心,所以對於繼承人的培養,可以說用盡心血。因為有好的繼承人,他的政權才能保得住。如果是個敗家子,一定是家破國亡。所以對於繼承人的培養,繼承人的教導,都是請國家第一流,有德行、有學問的人來教導,來教太子;換句話說,他是受最好教育的。這個就太難得了,別人沒有這機會,他有這機會。他只要不被這些「財色名食睡」迷惑顛倒,他統治這個國家,決定不至於到敗亡的地步。 國如是,家也如是。所以從前父母全心全力教導子女,這種現象在民主裡頭已經沒有了。民主裡頭說老實話,責任心絕對比不上從前帝王。民主一任三年、四年,下一任能不能連選到,是未知數。所以我總是覺得,民主比不上君主。尤其是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跟西方不一樣,西方確確實實那個帝王都是獨裁。中國說老實話,你從中國政治制度,可以說是周朝時候就相當健全,漢朝時候那就是確立了。你看看古時候,諸位讀歷史,君權跟相權分得很清楚。君權跟相權那種關係,就像現在公司一樣,君權是董事會,權力機構;相權是辦事的機構,總經理,宰相等於總經理,皇帝好象董事長,權責劃得很清楚。皇帝並不是完全專制,還要聽別人意見,接納別人意見,這都是從小教的。不能接納別人意見,不能夠尊重別人,你這個皇帝位子,一定做不久,一定有人起來取而代之,把你推翻。所以中國的政治制度,非常好! 過去方東美先生至少給我講過十幾次,可是我對這個沒興趣。他叫我讀《周禮》,他說《周禮》是全世界最好的憲法制度,周公制訂的。如果周朝的後代都能夠遵行,不違背,他說可能到今天還是周朝天下。子孫不照這個做,那就沒法子,那就亡國。商殷紂王的敗亡,妲己,女人,寵愛女人;周幽王的敗亡,也是寵愛女人,那個皇帝一寵愛女色,就完了。他不是別的原因,樣樣聽他寵愛人的話,真正忠心謀國的這些大臣,他都不理會,不但不理會,有的時候討厭,還把他殺掉,他怎麼會不亡國?所以諸位要曉得,朝代的滅亡,不是制度的問題,而是末代帝王昏迷,它才會亡。他要能守住祖宗的成法,不會亡。守住聖人的教誨,就能得到天下人,這是心悅誠服。 聖人的教誨,居高位的對天下人布施恩德。你看佛教菩薩,第一個布施;第二個守法,持戒就是守法,守法這個意思深廣無盡;第三個教我們忍辱,要有耐心,要能忍;第四個精進;第五個禪定,禪定就是心裡頭有主張,不輕易被外面境界動搖;末後是智慧。什麼是智慧?不求報是智慧,不追悔是智慧。幫助別人附帶許多條件,沒有智慧。所以唯有高度的智慧,才能真正解決問題。這個批註後面,引《金剛經》上一句話,「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而行布施」,這個境界比這兩句又要高得太多。無所住是完全不住相,真的做到三輪體空。所以經上又說「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這話都是真實話。解決這個世界的紛爭,領導世界,主持這個世界,佛家「六波羅蜜」就行了。
我過去跟諸位講過多少次,你們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海灣戰爭,我們買這些VCD,你們都看過了。問題有沒有解決?不但不能解決,愈搞愈複雜。戰爭要能解決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問題就解決了,不可能再有第二次。第二次世界大戰問題還是解決不了,那還有第三次,後頭還有第四次、第五次、無數次,這就是說明了戰爭不能解決問題。什麼能解決問題?『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問題就能解決。美國人打韓戰,花了一百八十萬億美元,一百八十萬億!這一百八十萬億要拿去布施南北韓,我想問題馬上就解決了。無條件的布施,你布施之後,來調停他們,誰不尊重你?誰不聽你的話?你是好人。越戰花了十倍,一千八百萬億美元,不但不能解決問題,永遠結冤讎,冤冤相報沒完沒了,誰願意幹這種事情?這一千八百萬億送給越南,我相信越南人看到美國人都喊老祖宗,大恩人!所以我們冷靜想想,無私、無條件幫助別人,真正是為別人利益著想,才能解決問題。 今天這個世界紛爭解決不了,為什麼?任何人他考慮問題,第一個觀念,對我有沒有利。我們常常在報紙上看到,美國人處理問題的時候,跟外面交涉的時候,符不符合美國的利益?這一念就解決不了問題,問題結症在此地。無論用什麼手段,都解決不了問題。解決問題,聖賢教誨說,你要考慮到為他的利益,符不符合他們的利益?符不符合大眾的利益?不要把符合我的利益擺前面,我的利益是自私自利,你怎麼能服人?念念想到他的利益,社會大眾的利益,把自己的利益拋棄掉,給諸位說,自己真正得最殊勝的利益。於是我們就明白過來了,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是聖賢的教誨。 我們中國人講話,現在真的是人微言輕,沒有人相信。英國人湯恩比說話人家就相信,他說的話很好,一點都沒錯,真正能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只有大乘佛法跟孔孟學說,這他指出來的。大乘佛法是什麼?孔孟學說又是什麼?到哪裡去找?現在找孔孟的書不難,找大乘佛法也不難,找到之後不懂。佛家常講「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找到了看不懂,或者把意思看錯了、曲解了,還是不能解決問題。所以總結這是一個教育的問題,要解決教育問題,頭一個是師資問題,如何來培養師資?今天這個世間第一等的大功德是培養師資。諸位一定要明了,今天亡國滅種不怕,小事!道統斷絕是大事,佛家講的是「法身慧命」,這個不能斷;這個斷了的時候,這個世間人苦難無邊,道統不能斷。能有一、兩個人,續佛的慧根,一切眾生就有得救的希望,就有一線光明。 這個機會也不是容易遇到,我們遇到了要珍惜。綿延諸佛菩薩聖賢的道統,要擔負起這個使命,這個使命是世間第一等偉大的使命。你能不能做這個工作?那就在你發心。你真正要發心,一定要具足清涼大師所說的「信解行證」,這四個字統統具足,你都能夠做到,你就能承擔這個使命。無論你現在過的是什麼生活,無論你是在什麼樣的工作崗位,都做得到。貧窮淪落到乞丐,也能做得到;乞丐裡頭也有佛,也有菩薩,也有聖賢。問題就是你有沒有這個心?你肯不肯去做?還是我們現在講經那個題目│「學為人師,行為世范」,自己總想想,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能不能為別人做好樣子?果然能夠為一切眾生做好榜樣,你就是聖,你就是賢,你就是佛、就是菩薩。這些話我們講得很多很多,諸位一定要細心去參究。 聖人他的心行與性德相應,「性德」是什麼?性德是真誠、清凈、平等,決定沒有高下。你們曾經有幾個同學,跟到我參觀澳洲雪梨的一個電視公司、廣播公司,總經理來接待我們,告訴我他們這個公司,從總經理到下面員工,一直到清理衛生的工人,他說我們都是第一,都是平等。我們因為去的時候,正好清潔工人拿著清潔工具在那邊掃地,他第一,他掃得很乾凈,第一;櫃檯裡面站的服務員,接待些顧客親切,辦事認真負責,第一;作經理的,第一;我們公司個個都第一,這是對的。所以總經理進了門的時候,正在掃地的時候,親切打招呼,彼此打招呼。為什麼?個個第一,沒有第二的,這個公司叫第一公司。每個人把每個人自己本份工作做得盡心儘力做好了,他是第一。人人都第一,每一份工作都是第一,這個公司才真正叫第一公司。所以我們帶一些佛法贈送他們,他們很容易接受,佛的教誨,跟他所想的、所做的相應。 職務上有階級,人格上平等的。階級是職務不一樣,人與人之間平等,沒有兩樣。階級有沒有?有。平等有沒有?有。正是《華嚴經》上講的,「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就是階級,有董事長、有總經理,有科長、科員,一直下來員工有階級,這是行布。但是他有平等,無論在什麼場所當中,你看到他們都是平等親切的。所以職務有高下,職務並不妨礙平等,平等沒有妨礙職務。我到那裡去看,沒有想到《華嚴經》居然在他們公司里落實了,我很佩服,非常讚歎。這種精神、理念,我那天還希望他能夠推廣,推廣到每一個政府的機構、私人的機構。能推廣,澳洲是第一,這世界第一。所以你一進去的時候,一個祥和的氣氛,團結的氣氛,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這是他們總經理領導有方,這是智慧。智慧真正落實在生活里,落實在工作里,值得人讚歎。我們居士林、凈宗學會也在做,一般看起來還算不錯,實際上做得不夠,還要認真,還要努力。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八四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齋堂 / 檔名:19-12-84 諸位同學,大家好!昨天講到: 【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施恩』兩個字要注意,是布施恩德。與人為善,我們講席當中常講,總是要存一個純善的心,純善的念頭,念念為別人著想,這是布施恩德。