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這一刀!砍在中興身上,卻痛在每個醫生心裡

誰也不曾料到,在中美貿易戰逐漸呈現緩和時,美國會突然來這麼一手,驟然對中興通訊「釜底抽薪」,而且讓這個中國標杆型的高新技術企業遭受「一劍封喉」的重創。關於國內「芯痛」的討論就此展開。

中興通訊遭受制裁後面臨的困境,暴露了國內大多行業大而不強、富而不立的短板,值得我們每個中國人深思。具體到醫療行業,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醫療水平得到了快速發展和提升,部分一線城市或者個別大型醫院的醫療水平已經能和歐美髮達國家相提並論,甚至互相媲美。但成績要看到,問題更不能迴避。

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國內這種醫療水平的快速發展,很大程度是建立在大型設備的購買、新型器械的購置、創新藥物的引進、治療觀念的移植基礎之上的。我們使用的所謂的先進的監護儀、呼吸機、影像設備、成像系統、手術器械、甚至手術燈、手術床等器械設備絕大部分都依賴進口;臨床上需求迫切的新型抗生素、抗癌藥、靶向葯、免疫葯等藥品藥物絕大部分也都是來自國外,自主研發、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可謂是鳳毛麟角。

作為有愛國情懷的臨床醫生,我相信每一個人都願意支持國產。只是醫療無小事,產品質量不過關,用在病人身上就是置病人於險境,就是拿病人的生命當兒戲。誰不想支持國產?誰不想為病人節約費用?只是價廉絕不能以犧牲質量為前提,這是治病救命,不是交易買賣,一旦出問題,就是一條鮮活的生命啊。

曾經有一位消化內鏡醫生告訴我:我們也想用國產的鏡子,但粗糙得真的是沒法用啊。日本的鏡子能精細到什麼程度呢?它能精細到讓你看了後噁心的地步。這位專家還說:我就納悶了,我們連神舟載人飛船都造出來了,為什麼就不能造出一個像樣的鏡子呢?

因為國產醫藥產品質量問題吃暗虧、甚至惹上糾紛、官司的臨床醫生並不在少數。

君不見,縫針的時候,針突然斷了,不僅影響手術進程,更重要的是還得到處找針,能找到還好,找不到還要背負一輩子的陰影。

君不見,打結的時候,線突然斷了,表淺組織還好,大不了換根線重新縫合打結,要是關鍵位置呢,要是剛好是在結紮大血管呢,豈不讓人急出一身大汗?

君不見,吻合的時候,吻合釘咬合不緊密,吻合口有漏氣還在滲血,術中發現了倒還好,可以千方百計手工縫合加固,要是沒有發現呢,術後豈不是要發生出血,還有吻合口瘺?

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新華社近日在一篇報道中道出了原委:記者調查發現,140多家醫藥上市公司中,超過40家銷售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突破30%,最高者達到66%。其中,不少葯企的廣告費開支在1億元以上,超過自身的研發費用。1元收入6毛砸向銷售,醫藥行業「重銷售、輕研發」這病得治!

再說說醫學本身。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醫院管理局局長於魯明指出:我國臨床醫學研究支撐力度不足,疾病診療指南95%以上的研究證據均依賴國外,亟需用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來推動醫學發展。

於魯明委員的話可謂一針見血!目前,我們臨床上沿用的治療標準、治療規範、臨床指南多數都是參考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雖然很多專業也制定了中國的臨床規範和專家共識,但多是照搬國際的指南推薦,在此基礎上進行的修修改改。雖然,我們明知東西方在人種上有差異、治療反應上有差別,但由於沒有自己的數據,在討論治療方案的時候,也只能套用國際上的標準。

我有時真的很困惑,我們有那麼多醫療從業人員和醫藥研究人員,為什麼就製造不出質量過關的設備,研發不出療效確切的藥物?我們有那麼多的病人,有那麼多規模超大甚至航母級別的大型醫院,為什麼居然拿不出自己的數據,制定不出自己的行業標準?

推薦閱讀:

有心做中興之主無奈成亡國之君——明思宗朱由檢

TAG:美國 | 醫生 | 中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