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李小龍遺作[四篇文章]
李小龍大學時代的一篇論文太極又叫作陰陽,是中國遠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末期就已經創立的一種理論學說。它把宇宙萬物的變化規律歸納為陰陽兩大類,用雙魚符號來表示。此二者相互依存,相互爭鬥,相互轉化,循環不息。 「陽」代表了肯定、積極、雄性、實際、明亮、白晝、熱量等等;而「陰」則恰恰相反,它代表了否定、柔軟、雌性、脆弱、黑暗、夜晚、寒冷等。太極的理論基礎是,世上萬物是沒有一成不變、保持永久的。換而言之,當事物發展到鼎盛期後,就會由盛轉衰,此時的衰即是「陰」,而衰到極端的時候則轉入盛,此為「陽」,盛是引起衰的因由,反之亦然。而整個的過程則是盛衰交替重複的過程。? 由此可以看出兩種力量,雖然它們表現出的是一種矛盾的兩方面,而事實上卻是相互依賴。換個角度講,是統一不可分的。在武術中陰陽的運用原則體現在和諧統一的韻律中,它要陳述的一點就是萬事協調而非彼此對抗,並非是對抗的力量和動作。凡事發乎自然,更重要的一點就是絕不刻意或竭力而為。 當對手A發力,即「陽」於對手B,B不必再以力來抗擊他們,也就是說不以「陽」克「陽」,而是以柔克剛,以陰制陽,將對手力量轉卸到別的方向。當A力量即將用盡之際,「陽」即開始轉為「陰」,B則在其力道將竭之際,發動力量(陽)來反擊對手。所有的過程純系發乎自然而非竭力之為。B以其和諧、連貫的動作來擊破對手。 協調定律及自然的法則告訴習武之人應該忘掉自己,並將自己融於對手的發勢、變勢的動作中,不要先發制人,而是隨著對手的動作而相應地動作。戰勝對手的基本觀點就是因循利導,借力發力。這也是為什麼習武人不首先出手,暴露自己攻擊目標的根本所在。面臨攻擊,首先並非對抗,而是儘力控制對手的攻擊。這也就說明了非抵抗及非暴力的原則,如同厚雪積壓下的松柏,雖然面臨壓力,但仍然能夠以柔克剛。這也正是柔的價值所在。 與日常人們所想的恰恰相反,「陰」即柔順,「法」則更關乎於人的生命與自救。因為屈服,所以生存,與之相反的陽法則表現了一種強硬和悍氣,這往往使一個人在某種壓力下突然崩潰,此即所謂至剛則易折。功夫中移動的方式與頭腦的反應一致。事實上是頭腦在支配身體動作的方向感,身形隨意念而動。為了更好地演練功夫中的每招每勢,必須要放鬆動作,在放鬆形體之前應首先使意念及精神放鬆下來。為了達到這一點,習武之人必須能夠保持一種靜謐與平和,即掌握好「非意念」原則。這並不是說大腦要一片空白,而是講它包含了所有的情感,這並非簡單的心境平和。 習武人的意識就像自己的一面鏡子,它一無所有,但又包羅萬象;它接納一切,但又一無保留;無為無欲,卻又隨時準備接納,以無意識用以支配整個意識。就像我們用眼睛去看東西,有時為了歇歇眼睛,雖然眼睛並沒有閉上而是盯著某個物體在看,但是實際上卻是視而不見,眼中無物的狀態。 這個世界上人熙來攘往,並註定了他會是誰,會有什麼樣的麻煩。他們力爭上遊,以圖出人頭地。這種抱負對於習武之人來講並不是適用。習武者應拋棄所有個人獨斷專行的強烈競爭心理。習武者,如果他很優秀,他根本不會有驕傲自滿的情緒。驕傲會使人產生一種優越感並且會輕視別人。驕傲還會產生恐懼和不安全感,因為當他的目標定得很高並且達到了這種高目標時,他會不知不覺地產生一種害怕失去目前這種高高在上的地位的心理恐懼,於是如何保護現有的地位會成為其最重要的需求,這會使之緊張不安。 當我們知道功夫的目標在於自我教化時,便會了解到「內在的自我」才是一個人真正的自我。因此為實現真實的自我,習武者並不讓自己生活在別人的觀點支持下,他們追求於不斷地自我充實和提升中。功夫大師們與初學乍練的後生小輩們不同,他們強於自製,保持平和與謙遜,沒有一絲一毫慾望的流露。通過不斷的磨練,他們在精神上最大程度地放鬆了自我,變得更加自由。對於他們而言,榮譽及地位被棄之如糞土。李小龍解碼--TheHiddenofBRUCELEE本文刊登於《中華武術》06年第10期 作者:Robert Wolff,Ph.D. 編譯: 史旭光 朱鵬 編譯者的話:本文作者為一位哲學博士,《健美101》撰稿人,同時也是《李小龍:武者語錄》序言的作者。曾被李小龍家人特准查閱李小龍私人武學筆記。相信他所描述的李小龍會和你以前所認為的李小龍有著不同之處,且聽他慢慢道來…… 人們在談到李小龍時經常會說:「你知道李小龍速度有多快嗎?」真遺憾!通過我對李小龍著作的研究,發現如果李小龍還活著的話,他寧願讓別人認為他是一個思想家,而非格鬥家。 