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紮上師教言——實修乃獲得究竟見解之唯一途徑! 普紮上師教言——實修乃獲得究竟見解之唯一途徑! 實修乃獲得究竟見解之唯一途徑,然精進又是實修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往昔諸大成就者皆是捨棄現世瑣事,精進修持而獲殊勝成就,無有一人是從事現世事務、具足幸福安樂名譽,僅以順便修行而獲解脫。智悲光尊者說:「修行人若豐衣足食、住處舒適、施主賢善等樣樣具足,則正法尚未成就之前魔法已成就了」。又說:「越趨近死亡越精進修法,這是修法者未被違緣所轉的標誌」。精進的功德則是由觀修人生難得、壽命無常等共同外前行而生。若捨棄觀想共同外前行,精進修法亦就無從談起。若一日未觀修暇滿難得即成懈怠度日,即便禪修中生起些許暫時覺受,仍為世間有漏福報,並非出世間正道功德。由此可見,對上師與法的信心及精進修法,即是證悟見解之首要條件。作為次第行者,唯有長時間觀想壽命無常才能真正生起精進修法之心。昔有一居士問博朵瓦格西:「若專修一法,修何法最為重要?」格西說:「若唯修一法,無常最為要。倘若修行死亡無常,首先可作為進入佛法之因,中間可為勤修善法之緣,最後也有助於證悟諸法等性。又倘若修行無常,最初斷除此生繩索之因,中間作為捨棄貪諸輪迴之緣,最後也有助於趣入涅磐之道。又最初生起信心之因,中間精進作為緣,最後生慧為助伴。又若修此無常,且於相續中能生起者,初可成為求法之因,中間可作為修法之緣,最後有助於證悟法性。又倘若修行此無常,並於相續中能生起無常之念,則初為盔甲精進之因,中為加行精進之緣,後可成為無退精進之助伴」。帕單巴格西也說:「若於相續中生起此無常,初為入法因,中為精進鞭,最終能獲得光明法身也。故相續中若未生起真實無常之念,僅僅在表面上求法、修法,最終將成為佛教油子之因」。如是若不觀想無常,證悟成佛只是痴人說夢,一切所作皆成墮落之因,永遠沉溺苦海。如《大般涅盤經》云:「一切跡中,象跡第一;一切想中,無常死想是為第一」。相續中升起無常之念,精進心亦自然具足。往昔高僧大德精進修法的事例,給予後學極大的激勵。如同喀喇共穹格西那樣,格西在後藏的覺摩喀喇山修行時,岩洞口有一荊棘叢,常常刮到他的衣服,開始他想砍除,但轉念一想:唉,我也許會死在此岩洞中,不知能否再有出去的機會,唯有修持妙法為要。所以一直沒有砍除荊棘叢。再出洞時又想:不知道能否再返回此洞。這樣在此洞修行了多年,最後格西已經獲得成就,仍然沒有砍除荊棘叢。龍欽心髓出世修行凈除歧途?獅吼論》(前行)大恩上師普巴扎西仁波切 傳授《凈除歧途?獅吼論》是一部詳細闡述修法正道與行道誤區,以及如何廓清道障轉為修行正途的無上寶典。凡是欲求即生解脫諸行者,皆應於本論細緻學習,通過慎思明辨,完全通達本論含義之後,配合禪定實修則必能迅速證悟光明大圓滿。修行者欲於即生成就佛果,其關鍵在於自心對上師及無上竅訣法是否具有無偽的信心。經云:「勝義諦宜依信心而證悟。」 信心的增上即是行者相續中生起見解與業障漸消的標誌,當信心圓滿時,即已圓證自性之功德。修持無上密乘是以信心大小而安立根器的上下差別,上等根器乃具上等清凈信心之弟子,彼於值遇具德上師授予殊勝法要時,以其具足十分虔敬之信心,故可於當下獲得上師的加持從而現證自心本來面目。但於次第行者而言,迷悟雖僅為一線之隔,然其證悟歷程卻需歷經九乘次第、八萬四千種不同見解及種種覺受。若未通達如何調整行道覺受之方便,反將彼等執為究竟見解,則成墮入三界漂泊輪迴之因。故唯有依止具德上師,一心恭敬祈禱,認真聽聞上師的教授,再三如理思維抉擇,然後溶入自心實際修持,方可糾正或避免行道中的種種過失,否則任你修法如何精進、聰慧伶俐、心智乖巧,都無法證悟究竟實相。如是可見,若未依止上師及對上師生起無偽誠信之心,也就無法證悟佛果。尤其無上竅訣法自宗之觀點,非同於法相因乘以伺察意安立見解,及共同密乘以第三灌頂之喻智慧趨證真實智慧,而是於值遇持有無垢清凈傳承之勝妙上師前,於師作佛想,以堅定不移之誠信猛勵祈禱,由獲上師加持,使自相續生起自心與上師無別之證境。作為密乘弟子若欲即生證悟,此中唯一精勤之道即是修持虔敬的信心。當知此信心即是如意寶、獲證見解之根本。縱觀藏漢各宗歷代諸大成就者,無一不是生起無比敬信,祈禱上師而證悟通徹覺性。從前,華智仁波切於木雅里塘附近兇險之地——屍陀林中,遭到諸多非人鬼神侵擾,由一心一意祈禱上師而證悟了大圓滿的殊勝密意。如來芽尊者在扎熱神山住山修法,一天,看見空中一團白雲飄向上師所住方向,由想念根本上師及大圓滿心滴部諸傳承祖師,使尊者不由心生強烈信心而猛烈祈禱,以至昏厥過去,醒來時相續中已證得無修之見。精通三乘教義的班智達那若巴尊者,遵照空行母授記,歷經百般苦行而依止帝若巴尊者,後被上師以鞋底猛擊額頭昏倒,由此而證悟了上師的密意。印度的龍樹菩薩丟下一把鼻涕,其弟子龍菩提全部拾起而享用,從而獲得了殊勝成就。如是種種公案數不勝舉,只有認識到上師即是佛、唯一怙主、世出世間一切悉地之源,亦即是大圓滿之見修行果、自心覺性之本相,上師法中涵攝一切諸義。無論何時對上師生起信心即可於何時獲得上師的加持,依此信心,相續中的迷惑亦漸獲澄清,自心本體如無染晴空般赤裸現前。 從而最終確認,以無偽信心依止上師一法乃無上最勝之妙法。薩羅哈尊云:「師言若入何人心,猶如現見如意寶」。其加持證悟之關鍵仍是對上師的信心。《誓言莊嚴續》云:「十萬劫中勤觀修,具相隨好之本尊,不如剎那念師勝。」祖師亦云:「即使精通三藏,但若不恭敬上師,對上師無有誠信及感恩戴德之心,也不會有所收益」。持明智悲光尊者曾說,他的弟子中不乏精進者、無偽信心者、智慧聰辯者,然唯具無偽信心之弟子證悟了上師的密意。總之,若對上師與法不具信心,莫言無上密乘之證悟功德,即使小乘出世間功德亦無法企及。雖住色、無色界禪定長達數千大劫,亦僅暫時壓制意識、末那識之妄念,但五根識與阿賴耶識之習氣仍未消除,一旦因緣會遇,仍然會生起粗大煩惱而漂泊輪迴。由於末法時代眾生煩惱深重,諸多行人僅將佛法視為世間一般學問,即使有者對佛法有所了解,但真正能夠辨別了知、覺受與證悟區別之人亦是寥若晨星。如是可見,依止一位有修法經驗的具德上師是何等重要。唯有具德上師才能指導弟子以相應之法調整行道中出現的不同覺受,弟子亦唯有依賴信心才能將上師所授之法融入自心。直貢巴仁波切云:「上師四身雪山上,敬信之日若未升,不降加持之水流,故當勤修敬信心」。傳講《獅吼論》是以弟子信心作為基礎,本論詳細剖析了行道中出現的誤解、歧途與偏道,以及如何調整為正道之方便。若不專心聽講,或聽後亦不深深思維法義,自然無法獲得禪修利益,故無有信心聽聞此論,實無多大意義。同時,佛弟子皆應了知於行持任何善法時,均須以前行發心、正行無緣、結行迴向三種殊勝而攝持,唯有如此,所做善業功德方為獲證解脫之因。故於聞法之前,首先應當調整發心。發心分三種:善發心、惡發心、無記發心。善念發心即發菩提心。菩提心分為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分為願、行兩種。為了利益一切如母有情獲得佛果而發願成就無上菩提為願菩提心,如實行持一切六度波羅蜜等諸多法門為行菩提心。勝義菩提心乃證悟任運大悲與本體無別之見解,亦即是自心之本來面目。然平庸者則難以了悟此見。故初行者不論在打坐念誦、禮拜獻花、供水施食等一切善法中均以世俗菩提心攝持,則可獲得無量功德利益。《入行論》云:「珍貴菩提心,眾生安樂因,除苦妙甘露,其福何能量」。菩提心乃一切大乘佛法之根本,若無菩提心則無以成就佛果。故修持大乘諸行者,相續中生起大乘菩提心當為首要。惡發心分為兩種:一是為追求世間種種財富名譽等而發心,二是為遣除自身及生活中的一切障難而發心。現今諸多學佛之人,僅為自之家庭幸福,財源廣進,或為博取他人稱譽讚歎為目的而進入佛門,此乃第一種發心。第二種發心是有者為遣除自之病痛,少災少難而皈依三寶。殊不知,世間人之所以福報微薄、多災多難皆乃宿世業障深重之緣故,若其以此發心修行,則必墮偏道。故不具如法修持則無以凈除深重業障,彼雖貌似修行,然卻無法獲得究竟解脫利益。無記發心是指自己並未了解修習三寶之功德意義,茫然從順他人而修持。若以此發心進入修法,莫說成就究竟自他二利,甚至世間福報亦難獲得。華智仁波切云:「若以無記念,聞經學佛法,難獲解脫因。」堪布昂瓊說:「於非善非惡之無記念中修持佛法,故有可能播下成佛之種子。」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故我等必須於修法之前,首當識別斷除惡念,轉變無記發心,將其調整為菩提心則十分重要。故此,為了度化一切六道有情父母獲得究竟解脫,我們開始學習《獅吼論》。 大恩上師普巴扎西仁波切傳授《龍欽心髓出世修行凈除歧途 獅吼論》——序 序《龍欽心髓出世修行凈除歧途?獅吼論》是一部詳細闡述修法正道與行道誤區,以及如何廓清道障轉為修行正途的無上寶典。凡是欲求即生解脫諸行者,皆應於本論細緻學習,通過慎思明辨,完全通達本論含義之後,配合禪定實修則必能迅速證悟光明大圓滿。大圓滿無上竅訣法甚深要義皆源於十七部續,然十七部續之精華正是本論所述之大圓滿究竟意趣,本法乃一切諸佛菩薩之密意,蓮花生大師之心髓,一切空行之心血,其珍貴與秘密可想而知。未證本體之行道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種種覺受,若未經正確認識及細加辨別,而於此臨時覺受心生耽著,則必墮修法誤區。本論將行道誤區分為三種歧途、八種誤解及四種偏道,修法者唯有依師所教,通過行道之調整方便,方能脫離諸多誤區之困惑,從而獲證真實見解,否則仍然漂泊輪迴,無緣即生獲證佛果。修持自宗光明大圓滿諸弟子,當依無上竅訣法次第引導之教授,契合本論所述種種方便來調整行道覺受,使之成為證悟見解之助道因緣。實修弟子切不可輕視此論,必需精通此論要義,契合於自己的行道體驗而認真檢驗自之修法,不容有絲毫差錯。一旦發現錯謬則應即刻依本論而作調整,以期速脫險道。聽聞此法之諸有緣弟子,皆應感恩於一切傳承祖師的恩德,慶幸業障深重的自己於此昏暗濁世中值遇千劫難遇的無上妙法。若將甘露妙法等閑視之,於無信人前隨意泄露,則等同摧毀整個空行剎土,不但自己現世已失毀了密乘第七條根本誓言,因緣成熟之際必墮金剛地獄,並且還會縮短密法住世時間,其罪愆之重,無以復加,一切明辨是非諸行者當慎思之。此法未得上師開許,不得擅自傳閱、複製等等。若有違者,則犯密乘根本誓言,持法者當慎之,慎之!普願一切眾生依此勝道,皆證法性虹光身果位。大恩普紮上師傳講的《龍欽心髓 大圓滿普賢智慧界續》之前行 《龍欽心髓 大圓滿普賢智慧界之續》是一部對當今禪定修持者具有十分重要意義的密法,該法詳盡闡述了一基顯現二道之理,即從原始基界至眾生形成,以及普賢王如來以「六別法」成就的過程。大恩上師於《甘露妙音》中說:「極密無上竅訣法,為諸宗論之極頂。」因此,若修行者於此殊勝深奧之道理僅留於表面文字,不求甚解,對於佛教理論的通達與實修,將無所裨益。如上師復言:「內中增益未斷絕,隨行詞故無精華,如實乃諸佛密意。」所以,在日常修法時,只有深入細緻地思維抉擇這些道理,多向自己問幾個「為什麼」,反覆辨析,直至獲得定解。惟有如此,方能遣除理論上的疑惑,增上修法之功德。在未正式講授本法前,首先講解修法所必備的兩個前題:為何修法和如何修法。