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小常識 (結緣佛法之經典)

佛教小常識 (結緣佛法之經典)

  

  佛教四大金剛的寓意  四大金剛,也叫四大天王,鎮守釋迦佛世界的四大部洲,手執寶物表示「地、火、水、風」四大劫,即表示四大皆空的含義。  手執寶劍的稱謂「南方增長天王」,叫毗琉璃,護持南方國土,能使人善根增長,持風(寶劍鋒利),手持琵琶的稱為「東方持國天王」,叫多羅叱,護持東方國土,是樂神領袖,持調,手持一把黃傘的是「北方多聞天王」,叫毗沙門,護持北方國土,其福德名聞四方,持雨,手裡纏繞一條蛇的是「西方廣目天王」,叫毗留博文,護持西方國土,是龍群的領袖,持順。  佛有三身  法身、報身、化身。法身是體,報身是相,化身是用。  法身就是如來,報身就是世尊,化身就是佛。一切眾生與佛,都有法報化三身。   報身、化身是有相的,不是真佛。   如來」這個名號,也就是說明心性本來的那個現象,這個現象就是佛經所講的相,也就是心相,心性起作用的一種現象。   報身,就是我們現在父母所生之身,也可以說是化身。我們也可以成佛,所以佛也和我們一樣。大家知道我們在此,皆因有相。佛可以拜供,可以塑造金身不是因為有相嗎?  據說藏傳佛教中的活佛轉世就是根據這個來的。  1。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的造像是宋朝時代布袋和尚的形象(這個不多解釋,大家都知道),滿臉笑容,肚皮很大,表法的意思特別明顯,呈平等心現喜悅相。彌勒菩薩教人們要拓開心量,包容一切,量大福大,健康長壽,事業有成。  2。東方持國天王:持,是保持,國是國家。從保持個人家庭、事業到整個社會的安定繁榮,再擴展到保持世界和平。持國天王代表盡職盡責,社會上人人都能負責盡職,這個目標就達到了。天王手持琵琶,弦鬆了不響太緊就斷了。教人們處事待人接物要做到中道——恰到好處,不能過之也不能不及。  3。南方增長天王:增長就是今天講的進步,儒家講日新又日新,佛法講精進。天王教我們不斷求進步,德行要進步,學問要進步,技術要進步,生活水平要進步,不保守、不落伍、走在時代的前端。指導時代要有高度圓滿的智慧,南方天王手上拿的是劍——慧劍。  4。西方廣目天王:廣目就是多看。善於觀察,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總結經驗。天王一手拿的是龍或者蛇,龍、蛇代表變化。社會上人、事、物變化多端,要仔細小心看清楚。另一手拿的是珠子,表不變,教人們以不變應萬變,在變化中找出不變的原則,心有主宰。  5。北方多聞天王:多聞天王代表做學問,增長見識。「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多聞天王手上拿的是傘蓋。傘表的意思是環保,防止污染,最重要的是要保護清凈心,防止心地的污染。  6。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地是心地,藏是寶藏。人們心地里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德才藝,怎樣開發出來呢?依靠孝敬,孝養父母、尊敬師長是開採心地寶藏唯一德方法。因此地藏菩薩表孝敬,《地藏菩薩本願經》被稱之為佛門孝經。  7。觀音菩薩:把孝養父母、尊敬司長擴展到對一切眾生德大慈大悲是觀世音菩薩表法的重要意義。要以善心善念對待一切眾生。不分國土、不分族類、不分彼此、和睦相處、平等對待、互相尊重、互相關懷,永無間斷。(最喜歡觀音菩薩了,中國信仰最多的就是他了,也是古印度佛教中與中國漢化文化相結合的兩大人物之一,另一個就是地藏菩薩)  8。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慈悲、孝敬都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不能感情用事,一定要理智、理性。文殊菩薩代表理性,代表智慧。  9。普賢菩薩:普賢菩薩。代表實行,孝敬、慈悲、智慧,如果不能落實在生活上,不能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上就沒有意義,就變成空談了。所以普賢菩薩教給我們實踐、實行、把地藏菩薩、觀音菩薩、文殊菩薩的法門統統做到。  10。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印度梵語,翻譯成中文是「無量覺」,是光壽無量的意思,我們見面的第一句話「阿彌陀佛,是祝你長壽、光明、智慧。也是要提醒你要警覺,放下自己自私自利的念頭,大公無私的對待一切事物。因此阿彌陀佛這句話含義深刻圓滿,包含正大光明的心地,健康長壽和幸福美滿。  11。釋迦牟尼佛:供養本師釋迦牟尼佛報恩的意思最重。她是佛陀教育的創始人,第一代表尊師重道,第二是名號表法。這個世間人毛病多,病根有兩條,一是沒有慈悲心、自私自利,佛在名號上用釋迦是梵語,翻成中文是仁慈的意思,叫我們對一切眾生要仁慈。第二個毛病是自己心不清凈,所以佛用牟尼,意思是清凈,告訴我們對自己要清凈,對別人要仁慈。  12。其他:香:香表「信」,代表戒定真香,見到香,聞到香,知道自己要修戒、定、慧,是修學的目的。  