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鑒賞<九>---1

古典詩詞鑒賞<九>---1秋浦歌唐·李白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作者簡介]李白 (701—762), 字太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縣),隋朝末年,遷徙到中亞碎葉城(今蘇聯托可馬克),李白即誕生於此。五歲時,其家遷入綿州>彰明縣(今四川江油縣)。二十歲時隻身出川,開始了廣泛漫遊,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縣)。

他到處遊歷,希望結交朋友,干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遊,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東到齊、魯各地,並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濟寧)。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詩名滿天下。天寶初年,由道士吳人筠推薦,唐玄宗朝他進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權貴的讒悔,於天寶三、四年間(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擠出京。此後,他在江、淮一帶盤桓,思想極度煩悶。於天寶十四年(公元75年)冬,安祿山叛亂,他這時正隱居廬山,適逢永王李遴的大軍東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後來李遴反叛肅宗,被消滅,李白受牽連,被判處流放夜郎(今貴州省境內),中途遇赦放還,往來於潯陽(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病死於安徽當塗縣。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 、「安黎元」的進步理想,畢生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鬥。它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在藝術上,他的詩想像新奇,感情強烈,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邁的藝術風格,達到了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存詩900餘首,有《李太白集》。

[注釋]秋浦歌:天寶十三載(754),李白流寓秋浦時所作的組詩,共十七首,這是第十五首。秋浦:今安徽貴池縣西南一浦,產銀產銅。緣愁:因為愁。緣:因為,指因為愁思有那麼長。似:象。個:這樣。又作「箇」。秋霜:指白髮,形容頭髮象秋天的霜一樣白。[譯詩](我)頭上的白髮足足有三千丈(長),只因愁思無窮無盡也像這樣長。不知道在明亮的鏡子里的我,從什麼地方得來這滿頭蒼蒼白髮?[賞析]這是一首抒憤詩。詩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義的藝術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積蘊極深的怨憤和抑鬱宣洩出來,發揮了強烈感人的藝術力量。「白髮三千丈,緣愁似箇長?」劈空而來,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發,駭人心目。單看「白髮三千丈」一句,真叫人無法理解,白髮怎麼能有「三千丈」呢?讀到下句「緣愁似箇長」,豁然明白,原來「三千丈」的白髮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長!愁生白髮,人所共曉,而長達三千丈,該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個字的千鈞重量落在一個「愁」字上。以此寫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驚嘆詩人的氣魄和筆力。古典詩歌里寫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說:「詩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憂端如山來(按:當作「齊終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頎云:『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李白獨闢蹊徑,以「白髮三千丈」之長喻愁之深之重,「尤為新奇」,「興中有比,意味更長」(同上)。人們不但不會因「三千丈」的無理而見怪詩人,相反會由衷讚賞這出乎常情而又入於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詩人的長嘆疾呼實堪同情。人看到自己頭上生了白髮以及白髮的長短,是因為照鏡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鏡,三四句就明白寫出:「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髮,似重複又非重複,它並具憂傷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髮的「白」字所能兼帶。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發出「何處」之問。這兩句不是問語,而是憤激語,痛切語。詩眼就在下句的一個「得」字上。如此濃愁,從何而「得」?「得」字直貫到詩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擠壓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髮,鬢染秋霜,親歷親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奮其志能,願為輔弼」的雄心,有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理想(均見《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儘管屢遭挫折,未能實現,但他的志向紿終不泯。寫這首詩時,他已經五十多歲了,壯志未酬,人已衰老,怎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攬鏡自照,觸目驚心,發生「白髮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後世識其悲憤,並以此奇想奇句流傳千古,可謂善作不平鳴者了。(張秉戍 陳長明)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一秋浦長似秋,蕭條使人愁。客愁不可度,行上東大樓。正西望長安,下見江水流。寄言向江去,汝意憶儂不?遙傳一掬淚,為我達揚州。二秋浦猿夜愁,黃山堪白頭。青溪非隴水,翻作斷腸流。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何年是歸日,雨淚下孤舟。 三秋浦錦駝鳥,人間天上稀。山雞羞淥水,不敢照毛衣。四兩鬢入秋浦,一朝颯已衰。猿聲催白髮,長短盡成絲。五秋浦多白猿,超騰若飛雪。牽引條上兒,飲弄水中月。六愁作秋浦客,強看秋浦花。山川如剡縣,風日似長沙!七醉上山公馬,寒歌寧戚牛空吟白石爛,淚滿黑貂裘。八秋浦千重嶺,水車嶺最奇。天傾欲墮石,水拂寄生枝。九江祖一片石,青天掃畫屏。題詩留萬古,綠字錦苔生。十千千石楠樹,萬萬女貞林。山山白鶯滿,澗澗白猿吟。君莫問秋浦,猿聲碎客心。十一邏人橫鳥道,江祖出魚梁。水急客舟疾, 山花拂面香。十二水如一匹練,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十三祿水凈素月,月明白鶯飛。郎聽采菱女,一道夜歌歸。十四爐火照天地,飛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氣歌曲動寒川。十五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十六秋浦田舍翁,采魚水中宿。妻子張白鷳,結罝映深竹十七桃波一步地,了了語聲聞。闇與山僧別,低頭禮白雲。李白故里