我們對「為何修法」有了深刻明確的認識後,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修行中。首先,我們平靜理智地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每一個生活於此世界者,其所做任何一件事情,不論是有意或是無意;不論是為自己還是為他人;不論是充滿激情還是消極低迷,究竟是為了什麼?答案只有一個:追求幸福。追求幸福的動機潛藏在我們一切行為的背後,沒有人願意只為了痛苦而去做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事情,雖然世間的一切作為都以此為原動力,而出世間的修行者,所追求的不僅是自己,同時也是為他人的永恆安樂。為達到各自夢寐以求的理想,不同的人們採取了截然不同的方式。 一個努力追求世間幸福的人,他必須構築美滿的家庭,尋求適意的工作,賺取豐足的錢財。這一切固然能夠帶來短暫的快樂,但是,是否能支撐起所謂的「幸福大廈」呢?當一個家庭破裂的人聽到「家」這字眼時,無疑是在尚未癒合的傷口上撒了一把鹽,正是從前的幸福醞釀了現在的刻骨傷痛。當一重危病人在生命最後一刻奄奄一息、苟延殘喘時,就算將全世界的財富都堆積於他面前,所有的親友都伸出援助的雙手,這又如何能改變即將到來的悲慘結局?在一陣陣撕心裂肺的劇痛過後,人們只能接受這樣一個事實:構成世間幸福的所有元素,其實是如此脆弱,而人們卻不假思索地認為它們是永恆不變的,並執拗地追求著「稍縱即逝的」幸福。正如上師於教言中所說:「總之有為法無義,特別濁世之財友,世法未見信賴處,猶如戲法不可信。」當然,嚮往幸福的動機本是無可厚非的,而人們採取的手段卻如此的拙劣,最終只能是深陷痛苦的泥潭,難以自拔。一個希求出世間永恆幸福的修行者卻不如此,他深知人們的所作所為均離不開自己的身、語、意三門,顯然,三門中「心」為根本,佔主導地位。如果不是心在起作用,人們將不可能感受到痛苦、體驗到快樂。可通過以下觀察而知:如果一切痛苦僅由外境而生,那麼一個人在甲地感受的痛苦,到乙地時,就應該消失了。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那麼,痛苦是否由內三門而產生呢?我們知道單單是身體是無法產生痛苦的,否則,屍體也應當仍有痛覺;語言本身也是不會產生痛苦的,若僅僅由語言就能生起痛苦,那麼,播放錄音機時,聲音便成為痛苦之源了。因此,三門之中唯有心才是產生痛苦的根源。《入行論》云:「實語者佛言,一切諸畏懼,無量眾苦痛,皆從心所生。」可見,「心」才是一切痛苦之源!換言之,不去調整心永遠調整不了痛苦。為此,在出世間修持過程中要調整心、證到心之本體,才能得到永不變化的幸福。心念是如此的起滅無常,外在的各種因素,比如物質的豐裕雖然也能帶來一些快樂,但轉瞬間又消失得無影無蹤了,這就是心念之規律。而心的本體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卻是一幅不同的畫面:安祥、永恆、喜悅、普遍、遠離一切思維造作,這才是永恆安樂的源泉。因此,出世間的修行者以禪修而證得「心之本體」,安住於這永恆無盡的安樂中。 既然如此,有人不禁會問:任何佛子都知道,修法的目的是為了成佛,而念誦經典、行持利生善法,不也是修法么?凈土經典中說,但念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亦能成佛,但是,何必還要禪修呢?對此,我們應該了知,釋迦牟尼佛所宣講之八萬四千法門,是依眾生根器不同,而安立為小乘、大乘和密乘。但在修法過程中,有不同層次的修持。小乘在修法過程中要經過大乘和密乘才能成佛;大乘顯宗行者僅依大乘法亦可成佛,但最終仍須依密乘之禪定方能成佛,因密乘究竟見解就是證悟「心之本體」——佛,此唯有通過禪修才能最終證得。只有正確認識此問題,才能明白禪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我們日常念誦經典和經行時,還應配合禪修。凈土法門教授,但念一句佛號即能成佛,這當然無庸置疑。但是,任何經典中都未曾講過,不通過調整自心,在未證得智慧以前便可成佛。由此可知,禪修的殊勝功德不可思議! 現在,我們知道「心之本體」才是佛,故於本體上修持一切法,才是直接契入根本而作調整,稱為「以根本調整根本」。除此以外,僅由身、口之勤作而修法,稱為「支分調整根本」。前者好比徑直回家,迅速到達;後者則如繞路而行,經久方至。由此可見,兩種調整自心的方式最終都能成佛,但是,各自所須時間的長短卻差別甚大。也就是說,按照本體當中調整的方式去行持,成佛的時間就要短一些;要是用支分方式去調整根本,成佛的時間就會長得多。所以,以打坐配合著其它修持的方式去修行,成佛的時間就會短一些,因為是在根本上調整。以支分的方式調整,並不是沒有因果的關係,有因果關係,但成佛的時間就會更長一點。這就是「根本調整根本」和「支分調整根本」,它們的區分就在此上。 我們平常以相似安住本體的方法修持禪定,雖未能完全赤裸出本體之見,但仍能具足少許真實見解,這是因為已得到具德善知識的教授,或多或少明白安住的方法,但是,如今許多修者,不依善知識教言,於茫茫然中進入禪修,以為無念的安住就是真實的禪定。薩迦班智達講過:「鈍根者於無念中安住,容易成為墮入傍生道之因。」又如色界、無色界之眾生,於無念禪定中能安住成千上萬劫,然而,這並非出世間禪定!甚至一個凡夫在最初進入睡眠時,都是處於不思不想的無念狀態中,如若這就是禪定,凡夫何必修法呢?因此,初行者之修行必須依賴善知識的指導,正如上師在《甘露妙音》中所說:「五濁惡世眾有情,法相之教難調服,故宜尋找妙上師。」 有者又說:自心了知一切妄念之起住,當時妄念自然消失,呈現一種明明了了之境界,這種清明見解即是解脫。然而,我們只要返觀自心,即會了知:一切妄念,本來無常,豈有一個永恆不變的妄念?所以妄念的生起和消失,只是它本身的法則而已,並非解脫之見。上師曾云:「伺察五蘊意覺空,內外之境此果法,觀察有無生住滅,尋找未得真實相,此非證悟究竟法,還應依師授竅訣。」 因此,在此懇請各宗派之某些修者,不要以狂妄而虛假的希望自欺欺人,只有依止具德上師,得到甚深竅訣,實際修持,才能證得真實的解脫。而今本傳承之眾多弟子與修善者,都殷切盼望見到我的一些傳記,我本人並不覺得有此必要。然而,多年來,上師喇嘛阿秋仁波切一直囑咐我給眾多修行者傳講一些法要,於是自然產生了師徒關係。為了維護這些弟子的信心,使之更加努力修法,現將上師喇嘛阿秋仁波切賜予我的住世祈請文略作解釋,以滿足大家的渴望心情。 頌曰:蓮師紹聖妙持明,意之化身勝四魔 我的前世據說是理塘地區一位名聞遐邇的活佛,名為「囊加」,其義為「勝利」,其父親為蓮師化身眾多伏藏師之一,其名為「翁知青美多吉」,一生中取出無數伏藏品,並經常入定七天、廿一天或更長時間,以種種化身度化眾生。囊加活佛尚在母胎之時,其父翁知青美多吉就授記說:這孩子是蓮師意之化身,將來會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並作了一個祈請文,其義與本住世文之前三句相似。雖然囊加活佛出生於貴族家庭,但是,從小就具足強烈的出離心,因此一生都在幽靜山林中精進修行,並取出眾多伏藏品,利益眾生,示現種種不可思議的成就功德,譬如他曾對一碗水作加持後,水即變成酒,如是功德,不可勝數。囊加活佛曾授記他就是格薩爾王麾下30大臣中最有威望的三大臣之一 —— 無敵英雄「森達阿得」。並重披此英雄之鎧甲,以此遣除了種種違緣,可惜此鎧甲毀於文革之中。 頌曰:生死無畏盡法界 , 在上世紀60年代的動蕩歲月里,晚年的囊加活佛除佛法外一無所有。可是,因為有貴族活佛的名銜,在一個黃昏,他與當地一些人被押往義敦,途中經過一個名為「瑞隆」的山谷時,他問旁人:我們要往哪裡去?旁人說:要去義敦的監獄。他說:既然如此,那我就不去了吧!隨後,以毗盧七支法坐於一塊巨大岩石之上。此時,天空出現絢麗的彩虹,並降下陣陣花雨,周圍的山谷中虎之吼聲此起彼伏。令眾人不敢久留,即返原處,而囊加活佛卻巍然不動。第二天清晨,大家發現囊加活佛已身心無餘消融於法界,就連指甲、頭髮也沒留下,那塊岩石至今仍在山中矗立。 頌曰:彼化名為普巴尊 ,法王如意寶、上師喇嘛阿秋、貝諾法王及眾多大成就者授記我為囊加活佛之化身,喇嘛阿秋還授記我為蓮師二十五大弟子之一 —— 「玉扎娘波」的化身。至今依止喇嘛阿秋已17年了,雖然如此,我仍覺自己只是個平凡的修行者,由於喇嘛阿秋的慈悲與關愛,賜予以下讚揚: 頌曰:如海地道德自圓 ,祈請大聖持明尊 ,吾等乃至菩提間 , 怙主恆住金剛座 ,二利無勤自成就。在亞青寺,我繼承了上師龍薩及龍清兩種大圓滿教法後,修持多年。並受上師囑咐,為漢藏弟子講授極密空行教法(一切教法之頂大圓滿果法),此即為: 頌曰:執持極密空行教,願熟具緣之有情 ,無欺至寶諸發心 , 蓮師長壽眾諦力 , 如願無障獲成就 。——此乃龍薩娘波化身喇嘛阿秋著述。 |
|
|
|
Re:普紮上師教言——實修乃獲得究竟見解之唯一途徑! 由於末法時代眾生煩惱深重,很難對上師生起信心,為了讓有緣弟子增長修法功德,依上師所作之住世祈請文,略釋一二。 在未進入正行修持之前,認真觀修共同外前行:人生難得、壽命無常、因果不虛、輪迴過患等法是極其必要的。大恩上師在《頌揚妙音》中說:「輪迴痛苦不縈繞,不修妙法有何利;身命無常調自續,晝夜善事即此修。」現今有些修行人認為,了解了正行的見解後,前行修法一概不必要了。也有一些學禪宗者,於宗門旨趣不求甚解,僅看了幾則祖師公案、語錄等,便大言不慚地鼓吹唯自心安住本性,無有修與無修之分別,無善無惡,一切平等,何須前行修持。一個縛地凡夫面前,如果在一切法都是平等的話,釋迦牟尼佛又何必講解八萬四千法門呢?宗門下雖高唱不立文字、教外別傳,而達摩祖師及後世眾多禪門大德,又何必留下這麼多論典呢?因此,對一個毫無修行體驗的凡夫,講解一切平等無別之見解,無疑是大錯特錯的! 在眾生的角度,一切都在平等之中,這是不可能的!因此,任何修持者,前面必須具備共同前行的條件,是相當相當重要的!凡是具備意念當中,必定具備因果緣起之法,因果緣起必須要成立,而且不得不成立。打個比方說吧,前面放一碗飯和一個石頭,你會不會不吃飯而啃石頭!?如果你真是啃石頭,那時候,我覺得你就不樹立前面的法,或許可以吧。但是,還沒有達到此層次之前,還沒有完全證悟之前,因果緣起之法不要去誹謗,決定不能去誹謗!不要成為佛陀的敗類哦!我們作為一個修行者,如果修不出功德來,但也不要成為整個佛教的敗類。什麼是佛教的敗類?就是不信任因果,說什麼在本體之中沒有因和果,在本體中沒有好和壞,在本體中沒有修和無修等,在凡夫當中這些都是狂言,毫無意義!在凡夫面前,因果法是無欺存在的。所以,尚未證悟以前,切莫誹謗因果法,否則,必將輪為佛門敗類,死後罪墮無間,其害無窮。永嘉禪師於《證道歌》云:「若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上師於《甘露妙音》中說:「此時猛厲業行報,不受任何劇痛苦,則應深信因果法,觀修輪迴諸過患,真實因果入自心。」 在講法時,以詞句、比喻和實修三種方式講解,對聞法者全面理解法義會有極大的幫助。 在漢地,有一位學禪宗的弟子來見我,他說:「禪宗的見解是一切都在沒有修與無修之分別的大平等中,那麼成佛之後還有什麼可做的呢?」