燈:象徵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每個人要有奉獻精神,捨己為人,為社會服務。燈也代表智慧,光明。  水:佛前供一杯水,要想到我們的心像水一樣清凈、平等。  花果:佛前供花果代表修善因,得善果。提醒我們要深信因果,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  13。為什麼要供佛像?這點是最受爭議的。供佛像有兩個意思,第一是「報恩」。一切眾生與我們都有恩,恩德最大的無過於老師,佛菩薩是我們的老師,我們接受佛菩薩的教誨,這才真正覺悟,成就我們的法身慧命,所以供養佛菩薩是紀念老師,感恩不忘。第二個意思最重要,「見賢思齊」。佛是凡夫修成的,供養他的形象提醒我向他學習,也要成佛。要學佛的存心立願,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樣樣向佛學習。不能把佛菩薩當神明看待,那就迷信了,就錯了,就把佛教變成宗教,就不是教育了。  十大佛教經典語  經典一:一切皆為虛幻。      經典二:不可說。(有些話是不能說出來的。一旦失口,往往一絲脆弱的牽伴都會斷掉,縱然痛惜也)   經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經典四: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經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經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經典七: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經典八: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經典九: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經典十: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舍利子是怎樣來的  所謂 舍利子 為個人修行成就之結晶,原來 舍利子 稱為 舍利 ,後來才稱為 (舍利子) .舍利 原是印度語譯為(設立羅)....等各種不一之名稱,其意義為(遺留物)或(靈骨) 舍利子不完全經由火化而得。   舍利子的形成和做善事沒有關係,主要是和生活習慣有關係,但是你做善事會長壽,這很重要.長期使用某一種食物,其中的某些元素在體內出現沉積,火化的時候受熱就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結晶。   舍利子印度話叫做馱都,也叫設利羅,譯成中文叫靈骨、身骨、遺身。是一個人往生,經過火葬後所留下的結晶體。不過舍利子跟一般死人的骨頭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形狀千變萬化,有圓形、橢圓形,有成蓮花形,有的成佛或菩薩狀;它的顏色有白、黑、綠、紅的,也有各種顏色;舍利子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瑪瑙、水晶;有的透明,有的光明照人,就像鑽石一般。   白色的舍利子是骨骼的,黑色舍利子是屬於頭髮的,紅色的舍利子是肌肉的,也有綠色或五色班斕的舍利子。   經上說,舍利子是一個人透過戒、定、慧的修持、加上自己的大願力,所得來的,它十分稀有、寶貴。像佛陀涅盤後,所燒出的舍利就有一石六斗之多,在當時有八個國王爭分佛陀舍利,每人各得一分舍利,他們將佛的舍利帶回自己的國家,且興建寶塔, 以讓百姓瞻仰、禮拜。另外,修行有成就的高僧及在家信徒,往生後也都能得到舍利。如中國的六祖惠能,近代的弘一、印光、太虛、章嘉等大師們,他們都留下相當數量的舍利。   舍利的種類,一般分有全身舍利、碎身舍利。全身舍利是不需經過火葬,而全身不會腐爛,這種就叫做全身舍利,也叫肉身菩薩;碎身舍利,則是火葬後的遺骨。但也有一些舍利不是由人體變成的,如從天上、地下跑出來,或由油燈里生出,或由花朵生出的,還有一種是誠心供奉禮拜求得,舍利之中再生出舍利子的。而在《浴佛功德經》將舍利分為:一、生身舍利,又稱身骨舍利,是佛的遺骨;二、是法身舍利,又稱法頌舍利,是指佛所遺的教法、戒律。   舍利[梵sarīra;Buddhist relics] 又作「舍利子」。意為屍體或身骨,佛教稱釋迦牟尼遺體火焚後結成的珠狀物。後來也指高僧火化剩下的骨燼。   舍利子的各種現象都表明不可能是結石,結石主要成分是鈣質或金屬鹽沉積,形態和水垢相似,也很易碎,這些東西在高溫下都會變成粉末狀的的氧化物.。結石病人數以千萬,但只有修行者才會有舍利子。大德的舌頭,心等沒有骨質的軟組織也可火化不壞形成舍利子.連念佛鸚鵡的舌頭也能成舍利。何況體內結石數量及其小,否則會危及生命,但是有時候出現舍利子的數量極其驚人,而且色彩和形態各異。   有的舍利子硬度極高,用鐵鎚敲打都錘砧俱陷,而絲毫無損。並不是常年吃齋和尚才會有,僅僅皈依一年往生的在家居士,焚化後遺骨上也出現了舍利子。   當然,也有一部分所謂的"舍利"確實是沒有完全燒化的骨質和牙齒,但結石是不可能經受焚化後成為"舍利"的。