李白故里位於四川江油市境內,包括青蓮場李白故里、市區李白紀念館、太白公園、海燈武館及太白洞等景點。是以唐代大詩人、「詩仙」李白的故居為主的人文景觀長廊,距綿陽市40公里。位於青蓮場的李白故里是李白度過青少年時代的地方,前有匡山如屏,後倚天寶、太華諸山,峰巒蜿蜒,山明水秀。主要景點有隴西院、太白祠、李白衣冠墓、磨針溪、洗墨池、粉竹樓、月園墓等,已列為省級文物單位。李白紀念館是1962年紀念李白逝世1200年籌建的。紀念館三面環水,竹柳成蔭,幽雅寧靜。主要建築有太白堂、太白書屋、曉雅齋、懷榭軒、臨江仙館。珍藏文物已有4000多件,有李白的稀世墨寶,記載詩人青少年時代在青蓮的兩座宋碑,以及李白塑像、匡山太白像、碑刻等,還有桃花潭、洗墨池、大石獅以及建於明代的雷鳴堰等文物古迹。與紀念館隔河相望有太白公園,園內展布樓亭閣榭,林木豐茂,環境優雅。紀念館側面建有紀念著名武術家海燈法師所開的武館——海燈武館,館內陳列了海燈法師一生的事迹。秋夕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作者簡介]杜牧(803-852),唐文學家。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佑之孫。太和年間進士。他的古體詩大都寫政治、社會題材,往往豪健跌宕,流麗之中骨氣遒勁;近體詩情致俊爽,風調輕利。他的那些抒情寫景的絕句,富於情韻的深遠意境,表達了很高的藝術水平。尤其是詠史絕句,或再現歷史事件的某些情景,寄寓自己的感慨和評價,或以詠嘆的語調,融入較多的史論成分。有《樊川文集》。[注釋]秋夕:秋天的晚上。指七夕,農曆七月七日。銀燭:指燭光皎潔如銀。畫屏:飾有彩繪的屏風。輕羅小扇:用一種很薄的絲織品做成的小扇子。流螢:螢火蟲。天階:皇宮中的石階。[譯詩、詩意]

秋夜裡的月光,就像是一盞銀色燭光。原來刻畫著圖案的彩色的屏風,也被這樣凄冷的月光照的透露出一股的涼意。宮女手裡拿著輕絲做成的小圓扇,追撲著滿天飛舞的螢火蟲。這時院子里的石階清涼如水,宮女撲累了螢火蟲便斜卧在石階上,凝視著天上的牽牛星和織女星。[賞析]這詩寫一個失意宮女的孤獨生活和凄涼心情。前兩句已經描繪出一幅深宮生活的圖景。在一個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蠟燭發出微弱的光,給屏風上的圖畫添了幾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調。這時,一個孤單的宮女正用小扇扑打著飛來飛去的螢火蟲。「輕羅小扇撲流螢」,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層意思:第一,古人說腐草化螢,雖然是不科學的,但螢總是生在草叢冢間那些荒涼的地方。如今,在宮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螢飛動,宮女生活的凄涼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從宮女撲螢的動作可以想見她的寂寞與無聊。她無事可做,只好以撲螢來消遣她那孤獨的歲月。她用小扇扑打著流螢,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驅趕包圍著她的孤冷與索寞,但這又有什麼用呢?第三,宮女手中拿的輕羅小扇具有象徵意義,扇子本是夏天用來揮風取涼的,秋天就沒用了,所以古詩里常以秋扇比喻棄婦。相傳漢成帝妃班婕妤為趙飛燕所譖,失寵後住在長信宮,寫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此說未必可信,但後來詩詞中出現團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寵的女子聯繫在一起了。如王昌齡的《長信秋詞》:「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王建的《宮中調笑》:「團扇,團扇,美人病來遮面」,都是如此。杜牧這首詩中的「輕羅小扇」,也象徵著持扇宮女被遺棄的命運。第三句,「天階夜色涼如水」。「天階」指皇宮中的石階。「夜色涼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襲人,該進屋去睡了。可是宮女依舊坐在石階上,仰視著天河兩旁的牽牛星和織女星。