布施恩德是他的想法、是他的說法,如果我們自己還要有一念布施恩德的心,就錯了。錯在哪裡?我們著相了,著相就不圓滿,著相是三界六道裡面的善因,與性德不相應。這個道理很深很廣,學佛的人不能不知道,你不知道,你的清凈心得不到。諸位要曉得,清凈心才是真善,是大善。 昨天我們參加回教的表揚偉大母親大會,我們不知道這個場合里居然是冠蓋雲集,有三個部長,新加坡的前總統參加了,即將選舉的總統候選人納丹先生也參加了,還有各國大使館的一些使節,我們在貴賓室裡面聊天。他們看到我都很歡喜,問我,他說看起來我很年輕,問我的年齡,然後你是怎麼保養?我就告訴他,「清心寡欲」。清心寡欲不是不做事,什麼事都做,很熱心的做,很認真努力在做,做了怎麼樣?不著相。刻意去做,做得念念不忘,這個不行。我講清心寡欲,講放下分別執著,他們聽了都懂;難!不容易做到。 實在講有什麼難的?難在沒有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真相,難在這個地方。所以世尊當年在世時,四十九年天天為我們開示,無非就是說明這個事實。事實明白了,不難!事實是什麼?能得、所得都不可得,佛家常講「萬法皆空」,你還會打妄想嗎?袁了凡先生明白了,他明白還不是這個甚深的道理,他明白不過是因果報應的道理,這是事上的事相,「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這一生當中,功名富貴,夭壽貧賤,都是過去生中所修的,這一生中感得的果報,絲毫不爽。這是事相上很粗淺的真相,他明白了,明白之後他就如如不動。妄想分別執著雖然沒有斷,輕了,比一般人就輕了很多很多。他跟雲谷禪師在禪堂裡面坐了三天三夜,不打一個妄想。什麼原因?明白了,「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放下了。這還不是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的人,心才真正清凈。 了凡先生遇到雲谷禪師之後,雲谷給他開示,他發心讀書求取功名,改造自己的命運,世間人的好榜樣,六道眾生的好榜樣,不是學佛。雖不是學佛,它是學佛的好基礎,學佛確實從這個基礎上建立的,這是不可否認的。佛法是出世間大善,大善一定建立在小善的基礎上,這個道理現在懂得的人少了。古時候懂得的人多,未必能做到。為什麼做不到?這兩個原因:第一個懂得不夠徹底,第二個煩惱習氣放不下,禁不起名聞利養的誘惑,原因在此地。 我們明白了,明白之後要曉得怎麼作法,要依照佛的教誨,決定不錯。以善心善行幫助別人,人家欺騙我們,我們還是要以善心善行待人,決不能因為人家欺騙,我就迴避,我就不要理他,那我們還是起心動念,我們還是落在分別執著上。人家是誠意對我,還是欺騙我,我們不能不知道,不知道是糊塗。樣樣清楚,一點都不糊塗,以真誠心待人,這是佛菩薩,菩薩行,這是真正的施恩。施恩,自己還沒有施恩的念頭,哪裡會求回報?幫助別人,成就別人,布施供養別人,決定沒有後悔的意思。 昨天說過了,有求報的念頭,貪心沒斷,布施沒有圓滿。布施波羅蜜,你有布施,沒有波羅蜜。你給人以後又後悔,你的慳吝心還有,吝嗇沒化掉,這是三毒第一個,貪煩惱不能斷。佛用布施這個方法,幫助我們拔除慳貪。如果你有求報的心,有後悔的心,慳貪煩惱不能拔除,有布施,不能稱為布施波羅蜜。菩薩是修布施波羅蜜,我們凡夫修布施而已,達不到波羅蜜。可是不修布施波羅蜜,我們決定不能超越六道,決定不能斷煩惱,不能開智慧。智慧是本有的,一切眾生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智慧何以不開?就是被這些煩惱蓋覆住了,所以智慧不能現前。佛教給我們,把煩惱除掉,智慧就現前。煩惱最嚴重的就是慳貪,這兩句話是教給我們,要很認真、很努力去學。 我們無始劫來煩惱習氣很重,求報後悔的念頭常有。你們也許聽我講過,簡豐文在台北杭州南路那個講堂送給我,以後他很坦白的告訴我,他後悔了一年半,常常半夜睡覺醒過來,為什麼這麼多錢丟掉了?一年半之後,天天聽經,逐漸明白了,才不後悔,不容易!所以這個現象是正常的,你如果沒有這個現象,那你的善根福德不是平常人能比的。肯布施,已經就不容易了;求報後悔,是很平常的現象。但是我們要曉得,如果還有這個念頭,煩惱沒斷盡,智慧不能現前,要常常想到這個事實,貪瞋痴慢、是非人我都放下了,你的心地才清凈,清凈心生智慧。然後你就曉得,是非人我、貪瞋痴慢生煩惱,不生智慧。我們要想開智慧,這兩句話就太好了!要常常去做施恩的事情,常常去做幫助人的事情,以智慧幫助人,以勞力幫助人,以財力幫助人,統統都要舍。 財,諸位曉得愈舍愈多,不是舍了就沒有了,愈舍愈多。舍是因,那個愈多是果,修因哪有不得果報的道理?但是不可以有求果報的念頭,為什麼?求果報念頭是貪心,果報現前那是真理,因果一定相應。然後你就曉得,布施我們的體力,你的身體愈健康;布施你的智慧,你常常有好的念頭、好的思想、好的主意,幫助別人解除危難,你修這個因,長智慧。佛的智慧為什麼那麼大?佛天天講經說法,布施好主意,教人破迷開悟,所以智慧就那麼大。我們自己有一點好的東西,很吝嗇,唯恐別人學去了,你哪裡會有智慧? 所以很多人送一些書,法師的著作送給我,你曉得我第一眼看的是什麼?我看它後頭的版權頁,它上面印的「版權所有,翻印必究」,我這書關起來不看。為什麼?心量太小了,他能寫出什麼好東西,糟蹋我的時間。心量太小了,沒有智慧,自己有一點好東西,把自己的權利抓得緊緊的,什麼智慧財產權,他哪有智慧?真正有智慧的人萬緣放下,版權也放下了,不要了,這個人有智慧。我看書的原則,這樣就可以不浪費時間。所以要學佛菩薩熱心幫助人,要真正做到不希求果報、不後悔,一定要深入經藏。理事都要透徹,一定要落實在生活上,認真努力去做。 批註裡面有幾句話說得非常好,他舉佛經上說,人以財幫助別人,這是舉一個例子。內不見有能施之我,把我忘掉了,外面也沒有牽掛著接受我布施的那個人,中間也把你布施的物忘掉了,這叫「三輪體空」。諸佛菩薩無不是這樣幫助人,以財施、以法施、以無畏施,心地永遠是清凈平等,施小得大福報。比喻裡面講一斗米,布施一斗米,得無量無邊的福報,這真的,一點不假。為什麼?稱性。他得無量無邊的福報,他是把性德開顯了,是這麼個道理。一文錢的施捨,能夠消千劫的災難,這話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我們今天修福,得到的果報很小,也沒辦法消災免難,原因在哪裡?心不清凈,布施得再多,與性德依舊是隔了一層,所以依舊要在六道裡頭過苦日子。也就是我們求報的念頭,求果報的念頭存在,所以怎麼修跟佛菩薩比,都有很大的差距。
尤其是追悔,這是一個大關鍵。如果做惡事後悔,那個好!那個惡念漸漸的會止住。如果做善事後悔,善念這個根就斷掉,以後再不會修善了。現在世間人修善,是不是真心修善?決定後頭有果報,他看準了,好象賭博他下這個注,有的時候也看錯了,不是以清凈心,不是以真正善心,無一不是自私自利,與自己有利益的,這個事情要多做。佛菩薩所做的善事,裡面決定沒有自己的利益,所以他心清凈,他生智慧,他有大福德,無量無邊的福德。我們今天不但是自己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講給別人聽,還要自己真正做給別人看。講給別人聽,做給別人看,目的何在?決沒有自己的目的,希望別人好,希望社會好,希望大家和睦生活,自己還是一塵不染,還是清凈無為,這是佛弟子,這個人真正學佛。如果幫助人又後悔,倒不如不幫助人。為什麼?怕自己的善根從此被斷掉了。 小注裡面有比喻,也有說法,說得好。第二段裡面,他講布施有三:有法施、有財施、有心施,這跟我們普通平常講的有一點差別。平常我們講: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講的最多的。「心施」是什麼心?真心。真心怎麼布施?教別人也了解有真心,他的真心也能夠因你教化演說而有所啟發,他的真心露出來了,這是心施,這最難最難!但是功德是無有邊際,無有止盡的。這個只有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他們才做到。但是它批註裡面講得淺,淺是什麼?自己沒有能力布施,但是有這個心,諺語所謂「心有餘而力不足」。不是沒有心,常存此心,這是心施淺的意思,常常有布施的心,常常有幫助別人的願望,但是自己沒有能力。這個心永遠不失掉,好!這是心施的淺義,我們可以著手。 可是在我們今天生活環境當中,只要把自己本份的工作認真去做,就是心施。我們出家了,出家乾的什麼?這個行業本份工作是什麼?為人演說。「演」是表演,我們生活是表演。「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這是表演,師是表率,范是模範,我們的生活是一切眾生生活的模範。我們穿衣是一切人穿衣的模範,衣服要乾淨、要整齊,破沒有關係,破可以補一補,一定要清潔、要整齊。吃飯是吃飯的模範,吃飯要有個規矩、有個樣子,想想我吃飯這個樣子,能給別人做模範嗎?這就是佛法。佛法是生活教育,點點滴滴都要做眾生的好榜樣,我們有沒有做到?「說」是給眾生說明,人家看到這個樣子,要向你來請教,你給他解釋、給他說明。