有些人用科學的名義把舍利子解釋成結石,其實這種欺騙公眾的做法,這些所謂的科學其實是"偽科學"。   有的舍利子硬度極高,用鐵鎚敲打都錘砧俱陷,而絲毫無損。有的舍利還會長大、生小舍利,等等等等,這些豈是現代科學所能臆測的?   佛的十大弟子  舍利弗 據《佛本行集經·舍利目連因緣品》、《增一阿含經》卷三、《大智度論》卷十一等記載,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人,屬婆羅門種姓。謂其持戒多聞,敏捷智慧,善講佛法,稱為「智慧第一」。  目犍連 或作大目犍連,略稱目連。據《佛本行集經·舍利目連因緣品》、《增一阿含經》卷三等記載,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郊人,屬婆羅門種姓。初與舍利弗同師「六師外道」,精通教法。皈依釋迦牟尼後,侍佛左邊。傳說其神通廣大,稱為「神通第一」。   迦葉 或稱大迦葉。據《佛末得集經·大迦葉因緣品》、《增一阿含經》卷三竺記載,下列屯度摩揭陀國王舍城人,屬婆羅門種姓。謂其苦行有德,少欲知足,常修「頭陀行」(佛教12種苦修的總稱),稱為「頭陀行第一」。傳為佛教第一次結集的召集人。  阿尼律陀 意譯「如意」、「無貪」,或譯阿那律。據《佛本行集經》卷十一、十九和《大智度論》卷三等記載,迦毗羅衛國人,甘露飯王之子,釋迦牟尼之堂弟。傳說出家之初,因懈怠貪睡受責,後乃立誓不眠,勤勉精進,得天眼通,能見天上地下六道眾生。稱為「天眼第一」。   須菩提 又作須浮提、蘇補底,意譯「空生」、「善吉」、「善現」、「妙生」等。據《撰集百緣經·須菩提惡性緣》、《增一阿含經》卷三等的記載,古印度拘薩羅國舍衛城人,屬婆羅門種姓。以能深入理解佛法性空,故稱為「解空第一」。   富樓那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的略稱,意譯「滿慈子」。據《佛本行集經·富樓那出家品》、《增一阿含經》卷三等的記載,迦毗羅婆蘇(即迦毗羅衛)人。國師婆羅門之子。傳說一出家即證阿羅漢果。因善於講解佛教義理,以辯才出眾,稱為「說法第一」。   迦旃延 舊譯迦旃子、迦旃延子、迦多衍那等;常稱摩訶迦旃延、大迦旃延。據《佛本行集經·那羅陀出家品》、《中阿含經》卷二十八等記載,古印度阿槃提國婆羅門之子。原出家學「外道」,後從釋迦出家。謂能分別諸經,善說法相,稱為「論議第一」。   優婆離 又作優婆利、優婆離、鄔波離、優波利等,意譯「近取」、「近執」。據《佛本行經集·優婆離因緣品》、《五分律》卷3等記載,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人,屬首陀羅種姓。出家後奉持戒律,無所觸犯,稱為「持律第一」。相傳佛教第一次結集時,由他負責闡述戒律。  羅羅 亦譯羅護羅、羅怙羅、意譯「覆障」、「障月」、「執月」,也稱「羅雲」。據《佛本行集經·羅 羅因緣品》、《翻譯名義集》卷一等的記載,為釋迦牟尼在俗時夫人耶輸陀羅所生。15歲出家,為佛教有沙彌之始。謂其「不毀禁戒,誦讀不懈」,密行超人,稱為「密行第阿難陀 略稱阿難,意譯「歡喜」、「慶喜」。據《佛本行集經》卷十一、《大智度論》卷三、《五分律》卷三等的記載,為釋迦牟尼的堂弟。釋迦成道回鄉時跟從出家。25歲起侍眾釋迦25年。曾勸請釋迦接納婦女為僧團成員,從此佛教僧團中始有僧尼二眾。傳說佛教第一次結集時,由他誦出經文。現存佛教經典以「如是我聞」四字為卷首語,以表明經文內容確系阿難陀親耳聽佛所說。謂其長於記憶,稱為「多聞第一」。  無間地獄的由來  無間地獄出自《法華經》、《俱舍論》、《玄應音義》等佛經,音譯即「阿鼻地獄」,梵文「Avicinar Aka」,「阿鼻」的意思就是無間。無間地獄是八大地獄之一,也是八大地獄中最苦一個。   無間就是不間斷的意思,這裡的無間有五種。  第一「時無間」,意思是時間沒有間斷的,也就是日夜受罪。  第二「空無間」,也就是說受刑的空間一樣沒有間斷,不能由誰來替代。  第三「罪器無間」,也就是刑罰的器具沒有間斷,不停用各式各樣刑具用刑。  第四「平等無間」,是指無論男女身份,都是平等的,同樣要受刑。  第五「生死無間」,是說不要以為死了就不再受刑  印順導師在《成佛之道》說,地獄可分四大類:  1.八大地獄:八大地獄是此道最根本,到處充滿火焰,所以也叫八熱地獄,最底層就是阿鼻地獄,亦即無間地獄。  2.游增地獄:八熱地獄每一個都有四門,每門又有四小地獄,共一百二十八地獄。凡是從八熱地獄出來的眾生,要一一遊歷此處受苦,所以稱為游增。  3.八寒地獄:極為寒冷,此處眾生常因寒冷而悲號,身體也凍得變色。  4.孤獨地獄:在人間的山間江邊等過著孤獨、非人的生活,可說是人間地獄。總計八熱、八寒、游增、孤獨,地獄共有十八處。  佛教"四大皆空"指哪四大?  指構成一切物質的四種要素。又名四大種、四界。即指地大、水大、火大、風大。此四種元素之體遍存於一切物質,故稱為大。依《俱舍論》卷一所述,地水火風皆非指世間人所謂的地水等,而是以唯身根能感觸,『無見有對』,屬觸處所攝色者為四大。  所謂四大,即︰以堅性,能任持物者為地大;以濕為特性,能攝收物者為水大;以暖為特性,能成熟物者為火大;以動為特性,能增長物者是風大;此四大相倚而造極微,極微相聚而成色法。又以其能造,故名種。以其體寬廣能遍一切色法,故名大。  佛的十種稱號  佛是佛陀的簡稱,佛陀是自覺覺他覺滿或無上正遍知覺的意思,修行到所有功德都圓滿。