民間傳說,織女是天帝的孫女,嫁與牽牛,每年七夕渡河與他相會一次,有鵲為橋。漢代《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就是寫他們的故事。宮女久久地眺望著牽牛織女,夜深了還不想睡,這是因為牽牛織女的故事觸動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產生了對於真摯愛情的嚮往。可以說,滿懷心事都在這舉首仰望之中了。梅聖俞說:「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然後為至矣。」(見《六一詩話》)這兩句話恰好可以說明此詩在藝術上的特點。一、三句寫景,把深宮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現在讀者眼前。「冷」字,形容詞當動詞用,很有氣氛。「涼如水」的比喻不僅有色感,而且有溫度感。二、四兩句寫宮女,含蓄蘊藉,很耐人尋味。詩中雖沒有一句抒情的話,但宮女那種哀怨與期望相交織的複雜感情見於言外,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時代婦女的悲慘命運。(秋夜將晚出篙門迎涼有感宋·陸遊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作者簡介]陸遊(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人。南宋愛國詩人。父親陸宰是個具有愛國思想的知識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陸遊從小就樹立了憂國憂民的思想和殺敵報國的壯志。他自幼好學不倦,「年十二能詩文」,他還學劍,鑽研兵書。二十五歲左右,向具有愛國思想的詩人曾幾學詩,受益不淺,從此確定了他的詩歌創作的愛國主義基調。

紹興二十三年(1153),他到臨安應進士試,因「喜論恢復」,受到秦檜的忌恨,複試時竟被除名。直到秦檜死後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寧德縣主簿。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見,賜進士出身。歷任鎮江、夔州通判,並參王炎、范成大幕府,提舉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鹽公事,權知嚴州。光宗時,除朝議大夫,禮部郎中。後被劾去職,歸老山陰故鄉。他「身雜老農間」,為農民送醫送葯,與農民結下濃厚的情誼。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歲的老詩人,抱著「死前恨不見中原」的遺恨,離開人世。他生當民族矛盾尖銳、國勢危迫的時代,他懷著「鐵馬橫戈」、「氣吞胡虜」的英雄氣概和「一身報國有萬死」的犧牲精神,決心「掃胡塵」、「靖國難」,但在政治鬥爭中,屢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擠、打擊,可是,他始終不渝地堅持自己的理想。他一生創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詩,將近萬首,題材廣泛,內容豐富。還有詞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詩的成就最為顯著。前期多為愛國詩,詩風宏麗、豪邁奔放。後期多為田園詩,風格清麗、平淡自然。他的詩最鮮明的特色是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詞,多數是飄逸婉麗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滿悲壯的愛國激情。毛晉《放翁詞跋》說:「楊用修(慎)云:『放翁詞纖麗處似淮海(秦觀),雄慨處似東坡。』予謂超爽處更似稼軒耳。」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為南宋宗匠。所寫的政論、史記、遊記、序、跋等,大都語言洗鍊,結構整飭。陸遊是愛國主義詩派的一個光輝代表。他的作品以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卓越的藝術成就,在中國文學史上獲得了重要地位。他繼承並發摺了古典詩歌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優良傳統,在當時和後代的文壇上產生了深刻影響。有《渭南文集》、《劍南詩稿》、《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傳世。本文選其詩十一首:《游山西村》、《劍門道中遇微雨》、《病起書懷》、《關山月》、《夜泊水村》、《書憤》、《臨安春雨初霽》、《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沈園二首》、《示兒》;其詞五首:《卜運算元》(驛外斷橋邊)、《夜遊宮》(雪曉清笳亂起)、《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鵲橋仙》(茅檐人靜)、《釵頭鳳》(紅酥手);其文一篇:《游小孤山記》。[注釋]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秋夜天將亮時走出籬笆門迎著涼風產生的感想。將曉:天將要亮。籬門:竹子或樹枝編的門。同題詩有二首,這是第二首。迎涼:迎著涼風。三萬:和下面的「五千」都是虛指,分別形容河流之長、山嶽之高。三萬里河:指黃河。「三萬里」形容它的長。仞:古代計算長度的一種單位。五千仞岳:指西嶽華山。「五千仞」形容它的高。古人以八尺為一仞。岳:這裡指西嶽華山。摩:接觸,碰到。遺民:指淪陷區的百姓。淚盡:眼淚流干。胡塵:胡人騎兵揚起的塵土,這裡指金兵的殘酷統治。胡:古代漢族人對北方民族的稱呼。南望:向南方盼望。王師:指宋王朝的軍隊。[譯詩、詩意]

