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承光論意拳文集(5)
意拳摩擦步「察來勢之機會,度已身之短長」,說明實戰中雙方距離控制的重要性,而距離的控制需要用步法來調整,所以姚先生對我們講:「實戰時,雙方始終處於動蕩之中,期間的距離也是變化無端,為了施以有效地攻防,則必須依靠步法的移動,來隨時調整自己與對手之間的距離。好的步法應該是靈活、準確而富有彈性,能夠有效地控制實戰的主動權,為隨時隨地發力創造條件。所以攻防動作的實現,首先是從腳步動作開始,即步法的移動是一切動作的先導。而技擊步法的訓練,不同於一般生活中自然習慣的走跑竄跳,也有異於體育運動中的跳躍或奔跑,它是一種技術性很強的專門的腳步動作。古拳諺中:「寧傳十力,不傳一步」、「手到步也到,打人如玩笑」就充分證實了步法在實踐中的重要地位。意拳的基礎步法訓練稱為摩擦步,即在移動步子時,運用意念誘導,使腳與地面在不接觸的情況下,與地面不停地摩擦著前進或後退,並體會其中的爭力感,故也可稱其為腳與腿的試力。初習摩擦步同樣要遵循自然,柔和、松靜細微之原則,要求周身意力均整平衡配以意念誘導,在腳與腿緩緩移動中繼續摸索拳術中的渾圓力,並與上身有機結合,作到「上動下自隨,下動上自領」之周身運動。摩擦步的基本練習方法,可先從立正姿勢開始,首先凝神滌慮,兩眼注視前方一個固定目標,兩膝微曲,兩手左右分開,手若搭扶在欄杆上一般,以保持身體平衡(此乃假借,切勿真扶),以先行左腳為例,設想左腿、左腳的全腳掌包括腳跟同時在身體的帶動下緩緩從爛泥里發出,為了防止鞋子被爛泥粘掉,可設想後腿膝蓋上面似有細繩往上拽,協助整個腿、腳從爛泥里拔出,腳掌和腳心似踩一小圓木棍,緩緩地往前滾動,在往前滾動的同時,還要設想往後滾動圓棍,始終使力量處於矛盾狀態,當邁出的左腳膝關節將要伸直的時候,向左斜前方落步,即左腳往外移兩個腳掌的寬度(大約20公分左右),腳尖先著地,然後腳掌和腳跟再落地。此時,身體重心開始慢慢移到左腿上去,左腿膝關節稍微彎曲,待身體重完心完全移到左腿上後,再開始將右腿、右腳慢慢從灶爛泥里拔出,要求與左腳動作相,方向相反,後退步練習與前進步練習亦然。對於上述方法的動作要求,可總結為四個字「提、蹬、扒、縮」。是指膝蓋,蹬指起腳時的動作,扒是落腳時腳趾扒地之意,縮為腳心微縮。有了上述基礎,下一步練習則要求前腳(左腳)往前滾動圓棍時,不單用前腳滾,而是藉助於後腿(右腿)和身體的力量把腿和前腳催送出去,膝關節將要伸直時,不忙於落腳,而是用後腿藉助於腿和身體的力量繼續催送前腿和前腳,使其在這種催送的力量下,向斜前方滑動大約20公分左右,落地後整個步長要比基礎的步長多出一些距離,右腿練習同左腿動作相同,方向相反,後退步練習亦然,此即為摩擦步的大式走步練習,目的是為了增加步長和腿、腳蹬力的培養,適應實戰時的特殊情況,此練習應配合大式樁,以增強腿部的力量和穩定性。以上練習應注意的幾個問題是:1、初級的腳踩木棍趟泥而行的意念熟練後可進一步的設想腰部以下全都浸沒在爛泥中,爛泥的稠度要增強,腳如鐵犁一般插入地下,行走時意念假借腿腳艱難的趟著很稠的爛泥,而腳則將土地翻起道道犁溝,此目的是為了進一步加強腳和腿的阻力感。同時又是全身的整體練習。2、要注意體會「身如線吊系」的感覺,始終保持身體中正,不可因側重於腿部練習而影響了身體的合理位置,導致身體的偏倚和不穩定。3、要注意兩腿的左右均衡,感覺薄弱的一部而應加強練習。4、在進退練習之前,可進行定步摩擦步,或定步提踩(提腳下踩)、提踏(提腳下踏)、後淌提膝等輔助性練習,以增強腿、腳的力量和平衡。5、無論是進退,還是打亂程序和節奏,兩眼始終要注視一個目標。薌老在論及步法時曰:「有定位者,步也。無定位者,亦步也。如前足進,後足隨,前後自有定位;以前步做後步,以後步做前步,更以前步做後之前步,以後步做前之後步,前者自無定位矣」。所以在進退步,(包括大式走步)練習有了相當基礎後,進一步我們則要進行打亂程序與節奏的練習,步子或進或退,或整或半,或大或小,或勻速或加速,同時精神意識要保持高度的警覺,當前腳踩著圓木棍在矛盾狀態下,往前走的過程中腳要落地的時候,突然似有腳要觸及石子或磚塊,或一深坑之感,我們要敏銳地體察出異樣感覺並能及時處理,將腳停住或收回(後退步亦然)要始終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一般,此目的是為了強化腳和腿在各種變化中仍能保持均整渾厚飽滿之力,並相機而動,隨勢而變,不讓對方察覺出自己的步法意圖和行進規律,以適應實戰的需要。
推薦閱讀:
※意拳站樁功的四個階段和三層功夫
※一步一步學形意拳【形意拳十三式圖解】
※意拳單推手反控制技法---謝永廣 (圖文)
※淺談孫氏形意拳入門徵兆
※意拳的擊人要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