佛有十種德號,這十種稱號是:   如來:乘如實之道而來成正覺。(「如」在佛經中稱真如,就是絕對真理,如來,是說佛是掌握著絕對真理來到世上說法以普渡眾生的聖者。比如稱釋迦牟尼佛或稱釋迦牟尼如來,都是一樣的。但稱釋迦牟尼為如來佛就錯了。因為如來和佛同是一切佛的通稱,並不說明是某佛,正像稱人為先生閣下不能說明是某人一樣)   應供:應該受到人和天的供養。   正遍知:全面的、真正的知道一切佛法。   悉知三明(宿命、天眼、漏盡)和五行(聖、梵、天、嬰兒、病)。   善逝:非常自在地入於涅盤。   世間解:能了解世間的一切事理。   無上士:至高無上之士。   調御丈夫:能調整治理修行方法的大丈夫。   天人師:佛是一切天和人的導師。   佛世尊:佛應該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   佛陀的果位是菩薩道的究竟位,所以也可將佛陀稱為究竟菩薩;佛陀的果位也是解脫道的究竟位,故又可將佛陀稱為究竟阿羅漢。  供花、果、燃燈、香有何意義?  在佛案前,一般都供以花、果,並燃點燈、香。究竟其中有什麼意義呢?是不是用來裝飾?抑或是給佛菩薩聞的,吃的呢?  在佛案前供花、果、燈、香,其實都具有教育的意義。並非一般人以為去探訪朋友,多帶幾個鮮果,一束鮮花,以表示友善那麼簡單。供奉的佛像是用木、石等物塑成,又怎麼會吃、會聞,更不會看,那又怎麼需要你點燈去照明呢?  那麼為什麼寺廟或家中的佛案前,又放滿那麼多花、果,並且入寺廟都習慣燒支香,並在佛案前點起油燈或蓮花燈呢?  那完全是為人而設的。是完全為教育我們,警醒我們而設的。  花是代表因。  所謂「花開結子」,花是結子的因。沒有花開的過程,也表示未有結果的收穫。佛案前供花是提醒弟子要多播種成佛的因,將來才有成佛的果。什麼是成佛的因呢?一切利他的善行,一切自凈的提升都是成佛的因。有了代表因的「花」的提醒,我們才會常常自勉自勵,檢討自己的行為,向著成佛的目標前進。  果是代表結果。  佛教最重視因果法則的,萬事萬法不離因果,所謂「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細微至一言一行一念,都有因有果。所以看到鮮果,便提醒自己要小心觀照自己的舉心動念,希望有善果,就必定在舉心動念間含藏善因善意。佛教徒希望達到最高的果是什麼呢?就是成佛果。即是能夠「自覺、覺他、覺滿」,智能慈悲都最圓滿。為了提醒自己要達到這個圓滿的佛果,所以佛教徒常把鮮果供在佛案。這個鮮果並不是送給佛菩薩吃,以換取世間報酬的。  點燈發出光明,光明是代表智能。  所以點燈乃代表啟發智能。這個智能包括了世間智能及出世間的智能。所謂世間智能是指一般的聰明才智;出世間智能是指了解宇宙萬法現象存在的真實法則(主要有三:無常、無我及不二,恕不在此詳談)。點燈的另一個意義是燃點自己,照亮別人。所以傳統式的寺廟都保留著燃油燈,當油在燃燒時,燈蕊也一直在發亮照明,是用來提醒學佛者應常抱著貢獻自己,服務眾生的犧牲精神。香是有攝心的作用。因為燃香會發出香氣,並且有個裊裊上升,從香氣及煙霧可以傳達訊息,所以古時候的諸侯亦以煙為號,作為彼此間的一種默契及信用。至於好的香料所產生的香氣,對心身有寧神鎮靜之用。所以佛教徒燒香,乃是表示願意攝心生信,誓言降伏自己的煩惱,依著佛陀所教授的正道尋求究竟的解脫。明了了這個內涵真正的意義,也就不致流於計較燒頭柱香或一次燒幾十支香的執著了。  佛法的真實利益在於減少我們貪瞋痴的煩惱執著,但為了易於教導眾生,所以才用各種各樣的方法來提醒我們,引導我們。  佛教放生  一、放生就是救命   放生就是救那些被擒被抓,將被宰殺,命在垂危的眾生的命,而眾生最寶貴的就是自己的生命,救他們的命,他們感激最深,所以功德至大!  二、放生就是還債   我們今生累劫以來所造的殺業早已無量無邊,放生就是出錢出力來救贖眾生的性命,以償還以你我們所積欠無數的殺債。   三、放生就是救急   放生與其他的功德不一樣,是救命在旦夕,隨時將被宰殺的生命,是千鈞一髮,刻不容緩的行動,就好像是醫院的急診急救一般,一個剎那,一個行動便可挽救成千上萬無數的生命,所以功德至深!   四、放生就是慈悲      佛心就是大慈悲心,慈悲心是學佛的根本,而放生則是為了解除眾生的苦難,起慈悲心予以救贖的一種行為。放生可以長養我們的慈悲心,在放生的過程中,慈悲心獲得最大的培養,常常放生,慈悲心常常滋長,與佛心更相契,與佛更容易感應道交,學佛道業更容易成就。   五、放生就是覺悟   任何一個眾生的佛性與我相比毫無或缺,或貳無別,因而每一個生命都是平等珍貴的。在放生中讓我們覺悟到眾生皆知貪生怕死,皆知趨吉避凶,皆有喜怒哀樂,與我相比,完全相同;眾生更皆具備真如佛性,一旦業盡情空,未來皆能成佛,所以救一眾生如同救一佛子,更等於救一未來佛。   六、放生就是實踐   與其空口說得萬言,不如老實行得一字。學佛最重要的就是實踐。在放生真實的行動中,真正去培養慈悲,真正去解救生命,真正去為眾生皈依念佛懺悔迴向,真正去體會眾生平等一如,皆具佛性,皆能成佛的道理,真正做到自利利他,這樣的修行才能真正得到利益。   七、放生就是積極   吃素與放生是學佛人行持上最重要的二件事。但吃素只是止惡,是消極地不再造殺業,不再積欠新的殺債;而放生卻是揚善,是積極地救贖生命,償還以前所欠的殺債。吃素而不放生,以前欠的殺債還是有果報的;放生而不吃素,所賺得的功德又因為吃肉殺生都賠光了。