三萬里的黃河呵向東注入大海,五千仞高的華山呵上摩青天。淪陷區的遺民眼淚都已哭幹了,盼望南宋軍隊收復失地一年又一年!黃河那麼長,滾滾向東流入大海,華山那麼高,快要碰到藍天。可是美麗的山河被敵人佔領著,北方的老百姓天天在等待著宋朝的軍隊打回去,趕走敵人。等了一年又一年,他們的眼淚都哭幹了。[賞析]詩人寫這首詩時已回鄉定居四年,當時68歲。這首詩強烈地反映出詩人盼望儘快收復失去的大好河山、統一祖國的願望,流露了對南宋統治者長期未能收復失地的悲憤心情。開頭兩句用誇張語言極力描繪祖國山河的壯麗可愛,更襯托出痛失祖國大好河山的悲憤之情。後兩句轉為抒情,表達了在敵人統治下百姓苦難深重、悲痛萬分,對南宋朝廷的失望與不滿。這首詩有寫景,有抒情,洋溢著愛國熱情。明清之際進步思想家王夫之對於詩歌藝術頗多會心之論,他曾以小幅繪畫為喻,揭示絕句短詩含蘊深廣意境的特點,是很有啟發性的。其說見《薑齋詩話》卷二:論畫者曰:「咫尺有萬里之勢。」一「勢」字宜著眼。若不論勢,則縮萬里於咫尺,直是《廣輿記》前一天下圖耳。五言絕句,以此為落想時第一義。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如:「君家住何處?妾住在橫塘。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墨氣所射,四表無窮,無字處皆其意也。在方尺的畫幅中,收攝萬里的風光,決不是將山河城郭按比例縮小而羅列於紙上。藝術作品塑造了生動的典型形象,可以引起豐富的聯想,雖著墨不多,而意境則浩無際涯,頗難以道里計。不過王夫之認為只有盛唐絕句能得意余言外的妙境,則未必盡然。他所舉崔顥《長干行》,含情脈脈,蘊藉有致,實為詩意之一境,如司空圖《詩品·含蓄》標舉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前人論詩歌意境的,常常嚮往於這種境界。清王士禛的崇尚「天外數峰,略有筆墨,意在筆墨之外」(《蠶尾續文》),便是例子。然而,我們還可以看到,別有一種凌雲健筆,龍騰虎躍於尺幅之上,而氣吞萬里,有如司空圖所云「真體內充」,「積健為雄」,「具備萬物,橫絕太空」(《詩品·雄渾》)的風概,一般出於長篇歌行或律句,而宋代陸遊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之二》也深得其妙。此詩仍屬絕句,其為咫尺有萬里之勢,與崔顥《長干行》相比照,似乎更當得起「墨光四射,四表無窮」的崇高評價。陸遊是南宋愛國詩人,

面臨祖國分裂的劇變時代,早懷報國大志,中年從軍西南,壯闊的現實世界、熱烈的戰地生活,使他的詩歌境界大為開闊。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憶的「中年始少悟,漸欲窺宏大」;《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所自述的「詩家三昧忽見前,屈賈在眼元歷歷;天機雲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浩氣吐虹霓,壯懷郁雲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蟲小技者能望及了。他晚年退居山陰,而志氣不衰,鐵馬冰河,時時入夢,「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對中原淪喪的無限憤慨,對廣大民眾命運的無限關切,對南宋統治集團苟安誤國的無限痛恨,在這首七絕四句中盡情地傾吐出來。「河」,指黃河,哺育中華民族的母親;岳,指東嶽泰山、中嶽嵩山、西嶽華山等立地擎天的峰柱。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兩句一橫一縱,北方中原半個中國的形勝,鮮明突兀、蒼莽無垠地展現在我們眼前。奇偉壯麗的山河,標誌著祖國的可愛,象徵著民眾的堅強不屈,已給讀者以豐富的聯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卻長期以來淪陷在金朝貴族鐵蹄蹂躪之下,下兩句筆鋒一轉,頓覺風雲突起,詩境向更深遠的方向開拓。「淚盡」一詞,千回萬轉,中原廣大人民受到壓迫的沉重,經受折磨歷程的長久,企望恢複信念的堅定不移與迫切,都充分表達出來了。他們年年歲歲盼望著南宋能夠出師北伐,可是歲歲年年此願落空。當然,他們還是不斷地盼望下去。人民的愛國熱忱真如壓在地下的跳蕩火苗,歷久愈熾;而南宋統治集團則正醉生夢死於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國恨家仇丟在腦後,可謂心死久矣,又是多麼可嘆!後一層意思,在詩中雖未明言點破,強烈的批判精神則躍然可見。王夫之《薑齋詩話》卷一有云:「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指出了對立情景的辯證交融,可以成倍地增強藝術感染力量。陸遊這首詩,用歌頌高山大河的奇觀美景來襯托神州陸沉的悲痛,抒發廣大民眾的情高意切來諷刺統治者的麻木不仁;將時代社會的矛盾衝突,既全面深刻地揭露,又高度集中地概括於二十八字之中。理想與現實,熱愛與深憤,交織輝映,所給予人們的啟示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範疇,又哪裡是「百年」「萬里」所能限量呢?這種恢宏壯闊的境界,在盛唐絕句中還不多見,卻於中唐以至宋代詩人筆下不斷有所開闢,是值得我們特殊注意與珍重的。(塞下曲唐·盧綸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作者簡介]盧綸(748?-800?)字允言,籍貫蒲州(今山西永濟西)。唐代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天寶末曾應進士舉,安史亂起,避難移居江西鄱陽。代宗大曆初,又數度至長安應舉,都未及第。後因宰相元載、王縉推薦,任閿鄉尉、集賢學士、秘書省正字、監察御史等職。大曆十一年(776)元載被殺,王縉被貶,盧綸也受牽連,至德宗建中元年(780)才被任為長安附近的昭應縣令。貞元時,在河中節度使渾□的軍幕中任元帥府判官,官至戶部郎中。