他看到了,他相信;他聽到了,他明白了。明白是解,他有信有解,他也會效法,他也會學。 佛法不是只說不行,佛法是解行相應,解行並重。在大乘經裡面,把行擺在第一,解擺在第二。凈土就是這個樣子,觀音菩薩擺在第一,大勢至菩薩擺在第二;觀音代表行,大勢至代表解。《華嚴經》裡面,普賢代表行,排在第一位,文殊代表解,排在第二位。解行是一樁事情,特別著重在行門,說到一定要做到,我們才會得到真正的受用。這個真正受用是法喜充滿,這個喜悅不是外面的刺激。現在世間人享樂是什麼?是享受五欲六塵刺激的樂,那個樂是從外面來的,就好象吃興奮劑、打嗎啡,那種樂,那不是真樂。佛法裡面講樂,是內心裡像泉水一樣往外噴,這是真樂,這叫法喜充滿。我們沒有得到,為什麼沒有得到?沒有做到。 把佛的教誨落實到生活上,生活裡面產生的喜悅,這是真樂,這個樂不是從外面來的;而且給諸位說,這個樂是人生最殊勝的滋養。世間人也有人懂得,所謂是「人逢喜事精神爽」,精神就來了,所以佛菩薩永遠是不疲不厭。不疲倦、不厭煩,什麼道理?喜悅。我們做事情,為什麼常常疲倦、厭煩?沒有喜悅。我們在佛法修學上,法喜得不到,怎麼可能有進步?如果你得到法喜之後,你確實有長足的進步,你不會退轉;沒有得到法喜,很容易退轉。 法喜一定是在解行並重之下,你才能夠得到,偏在一邊得不到,有解無行得不到,有行無解也得不到。清涼在《華嚴經》批註里說,「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都得不到法喜,法喜一定要解行相應。禪宗裡面講的定慧等學,這裡面你就得到法喜。定慧不均等得不到,解行不均等得不到,一定要均等,這裡面才能產生。這兩句是講行,希望我們要留意,要認真去體會、去思惟,努力去做,一定要落實在生活上。 我們今天施恩與人,決定是以佛法,以佛法為主,我們不以財。到以後你接受人布施,這是財來了;來了立刻轉手就要施出去,決定不能留。你留了就有弊病,流弊就生了。為什麼?煩惱就起來了,會增長貪瞋痴慢,所以要放下、要舍掉,決定不要讓煩惱增長,要讓自己的智慧增長。記住,唯有智慧才能解決問題,解決六道的問題,解決生死的問題,解決一切世出世間的問題,要真智慧。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八五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齋堂 / 檔名:19-12-85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第三十三段:
【所謂善人。】 這一段只有一句,四個字。從這個地方起,到「神仙可冀」,是說的善人,到三十五。從三十三到三十五,文字不長,都是講的善報,種善因一定得善果。善人的福報不但是很大,而且是決定不爽。古今中外歷史上我們看到,在現前社會只要留意的觀察,也能夠看得很清楚,所以因緣果報,絲毫不爽。善報如是,惡報亦如是,只要仔細去觀察,佛家所謂的「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時辰未到,它也有道理,過去生中余福余惡。這一生行善沒有得到善果,是過去生中惡業太多,所以所受的惡報沒有受盡,善報不能現前,這是為什麼修善,而沒有得到善果。造惡還享福,是過去生中他積的福多,積的善多,他善的余福沒有報盡,這一生做的惡,他的余福享盡了,惡報就現前,是這麼一個道理。粗心大意的人,他只看眼前,所以有時候產生錯誤的想法│做惡的人享福,行善的人受苦,於是他斷惡修善的念頭就沒有了。這是錯誤的看法,錯誤的想法。 批註裡面有幾句話說得很好,給我們說出一個總原則。什麼叫善?他說「善人之實,始於是非不謬,則智勇兼盡;終於人我兩忘,則仁恕兼行」,這兩句話說得好,把世間善跟出世間善都說到了。所以《感應篇》的文字是道教,批註有儒家、有道家、有佛家,都揉合在一起,非常的難得,古聖先賢的教誨盡在其中。孔老夫子一生最憂慮的一樁事情,就是「學不講,過不改」。從夫子的憂慮,我們就能夠省察到,聖人何以能稱之為聖人?佛菩薩為什麼能夠修成佛菩薩?夫子這兩樁事情,我們要是搞清楚、搞明白,這個答案你就找到了。一個是講學,一個是改過。講學是解門,改過是行門,解行相應,定慧等學,這才能夠成為大聖大賢,佛家講的超凡入聖。孔老夫子一生講學、改過,天天都在改過。釋迦牟尼佛亦復如是,四十九年每天講學、每天改過,勸人改過,這是我們要學的。 這裡頭的意思非常深、非常廣,凡夫之人不知道自己有過失。我們想想大乘佛法裡面,到等覺菩薩還在那裡改過,我們要問等覺菩薩有什麼過失?他一品生相無明沒破,就是他的過失。等覺菩薩尚且如此,我們哪裡沒有過失!所以你能夠發現你的過失,你就覺悟了。把過失改過來,這叫真正修行,這就是善人。批註裡面講「善人之實」,實是實質,怎樣才能稱為善人?「始於是非不謬」,這講開始最低的水平,他有能力辨別是非,他有能力辨別邪正,他能夠破邪行正。所以「智勇兼盡」,智是能辨別,勇是有取捨,取善舍惡,這是善人。「終」是講到高境界,高境界是佛家講的「人我兩忘」,《金剛經》上講的「破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大慈悲心流露出來,這就是大善人。 從他這個標準上來講,大善人是佛菩薩,小善人是世間的賢君子。這一句話我們要特別重視,為什麼?佛在經論上講得太多,經上常講「善男子、善女人」,你們讀得太多了。我們自己想想,自己的心行,符不符合佛在經典裡面講的標準?我們在研究經教的時候,曾經跟諸位提過,佛家講「善男子、善女人」,也有上中下三品。下品的,也就是說最低限度的善的標準,我們用凈業三福來說,大家好懂,也是佛的意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佛法裡面下品的善男子、善女人;中品的,「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上品的,「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我們想想,我們是哪一品? 佛經上講許許多多殊勝果報,前面都加「善男子、善女人」。我們讀誦修學得不到這個果報,往往懷疑佛經上所講的是勸人的話,不是事實。我們照這樣做了,沒有能兌現,殊不知佛講的他有個底限,底限就是善男子、善女人。我們想想,我們符不符合佛所講的標準?就是此地批註裡頭所說的,我們有沒有能力辨別是非?有沒有能力辨別邪正?這個不能不知道。破四相太難了,不是我們的境界。古人有所謂「謠言止於智者」,智就是有能力辨別,沒有智慧就被人蠱惑,受人欺騙。如果有一點小智慧,人家給我們說這些事情,我們可以調查一下,有沒有這個事實?可不可以相信?有些事情與自己不相干的,可以不必理它;與自己有關係的,我們可以做個調查,這是應當做的。調查之後,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然後我們應當如何處理,自然就有分寸,就會做得非常恰當。經過調查,也就知道造謠生事的動機;有些動機是可以原諒的,有些動機不可以原諒。不可以原諒也原諒他,個人造的業,個人有果報。 批註裡面,下面又說「況其立心用意,待己待人,內而五常百行,外而事物機宜,無一之不盡乎」。這是講善人,他的用心,他的用意,我們前面講過:善心、善意、善行。純一善心,那是真心;純一善意,處事待人接物,這樣才真正能做到「止於至善」。大乘佛法裡面講的菩提心,《觀無量壽佛經》當中所說的「至誠心」,就是善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就是善意。善意落實在生活上,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上,就是善行。善行,總而言之,不外好善好德,不外五戒十善,這是總綱領、總原則。世出世間聖人他們所作所為,自行化他,都離不開這個原則;佛菩薩如是,天地鬼神亦如是。天地鬼神也好善,「天心好善」。四王天、忉利天,諸位都知道,修十善業道所感得的果報。由此可知,天人皆是善人;心行不善,決定不能生天。 鬼畜裡面,惡多善少。可是我們在經上看到,《地藏經》大家念得很多,《地藏經》上告訴我們,地獄道、餓鬼道這些鬼王,都非常善良。心地善良怎麼會墮到鬼道、地獄道?我們一看就了解,菩薩化身在其中,去作鬼王,地獄裡作王,菩薩示現在裡面,教化那些惡業深重的眾生。這就說明,天人善我們相信,鬼王善是佛菩薩在其中。眾生愈是造罪業,愈是遭受苦難,佛菩薩示現就愈多,顯示真慈大悲。所以古人才講「天心好善而惡惡」,不喜歡惡行。人心有善而無惡,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現代的人,似乎我們看起來,有惡而無善,所以現代這個世間會有很大的災難。 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孔老夫子那兩句話:「學不講,過不改」,這個過不改就是道不修;修就是修改。我們想想古時候,我們在書本裡頭看到,古時候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常常在講學,三家村裡面還有個窮秀才在那裡講學,聽眾三個五個、十個八個,常事!都市裡面講學規模就大,幾十個人聽,一、兩百個人聽,從都市到鄉村。我在童年的時候,七、八歲,那個時候我還記得很清楚,我們家鄉講學的風氣就很盛。讀書人多半是借祠堂,那個時候有祠堂,祠堂裡面講學。寺院裡面,出家的法師講經,哪個道場沒有人講經?所以社會安定,人心向善,不造惡業。現在社會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沒有人講學,沒有人講經,孔老夫子的憂慮,是絕對正確的。 今天有很多人看到,居士林這個道場很興旺,它旺在哪裡?講經,天天有人在講經,天天有人在念佛,就這麼興旺起來的。你要懂得這個興旺的道理,你主持道場,請法師來講經,你不就興旺了!李木源居士主持這個道場,請我們這一班人來講經,為我們建講堂,為我們建念佛堂,為我們營造一個講學修學的環境,他做護法,這個道場就是這麼興旺起來的。這個事情,人人都可以做,大善!這是真正的善人善事,這個善人做第一等的善事。我們現在在此地講得還不夠,做得還太少了,我們同學要更認真、更努力。我們學成了,我相信會有許多人來邀請,新加坡道場還很多,沒有人去講。
