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三)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三)----演培法師

(2015-01-12 08:32:30)

轉載

標籤: 觀音菩薩 分類: 波羅密多

若有百千萬憶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  這是七難中的第三羅剎鬼難。風災,在經典中稱為黑風。黑風究是怎樣一種風,不大知道。要知風災的嚴重,住在台灣寶島的人,對這都有相當的體驗。台灣每年到了颱風季,颱風所發生的威力,真是有點駭人聽聞!每年因颱風所受的損失,也是很重大的。這是天災,在科學昌明的今日,還沒有發明消滅颱風的辦法,只有提高警覺,設法預防,以期減少損害而已,所以這是大災難!

  『若有百千萬億眾生』,這是形容眾生的眾多。如是這麼多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此中所說就是七寶:金是黃金,銀是白銀,琉璃是青色寶,硨磲是白色寶,瑪瑙是紅色寶,珊瑚寶形同樹枝,琥珀是千年松所變成的,真珠是一顆一顆的寶珠。七寶,大都產生海里,所以求寶的人,往往成群結隊的,到大海中去采寶。入海求寶,定要坐船,這些求寶的百千萬億眾生,乘船入於大海,航行沒有好久,『假使』遇到『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羅剎鬼,相傳是吃人的鬼,住在海邊的島嶼,專門等人來吃。其形狀是:「口如血盆,眼如銅鈴,手如鐵叉,青面撩牙」,看來是很令人可怕的。由於他的行動迅速,所以又稱為捷疾鬼。

  求寶的人,不幸遇到黑風,到達羅剎鬼國,不用說,生命是很危險的。正在這時,『其中若有』多人『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有人說:一人念觀音,一人脫難,這是可信的。一人念觀音,百千萬億眾生脫難,不能令人無疑!其實,這沒有什麼可疑的,一個人於怖畏急難中,只要聽到一個人在念,其他的人,口頭雖沒有念,內心已有菩薩的印象,甚至心中已默默的在念,所以無形中同得脫難的利益!現吾人出門,不論乘什麼交通工具,如能一心念觀世音,使同行的人聽了,留下菩薩的印象,逐漸激發他發心學佛,這也是一大功德!

  稱念觀音而免羅剎鬼難,現在來說一故事:過去有個采寶商主,率領五百商人,到大海去采寶,真被黑風將船吹墮羅剎鬼國,其中四百九十九人,都是信仰觀音的,現見大難臨頭,沒有別法好想,只有一心稱念觀音菩薩。那知他們這樣一念,羅剎鬼們要想抓人來吃,始終不見一個人影。那不信觀音的,不特口頭不念,且以為大難來時,念觀音有什麼用?正在他動這念頭時,竟被羅剎鬼見到,一把將他抓去,這才想到念觀音的重要,急急高聲稱念觀音。羅剎鬼聽他念觀音,將手一松,又不見其人,大家乃得同脫羅剎鬼難!所以在事相上,遇到什麼危難,稱念觀音聖號,的確有不可思議的妙用!

  大海,是佛法大海;七寶,是佛法所說的七聖財;黑風,是指無明;羅剎鬼,是指殺心;船舫,指有情的生命體。意謂一個深入佛法大海的人,欲求修積七聖財,忽然遇到無明狂風,動起殺的念頭,於是就使生命解體。這,中國向來有則故事:過去有個宰相,到一寺內參觀,寺內有一僧人,很精勤的修道,每天都念普門品。宰相參觀一會,立在僧人後面聽其誦經,當他誦到「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時,宰相忽問僧道:「你剛才念的這兩句經是什麼意思?請解釋給我聽」。僧人明知他是宰相,故意回答他說:「你這人真沒道理,出家人在念經,念得正要入定時,怎可提出問題來擾亂我?要問應等我念完經再問」!宰相看僧人這樣不客氣的對他,心裡非常氣惱,立刻著令隨從,將僧人捉到衙門去,要處以死刑!僧人這時哈哈大笑說:「我真被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去了」!宰相聽僧人這麼說,覺得很奇怪,乃進問為什麼這樣笑說?僧人回答說:「你放不下,無明風動,就是黑風,你動殺心,就是羅剎鬼,所以我說遇到黑風,飄墮羅剎鬼國」。宰相聽到這個解釋,不但了解經中的意思,亦了解僧人的用意;不但不殺僧人,反對之很尊敬,親送僧人回寺!這位僧人,可謂是最善說法者。假定當時對他作任何解釋,了不了解是個問題,信不信受亦是問題。這樣為之現身說法,不但了解得真,亦複信仰得切!

  戊三 結答得名因緣

  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無盡意問觀世音得名的因緣,經上種種解說,『以是』種種『因緣』,所以得『名』為『觀世音』。明白了菩薩的得名因緣,就不會對菩薩有所疑。疑去信生,對菩薩聖號的稱念,自然就更懇切和真誠了。

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  在七難中,這是第四刀杖難。刀為刀刃,能宰割生命體;杖為棍棒之類,輕則可損傷身體,重則可傷害生命。所以人們不論走到何處,見到有人在舞刀耍杖,總離得遠遠的,怕碰到刀杖而害及生命。如犯了國法,需受國法制裁,若處以極刑,古代所謂殺頭之罪,就要動刀。若犯法較輕,或打板子,或受夾棍,都稱為仗。受到刀杖之刑,就等於遇到災難,所以要設法避免,沒有不怕刀杖的。假定遇到這種情形,應當怎辦?經說:

  『若復有人』,或因無故的被害,或因犯法的受刑,或因遇強盜而被打,總之,正在他『臨當被害』時,如能一心一意的『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者』,則『彼』欲殺害你的人,手中『所執』的『刀杖,尋段段壞』,『而』使你『得』到『解脫』!尋是很快或立刻的意思。刀杖都是兇器,如真加之於身,其生命一定要受傷害的。現由念觀音聖號的關係,其刀杖立刻就一段段的損壞,失掉傷害的作用,再也不會傷害到生命,所以當下即得解脫!