盧綸的詩,以五七言近體為主,多唱和贈答之作。但他在從軍生活中所寫的詩,如《塞下曲》等,風格雄渾,情調慷慨,歷來為人傳誦。他年輕時因避亂寓居各地,對現實有所接觸,有些詩篇也反映了戰亂後人民生活的貧困和社會經濟的蕭條,如《村南逢病叟》。其他如前期所作七律《晚次鄂州》,寫南行避安、史亂的旅途夜泊心情和體驗,真實生動,感慨深長。七言歌行《臘日觀咸寧王部曲擒虎歌》描繪壯士與猛虎搏鬥,寫得驚心動魄,虎虎有生氣。清代管世銘《讀雪山房唐詩鈔》說:"大曆諸子兼長七言古者,推盧綸、韓□,比之摩詰(王維)、東川(李頎),可稱具體。"今存《盧戶部詩集》10卷,收入《唐詩百名家全集》。又有明正德刊本《盧綸詩集》3卷,收有10卷本及《全唐詩》佚詩5首。《全唐詩》編錄其詩為5卷。事迹見《舊唐書·盧簡辭傳》和《新唐書·文藝傳》。(傅璇琮)[注釋]塞下曲:古時邊塞的一種軍歌。月黑:沒有月光。單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領。這裡指入侵者的最高統帥。遁:逃走。將:率領。輕騎:輕裝快速的騎兵。逐:追趕。

[譯詩、詩意]夜靜月黑雁群飛得很高, 單于趁黑夜悄悄地竄逃。 正要帶領輕騎兵去追趕, 大雪紛飛落滿身上弓刀。沒有月光的晚上,鴻雁受到驚嚇紛紛飛往高高的天空,原來是單于趁著黑夜,帶著他的部眾逃走了。英勇的將軍打算率領行動敏捷的騎兵追擊,但這時候紛然落下的大雪,使得弓箭和配刀上都堆滿了雪花。[賞析]《塞下曲》為漢樂府舊題,屬《橫吹曲辭》,內容多寫邊塞征戰。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選其四首。這是盧綸組詩《塞下曲》中的第三首。盧綸曾任幕府中的元帥判官,對行伍生活有體驗,描寫此類生活的詩比較充實,風格雄勁。這首詩寫將軍雪夜準備率兵追敵的壯舉,氣概豪邁。前兩句寫敵軍的潰逃。「月黑雁飛高」,月亮被雲遮掩,一片漆黑,宿雁驚起,飛得高高。「單于夜遁逃」,在這月黑風高的不尋常的夜晚,敵軍偷偷地逃跑了。「單于」,原指匈奴最高統治者,這裡借指當時經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後兩句寫將軍準備追敵的場面,氣勢不凡。「欲將輕騎逐」,將軍發現敵軍潛逃,要率領輕裝騎兵去追擊;正準備出發之際,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剎那間弓刀上落滿了雪花。最後一句「大雪滿弓刀」是嚴寒景象的描寫,突出表達了戰鬥的艱苦性和將士們奮勇的精神。本詩情景交融。敵軍是在「月黑雁飛高」的情景下潰逃的,將軍是在「大雪滿弓刀」的情景下準備追擊的。一逃一追的氣氛有力地渲染出來了。全詩沒有寫冒雪追敵的過程,也沒有直接寫激烈的戰鬥場面,但留給人們的想像是非常豐富的。塞下曲四首之一鷲翎金僕姑,燕尾綉蝥弧。獨立揚新令,千營共一呼。塞下曲四首之二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塞下曲四首之三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塞下曲四首之四野幕蔽瓊筵,羌戎賀勞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動山川。三峽北魏·酈道元自三峽七百里中⑴,兩岸連山,略無闕處⑵;重岩疊嶂⑶,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⑷。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⑸。或王命急宣⑹,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⑺,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⑻。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⑼。絕巘⑽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⑾,清榮峻茂⑿,良多趣味⒀。每至晴初霜旦⒁,林寒澗肅⒂,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⒃,空谷傳響,哀囀久絕⒄。故漁歌者曰:「巴東三峽巫峽長⒅,猿鳴三聲淚沾裳⒆。」