我告訴他:「成佛具有自利利他的無量功德。」他又問:「度盡眾生時又如何呢?」我說:「正是由於你不通達禪宗本義,才會有如此疑問,你可知眾生是如何產生的嗎?」(此處眾生不是指六道眾生外在的形象,而是其內在自心的心念)若不知心念如何產生,就不會明白度眾生的含義。禪宗法義極為深奧,但是要看對不對機,如果將此法授予一無智慧之人,並且沒有善知識開示的話,就很容易流於「狂禪」。因為佛傳授八萬四千法門中,第一個法就是因果緣起,狂禪者聲稱無有因果,豈非佛門敗類!?昔阿底峽尊者之弟子仲敦巴在一次大法會上指著一位年幼沙彌告訴大眾:「當這沙彌年長後,世間將出現許多撥無因果的狂見者,那時,由此沙彌告知世人,這些都是邪魔加持,這是我仲敦巴所遺教言。」若將此法傳予上等根器者,則如六祖大師等,可迅速成佛。所以,修法者一定要把「行道過程」和「所證果位」區分清楚,依自己的根器及修法的能力而行持,若將佛的證量安立在凡夫行道中,則必定是錯誤的!吾等導師蓮花生大士說:「所證見解廣大如虛空,取捨因果細微如粉末。」明白此道理,才會懂得無論修持那種法門,觀修共同外前行必不可少! 首先,應當思維暇滿難得。如不思維人身難得,則必不能生起修法之心,所謂難得之人身,是指八閑暇和十圓滿之珍寶人身。如頌云:「地獄餓鬼及旁生,邊鄙地及長壽天,邪見不遇佛出世,喑啞共為八無暇。」地獄、餓鬼、旁生及長壽天中,即是「非人四無暇」,感受無量無邊的痛苦,或是在無思無想中虛度光陰,故而無有空閑修法;若不幸生於邊地、具邪見、逢暗劫或為喑啞者,即是「人中四無暇」,也是無緣修法。依以上詳細觀察,則知自己已遠離此八無暇。繼續觀察十種圓滿,如頌云:「得人中生根具足,業際無倒信佛法,如來出世並說法,教法住世入聖教,為利他故心悲愍。」如今自己生而為人,諸根不缺,且生於佛法弘傳之地,而自己對因果深信,不做十不善業,對佛法也具一定信心,此即為「五自圓滿」;又思維如來已出世,並且宣講種種法門,佛法尚住人間而未隱沒,如今自己有幸得入佛陀教法中,並且已被殊勝成就的善知識攝受,如是「五他圓滿」已經具足,如是思維慶幸自己已得十八種珍寶人身,應當努力行持正法。 在密法中,將此暇滿人身分為外、內、密三相圓滿而講授。「外相圓滿」是指已得上師攝受,此並非僅是指在上師前獲得傳承、摸頂、賜法名等等,而是上師把密意中的一切傳承與解脫竅訣傳授予你,這才為得上師圓滿攝受。「內相圓滿」是指自己六根圓具不缺。若盲或聾,則不能親睹善知識形象,或親聆教法;尤其是心識狂亂者,更不知取捨因果,故而無從修法。「密相圓滿」是指自相續生起出離心及信心。所謂「出離心」是指因了知六道輪迴之痛苦且又毫無實義,因此,希求解脫。「信心」是指對善知識及佛陀教授的無欺因果法產生深信,故而皈依佛門、行持善法。此外、內、密三相圓滿實已包含了八無暇與十圓滿。除此之外,亦應以因、喻、數三種方式思維人身難得。 首先,觀察人身難得之因。守持清凈之戒律是獲得人身的根本(戒律包括:小乘別解脫戒、大乘菩薩戒及密乘三昧耶戒),大恩上師教言中說:「諸佛稱讚凈戒律,根本教法律寶藏,如何教導遵照行,獲得善趣戒為本。」因此,我們應當勵力持戒,如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護持凈戒。此外,惟有在行道過程中圓滿六度,並發願獲此人身者,方能獲得如珍寶般的人身。 其次,觀察人身難得之喻。佛經中曾說:假使三千大千世界變成一片汪洋大海,海面上飄浮著一個帶孔的木軛;海底有一隻盲龜,每百年浮出海面一次。這木軛之孔與盲龜之頸相遇是極其困難的,而獲得暇滿人身則較此更難。寂天菩薩說:「如海中盲龜,頸入軛木孔,人身更難得。」佛經亦云:「如針尖堆豆,一粒亦難留。」在這無盡的生死長河中,我們竟能獲得人身,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還有什麼理由虛度人生呢? 最後,觀察人身難得之數。如經云:「地獄眾生猶如大地微塵;餓鬼眾生猶如恆河沙;旁生猶如酒糟;阿修羅猶如漫天大雪;而人及天人僅僅象指甲上的微塵一樣。」人道眾生本已稀少,對佛法產生信心而進入正道修法的,則少之又少。這樣細緻地觀察後,回憶自己走過的人生歷程,大部份時間都在昏沉無意義中度過,而又有多少時刻在行持善法呢?如果一生都如此,那麼「惡趣」決定是大家的歸宿。如果讓這麼寶貴的人身成為墮入惡趣之因,那還有比這更愚痴,更讓人心痛的嗎!?《入行論》中說:「已得此閑暇,我若不修善,除此更無惑,除此更無痴。」因此,唯有努力行持善法,才能不枉此生。 既然我們已得到如此寶貴人身,接踵而至的就是壽命無常。此寶貴人身是常、還是無常呢?每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趨向死亡,壽命唯減無增,死魔隨時有可能出現在自己眼前,誰也無法肯定何時死亡?死於何處?這是世間任何人都無法逃避的事實。有人說:死亡是大自然的規律,每一個人都會死的,沒有什麼稀奇的。然而,一旦死主降臨於自己身上,這從未有過的痛苦,又有多少人能坦然承受呢?那時,只有雙手抓胸,欲呼無力,世間一切離自己遠去,豈不悲慘!如今有些修行者不精進修法,懈怠終日,就是被「不可能死」的妄念所矇騙。大恩上師於《甘露妙音》中說:「五濁惡世衰敗時,住世久長難決定,親戚財富自身等,須知終當別舍離,不修死緣無定時,臨終必要法無成,故應觀修死無常。」因此,一個修行者若能天天觀修壽命無常,精進心自然具足。 壽命是無常法,誰能肯定自己明年還在這世間!?也許明天就是來世。一提及死亡,大家都認為不可能是自己,然而噩運就在意想不到的時候降臨了。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一夜死了30多萬人,而這些死去的人,又有誰會想到自己將會在當晚離開人世呢?當今世界戰爭不斷,恐怖事件頻生;飛機墜毀,火車出軌。這是歷歷在目的畫面,難道還不足以讓我們體會到生命的脆弱與無常嗎!?現在我們都覺得,今年我在,明年我在,後年我還在,還可以辦很多事,但一切都能得到圓滿嗎?不可能的!完全不可能的!因此,應多觀想一些壽命無常。但是,現在不了解佛教者所言:你是相信佛教的,我是不相信佛教的,這完全是一個愚痴的詞句!為什麼呢?信不信佛教,最終都要面臨死亡,臨終的這個道路都要經過的。但進入佛門者,就會因為在還沒呈現臨終之前,做了一些準備工作,而在臨終到來時得到真實之利,就好像,明天沒有吃的,今天就到街上多買一些吃的,準備明天的食物。這就是修持佛教的含義,它的利益就在於此!臨終之時,修持佛教者就能達到「認識」和「自在」。沒有準備的人就沒有「認識和自在」,永遠處於輪迴漂泊之中! 無常不在遙不可及的地方,而只在自己呼吸之間。一個飽經滄桑的老人回憶自己的童年、青年時代,會覺得彷佛剎那間就到了老年的今天,而殘餘的生命又能維持多久?人生如白駒過隙,瞬間即逝,但是也只有獲得人身,才有機會修法成佛,這是千劫萬劫修善法所得之果報。當我們慶幸獲得超勝於如意寶一樣的人身時,又可曾想到死亡之無常到來時將如何面對?世間一切良辰美景又有什麼利益呢?唯一救度自己的只有佛法,精進修法是唯一出路。上師於《頌揚妙音》中說:「懈怠能讓凈善隱,精進無惰善男子。」有人說利益眾生才是應作的選擇,但一個尚不能自利的人又如何去利他?一個連自己都不憐憫的人,又怎會對眾生生起大悲心呢? 亞青寺大恩上師阿秋喇嘛高樹無上大圓滿實修法幢,他老人家每次傳授顯密法要時,都要宣講人身難得、壽命無常,因這無論對於初學者還是修行多年的行者都有極大的利益。我本人一直把這兩種觀修當作勝義見解對待,因觀修這兩種法可證得勝義之見,若舍此二法則永無獲證之時。帕當巴尊者說:「若相續中生起此無常,初為入法因,中為精進鞭,最終證得光明法身。」米拉日巴尊者也說:「吾初畏死入深山,數數修習死無定,已獲無死本堅地,此時遠離死畏懼。」因此,時時憶持無常,相續中不離畏死之念,自然能精進修法,今生後世必獲安樂。 只要對這些道理認真思索,就會深深體會到佛法的珍貴,因為佛法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實相,能引導眾生到達永恆喜悅的解脫地。若捨棄了佛法,就只有痛苦地在輪迴中永無休止地漂泊。 我們知道由於發心的善惡,致使身語意三門造作了善惡業,從而牽引眾生投生於善惡道,形成六道輪迴。眾生漂泊於輪迴中,猶如蛆蟲生活於糞便里,實在毫無安樂可言。其中,三惡道的痛苦是非常劇烈的。如果我們前生與地獄、餓鬼等眾生同類,其遭遇簡直是不堪回首,只不過現在我們暫時忘記罷了。只有從《地藏經》等經論中,得以大概了知。我們可現量觀察畜生道,它們為了生活,互相殘殺、吞噬,時刻要躲避危險的天敵;有的被人類豢養,失去自由;有的進入屠宰場,面臨人類殘忍的宰殺。千千萬萬家庭里的菜刀、油鍋,就是畜生道的刀劍地獄、熾燃地獄。這些旁生昔日曾經作過我們的父母親友,現在卻淪落到了這種地步,實令人悲憫不已……。即使一隻小小的昆蟲,也在嚮往「離苦得樂」,它們不是每天在為飲食奔波嗎?它們不也在追求異性的歡心嗎?受到傷害時,它不也在哀號、抽搐嗎?由於沒有認識自心的本性,在迷惑愚痴中造下了種種惡業,當果報成熟時,披毛戴角,淪為飛禽走獸,因果的法則誰也無法抗拒啊!!! 最後,再看三善道,他們因善業、禪定等因緣而存在,本質依然不離痛苦。我們生為人類,號稱「萬物之靈」,是往昔五戒十善等因成熟所致。現在又創造了發達的物質文明,按說應該擺脫了痛苦,但事實並非如此!回憶一下從小到現在,你對所謂的「幸福快樂」有多少領受呢?它們是否剎那變化以至消失得無影無蹤呢!?何況生、老、病、死,人人難免;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諸苦更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尤其現代社會中,人類既面臨心靈的迷茫與價值觀的失落,又身不由己被金錢與慾望所操縱,此中的痛苦,可謂前所未有。阿修羅又稱「非天」,多福報而少德行,未能調服自心故,常生苦惱,對上界天人的福報受用極為嫉妒,於是發動戰爭,爭鬥不休,無有寧日。天人中以欲界層次最低,但具有種種受用,人間根本無法比擬。然而聲色之欲易令天人放逸自恣,不知不覺中天福享盡,臨終時感受極大痛苦,直趨惡趣。色界和無色界的天人,在數萬大劫的禪天定中空耗光陰,仍然無法從三根本苦中解脫,惡業成熟同樣會墜三惡道。 六道眾生的形色及生存環境千差萬別,但眾生都具有能了知的心識,在這一點上可說是相同的。在沒有徹底認清自心的本來面目以前,眾生都束縛於輪迴中,承受著各種痛苦。 學佛者對業力因果生起信心,對輪迴痛苦生起定解,並不意味著悲觀消極,而是勵力斷惡修善,精進求取解脫。現在一些人不了解佛教,以為沒落失意者才學佛,或者認為接受佛法後必須放下一切、捨棄工作與家庭等,這些看法略有偏頗。自古以來,像釋迦牟尼一樣厭棄輪迴,發心為自他利益而入深山苦修,固然是卓爾不群的大丈夫,但並不是要求人人如此。因眾生的根器不同,所以調自法也有不同的方便知見,一個普通人僅僅對佛法生信,就已相當了不起。在這基礎上,隨力修行,例如根據自身條件,受持三皈依、五戒,甚至僅是不殺生,也能獲得無量功德,增上今生後世的安樂,究竟解脫一切輪迴痛苦。 上面所講四種共同外前行,是一切解脫法必不可缺的基礎,應當認真觀修。尤其是行者無論修學何種法門,都應具足前行要義,此為一切成就者所共許。以下將要講解《龍欽心髓?大圓滿普賢智慧界續》之正文,屬於諸乘極頂大圓滿之無上密續。根據密乘十四根本戒的第七條規定,不能對未圓滿獲得解脫竅訣法者傳授,故不作公開廣傳。希望諸位精進修持,三學圓滿!普巴扎西傳授時為藏曆水馬年冬 |