所以吃素放生是一體的二面,須要相輔相成,同時並行,效果才會顯著。   八、放生就是方便 `  我們當天放生,當天無數身陷牢籠的眾生馬上獲得了自由,當天無數瀕臨死亡的生命馬上重拾了生機,無限的功德當天馬上可以獲得。並且不管一人多人,錢少錢多,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只要發慈悲心,任何人都可以進行放生。放生不像其他功德,不須要等待機緣,自己可以主動進行;不須要依賴別人,自己可以獨立完成;千千萬萬人一生中做不到的功德,我們可以經由放生在短短的時間內獨自一人完全成就,若更能以此廣為提倡,功德更加不可思議,所以放生功德最為第一,非其他小善所能比!   九、放生就是改命   我們今生的命運遭遇是因為多生以來所造無數的善惡因緣所呈現的一個結果,造善因就得善果,造惡因就得惡果。但未來的命運卻完全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透過積福行善,誠心懺悔,我們的命運可以完全改變過來。而放生的功德最大,既直接又快速,改變命運的力量最為顯著。  十、放生就是解冤   每一個眾生在多生累劫以來,都曾經與我們結過冤讎,冤讎既結,懷恨在心,必當伺機報復。而放生正可以解冤釋結,化敵為友,避免彼此的冤冤相報!   十一、放生就是消災   災難不幸之所以發生,都是源於我們以前所結的冤業,所造的殺業而來。放生解救眾生的命,免除了眾生的死難,也同時消除了我們的宿業,免除了未來源本應該償受不幸的業報,這是因果必然的道理。   十二、放生就是治病   其實疾病絕症之所以發生,就是因為以前我們殺生所感召的殺業而來。既造殺因必結殺果,既造殺業必受殺報,解決之道就是放生,償還殺債,消除了疾病根本的殺因,病苦自然好轉。  十三、放生就是救親   每一個眾生在無始的輪迴中,都曾與我們互為父母、子女、手足、親眷,只因彼此業緣不同,今朝我幸而為人,彼不幸淪為畜生,放生就是救拔我們累圠以來的親友眷屬,使其重拾生機,安享天年!   十四、放生就是延壽   每個人都希望長壽,放生救贖生命,延長了無數眾生的生命,也必然同時延長了自己的壽命,這是因果必。  十五、放生就是福善   救人一命勝造七層浮屠,而每一條生命都是平等珍貴的,所以救一眾生,功德已無量無邊,更何況救眾多生命!放生就是積最大的福!放生就是行最大的善,積福行善,所有功德,莫過放生!   十六、放生能助生西   放生三施俱全,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放生一舉盡得,修行人以念佛為正行,以放生為助行,念佛為主,放生為從,如此修行,如順風之帆,順水之舟,用力少而成效多,以此無上殊勝的功德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大業必能穩操勝卷,高登西方九品蓮台必是指日可待!..  念阿彌陀佛的好處  昔有人問六祖:「念佛有何利益?」  六祖答曰:「念此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為萬世出世之妙道,成佛作祖之正因,是三界人天之眼目,是明心見性之慧燈,是破地獄之猛將,斬群邪之寶劍,五千大藏之骨髓,八萬總持之要門,十方虛空之無際,廣大一性之圓明,開黑暗之慧燈,脫生死之良方,渡苦海之舟航,出三界之徑路,是本性彌陀,是唯心凈土,即是本師,即是化佛,最尊最上之妙門,無量無邊之功德。」  佛教禮儀  一、佛教稱謂的分類及其含義  佛教稱謂大致分為身分性稱謂、禮節性稱謂;其中又可分為書面稱謂和通俗稱謂,前者用於文書、信函之中,後者用於日常生活、人際交往之中。  (一)身分性稱謂  身分性稱謂又可分為戒律性身分稱謂、職務性身分稱謂。   1、戒律性身分稱謂  佛教徒有四眾和七眾之分。四眾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七眾則是在四眾之外加上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這7種名稱均為梵語譯音,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最常用的書面稱謂。   比丘:又稱絆芻、乞士等,特指受過具足戒(比丘戒,約250條)的男性出家人。俗稱僧、大僧等。  比丘尼:又稱絆芻尼等,特指受過具足戒(比丘尼戒,348條)的女性出家人。俗稱尼、二僧等。  據戒律規定,受過具足戒的出家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僧伽,可穿三衣(袈裟),具有收徒、授戒、傳法、接受俗人供養的資格。受具足戒年齡一般在20歲至60歲之間。  沙彌:特指已剃度、受過沙彌十戒,但尚未受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年齡多在7歲至20歲之間。但20歲以上、一直未受具足戒的沙彌也不少。  沙彌尼:特指已剃度、僅受過沙彌十戒,尚未受過具足戒的女性出家人。  式叉摩尼:又名式叉摩那,義為學戒女。特指準備受具足戒、先修學兩年四根本戒和六法階段的沙彌尼。  以上為佛教出家五眾。一般來說,男稱為僧,女稱為尼,相對於在家信眾都可稱為師傅。   