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法入門》修改稿
06-03
【詩法入門】一、 詩論很高興再一次同朋友們交流。以前曾發表過本講座。此次經重新整理後,再次同大家探討有關詩詞理性問題,供大家參考。希望批評指正。我國詩的起源較早,最早的《詩經》是收入了西周初年到春秋時期(中期,約500多年)間的詩歌305篇。西漢始稱《詩經》,到南北朝的庚信,這一時期的詩都稱「古體詩」,此時的詩是按照古代的詩體而寫的,沒有一定的規範。在律詩尚未定型化的時候。詩人也絕非完全按律寫詩,因此。平仄不合,對仗不工也大量存在。有人稱為拗體。因拗體不屬正規律詩,後來寫此種詩的人很少,漸轉入律體詩(又叫「今體詩」)上來。【唐】劉禹錫:「聖人感人心,而天地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使乎言,莫切呼聲,莫深乎文;故詩貴和平,令人易曉,溫柔敦厚,詩之本教也。」又曰:「片言可明百意,坐馳可以役萬景,工於詩者能之;風雅體變而興同,古今調殊而理一,達於詩者能之」【明】吳寬:「詩可以觀人的性情,情性偏隘者其詞躁,寬裕者其詞平,端靜者其詞雅,疏曠者其詞逸,雄偉者其詞壯,醞籍者其詞婉,涵養性情發於氣,行於言,此乃詩之本源也。」【明】方孝孺:「作詩最重豐致,意欲圓;語欲活,氣欲流;藏深思與寓言之中,發天趣於摸題之外,可也。」【明】解縉:「詩在相題,不可一律而論;有宜含蓄者,則意當渾;有宜豪放者,則意當露;有宜莊重者則語當痛快;有宜輕送者,則語當流利。」【明】商輅:「詩之寫題處妙在親切,其出題處妙在有美刺之隱情,喜怒哀懼惡欲之深意。」【元】范德機:「詩貴乎實,實則隨事命意,遇景得情,如傳神寫真各盡其態自不至有重複蹈襲之患。」【東漢】楊弘:「詩要鋪敘正,波瀾闊,用意深,琢句雅,使字當,下字響。」又曰「人所多言,我寡言之;人所難言,我易言之,則自不俗。」又言「詩中用字,一毫不可苟;倘一字不雅,則一句不工;一句不工,則全篇皆廢矣。」【元末明初】宋濂:「詩為韻所縛,作者須以題意為主,韻為客。【南宋】張南軒:「作詩不可直說破,須知詩人婉而成章。」【南宋】嚴羽:「夫詩有別才,詩有別趣,非關理也。然非多讀書,多窮理則不能極其至」。【明】楊士奇:「詩之氣勢,最忌斷續。如頷聯興起句不接,腹聯與頷聯不接,結句又與前聯不相迎攝,便非詩也;作者須一氣呵成,貫珠而下,不露痕迹方妙」。【清】楊堯臣:「思之工者,寫難狀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明】王世貞:「詩旨有極含蓄者,隱惻者,緊切者。法有極婉曲者清暢者,峻潔者,奇詭者,玄妙者。騷賦古樂府歌行,千變萬化,不能出其境界」。以上都是古詩名家精絕的論點,對我們學詩很有幫助。二、 詩法(一)韻和轍韻是在詩詞某一特定的位置,使用聲調相同的和相近的字,做為韻腳。北方戲曲中又叫「轍」。如「合轍」、「趕轍」、「找轍」、「合轍押韻」等。是詩詞曲賦中最基本的要素。在《詩經》中和詩詞、民歌等都講究押韻。押韻是為了追求音韻的和諧美。但是有些詩讀起來好像並不押韻。這是因為,隨著時代發展,語音發生很大變化的緣故,自晚唐特別是宋代以後語音變化很大,而詩人仍然按韻書作詩,就出現上面的問題。(二)平水韻在各個不同的時期都各自有不同的用韻標準。魏晉六朝時期形成了各種各樣的韻書。隋朝陸言法就以四聲分206韻編成《切韻》一書(後經考證為193韻)。唐代孫愐編撰《唐韻》;宋代陳彭年編撰《廣韻》;宋代丁度編撰《集韻》唐代有人認為分得太細,很受拘束。許敬宗等人把206韻中相鄰近的韻合併使用。實際上唐人使用的就是《平水》韻,此書成書於金代,清代的學者認為《平水韻》是宋代劉淵所作,劉淵是平水人。後人則稱其為平水韻。《平水韻》一共分106韻:平聲上平聲:15韻下平聲:15韻仄聲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需要著重說明的是入聲,現在就語音來說,江浙、兩廣、福建、江西及北方山西、內蒙仍保存入聲。北方大部分地區和西南大部分口語里入聲已經消失了。(三)音韻.語音歷史上最早的詩歌如《詩經》、《楚辭》以及後來漢魏時代的詩歌都是有韻律的,但其韻律都是自然形成的,沒有嚴格的規定。到了南北朝時代,由於翻譯印度佛經,中國人懂得了音韻學,發現了漢字的四聲。於是作詩講求平仄,唐初形成完備的今體詩(律詩)。從此中國詩歌走上了音樂性更強的格律化的道路。詩歌用韻隨著語音的變化而變化,詩韻有時代性,語音有地域的差異。所以詩歌用韻還有地方性。所以,弄清楚音韻和語音的關係,對於讀寫詩詞曲很有益處。詩詞曲中的韻,大致相當於漢語拼音的韻母,如《平水韻》上平聲【一東】中的「東」、「同」拼成dōng、tóng,韻母都是ong。但是不能一概而論。前面說過,由於時期不同,歷史久遠,各地方的語言差異很大。變化也不盡相同。當時又沒有拼音,現在很難知道當時各字的真正發音。《平水韻》中聲韻與現代也不盡相同。如【九佳】里有些字的韻母差異就很大。「佳」jiā;「懷」huái;「街」jiē等,韻母都不同,但都是同一聲韻。再如「斜」字,現代發音是「xie」,過去是讀「xia」,如「遠上寒山石徑斜(xia)」。其他韻部也有相同的問題。可以說在當時它們的發音都是相同的。歷史上最早的詩歌如《詩經》、《楚辭》以及後來漢魏時代的詩歌都是有韻律的,但其韻律都是自然形成的,沒有嚴格的規定。到了南北朝時代,由於翻譯印度佛經,中國人懂得了音韻學,發現了漢字的四聲。於是作詩講求平仄,唐初形成完備的今體詩(律詩)。從此中國詩歌走上了音樂性更強的格律化的道路。由於我們學的就是古詩詞,所以也必須依《平水韻》作詩填詞。(四)、對仗:對仗就是詩詞曲中的對偶。關於該術語來歷已無可考。對偶,就是把同類或對立的概念,放在詩詞句中相同的位置。使之並列起來。具體要求是對偶句即對仗句字數相等,句法相似,詞性相同或相反,詞意相關或相對,平仄相對,一一對稱。對仗的真正淵源在於古代詩文中的對句,如最早的古書《易經》,其《繫辭》中:「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老子》、《詩經》都有這種例子。這些對偶,都是適應修辭的需要。隨著四六體駢文和五、七言律詩的出現對仗才逐步規範起來,形成標準,並在此基礎上演化出對聯及其它藝術。一般來說,對仗的規則是:1、出句和對句的平仄是相對立的。2、出句的字和對句的字不可重複。以上規則是律詩和詞中的對句所必須遵循的。(有的詞中的對仗可以同字相對,也可以同聲相對,以後另論)。對仗中要注意「合掌」,即對句與出句的意思完全一樣,對句與出句完全同義,歷來是作詩之大忌。古人為了論詩方便,把律詩分四聯:第一、二句,稱作首聯(古稱《破題法》,有《起句法》共十五法)。第三、四句,稱作頷聯(古稱《頷聯法》。第五、六句,稱作頸聯(古稱《頸聯法》)。第七。八句,稱作尾聯(古稱《繳結法》,有《結句法》十七則)。對仗種類繁多,比較複雜。現就主要的提出來供大家參考,其他較少見的少時提示一下,知道就可以了,有興趣再詳談。律詩中有三種特殊的對仗形式:1)、數目對:如「三山」、「一水」、「三峽」、「五溪」前邊的字都是數字,因而構成數目對。如:「三山敗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三峽樓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雲山」。2)、顏色對:如「青天」、「白鷺」、「紅雨」、「青山」前面的字都是顏色,因而構成顏色對。如:「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3)、方位對:如「北極」、「西山」、「西望」、「東來」如:「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盜寇莫相侵」。「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這三類詞很少與別的詞相對,在律詩中非常多見。另外,一般在對仗中,要求名詞對名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動詞對動詞,副詞對副詞,代詞對代詞等等。在很多情況下,不及物動詞也可以與形容詞相對,連綿字與連綿字相對。而且詞性須一致。單說名詞對名詞,也很複雜,要人名對人名,地名對地名,專用名詞對專用名詞。