  人們得遇刀杖之難,都是一種惡業因緣,或現生所造的,或過去造成的。依通常說,有了這種惡業,本是在劫難逃,業力躲避不了。現因稱念觀音聖號的善業因緣力量,勝過所造的惡業因緣力量,所以能對消所有的惡業。惡業對消了,縱以刀杖加害亦加害不到,因此而得解脫!

  刀杖,可從有形的刀杖與無形的刀杖來說:

  以有形刀杖說:中國佛教史上,有一個故事:在我國唐朝時,有位智覺禪師,沒有出家前,做過太守官。當其做太守時,轄區遇到一次空前未有的大饑荒,百姓餓得不但沒有飯吃,甚至連草根都吃不到,真是苦到極點!可是政府的穀倉中,存有很多的糧食。國家存糧,本為救饑荒用的,但要動用,得先請示皇上,太守恐怕奏請需時,等到聖旨下來,百姓恐已餓死。於是動起悲心,先發穀米救濟,後再奏報皇上,用心當然是好的。但未得皇上許可,總是犯國法的,於是皇上除去他的官職,並解往國都予以殺頭處罰!但這太守是位清官,素有令譽,國王知其為人,所以到臨刑時,特別關照行刑的人,注意太守的言行態度。做官自然知道這樣做是犯法的,可是為了急救飢餓中的老百姓,明知故犯,早將生死置之度外。所以臨受刑時,不特沒有痛苦表情,且很歡喜的說:「將此一命,供養眾生」!拿刀的人聽他這樣說,覺得很奇怪,就不殺他,去報國王。國王得報,立刻叫他回到王前,問他為什麼這樣做?他很乾脆的回答說:「沒有別的什麼因緣,只是不忍見百姓受飢餓之苦,出於一念同情心而已」!國王知他為善,赦免他的犯罪。太守經過這次事故,覺得人生沒有意義,於是發心出家,法名叫做智覺。由此可知:一個人臨當被害,只要生起一念善心或慈悲心,其心與菩薩心相應,就可得菩薩救濟,而免刀杖之難。

  再說一個因念觀音而得免難的故事:過去中國有一地方人家,夫婦感情很好,妻子除將家庭照應得有條有理,就是專門念觀音聖號。其夫對妻子亦很好,到外做生意,每與朋友談到妻子,總是讚不絕口,說妻子如何賢淑,如何貞節,如何具有婦道。有個朋友想開他的玩笑,特借故到他家去,其妻見是丈夫朋友來訪,對他很禮貌的歡迎與招待。古時女人穿的服裝,袖子很大,手一舉動,袖子向上,臂膀就露了出來。其妻臂上有一顆痣,被這友人偷偷見到。其友後來見到她的丈夫,對他開玩笑的說:「平時你說你的妻子怎樣賢良而守婦道,可是你妻手臂某處有顆暗痣,我已清楚知道,則你妻所守婦道如何?由此可知」。其夫聽了那還得了,心想我這樣的信任你,你原來是這樣的女子,真是豈有此理!於是氣憤憤的,半夜持刀回來,喚妻開門,當門開時,不問情由,見到妻子就是一刀,殺了就跑,免為官捉。

  在逃跑的期間,想到妻子貞良,不會有這行為,知是受人所愚弄,內心深為懊悔!過了很多天,不聽有捉殺人犯的消息,就偷偷的回家去看,到家見自己太太,正在念觀音聖號,感到奇怪,於是就問:「在前幾天晚上,有沒有人到家來敲門」?妻回答說:「最近從沒有人來敲門,每晚我都在佛堂念觀音聖號,怎會去開門」?丈夫聽了深以為怪,乃將經過情形詳告妻子。夫婦同認是觀音的感應,特將所供的觀音請出來看,果見觀音像的頸項上,有個明顯的刀痕,乃證實觀音來開門救難的。從此,夫婦更加虔誠的稱念觀音菩薩。

  以無形刀杖說:所謂刀杖,是指每人內心所蘊藏的嫉妒障礙以及怨恨惱亂的心理。嫉妒心,確是一把極為厲害的刀。如見別人有什麼勝過自己,或錢財多,或地位高,或名聲大,自己自然的生起嫉妒,且如刀劍在割自己身體一樣的難受,所以說嫉妒如刀。忿惱,是從嗔恨心中產生出來,有了忿惱在內心中燃燒,一遇不如意事,沒有辦法對付,只好在自己心中忿惱,亦如一把利劍在身上那樣的難受,所以說忿惱如刀。有了這種心理,如能虔念觀音,忿惱嫉妒,立刻就將煙消雲散。同時更要想到:眾生與我有密切的關係,我為什麼要對他嫉妒忿惱?這樣一想,心胸開朗,就得解脫。

  法華經中有位常不輕菩薩,很可做為我們榜樣。常不輕行菩薩道時,不論見到什麼人就拜,並且說:「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眾生聽了,不但不信,且很討厭,然菩薩仍這樣說。於是人們就不客氣的以瓦礫石塊回敬菩薩,菩薩跑得遠遠的,仍那樣歡喜的說:「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這是對每個人的人格尊重,不是說來好玩的。每人如都能尊重對方的人格,不但不會生起忿嫉,且會對人加以尊重。普通所以對人忿嫉,病在不尊重人的人格。常不輕雖遭人投以刀杖瓦石,但因尊重人的關係,結果,所有曾經與他接觸過的,都受他感化而來信奉佛法。俗說:「柔可克剛」。刀杖是代表剛強的,只有柔和忍辱可以對付。是以刀杖雖屬犀利的武器,但在柔和忍辱人的面前,完全失其效用,所以尋段段壞。有忿嫉心的,退一步想想「以柔克剛」,自然就得解脫!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