[作者簡介]酈道元

的出生年月,史書缺乏記載,據後人推算,可能生於北魏天安元年(公元466年),或是延興二年(公元472年)。是我國北魏一位卓越的地理學家。酈道元字善長,北魏范陽(今河北省涿縣)人。出生於官宦世家,父親酈范曾經做過平東將軍和青州刺史。酈道元也先後在平城(北魏首都,今山西省大同市)和洛陽(公元495年北魏首都南遷到這裡)擔任過御史中尉等中央官史,並且多次出任地方官,做過冀州(今河北省冀縣)鎮東文化教育長史、魯陽郡(今河南省魯山縣)太守、東荊州(今河南省唐河縣)刺史以及河南(今洛陽)尹等職。

酈道元在做官期間,「執法清刻」,「素有嚴猛之稱」。頗遭豪強和皇族忌恨。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酈道元在奉命赴任關右大使的路上,雍州刺史蕭寶夤受汝南王元悅慫恿派人把酈道一行圍困在陰盤驛亭(在今陝西省臨潼縣東)。亭在岡上,沒有水吃,鑿井十幾丈,仍不得水,最後力盡,和他的弟弟道峻以及兩個兒子一同被殺害。酈道元從少年時代起就愛好遊覽。他跟隨父親在青州時候,曾經和友人游遍山東。做官以後,到過許多地方,每到一個地方,都要遊覽當地名勝古迹,留心勘察水流地勢,探溯源頭,並且在餘暇時間閱讀了大量地理方面的著作,逐漸積累了豐富的地理學知識。他一生對我國的自然、地理作了大量的調查、考證和研究工作,並且撰寫了地理巨者——《水經注》,為我國古代的地理科學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水經》一書寫於三國時期,是一部專門研究河流水道的書籍,共記述全國主要河流一百三十七條。原文一萬多字,文字相當簡略,沒有把水道的來龍去脈和詳細情況說清楚。酈道元認為,應該在對現有地理情況的考察的基礎上,印證古籍,然後把經常變化的地理面貌盡量詳細、準確地記載下來。在這種思想指導下,酈道元決心為《水經》作注。酈道元在給《水經》作注過程中,十分注重實地考察和調查研究,同時 還博覽了大量前人著作,查看了不少精詳細的地圖。據統計,酈道元寫《水經注》一共參閱了四百三十七種書籍。經過長期艱苦的努力,酈道元終於完成了他的《水經注》這一名著。《水經注》共四十卷(原書宋朝已佚五卷,今本仍作四十卷,是經後人改編而成的),三十多萬字,是當時一部空前的地理學巨著。它名義上是注釋《水經》,實際上是在《水經》基礎上的再創作。全書記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條河流,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條,文字增加了二十多倍,內容比《水經》原著要豐富得多。《水經注》在寫作體例上,不同於《禹貢》和《漢書·地理志》。它以水道為綱,詳細記述各地的地理概況,開創了古代綜合地理著作的一種新形式。《水經注》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從地域上講,酈道元雖然生活在南北朝對峙時期,但是他並沒有把眼光僅限於北魏所統治的一隅,而是抓住河流水道這一自然現象,對全國地理情況作了詳細記載。不僅是這樣,書中還談到了一些外國河流,說明作者對於國外地理也是注意的。從內容上講,書中不僅詳述了每條河流的水文情況,而且把每條河流流域內的其他自然現象如地質、地貌、地壤、氣候、物產民俗、城邑興衰、歷史古迹以及神話傳說等綜合起來,做了全面描述。因此《水經注》是六世紀前我國第一部全面、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述。對於研究我國古代歷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水經注》不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學價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頗具特色的山水遊記。酈道元以飽滿的熱情,渾厚的文筆,精美的語言,形象、生動地描述了祖國的壯麗山川,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熱愛和讚美。酈道元一生著述很多,除《水經注》外,還有《本志》十三篇以及《七聘》等著作,但是,流傳下來只有《水經注》一種。