等等。從名詞細目上分,還可以分為天文、時令、地理、宮室、服飾、器用、植物、動物,人倫、人事,體形、文化,武器、技藝、珍寶等等。【工對】:詞性、詞類、句型等分別整齊相對的。嚴格的工對很難,一般也沒有必要那樣苛求。在一般情況下,盡量求工,是必要的。但如求工過切,即會妨害詩意的順暢表達,甚至由於用詞總是局限於狹窄的範圍而造成同義反覆。好的工對,往往屬於「妙手偶得」,不是刻意雕鑿出來的。所以多數詩作,用的都是不太嚴格的工對、鄰對(把相鄰的門類合用,如把天文、時令、地理方面的詞,合在一起用),有些字詞,在分類表上雖然並不屬於同一門類,但因意義上的關聯比較緊密,所以在傳統上,習慣上,歷來認為把這些字語對用屬於工對。如「詩」與「酒」,「歌」與「舞」,「聲」與「色」,「心」與「跡」,「兵」與""馬」,「人」與「地」,「老」與「病」,「無」與「不」,等等。例如:「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杜甫《不見》)「老添新甲子,病減舊容輝。」(白居易《除夜》)「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九日》)所謂工對,真正做到字字都對得很嚴格,那是少有的,通常也沒有必要。一聯詩中,只要多數字、主要字對得很好,就算工對了。特別是把數字、顏色、方位、疊字詞對好了,就會顯得很工。例如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歷來認為是極好的工對,因為數字、顏色都對得特別好,至於「柳」字和「天」字,對得並不很工,那就不重要了,又如蘇軾的「歌管樓台聲細細,鞦韆院落夜沉沉。」也是極好的工對。「歌管」與「樓台」,「鞦韆」與「院落」,都有句中自對之美感,兩句互對又很工整,特別是「細細」與「沉沉」兩個疊字詞對得很工,這就夠了。至於說「聲」字和「夜」字對得並不很工,那就不應計較了。【寬對】:顧名思義,就是比較寬鬆的對仗,只要平仄相對、同詞性的詞相對就可以了,不講究詞的具體門類。寫詩只講工對不行,大多數情況離不開寬對。比工對要求寬一些,兩句在大的方向相對,其中有的字、詞不甚相對如王維《使至塞上》詩中「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塞」為地理,「天」為天文。第一、嚴格的工對很難,一般也沒有必要那樣苛求。盡量求工,是必要的。但如求工過切,即會妨害詩意的順暢表達,甚至由於用詞總是局限於狹窄的範圍而造成同義反覆。即使總體上算工對的對仗,往往也有少量或個別的字用了寬對。在七言詩句中,前四個字對得較嚴格,後三字,特別是最後一個字不講究的情形,比較常見。特別是最後一字,連詞性都不對的例子,也不少。例如:"不待金門詔,空持寶劍游。」(李白《寄淮南友人》)「遙知楊柳是門處,似隔芙蓉無路通。」(劉威《游東湖》)【借對】:(又稱假對):如杜甫《曲江》詩中:「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尋常」是平常的意思,但也是數詞,古時八尺為「尋」,兩「尋」為「常」。【借字對】:(古稱借韻對)如劉長卿《重別薛六》詩中:「寄身切喜滄海近,顧影無如白髮何」。借「滄」為「蒼」與上句「白」字相對。眼昏常訝雙魚影,耳熱何辭數爵頻。「魚」(盂),爵(酒具)。再如:「根非生下土,葉不墜秋風」。「下」(夏)。等等。【當句對】:(古稱「句中對」、「巧變對」)在詩詞中有的在一句中自成對仗,如杜甫《白帝》詩中:「戎馬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歸馬」對「戎馬」,「百家」對「千家」。「今空無古迹,宋復有唐文。」「古」對「今」,「唐」對「宋」。「白頭清鬢有存沒,落日斷霞無古今」。「清鬢」對「白頭」,「斷霞對落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地」對「天」,「無」對「有」。「胡越書難到,存亡夢豈知」。「越」對「胡」,「亡」對「存」。本身內部都有對仗意味,既自對又互對,就顯得特別工整。即使兩句之間某些字對得較寬,亦堪稱為工對。例如:「草木盡能酬雨露,榮枯安敢問乾坤。」(王維)在出句中,「草」與「木」對,「雨」與「露」對;在對句中,「榮」與「枯」對,「乾」與「坤」對。兩句之間又互對。又如陸遊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是句中自對而又互對。【隔句對】:(亦稱扇面對),在詩詞中不是相連的兩句對仗,而是第三句對第一句,第四句對第二句這樣的隔句相對。詩中如《詩經.採薇》中的:「昔我往亦,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今我來思」對「昔我往亦」,「雨雪霏霏」對「楊柳依依」。得罪台州去,時危棄碩儒。移官蓬閣上,溪谷歿潛魚。(杜甫《哭台州鄭司戶蘇少監》)幾思聞靜語,夜雨對禪床。未得重相見,秋燈炤影堂。(鄭谷《吊僧》)詞中的例子就更多了,《沁園春》上片的第4.5.6.7句和下片的第3.4.5.6句,均要求作扇面對。毛主席《雪》中的:「大河上下」對「長城內外」「頓失滔滔」對「惟余莽莽」;「唐宗宋祖」對「秦皇漢武」,「稍遜風騷」對「略輸文采」。【錯綜對】:(又叫「犄角對」「交股對」,舊時兩對有別)。對仗時字詞不是依次相對,而是交錯相對。如李群玉《杜丞相宴中贈美人》詩中:「裙施六幅湘江水,鬢聳巫山一段雲」。以「巫山一段」對「六幅湘江」。就是交錯相對。又如:「春深葉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盞疏。」「多」對「少」;「密」對「疏」。【流水對】:(又叫「串對」)是指上下兩句意思相貫穿,各自的順序不能顛倒,下句是上句意思的延伸,似水順流而下。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的:「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又如李商隱《杜工部蜀中離席》中:「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雲雜雨雲。」《隋宮》:「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烘托出空靈的境界和文雅的氛圍,「一從歸白舍,不復到青門。」(王維《輞川閑居》)「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王維《送梓州李使君》)「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遊《游山西村》) 亦屬工對。【就句對】:「白首丹心依紫禁,一麾五部凈三邊」。「一、五、三」對「白、丹、紫」。【不對之對】:「自有生民來,未如今日盛」。對意不對字。【不對處對】:「舳艫爭利色,來往接風潮」。此不對而偏對也。【連珠對】:「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奇健對】:「五湖歸去孤舟月,六國平來兩鬢霜」。【律詩不拘對】:「或起句用對,而中二聯全不對著;或頷聯不對,頸聯不對,或八句全不用對者;或首尾似對,中二聯不對者;只要不失粘皆名律詩也,一失粘,則為拗體非律詩也。其他還有:實字對、虛字對、人物對、鳥獸對、花木對、數目對、巧變對(類似於句中對和流水對)、情景對、懷古對等。在個人作品中的實際應用:【七律】楚歌一生霸氣為雄傑,不識奇才胯下人。子弟八千思憶楚,將軍一世恨殤秦。「世」諧示「四」音對「千」。輕賢慢士乾坤帝,「慢士」對「輕賢」。句中對。碧落黃泉日月臣。「黃泉」(地府)對「碧落」(天界)。句中對。朝夕哀歌興漢盛,延康四百落埃塵。【七律】 武穆遺恨報國精忠本棟樑,無辜英烈殉天殤。投戎殺敵漁陽弄,復土驅韃戰鼓狂。抗旨擁兵非有意,奉天卸甲侍無常。「侍」諧「是」音對「非」。借字對。帥臣藐視金牌令,必定風波一命亡。【七律】嘆老晨清風暖羽鸞鳴,我我卿卿妙語生。相伴林中尋尺蠖,同棲巢室育雛鶯。春闌豆蔻凋殘日,秋至余年謝紫丁。「余年」對「殘日」;「紫丁」對「豆蔻」。交股對(犄角對,錯綜對)。終老氣衰煢歲月,路窮日暮慢西行。【七律】白門樓蓋世神功冠一流,轅門射戟解玄愁。