  在七難中,這是第五惡鬼難。前風難中雖有羅剎,但重心在黑風,或說前僅約一類說,現在是約多類說。夜叉,中國譯為捷疾鬼,不但能在陸地飛行,且能在空中飛行。陸行的為地行夜叉,飛行的為空行夜叉。羅剎,前面講過,是吃人的鬼,亦有譯為暴惡鬼。

  『若』在『三千大千』的『國土,滿中』都是『夜叉、羅剎』,時時刻刻『欲來惱』亂『人』的時候,那受惱亂的人,只要一心稱念觀音,彼夜叉、羅剎,『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想以惡眼看這人都不敢,那裡還敢殺害?所以說:『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

  從世間說:相傳過去有個國家,恰好與羅剎鬼國交界,因而羅剎鬼常常越界捕人去吃,使這國家,常有人民失蹤。國王雖愛人民,但亦無可如何。後來國王想一辦法,就是與羅剎鬼王協商,每天送一人到羅剎鬼國,供給羅剎受用,羅剎鬼王覺得很好,接受這個條件。於是國王按照門牌,每天送一個人去。一天臨到一個獨生子的人家派送,其母不但愛子情深,而且從此絕子絕孫,問題自不簡單。於是去求國王,另派別家孩子,未得國王許可,只好將孩子送去。幸而其母深信觀音,安慰其子不要哭,不要怕,一心一意念觀音聖號。孩子很乖的聽母親話去念,到了羅剎來捉人時,不論怎樣見不到人。不用說,其母送兒去後,在家別無可想,也一心一意的稱念觀音聖號,相信母子如是虔念,會得觀音加被,而免羅剎鬼難。所以到第二天一早,其母到昨晚送往的原地去看,老遠就聽到兒子在喊母親,知道其子沒有被鬼捉去,就很歡喜的領了回來,且把經過情形報告國王。國王得到這個大好消息,立即下令全國人民,從今以往同聲稱念觀音聖號。這麼一來,羅剎鬼真的再也不來擾亂其國,其國人民皆過著自由安樂的生活,再不感受羅剎鬼的威脅,所以稱念觀音聖號,確實是可免於此難的!

  從道理說,所謂夜叉、羅剎,在世界人類中,真是到處皆是,隨時可見。如很兇的男人,愛打人罵人,我們就說他是惡羅剎;如潑辣的女人,哭罵打鬧都來,我們就說她是母夜叉。所以這世界上,確有夜叉、羅剎的,且每人都可能成為夜叉、羅剎。不過,當你正要有這表現時,最好想起觀音,誠心誠意的稱念,不但自己不會變為夜叉、羅剎,夜叉、羅剎也不敢來害你!同時,普通說鬼,叫做鬼鬼祟祟,都在黑暗中進行。若人鬼計多端,用心機、設計謀,這樣陷害不到,又想別法陷害,這不是夜叉、羅剎是什麼?我們遇到這種人,如念觀世音菩薩,發出智慧的光明,就可洞燭其奸,使其無從施技,而我們也就不為其所害,得到解脫自在。

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系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

  在七難中,這是第六杻械枷鎖難。杻是手拷,械是腳鐐,枷是套在頸項上的項板,鎖是縛在身上的鐵索。如人沒有這些東西纏在身上,行動是自由的,否則,不論做什麼,都感到不便,所以誰也不願遇到這樣的災難!

  『設復有』這麼一個『人』,不論是『有罪』的,或者是『無罪』的。有罪,就是自己確曾做過違犯國家法律的事;無罪,就是並未犯罪而為人之所栽誣的。於是國家執法機關,看你所犯罪的輕重,以『杻械枷鎖』來『檢系其身』。檢是約束,系是系縛。人身本可自由活動的,由於檢系其身,身體不得自由。可是當你正遇到這情形時,如能至誠的『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所有檢系其身的杻械枷鎖,自然『皆悉斷壞』,使你當下『即得解脫』。

  從事相說:相傳過去有對夫婦,是歸依三寶的佛子,平時最信觀世音。後來丈夫為人陷害,說他曾經為盜,於是政府捉他,治以應得之罪。但他得到這消息,知辯是沒有用的,唯有逃避的一途。可是,政府捉不到正犯,就將其妻捕去,代為受罪,手拷腳鐐加在身上,與諸犯人同系獄中。一天,牢獄忽然火起,犯人被移押外面路邊。正在這時,適一僧人經過,因婦人是信佛教,就喊師父慈悲救我。說也真奇,這個僧人,正是該婦人的歸依師。其師就對她說:「你要我救你,我實在沒法,你是深信觀音的,應本固有的信念,一心一意稱念觀音聖號,自有不可思議的靈驗,使你得到解脫」!從此,婦人在獄中,萬緣放下,一心稱名。念了三晝夜,加在身上的杻械,忽然的皆悉斷壞,雖可自由的出去,但因獄警在門口看守,不敢就這樣離去。正作這樣躊躇時,忽聞空中有聲,叫她立刻出獄,不要稍存猶豫。張眼四面看看,獄門果然大開,即從獄中逃出。靜靜的走了二三十里,路上遇到自己丈夫,二人在患難中相見,自有說不出的喜悅!從這事實看,證知稱念觀音聖號,確可解脫杻械枷鎖的災難!