也有一些人很想請我們去講經,但是有顧忌,顧忌你在那裡講經,把他的信徒帶走,信徒的供養被你拿走,所以不敢請你了,我們要懂得這些因素,消除他們的顧忌。人家請我們去講經,決定不跟他們信徒接觸,講經完了就走,不跟信徒打招呼。信徒供養全部給他們常住,一分錢都不要帶走,他就沒有顧忌了。信徒要皈依,皈依常住的法師,我們講經的人不接受,他就心安無事,他就歡喜請你去講了。可是每一個講經的法師,就收紅包,信徒不但還要人家名字、電話、地址,還要人家送一張照片貼到怕忘記,你說成什麼話!大收皈依弟子,把常住的人嚇死了,下一次再不敢請你。不但不請你,任何人想要講經都拒絕,都不要請了,我見過。所以我們懂得什麼樣的作法,人家沒有顧慮,歡喜你去講經。把講學、改過的風氣,極力的提倡,社會才有救。我們貪圖自己一點點小利,講經的功德沒有了,還惹了一身罪業,把許許多多法師講經的法緣給斷掉了,你說你的罪過重不重?這些都要懂得,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去做。善人是有標準的,我們自己是不是個善人?如果不是善人,不但在佛法修學很困難,很難有成就,就是讀經、聽經、開悟,也受到障礙。好,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八六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齋堂 / 檔名:19-12-86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三十三跟三十四這兩節: 【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 到這裡一段。善人標準很多,最高的標準,那是大聖大賢。往生經裡面所講的「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佛說這句話,不是隨便說的,確確實實給我們立下了標準,這個標準就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的凈業三福。這三條總共十一句都做到,那就是上善;如果做到前面兩條,後面一條沒有做到,那是中善;只能做到第一條,第二條、第三條沒有做到,是下善。可是第一條做到的人就不多,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為什麼?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是善人。 第一條裡面有四句話,第一個是孝養父母,第二句是奉事師長,第三句是慈心不殺,第四句是修十善業。我們這個四句有沒有做到?這四句做不到,說老實話,念佛怎麼樣去念,日夜不間斷,古人所講的,你念到如同銅牆鐵壁,還是不能往生。為什麼?你不是善人,人家那個地方是善人俱會一處;不但是善人,上善俱會一處。你怎麼能去得了?《無量壽經》上跟我們談的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這一句在哪裡?三福第三條的頭一句,「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上善!所以發菩提心,這個人就是上善之人。 什麼叫菩提心?菩提心是真正覺悟的心。菩提是梵語,意思是覺悟,真正覺悟了。覺悟的是什麼?《金剛經》上所說的,就是覺悟的標準;真正覺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果諸位真正對這句話覺悟了,你什麼都放下了,還有什麼放不下的?虛妄的,沒有一樣放不下。放下就不是凡夫,大聖!徹底放下了。我們這一句經文念得很熟,其中的道理沒有參透,我們沒放下,這就是沒有覺悟。佛用比喻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真相,「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教給我們「應作如是觀」。這樣的看法,是諸佛如來的看法,是最真實的看法,一點都沒有看錯。果然把一切法看清楚、看明白,你還會有憂慮,還會有煩惱嗎?你心裡頭還有牽掛嗎?沒有,什麼都沒有了。那真是惠能法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為什麼能夠做得到?他對於佛講的兩句話,真的明白了,這就是菩提心現前,這就是菩提心。 菩提心現前,落實在生活當中,孝養父母才能做得圓滿。什麼叫孝?前面跟諸位說過很多。古人講得好,「孝」這個字,合父母兄弟、妻子兒女為一人,這是孝。它不是分開來的,它是一個整體的,父子兄弟、妻子兒女是一個整體。我們看起來沒錯,說的是有幾分像了,小孝。你看看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他們合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為一體,這個孝才圓滿。如果我們對於父母兄弟、妻子兒女,你是你、我是我,大不孝!怎麼能做得到?這一個字什麼意思都不懂,你怎麼落實?諸佛如來、諸大菩薩,他們當然是這裡所講的『人皆敬之,天道佑之』。那個天道是天神,保佑他,護衛他。他合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為一體,所以才有這樣的感應,那才叫真正的善人。我們自己想想,什麼時候能達到這個水平? 在理上講,那一念之間,只要你把念頭轉過來,你就轉凡成聖,就轉迷成悟。念頭轉不過來,永遠淪落在生死凡夫;念頭轉過來了,就超凡入聖。從哪裡轉起?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轉過來。這個東西害得我們,無量劫來生生世世搞六道輪迴,與一切眾生結下無量無邊的恩怨債務,能還得清?不可能的。這個恩怨債務,只有一世一世的往上增加,決定消除不了。諸位想想,是不是這種情形?好在佛把這個事實真相給我們說明了,這一些恩怨債務,就同暗影一樣,雖然生生世世在累積、在增加,總是一片黑暗,一盞燈就把它照破。所謂是千年暗室,這一盞燈就能把它破除。這是說什麼?回頭,回頭就沒有了,墮落在裡面就酬償無有盡期。可貴的是在回頭,佛對我們的恩德,就在此地。不是佛的教誨,我們哪裡知道這些事實真相?怎麼會知道回頭?這是佛對於我們的大恩大德,回過頭來,這才叫真的善人。
於是我們知道,我們自己有無量無邊的罪過,這個哪裡是假的?我自己有無量無邊的罪過,一切眾生也有無量無邊罪過,跟我沒有兩樣。我能夠原諒自己,能夠饒恕自己,為什麼不能夠原諒別人,饒恕別人?古人教人教得好,教我們以恕己之心恕人,跟別人的冤結就能化解;以責備別人的心來責備自己,才能改過自新。教得好!我們要能記住,要能夠依教奉行。 孝養父母,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把父母擴大到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皆是我父母,一切眾生皆是諸佛如來,孝養、奉事就達到虛空法界,這個善行才圓滿。佛做到了,法身菩薩做到了,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在作祟,害得我們做不到,害得我們永遠在作惡人。以佛法裡面那個善人的標準,我們邊都沾不上,這是佛法的難處。 可是這種難處,不是不能克服的,在自己有決心、有毅力、有智慧,你就能克服。智慧是了解事實真相,決心毅力克服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境界就能提升,大幅度的去提升。我們今天雖然講是發心了、學佛了,要幫助眾生,其實是有這麼個念頭,這個念頭非常非常薄弱;換句話說,沒有把眾生看在眼裡。自己看得很重,看自己總是百分之九十九,眾生只佔百分之一,沒有替別人著想,沒有念頭真正幫助別人,所以智慧不開。