不仁三姓無常奉,有志難酬萬事休。「事」諧「氏」音對「姓」。借字對。「難酬萬事」對「三姓無常」。交股對。貪戀香塵迷彩袖,輕紈亂世戲溫侯。英雄氣短恨無用,血濺白門城上樓。【七律】天上人間錦玉黃衫柳巷勾,揮金如土肆無休。高陽千載江山莠,饕餮神州萬世秋。「神州萬世」對「千載江山」。交股對。天上竹弦聲厭厭,人間蕭瑟怨幽幽。紅樓宵夜春闌夢,旋看獄牢多歿囚。【七律】暮歌清歌一曲解煩愁,喜樂哀思任事酬。蝶去蜂來天過燕,「蜂來」對「蝶去」;雲輕雨細水棲鴎。「雨細」對「雲輕」。句中對。霜絲弄瓦隨身後,壯歲兒孫聚膝頭。體弱閑居無寂落,危樓翠鈿復何求。【七律】福壽幽闌換代更年自古輪,一朝帝業一朝臣。方經少壯逾青壯,又過六旬超七旬。頷聯是流水對俗眾難承王子晉,佛仙亦願降紅塵。滄桑往複非神定,福壽悠闌不盡人。【七律】秋殤金風復雨冷霜寒,北燕離椽棄舊闌。時逾冬春經夏伏,人過少壯到秋殘。頷聯是流水對、滋生潤物承宗繼,頤養餘生度夢殫。競逐繁華殤歲月,蒼天不老少憂歡。起句法:實敘、狀景、問答、頌美、反題故事、弔古、傷今、懷愁等十五法。結句法:勸誡、祝頌、自感、自愛、含情不盡相思、寓意、等十七法。另對句中有眼用實字、眼用虛字、眼用響字、用拗字、拗句換字、子母句等十餘種句法。(五)四聲與聲調上面講到平仄就聯繫到四聲與聲調。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個聲調,弄明白了什麼是聲調,四聲也就不難懂了。有人認為聲調是由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構成的,其中主要的因素是高低和升降。據此古代漢語分為四聲:1、平聲,是一個中平調。2、上聲,是一個升調。3、去聲,是一個降調。4、入聲,是一個短調。《康熙字典》有一首「分四聲法」的歌訣: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藝子六氏輯》(41年版)有:平聲哀而安,(東至咸韻是也)上聲厲而舉,(董至琰韻是也;現今平水韻是董至豏韻)去聲清而遠,(送至陷韻是也)入聲直而促,(屋至洽韻是也)平水韻共106韻,分平聲30韻(上平聲15韻、下平聲15韻),所謂上平聲、下平聲也就是平聲上卷和平聲下卷的意思,因為平聲字多,就分成兩部分;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具體參看《詩韻常用字表》。需要著重說明的是入聲,現在就語音來說,江浙、兩廣、福建、江西及北方山西、內蒙仍保存入聲。北方大部分地區和西南大部分口語里入聲已經消失了。現代漢語的普通話中四個聲調是:1、陰平:是從古代漢語平聲、入聲分化而來,是一個高平調(不升不降叫平)。2、陽平:也是從古漢語平聲、入聲分化而來,是一個中聲調(不高不低叫中)。3、上聲:從古代漢語中的上聲、入聲分化而來,是一個降聲調。4、去聲:從古代漢語中的去聲、和入聲分化而來,是一個全降調。其主要區別於新韻沒有入聲,原古韻的入聲被分化於現代漢語四聲中。古韻的入聲可以是現代漢語中的四聲中任何一聲。如「別」、「直」、「合」、「俗」在現代漢語中讀平聲,而在古詩詞中卻當仄聲用。無須費力去區別它,只要按《詩韻常用字表》和《詞韻簡編》(平水韻)去作詩、填詞即可。也不必死記硬背,經常寫作會掌握一些常用的,不常用的,必要時可按韻字表核對即可。(六)平仄平仄是詩詞格律的一個重要術語。依照四聲,將平仄分兩大類,平:包括上平聲和下平聲;仄:包括上、去、入聲。仄,從字面理解就是不平,是平的對立面。寫詩填詞作曲就是巧妙的運用這兩類聲調有規律的交替的出現,使聲調產生變化多樣、不單調,讀起來有音樂的美感。平仄在詩詞曲中的變化是在本句中交替出現的;平仄在對句中與本句比是相反的。(六)對粘先將粘平仄:(學詩者先要知平仄,不然,句雖工巧,不入規矩)五言律式(首句仄起仄收式)〇仄平平仄,(起句單)平平仄仄平。(反起句)〇平平仄仄,(粘二句)〇仄仄平平。(反三句)〇仄平平仄,(粘四句)平平仄仄平。(反五句)〇平平仄仄,(粘六句)〇仄仄平平。(反七句應起句)例:1、欲 (下) 丹 (青) 筆,-〇仄平平仄-首句單2、先(拈)寶(鏡)寒。-〇平仄仄平-(反初句).........3、已(驚)顏(索)寞,-〇平平仄仄-第二字平、四字仄。第二字平平(拈、驚)相粘;第四字仄仄(鏡、索)相粘。4、漸(覺)鬢(凋)殘。-〇仄平平仄-第二字仄、四字平。5、淚(眼)描(將)易,-〇仄平平仄-第二字仄、四字平。第二字仄仄(覺、眼)相粘;第四字平平(凋、將)相粘。6、愁(腸)寫(出)難。-平平仄仄平-第二字平、四字仄。7、恐(君)渾(忘)卻,-〇平平仄仄-第二字平。四字仄。第二字平平(腸、君)相粘;第四字仄仄(出、忘)相粘。8、時 (展) 畫 (圖) 看。-〇仄仄平平-尾句單(一、三、不論)。絕句同。二三句同,四五句同,六、七句同、首尾句同謂之不失粘,一句差,則全首差。平對仄,仄對平,反切要分明,有無虛與實,死活重兼輕,律詩中七言第2、3句;4、5句;6、7句2、4、6字相粘,(1、3、5不論)。五言為2、4句2、4字相粘,(1、3不論)。七言律式(首句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仄平平(此句單)仄仄平平仄仄平(要反初句)仄仄平平平仄仄(要粘二句)平平仄仄仄平平(要反三句)平平仄仄平平仄(要粘四句)仄仄平平仄仄平(要反五句)仄仄平平平仄仄(要粘六句)平平仄仄仄平平(要反七句應起句)例1、三年謫宦此棲遲,*平平仄仄仄平平(此句單)2、萬古惟留楚客悲。*仄仄平平仄仄平(要反初句)3、秋草獨尋人去後,-仄仄平平平仄仄(要粘二句)2/3句:第二字仄仄(古、草)相粘;第四字平平(尋、留)相粘;第六字仄仄(客、去)相粘。4、寒林空見日斜時。*平平仄仄仄平平(要反三句5、漢文有道恩猶薄,-平平仄仄平平仄(要粘四句)4/5句:第二字平平(林、文)相粘;第四字仄仄(見、道)相粘;第六字平平(斜、猶)相粘。6、湘水無情吊豈知。*仄仄平平仄仄平(要反五句)7、寂寂江山搖落處,-仄仄平平平仄仄(要粘六句)6/7句:第二字仄仄(水、寂)相粘;第四字平平(情、山)相粘;第六字仄仄(豈、落)相粘。8、惟君何事到天涯!*平平仄仄仄平平(要反七句)初學者如記憶困難,可以用簡單符號做好格律。可用填詞的方法學寫詩,熟了以後就可以直接寫作律絕了。如:三 年 謫宦此棲遲,〇 — 〇 √ √ — —萬 古惟留楚客悲。 △〇 √ — —√ √ —〇:可平可仄√:仄聲—:平聲△:韻(七)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前人在談律詩、絕句的平仄時,有一個口訣:「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該口訣為何人所創亦不得而知,《切韻》後面載有這個口訣,有的學者認為《切韻指南》是元代作品。明弘治本無此口訣此口訣,康熙本收入了這個口訣。這的口訣是指七律和七絕而言。意思是說律句、絕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拘,而二、四、六字必須分明。當然,第七字平仄也必須分明,因為韻腳在第七字,逢平必韻,加上「對仗」的要求出句末字必仄。另該口訣是指七律、七絕說的。對於五律、五絕每句只有五字,這個口訣也就變成了「一、三不論,二、四分明」。同樣第五字的平仄也必須分明(同七律第七字)。對於初學者明白這個口訣可以吧律詩複雜的平仄關係條理化,有益於入門。但這個口訣也並不完全確切和科學,易引起初學者誤解。一些名家指出「.一、三、五不一定可以不論,二、四、六不一定分明。」(《漢語詩律學》83頁.王力)。在五言「平平仄仄平」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論,否則犯孤平。在五言「平平仄平仄」的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論。同樣,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這個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論。至於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況下,更是非論不可了。