  有形的杻械枷鎖,固然使人不得自由,無形的杻械枷鎖,把人縛得緊緊的,人還不知道哩!如向所說「名韁利鎖」,不是牢牢的系縛著世人嗎?試看世間的人,有幾個不為名利牽來牽去?名利牽到東就到東,名利牽到西就到西。因為求名,那裡有名就到那裡去;因為求利,那裡有利就到那裡去。自己一點主都做不到,還談得上有什麼自由?貪名為名所系,叫做名韁;求利為利所鎖,叫做利鎖。枷指男女相愛說的,男貪女愛,結為夫婦,組織家庭,男的套住女的,女的系著男的,誰也離不開誰,這不是枷是什麼?械,說深刻點,是每個人的我執,因執有實在自我,終日為我奔走,時刻服侍自我,稍微不如我意,就將大發雷霆,所以我執是械。

  據此,生存在世間的人,依佛法說,為有形的杻械伽鎖所縛,問題還小,為無形的杻械枷鎖所纏,問題才大。且有形的枷鎖,別人加於我的,還有解脫時期,而無形的枷鎖,是自己系自己。自己如不設法解除,別人是沒法為你解除的。自己解除系縛自己的枷鎖,佛陀指示我們的方法,本是很多的。但以現在所講的普門品說,我們認為最簡要而又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一心稱念大悲觀世音菩薩,以求早日脫離這娑婆世界。心中存有這樣意念,對世間的名利,對男女的相愛,對自我的執著,自然就淡泊而不妄事貪著了。系縛是由自己,解脫亦由自己,根本不須外求!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在七難中,這是最後一難,叫做怨賊難。怨是怨家,賊是盜賊,對自己都是不利的。如果碰到了,不是要自己的命,就是要自己的錢,使你總歸不得安穩。

  假『若』在一個『三千大千國土』,其『中』充『滿』了『怨』家盜『賊』。不用說,那是個很危險的國土,一般人差不多是不敢在怨賊如麻的地方行走的。可是現在『有一商主』,率領了很多的『商人』,每個商人都『齎持』了極貴『重』的珍『寶』,共同的『經過』這條『險路』。本來大家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遇到了怨賊,劫奪自己的財寶,傷害自己的生命。當大家正在提心弔膽的向前行進時,『其中』忽有『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我們現在已經走入一條非常危險的道路,但是大家『勿得』生起『恐怖』,恐怖是沒有用的。『汝等』這個時候,沒有其他辦法,唯有『應當一心』一意的『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只有菩薩可以解救我們的困難,使我們安全的通過這條險路。因為『是觀世音菩薩』在這世間,常常的『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果真能一心一意的『稱』念其『名者』,『於此』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怨賊,當得解脫』,不會傷害到自己的一絲一毫。『眾商人聞』說,念觀世音菩薩有這樣的好處,於是『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因為『稱其名故』,當下『即得解脫』怨賊之難,自由自在的通過這條險路!

  對付盜賊的辦法,不是與他決鬥,而是以德感化,決鬥不特不能使他回頭,只有增加他為盜的勇氣;德化才會真正使他回頭,不再干那打家劫舍的勾當。過去我國有位恆順和尚,曾經遇到一盜賊,賊見到他,第一句就說:「把錢拿出來」!恆順和尚動也不動的仍坐在那裡。盜賊很氣的抽出刀來向他面前一橫說:「拿不拿」?恆順和尚一句不說的,將自己所有的錢包好送給盜賊。盜賊得到錢,馬上就向外跑,恆順和尚這時開口喊道:「慢走」!這兩個字,好像有雷霆之力似的,盜賊聽了竟被震懾住,真的不敢走了!於是恆順和尚對他說:「世間上的人,不論做什麼,都應講道理,我所給你的錢,都是供佛用的,現在你拿去了,理應向佛說聲謝謝」!盜賊最初以為有什麼重大事故,現在聽說只要向佛謝謝,也就很爽快的向佛說聲謝謝!立刻就拔腳跑走了!

  事情過去,本就算了。可是,盜賊後來又在別處偷了東西,而為政府所捕。在訊問時,治安機關問道:「你為什麼偷別人的東西?上次恆順和尚的錢,似亦被你強行要去,你為什麼這樣賊性不改」?該盜說:「我沒有強要和尚的錢,不信,你去問那和尚」!於是警察就帶著盜賊去問恆順和尚。恆順和尚很慈悲的答道:「他沒有強行向我要錢,是我願意送給他的,這從什麼地方可得證明?因他在臨走時,曾經向佛道謝,所以證明不是他硬要的」!

  警察一聽,知是和尚慈悲,不要辦他的罪,但他在別處犯案很多,不能因和尚慈悲,就不再辦他罪,仍然要他嘗嘗鐵窗風味!臨走時,恆順和尚捉住賊手說:「上次你來我這兒,我很虔誠的,將我所有的錢給你,以為可感動你,使你從此不再盜竊,那知我的道德不夠,不能感動你,使你犯了國法,要受國法制裁,我除了慚愧外,還有什麼話說」!該賊被關到牢獄後,每想起恆順和尚對他說的話,內心就有說不出的難過!於是痛下決心,發誓從今以後,再也不做竊盜。而且出獄以後,第一個要見的,就是恆順和尚。並向和尚表示,今後決不再做這樣的事,請求和尚證明,容許他的懺悔,於是成為一個好人!

  還有我的故鄉揚州地方,也有這樣一個類似故事:謂有一個信佛的居士,家人共有十七人,當盜賊在他家鄉鬧得不可開交時,他們想想沒有其他方法,可以逃避這場災難,於是只有信任觀音,全家稱念觀音菩薩的聖號。有一天晚上,該居士做了一個夢,夢到觀音對他說:「你們全家這樣誠懇的持念聖號,的確是很難得的,不過,其餘的十六人,固然因此可以免劫,但你自己卻不能逃避這次災難,因為定業是難逃的。明天來你家的盜賊,其中有位王麻子,在前世曾被你殺過十六刀,現在由於因緣會合,你必要為王麻子殺十六刀,但以你的真誠,可能免此一難」!