|
|
|
Re:普紮上師教言——實修乃獲得究竟見解之唯一途徑! 大恩普紮上師傳講的《龍欽心髓 大圓滿普賢智慧界續》之前行(錄音整理版) 上師普巴扎西仁波切 傳授2002年12月7日今天,我們講一下《大圓滿普賢智慧界之續》,這是我在唐山時翻譯的。因為對我們現在修持禪定者,這部法是相當重要的。為什麼重要呢?從此以後凡是修持者時時刻刻都要向自己問個「為什麼」,此「為什麼」相當重要!修持者在修法過程中用「為什麼」去反問自己一些理論問題,對修法有極大利益,通達理論就不用所言了。《大圓滿普賢智慧界之續》主要講解的是:從原始基位中形成眾生的過程和從原始基位中成佛的過程,即一基現二道。在《大圓滿普賢智慧界之續》中,一基中如何顯現二道,講得相當詳細。在沒有講解《普賢智慧界之續》前,先講解一下平常修法須要具備的條件:在講什麼法時,都要講解一些共同外前行的修法。以前講法時也提醒過,為什麼要修法?這對行者有極大利益。比如,在漢地,多數修者覺得,我修持顯宗之法,或作一些善事就可以了,何必還要修持打坐呢?等等,就出現一些疑問,象有些所言,他平常修一些念誦等,還需要去打坐嗎?那麼還需要打坐的原因是什麼呢?先要知道,我們作為一個相信佛教者,我們修法的目的和我們的理想是什麼呢?都知道要成佛!那到底佛在何處?這是相當相當重要的!!!因為多數修者不知其中的道理,有些人在打坐一段時間後,覺得昏沉和掉舉越來越多,因此就不想打坐了。他們大部分時間都在念誦阿彌陀佛,說是可以依此成佛,何必還要天天打坐呢?按顯宗的說法,在西方有一極樂世界,是佛的真正剎土。具體所言,西方極樂世界是真的在西方有個物質性的地方嗎?比如,現在亞青寺和五明佛學院真是一個物質地處,若想去是可以去的。那麼,西方極樂世界是真的在西方有一個實實在在的國土嗎?不是的!那要是不是的,顯宗為什麼還要講解西方極樂世界呢?要知道,顯宗所言的一切都內含密意,叫「方便法」。它是引導下品者進入上品,而講授的一個方便法門,真正的西方極樂世界還是在於「心的本體」之中!若要是在實實在在的外境上有個西方極樂世界的話,何必還要去修持呢?那麼就只能樹立科學越發達,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人越多,往生西方就不是樹立在修法中了(修法越好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就不必修持了。如果真是這樣,就會產生矛盾的現象了。要知道,釋迦牟尼佛講述的八萬四千之法,要支分為「密意」和「真言」。密意此中代替方便之意;真言是真實的含義。比如現在說:「我(上師)在亞青寺。」但是,你們都知道,我現在不在亞青寺(上師在此地講法)。為什麼還要說我在亞青寺呢?因為我早晚有一天會到亞青寺是肯定的。為此方便而講解現在我已到亞青寺,此中具備密意,即我有此心念,最終可到亞青寺,這就叫密意,具有方便之意。真言是什麼呢?到了亞青寺就說到了亞青寺,在漢地時就說在漢地,心裡有一種想法就是想法。所以,這兩個含義要支分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說的一種密意。比如,亞青寺是一個真正佛的剎土,有十個人要到亞青寺去,十個人的根器不同,十個人的理想不同。有些一聽說亞青寺距離那麼遠,還在高原4000多米左右的地方,下品和中品者就覺得受不了,就不想去了。那麼,佛陀講授八萬四千法中,就樹立一個方便法,說是成都就是亞青寺。等到了成都時,離亞青寺更近了一些,其根器也必然有所增上,這才慢慢講解以上的亞青寺,這就叫有密意。對下品和中品者直接講授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心的本體」,對他們來說是很難接受的,覺得心的本體中有個西方極樂世界,何能證明?就產生出很多疑問。為此,在下品者前講授西方有一個沒有一切煩惱的清凈的剎土,你想什麼就能得到什麼,這就是真正的佛果等等。在下品者面前講解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個具有實質性的世界,這是以下品所言,此中具有密意。其實,真實的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心之本體」。為什麼說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心的本體呢?西方極樂世界也好,佛也好等等,這些都只不過是不同的名詞而已,其真正含義就是:就要從痛苦中得到解脫,而證得永不變化的幸福。這才是真正的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佛!佛只是個名詞,它的真實含義:就是要達到「認識」和「自在」,以及剛才所說的,從痛苦中得到解脫而證得一種永不變化的幸福。這就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因此,真正的西方極樂世界不在外境上!為什麼呢?我們先看看,痛苦是怎麼呈現的!?如果一切痛苦都樹立在外境上,我們與外境已成為二,我們怎麼還會有痛苦呢?比如,我在亞青寺有痛苦,離開亞青寺到了漢地,沒有亞青寺的外境了,痛苦就應不存在了。但是,並非如此!所以,痛苦並非樹立在外境之上。那麼,痛苦是否在身內呢?現以三門分開講解:首先,單單在身體上不能樹立痛苦。要是痛苦樹立在身體上,人死了以後,也應樹立一種痛苦,但屍體之中是不能樹立痛苦的;語言中也不能樹立痛苦,若樹立痛苦的話,我面前的錄音機能發出聲音,都應具備痛苦的,但錄音機能感受痛苦是不可能的。可見,「心」才是一切痛苦之源!也就是說,不去調整心永遠調整不了痛苦。為此,在出世間修持過程中要調整心、證到心之本體,才能得到永不變化的幸福。為什麼呢?心一剎那一剎那都處於變化之中,比如,第一剎那中歡樂,但第二剎那中就會產生出痛苦。比如,今天上午你很快樂,但是,到了下午,如果受到打擊,當下成為痛苦之境。也就是前面為快樂,後面成為痛苦。因此,心的規則是:時時刻刻都在變化之中。所以,「心」不是佛,也不是西方極樂世界!心不是西方極樂世界,那心是什麼呢?心是產生痛苦的來源,也是輪迴的來源!必須調整心,才能證到西方極樂世界,才能成佛——心之本體。現在,我們知道,佛就是「認識」和「自在」,從心(痛苦)之中得到解脫而證悟心之本體,得到一種永不變化的幸福才是真正的佛。現在為什麼要修持禪定,原因就在於此上。心之本體中沒有思維改造,即一種清凈心。必需靜下心修持,才能得到一棵真正的清凈之心。所以,必須從現在就開始,在念誦以及平常修持善法過程中,配合著「修持靜心」去打坐,修持禪定的含義就在此上的,這是相當相當重要的!!!其他地方之修者有一些這樣的疑問:在顯密都修習一些念誦文等,何必天天去打坐呢?這是對真正佛教之教言不理解,而產生出的過失。顯宗和密宗都是釋迦牟尼佛講授的教言,但在修法過程中,都有不同的層次的修持。八萬四千法要支分為三乘之見:小乘、大乘和密乘。顯宗就樹立在大乘之中。僅僅靠修顯宗法可以成佛嗎?當然可以。但是,究竟中還要經過密宗之禪定才能成佛。因為此三乘法是依三種不同根器中而樹立。小乘在修法過程中要經過大乘和密乘才能成佛。大乘的弟子還是如此,必須經過密乘才能成佛。原因何在呢?密乘究竟中的含義就是要「證悟到智慧」。在講解西方極樂世界之中,不調整心,沒有證悟到智慧之前可以成佛,在任何經典中都沒有講授過。為此,現在必須打坐的原因也在此上。這些道理都必須了解!若是不知道的話,修法中就會出現盲從,有人說念誦好,就去念誦,過幾天,有人說打坐好,又去打坐等等。這就是你對佛教的道理不了知而產生的過失。我們平常修持中,相似按禪定方式修持,雖然沒有完全赤裸出本體之見,但少許與本體之見相似行持,就叫「根本調整根本」,在根本當中調整。依此之外的修持方式就叫「支分調整根本」。因為「心之本體」才是真正的佛,故在本體中行持的一切法就叫根本調整根本;以其它的法來調整心的本體,就叫支分調整根本。比如,你要回家,按照直路走大約須幾分鐘就可到家,但繞個圈走的話,可能須幾個小時,從外地走繞個大圈,就可能需要十幾個小時,再繞到國外走的話,可能要幾個月……最終可以到家,但須要的時間就會很長。這就是說,按照本體當中調整的方式去行持,成佛的時間就要短一些;要是用支分方式去調整根本,成佛的時間就會更長一點。所以,以打坐配合著其它修持的方式去修持,成佛的時間就會短一些,因為是在根本上調整。以支分的方式調整,並不是沒有因果的關係,有因果關係但成佛的時間就會更長一點。這就是「根本調整根本」和「支分調整根本」,它們的區分就在此上。第二,在平常修持過程中,還要按照往昔所講的方式,觀想人生難得和壽命無常等共同外前行。不要把它當作次要的法,它是最主要的法。其它地方有些謠傳說:在了解正行見解之後,前行部分的修持一概不需要。還有一些修禪宗者對禪宗的含義又不太了解,只是按詞句方式樹立口禪,說前行修持的方式一概無利益,就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況中,因為心的本體中沒有修與無修,也沒有什麼善和惡等等,那要是一切都是平等的話,何必還要去修持呢?這些都是狂言!!!為什麼呢?若要是從凡夫角度一切都是平等的話,釋迦牟尼佛何必還要講授八萬四千之法呢?要是按禪宗觀點,那從初祖達摩祖師直到現今,還要講述那麼多禪宗的經典,還有什麼利益呢?說是在眾生的角度,一切都在平等之中,這是不可能的!因此,任何修持者,前面必須具備前行的條件,是相當相當重要的!!!凡是具備意念當中,必定具備因果緣起之法,因果緣起必須要成立,而且不得不成立。打個比方說吧,前面放一碗飯和一個石頭,你會不會不吃飯而啃石頭!?如果你真是啃石頭,那時候,我覺得你就不樹立前面的法,或許可以吧。但是,還沒有達到此層次之前,還沒有完全證悟之前,因果緣起之法不要去誹謗,決定不能去誹謗!!!不要成為佛陀的敗類哦!我們作為一個修行者,如果修不出功德來,但也不要成為整個佛教的敗類。什麼是佛教的敗類?就是不信任因果,說什麼在本體之中沒有因和果,在本體中沒有好和壞,在本體中沒有修和無修等,在凡夫當中這些都是狂言,毫無意義!在講法過程中,以言、喻、和實修三方式講解對理解會更好一些。我在唐山時,有一個修持禪宗的弟子來見我,他就問了一些禪宗的觀點,說是一切都在修與無修,一切都在於平等之中,他還問,成了佛以後,怎麼辦?成佛以後沒有什麼可作的。我跟他說,沒有必要尋找這樣的煩惱。我就少許按照詞句的方式講授,在成佛之時,要具備「自利」和「他利」。自利要證到本體之見;他利要度化一切眾生,這就是成佛以後的功德。但他又問:他利當中要度化眾生,眾生都度化完以後,又怎麼辦呢?我就問他,這是你是對一切理論不太了解而產生出的過失。眾生是怎麼形成的,你知道嗎?眾生不是指的外表的這個形狀,而是講的這個「有情概念」,這個有情概念是怎麼形成的,你知道嗎?他說不知道。因此,你當然就不會知道眾生度化完以後你怎麼辦等等。這些都是狂言或沒有道理的詞句罷了。