別人沒有過,過都在自己。 真正要修善,佛法教學三個階段,斷惡修善,善惡最低的標準,就是十惡業、十善業,最低的標準,還沒有達到五戒。佛教化眾生,我們最低的標準,有沒有做到?這一門課程真正做好了,學習圓滿了,才從這裡提升到五戒,提升到十戒。諸位如果能想到這個地方,我們怎麼能不慚愧?受戒,受的什麼戒?世間人的十善都做不到,還有什麼戒! 現在大家在一起混日子,沒有認真在干,真正認真干,決定不可以好高騖遠。你出家,人家叫你一聲師父,這一聲師父,就把你送到阿鼻地獄去了。為什麼?你是不是個師父?你配不配做個師父?師父,最起碼的五戒十善要做到,做到十善,還做不到五戒,還不能稱師父。這是我們把標準降低到不能再低了,比佛的標準還低。佛的標準叫你小師,小師是什麼?沙彌。試問問,《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你有沒做到?你做到了,小師。人家稱呼你,名實不相符,你就要墮落。這好稱呼的?還稱大師,那還得了!什麼人能稱大師?法身大士才能稱大師。在我們佛門裡面,諸位看看《高僧傳》,哪個人敢稱大師?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都不敢稱;人家稱大士,不敢稱大師。誰稱大師?只有佛稱大師。這個名稱敢隨便稱的?你不是佛,人家稱你大師,那你就冒充佛,冒充佛還得了!你走在外面冒充總統,馬上人家抓去就坐牢去了,判罪去了。你冒充佛還得了? 所以我們總要明了,學佛就是學一個明白人,不要學成個糊塗人。人老實,依舊還得到許多人尊敬,為什麼?尊敬你是個老實人,你是個本份人。老實、本份,決定不能狂妄,不能虛偽,不能夠驕慢。認真努力向佛學習,一定要斷習氣,習氣煩惱太重太重。最不好的習氣,就是喜歡打聽別人的事情,一腦袋的是非人我,這是最不好的習氣,最容易造業。如果是做破壞三寶的,那個罪業就重了。《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裡面佛講的,都在阿鼻地獄。為什麼要造業?有這一張口,為什麼不多勸人做好事?為什麼要說人家的過失?要造無量無邊的罪業?一個人聰明糊塗,在這個地方非常明顯暴露出來了;善人惡人也在這個地方辨別出來。 讀經講學無非是明理,世出世間第一大善事,就是講學。孔老夫子一生講學,釋迦牟尼佛一生講學,他們自己教人就是兩樁事情,一個是講學,一個是改過。學之不講,有過不能改,孔老夫子一生憂慮的就這兩樁事情。學之不講,你學了就要講,你懂得這個意思嗎?學了就要講,多多的講給別人聽,到處勸勉別人;有過就要改。你學了不肯講,就是你最大的過失。我沒有機會講?你今天從早到晚,你沒有遇到一個人?遇到一個人,就對著一個人講;遇到兩個人,就對兩個人講;實在遇不到,像生公一樣,對石頭講。喜歡講,喜歡度眾生,喜歡幫助別人。要知道,勸別人也勸自己。勸的遍數多了,時間久了,潛移默化,不知不覺當中,自己起了變化,自己真的省悟過來。可見得講學的效果是多麼大!怎麼能不講? 現在實在講比過去方便多了,你買個錄音機,買個錄象機,沒有人講,對著它講。講完之後,再放開來的時候,你再聽聽它的;你講給它聽,它再講給你聽。這在現代這個時代,利用高科技修學。規過勸善,我們用這種方法來幫助自己,有機會要幫助別人,決定不能把機會放過。我知道多少講多少,不知道的不講,這免得講錯了。知道的就應當要講,有疑惑的一定要問,向別人請教,多聽聽別人的開導。不同的意見,要有智慧能力去辨別,要有廣大的心量包容,我們才能開智慧,在道業上才會有進步。 後面這幾句都好懂,就不必多說。「人皆敬之」,這是顯而易見的。像孔老夫子、釋迦牟尼佛、諸菩薩們,幾千年之前的人,現在人提到還是尊敬。「天道佑之」,天神保佑他。『福祿隨之』,真正心善、意善、行善,沒有福報;沒有福報你也得福報。福從哪裡來?福從善來的,善的感應就是福祿。『眾邪遠之』,邪是指妖魔鬼怪,自然他就離開你。『神靈衛之』,護法神保護你。這是講果德,你一定得到的。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八七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齋堂 / 檔名:19-12-87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接著看《感應篇》,第三十五、三十六這兩節。三十五是: 【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三十六是: 【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 文到這個地方是將善報講完,往下這是惡報,第四個大段。我們過去有一個科判,把這一段文字判作「成所作」,成就自己所做的。『所作必成』,這一句話非常肯定,給我們說明善因善果。這一句話的範圍非常廣大,小注裡頭說「世間無不成之事,天下皆可作之人」,這兩句話說得好。人人都能夠行善,人人都能夠成就他所期望的事業,所謂是「有願必成」。這是古往的聖賢、諸佛菩薩,都是這個說法。 可是我們自己在一生經驗當中,好象要做一樁好事情,困難很多,所謂的是「好事多磨」,這也是事實。這兩種說法,究竟有沒有矛盾?哪一個說法是正確的?我們要仔細去參詳,也就是現在人講仔細去研究。好事多磨是事實,磨從哪裡來的總要知道,魔障要不能克服,好事也不能成就。特別是現代的社會,為什麼?你做一樁好事,決定妨害一些人既得的利益,這些人一定出來障礙,我們常講的嫉妒障礙,這個話意思也很深廣。可是聖人講的話,種善因得善果,善行必定有成就,這個話也是正確的,問題是你發的心純不純?正不正?發心純正,所謂「得道者多助」。魔障決定有,世尊示現成佛還有魔障。菩薩修行證果哪裡有惡意?心地真是純善,還有魔障。我們曉得魔障來自無始劫以來,跟眾生結下的恩怨債務。恩報不盡的,怨也是沒有法子了斷的,債務還不清的,你就曉得恩怨債務的糾纏,這是菩薩成佛還要遭魔障的原因。 我們也是過去生生世世無量劫來,也干這些事情,今天在菩提道上,即使要做利益一切眾生的事業,沒有絲毫的自私自利的念頭,魔障還是不能夠避免。菩薩有智慧,學佛的人就是要學智慧,智慧的起用,怎樣消除魔障?如何轉魔障為助力?這是智慧,這是我們要學世尊的。世尊能夠把魔王,使他轉變為護法,真誠感化人心,我們缺乏的就是這個,沒有誠意。好心,是不錯,是好心,還不夠好,所以還沒有辦法感化眾生心,這是我們要認真、要努力的。 批註底下有幾句話說得好,「惟以實心行善」,這個實心就是真誠心,在佛法裡面講菩提心,儒家講的誠意、正心,以誠意正心行善,「則人事既合天心」。此地講的「天心」,就是佛家講的性德,你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與性德相應。「而天意豈違人願」,這個「天意」是指的天地鬼神,你是真心,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慈悲心,鬼神敬仰,縱然是你的冤親債主,他看到了也佩服、也敬仰,縱然不幫助你,他也不妨害你,這是一定的道理。 實在說,古時候教育跟現在教育不一樣,古時候人懂得這個道理,即使這個人跟我有殺父之仇,不共戴天之仇,一定要報復的。可是這個人今天他為社會做事情,為大眾服務,這個仇現在不能報。為什麼?我們要報仇把他殺掉,眾生就沒有福了,他現在是真正為眾生做事情。等到什麼時候報?等到他工作放下退休的時候報復他,他不為大眾服務的時候,這個時候才報,這是中國的古禮。譬如他現在做個縣市長,做縣市長為一個縣市人民服務,不但不能報仇,還要幫助他,還要成就他。為什麼?為眾生,為社會,不是為他個人,這才叫懂道理。但是現在人沒有受過這個教育,哪裡懂這個道理?不知道障礙這一個人的善行、善舉,是對整個社會一切眾生造成重大的損害,你報仇是對的,這個因果責任你要背。真正有智慧的人,他看得清楚,那個帳他才會算得明白。一般的愚人,他怎麼會懂得?