優婆塞:譯義近事男、清信士,特指皈依三寶(佛法僧)、信奉佛法的在家男信眾,俗稱居士。  優婆夷:譯義近事女、清信女,特指皈依三寶、信奉佛法的在家女信眾,俗稱女居士。  以上為佛教的在家二眾。他們可受三皈、五戒、八關戒齋、菩薩戒等,具有供養三寶,修學、護持、弘揚佛法的義務。  此外,以上七眾還有以下一些稱謂:   沙門:亦稱桑門,意為息心修道。為古印度對一切出家修行者的泛稱,在我國則專指佛教僧侶。   和尚:亦稱和上、力生等,意為「親教師」或師傅之義。原指僧人對寺院方丈等長老的稱呼或受戒者對授戒師的稱呼。後來俗化,泛指男性出家人。  尼姑:為漢地對女性出家人之俗稱。  喇嘛:義為最勝無上,廣義上說相當於漢地「和尚」、「師傅」的意思。為藏傳佛教對男性出家人的統稱。  僧伽:簡稱僧,意為和合眾,本指三人以上的僧團。後與道士相對,泛指佛教出家人。  頭陀:譯義抖擻,特指一類修12種頭陀苦行的苦行僧。  行者:本指在佛寺中服雜役、沒有正式剃度的出家修行者。後泛指雲遊僧、禪僧或修行者。  緇素:為僧人與俗人之合稱。因過去僧服多為緇(黑)色,而古印度俗人多穿白色(素色)衣服,故以緇代指僧人,以素代指俗人。  居士:為佛教在家男女信眾的統稱。中國古代把有學問的隱士稱為居士,轉而為佛教所用,意為居家修道之士。  白衣:印度屬熱帶地區,俗人多喜穿白色衣服,故佛教常以白衣指代俗人和居士。  在家人:與出家人相對應,指在家信徒或一般俗人。   2、職務性身分稱謂  佛教職務性身分稱謂在我國特別多,也很重要。自南北朝建立僧官制度以來,各個朝代按行政區劃設立了許多的僧官,名目繁多,如僧正、僧主、沙門統、昭玄統、僧錄、僧統等等,現已不適用了。近代社團組織興起,佛教界也建立了各級佛教協會和居士林等組織,於是佛教徒中有了會長、副會長、秘書長、林長、幹事、主任等頭銜,這與各界沒什麼差別,故不需贅述。人們遇到比較多、易於混淆的是負責寺院管理的和從事佛教法務的職務性稱謂,下面就略作介紹。  早期佛寺的管理一般由上座、寺主、維那三綱負責。自唐代禪宗大興,百丈禪師創立叢林清規以來,天下風行,叢林制度日益健全,寺院執事也越來越多,按東西兩序排列,大叢林的執事可多達48位甚至上百位,方丈以下主要的有四大班首(首座、西堂、後堂、堂主)、八大執事(監院、知客、僧值、維那、典座、寮元、衣缽、書記)。  上座:原始佛教將僧人依戒臘年限之長短分為下座(10年以下)、中座(10年至20年)、上座(20年以上)。後轉而為寺院職務之稱。上座為一寺之長,主要是弘講佛法,作僧中表率。唐代以後稱為方丈或住持。也用於對有德行之僧或僧臘較高者的尊稱。`  寺主:位居上座之下,負責一寺實際事務。唐代以後也稱寺監或監院。  維那:位居上座、寺主之下,管理眾僧雜務,調和僧眾糾紛,辨別度牒真偽等。又負責僧眾紀律事務。唐代以後維那成為叢林八大執事之一,主要負責宗教儀軌、佛事唱念等。  住持:為一寺之長,有護持佛教令久住世之意。  方丈:即住持。因其所居之處為「方丈」室,故而得名。  首座:為全寺修行之模範,掌禪堂中號令之權。  西堂:為西堂首座,輔助方丈教導修行的僧人  後堂:為後堂首座,負責後堂修行之事務。  堂主:居首座之下,負責禪堂、念佛堂之事務。   監院:負責協助方丈或都寺監理寺院總務。古稱監寺、院主、主首、寺主,後為特尊住持而改稱此名,俗名當家。大寺可設數名監院。   當家:為監院之俗稱。  知客:為客堂負責人,掌管全寺接待事宜。大寺可設數名知客。  僧值:又稱糾察,管理清規執行情況及僧眾威儀。  典座:為廚房、齋堂負責人,管理僧眾伙食及信徒供齋等事務。  寮元:為雲水堂負責人,管理來寺掛單僧侶的事務。  衣缽:為方丈室負責人,幫助住持處理一些日常事務。  書記:掌管寺內文書往來之事。  化主:一、指叢林中負責向施主募化的僧人。二、意為教化之主人,通常指叢林之住持。   侍者:指服侍住持之僧人。大叢林住持可有多位侍者,分為燒香侍者、書狀侍者、請客侍者(幫助接待客人)、衣缽侍者(幫助掌管住持錢物)、湯藥侍者(負責住持的飲食、醫療雜務)、衣物侍者(幫助漿洗衣物)等。   此外,大叢林中通常還設有副寺(管財會)、直歲(管農作)、知藏(亦名藏主,管藏經樓)、知浴(又名浴主,管浴池)、知殿(又名殿主,管殿堂香火、衛生)、莊主(管莊田、領地)、園主(管菜地,或稱菜頭)、塔主(管理塔院)、門頭(負責門衛)、磨頭(管理磨坊)、凈頭(管環衛)、毛頭(管理髮)、司庫(又名庫頭,掌管倉庫)、參頭(司掌法事禮儀)等等。  (二)禮節性稱謂  禮節性稱謂包括:1、具備一定資格的榮譽性稱謂;2、出於禮貌的尊稱、敬稱;3、出於禮貌的自謙之稱,等等。它們在佛教稱謂中佔有相當比重,比較複雜,用得也比較濫,應特別重視。  法師:本是一種學位稱號,要通達佛法、能為人講說的人才可稱為法師。而現在漢地用起來比較濫,往往將它與居士稱謂相對應,作為僧人的通稱。  三藏法師:指精通經律論三藏,能為人講說的僧人。如唐代玄奘法師就是一位三藏法師。  經師:指善於誦讀經文或精通經藏的僧人。  律師:對善於記誦或講解律藏的僧人的敬稱。  論師:指精通論藏、善於講解經義的僧人。  禪師:指通達禪理、善修禪定的僧人。   阿奢黎:又作阿奢梨、阿只利,略稱奢黎。譯作教授、軌範師、正行者。指能矯正弟子們行為並給予教授之僧,故又稱導師。密宗指灌頂師等。  仁波切:藏傳佛教用語,義為上師。依密乘之規定,能擔任軌範師(阿奢黎)的上師須具備下列條件:1、須有正統傳承的根本金剛上師之密法灌頂。