你對其含義完全不明白,還是不要講這些吧!禪宗是一個很深奧的法,是一個很殊勝的法,就看把它放在誰的手上。把禪宗放在一個沒有智慧,又沒有上師開示的愚痴者手裡,禪宗完全就成為一個狂言,就會成為一切佛教教言的敗類。是不是呢?釋迦牟尼佛講授八萬四千法的第一個法是信任因果緣起而講授的,但他們所言一切因果都不成立,不是佛教的敗類,誰是敗類呢?所以,修法者必須把「行道修法之過程」和「果實」區分開來。並且按照自己現在所存在的狀態而去修持。現在仍處於凡夫之位,你卻依佛的角度而行持,這完全是個過失!!!所以,因果緣起之法,應該成立!釋迦牟尼成佛後並沒有看到他去殺人,蓮花生大師所言:無上竅訣法的見解越高,證得越高,他對無欺因果的信任就會越細。我們從來沒有講過:證得見解,就會不信任因果。知道這個道理後,平常時時刻刻要觀想「人身難得」和「壽命無常」,這是相當相當重要的!!!人身是很難很難得到的,但我們得到了人身了,接踵而至的就是壽命無常。現在我們坐在這裡,明年是否仍在,還不知道。這就說明,壽命無常隨時可能來臨。但是,我們都在用「現在不可能死」欺騙著自己。1976年唐山大地震,一個晚上死了30多萬人,「壽命無常」就這麼可怕!那天晚上死去的30多萬,誰會知道第二天,他就不存在了呢?現在我們都覺得,今年我在,明年我在,後年我還在,還可以辦很多事,但一切都能得到圓滿嗎?不可能的!完全不可能的!!!因此,應多觀想一些壽命無常。但是,現在不了解佛教者所言:你是相信佛教的,我是不相信佛教的,這完全是一個愚痴的詞句!為什麼呢?信不信佛教,最終都要面臨死亡,臨終的這個道路都要經過的。但進入佛門者,就會因為在還沒呈現臨終之前,做了一些準備工作,而在臨終到來時得到真實之利,就好像,明天沒有吃的,今天就到街上多買一些吃的,準備明天的食物。這就是修持佛教的含義,它的利益就在於此!臨終之時,修持佛教者就能達到「認識」和「自在」。沒有準備的人就沒有「認識和自在」,永遠處於輪迴漂泊之中!我們在修持「正行」之前,「前行」的內容還是相當重要的,尤其是「壽命無常」,天天都要觀想、時時都要觀想!比如,從去年直到今年,你們中有的很精進,天天都在修法之中,有的就是糊糊塗塗的過著,那麼,天天修法之者肯定具備了一定的功德,會有一些覺受,糊裡糊塗過來的人就沒有多大的功德,但時間一樣已經過去了。天天處於懈怠之中值得嗎!?一年已經過去,以下有多長時間,還很難所言。總有一天,我們會倒在床上,再也爬不起來了。所以,壽命無常要天天觀想、時時觀想!!!有人又問,佛教最基礎、最根本要具備什麼條件呢?要信任三世:過去、現在和未來。作為一個信佛者,不相信三世,那麼,以下所修之法,都成為無利益之法。因為我們修法的目的是在信任三世中而調整自心,最終證到佛果。有個居士問我:佛教天天都在講未來,但現在我們又不能感受到未來,怎麼證明有一個未來呢?我說這是你對佛教不大了解所產生出的疑問,並不說明我們現在不能感受未來。我們未來死後的境界就象我們昨晚做的夢(死後身體躺在床上與夢中身體躺在床上外相相似;死後臨終中陰與夢中之意識活動相似,故有夢中中陰),昨晚之夢,並非我們有意做的,而是無意產生出來的一個夢相。無意產生出夢,此能力就叫業力。平常我們常說業力沉重,什麼叫業力?就是昨天晚上做夢時,此夢相是依「他法」而起:不是你自己自主而產生出來的,而是依他所產生出來的夢相。「依他」這個他,此能力就叫業力,就叫業障,也叫習氣。可見,依業力而產生出來的一切現象猶如夢相(昨晚做夢一般,自己完全不能做主,得不到自在,只能隨業而行。當然,業力還是自己一手製造的)。現在我們修法的目的就是要調整這個習氣,而達到「認識和自在」。昨晚做夢時,不僅完全不處於「自在」當中,反倒是完全處於迷惑中,又不具備「認識」。比如,夢中狗在咬你的時候,還會害怕;要是從9樓跳下去,心中還有很恐怖的感覺,這些都是業力所現。如果能認識夢相者,他就不會有這種恐怖,因他了知夢中的一切都是虛幻的!不要說是9樓,就是從天上掉下來,也不會恐怖。一切都是幻相,一切都是虛妄故。昨晚做夢時,可在幾十分鐘、幾小時醒來,但未來之時,時間並非幾分鐘或幾小時,而是無數個時間。因此,昨晚之夢和未來的現象本質上是一樣的。現在修法的目的,以及未來中之成佛,就是要在「夢裡」達到「認識和自在」當中而成佛。剛才說過,佛僅僅是一個名詞,其真正含義就要達到「認識和自在」。此中表明,未來就是你的夢相。在臨終時,身體躺在床上,但你的意識,就象昨晚的夢相一般,又在另一個世界之中了。要是能「認識和自在」的話,就可以處於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是意願成就的嘛!你想什麼就可得到什麼,要是一切都是幻境的,真的是你想什麼就能得到什麼。其原因就在此上。知道此道理後對修法有極大的利益!最後由 慈忍 在 2003-10-23 09:21 編輯普紮上師教言--修行者必須專一誠敬信賴而祈禱自己的根本上師,勵力修持上師瑜伽! 修行者必須專一誠敬信賴而祈禱自己的根本上師,勵力修持上師瑜伽。《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云:「在所有九乘次第的法門中,更無比上師瑜伽殊勝之甚深妙道,雖然此法名為加行,然其乃一切正行道之究竟要訣」。修持上師瑜伽就是培養對上師與教法的信心,如上所言,信心即是見解增上、煩惱漸消的標準,唯有圓滿的信心才能獲得圓滿的證悟。現今有些修法者,自詡已獲得了何等不可思議之見解,安住如何高深的禪定,然其信心、慈悲心等正道功德卻未見增長。如是修法實已墮入偏道。若自相續中已真實了悟清凈之見,則修所生慧妙力所生之信心、慈悲心及出離心等自然會不斷增上。《直指心性》云:「正道之相者,以信心、慈心、智慧等自然增上而推知」。由此可知,修行者在行道中以誠敬心祈禱上師賜予加持是一種極為重要的修法,若以誠信之心祈禱上師即便不作修行亦能證悟究竟佛果。如那洛巴依止帝洛巴,僅依無偽信心而獲得了上師的密意。法王如意寶云:「長期以三喜依止具足博學、敦肅、賢善三德之上師後,不必經過廣聞如海之顯密教理,亦不必再再深思所聞之義,及依三量伺察等磨練智慧,而唯需已得大成就殊勝上師的加持及自己無偽的信心,以此二者聚合之力,依甚深竅訣而證悟離諸增減之自宗實相」。如是僅依無偽誠信祈禱上師之緣起,弟子相續中便可生起證悟上師密意之功德。 長期依止上師修法之弟子,已深知修持上師瑜伽的重要性,然初行者相續中尚存有諸多世間知見與習氣,故難以生起對上師與密法強烈而持久的虔誠信心。但既然已皈依三寶並依止了具德上師,若於自己所持世間觀念仍執之不放,則聆聽上師教言又如何使法義入心而斷除煩惱呢?如同覆口之器、漏器、毒器三者根本不具備裝盛正法甘露之堪能。故惟有改正自之不如法種種習氣之過失,勵力修持上師瑜伽,待感恩上師的虔誠敬心由衷生起之際,上師密意便能融入弟子心間,自然呈現證悟功德。有者會問:「我修行已有數年,為何還未獲得上師密意?」當知此並不能僅以時間長短來衡量修行的成就。其一,無上密乘有根器殊勝的講解;其二,我等今生修法時間僅為短短數年,與無始以來所造惡業習氣相比,二者差距已成懸殊。又問:「既然有如此懸殊之差距,那豈不是無法獲得解脫嗎?」今生能否解脫完全觀待於自己,雖我等現為無明二取之煩惱所縛,但若具強烈出離心,並以不懈之虔敬心依止、祈禱具德上師,依師所教,契合行道善巧調整之法而精進修持,上師的日光加持必然會融化我等無明二取的雪山,自心本體朗然而現,煩惱力量漸漸淡薄,見解日趨增上,這樣的修法功德一旦生起,解脫之事豈不是易如反掌。仁欽扎匝(合十!願一切吉祥!)那時候,第三世多珠欽仁波切(1865-1926)經常隔著牆壁聽到巴珠仁波切(1808-1887)唱誦儀軌的聲音:「大士咕嚕仁波切,汝即一切佛總持......」正是『龍欽寧提』前行儀軌【上師瑜伽】中祈禱蓮師的詞句。這表明前行是巴珠的主要修法之一。--《巴珠晉美秋吉旺波傳》 珠古東珠 著 |
|
|
|
Re:普紮上師教言——實修乃獲得究竟見解之唯一途徑! 普巴扎西活佛關於《如何觀察與選擇上師》的開示 《金剛精要·耳悅前行引導文》之上師瑜伽講解者:上師普巴扎西活佛聞法者:比丘、比丘尼及男女居士各數名時間:2002年5月29日下午地點:四川省白玉縣昌台區亞青寺上師房內在依止上師以前,我們先要謹慎地觀察和選擇。為什麼要謹慎地觀察上師和選擇上師呢?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在喇嘛仁波切的教言《甘露妙音》中說得很清楚:「濁世魔王及邪魔,融入騙子師相心,欺騙諸眾愚痴者,彼是邪魔惡知識。不觀導師而依止,則如弟子飲劇毒。」如是所言,此教證特別為我們指出濁世之中有許多「騙子師」、「惡知識」。如果不幸依止了這些「邪魔」,「則如弟子飲劇毒」。有的惡知識特別善於偽裝成善知識,說自己是某某如來、某某菩薩的化身……這些大家一般都能識別,因為哪有自己說自己是佛菩薩的善知識呢?現在有很多虔誠的三寶弟子,出於對法王如意寶和喇嘛阿秋等高僧大德的信心,專程到雪域藏地朝拜、供養。回到漢地後,宣揚他們的功德,介紹五明佛學院和亞青寺等等。有的還利用先進的傳播媒體,把這些內容放在互聯網上,這是非常好的。可是我們也看到了一些不負責任、令人費解的「簡介」,不知道到底是在宣揚善知識的功德,還是在宣揚他自己的名聲?本來像法王如意寶和喇嘛仁波切這樣的聖者,無論從哪方面觀察,都堪稱真正的善知識,猶如金子,即使放在地上,光色也會普照天空。談到網路,有的居士把我的照片也放在網上,可是缺乏介紹性的資料,就一再催促我寫。我說這實在沒有必要。因為我在藏地以及漢地講法時,只是作為一個翻譯者而已,自己從來沒有以上師的身份給他人講法。我們的根本上師就是喇嘛阿秋,我用翻譯的方式,在喇嘛仁波切和信眾之間起個聯結的作用,但真正的上師還是喇嘛仁波切。雖然上師及諸大成就者認定我為活佛轉世,上師大恩攝受我十四、五年來,一直不斷的賜予教誨和加持,還予以讚揚和授記,但是我深深明白,上師的功德如同大海一般深廣,我所得到的僅僅是一滴水而已,所以我現在具不具備做上師的資格,我自己清楚。像我這樣的凡夫,寫什麼簡介呢?世上的普通人誰都可以給自己寫個簡介放到網上,但這有什麼利益呢?如果你們真實有這種發心,最好把喇嘛仁波切和法王如意寶的法像照片放到網上,尤其把兩位聖者導師關於共同乘法的一些教言,比如對業力因果、善惡取捨的開示等等放到網上,讓更多的人了解佛法。但我認為密乘當中的一些不共教言不宜放在網上,以免造成泄露密法的過失。這樣如法的把一些資料放在網上的話,功德無量。為什麼呢?因為兩位尊者是真正的佛,美名傳遍全世界,很多人都想多了解他們的功德。即使難以按照他們的教言去修持佛法,只要或見或聞,臨時生起一剎那的信心,也已經種下了成佛的種子,終將獲得解脫。此義如無垢光尊者所言:「此諸怙主殊勝上師,若誰見聞憶觸,亦撒播解脫之種子,摧倒輪迴之故,即諸佛事業一同,引導解脫道故,具殊勝之緣。」(《大圓滿心性休息·三處三善引導文菩提善道》)。因此,在末法時代里,龍蛇混雜,我們應該仔細地辨別。這是要觀察和選擇上師的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是壽命無常。如果我們的壽命是永恆的,臨時找錯了上師,未來還可以慢慢再找,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我們這個寶貴的十八種珍寶人身(八閑暇十圓滿之人身),隨時可能臨終。