這些事情,歸根結柢,還是一個教育的問題。所以孔老夫子給我們的啟示,學不可以不講,天天講學,這就是教化眾生。講學,不一定要有一定的場所,也無需要一定的聽眾,隨時隨處,我們今天講的機會教育,佛法講隨緣,隨類現身,隨緣說法,用現在的話來說機會教育。三個人、五個人,無論什麼地方。我在小時候,所看到的老先生講學,多半在哪裡?茶館,多半在茶館,三個、五個朋友在一起喝茶,他在那裡講大道理,旁邊喝茶的人也都在聽,非常有趣味,聽聽他們的談話,長學問、長見識,茶館就是課堂,在農村裡面。不過其它的農村,可能沒有這個現象,我們家鄉文風比較盛,這大家曉得清朝有個桐城派,就出在我們家鄉。所以農村裡面的小朋友都念書,都會寫字,我們以為別的農村也是,聽說其它農村跟我們不一樣,我們的文風很盛。一直到現在,雖然少了,還是有點根底。所以夫子講的這兩句話的意思,我們就有很深的體會。古人這種作法,很值得我們效法,我們應當要向他們學習。 佛家四無礙辯才,末後一個「樂說」,喜歡說,喜歡教人。人家來請教,當然你要教他,人家沒有來請教,菩薩作不請之友。人家不請,你不能拉他來教他,那個不象話。你給你熟人講,讓他在旁邊聽,這就是為他作不請之友。其實眾生的疑慮無量無邊,幾個人懂得向佛請法?我們在經典上看到,向佛請法的人,都是佛菩薩化身示現的。由此可知,世尊也常常作眾生不請之友。這裡頭的深義、密義,這個密不是秘密,深密,我們要有能力去體會。總之,念念希望一切眾生能破迷開悟,啟發他的真實智慧;念念希求一切眾生斷惡修善。破迷開悟是智,斷惡修善是德。佛菩薩、聖賢人在世間,他做的就是這麼一樁事情,除這樁事情之外,他對這個世間確確實實是一無所求,真正徹底做到「與人無爭,於世無求」,這是我們修學真正的好榜樣。 所以我們要真正發菩提心,佛家講菩提心,實際上,儒家也是講菩提心,諸位把儒家跟佛家所講的對一對就明白了。儒家講「誠意」,《觀經》裡面講「至誠心」,你想想,「誠意」跟「至誠心」一樣不一樣?儒家講「正心」,經上講「深心」、「迴向發願心」;儒家講一個,講正心,佛法講兩個。深心是自受用,迴向發願心是他受用,儒只講一個正心,所以世出世間的聖人,都是以菩提心做基礎。正心的自受用就是深心,深心是好善好德,心裡頭沒有絲毫的惡意。迴向發願心,就是《起信論》裡面講的「大慈悲心」,以慈悲心對人。至誠是菩提心之體,深心是菩提心的自受用,迴向發願心是菩提心的他受用。儒家講的簡單,誠意是體,正心是起用,然後才能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平天下,天下一切眾生得到平等,是這個意思。以清凈平等心對一切眾生,這是平天下的意思。這個樣子,這後面這兩句話說,「自然默助,行無不通,作無不成」。我們佛法裡面講諸佛護念,龍天善神幫助你,沒有別的,就是一個誠心。 齊居士給你們講故事,天目山那個道場,有一些鬼住在那裡。那個鬼是什麼鬼?剛從地獄裡頭出來的。諸位要曉得,造作罪業墮地獄,那是經歷很長很長的時間,從地獄出來,也住在那山上。這些鬼神也並不是很善,但是看到她在那裡護持道場,一點私心都沒有,所以這一些鬼神護持她。問她要一個房間,她跟你們講了八號房間。那個八號房間門關起來,一年開一次,只准她一個人進去,別人不可以進去。從地獄出來的一些鬼,住在那個地方修行,這些人也護持道場。所以你心地真誠,為佛法,為眾生,這些鬼神他看得清楚,他幫助你。你不是真正修行,在山上住的時候,他作弄你,你根本在這個山上不能住。你們將來有機會,到山上住住看,考驗考驗,看你們是真的、是假的?你們能不能得到這些鬼神幫助,還是鬼神戲弄你們?他講的許多法師到那個山上想去住,住不了兩、三天自己就下山了。這個事情說明,六道輪迴是真的,天地鬼神幫助人、作弄人,這個事情也是真的,我們自己要知道警惕,要知道發憤向上。 道家所希求的,是希望作神仙,所以末後一句『神仙可冀』。我們學佛的,志不在神仙,也不在生天。學佛的人,志在作佛,只求往生凈土,跟他們所希求的不一樣,但是作佛、作祖、往生,我們的善心善行要超過他。他們這個地方講的,求天仙要立一千三百善,地仙也要立三百善,這給我們說明一個事實,神仙都是善人。心行不善,只有去作鬼,神仙沒有份。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八八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齋堂 / 檔名:19-12-88 諸位同學,大家好!昨天講到《感應篇》善報的最後一段: 【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修道最後的目的是希望成神仙,佛家修行的目的是成佛,儒家的目標是聖賢。總而言之,這都是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說法雖然不一樣,可是修學的願望是極其類似,三教都是教人斷惡修善,修養心性才能夠達到這個境界。而佛法講的尤其微細,因為極其微細的煩惱,不但是不容易斷,實在是很難發現。粗重的煩惱容易發現,說起來我們都能夠理解,微細的我們就沒有辦法理解。像妄心、妄念,佛所講的剎那生滅,這是我們沒有辦法見到的,也沒有辦法體會得到。 神仙沒有出三界;換句話說,他所能伏住的煩惱,就是見思;見思是伏住,並沒有斷。佛經上告訴我們,四禪八定,這都是很高深的定功,不是一般的功夫,在這個境界裡面,能夠見到六道輪迴的狀況。六道裡面,尤其是地獄道,《地藏經》上跟我們說得很好,地獄如果不是菩薩,不是造作罪業的人,決定看不到的。可是有很深定功的人,他在定中能夠見到這個境界,這是我們知道,定中境界突破了時空的維次,所以他能看到六道,能看到過去,能看到未來。 佛法的禪定比這個更深,他所見到的面比這個更廣,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的心行,他都能見到。《楞嚴》上講的「凈極光通達」,凈到極處。實在講,凈到極處就是我們平常講放下,放下到極處。連放下這個念頭也放下了,自性的本能就完全恢復了,斷惡修善、修心養性的效果,圓滿現前了。世間人所求的功名富貴、健康長壽,這是小事,當然可以求得到。諸位在《了凡四訓》裡面就看到,《感應篇》批註裡面,也很多這些例子。 命運的改變,實在講那是果,屬於果上的改變。為什麼果上起了變化?因上起了變化,因果是相應的。因是起心動念,過去不明白這些道理,起心動念惡做,隨順煩惱,所以果報不如意。接受聖賢的教誨,對於這個事情明白了,知道惡念惡行是錯誤的,能夠把它改正過來,這是在因上下功夫。因改過來了,果當然就不一樣;善因善果,惡因惡報,這是事實。在中國三教的聖人,都是這樣教導我們。《感應篇》裡面,引用這故事很多,諸位都可以做參考。 這裡頭有一段,是宋朝李端願問達觀禪師,說「天堂地獄,畢竟是有是無」。這個問題,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是許許多多人有這個問題。尤其是在現代的社會,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太多太多了,也許我們自己將來也會遇到很多人,向我們提出這個問題。這個東西到底是有、還是沒有?達觀是禪師,答覆是禪意,禪的境界。他答得沒有錯,這個意境很高,現在人能夠聽得懂的,我想不多。他的答覆說,「諸佛向無中說有,眼見空花」;他說「太尉就有里尋無」,李端願當時他的爵位是太尉,這個地位很高,作大官。他說你從「有里尋無,手撈水月」。這個答覆,答覆得好! 可是今天有人向我們提這個問題,我們把這兩句話答覆他,肯定他不懂。現在人答覆,我們直截了當告訴他,這個事情肯定是有。為什麼說肯定是有?跟禪師的答覆不一樣,禪師的答覆「非有非無」,那個境界高。為什麼說肯定是有?因為你有心,你有心就有,你無心就無,這是事實真相。有心,這個心是念頭,你有念頭就有,你沒有念頭就沒有。念頭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六道是妄想分別執著變出來的,十法界也是妄想分別變出來的,那裡頭沒有執著。所以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不但六道沒有,十法界也沒有,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這個道理是明白了,我們就曉得,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是理所當然。 利益眾生,是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唯一的一個事業。無論我們是什麼身份,無論是在哪一個工作崗位,總而言之,都是為眾生服務,為社會服務,幫助一切眾生改過遷善,幫助這個社會安定繁榮;否則的話,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但是幫助眾生、幫助社會,方法手段不一樣,千變萬化。《華嚴經》末後五十三參,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我們在經上看到,有善人善行,似乎也看到好象是惡人惡行,那都是菩薩、都是佛,無非是利益社會。這個社會上眾生根性不相等,有些人用善言勸他,他回頭了;有些人善言勸他,根本瞧不起你,用惡劣的方法對待他,他服了。所以佛菩薩遇到善人,他比你還善,善人服了;遇到惡人,他比你還惡,惡人也服了。所以他現的面貌,無論是善、是惡,純一善心。 你們看十一面觀音,那觀音頭上還有頭,那個面貌都不一樣,有的很慈祥,有的很兇惡,菩薩哪有那麼多頭?那是表法的,是告訴你面孔千變萬化,對什麼人是一個什麼面孔。面孔千變萬化,手段千變萬化,心不變;心地真誠、清凈、慈悲、平等,那是永遠不變的,我們要在這裡學,學習。世間人講學會做人,我們佛法講學會作菩薩,才能成就自己。佛菩薩高明之處,無分別當中起分別,分別就是無分別,無執著之中生執著,執著就是不執著,不執著、不分別是他真心流露,分別執著是他幫助眾生的手段,是一不是二。 我們今天的麻煩,是沒有這個智慧,把分別跟不分別,執著與不執著,強烈的分成兩樁事情,不曉得是一樁事情。不但不能利益眾生,對自己也是大不利。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永遠斷不掉。