[注釋]⑴自:這裡有「在」的意思。⑵闕:同「缺」。略無:沒有一點。⑶重:重重。障:像屏障一樣的高山。⑷自:這裡是「如果」的意思。曦xī:陽光,這裡指太陽。亭午:正午。夜分:半夜。⑸至於:文言助詞,承接上文,加以提示。襄:上。陵:山 陵。沿:順流而下。溯:逆流而上。⑹或:有時。王命:皇帝命令。宣:傳達。⑺白帝:城名,今在四川省奉節縣東邊的山上。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⑻奔:這裡指飛奔的馬。御:駕御。不以:不如。疾:快。雖:即使。⑼湍tuān:急流的水。素:白色。回:迴旋。⑽絕:極高。巘yǎn:山峰 。⑾懸泉:從山崖上流下好像懸掛著的泉水。漱:沖盪。⑿清榮峻茂:水清,樹榮,山高,草盛。⒀良:真,實在。⒁晴初:初晴。霜旦:霜晨。⒂肅:寂靜。澗:山澗。⒃屬zhǔ引:接連不斷。長嘯:放聲長叫。凄異:異常凄涼。⒄空谷:空蕩的山谷。響:回聲。哀轉:悲哀婉轉。轉:同「囀」,聲音轉折。⒅巴東:郡名。現在四川省東部雲陽縣、奉節縣、巫山縣一帶,(不是現在兆湖北省巴東縣),在三峽中最長。⒆三:這裡不是確數。沾:沾濕。裳:衣裳。(摘自《古文鑒賞辭典》江蘇文藝出版社)[譯詩、詩意]從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高山連綿不絕,沒有一點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至於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時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絕了。有時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須急速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兩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騎上快馬,駕著風,也沒有這樣快。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時候,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迴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長著姿態怪異的柏樹,懸泉和瀑布在那裡飛流沖盪。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橫生。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結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高處的猿猴放聲長叫,聲音持續不斷,異常凄涼,空蕩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的漁民唱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賞析]模山范水抒情寫意──談《三峽》本文是《水經》中《江水》中的「(江水)又東過巫縣南,鹽水從縣東南流注之」的一條注。記敘了長江三峽雄偉壯麗的奇景,能激發人們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總寫三峽的特點:山高嶺連,中間狹窄。「自三峽七百里中」,交代峽之長,接著指出兩岸山的特點在於「連」。「略無闕處」,毫無殘缺的地方,進一步寫「連」。下面接著寫山的「高」。山峰相重,群山復疊,山上壘山,說明山高。山隱,遮蔽住太陽匿於天空,從另一個角度寫山的高。「重」和「疊」,就山本身的狀態寫其高,是俯瞰而得;「隱」和「蔽」,以天和日來襯其高,乃仰視所見。下面兩句,則以特定條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綜合表現以上特點。只有正午和半夜的時候才能見到太陽和月亮。如果不是「兩岸」連山,哪怕只有一岸連山,也不會形成這種狀況;如果連山有缺,其他時間於缺處也能見到日月;如果連山不高,也不必待到這時才見日月;如果三峽不窄,其他時候也可見到日月。正午見日,夜半見月,由特定條件充分顯示了三峽特點。「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