一旦失去後,何時再擁有?在昨天講授「暇滿難得」中,說得很清楚,極難再有第二次機會。今天的暇滿之身,是往昔無數世、無量劫中行持善法的果實,因此極其稀有,應當善加利用。正因為人身難得、生命無常,我們才應選擇一個傳承清凈的具德上師,作為永恆的依怙。世間人選擇伴侶時,尚且很慎重,因為關係到一生的幸福。修行人選擇上師時,更應當慎之又慎,因為關係到未來生生世世的幸福。前面已經講過,我們要依靠上師的加持獲得證悟。如果上師是善知識,則能用不同的法調整我們的自相續,引入解脫道;如果上師是惡知識,則會把我們牽引到三惡道。「一失人身,萬劫不復」,誰願意承受這樣的痛苦呢?在這裡為什麼給你們反覆講前行呢?因為我覺得對於初行者(還未具備了知、覺受、證悟之歷程者)而言,前行是基礎,沒有必要一開始就傳授正行。行者以後的修法,是在正道,還是在偏道、邪道之中,主要取決於行者的前行基礎。如同建房子時,地基打得越好,上面修的房子就越穩當。否則,恐怕會出故障,甚至垮掉。你們在漢地可能也聽到、見到過,有的人開始時對佛法很有信心,自己還是修行人,可是越到後來信心越弱,有的甚至已經談不上修行了,還對佛法產生誹謗。這就是基礎不紮實而出現的過失。所以在長期的修法過程中,若能堅持觀修人身難得、壽命無常,我們對上師三寶的信心,對修法的精進,時時刻刻都會具足。因此,我們就容易獲得上師的加持,究竟還能圓滿五道十地的一切功德。好比春天播下的種子,你要是不再管它,種子可能會幹枯至死;你要是勤於澆水施肥,種子不久就會開花結果。現在,我們解釋一下「上師」這個名詞。上師總括分為六種,如法王如意寶在《大圓滿直指心性註疏》中云:「總師引師誓言灌頂師,酬懺師與令解心續師,以及竅決傳承諸上師。」一、總師。也就是一般上師。凡是對自己說法,使自己獲得微少利益者為一般上師。但未使自己獲得出世利益者不叫上師,因未能使自相續獲益。調整自己三門之煩惱而講授對治法者才叫上師。違背普通人和違背一般上師,比較起來後者的過失更大。二、引師。賜予皈依戒等,將自己從無道與邪道引入正道法門者,為引導上師。三、誓言灌頂師。即賜予灌頂者。灌頂是當下所傳之法,誓言是此後所修之法。四、酬懺師。做懺悔、酬補之境者為酬懺上師。如果你犯了戒,到某上師面前作懺悔,不僅靠你自己之力,而且此上師也幫助你懺悔清凈,成為你懺悔時所依止的對境,所以叫酬懺上師。五、令解心續師。講授續部之法者,即是令解心續之上師。心續指上師講授的極密續部諸法,即使所講為顯宗諸法,也包括在續部含義之中。六、竅決傳承上師。賜予甚深竅決者,如以「無上竅決法」,「成熟口訣法」方式傳法者,稱為竅決傳承上師。「上師瑜伽」這個名詞裡面的「上師」,是指已經給自己賜予灌頂、講解續部或傳授竅決的上師,稱為自己的三恩上師,也叫根本上師。我們怎樣觀察和選擇善知識作為所依止的三恩上師呢?簡而言之,就是觀察這位善知識是否具有清凈的傳承,是否具備登地菩薩以上的功德。若不具備這兩個條件,就沒有救度輪迴眾生的能力。詳而言之,這位善知識必須具足聞思修的智慧。也就是說,他依止他的上師聽聞過顯密諸法,並通過思考通達法義,已納入自相續。修持深奧的生起及圓滿次第,並獲得自在的禪定。以五道十地而言,自在的禪定是指見道以上的功德。現在有些人僅僅在口頭上說:把心安住在清明的見解當中,或者是明明了了的狀況之中,或者說一切妄念都是自心所現等等。但這些都可以通過文字而稍許了解。即使一個不相信佛教的人。看一些佛教理論後,只要把這幾句背下來,他就會稍許講解智慧當中的含義,但他就是善知識嗎?所以,能否講解「明空不二」一個名詞,並不能作為判斷他是否善知識的標準,要從不同的方面去觀察,去尋找善知識,這是相當重要的。善知識應當圓滿具足內外一切功德,如無垢光尊者所說:「證悟何時無有變化相,彼若證得具有諸功德:自心恆具無常出離心,呈現無有偏袒之誠信,大慈大悲等顯諸功德。」因此,在「內」的功德當中,最根本的就是「無有偏袒之誠信」和「大慈大悲」。「偏袒」指什麼?就是指私心我執、贊自毀他。比如在宣揚讚美自己的宗派和導師時,隨便誹謗其他的宗派、詆毀其他的導師等等。「無有偏袒之誠信」指什麼?就是指見道以上所具備的大平等信念。什麼叫大平等信念?就是對自己的上師以及自他宗派的一切導師以及一切眾生,都具有不可思議的信念,這才是具德善知識的標準,也就是前面所講的圓滿的信心。如大恩根本上師喇嘛阿秋每到一處聖地時,就撿一顆普普通通的小石頭,放到自己的嘎吾盒(盛裝加持品的藏式金屬小盒)里,天天戴在身上。有人問為什麼,喇嘛仁波切說,即使是一個小石頭,它也具備一切諸佛菩薩的壇城。又如往昔噶妥寺的司德仁波切,看到狗的時候,他也給狗頂禮。因為在他的眼裡,一切顯現都是清凈剎土。安住於大平等信念中的善知識,已經斷絕了偏袒之念,不會一面對甲產生信心,一面對乙產生誹謗,如同太陽的光芒普照大地,無有偏袒私心。觀察善知識「內」的功德時,還要看他對眾生的慈悲心如何。如果他已證悟見道以上的見解,自然會呈現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樣的善知識真實堪為眾生的上師。需要注意的是,慈悲心之根本具足在內心裡,而不是僅僅流於表面。舉個例子,在漢地人們都覺得放生是一件好事情;只要是樂於放生的喇嘛,人們都願意相信他是一位具有慈悲心的善知識。於是出現了很多人到漢地去放生。一方面看來,通過放生畢竟挽救了很多生命,確實很好;另一方面,放生者的發心如何呢?如果僅僅是為了個人的名利以及其它的慾望,那就如《毗奈耶經》所說:「利養及名聞,愚人所愛樂,能壞眾善法,如劍斫人頭。」在前行「業之因果」中也講得很清楚,善惡的界限與輕重,主要取決於發心,而不是外表。所以在依止上師之前,先要做好深入細緻的觀察。「外」的功德指什麼呢?最主要的就是守持戒律,釋迦牟尼佛示現涅盤前,阿難等弟子問佛涅盤後,眾弟子依止誰為導師?佛說以戒為師,如《佛遺教經》等所云。如今在濁世中,一位善知識必須守持戒律,才能自利利他,自度度人。佛在教言里,反覆讚歎並勸請弟子守持的就是別解脫戒。普紮上師教言--答弟子問! 弟子問:修行快慢的決定因素是什麼?答:修行快慢主要取決於他的根器。我們講過顯宗所說的根器和密宗所說的根器不同。這樣講解好像還不太容易理解。那麼,具體的根器應該樹立在什麼上面呢?應該樹立在信心之上,信心就是真正的根器。你對法和上師的信心越強,這是上品根器。上品根器者進入密法得到成就的時間就是很短的。打個比方,我們這個傳承有一個祖師叫麥彭貢布老人,在八十二歲的時候聽說有一個布瑪目匝在傳授無上竅訣大圓滿法,不需要用很長的時間就能成就,他就拿著一個拐杖去尋找布瑪目匝,在甘孜就找到了他。此時布瑪目匝看到他是上品根器,就用續部方式給他講解無上竅法見解,七天的時間就成就了。為什麼他不需要那麼長時間修持呢?因為他是上品根器。說明他前世是修密宗見解的。從這點上我們也可以確信佛教所講的三世。為什麼呢?現在有十個人修持,就出現十個不同的見解,有些當下可以開悟,有些很難得開悟。但是在一個上師面前聞法,在一起修持,為什麼會出現不同的果實呢?這樣就推測到前世當中。按照顯宗的講解方式,說前世當中修過法,前世的意念是沒有間斷過的,具有一貫性,前世當中所具有的功德基礎中,今生再開始修持,往昔修法時間越長,今生不需要那麼精進就可以證悟。前世若沒有修過法的話,今生是在修同樣一個法,但是他的時間就會更長一點。這可以表明,我們現前對此法有信心,可以說前世肯定是修無上竅訣法的人。要不今生不會對此法產生信心。這裡就可以看出來,佛教所講的三世是事實,這就是證明。同理也可以證明現在和未來,要是沒有的話,一個因產生一個果實,那麼,現在修一個法當中,在一個上師面前聽法和修持,所得到的功德應該是一致的,因為它沒有什麼前世的因來調和。但事實不是這樣,一百個人修持也會有一百個不同的果實,這就可以證明前世所修的功德融合今世所得到的果實,今生就出現不同的覺受和不同的境。弟子問:今生的精進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嗎?答:是的。根器主要是樹立在信心之上,你要是具有上品之信心,你就是上品根器。具有中品信心者,你就是中品根器。只具有下品信心的話就是下品根器。完全沒有信心,就叫無緣,就是對此法沒有緣。至尊上師普巴扎西仁波且教言 (一)一切眾生都在妄想中受苦,究其原由是未能如實認識自心的真實狀態,盲目追隨種種妄念所造成的,眾生之所以名為眾生,原因也在於此。而諸佛菩薩正是體悟本性,獲證真實,故解脫痛苦,一切無礙。一個凡夫能否從妄念中獲得解脫,最關鍵的就是要看他是否具足無偽的信心。如經中有云:「勝義諦是依靠信心而證悟的。」又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修行者見解增上,業障漸消的標誌就是信心增上。當信心趨於圓滿時,也就是獲得究竟果法的時刻。對於一個上等根器,亦即具有上等清凈信心的修行者而言,可於當下頓悟心的本體,然而對於次第行者來說,迷悟雖只有一線之隔,卻需歷經九乘,乃至八萬四千種不同的見解或覺受,若不知曉這些覺受的調整方便,反而將彼等執為究竟見解,則成為墮入三界、流浪生死之因。故而唯有依止具德上師,一心恭敬祈禱,對上師的教授教誡信受奉行,方可避免上述的過失,否則任你如何精進修法,如何聰慧伶俐,亦是枉然,無法證悟究竟實相。《誓言莊嚴續》云:「十萬劫中勤觀修,具相隨好之本尊,不如剎那念師勝。」祖師曾云:「即使精通三藏,但若不恭敬上師,對上師無有誠信及感恩戴德之心,也不會有收益。」持明智悲光尊者曾說,他的弟子中不乏精進修法者,智慧聰辯者,而唯有具足無偽信心者方能證悟上師密意。如果對上師及法沒有信心,不要說無上密法的果位功德,那怕是小乘的出世間功德亦是無法企及的,最多安住於色、無色界禪定中長達數千大劫,雖然能夠暫時壓制第六、七識粗分妄念,但細分妄念及煩惱習氣並未消除,因緣會遇時,仍舊生起粗分煩惱。而且末法時代眾生煩惱深重,世人易將佛法當作世間一般學術思想看待,即便有人對佛法有所了解,但真正能辨別了知、覺受與證悟之區別者寥若晨星。因此,依止一位有修法經驗的具德上師是多麼重要。因為只有具德上師才能指導弟子針對不同層次的修行體驗,採取相應的方便調整。而作為弟子唯有依賴信心才能將上師傳授的教法融入自相續,如直貢巴仁波切云:「上師四身雪山上,敬信之日若未升,不降加持之水流,故當勤修敬信心。」同時,作為佛弟子,我們都知道在做任何一件善事時,都必須具足發心、正行、迴向三種殊勝,唯有如此,所做的善業功德才能成為獲得解脫之因。發心分為三種:善念發心、惡念發心、無記念發心。所謂善念發心即是發菩提心。菩提心分為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後者即指自心本體,初行者難以當下獲證。前者又分為願、行菩提心。為了利益一切苦難眾生,行者立志求證佛果即願菩提心。為使一切眾生獲得佛果故修習六度波羅蜜等為行菩提心。行者不論在做何種善法之時,如禪修、念誦、禮拜甚至獻花、供水、施食等均須以這兩種菩提心攝持,所獲功德無量無邊。《入行論》云:「珍貴菩提心,眾生安樂因,除苦妙甘露,共福何能量。」惡念發心亦分為兩種:一是為追求世間種種財富名譽等而發心,二是為遣除自己的一切障難而發心。現今有許多學佛者僅僅是為了自己或家庭幸福,財源廣進,在社會上出人頭地,或為了博取他人的稱譽讚歎而修學佛法,這是第一種惡念發心。