以保持韻腳基本句型,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對於七言仄腳句子來說可以「一、三、五」不論。對於七言平腳句子只有「一、五」兩個字不論,第三個字非論不可了,古人在這樣的句子中,寧可「二、四、六」不論也絕不在此處用一仄聲。為的是避免律詩的大忌----孤平。對於五言仄腳的句子可以「一、三」不論,平腳句子只有一字不論。還應指出,「二、四、六分明」的說法也是不完全的。五言第二字、七言第二、四字必須分明。而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依五言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來看,第四字不一定分明;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的第六字也並不一定非要分明不可。「二、四、六分明」的說法也是相對而言。「綜上所述,對於律詩的格律,還是認真鑽研一番,真正弄通為好,這不只是學律詩的需要,也是欣賞律詩的需要。至於作律詩,能嚴格按格律賦詩當然最好,不過這的確不容易,要慢慢來,由淺入深。只要肯專研,學習上是沒有不可逾越的難關。實在沒有興趣看是很枯燥的詩詞曲律,也不要硬去「寫詩」「填詞」「作曲」。不要湊上五十六個字,就標上「七律」。那樣還不如寫新詩為好,根本沒有什麼格律限制。」----張福有----(八)、孤平所謂孤平指的是平腳的句子:五言「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型中,除了韻腳的平聲之外不能只有一個平聲字。如果只有一個平聲字,即為孤平。也就是上句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用平聲字,而不能用仄聲字。孤平是律詩之大忌。唐代律詩中幾乎沒有孤平,《全唐詩》中也只找到兩個例子:高適《淇上送韋司倉》:「醉多適不愁」:「醉」應平卻仄了。李頎《野老曓背》:「百歲老翁不種田」:老應平而仄了。科舉時代,試帖詩不論作得多麼好,如果犯了孤平,就算不及格。可見古人對此重是的程度。(九)拗救拗救是律詩、絕句常用的技法,填詞、作曲有時也用。拗救是兩個意思:「拗」:是指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救」:是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後必須在適當的位子上補償一個平聲。這種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詩中如果多用這種句子,就變成古風式的律詩了。為了避免孤平,在律絕中就現出了一種特定的格式,五言的「平平仄平仄」和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王力先生稱其為「特定的一種平仄格式,在唐、宋的律詩中很常見。但多用於律詩的第七句。如:李白《渡荊門送別》「仍憐故鄉水」毛主席《送瘟神(其二)》中的「我欲因之夢寥廓」等。在吧帖的詩詞里很少有用拗救這一技法,有人認為只要按格律寫詩就行了,不必如此費力去學,其實,律詩比較嚴謹,格律要求複雜,而如「拗救」、各種對仗、「一、三、五不論」等都是給複雜的律詩一個寬鬆的條件,利用好了,寫詩詞將更加得心應手。拗救其實學起來很簡單,沒有想像的那麽複雜。首先要記住拗救只發生在兩種句型中。律詩是由四個基本句型,根據格律需要求,組成不同的律絕(共十六種)格式:五言1)仄仄平平仄——3、4字可拗(第三字拗為小拗;第四字拗為大拗;3、4字都拗即出現三仄韻)。可1不論2)平平仄仄平——第3字可救出句之拗;第一字拗,第三字救為「孤平拗救」(本句自救)。3)平平平仄仄——除1不論外其他必須遵律而行4)仄仄仄平平——除1不論外其他必須遵律而行七言1)平平仄仄平平仄——5、6字可拗(第五字拗為小拗;第六字拗為大拗;5、6字都拗即出現三仄韻)。可1、3不。2)仄仄平平仄仄平——第5字可救出句之拗;第三字拗,第五字救為「孤平拗救」(本句自救)。可1不論。3)仄仄平平平仄仄——除1、3不論外其他必須遵律而行4)平平仄仄仄平平——除1、3不論外其他必須遵律而行其中只有基本句型1、和2、才可出現拗救:一、韻腳句型為「仄仄平」的句子,又叫「仄平腳句型」。五言句型是「平平仄仄平」;七言句型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如用仄聲字,必須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本該用仄聲字的地方改用平聲字相救,又叫本句自救。如果不救,這兩句除韻腳是平聲字外,就只有五言第二字;七言第四字是平聲字了(韻腳不算),又叫犯「孤平」,必須救。否則為拗體詩,不是律詩。需要注意的是,其他句型如出現除韻腳外只有一個平聲字,則不算孤平,因為它不是仄平腳句型(仄仄平)。如五言「仄仄仄平平」。二、韻腳句型為「平平仄」的句子,又叫「平仄腳句型」。記住這個句型的對句只能是「仄仄平」,如全句是:五言出句「仄仄平平仄」,對句「平平仄仄平」;七言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對句「仄仄平平仄仄平」。該句型有四種「拗救」形式:1、本句自救:五言句型是:(平)平仄仄平,第一字拗成----(仄)平仄仄平,犯孤平;第三字應仄改平救成----(仄)平(平)仄平。如:李白「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恐」字該用平聲字,所以作者在第三字該用仄聲字的地方用了一個平聲字「天」字。救了「恐」字之拗。七言句型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拗成----仄仄(仄)平仄仄平,犯孤平;第五字應仄改平救成----仄仄(仄)平(平)仄平。如:陸遊《桐廬縣泛舟東歸》:「宦遊何啻路九折,歸卧恨無山萬重」。「恨」拗犯孤平,第五字應仄改平聲字山救。(也救了出句5、6字之拗暫不論)。2、對句相救:當五言出句第3字或3、4字;七言出句第5或5、6字用了仄聲字。則必須在五言對句第3字。七言第5字用平聲字相救。出句---仄仄(平)(平)仄,第3字或3、4字拗成----仄仄平(仄)仄或成仄仄(仄)(仄)仄。(三仄尾)對句---平平(仄)(仄)平,第3字救成----平平(平)仄平。如: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中「不」字本應用平聲字而用了仄聲「不」,作者在對句第3字該用仄的地方用了一個「吹」字相救。七言: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第5字或5、6字拗成----平平仄仄(平) (仄)仄或成平平仄仄(仄) (仄)仄,(三仄尾)對句---仄仄平平(仄)(仄) 平。第5字救成----仄仄平平(平)(仄)平。如:「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有、萬」兩字都用了仄聲字,作者在對句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一個「無」字,既救了「有、萬」之拗,有救了本句「向」字之拗(孤平),是本句自救與對句相救的同時運用。3、大拗必救:句型:五言出句「仄仄平平仄」,七言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如在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用了仄聲字,兩個韻腳都成了」平仄仄「。可在對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仄改平救。韻腳句型成「平仄平」因為五言第四字拗;七言第六字拗改變了平仄腳句型,成了「平仄仄」,故為大拗,必救。五言:出句---仄仄平(平)仄,第四字拗成----仄仄平(仄)仄,(韻腳句型應是「平平仄」)。對句---平平(仄)仄平,第三字救成----平平(平)仄平。如杜甫《奉濟驛重送嚴公》:「遠送從此別,青山空復情」。