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禮儀——傳統稱謂

中華傳統禮儀傳統稱謂種種

【傳統稱謂】 將父母稱為高堂、椿萱、雙親; 稱呼別人的父母為令尊、令堂; 稱別人兄妹為令兄、令妹;稱別人兒女為令郎令媛; 自稱父母兄妹為家父、家嚴、家慈、家兄、舍妹; 稱別人庭院為府上,尊府; 自稱為寒舍、舍下、草堂。 妻父俗稱丈人,雅稱為岳父、泰山。 兄弟為昆仲、棠棣、手足。 夫妻為伉麗、配偶、伴侶。 婦女為巾幗;男子為鬚眉。 老師為先生、夫子、恩師; 學生為門生、受業。學堂為寒窗; 同學又為同窗。 父母死後稱呼上加「先」字,父死稱先父、先嚴、先考;母死稱先母、先慈、先妣;同輩人死後加「亡」字,如亡妻、亡兄、亡妹。夫妻一方亡故叫喪偶,夫死稱妻為寡、孀;妻死稱夫為鰥。 【年齡的代稱】 古人對於不同的年齡,都有不同的代稱。如: 總角:幼年的兒童,頭髮上綰成小髻髻。《禮記·內則》「拂髻,總角。」鄭玄註:「總角,收髮結之。」後來就稱兒童的幼年時代為「總角」。陶潛《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者無成。」這裡的「白首」代稱老年。 垂髻:也指兒童幼年。古時兒童未成年時,不戴帽子,頭髮下垂,所以「垂髻」代稱兒童的幼年。陶潛《桃花源記》:「黃髮垂髻,並怡然自樂。」這裡的「黃髮」也代稱老年。 束髮:古代男子成童時把頭髮束成髻,盤在頭頂,後來就把「束髮」代稱成童的年齡。《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歸有光《項脊軒志》:「余自束髮,讀書軒中。」 成童:古時稱男子年達十五為「成童」。《禮心·內側》:「成童,舞象,學射御。」鄭玄註:「成童,十五以上。」《後漢書·李固傳》:「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遊學洛陽。」李賢註:「成童,年十五也。」又,《穀梁傳·昭公十九年》:「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范寧註:「成童,八歲以上。」可見,成童到底是幾歲,也有不同的說法。 及笄:古時稱女子年在十五為「及笄」,也稱「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齡了,《儀禮·土昏禮》:「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禮記·內則》:「女子許嫁,……十有五年而笄。」則又指出嫁的年齡。《聊齋志異·胭脂》:「東昌卞氏,業牛醫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破瓜:舊時文人把「瓜」字拆開,成為兩個「八」字,稱16歲為「破瓜」,在詩文中多用於女子。又因八乘八為六十四,也稱64歲為「破瓜」。呂岩《贈張泊詩》:「攻成當在破瓜年。」 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所以主以「弱冠」代稱20歲,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還要舉行大禮。左思《詠友》詩:「弱冠弄柔翰,舊犖觀群書。」 而立:《論語·為政》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之語,後來就以「而立」代稱30歲,《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成篤,年僅而立」; 不惑:代稱40歲,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知命:為50歲的代稱,潘岳《閑居賦》序:「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八徒官而一進階。」 耳順:為60歲的代稱,庾信《伯母李氏墓南銘》:「夫人年逾耳順,視聽不衰。」 古人又稱50歲為「艾」,60歲為「耆」,《禮記·曲禮》:「五十曰艾,……六十為耆……」也可以泛指老年,《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 古稀: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來就拿「古稀」為70歲的代稱。 耋:《詩·秦風·車鄰》:「逝者其耋。」毛傳:「耋,老也。八十曰耋。」《左傳·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如勞,賜一級,無下拜。」杜預註:「八十曰耋。」 耄:《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桓寬《鹽鐵論·孝養》亦稱「八十曰耄。」 期頤:《禮心·曲禮上》:「百年曰期頤。」鄭玄註:「期,猶在也;頤,養也。」孔希旦集解:「百年者飲食、居處、動作,無所不待於養。」後來就拿「期頤」代表百歲。蘇軾《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閑卜築,流年自可數期頤。」 另有「丁年」之說,泛指成丁之年,即壯年,溫庭筠《蘇武廟》詩:「回首樓台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可是成丁之年各個朝代規定不同,如惰朝以20歲為成丁,唐玄宗天寶年間以23歲為成丁。 【外交用語】 「陛下」、「殿下」、「閣下」、「足下」都是古人稱謂上的敬辭。 「陛下」的「陛」指帝王宮殿的台階。「陛下」原來反映的是站在台階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進言時,不敢直呼天子,必須先呼台階下的侍者告之。後來「陛下」就成為對帝王的敬辭。 「殿下」和「陛下」是一個意思。原來也是對天子的敬辭但稱謂對象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有所變化,漢朝以後演變為對太子、親王的敬稱。唐朝以後只有皇太子、皇后、皇太后可以稱為「殿下」。 「閣下」是舊時對別人的尊敬。常用於書信之中。原意是由於親朋同輩間互相見面不便呼其名,常常先呼在其閣下的侍從轉告,而將侍從稱為「閣下」的,後來逐漸演變為至友親朋間尊稱的敬辭。 「足下」在古代,下稱謂上,或同輩相稱,都用「足下」。如《史記·項羽本紀》:「張良入謝曰:『……謹使臣良奉白壁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足下。』」 以上這些敬辭,現在對外交往時(書信、宴會致詞)還常常使用。 先生、小姐、女士 「先生」:始見於春秋《論語·為政》:「有酒食『先生』饌。」註解曰:「先生指父兄而言也。」到了戰國,「先生」泛指有德行有學問的長輩。歷史上第一次用「先生」稱呼老師,始見於《曲禮》。唐、宋以來,多稱道士、醫生、占卦者、賣草藥的、測字的為先生。清朝以來,「先生」的稱呼在人們的腦海里已開始淡薄,至辛亥革命之後,「先生」的稱呼才又廣為流傳。 「小姐」:最實是宋代王宮中對地位低下的宮婢、姬、藝人等的稱謂。到了元代,「小姐」逐漸上升為大家貴族未婚女子的稱謂,如《西廂記》中:「只生得個小姐,字鶯鶯。」 至明、清兩代,「小姐」一詞終於發展成為貴族大家未婚女子的尊稱,並逐漸傳到了民間。 「女士」:始見於《詩經·大雅·既醉》:「厘爾女士。」這兒的「女士」指有德行的女子,和後來說的「千金」一樣,用以對婦女和未婚女子的敬稱。 【妻子的種種稱呼】 小君、細君:最早是稱諸侯的妻子,後來作為妻子的通稱。 內子:從前丈夫對別人稱自己的妻子,其根源出於舊觀念,認為男子主外,女子主內。 室人:多數是對別人妻子的稱呼。 拙荊、山荊:源出「荊釵布裙」,本是指東漢梁鴻妻子孟光相素的服飾,後人用作妻之謙詞。 荊妻、刑室:表示自謙,貧寒之意。 發室:原配妻子。 繼室、續弦:因古人常以琴瑟比喻夫妻關係,故將妻歿再取稱為「續弦」。 妾、姬、小妻、小星、如妻、如夫人、側室、偏房、室、副妻等均為小老婆。
推薦閱讀:

關於男士西裝的穿著禮儀
英國貴族禮儀
禮儀的基本知識
重要宴會時最基本的用餐禮儀
女士高爾夫服飾禮儀寶典

TAG:禮儀 | 傳統 | 中華 | 稱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