2、從金剛佛至自己的根本上師,其間所有密法之傳承灌頂皆須圓滿無缺,不可間斷。3、須受本尊大灌頂(阿奢黎灌頂),精通顯密佛法及菩提心學,並具備火供、壇城等修法材料,熟悉諸經軌所說之修法。4、自己有能力傳授密法時,須經根本金剛。  上師許可,方能擔任上師阿奢黎,為人傳法灌頂。圓具上述條件後,依照西藏之習慣,即可稱為「仁波切」,意指轉世尊者。  上師:為藏語「仁波切」的漢譯,一般指具有一定學位、能為人傳法灌頂的阿奢黎。又稱金剛上師。藏傳佛教特別重視師承,要求學法者除皈依三寶外,還須皈依學法之師,並將其尊之為上師。  活佛:蒙藏佛教對修行有成就、能夠根據自己的意願而轉世的人稱為「朱古」(藏語)或「呼畢勒罕」(蒙語),意思是「轉世者」或「化身」。而漢族人習慣將他們稱為「活佛」,其實是不確切的,不如仍稱他們為「朱古」或「呼畢勒罕」,中國佛教協會趙朴初會長曾提議稱他們為「轉世尊者」。  長老:指年齡長而法臘高、智德俱優之大比丘。又稱上座、上首、首座、耆年、耆宿、耆舊等。禪寺常用以指「住持」。  上人:指內有智德、外有勝行的僧人,以喻其出類拔萃,在人之上,故有此稱。後泛用作對德行兼備之僧的尊稱,亦用於對一般僧人的敬稱。  大德:梵語婆壇陀,指有大德行的僧人,後泛指高僧。近代以來,使用範圍擴大,凡對有德行之人,不論其出家在家,都以「大德」一詞來尊稱。  大師:佛經將初果以上乃至諸佛菩薩等聖人、堪為眾生之師範者,稱為大師。漢地通常將人師中之通曉佛教教義且有盛德者尊為大師。原有較嚴格的規定,不可妄稱,往往由朝廷封贈。後泛指有德行之僧,甚至用於對一般僧人的尊稱。稱謂過濫,反倒是對佛教的褻瀆。  師父:對僧人的敬稱,猶言以師、父般的禮敬。此詞現通用於對出家男女二眾,用得也比較濫。其實一般稱為師傅即可。  善知識:指正直而有德行,能導人於正道之人,又作知識、善友、勝友等。  善男信女:泛指一切歸信佛法、一心向善的佛教徒。佛經中常稱作「善男子、善女人」。  貧道:為僧人的自謙語。僧人以道德為尚,而自謂道貧德乏,以示慚愧、自謙。  禪和子:亦稱「禪和者」,指一般禪僧或參禪的夥伴。  戒子:指戒場中求授三壇大戒之僧人。  釋子:即僧徒。僧人出家,從釋迦之教,皆舍本姓而從佛姓,故名釋子。  衲子:僧人自謙語,又稱做衲僧,因禪僧多穿一身帶補丁的衲衣遊方各處而得名。  佛子:眾生受佛戒者之稱;又為菩薩之通名,因其能紹繼佛種;又總稱一切眾生,因為他們都具有佛性。  弟子:隨師受教者之稱。一、佛弟子,佛教徒均皈依三寶,故以釋迦牟尼佛為本師(根本教師),而自稱為弟子。因學於佛陀之後,故稱弟,聞佛法而生解,故稱子。二、對親教師而言。三、亦可作自謙之詞。  檀那:意譯為布施,即給予、施捨之意。《翻譯名義集》卷一:檀那又稱檀越,檀即施;此人行施,越貧窮海,故稱檀越。心生舍法,能破慳貪,是為檀那。後引生為施主之稱。  施主:原為佛門中人對施捨者的稱呼。後來成為僧人對來寺院進香禮佛者的敬稱。  龍象:喻指修行勇猛、具大力量的人。多用來稱讚住持正法的出家人,稱之為「法門龍象」。  菩薩:義為覺有情、大心眾生。本指大乘佛教修到一定果位的聖賢,如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大勢至等菩薩。現實中往往借用於對那些肯發心、修行精進、廣做善事的居士的稱譽。  護法:護持佛法。上自梵天、帝釋、八部鬼神,下至人世保護佛法之人,皆稱之為護法。常用於僧人對居士的敬稱。  二、漢傳佛教稱謂的特點   一般來說,人們都希望取一個好聽的名字,對於稱謂也是十分關注的。許多稱謂不僅表明一個人的身分、地位,還可反映出人們在一定社會文化環境下的行為價值取向。因此,研究佛教徒稱謂的涵意及其演變、運用情況,對於了解佛教社會的結構和人際關係,加深對佛教與佛教徒的認識,都有一定的意義。經初步研究,我認為漢傳佛教稱謂具有如下幾大特點:  1、漢傳佛教稱謂眾多,或譯音,或譯義,或同名異義,或同義異稱,內涵十分豐富,其中既有緣自古印度的,又有緣自我國西域及蒙藏地區的,它們伴隨著佛經的翻譯、弘揚和各國各民族佛教徒的交往而大量傳入漢地,與華夏文明相結合而蔚為大觀,並傳入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國。因此漢傳佛教稱謂實為多種文化作用下的產物。  2、佛教稱謂中國化、民俗化傾向十分突出。一是文化性的梵漢並行的稱謂不少,如乞士、檀越、檀徒、釋子、禪師等;二是從事佛教管理與弘揚佛法的職務性稱謂多,如我國僧官稱謂、叢林執事稱謂大量湧現;三是頗具倫理色彩的民俗化稱謂眾多,如師父、師爺、師兄、師太、尼姑、佛子、戒子、弟子等稱謂不勝枚舉。   3、中國佛教基本屬於僧伽佛教,因此絕大多數佛教稱謂都是關於僧人的,用於在家信眾的極少,從以上介紹即不難看出。這種情況在近代稍有改變,如大德、大師等就不限於僧人了。  4、佛教禮節性稱謂特多。如宗師、國師、導師、大師、師父、上師、法師、大德、弟子  貧道、拙緇、衲子等等。與南傳、藏傳佛教不同,漢傳佛教沒有嚴格的僧階、教階及學位制度及其標準,因而禮節性稱謂往往過多過濫,在一定程度上滋長了虛偽浮濫之風,造成對佛教的褻瀆、輕視。  三、佛教稱謂的運用及其要求  稱謂的運用往往隨時間、場合及人際關係的不同而不同,本無一定。不過在特定情況下又有約定俗成的稱謂習慣。運用得好,既顯得有禮貌,言語得體,又能有效地表達自己的心意,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達到溝通感情、增進友誼的目的,否則事倍功半。