  到了第二天,居士要自己家人,躲到廂房裡去,自己則準備一桌豐富的飯菜,以便招待王麻子。王麻子果於這天來到他家中,居士就問:你是不是王麻子?假定是的,我前生欠你十六刀,今生應該還你的債,不過我希望你先吃了這餐飯,然後再殺我十六刀,以結束我們之間的怨債!王麻子聽了感到很奇怪,同時問道:「你怎麼知道我叫這個名字」?居士回答說:「我是信觀音菩薩的人,菩薩在夢中告訴我,所以知道我與你過去的關係」。「既然因果報應,這樣絲毫不爽,過去你殺了我十六刀,現在我又殺你十六刀,這樣殺來殺去的,我們的怨債何時得了?與其如此,不如現在結束怨債算了」。王麻子這樣說了,就拿刀背在居士身上砍了十六次,作為宿世十六刀的酬償。居士既免除了這次劫難,他們之間的怨仇也就了結。所以念觀世音菩薩,的確是有好處的。如原來是怨家的,一變而為很好的朋友;如原來是做盜賊的,一變而成一個很好的人,當知這都是觀音菩薩不可思議的感應!

  己二 總結神力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佛陀說到這裡,再將能脫四難,來一總結。佛叫聲『無盡意』而對他說:『觀世音菩薩摩訶薩』的『威神之力』,『巍巍』然有『如是』的偉大,怎不誠懇的常念觀世音菩薩呢?巍巍,是高大貌,乃是形容菩薩的願力、悲智等的廣大無邊,能度脫眾生的無邊災難與苦厄。

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痴。

  以上所講的七難,雖可講為內在的煩惱,但從表面上看,畢竟是屬於外境的。現在所講的三毒,才是真正屬於內心的,亦即眾生心中的主要煩惱。眾生所有的煩惱,從數目字上去說,可謂無量無邊,如塵若沙之多。而且煩惱的形狀,亦極深細不易了知。不過從粗淺而易了解來說,要不外於三毒煩惱,且這是一切煩惱的根本。因無量無邊的煩惱,都是由此而產生的。修學佛法的人,如能遠離三毒,其他煩惱也就隨之解除。由此可以想見,欲想斷除煩惱,主要是離三毒的根本煩惱。所以本品特別提出三毒來說,並且明確告訴我們,如何始能真正遠離三毒。

  三毒:就是貪、嗔、痴的三種煩惱。此三煩惱為什麼都稱為毒?因這三者在身心活動中,常常毒害修行的人,使行人不能如法的進修。如人為毒蛇或毒龍所噬,則將有生命死亡的危險,不能再繼續的生存下去;三毒亦復是這樣的。它能毒害眾生的法身慧命,使法身不得增長,慧命無法開展,因此說名為毒。自毒毒他,的確是深可厭患。涅槃經師子吼品說:「毒中之毒,不過三毒」。所以世間的毒素,是不值得我人可怕的。毒中之毒的三毒,才是真正令人可畏的。所以修學佛法的人,主要是要斷除三毒。請看觀音經說:「凈於三毒根,成佛道無疑」。佛法行者,果將三毒根子剷除,不但證聲聞緣覺果以及做菩薩不成問題,就是完成最高佛果亦沒有疑問。是以斷除三毒煩惱,乃為我人唯一課題。三毒如樹根,根拔去了,枝葉自然乾枯,因其根本功能已經失去。所以修行斷煩惱,要從根本下手。正因如此,本經只講重要的根本煩惱。

  三毒煩惱的名稱,經中有時以貪、嗔、痴的單數來說,有時以貪慾、嗔恚、愚痴的複數來說,本經亦是以複數說的。關於複數的解釋,古德曾這樣的分別:「自愛為欲,愛他為淫」:人以及一切眾生,沒有不愛自己的。愛著自己的生命自體,欲求自己的生命生存,是名為欲。在這現實世間,男女之間的相愛,彼此的恩愛淫行,是名為淫。「自忿為恚,忿他為嗔」:如人自己發自己的脾氣,自己忽然罵起自己來,是名為恚。如人發別人的脾氣,總以為別人是不對的,對於他人的討厭憎惡,是名為嗔。「自惑為愚,惑他為痴」:自己迷自己,明明不是這樣的,而自以為是這樣,是名為愚。用不正當的方法迷惑他人,使他人如墮迷宮之中,是名為痴。雖可從自他兩方,解說三毒的複數,而實是眾生內在的根本煩惱。

  對治三毒煩惱,各有不同法門:如多貪眾生修不凈觀,多嗔眾生修慈悲觀,多痴眾生修因緣觀。不論大乘小乘,都是這樣的。可是,不凈觀、慈悲觀、因緣觀,雖是對治三毒的最上法門,但在一般眾生是不易修的。修得不如法,不特不能斷惑,反而增長煩惱。佛陀大慈大悲,特開方便法門,說貪慾、嗔恚、愚痴重的眾生,如不能修不凈觀等,只要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亦可遠離三毒的。

  在此,或有人發生這樣的懷疑:依於正常的說法,斷煩惱須要智慧,沒有智慧是不能斷煩惱的。既然如此,為什麼現說稱菩薩名,就能離貪嗔痴?於此應注意者,是經中的「常念」二字。常念就是正念,依此可以體達煩惱的性自本空,安住煩惱際中,就是住實際中。實際理體,無能無所,念性清凈。像這樣的正念,不是智慧是什麼?離開了這個,又從那兒去求智慧?這個智慧不離煩惱,還有什麼能離煩惱?設若別用智慧來斷煩惱,那就有能斷的智慧與所斷的煩惱之對立。這麼一來,不特煩惱不能斷除,智慧亦將成為煩惱,那裡還可名為斷惑的智慧?是以應知正念當下就是智慧,所以若能常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就可以正念除去三毒。這是佛為眾生所特別開示的易行道。

  在這世間,『若有』一類『眾生』,淫慾心非常重,特別『多於淫慾』。雖說這是眾生所愛好的,但它所產生的後患是無窮的。是以世間的賢聖或出世的大聖,對這都特別重視,而從多方面告誠我人,使我人對此多所警惕!如魏文帝的遏欲文說:「首惡莫如色慾,易犯多是邪淫」。又如世間所常說的「萬惡淫為首」,更可看出它的過失。佛經對於色慾的呵斥,更是不遺餘力。如說色慾的害人,甚於猛獸橫流,可以想見它的罪惡深重!