有者為了遣除自己的種種病痛,少災少難而皈依三寶,這是第二種惡念發心。殊不知世人之所以福報微薄或多災多難就是因為宿世業障太重,若以惡念發心修學佛法則已完全墮入偏道、甚至邪道,又如何能夠凈除深重的業障?這種人雖然表面上在修法,但很多成就者都認為他們連成佛的種子都沒有播下。無記念之發心即指有的人自己沒有意樂卻因種種因緣隨順他人皈依三寶,既不為成佛度眾,也不是追求世間福報,華智仁波切說:「以這種發心修學佛法很難成為獲得解脫的因。」堪布昂瓊說:「雖然這是非善非惡的無記念狀態,但由於修持佛法,故有可能播下成佛的種子。」古德有云:「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我們必須斷除惡念及無記念之發心,努力以發菩提心為要。至尊上師普巴扎西仁波且教言(續) (二)多觀想一點無常!!! 要想證悟究竟見解,對上師與法的信心是起決定作用的條件,而作為一個次第修行者,無偽信心的生起有賴於精進修習正法,而唯有長時間觀想無常才能真正生起精進修法之心,不觀想無常,證悟成佛只是痴人說夢,一切所作均成墮落之因,永遠沉溺苦海。《大般涅盤經》云:「一切跡中,象跡第一;一切想中,無常死想是為第一。」仲敦巴格西曾對一比丘說:「繞塔固然可喜,若修一種法,比這更可喜。」比丘認為拜佛更好,但仲敦巴還是那麼說,他又去念經和修定,仲敦巴仍是那麼說,最後比丘去請教仲敦巴,仲敦巴連答三次:「捨棄現世!」現在漢地信佛的人越來越多,每月初一、十五兩天許多大寺廟中往往人滿為患,雖然燒香拜佛必能感得後世的善果,但是有多少人是因為觀察到人生的痛苦輪迴的可怕而皈依佛教的呢?又有些人把放生當作遊戲或博取名聲的手段,雖然每次都讓許多生命獲得自由,但這種心態與動機豈非與學佛的目的背道而馳?米拉日巴尊者一生都貧窮如洗,他又何曾購買魚蝦去放生呢?因此,修學佛法並不僅僅在表面形式上,重要的是以觀想無常來調整自己的心態與學佛動機。這樣的話,不論是放生也好,念經禪坐也好,燒香拜佛也好,都成為獲得解脫之因。往昔有位大成就者奔貢甲,有一次他得知有幾位居士要來拜見他,於是在那天早上他早早地把房間收拾乾淨,佛堂上布置得整整齊齊,忙了一陣,他忽然想到之所以今天他要這麼做,完全是因為想在居士面前博得稱譽。於是他就在佛台上灑了一把灶灰,當時其他成就者就讚歎說:「這把灰是對佛菩薩最大的供養。因為他發心斷除自己的煩惱,這才是學佛真正的目的。」…………諸行者對以上法義須仔細體味,哪怕僅僅了知一個概念,一個名相,也應納入自相續調伏煩惱。佛法是實踐之學,行者若僅憑文字言說而希求解脫,無疑是說食不飽,貽誤自他。因為我們的身心與周遭的環境畢竟都是不長久的,尤其是臨終那一刻,是被死亡的恐懼徹底摧毀,還是無憂無悔地坦然面對,取決於每個人是否曾經唾棄一切流於形式的表面功夫,而腳踏實地地修行過。幾年前,我對廣大聞思抱有極大興趣,也曾打算去往其他寺廟學習經論,然而兩年前的手術讓我真正了解到一個人若不去實修實證的話,他是無法面對死亡的孤獨與恐怖,無情的業力仍會將他捲入漫漫生死大海,被輪迴的驚濤駭浪已經折磨得精疲力盡的我們為什麼還要承受這無謂的痛苦?從那以後,我對於尋求戲論味如嚼蠟,即便是現今攝眾講法也是為了遵循喇嘛阿秋仁波切的囑咐,以及希望諸多弟子能夠生長智慧,增上見解,我個人最大的願望就是進入幽靜山洞苦行。在座諸位是否在嬉戲怠惰的時候想到無常終會奪去每個人的生命?是否在夜晚臨睡前懷疑自己明天能否再穿上今天脫下的衣服?在我所修持的法門中,最殊勝,最能給我啟迪與力量的就是觀想無常,當行者返照自心,體察無常的時候,就會明白,若僅從表面文字去理解佛陀的教法是沒有什麼實際利益的,而以教法調伏自心才是唯一目的。(三)蓮花生大師所言:今生的時間再長,跟未來相比,還是微不足道的,未來的時間是無量的!若想在來生中不受任何痛苦,應該按著無欺因果的方式去修持,這是很重要的。要長時間觀想人生難得、壽命無常。壽命無常不僅僅是誰來給你講的,因為壽命無常隨時就會在自己的面前呈現,所以,應當自己調整自己,實修實證而行持。(四)作為密乘弟子,必須時刻護持十四根本戒!往昔我對弟子說過,雖然在講解過程中,我從沒說過以師徒的關係講法,但是必然在講解法過程中,已形成師徒關係了。我在各地也都說過,你們在依止上師之前,先要觀察好自己的上師,還沒有觀察之前,就象一個「老狗尋食」,一個野狗,看到前面有吃的,它就去吃。如果象這樣依止上師,最終很可能會產生出誹謗的現象。我們是要證到西方極樂世界,如果不守持大誓言,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完全不可能。再舉個例子:現在有些弟子,是這樣認為的。他以前依止過上師,但是此後出現不同的業障就誹謗這個上師,又依止另一個上師,另一個上師對他很好,但他就覺得已經夠了。前面的這個上師和他有真正講解密乘的關係,第二個上師對他越好,但對第一個上師真正已經誹謗之後,這個上師的功德越強,他也必定要到金剛地獄去一趟,這是決定的!但是,現在有些修法者對此中的利害關係並不了解,這邊的上師誹謗之後,那邊又依止一個上師,還成為另一個上師的親近弟子。這樣做法,完全不如法!最終必墮金剛地獄!因為因果不是誰說了算的。世間上的一些事情,當官的說了算。但是因果不是誰說了算的。若菩薩都不知道真正因果含義的話,他也轉變不了因果,只有按照因果法而行持。只有已真實證到如來藏功德,才會知道真正的因果含義,也就是說,才沒有因果這個緣起。還沒有達到這個見解之前,因果誰也轉變不了!比如,你是一個犯戒弟子,那怕普賢王如來在你面前轉變因果,也很難轉變。若能轉變的話,釋迦牟尼佛以外,還有比他更慈悲心的一個佛嗎?沒有的!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把所有眾生都當成自己的兒子一般,他要是光靠自己的能力,而不依靠他人的緣起,世上還會有那麼多眾生嗎?所以,釋迦牟尼佛至今還呈現不同之相,來度化眾生,但還是要配合著因果緣起而度化眾生。因此,這些聯繫,必須要知道。在漢地真是有很多不守持大誓言的人。依止上師後,那怕這個上師在其他人把他當作一個騙子,看到這個上師墮入地獄的話,你也要把這個上師當作真正的上師而去依止。不得不這樣,為什麼呢?因為你和他已經有了法的聯繫。所以,我在講解《上師瑜珈》的時候說過,具備信心者,依止的上師越多越好,若不具備信心,越少越好。為什麼呢?因為凡夫之者,和法已經產生關係之後,對上師產生疑惑當中,必定會墮落的。 |
|
|
|
Re:普紮上師教言——實修乃獲得究竟見解之唯一途徑! 上師普巴扎西仁波切對「發心」的開示修法時有三種不同的發心:善念發心,惡念發心和無記之念發心。什麼叫「惡念發心」呢?可支分為兩種,一是為了消除疾病,二是為了成就自他「世間的」事業而打坐、放生、修一切善法等。但是,這兩者都是處於偏念之中。由於因果無欺故,其功德可能少許會對其疾病和事業有所利益。然而,所修善法是否能成為成佛之因呢?完全不會的!但現在這樣發心的人太多了。我們應該具備方便,轉變偏念、邪念而成為正念,就是應依善念發心。什麼是「無記之念發心」呢?「無記之念發心」就是沒有任何目的或理想而行持。就象藏地所說,狗總跟著人而行走,又象往天空放槍一樣,沒有任何目標。依無記之念發心而修法,沒有一點利益。依靠「惡念發心」和「無記之念發心」行持,兩者都不成為解脫之因。連成佛的因都不存在,那修不修法就沒有什麼必要了,形式上可能會帶來一些名聲和利益,但是,從「出世間」方面看,少許功德都不具。華智仁波且說過:惡念發心對世間少許有利益之外,非成為解脫之因,完全不會成為解脫之因。依無記之念發心行持,巴珠仁波且所言是非成為解脫之因,甚至不會成為解脫之種子。堪布阿瓊所言:沒有善念、也沒有惡念而行持,如果此時所修之法為善法,可能有少許利益,但是,若有利益,此利益也太少了。因此,我們要怎麼轉變呢?就要以「善念發心」而行持:願度化一切眾生而證佛果、而進入佛門,打坐也好,放生也好,都要這樣發心。以此發心而行持,若有病可除病,還可以成為解脫之因;若是追求世間事業者,其事業可成就,又可成為解脫之因。因為善念發心當中,可以同時圓滿,有什麼理想就可圓滿你的理想。那麼,為什麼你的理想暫時不能圓滿呢?就是自己業力沉重的原因,靠這種善念發心的方式修行,逐漸減少自己的煩惱,能成就意願就不必所言了。所以,平常的放生、打坐等一切善法都應在善念之中而去修持。剛才所言的偏念,即「惡念發心」和「無記之念發心」,是修法者不知如何真正發心而產生出的問題,就是不了知「惡念發心」和「無記之念發心」行持的利益都可聚集在「善念發心」之中。但是,應當注意的是,如果執著於善念之中的功德,也同樣會成為偏念發心。若要在真正的善念發心之中去修持,力量就強了。「願度化一切眾生而證佛果」,以此發心修持,那麼若是你今天放一條生命,由於具備圓滿菩提心之攝持,其功德不可思議。我們平常在形式上所作之事,其輕重界限不在於強弱、多少的差別,而在於「發心」是否符合佛教的教言,於此講解你功德的強弱。故此我們不能把一切樹立在表面形式之上。因此,此善念發心相當重要。上師普巴扎西仁波切關於「三種殊勝」的開示上師提問:無論修顯、修密必須具足三種殊勝,若無這三種殊勝,一切都成為有漏功德,只能得到人天果位,試問此三種殊勝是什麼?答案:前行發心、正行無緣、結行迴向。修任何法都要具備三種殊勝,沒有具備這三種殊勝之法都稱為是有漏功德。依靠有漏功德只能臨時在人間和長壽天得到少許快樂,但是,達到一定的時候,還是處於輪迴痛苦之中,因此,要得到無漏功德,使所修一切善法成為解脫之因,必須同時具備三種殊勝而修法,「每次修法」都應按此方式行持。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在道上?如何觀察自己的修法功德是否在增長?師答:無量功德可以總攝為三種:信心、悲心、無常心。無垢光尊者曰:「不知覺受證悟之辨別,修持覺受執受證悟迷,證悟何時無有變化相,彼若證得具有諸功德,自心恆具無常出離心,呈現無有偏袒之誠信,大慈大悲等顯諸功德。」如是所說,大家自我檢查一下,你在初入法門直到現在,對待無常之念是與往昔一樣呢?退步呢?還是增長呢?往昔你對一切眾生起慈悲心而進入法門,那時你的悲心是斷續產生的,現在是一樣呢?還是自然消退了呢?以前你有時對上師如法的行為產生出許多信心,有時又會產生出疑惑,那麼現在你對上師與法的信心,又是如何呢?從前你覺得密法當中有功德而進入密乘,現在你已了知密法之中相似含義,以此了知的相似見解再配合修法的能力,你對密法的信心是增上了呢?還是後退了呢?若是此三種功德下降,無論你修法時間有多長,也決定可以說沒什麼意義!當然對於獲得世間之福可能是有作用的。因你的發心與修法的方式不在正道之中,所以你的修法不能成為解脫之因。現在我們以自己修法為主……。因此,現在我們自己修持狀況中要以這種方式辨別……上師普巴扎西仁波切教言——共同外前行是否是次要的法,能否省略不修? 頂禮歷代傳承上師!!!共同外前行是否是次要的法,能否省略不修?上師普巴扎西仁波卻 傳授大家都知道「人生難得」「壽命無常」「輪迴過患」等是共同外前行,沒有什麼不懂的,是不是這樣呢?看看我們現在的出離心如何,我們對修法的精進如何?我們對上師的信心如何?我們對眾生的悲心如何?如果這些功德還沒有到量,說明我們聞法還未達到圓滿。如果聞思的內容不能溶入自相續,如同大家從小就知道天空是「空的」,學法後也知道個「空」 的名詞,僅僅知道名詞,對大家有什麼利益呢!?