不能夠破除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縱然是斷惡修善、持戒念佛,都是六道裡面的善事,這一點我們不能不明了;六道裡頭的善行。六道裡面的善行,感得的是三善道的果報,我們學佛目標是想作佛、作菩薩,與這個目標相違背了。如何破除這個迷執,這是很困難的事情。如果我們真正發心,要想在這一生當中成就,這個事情不能解決,我們的願望永遠達不到。 要想突破這個關口,唯一的辦法,佛陀教給我們讀誦大乘。可是在讀誦大乘裡面,要具足「信解行證」,你才是真正的讀誦。要信佛在經上的教誨,怎麼樣能生信?你一定要正確的理解,信從解裡面生,解從信裡面得到,解跟信相輔相成。如果要正確的理解,一定要依教奉行,解得一分你就能夠行一分,能夠行一分就能夠解得兩分,所以解跟行也是相輔相成。我們所學到的不能落實,沒有辦法再向上提升了。這個落實,孔夫子講得簡單、講得很好,落實就是「講學、改過」,喜歡給別人講解,天天自己反省改過,這是實學,真正得受用。不肯為人講解,不能改過自新,不但不能契入聖賢人的境界,連聖賢人所講的,你都沒有辦法理解,所以「願解如來真實義」,也不是個容易事情。末後有兩句: 【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 天仙跟地仙,這個批註注得好,他引用《楞嚴經》,《楞嚴經》講十種仙;八仙裡面,漢鍾離他說的仙有五種。這些都可以做我們參考,我們了解道教修學的境界,這也是很好的常識。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八九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齋堂 / 檔名:19-12-89 諸位同學,大家好!《感應篇》善報最後的一段,《彙編》做了一個結論。道教的修行,果報就是成仙,佛法也只有《楞嚴經》上,說到這樁事情。通常佛法裡面都講六道,唯獨《楞嚴》講七趣,就是講七道;六道裡面再加了一個仙道。經上講的十種仙,《彙編》裡面都節錄在這個地方,諸位可以參考,可以看看。而道教本身講仙道,他也有高低層次不同,他最低的是鬼仙,鬼裡頭有仙人;其次的是人仙、地仙、神仙、天仙;最高的講到天仙,到天仙就是我們佛家講的天道。我們看他講的神仙,很像欲界天人,像四王天、忉利天;天仙高的可能達到色界天,這是修行的果報。 儒家希求的是聖人、賢人、君子,佛家希求的是佛、菩薩、羅漢,可見得修行他都有個目標,希望能證聖果。這三教果報高下有不同,修行的功夫有差異,但是若是從斷惡修善、積德累功上來講,都是一致的。由此我們也能夠體會得到,積德累功,斷惡修善,這裡面確確實實功夫有淺深不同、有廣狹不同,所以果報也有很大的差異。佛家能夠達到究竟的果報,就在菩提心。菩提心我們雖然聽得很多,這個名詞很熟悉,可是說到究竟處,我們還是茫然無知,名詞的含義太深太廣了,不是我們思惟想像能達到的。 凡是思惟想像,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都不能超越意識。換句話說,意識是一個界限,是一個範圍,這個界限範圍就是佛經講的十法界,突破十法界,才叫一真法界。我們現在這一關,不容易突破。我們都是意識在做主宰,用意識修行,修到最高,修到最圓滿,也是天台家所講的相似即佛,不是分證位。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是相似即,雖然是不究竟、不圓滿,也不容易證得。天台家講的觀行位,我們通常講功夫得力,觀行位不能出六道,可以生欲界天、色界天,乃至於無色界天,不能出六道。相似這出六道了,不能出十法界。由此可知,修行證果,實實在在不是一樁容易事情。 唯獨專致修學凈土,這是得佛力加持。那我們又要想想,我們憑什麼得佛力加持?在往生經裡面告訴我們,憑善心,憑善行,憑願心,這就能得佛力加持。善心善行一定要符合佛講的標準,佛所說的標準,實際就是凈業三福。我們怎麼曉得?《觀經》裡面,韋提希夫人厭棄這世間,想往生到善處,求釋迦牟尼佛指點她。佛以神力將十方諸佛剎土示現在她面前,就好象我們現在看電視一樣,讓她自己看,看了之後她自己選擇,她選擇西方極樂世界。世尊對她的選擇非常讚歎,這是智慧的選擇。選擇之後,怎樣才能夠生到極樂世界?佛在沒有說往生的方法之前,先說凈業三福。說完之後,佛告訴她,這三條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凈業正因」,這一句話重要,非常非常重要!使我們明了,在佛法裡面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你要想證果,這三條是基礎。不管你學哪個法門,你都要以這三條做基礎,你才能成就,所以是「三世諸佛,凈業正因」。 我們就曉得了,無論修學哪個法門能不能成就,就觀察這個三福你有沒有做到。沒有三福的基礎,修哪個法門,都不能成就;念佛也不能成就,也不能往生。於是我們就知道,三福太重要了,這是佛法修行的根本法。有了這個基礎,深信切願求生,就決定得生。如果沒有這個基礎,這一生縱然念佛,也不能往生;但是佛決不是白念了,會得人天福報。我說人天福報,也一定要與十善業相應,才能得人天。如果念佛心行不善,還是有福報,這福報在鬼道、畜生道裡面去享受。地獄道,縱有福報也沒辦法享受;地獄是決定沒有福。可是你修的福不會失掉,地獄出來之後,得鬼身、或者得畜生身、得人身,福報還會現前。 諸位從齊居士這幾天講的故事,能夠體會得到。她說天目山,有一些從地獄剛剛出來的,那是造五逆十惡罪墮地獄,地獄的時間很長很長,罪受完了出來。出來之後,他們就在鬼道,過去決定與佛法有很深的緣份,所以從地獄出來,作鬼還知道修行,找一個清凈修行的處所。他是附在人身上傳達這個訊息,他說得很有道理,山上固然有不少人,他不敢附身,這個附身對於人身體元氣有很大的損害,所以他一定要找個身體強壯的年輕人。身體不好,體力衰弱的人,他都不找他,他還是有慈悲心,不隨便傷害人。 所以從這些地方,我們很清楚、很明顯的能夠觀察到、體會到,這些事實都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所以齊居士這一次來,真的是佛菩薩叫她來給我們作證,做見證的。與其說她到這個地方來取經、來參學,不如說佛菩薩派她到這兒來給我們做見證,增長我們的信心。希望我們的同參道友,將來有機會到天目山去參學,幫助這個道場,把這個道場恢復。我們曉得這個道場,有佛菩薩住在那裡,有許許多多我們肉眼看不見的人,在那邊修行。甚至於她還透出消息,還有畜生在那邊修行,這山上有護法。由此可知,佛法裡面所說的,不分族類一律平等,鬼也好,畜生也好,只要是真修,都得諸佛護念,護法善神保佑。如果不是真修,心行不正,她說得好,出家的老和尚,八十多歲的老和尚,都被趕下山。 我們聽了,心裏面很明白,也很安慰,只要有諸佛菩薩所在之處,那個地方就是福地,這個地方就是寶藏,不會有大災難,那是中國人的福報。佛菩薩、神仙修行的處所,都是絕佳的聖地。我現在是被虛名所累,行動不便,要不然我聽到了,我一定去上山,會去參學,所以希望同學們要記住,這是個好地方。過去我們也曾經聽說,中國有許許多多殊勝的道場,但是感應靈驗,我們所聞的不多;尤其這樣明顯的感應,我們很少聽說。我們知道,這是佛菩薩示現給我們看的,增長我們的正念,善心善念,勉勵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決定要有成就,使我們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這一段,《彙編》裡面注得雖然不算太多,但是句句都非常精彩,都是取自於佛經,真是經典裡面的精華,希望同學們自己去看看。末後,他舉《萬善同歸集》裡面兩句話,「萬善,是菩薩入道之資糧;眾行,乃諸佛助道之階梯」,這兩句話非常重要。學佛的同學,不能沒有善心,不能沒有善意,善心善意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眾行。心意變成行為,也就是善行。這兩句話,我們換一種說法,善心善意是菩薩修行證果必要的條件;善行,是一切諸佛助道的階梯;階是階級,梯是樓梯,就是不住向上提升的因素。諸佛就是常講的分證即佛,《華嚴經》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分證位佛。雖然成佛了,還有階級,不斷不斷往上提升,善心善行才能幫助你提升,超越四十一個階級,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要靠善行。 善心、善意、善行,我們一定要學習,依照經典的標準,在我們現前的階段,我們的標準就是三福。三福裡面講的十善,講的三皈,講的眾戒、戒律,最後講的菩提心,深信因果,把善心善意善行,全都包括在其中了。一定要順從佛的教誨,要放下自己的成見,把自己分別執著徹底放下,隨順佛的教誨,我們這一生才會有成就,才不會空過。好,今天到這個地方,我們把這一大段介紹過去了。下面從第三十七,這是第四個大段,說的是惡報。