出句第四字「此」應平卻仄,本應是平仄腳(平平仄)句子,被「此」字改變了「平仄腳」的句型(「此」拗成平仄仄),屬大拗必救,在對句的第三字用了一個平聲「空」字來補償。七言: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第六字拗成----平平仄仄平(仄)仄,(韻腳句型應是「平平仄」)。對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第六字救成----仄仄平平(平)仄平。如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八十「應平卻用了仄聲字,」八「為小拗,可救可不救,」十「為大拗必救,在對句第五字應仄改平聲字」煙「救,同時也救了」八「字小拗。4、小拗可救可不救:句型:五言出句「仄仄平平仄」,七言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如五言第三字拗;七言第五字拗,可在對句的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平聲字救。但屬小拗亦可不救。但是諳熟此技法的人,大都會救五言出句---仄仄(平)平仄,第三字拗成----仄仄(仄)平仄對句---平平(仄)仄平,第三字救成----平平(平)仄平如李白《贈孟浩然》的「吾愛孟夫子」的「孟」應平卻仄,便在對句「風流天下聞」的第三字應仄改平聲「天」字救。七言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五字拗成----平平仄仄(仄)平仄對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五字救成----仄仄平平(平)仄平如蘇軾《新城道中》的「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情」,「竹籬短」,出句屬平仄腳(平平仄),此句中第五字「竹」,本應平聲,「竹」字是入聲屬仄(入聲【一屋】韻第三字),不合仄腳(平平仄)的格式。蘇軾便在對句中的第五字該用仄聲的位置,用了個平聲「沙」字,僅一個「沙」字即救起出句的「竹」字又救起本句「自」字(本句為平腳「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子)的仄聲拗(犯孤平)。這也是本句自救與對句相救的結合運用。須要記住:1)、只有兩種句型可以出現拗救:平仄腳句型(本句自救)和仄平腳句型(對句相救)。2)、特殊拗句:五言的「平平仄平仄」和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多用於律詩第七句。也有用在其他位置上的同樣句型。3)、其他兩種句型(基本句型3、4)必須遵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五言除1不論)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七言除1、3不論)下面列舉我實際應用於律詩中的例子(每例一詩):【七律】願粗茶陋室伴徐娘,拜乞佛神憐窘殤。--第三字「佛」拗。犯孤平;第五字應仄改平聲「憐」救。孤平拗救,求賜樓堂描彩棟,賞儔春眷配秋郎。金銀萬貫乘車輦,燕翅三餐飲杜康。香燭供需無看少,依然清苦睡寒床。【七律】笑爵侯隱逸深山笑爵侯,日邊伴虎起高樓。爽風過舍炎當扇,細雨淋扉暑自柔。林竹掘芋為膳喜,溪潭垂釣解觴愁。柳蔭約弈司黑白,--「黑」大拗,因它改變了平仄腳(平平仄)句型,屬大拗。草笠麻衣優絹綢。--第五字應仄改平「優」救,屬大拗必救。【七律】 好惡篇千奇百怪尋常事,好惡親疏莫憾傷。愛養猧兒當孝子,喜收咪崽認爺娘。願為玉瑕失真烈,--「失」拗為小拗,可救亦可不救想保冰清修節坊。--第六句在該用「仄」的地方改用平聲字「修」相救苦辣酸甜人各道,誰能勸惡做賢良。【七律】孔方兄天圓地正孔方兄,行走千年任縱橫。可教鬼神推碾磨,盡由匪盜變囚黥。一文挫倒英雄銳,萬貫鼎成商賈經。美女相攜識貪色,--特定拗句:「〇仄平平仄平仄」遠離裙鈿見官清。【七律】河殤嘆聞長河杜宇鳴,神州萬里放悲聲。艷陽碧落群仙聚,寂夜黃泉少鬼行。六道輪迴修正果,三生往複寫英名。凌波漫步一路好,---〇平〇仄(平)(平)仄,"一(小拗)路(大拗)「拗。莫惦後人殤與榮。---〇仄(平)平(仄)仄平。第五字應仄改平聲字「殤」字救,在救了出句「一路」兩字之拗後,又救了本句「後」字之拗。一字三救。【七律】流年荏苒華年白髮霜,----〇仄平平仄仄平幾秋不見舊兒郎。----〇平〇仄仄平平昨晨倆小抬花轎,----〇平〇仄平平仄今夕夫妻入洞房。----〇仄平平仄仄平皓首黃童都是夢,----〇仄〇平平仄仄花樓村墅並非鄉。----〇平〇仄仄平平今朝有酒何須醉,----〇平〇仄平平仄尙為後人鋪墊梁。----〇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後」字是仄,犯孤平(全句只有第四字是平聲字,韻腳「梁」不算),因是平腳句子(仄仄平),可本句自救,故在第五字應仄改平聲字「鋪」(上平七虞)救,又叫孤平拗救。其他合律、不失粘、不出律。(十)、古風式的律、律絕從格律上說,是可以分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一般稱古詩和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所謂今體詩不是「今天的詩體」,而是唐代就有的一種分法和說法。在唐人看來從《詩經》到南北朝的庚信,都算是古。因而對他們所寫的詩稱作古體詩。古體詩是按照古代的詩體而寫的,古代的詩沒有一定的規範,因而不可能受近體詩格律束縛。王力先生曾下過一個定義:「凡不受近體詩格律束縛的,都是古體詩」。在律詩尚未定型化的時候詩人也並非按律寫詩,因此,平仄不合、對仗不工等情況大量存在。如崔顥的《黃鶴樓》等。李白、杜甫、蘇軾都有古風格調的律詩,失對、失粘。因而有人將這種體稱為拗體,因不屬正規律詩,模仿這種詩體的人恨少。同詩分律詩和古詩一樣,絕句也分為律絕和古絕。律絕是律詩興起以後才有的,而古絕則遠在律詩出現以前就有了,古絕是古體詩的一種。不受格律限制,不用平仄,而用仄韻。也不講就粘和對仗。如李紳的《憫農》(二首)。押仄韻,顯然為古絕。也有押平韻的,但也不屬律絕,如李白的《靜夜詩》。也有在古絕和律絕之間的如孟浩然的《春眠》,基本合律,但用仄韻,又失粘。同時還有柳宗元的《江雪》也是仄韻。以上可見古絕和律絕的界限不是截然可分的。大體上掌握了這方面知識就可以了,主要學習、鑽研律詩。(十一)、起、承、轉、合起:起如開門見山,突兀崢嶸,或如閑雲出壑,輕逸自在。有「鳳頭」之說。「起」的方式很多,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逆起、單起、對起等;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興寄託,但基本可分為兩大類:一是開門見山、當頭棒喝;一種是迂迴入題、托物起興。無論哪種「起」法,都禁忌平淡乏味,力求筆勢突兀,句法挺拔,起到振起全篇的作用,古人謂之「突起」。,承:處如草蛇灰線,不即不離。,「承」的方式也搖曳多姿。有總接,有分承;有明順,有暗接。無論那種方法,依據文本中固有的景路、理路、情路應該是體察詩歌結構的不二法門。歐陽修在《筆說·峽州詩說》曾說:「若無下句,則上句何堪;既見下句,則上句頗工。」由此可見「承」在詩歌的結構中所起的既要承上又要有啟下作用。轉:處如洪波萬頃,必有高原。「轉」是指結構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轉換(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轉」在詩詞的結構中多指律詩的頸聯、絕句中的第三句詞和曲中的「過片」而言。它不僅使詩歌在章法上給人一種迴環往複、搖曳多姿之感,更能引導讀者從中體認思路,進而品味出作者的情感和詩歌的主旨,合:處如風回氣聚,淵泳含蓄。所謂「合」就是指詩詞的收束句。它既可渾圓章法,更是作者「感發意志」「體物寫情」「神光所聚的「詩眼」和「詞眼」所在。因此,我們在解讀古典詩歌時,更應鐘情於此。