  淫慾,是男女雙方的事,不是單方面的事。所以對於色慾的呵斥,應對男女同樣的斥責,但古代印度是重男輕女的,加以佛陀說法的對象,以男性為主體,於是經中說到淫慾的罪惡,大都歸罪於女眾。如訶欲經說:「女色者,世間枷鎖,凡夫戀著,不能自拔;女色者,世間重患,凡夫因之,至死不免;女色者,世間衰禍,凡夫遭之,無厄不至。行者既得離之,若復顧念,是從地獄出,還復思入」。從這段經文,可以看出女色的禍患之大。但若站在另一立場來說,將女色換為男色,男色的禍患之大,還不是一樣嗎?所以這不能歸咎於女的一方。

  經論當中,又常這樣說道:在一切衰中,女衰是最大的;在一切病中,女病是最重的;在一切系中,女系是最牢的。一個人如真被女鎖系縛住了,要想從她解脫過來,那是的確很難的!所以自古以來,不知多少人沉溺其中,無以自拔。正因女子系縛的堅牢,佛菩薩開示我們說,毒蛇刀火,雷電霹靂,雖說是兇殘不可接觸,但還猶可予以暫時親近,唯有慳妒嗔諂妖穢鬥爭的淫慾女人,絕對不可有一時的親近。如果親近了,那你所得的禍患,就不可以道里計。說得嚴重一點,淫慾為諸生死的根本。由於淫慾的助發愛性,於是令諸眾生生死相續。

  淫慾,在現實的人世間說,是絕對避免不了的,只要人世間有男女的相對,必然就要結為夫婦的關係。有了夫婦的結合,怎能不發生淫慾?佛之所以再三呵斥色慾,是要吾人不要終日陷溺在淫樂中不能自拔,更不要做出非禮的邪淫行為。所以對於在家學佛者的正常夫婦的結合,佛並沒有完全禁止。如果過分的耽溺於此,不特有損於自己的身體,亦將荒廢了自己的事業,這實在是最不智的。試看古代的帝王、宰官、英雄、豪傑,因此身敗名裂,傾國喪家的,不知多少!這還不值得我人警惕嗎?況且這是眾苦之源,障道之本,所以佛陀嚴格的禁止!

  雖說一切眾生皆以淫慾而正性命,但卻是人類最易犯的一大毛病。因它是與生俱來的,亦即儒家說的「食色性也」,要想不犯是很難的。但若吾人時時存一戒慎恐懼之心,認為淫慾是最不凈亦最可怕的,那你的慾念就會淡然甚至不起。很多因淫慾而走上悲劇之途的,根本原因就是由於不怕,認為這是人生應有的享受,有什麼不可發生性慾的關係?即此一念的錯誤,而鑄成終身大錯,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正是此意。一個佛法行者,假定貪著欲樂,那就無由進道,所以應知色慾的過患,竭力的設法加以避免,不要多與異性接近,問題自然就可減少。

  不過真正要想離欲或者絕欲,還得要看我人當時的心念怎樣,如果心念向這方面發展,自然難以不為慾念所牽,如將心念放在觀音菩薩的聖號上,常常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而且唯有觀世音菩薩的正念,再也沒有其他的雜念存在心裡,自然就可得到菩薩的感應,而使你的慾念冰消。同時,你如能將當前的一位女子,看成不是普通的女性,而就是觀音菩薩的示現,也會立刻滅卻你心頭的慾念。相傳過去有位行者,忽然慾念衝動,要與一位女子苟合,女子要他將觀音菩薩的畫像,墊在床上,然後可以答應他的所求。就在這個時候,行者醒悟過來,知道這是做不得的,於是從此遠離慾念。佛陀深知眾生的病根所在,所以特別指示說:『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在這當中,最要的是常念兩字。就是真正要做到如鑽木取火,如雞抱卵那樣的,一剎那都不停息的念,才會發生功效。假定念而不念,不念又念那樣的,仍是難以得到效果的。

  『若』有另外一類眾生,嗔恚心非常重,特別『多』於『嗔恚』,那有什麼辦法可對治?依正常道說,當然是修慈悲觀,因為慈悲是對治嗔恚的。嗔恚是大病,慈悲是法葯,有著非常的特效。不管你的嗔恚心多麼重大,只要慈悲觀行修得如法,沒有不能根治嗔恚的。依方便道說,如能『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觀音菩薩是以大慈大悲為最大的特色,所以常能稱念,與觀音菩薩的慈悲相應,自然不會生起嗔恚。試看世間不管脾氣怎樣大的人,只要他一念觀音菩薩的聖號,天大的脾氣也就化為烏有。這是最簡單而又最易行的方法。諸位如發脾氣時,不妨試用一下看,包你會得特別的效用。不說常常的稱念可以離嗔,就是有時觀其慈和端嚴的聖容,亦會使你的脾氣無由發起。因為面對慈和的聖容,覺得自己發脾氣是沒有意思的。佛陀深知眾生的心理,為使眾生不要生起嗔恚,特別令諸眾生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