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九十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齋堂 / 檔名:19-12-90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感應篇》三十七節: 【苟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 從這一句到四十四: 【剛強不仁。狠戾自用。】 是講的大惡。《感應篇》全文裡面,無非是勸善止惡,勸善的文字少,止惡的文字多,他的用意我們能夠體會得到。正如佛在《地藏經》上所說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百法明門論》裡面,為我們顯示善法只有十一個,惡法有二十六。由此可知,荀子所謂「性惡」,不是沒有道理。這個性,是習性,不是本性;本性,善惡都說不上。所以孔夫子說的性,跟孟子、荀子講的性不一樣。孔子講本性,所以說「性相近」,一切眾生的本性都很接近。而在佛法裡面說的,本性是一不是二,那個意思更深。「習相遠」,孟子、荀子講的性是習性,習性這逐漸逐漸遠離了本性,這相遠是遠離了本性,佛法裡面講迷失了本性,所以習性迷失了本性。 一迷就不曉得回頭,迷而不返,不知道回頭;不回頭,就愈迷愈深。從佛法界、十法界,十法界從佛法界到菩薩、緣覺、聲聞,到六道,一直到三途,愈迷愈深,真的是一世不如一世。這是實實在在的現象,一世不如一世,所以勞累諸佛菩薩,在六道、十法界裡面教化眾生。根性利的,與佛菩薩有緣的,聽到勸告,容易覺悟,肯回頭,這就是所謂的得度。緣份淺的,遇不到佛菩薩,那就沒法子了。遇到佛菩薩,聽佛菩薩的教誨,不能夠深信,不能夠奉行,雖然依舊造業墮落,但是阿賴耶裡面總算種了善根,只是善根薄弱,煩惱習氣強大,善根敵不過煩惱習氣,還是要長劫輪轉。我們這一生遇到佛法,很幸運能夠信受奉行,要知道那是無量劫來,生生世世聞法累積的善根,這一生起作用;起作用就得度。 諸佛菩薩慈悲,所謂「佛氏門中,不舍一人」。昨天李會長告訴我,前兩天有一位老居士,這個老居士六十多歲,常常在我們念佛堂念佛。她也有病,病也很重,告訴李居士她要往生,請李居士替她辦後事。李居士說:「我二十六號要到中國去,那你要往生,一定在這之前,我才能替你辦事。你要是在這時間之後,我就幫不上忙了。」她說好。她講了昨天的日期,昨天是二十號,她說下午五點鐘往生,是前幾天跟他說的。昨天下午五點鐘,一分一秒都不差,她就走了。李居士答應替她辦後事,他說後事辦好之後,二十五號才辦圓滿,二十六號到中國去。 這個事情不只一次,過去也遇到好幾次。不但預知時至,可以提前走,也可以延後走,佛法裡面講的「生死自在」。她可以提前,可以延後,想哪一天走,就哪一天走,這就是生死自在。念佛堂念佛的老太太。諸位要知道,這叫根熟的眾生,她真正成就,她到西方極樂世界作佛去了。所以我也常說,道場殊勝,念佛堂殊勝,殊勝不在人多,真正往生的有多少人,這個叫殊勝。我們看《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他們那一幫人在一塊共修,只有十二個人,十二個人都往生,你說這多殊勝!殊勝要從這個地方看。人多是熱鬧,那是什麼殊勝? 念佛何以能往生?這些道理方法境界,我們現在已經相當清楚了。如理如法的修學,正是古大德所說的「萬修萬人去」,都是事實真相。凡是修行不能去的,是你對這個世間有所留戀,也就所謂是放不下,這才是真正的障礙。我們每天在讀誦大乘,一定要了解這個世間是虛幻的,不是真實,「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無論什麼事情,都不能當真。只有念佛往生,這樁事情是真實的,下定決心,這個人就是無量壽,就是無量光。昨天往生的這位老居士,她沒有往生之前,在念佛堂念佛繞佛的時候,就是無量光壽。往生是活著往生,不是死著往生,這個佛法叫當生成就的佛法,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個臭皮囊不要了、丟掉了。換一個身體,換的身體跟阿彌陀佛一樣,經上給我們講「紫磨真金色身」,相好光明跟佛完全相同,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這才是真的,除這個之外,全是假的。假的,放在心上幹什麼?我們要懂這個道理,要了解這些事實真相。 斷惡修善,是學佛的根本,是往生必須具備的條件。我們在講席當中也特彆強調,凡是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每一個人都是上善之人,必須具備上善的條件。上善,我說過是心善意善行善,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沒有絲毫的惡意,我們具備這種條件念佛才能往生。由此可知,許許多多念佛人,一生念佛最後不能往生,佔大多數。往年我在台中,李炳老常給我講,一萬個念佛人,真正往生的兩、三人而已。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現在這個原因我們曉得了,念佛念得好,也非常勇猛精進,持戒精嚴,依舊不能往生,這個原因是什麼?心善、意善、行善,沒有達到標準。順境裡面還有貪愛,逆境裡頭還有瞋恚,這個不能往生,我們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什麼是惡念,什麼是惡行,尤其要清楚。 惡斷盡了就是善,所以此地講惡報講得多,分量多過善報一倍都不止,幾乎我們從分量上看,講善報分量只有四分之一,講惡報有四分之三。第一句這是總說,『苟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批註里說得很清楚,他說「自此至死亦及之,詳言為惡召禍之事。二句是總攝提綱」,這兩句是總綱。注子裡頭說得好,「動者萌於心,行者見於事」。動就是起心動念,這是噁心,這是惡意;「背理而行」是惡行,跟三善完全相反。「非義而動」,義是義理,這一個字裡面淺深的標準很多。大乘的標準,這個義理就是性德,凡是不合於性德的念頭,這就是意惡、心惡。 性德的標準高,菩薩的標準。我們以《壇經》做比喻來說,惠能大師講「本來無一物」,只要有一物就錯了。所以禪宗念佛一聲,漱口漱三天都漱不幹凈。他說得有沒有道理?有道理。心裡頭本來無一物,哪來的佛?你看看連念佛都是過失,心裡動個念頭,動佛了,都錯了,何況其餘?我們再問,心裡頭什麼都沒有了,一樣也不想了,對不對?不對,還是錯誤。什麼錯誤?你落在無明裡頭。你要真的什麼都不想,你將來到哪裡去?生到無想天,無想天是外道天。所以你說起心動念錯了,不起心不動念也錯了,到底怎麼辦?祖師大德常常到這個關節就不說話了,你自己去參! 佛法的修學,無論是大乘小乘,記住一個總綱領、總原則,定慧等學。有定沒有慧,就墮無明;有慧沒有定,就墮妄想。無明、妄想兩邊都不住,這是定慧等學,也叫福慧雙修。樣樣明了是慧,如如不動是定。如如不動的時候,樣樣明了的時候;樣樣明了的時候,如如不動之時,真功夫!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對他總沒有妨礙,外不著相,內不動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經常講「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寂就是如如不動,惺就是清清楚楚。所以那個生活是生活在定慧之中,跟凡夫完全不一樣。 這個境界高,我們初學決定達不到。達不到,那這個義的標準,我們就往下降,降到最低的標準,我常常勸大家,隨順佛陀教誨,這就是義,是我們現前的程度。我們依《無量壽經》,依《感應篇》,《感應篇》可以依靠的,雖然不是佛經,印祖提倡,他裡面所說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彙編》所批註的,裡頭就有「自凈其意」,那跟諸佛如來所說的沒有兩樣,這是我們應當要依靠,成就我們善心善意善行。所以起心動念,常常想到我這個念頭、我這個思想,佛允不允許?如果佛在經上不允許我這樣想,不允許我起這個念,這個念頭趕快就要放下;佛在經上許可我們起這個念頭,勸勉我們起這個念頭,我們這個念頭一定要起。 凈宗法門,我們今天實實在在講,只有帶業往生,我們才能做到。帶業往生,佛教我們執持名號。所以禪,真的我們連邊都摸不到,那個境界太高了,我們是從有到空,人家是從空到有,我們今天這個方法是從有到空。佛教我們念佛,佛教我們憶佛,憶就是想佛,我們天天想佛,想佛的相好,想佛的光明,想佛的存心,想佛的行誼。想多了,我們漸漸就跟佛相似,發願求生,就能得生。如果違背佛的教誨,違背性德的行為,這是大惡;我們平常講這是過失,《太上感應篇》這個地方講是大惡。這兩句是大惡的根源,「非義而動,背理而行」。這兩句話聽起來還挺溫和的,責備我們的意思太深太深,我們要能夠體會得到。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這兩句,實在講,還有重要的意思,我們明天再接著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