古人曾說:「填詞結句,或以動蕩見奇,或以迷離稱俊」;「收句非繞回即宕開,其妙在言雖止而意無盡。」然一句有一句起承轉合,一首有一首起承轉合,十首有十首起承轉合,今人作詩十首,只是情景反覆,十首隻有一首意也。(十二)、詩家四則句:一詩之中,妙在一句為詩之根本,根本不凡,則枝葉自然殊異。復如威將示權,奇兵翕合。君子在位,善人自來。字:一字之妙,所以含趣之微,一詩之根所以生一字之妙。故夫圓活善用如轉樞機,溫清自然如瞻佩玉。法:病在(腐)、在(浮)、在(常)、在(暗弱)、在(生強)、在(無謂)、在(槍棒)、在(嘴爪)、在(不經)、猷陶家營器,本陶一土而名等差非一。然有古形今制之別,精朴淺深之殊,貴各具體用形制之似爾,詩則詩矣而名制非一。漢晉(高古)、盛唐(風流)、西昆(穠野)、晚唐(華藻)、宋氏(乖縷)、泊江西諸家造立不等,氣象差殊,各求其似者而。格:所以條達神氣吹噓興趣非音非響,能詠而為之猶清風徘徊於幽林,遇之可愛。微徑榮紆於遙翠求之愈深。詩詞的根本是句字運用之妙,要自然流暢,(十三)、詩家十利意:作詩先命意(立意),如構宮室,必須法度形制以備與胸中,始施斧斤,此已實驗,取譬則風之於空,春之於世,雖覱有其跡,而無能得之於物者。是以造化超空,變化已成,立意不凡,情真愈遠。趣:意之所不盡而有餘者之為趣(弦外音也),是猶聽鍾而得其希微,乘月而思游汗漫,窅然直用,將於造化者交流,此其趣也。神:其所已變化詩道,濯煉性情,會秀儲真,起源達本,皆其神也。情:是由中心靜想中生,不必盡論,不必不論,猶月於水,觸處自然,神於詩,為色為染,情染在心,色染在境,一時心境會融,而情出焉。氣:其於條達為清明,滯著為昏濁,情貴乎流通虛往無礙盛大,等平空量,氣微藹如春和然,非果有所自而生之者愈不可不知。理:有所興起而言也(應有道理),故凡一事之感,一物之悟,皆興起也。而其悲懽(同歡)通塞,總屬自然,非有照設,惟不盡其所已盡之興,猶王家之疆理也。力:今之發足,將有所即,靡不由是而達。......(要有力度,功力和才力要馴熟精深)。境:耳聞目擊,神寓意會,凡接於形似聲響,皆為境也。......(立境,引共鳴耳)。物:凡引古證今,當如己造,無為彼奪,緣望失真。......(適當引證)。事:(舉事要明,不落俗套)。(十四)、作詩準繩立意:要高古渾厚,有氣概,要沉著,忌俚弱淺陋。鍊句:雄偉清健,有金石聲。,琢句:寧粗毋弱,寧拙勿巧,寧村毋華,忌野俗。寫意:意中寫景,議論發明,書事:景中含意,事中嵌景,細密清淡,忌庸腐雕巧。用事:大而國事,小而家事、身事、心事。下字:陳古諷今、因彼證此、不可著跡、只使影子、雖死當活用。用韻:押韻穩健,則琢句有精神,如柱磉(柱下的石墩)之欲其堅固也。(十五)、體式風雅頌賦比興,起源於詩經,合稱「六義」:風體:風者,列國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其言則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婉而善人,微而不露,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所謂有先王之風也。雅體:雅者,朝廷之事,公卿大夫之詩也,有箴規勸誡之心,有忠厚惻粗之情,陳美辟邪之意,而愷切敷陳,明晰正告,能使人悚然而動聽。頌:頌者,宗廟之詩,用之歆格鬼神者也,主於揚盛德,敘成功,達誠敬,其語和而庄,其義寬而密,能令人肅然而恭。穆然而思也。賦: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比者,是以一物比一物,而所措之事常在言外,比意雖且而卻淺,興意雖淺而味長。興:興者,先言他物,引起所詠之辭也,然興比相似,只是有炤應為興,無炤應為比也。(十三)、(十四)兩項()內註解為本人所作,因不通古文,如解釋有誤,請原諒。請按您自己理解的意思叄考解讀。「賦、比、興」是詩的表現手法。「賦」是直陳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經過。「比」是打比方,用一個事物比喻另一個事物。「興」是從一個事物聯想到另外一件事物。三、詩竅(一)、詩有體志1、風韻切暢曰(高):如左太沖詩:「被褐出閶闔,高步追評文」。「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是其高也,2、體格閑放曰(逸):如「左挹丘袂,右拍洪厓肩。」是其逸也。3、放詞正直曰(貞):如「山峰高無極,涇渭楊清濁。」是其貞也。4、臨危不變曰(忠):如唐太宗詩「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是也。5、操持不改曰(節):如「捐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是也。6、立性不放曰(志):如左太沖詩「習習籠中鳥,舉翔觸回隅。落落窮巷士,抱影守空廬。」是也。7、風情耿介曰(氣):如吳均詩「何當數千丈,為君覆明日。」是也。8、緣景不盡曰(情):如班婕妤詩「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飈奪炎熱。」是也。9、氣多含苛曰(思):如蘇子卿詩:「黃鵠一遠別,千里顧徘徊。」是也。10、詞溫而正曰(德):如謝靈運詩:「南州實炎德,桂樹陵寒山。」是也。11、檢束防閑曰(誠):如古詩「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是也。12、性情疎野曰(閑):如江文通詩「桂棟留復飈,蘭寮定冬霞。」是也。13、心跡矌誕曰(達):「服藥求神仙,多為葯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是也。14、傷其迫切曰(悲):如王仲宣詩「臨穴呼蒼天,淚下如梗糜」是也。15、哀懷隱痛為(苦):如水立和尚詩「県針刺出江山血,截管吹傷天地心。」是也。16、詞理凄慘曰(怨):如古詩「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誰宜相與言」是也。17、有為而言曰(意):如古詩「青青陵上陌,磊磊澗中人。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是也。18、體裁勁健曰(力):如沈約詩「詠歌麟趾合,蕭管鳳雛來。」是也。19、神情安寂曰(靜):如謝朓詩「魚戲新荷動,鳥散余花落。」乃謂意中之靜也。20、相隔遼絕曰(遠):如王維送晁監還日本詩「向國惟看日,歸帆但言風。鰲身映天黑,魚眼射波紅。」不如「渺渺望水,杳杳望山。」乃意中之遠也。(二)、詩有(情)(景)作詩不過情景二字,情景兼者為上,偏到者為次。1、情景兼到者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是也。2、情到者如「長疑即見面,翻致久無書。」是也。3、景到者如「日華川上動,風光草際浮。」是也。4、景中寓情者如「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是也。5、情中寓景者如「捲簾惟白水,隱兒亦青山。」是也。6、情景相觸而不分者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是也。7、一句景一句情者如「白首多年病,秋天昨夜寒是也。以上情景之實證,或一聯景、一聯情,或四句景、或六句情,皆可。但欲以情結之,惟情可以全篇言,苟無法駐之,易如流俗。故曰賦情於景物之中,托思於風雲之表者,非初學之所能也。(三)、詩中句法1、問答:「誰其獲者婦與姑?何日東歸花發時?」2、當對:「白狐跳梁黃狐立?婦女行泣夫走藏?」3、上三下三:「鳳凰樂(奏)鈞天曲,鳥鵲橋(通)織女河。」4、上四下三:「金馬朝回門似水,碧溪天遠路如年。」5、上呼下應:「林花著雨胭脂濕,水荇牽風翠帶長。」6、上應下呼:「素鍊抹林雲氣薄,明珠穿草露華新。」7、顛倒錯亂:「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8、言顛理順:「海岸夜深長見日,寒嚴四月始知春。」9、直書句:「鄭縣亭子澗之濱,一去三年竟不歸。」10、兩句成一句:「屢將心上事,相與夢中論。蕭蕭千里馬,個個五花文。」。11、上二下五:「不貪夜識金銀氣,遠害朝看麋鹿游。」12、上五下二:「杖履嘆世者誰子?