  嗔恚是眾生心中最不正常最為暴惡的一種心理現象,一旦發作起來,過失是很重的。華嚴經說:「一念嗔恚起,障百法明門」。大集經說:「一念起嗔,一切魔鬼得便」。就修行者說,百法明門,本可發生,但因一念嗔恚,障蔽令不得生。魔鬼對於行者,本是沒有辦法擾亂的,但因一念起嗔,魔鬼就可藉此機會,起來擾亂,使你無法進修。想想嗔恚對於行人的影響多大?再就一般人說,如果嗔恚心大,動輒暴發脾氣,小則會以鞭撻施於他人,大則能夠剝奪他人生命。世間很多悲劇的發生,都是緣於一念不忍的嗔心引起,所以佛法認為嗔恚是最要不得的。

  嗔恚生起的原因,當然是很多的,稍微有點不如意,就可能大發脾氣。所以現實世間,到處充滿了乖戾之氣。不過佛經將各種嗔恚歸納起來,有時說為如下的三種:

  一、順理嗔:謂自己從來沒有開罪於人,亦從來沒有惡意批評過別人,更沒有什麼對人不起的地方,而莫名其妙的受人侮辱,被人惡罵,為人毀謗,遭人破壞,甚至給予無情的毆打!在這樣的情形下,任何有修養的人,亦不免要發脾氣。像這樣的發脾氣,在情理上似可說得過去,亦即情有可原,近乎道理,名為順理嗔。但站在佛法的立場說,如是而發脾氣,還是不必要的。因雖無緣無故的被罵被打,但若能忍還是以忍為上。要知打罵於你的人,亦不是他自己要如此的,而是為煩惱之所驅使的。在他自己根本就做不得主,我為什麼要對他發脾氣?這麼一想,不特不會對他發脾氣,而且相當的同情他,覺得他可憐。如是,化戾氣為祥和,彼此身心安然!

  二、非理嗔:謂根本沒有什麼原因,無緣無故的大發脾氣。如有些人原本好好的,既不曾有人侵犯他,亦沒有逆境擾亂他,可是突然的脾氣大發,使人感到莫名所以。這種現象,不特在普通社會上可以常常見到,即在佛法的行者中亦屢見不鮮。如有住茅蓬的老修行人,自烹自食,根本沒有第二個人去打擾他,但是偶然遇到天雨,柴濕不能著火,因而懊惱忿恚,甚至氣得連飯都不吃!當知這就是非理嗔。以佛法說,這是更要不得,發脾氣有個對象,似還說得過去,自己發自己的脾氣,在理怎麼說得通?不過是開自己的玩笑而已。諸如氣得飯也不吃,試問對自己有什麼好處?為什麼要這樣捉弄自己?所以非理嗔,佛更嚴格的指責,要我們不要無理嗔。

  三、爭論嗔:謂如三五好友,共同在討論問題時,最初很能情投意合的談論,可是經過一個時候,由於你說來,我駁去,各持己見,各是其是,各非其非,互不相讓,於是爭得面紅耳赤,甚至鬧得相吵相鬥,名為爭論嗔。這種情形,在現實世間,也是到處可以見到的。其實,這是沒有嗔恚的必要。要知不論什麼問題的爭論,總是真理愈辯愈明,何必要作不必要的爭論?更何必為此而大發脾氣?如是言不及義的爭論,更是毫無意義,喪失彼此的友誼,是更不值得的。所以因嗔而爭,因爭而嗔,都是要不得的。試想想看,為了討論一個問題,竟然冒起三丈高的嗔恚之火,使自他都感到不安,何苦乃爾?是故佛法亦不認為這嗔是對的,而是應當予以遏止的。

  一切嗔恚,不外這三種,而任何一種,都是不好的,不能讓它繼續生起,要知嗔恚之害是很大的,如說「起一念之嗔,能燒盡菩提之種」。是以嗔是失佛法的根本,是墮惡道的因緣,是法樂的冤家,是善心的大賊,不特修學佛法的行者,不應起嗔,就是普通一般的人們,亦不應起嗔。假定嗔恚生起時,你立刻稱念恭敬觀世音菩薩,其嗔就可以遠離。關於這個,現在說一事實如下:

  過去我國有位高蕃先生,非常聰敏而有才學,在十四歲的時候,就中了秀才。到了弱冠之年,娶妻樊氏,名字叫做江城,雖很美貌如花,但性情暴惡,所以秀才很有點怕她,並且有說不出的痛苦,致以身體一天天的衰弱。後來丈母娘知道了,不值自己女兒的所為,非常同情自己的女婿,但沒其他的辦法,只好祈求於觀音菩薩。由於岳母的虔誠,菩薩一夜在夢中啟示她說:你的女兒前世,是一寺院中僧人所養的長生鼠,你的女婿前生,曾在該寺讀書,而將長生鼠弄死,現在一報還一報,你女非磨折你婿不止,是沒有辦法可救的。如真欲救你的女婿,唯有虔誠念普門品。岳母得到這個啟示,不特自己虔念,並要女婿父母以及全家持念。可是經過數月這樣虔誦,絲毫沒有得到感應。但岳母的信心是很堅定的,不但自己沒有停念,更要女婿發心同念。自己的冤業是要自己消的,由於秀才亦參加稱念,沒有過了很久,忽有一老僧來,這位老僧,不特深明因果,而且精於相術,所以很多鄉人,來向老僧求問。秀才之妻樊氏,亦去請求老僧,指點她的迷津,老僧當即對她說了:「莫要嗔,莫要嗔,前生既非假,今世亦非真,咄!鼠子縮頭去,勿使貓兒尋」。說完這六句話,復用杯水噴在她的面上。鄉人素來知道樊氏潑辣,現在看到老僧這樣對她,大家都為老僧捏一把汗,以為樊氏定會大發雷霆。然而奇怪的是,當樊氏聽後若有所悟,不特沒有發怒,而且脾氣全改,成為賢妻良母。可見念觀世音菩薩,是能遠離嗔恚的。