可見稱謂之重要。  在佛教界,對稱謂的運用一般有以下一些要求:   1、了解各種常見佛教稱謂的準確含義,從而根據僧俗、男女、長幼、所任職務的不同而採用相應的稱謂。   2、對於僧尼,尤其是年長的、有學問的、有德行的和有身分的僧尼,要多用禮節性稱謂,但切忌濫用溢美之詞。因為在末法時期,有學有修有證者太少,若名實差距過大,一是怕對方承受不起,徒增虛榮之心;二是高僧大德滿天飛,易讓人對佛教心生輕慢,以為佛教不過如此。用禮節性稱謂要出於恭敬心、誠心,這樣於法相應,於己有益。否則涉嫌譏諷或諂媚。一般來說,對於僧尼均可稱為師傅,也可在其前冠以法名或職務名,如說某某師傅、當家師傅、知客師傅等;對於自己的皈依師或年長德高者也可稱為師父;對於有學問或有一定身分的僧人,可稱為某某法師;對於寺院方丈可稱為某某大和尚或某某長老;對於很有德行、具一定聲望的法師和居士,可稱為某某大德等。若是自稱,僧人可稱貧道、拙僧、弟子、晚學等;是居士可稱白衣某某、弟子某某、學人某某。至於在戒場、法會、佛事活動等特殊場合,可根據要求作靈活變通,或稱戒和尚,或稱阿奢黎,或稱上師,或稱禪師等等。對和尚、尼姑這兩個稱謂要慎用或不用。在書信中,稱謂和禮貌用語要求更嚴一些,體例和語氣要求一致。  3、對於在家信眾和俗人,也要盡量用禮節性稱謂,但忌用過溢之詞和太親昵的稱謂。無論對方身分高低,都要以平等心、愛護心相待,這樣於彼有益,於教有利。一般來說,對於到寺院朝禮或參學的在家人,不分男女,都可稱為居士、善信,或在其前冠以姓氏,稱某某居士;對於來寺做佛事、功德者,稱為檀那、檀越,或稱某某施主某某功德主;對於關心寺院或在某一方面有功於佛教者,可稱為護法;對於信仰虔誠、很有德行者,可稱為某某大德或大居士。在書信中,除上述稱謂外,還可用某某賢士、某某仁者、某某道友等。當然也可根據具體情況,採用社會通行的稱謂,如先生、教授、同志等。  4、僧人與僧人之間,可視不同的場合及彼此之間的關係如實而稱,應多從道上會。若是平輩,一般的可直接在法名後加師,稱某某師,也可稱某某法師;若是同門,也不妨稱某某師兄、師弟等。但倫理性的稱謂如師爺、師叔、師侄、師孫等慎用或不用,以免落於俗套,在十方叢林中尤需慎用。  

  佛教節日  佛教有許多節,我國漢族地區佛教的重要節日有兩個:一是四月初八日的佛誕節,亦稱浴佛節。在這一天,寺院里要舉行「浴佛法會」,僧眾們以香花燈燭茶果珍餚供養佛象,並用各種名香浸水泡洗釋迦牟尼誕生像,作為對釋迦牟尼佛誕生的紀念。  二是七月十五日的盂蘭盆節,另稱中元節,民間習俗稱為鬼節。「盂蘭盆」是梵文的意譯,意思是「救倒懸」。佛經傳說,釋迦牟尼的弟子目犍連看到死去的母親在地獄受苦,如處倒懸,便求佛救度。釋迦牟尼要他在七月十五備百味飲食供養十方僧眾,可使其母解脫。後來,在這一天寺院里都舉行多種佛事活動,以超薦歷代祖先。除上述兩個節日外,在二月八日釋迦牟尼出家日,二月十五日釋迦牟尼涅盤日,臘月初八釋迦牟尼成道日,寺院中也要舉行紀念活動。  另外,與諸佛、菩薩有關的日子,寺院里,也常舉行一些紀念活動,比較重要的如農曆七月三十為地藏菩薩生日,屆時九華山地藏道場將舉行盛大地藏會。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日觀音菩薩的誕生、成道、出家的紀念日,普陀山觀音聖地將舉行重大慶祝活動。  【佛教節日表】  彌勒菩薩聖誕 韋馱菩薩聖誕  正月初一日 六月初三日  釋迦牟尼佛出家 觀音菩薩成道  二月初八日 六月十九日   釋迦牟尼佛涅盤 大勢至菩薩聖誕  二月十五日 七月十三日  觀音菩薩聖誕 龍樹菩薩聖誕  二月十九日 七月二十四日  普賢菩薩聖誕 藥師佛聖誕  文殊菩薩聖誕 阿彌陀佛聖誕  四月初四日 十一月十七日  釋迦牟尼佛聖誕 釋迦牟尼佛成道  四月初八日 十二月初八  【觀音齋期表】  正月初八 二月初七日 二月初九日 二月十九日  三月初三日 三月初六日 三月十三日 四月二十二日  五月初三日 五月十七日 六月十六日 六月十八日  六月十九日 六月二十三日 七月十三日 八月十六日|  九月十九日 九月二十三日 十月初二日 十一月十九日  十一月二十四日 十二月二十五日  

  佛教之中的人生二十難   佛言。人有二十難。   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   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鎮難。  有劫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   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   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推薦閱讀:

世上有人修佛,有人修道,那有沒有人修魔?
被誤解的現代佛教
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萬卷書都在腦這」
佛教是無神論,為何寺廟有佛像?

TAG:經典 | 常識 | 佛教 | 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