中天月色好譙看。」13、上六下一:「微紅幾處花心吐,嫩綠誰家柳眼開。」(四)、詩有內外意1、內意欲盡其理:如頌美箴是也。2、外意欲盡其象:如日月山河草木魚蟲是也。3、內外含蓄,方入詩格:如旌旗日暖龍蛇動,宮殿風微燕雀高。旌旗喻號令,日月喻時明,龍蛇喻君臣,宮殿喻朝廷,微風喻政教,燕雀喻小人。言號令明,臣奉行也。政教出,小人向化也。旌旗龍蛇,外意也。號令政教內意也。具體地說你寫詩的目的是什麼?想說什麼?是寫你內心感情,或是讚美大自然。(五)、詩有三體1、以聲律為竅。2、以物象為骨。3、以意格為髓。有了意向要掌握好聲律,有中心主題,辨明體志:高、逸、貞、忠、節、志、氣、情......圍繞中心體志寫。(六)詩有四煉鍊字鍊句煉意煉格鍊句不如煉意,煉意不如煉格。修辭、用字、立意、格律都要精選精用,應以求精。(七)詩有五理1、美:「都來消帝道,渾不用兵防。」美君在道德以服遠人。--讚美2、刺:「桑拓廢來猶納稅,田園荒盡尚征徭。」刺稅重也。--諷刺,批判時弊3、規:「幸無偏炤處,剛有不明時。」規聖人行號令,亦有不明時。--勸人令行禁止4、箴:「日暮碧雲合,佳人期不來。」規佞人進而使賢人不仕也。--勸戒與人為善5、誨:「明河明上沒,芳草露中哀。」誨明時,草澤中賢人不得用也。--訓導,教誨.(八)詩有偏法有一字一思之句者,有些詩家詩走偏門,如李長吉(唐)之詩也。李賀(李長吉)的詩,想像豐富、構思奇特,馳騁天上人間,化平庸為神奇。語言上善於鎔鑄,句字凝鍊、色彩瑰麗,形成一種奇崛幽峭、濃麗凄清的風格。有行雲流水之句者,如邵堯夫的詩等,了解就可以了。(九)、詩有喜怒哀樂四得之辭1、喜而得之其辭(麗)如:「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九枝花。」是也。2、怒而得之其辭(憤)如:「癲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是也。3、哀而得之其辭(傷)如:「淚流襟上血,發變鏡中絲。」是也。4、樂而得之其辭(逸)如:「誰家綠酒歡連夜,何處紅妝睡到明。」是也。(十)、詩有喜怒哀樂四失之辭1、失之大喜其辭(放)如:「東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是也。2、失之大怒其辭(躁)如:「解通銀漢終須曲,才出崑崙便不清。」是也。3、失之大哀其辭(傷)如:「主客夜呻吟,痛人妻子心。」是也。4、失之大樂其辭(盪)如:「驟然始散東城外,倏忽還達南陌頭。」是也。(十一)、詩有上中下純而歸正者上,如:「幾席宴堯舜,軒轅立禹功。」是也。淡而有味者中,如:「閑防太古石,醉卧洞庭秋。」是也。華而不浮者下,如:「華山插寶髻,石竹修羅衣。」是也。詩有三般句:有自然句:命題屬意,如有神助,歸於自然。有容易句:命題率意,遂成文章,歸於容易。有苦求句:命題用意,求之不得,歸於苦求。(十二)、詩有六對一曰正名: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類:花葉草茅是也。三曰連珠:蕭蕭赫赫是也。四曰雙聲:黃槐綠檟是也。五曰疊韻:彷彿放曠是也。六曰雙擬:春樹秋池是也。(十三)、詩有物象比日月比君臣、龍比君位、雨露比君恩澤、雷霆比君威、山河比君邦國、陰陽比君臣、金石比忠烈、松柏比節義、鸞鳳比君子、燕雀比小人、魚蟲草木各以其類輕重比之。(十四)、詩有魔有癖好吟而不工者才卑,好奇而不純者格卑。(十五)、詩有四不入格輕重不等。用意太過。指事不實。用意偏枯。(十六)、詩有五忌1、格弱:則詩不老。2、字俗:則詩不清。3、才浮:則詩不雅。4、理短:則詩不深。5、意雜:則詩不純。(十七)、詩有八病(主要指五言詩)1、平頭病:第一字不得與第六字同聲,第二字不得與第七字同聲。如:「(今)(日)同宴會,(歡)(樂)難具陳。」(今)--(歡)同聲,(日)--(樂)同聲。2、上尾病:第五字不得與第十字同聲。如:「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樓)--(齊)同聲。3、蜂腰病:第二字不得與第五字同聲。兩頭大,中心細,似蜂腰也。如:「聞(君)愛我(甘),切(欲)自修(飾)。」(君)--(甘)同聲,(欲)--(飾)同聲。4、鶴膝病:第五字不得與第十五字同聲。所以兩頭細,中間粗,如鶴膝也。如:「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扎。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來)--(思)皆平聲也。若一句舉其法。首尾須避之。第三字不得與第五字相犯,第五字不得與第七字相犯。5、大韻病:重疊相犯,如五言詩以(新)字為韻者,九字內若用(津)(人)字為大韻病。如:「(胡)姬年十五,春日正當(爐)。」(胡)--(爐)自同聲也。6、小韻病:除本韻外,九字中不得有兩字同韻。如:「客(子)(已)乖(離),那(亦)遠相送。」既是。大韻(子)與(已)同聲。小韻五字內最忌,九字內稍緩。7、正鈕病:壬紝任人一鈕。一句內有壬子,更不能犯壬紝人字也。如:「我本漢家女,來嫁單于庭。」家與嫁二字系正鈕也。8、、旁鈕病:五言詩一句內有月字,更不可用元遠怨字,此是雙聲,即旁鈕也。五字中急,十字中稍緩。旁鈕緣聲而來相忤也。八病多指五言體詩。本講主要是寫詩的理論基礎知識,只有在學習中慢慢學習體會才會貫通。(5四、詩式(一)、辨別比興賦所謂賦、比、興,是《詩經》主要的表現手法。「賦」,是鋪陳的意思,對事物直接陳述,不用比喻。「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興」,就是聯想,觸景生情,因物起興。這種藝術表現手法,是詩歌創作地主要形象化方法,對後世詩歌創作,產生了至深至遠的影響。賦、興、比全用體,如《漢武帝思李夫人》李邕惆悵朱顏不復歸,---賦也晚秋黃葉滿天飛。---興也迎風細荇傳香粉,隔水殘霞見畫衣。白玉帳寒鴛夢絕,紫陽宮遠雁書稀。---比也夜深池上蘭橈歇,斷續歌聲接太微。比體:以物比物,所指之事常在言外。如《梅花》眾芳搖落獨暄妍,占斷風情向小園。疎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欲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興體:先以它物引起所詠之詞,故為興體。如《憂旱》捧日人無傳說心,黎民何處望甘霖?晴光煮地炎如冶,火色流空爍似金。萬姓尚能供賦稅,九重誰能禱桑林。微驅不滿長三尺,激起新愁一萬尋。此三詩比賦興三體。(二)、辨別體格一曰翰苑,《直中書省寺》.白樂天師綸閣下文章靜,鐘鼓樓中刻漏長。獨坐黃昏誰是伴,紫薇花對紫薇郎。《早朝》.杜子美五夜漏聲埀小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旌旗日暖龍蛇動,宮殿風微燕雀高。(三)、辯別詩外雜體《六言詩體》.「送萬臣」廬綸:把酒晉君聽琴,誰堪歲暮離心。雙葉無風自落,秋雲不雨空陰。人愁荒村路細,馬怯寒溪水深。望盡青山獨立,更知何處相尋。雜言詩體:《三五七言》,李白秋風清,秋月明。葉落聚還散,寒鴉欺復驚。相逢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一三五七九言》.義凈游,愁。赤縣遠,丹思抽。鷲嶺寒風騪,龍河激水流。既喜朝聞日復日,不覺季頹秋更秋。已畢耆山本願誠難在,終望持經振錫往揚州。《一至七詠酒》.無名氏酒,酒。酌來,飲取。君莫訴,時難久。偏樂少年,能娛老叟。對月不可無,看花必須有。於髡一醉一石,劉伶解酲五斗。臨行強戰三五場,酩酊更能相憶否。《一至九字聯句》東,西, --鮑防步月,尋溪。 --嚴維鳥已宿,猿又啼。 --鄭概狂流礙石,迸筍穿溪。 --成用望望人煙遠,行行蘿徑迷。 --陳元初探題只應盡墨,持贈更欲封泥。 --陳元初松下流時何歲月,雲中幽處屢攀躋。 --張叔政乘興不知山路遠近,緣情莫問日過高低。 --賈弇靜聽林下潺潺足湍瀨,厭問城中喧喧多鼓鼙。 --周頌《一至十詠竹》.文同竹,竹。森寒,潔綠。湘江濱,渭水曲。帷幔翠錦,戈矛蒼玉。心虛異眾草,節勁逾凡木。化龍杖入仙陂,呼鳳律鳴神谷。月娥巾帔靜苒苒,風神笙竽清蔌蔌。林間飲酒碎影搖樽,石上圍棋輕陰覆局。屈大夫逐去徒悅椒蘭,陶先生歸來但尋松菊。若論檀欒之操無敵於君,欲圖瀟洒之姿莫賢於仆。