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寫夏季三峽情景:水漲流速,交通阻斷。夏季水漲,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隻都被阻絕了。這裡所寫的是水勢大水流速情況下的通例。下舉一特例,以進一步證明水速。只有王朝的緊急命令要向各地傳達時,才會有航船。這一方面照應了平常情況下是「沿泝阻絕」的,同時藉此可寫出船行之快。朝發白帝,暮到江陵,補筆交代「其間千二百里」,則時速約為百里,加上更用奔馬和疾風作比較,給人的感受也就更為形象而深刻了。本節承上段而來。上段寫三峽山的特點,為本節寫水設置了條件。山高,則水的落差大,山高自然流急。山連,則水不得他泄,必然盡在漕中。峽窄,則斷面小,單位面積里的水的流量也就大。水「漲」的因素和峽的特點及條件,構成了水流的湍急。作者是為江水作注,重點是寫水,而水以夏季為盛,故先寫「夏水」。為寫水勢,先寫山勢,這既能揭示水速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襯,能形成一幅險峻壯奇的圖畫。「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寫春冬時三峽情景:水退潭清,風景秀麗。以「春冬之時」領起,很自然地轉換了描寫對象,時易則景異,鏡頭中搖出了另外一種景象。白色的急流回映著清光,綠色的水潭倒映著景物的影子。這裡先寫俯視江中所見。「湍」是動態,「潭」為靜境。以「素」飾「湍」,水如白練,明凈輕快,上有清光回照,白中間青,水光變幻。深水為潭,以「綠」飾「潭」,益見深沉寧靜。水中有影,則水平如鏡,倒影入潭,更覺風光秀麗。急流上波光粼粼,深潭裡景物重重,動靜相雜,色彩各異,相映成趣,堪稱秀麗雋逸。下文即寫仰視所見,由峽底寫到山上。以「絕」狀山,以「怪」寫柏,道出了當地的自然特徵。山岩陡削,高聳入雲,故為「絕」。山上的柏樹,托足於岩石之間,正午之時方見日光,它要曲體向陽,加之峽窄風大,自然枝幹扭曲,何況年代久遠,當然要變成「怪」形。在這人跡罕至、鳥獸少見的境地,「怪柏」顯示著旺盛的生命力和堅強的意志,給山水之間投進了一股生命的活流,使人頓覺生意盎然。作者寫此,還只是給「懸泉瀑布」勾勒出一個背景。山靜、泉飛、柏怪、水奇,靜中有動,聲色紛沓,山水相配,構成了一幅挺拔超脫的圖畫,這和「素湍綠潭,回清倒影」又大為異趣。最後作者總括說:水清、木榮、山峻、草茂,實在富有趣味。以極為精練的四字,狀寫了四種景物,且各具特色,由景境導出了作者的心境。作者將冬春二季放在一道寫,要兼及兩季的特點。冬季水竭,才會出現「素湍綠潭」,春天物鮮,始有草木「榮茂」。本節所寫與上節所述,意趣迥異。夏水急猛,春水潺;夏水多險,春水富趣。作者認為三峽風光「良多趣味」,和封建士大夫對三峽「悉以臨懼相戒」的思想感情大相徑庭。「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寫秋天三峽情景:水枯氣寒,猿鳴凄涼。以「霜旦」的「霜」暗指秋季,開筆多變。接著以實景補足前意,林澗之間,清冷肅穆。這時已無江水喧騰,也不見草木爭榮,而是充滿了凄清肅殺的氣氛。寫秋峽以代表性事物猿來表現,寫猿又分兩層,一是直接敘述,一是引漁歌為證。寫猿又圍繞著「山」和「哀」兩個重點,從而顯示秋峽的特色。以「高」形容猿,指明是高山上的猿,以「長」形容嘯,送聲長遠,暗示是在長峽之中。「空谷傳響」,直言在山中。「久絕」,回應「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寫漁歌也是一言「峽長」,一言聲哀。從猿鳴之中,使人進一步體會到山高、嶺連、峽窄、水長,同時山猿哀鳴,渲染了秋天的蕭瑟氣氛。本文雖屬節選,但全文結構嚴謹,布局巧妙,渾然一體,尤其作者在描山摹水上更見功力。由於作者曾「踐躋此境」,有具體感受,所以能掌握三峽的特點和不同季節的風貌。首先,作者採取先大而小,先總後分的辦法,按季節分層次,寫得起迄分明,各具特色。其次,善於選取富有特徵性的事物,寥寥幾筆,使境界全出,叫讀者恍如身臨其境。如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表現水流湍急,以「素湍綠潭,回清倒影」形容江水澄澈,風光嫵媚,以「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渲染猿鳴幽凄、山谷空曠,都言簡意賅,情景交融。再次,各個部分,各有側重,互相映襯,互相補充,從不同角度寫出了三峽特色,而下面的三個部分,又都圍繞著首段關於山峽總的特點來寫。最後,作者運筆富於變化,有正面落筆,有側面烘托,有粗線勾勒,有工筆細描,有明言直寫,有隱喻暗示,有全景鳥瞰,有特寫鏡頭,有仰觀遠景,有俯察近物,有繪形寫貌,有摹聲錄音,有自己立言,有由人代語,雖只幾百字的短文,卻概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納山水草木,羅入清猿怪柏,真可謂片言敵萬語,尺素羅千里。(徐應佩、吳功正等,選自《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賞析》,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酈道元故居

在河北省涿州市東道元村,是為紀念北魏地理學家《水經注》的作者酈道元而建造的。整座故居佔地800平方米,座北朝南,有正房五間,內塑有酈道元執筆潛心撰寫《水經注》仿銅像一座,兩側有大型山水人物壁畫,東西配房各三間,內展有各代詠酈道元故居詩詞和詠酈亭詩篇。遠遠望去故居藍瓦白牆,亭橋典雅古樸,是對廣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酈學專家、愛好者探尋、研究之好地方。
推薦閱讀:

一道很基礎的詩詞鑒賞題,認真做,有收穫!
古詩詞鑒賞的突破口——意象解讀
鄭鐵峰談「和詩」
詩詞鑒賞題答題技巧3種
古典詩詞鑒賞之步驟與方法

TAG:詩詞 | 古典 | 古典詩詞 | 鑒賞 | 詩詞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