  『若』復又有一類眾生,愚痴非常的重,特別『多』於『愚痴』。愚痴,就是迷惑愚昧,對於事理認識不清。對事理認識不清的人,不一定完全是沒有知識的;有的甚至知識廣博,學問高深,但因不信善惡因果,佛法說為愚痴。反過來,有一種人,雖沒有什麼學識,但真切的深信因果,佛法說有智慧。是愚痴不是愚痴,不在有無知識上分,而在信不信因果上分。深信因果的,就是有智慧的人,不信因果的,就是愚痴的人。所以信因果,在佛法中,是極為重要的。有人以為見不到的就不信,殊不知佛法所說的因果,是通於三世的,不能因為不見,就抹煞它的存在。有的人現在作惡多端,表面看來享受是很好的,但他的大苦在後頭!我們不必對他羨慕,更不可效法他的所為。有的人現在廣行善事,可是所處環境非常惡劣;或有以為做好事沒有好報,其實他的快樂果報在未來,決不會落空的。我們不要因此退心,更要效法他的樂善好施。明白三世因果的絲毫不爽,那你自然就不敢作惡而行善了。可惜世人每每不明這個道理,以為佛法不靈,或者怨天尤人。以佛法說,這就是愚痴。有了愚痴存在,那又應當怎辦?能修因緣觀的,最好修因緣觀,不能修因緣觀的,如能『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也『得』以『離痴』。

  念觀音菩薩可以離痴得智慧,在中國佛教界,是普遍深信的。如過去中國寺廟收小和尚,師父首先教小和尚於睡前,拜一支香的觀音菩薩,並且口中這樣念著:「弟子某某,求聰敏、拜智慧,廣大靈感,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念一次,拜一拜。經過長期的禮拜,得菩薩感應的很多。原來很愚笨的,後來聰敏起來。現在不妨說個拜觀音得感應的事實如下:

  過去有個初出家的小沙彌,生來極為愚蠢,老和尚教他念經,不論怎樣的苦讀,總是沒有辦法記得。其師後來無法可施,就教他天天拜念觀音,以期消除業障而開智慧。每天規定拜一支香的時間,到時師父以鳴鈴為號,在未聽到鈴聲,不得休息去睡。這樣不間斷的,整整拜了三年。有一天,小和尚如常禮念觀音,可是師父忘了拉鈴,而鈴竟然不拉自響。小和尚聽到鈴聲,當然就去安寢,但師父後來責備他,說他不聽號令去睡,故意偷懶。小和尚對師說:我不是偷懶,聽到鈴聲才睡的。師父當時暗想,我未搖鈴,怎麼會有鈴聲?難道小和尚已得菩薩感應?師父為了試試是否真得靈驗,第二天晚上故意不搖鈴,看看是否會有鈴聲?奇怪,次日小和尚拜完一支香,鈴聲又自然的響起。師父知是虔誠的感應,就不再規定小和尚禮拜的時間,而小和尚從此念經,不但過目不忘,而且了解其意,成為一個有名的講經法師。

  因此,若有眾生,知道自己愚痴,常念觀音聖號,必然會得智慧的。問題就是世間的人,大都自以為聰敏的,根本不承認自己愚痴,所以你要他念觀世音,不免成為問題。為人還是最好不要自作聰敏,而應承認自己的智慧有限,請求觀音菩薩的加被,多念觀音菩薩的聖號,確信觀音菩薩會賜給智慧,使我們遠離愚痴。愚痴是蓋覆智慧的,學佛是追求智慧的,因此,每個學佛的人,都應衝破愚痴的黑暗,而生活在智慧光明中。

  己二 結歸神力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

  佛說至此,復又叫聲『無盡意』說:『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所以對於世間的眾生,能夠『多所饒益』。如令眾生,遠離淫慾,遠離嗔恚,遠離愚痴,這不是饒益是什麼?三毒又名為三不善根,現在只因稱念觀音菩薩的聖號,就可轉貪慾而為無貪的凈定,轉嗔恚而為無嗔的慈悲,轉愚痴而為無痴的智慧。拔去三不善根的惡毒,促成三善根的德行,得到和諧而均衡的發展。若非菩薩大威神力的加被,試問怎麼能夠做到這點?世間眾生有一共同心理,即對自己沒有利益的事,可能不大願意去做,若對自己有切身利益的,就很樂意的去做。具大威德神通之力的觀音,對眾生是有大利益的,佛陀在此特別勸告說:『是故眾生常應心念』。

  於此文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心念」兩字。平常大家念觀音菩薩的聖號,都是口念。念時若能心口相應,自然是很好的,設若口念聖號,而心東想西想,雖不能說全無好處,但所得的功德很微,要有感應自然更難!無怪念觀音菩薩的人很多,而得菩薩感應的人很少。當知口在念,心不放在聖號上,不放在菩薩的功德威神力上,要想得到感應是不可能的。所以「心念」二字,在此非常重要。不但心念,還要常念,若高興時即念,不高興時不念,還是不行的。必要常常的念,念時要口念、耳聽、心想,才能得到菩薩威德神力的感應。

推薦閱讀: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  (第十三集)
有求必應觀世音菩薩 | 佛友重病,向觀音菩薩虔心祈禱,菩薩顯靈救助,讓她喜極而泣
『諸佛菩薩諸尊精要總集解脫護身咒輪』補充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 卷第三十七
禮讚常不輕菩薩

TAG:菩薩 | 觀世音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