《迴文詩體》(又叫龜山迴文)「題金山寺」(宋)蘇軾潮回暗浪雪山傾,遠浦漁舟照月明。橋對寺門松徑小,檻當泉眼石波清。滔滔綠樹江天曉,靄靄紅霞海日晴。遙望四邊雲接水,碧波千點數鷗輕。倒讀又一首輕鷗數點千波碧,水接雲邊四望遙。晴日海霞紅靄靄,曉天江樹綠滔滔。清波石眼泉當檻,小徑松門寺對橋。明月照舟漁浦遠,傾山雪浪暗回潮。《題織錦迴文》春晚落花余碧草,夜涼低月半梧桐。 人隨雁遠邊城暮,雨映疏簾繡閣空。 倒讀則詩曰: 空閣綉簾疏映雨,暮城邊遠雁隨人。 桐梧半月低涼夜,草碧余花落晚春《仄體詩體》.「題鄭家隱居」. 唐求不信最清曠,及來秋已空;數點石泉雨,一溪霜葉風;業在有山處,道歸無事中;酌盡一杯酒,老夫顏亦紅。(起字皆仄也)《疊字詩體》「貢院垂成雙蓮呈瑞因成鄙語勉語士子」 王十朋大廈垂垂就,佳蓮得得開;雙雙戴千佛,兩兩應主台。歡意重重合,香風比比來。人人宜自勉,濟濟有廷魁.《句句用字詩體》.「 春日」梁示帝春還春即美,春風春日過。春心日日異,春情處處多。處處春芳動,日日春情變。春意春已繁,春人春不見。不見懷春人,徒望春光新。春愁春自結,春結誰能伸。欲道春園趣,復憶春時人。春時人何在,空爽上春期。獨念春花落,還是惜春時。《全仄詩體》.「五仄詩」月出斷岸日,影照別舫背。且獨與婦飲,頗勝俗客對。月漸上我席,晻色亦稍退。豈必在秉燭,此景亦可愛。(四十字皆仄聲也)四聲詩體:《五平詩體》.「五平詩.陸龜蒙幽棲眠疏窗,豪居憑高樓。浮漚驚跳丸,寒聲思重裘。床前垂文竿,巢邊登輕舟。雖無東臯田,還生漁乎憂。(四十字皆平聲也)《平上聲詩》.陸龜蒙孱雲愁天低,久雨倚冷檻。絲禽藏荷香,錦鯉繞島影。心將時人乖,道與隱者靜。桐陰無深泉,所以有短綆。(一句平聲,一句上聲)《平去聲詩》.陸龜蒙銀蟾俱沉光,晝夜恨暗渡。何當乘雲螭,面見上帝愬。帝言陰靈欺,詔用利劍付。回車誅群奸,自散萬籟怒。(一句平聲,一句去聲)《平入聲詩》.陸龜蒙荒檐仍空階,十日滴不歇。青莎看成狂,白菊即欲沒。吳王荒金尊,越妾挾玉瑟。當時雖愁霖,亦若惜落日。(一句平聲,一句入聲)《疊韻詩體》.「山中吟」皮日休穿煙泉潺湲,(一先)觸竹犢觳觳。(一屋)荒篁香牆匡,(七陽)熟鹿伏屋曲。(一屋)(此體俱以韻為詩)《平仄兩韻體》「兩韻詩」.無名氏東南路盡吳江畔,正是窮愁暮雨天。鷗鷺不嫌斜雨岸,波濤欺得送風船。偶逢島寺停帆看,深羨漁翁下釣眠。今古若論英達算,鴟夷高興固無邊。五、格律律詩、絕句都是由四個基礎句型組成:如五言1)、仄仄平平仄。2)、仄仄仄平平。3)、平平平仄仄。4)、平平仄仄平。根據平仄反、粘各組成四種格式。實際上這四種基礎句型各做為四種格式的首句,又都是組成四種格式其他句子的句型。1)、2)兩種格式的2、3、4句的句型是相同的:3)、4)兩種格式的2、3、4句的句型也是相同的。其他的格式同理。熟悉了律格往往根據首句的句型就可以推知其他的句型。(一)、五絕的格式:1、首句仄起仄收式〇仄平平仄----天下傷心處,平平仄仄平----勞勞送客亭。*〇平平仄仄----春風知別苦,〇仄仄平平----不遺柳條青。*註:「〇」為可平可仄,聲韻同下一字;「*」為韻腳。以下同。2、首句仄起平收式〇仄仄平平----拔翠五雲中,*平平仄仄平----擎天不計功。*〇平平仄仄----誰能凌絕頂?〇仄仄平平----看取日升東。*3、首句平起仄收式〇平平仄仄----暗芳春色曉,〇仄仄平平----水影夕陽微。*〇仄平平仄----寂寂深煙里,平平仄仄平----漁舟夜不歸。*4、首句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平----南山宿雨晴,*〇仄仄平平----春入鳳凰城。*〇仄平平仄----處處聞弦管,〇平仄仄平----無非送酒聲。*(二)七絕的格式1、首句仄起仄收式:〇仄〇平平仄仄----荷盡已無擎雨蓋,〇平〇仄仄平平----菊殘猶有傲霜枝。*〇平〇仄平平仄----一年好景君須記,〇仄平平仄仄平----最是橙黃橘綠時。*2、首句仄起平收式〇仄平平仄仄平----折戟沉沙鐵未消,*〇平〇仄仄平平----自將磨洗認前朝。*〇平〇仄平平仄----東風不與周郎便,〇仄平平仄仄平----銅雀春深鎖二喬。*3、首句平起仄收式〇平〇仄平平仄----風傳畫閣空知曉,〇仄平平仄仄平----雨濕江城不見春。*〇仄〇平平仄仄----堆案繞床君莫怪,〇平〇仄仄平平----已經愁思古時人。*4、首句平起平收式〇平〇仄仄平平----秋風四面足風沙,*〇仄平平仄仄平----塞外徵人暫別家。*〇仄〇平平仄仄----千里不辭行路遠,〇平〇仄仄平平----時光早晚到天涯。*(三)、五言律詩,簡稱五律。共有四個基本句型: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以上四個基本句型交替變化,就構成了五律的四種格式。1、首句仄起仄收式〇仄平平仄----見說蠶叢路,平平仄仄平----崎嶇不易行。*〇平平仄仄----山從人面起,〇仄仄平平----雲旁馬頭生。*〇仄平平仄----芳樹籠秦棧,平平仄仄平----春流繞蜀城。*〇平平仄仄----升沉應已定,〇仄仄平平----不必問君平。*2、首句仄起平收式〇仄仄平平----八月洞庭秋,*平平仄仄平----瀟湘水北流。*〇平平仄仄----還家萬里夢,〇仄仄平平----為客五更愁。*〇仄平平仄----不用開書帙,平平仄仄平----偏宜上酒樓。*〇平平仄仄----故人京洛滿,〇仄仄平平----何日復同游。*3、首句平起仄收式〇平平仄仄----幾行歸塞盡,〇仄仄平平----念爾獨何之?*〇仄平平仄----暮雨相呼失,平平仄仄平----寒塘欲下遲。*〇平平仄仄----渚雲低暗度,〇仄仄平平----關月冷相隨。*〇仄平平仄----未必逢矰繳,平平仄仄平----孤飛自可疑。*4、首句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平----凄涼寶劍篇,*〇仄仄平平----春去夏猶清。*〇仄平平仄----天意憐幽草,平平仄仄平----人間重晚晴。*〇平平仄仄----並添高閣迥,〇仄仄平平----微注小窗明。*〇仄平平仄----越鳥巢干後,平平仄仄平----歸飛體更輕。(四)七言律詩 簡稱七律 也有四個基本句型1)平平仄仄平平仄2)仄仄平平仄仄平3)仄仄平平平仄仄4)平平仄仄仄平平以上四個基本句型,實際上就是在五律四個基本句型的每一句型前面,各加兩個字,但所加的兩個字,其平仄與原句首字平仄相反,這四個基本句型交替變化,就構成七律的四種格式。1、首句仄起仄收式:〇仄〇平平仄仄----諸葛大名垂宇宙,〇平〇仄仄平平----宗臣遺像肅清高。*〇平〇仄平平仄----三分割據紆籌策,〇仄平平仄仄平----萬古雲霄一羽毛。*〇仄〇平平仄仄----伯仲之間見伊呂,〇平〇仄仄平平----指揮若定失蕭曹。*〇平〇仄平平仄----運移漢祚終難復,〇仄平平仄仄平----志決身堅軍務勞。*2、首句仄起平收式〇仄平平仄仄平----錦瑟無端五十弦,*〇平〇仄仄平平----一弦一柱思華年。*〇平〇仄平平仄----庄生曉夢迷蝴蝶,〇仄平平仄仄平----望帝春心托杜鵑。*〇仄〇平平仄仄----滄海月明珠有淚,〇平〇仄仄平平----藍田日暖玉生煙。*〇平〇仄平平仄----此情可待成追憶,〇仄平平仄仄平----只是當時已惘然。*3、首句平起仄收式〇平〇仄平平仄----重陽獨酌杯中酒,〇仄平平仄仄平----抱病起登江上台。*〇仄〇平平仄仄----竹葉於人既無分,〇平〇仄仄平平----菊花從此不須開。*〇平〇仄平平仄----殊方日落玄猿哭,〇仄平平仄仄平----舊國霜前白雁來。*〇仄〇平平仄仄----弟妹蕭條各何在,〇平〇仄仄平平----干戈衰謝兩相催。*4、首句平起平收式〇平〇仄仄平平----三年謫宦此棲遲,*〇仄平平仄仄平----萬古惟留楚客悲。*〇仄〇平平仄仄----秋草獨尋人去後,〇平〇仄仄平平----寒林空見日斜時。*〇平〇仄平平仄----漢文有道恩猶薄,〇仄平平仄仄平----湘水無情吊豈知。*〇仄〇平平仄仄----寂寂江山搖落處,〇平〇仄仄平平----惟君何事到天涯!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詩詞入門基礎:欲知平仄,先辨四聲(下) - 冷月無聲的日誌 - 網易博客
※你是什麼命【祐之預測:八字快速入門100講第4講】
※蔡昔瓊《四柱入門輔導》第十六課
※風水入門之風水方位
※八字命理-八字入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