以前西藏有個大成就者,從來沒有露過笑容,他的弟子問他為什麼不笑?他說:「人身是很難得到的,幸虧沒有落到八無暇中,現在還可以修持,有什麼可笑的呢?」因此,他時時刻刻都以這種珍惜人身、精進修法的方式修持,達到了晝夜一如的功德,無論白天或晚上,都沒有貪睡、昏沉之念。昏沉並不是人的本性,你看諸佛菩薩哪個在睡覺呢?他們是沒有昏沉的。喇嘛阿秋有個上師叫德雄活佛,他早上起來如果產生昏沉,當下就觀想壽命無常,昏沉當下就會消失,再想睡覺時怎麼也睡不著。所以,你真有壽命無常之念,晝夜一如,怎麼也不會產生昏沉。喇嘛阿秋從小到現在,除了病重時,每天只睡兩個小時,就是因為「時時刻刻」觀想壽命無常,而精進修持。不要把前行當作次要的法,你現在沒有達到真正果位,就是因為前面的基礎太差了。所以,我們每日修法的功德怎麼也不增長。不要說什麼「業障重」之類的話,你的業障就在於你不把真正的法當作勝義之法,而把它當作次要之法,想拋開前面的法,直接進入正行的法,以為到時候就可以證得佛果。但這樣的利根者亦有,如同勝喜金剛和麥彭恭波老人,但是你具有同他們一樣的信心嗎?所以利根者可以不經世間禪定,直接進入出世間禪定,而證得佛果。我們卻不能以這種方式修持,我們都應當打好前行基礎。……按照次第方式如理如法的修持是相當重要的。否則,依止上師也就沒有什麼利益了。而不依止上師可以得到證悟,哪部經續也沒有講過。華智仁波切依止過很多上師,從來沒有分別過「這是前行,這是正行」。阿底峽尊者依止過153位上師,無論上師講什麼法,都把它當作調整「自相續」的對治力,從未分別過哪個法重要、哪個法次要。我們講述的一切法,都只為對治自己的思維,有此認識,即便只念一句「嗡嘛呢叭美吽」也是對治思維的方式,也是一種教誨。為此,大家應當抓緊時間修法。因為1、自己的壽命是無常的,2、上師的顯現也是無常的,3、濁事中世事也是無常的。自己隨時都有可能與上師分離,在沒有顯現此相之前,應當按照上師的教誨精進修法!目前修法以修何為主呢?目前修法以修無常為主。恆時思維我馬上就要死了,可能出車禍死,可能生急病死,可能被毒死等等……修到何種程度呢?覺得現前就會死的,明天就會死的,我們馬上就要被從地球上趕出去。只有「時時刻刻」觀想人生難得,壽命無常。無常修好了,修什麼法都會精進,都會進步,都會成就。否則修任何法都不會成就,還可能成為世間有漏之福。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無常隨時隨地都會顯現在我們面前!附:上師所提問題什麼是共同外前行,觀想共同外前行時所厭離之緣是什麼?能厭離之力是什麼?厭離之果是什麼?所問請詳細解答。答:共同外前行包括:(一)觀人生難得、(二)觀壽命無常、(三)觀輪迴過患、(四)觀業之因果。此是初行者入佛門,行者精進證悟智慧三種要義之因。觀想共同外前行時,所厭離之緣是「輪迴」,能厭離之力是「觀想四因厭離」,厭離之果是「出離心」。因無始劫來,我們執輪迴為凈、樂、常而入邪思,輪轉不休,而今舍此輪迴,所具之力是觀修暇滿難得、壽命無常、業之因果、輪迴過患此四因厭離,恆時觀修此四因厭離之果,必定對輪迴產生堅定的出離心大恩上師普巴扎西仁波切講授——大乘與小乘的差別前面已講完小乘之見解,在未講後面大乘見解之前,先應了知大乘與小乘的差別。依無垢光尊者於《如意寶藏論》所講,大乘對比於小乘有七大殊勝:1、所緣廣大:大乘法所緣如虛空法界,無有限量,無有邊際;而小乘法所緣是有限量、有邊際的。智慧的顯現即是無限;思維之顯現即是有限。2、成就廣大:大乘行者可令自他成就:以菩提心為基礎,依大乘見解而修持,首先自己斷除障礙,證得佛果,然後顯現色身,度化無量有情。小乘自度尚未究竟,何況度人。3、智慧廣大:大乘中具悲空無別之見;小乘雖於外境無方微塵、內識無時分剎那兩種無別中安立勝義見解,但不具大乘悲空無別之見。菩提心本體為悲心發願,故大乘於道中悲心明分顯現時,配合空性而修,終證悲空無別之見。小乘雖也屬二諦無別之見,但尚在粗、細法我之中安立此見,並未真實斷絕法我,證得清明見解。4、精進廣大:小乘發心為自己解脫輪迴、證得羅漢果位而修行。大乘斷絕執著人、我之念,於無量劫中為度化一切眾生作利益。5、方便廣大:小乘中也有方便,是欲斷有(輪迴)希寂(涅盤)而證羅漢寂滅之果;大乘中是為斷除有、寂二邊而修持,不懼輪迴、不希涅盤。何故?已證有寂無二之見。6、佛(果位)大。小乘得少為足,滿足於所證羅漢果位,且不認為羅漢果位以外還有佛果。而大乘佛果斷二無明、證二清凈,具利他十八不共法之功德(超越凡夫,不與凡夫共同的十八種功德)。7、事業大。大乘於眾生未盡,輪迴未空之際自成他利。小乘雖沒有捨棄眾生之念,但也沒有立即度化眾生之念,故於證果時只能度化少量有緣眾生。大乘於道中修持時,便已具度化一切眾生之念而作修持。上述為詞句中大乘優於小乘的區別。修法中應當自檢:自己是否具此七大殊勝的發心及功德。若具有,則是大乘弟子(密乘為二種大乘之一);若不具,則為名義上的大乘行者,實際可能只是小乘修法,甚至還在凡夫之中。上師為九寶之尊,外為三寶,內為三根本,密為三身。一切諸佛菩薩之密意均聚集於上師之中,一切諸佛菩薩本體與事業的顯現乃為上師之相。因此,無論行者修持何法,乃至頂禮中,都要把所修的本尊本體觀為自己的根本上師。這樣,在修法中自然能夠產生一種誠信。否則,若不了解上師所具功德之義覺得上師就是上師,本尊就是本尊,二者是不同的,有此固執分別念中,就已不是密法見解了。上師總分為六種,「總師、引師、誓言灌頂師、酬懺師與令解心續師,以及竅訣傳承諸上師」。一、總師:也就是一般上師。凡是對自己說法,使自己獲得微少利益者為一般上師,但未使自己獲得出世利益者不叫上師,因未獲得自相續有益,故調正行者三門煩惱而講授對治法者才叫上師。所以,違背普通人和違背一般上師,後者的過失極大。二、引師:賜予皈依戒等,將自己引入法門,從無道引入正道者為引導上師。三、誓言灌頂師:賜予灌頂者,名為誓言灌頂師。灌頂是當下所傳之法,誓言是此後修持之法。四、酬懺師:作懺悔、酬補之境者為酬懺上師。如你已犯戒,在某上師前懺悔所造罪業,彌補往昔的過錯,此上師幫助你懺悔,不僅靠自己之力,上師也同你一起懺悔,如此依止的境為酬懺上師。五、令解心續師:講授續部諸法者為令解心續上師。應知金剛上師講授的極密一切法都是續部法。既便所講為顯宗法,但彼也在續部含義之中。因其以不同方式調整行者自相續,所以稱為上師。六、竅訣傳承上師:賜予甚深竅訣者,以「無上竅訣法」、「成熟口訣法」方式傳法者,則為竅訣傳承上師。六種上師最重之境為誓言灌頂師,講授續部及傳授竅訣上師。對此雖作少許損害,行者必受各種不樂苦惱,這是一定的!因為這幾種上師依密法方式為你講授,可以使你今生證得解脫。若作少許令師歡喜之事,也會獲得無量功德。若違背其餘幾種上師,罪過也是很大的,應當懺悔。我們修法的目的是——調整「自相續」!證得佛果,不是為了墮入金剛地獄,故應當按如理的方式而修持。若依止上師後,無論上師示現如何,都要生清凈心。哪怕此上師已投生於地獄中,你若將上師觀為諸佛菩薩本體之相,同樣可以得到加持。加持不在外境中,是在你清凈的信心中,正如往昔藏地老媼祈禱狗牙而得到解脫的公案,狗牙未有加持之力,然她具足信心,一切諸佛菩薩的加持融入狗牙而加持她而得解脫,所以對於上師應當觀功念恩,不要觀察過失。金剛道友之間的探討 1、在念經、修持善法的過程中配合靜心打坐,不加思想改造,也就是處於清明之中,如果上師不在身邊,有什麼問題可以請教自己的導師。但問題是如果修到一定程度後出現偏差、執著某種境象和妄念,出定後會不會有些呆傻?我發現有的人就是這樣的,你們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答:這個問題我看得不是太明白,是否指出定後得的狀況?如是,不能一概而論,顯現呆傻與打坐中出現偏差並無必然聯繫。打坐中出現偏差,多為前行基礎薄弱、並且對禪修中出現的偏道、邪道不知如何調整所致。根據無垢光尊者與麥彭仁波切所言,見修行果四者,宜先確立見解,而後進入禪修。現今很多人忽視聞思的基礎,對於何為空性並不細察深思,甚而連最基本的出離心都不具備,一上來就打坐,無異於盲修瞎煉,其見解最高也無非是色界無色界而已,甚至連這也很難達到。這是指大多數人而言。極個別根器極佳者,對上師具足極大信心,靠上師加持和自己信心也可證悟真實見解。因此對大多數人而言還是把前行基礎打牢為妥。禪修中出現偏差,找自己導師調整是最好的。如做不到,可以依照晉美嶺巴所著的《獅吼論》嘗試自行調整。但最根本的還是有金剛上師予以調整。如果定中出偏,出定後可以有種種顯現吧,比如有人瘋狂,有人呆傻,不一而足。但另一方面,有些證悟的成就者顯現一些旁人無法理解的行為,比如米拉日巴證悟後整天睡大覺,其弟子心生疑惑,他馬上得知,告訴弟子,我現在睡覺,和你們整天打坐不可同日而語,因為我已經證悟究竟光明境界,無時無刻不處於光明境界中。因此外表顯現如何不重要,關鍵是其內心的功德如何。分清自現與他現還是很重要的,否則法王如意寶與喇嘛阿秋在我等面前並沒有顯現一個本尊出來,難道能說他們沒有功德嗎?2、有的人認為打坐後,念經就不重要了,只要修好禪定就行了,我認為應該念經配合打坐比較好,你們是怎樣認為這個問題的?答:這個問題問得很好。我們認為,雖然最終必然是依靠打坐禪修之中而證悟成佛,但是現階段打坐必須配合念經修法。原因是什麼呢?根據麥彭仁波切《定解寶燈論》第3問:「入定有無執著相」與第四問題「觀察修或安住修」的回答,最究竟的修法當然是禪定,於遠離四邊八戲的大空之中而安住,沒有任何執著相,當然也無所謂念經修善了。因此時已經遠離一切戲論,遠離一切善與惡、是與非等執著,遠離一切思維改造,而安住唯一法界之中。此為真實修法。然而對於初學者而言,本身還沒有具備真實見解,如果告之入定沒有任何執著,其極易墮入庸俗無念之中,一開始就極為放鬆,即如雪豬子冬眠一般,「如石沉海平凡住」,好的話得到生於色界無色界天,壞的話極易墮落畜生道。因此寧瑪巴自宗,特別是依無垢光尊者、全知麥彭仁波切的教言,主張初學者首先通過聞思抉擇定解,而後打坐修持。對初學者,一開始無法直接安住遠離四邊八戲的大空性,則需先了知何為空性,而後執著一個空性而入定,破除四邊中的有邊。此雖未究竟,然如上樓之階梯,為少勤無障之路。待對此單空見產生定解後,再引導其破除對單空的執著,修遠離四邊八戲、明空雙運的勝義大空,此時即可遠離一切執著,直接入定安住。至於觀察與安住,即觀與止的關係,寧瑪巴自宗主張初修者先觀察修,引生定解,而後安住;具備一定基礎後,觀察修與安住修輪番進行;最後禪定力量很強的時候,且已於遠離四邊的大空產生堅固定解後,即已不需再觀察,而直接安住修。以上是寧瑪巴自宗的見解,因篇幅故不盡述他宗的說法。具體可以參閱《定解寶燈論——新月釋》。此說法與普扎活佛傳授的竅訣無絲毫矛盾之處,唯有實修後才可以領會二位上師的密意。這是把念經等善行作為打坐的加行來說的。另外大乘菩薩還有入定與出定的區別,入定安住光明法界之中,出定還要行六度萬行,因此念經與打坐也不可偏廢。以上回答未必盡善盡美,希望提出來與廣大金剛道友探討而已。 |
|
|
推薦閱讀:
※工廠、貿易商獲得訂單的成功指南
※可以獲得一官半職的八字
※翁美玲獲得過哪些獎?
※當你獲得的越多,你就會越溫柔
TAG:獲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