我很慶幸自己能夠成為閱讀到李小龍私人筆記和手稿的少數幾個人之一。李小龍是一個武術家,這是世人所公認。但我很坦白地說,如果認為李小龍僅僅是一個武術家的話,那麼,這種想法可以說是非常之膚淺的。這個人的思想也定是狹隘且自我限制的。 社會對一個人的評價往往取決於其平日的表現。人人都不可避免地通過展示其非凡的才華和技藝來引起公眾的注意。而在芸芸眾生中,李小龍的表現則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李小龍遺留給後人的財富實際上蘊藏在他的言談之中。幾年以前,有個年輕人對我說他立志要成為李小龍傳記的作家,我記得很清楚。那天他在電話里對我說:「人們不會去在乎李小龍的哲學,而是在乎他的打鬥。」當時,我就斷言,他不會在研究李小龍的方面有多高的成績,也不可能成為一個好的作者。如果李小龍還在的話,他也許會告訴這個年輕人:「你的腦子是不是進水了?」 事實是,李小龍除武術家以及功夫明星的身份外,更是一個思想家、哲人。如果你有機會去讀李小龍的筆記、著作的話,你肯定會發現:「這個人是一個武術家,但更重要的是,他不遺餘力地將每天所學到的和正在學的,以及對生活的感悟記錄下來。」 我想我也許可以給你(習武之人)一個建議,一個從一個非武者的角度所提出的建議(也許這個角度看得更清楚)。這個建議是:「要善於思考,多用用你的腦子,不要成為一個機器人。」李小龍很清楚自己的局限,清楚他在現實世界裡他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當然,他刻苦訓練,盡其所能做到最好,但武術只是李小龍所從事的事業之一,它並非李小龍的全部。而知道這一點很重要。 我今天看到的問題是,很多武術家過於注重技術——比如把如何更加快速的出拳和踢腿作為唯一目標——而忽略了去從思想和精神上進行修鍊。其結果是他們把自己局限在了一個小小的領域中。他們用一個錯誤的信念引導人生,以為自己只要做到足夠快,只要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一技之長,社會就會給他豐厚的獎賞而成為一個完全的人。大錯特錯! 李小龍所堅持的信念是,武術是他所從事的事業,但絕非他的全部。這或許是李小龍出類拔萃、幾近完美的的原因。 勿庸置疑,你能成為動作最快的,或者獨創一些招式,但到夜深人靜的時候,你應該問你自己:「我是誰?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一個機械的、不思考的人嗎?」也許答案會讓你有所啟發。 在這裡,我要向約翰·力托先生致敬。他獻身於研究和發掘李小龍文化遺產的事業當中,這條道路是十分艱辛而曲折的。他所製作的一部關於李小龍的短片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佳記錄片獎。他的研究和宣傳使得公眾能夠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去了解李小龍。李小龍作為一個人,一個導師,一個思想家,都將與其武術家以及功夫巨星的身份一樣而得到社會的認同。 李小龍的信條曾一度被人忽略,這是一件極其可悲的事情。今天很多習武之人花幾乎所有的時間在技術和體能上,而忽視了自己作為人的全面的發展。所以,我的朋友,如果你只是在進行表面的訓練而沒有進行思想以及精神方面修鍊的話,你無疑在浪費珍貴的生命。 在《龍爭虎鬥》中有這樣一個場景,李小龍在指點一個年輕人:「消除自我作為武術家的幻象,消除固定招式的幻象,否則你將錯過藏在你體內的智慧的光芒。」 像李小龍一樣,你的能力也並非只局限於武術,你的思想和你將成為何種人的抱負才是你真正的師父。 停止刻意的模仿和超越別人的企圖,做你自己的老師,在這個世界上留下自己的記號。從獨立思考做起。你看看時間過得有多快!不要浪費時間做無謂的事。 李小龍在年輕時就意識到要開拓自己的人生,一個不一樣的人生。所以在他32歲的生命里所經歷的比某些人70、80歲所經歷的還要豐富。李小龍通過思考戰勝了一個又一個看似無法戰勝的障礙,使一個沒有太多運動天賦的人做到天才運動員都無法企及的高度。我的朋友,看看吧,李小龍通過自己獨特的思考走得有多遠! 在獨立思考中成長。更多地開動你的腦子,你能經歷和享受更多生活的寶貴財富,你將成為你想成為的人。也許,這就是李小龍對後人的期望。 ---------------- 建議大家購買該雜誌閱讀!
李小龍首徒傑西格洛弗談李小龍與截拳道本文發表刊登在2006年第7期《中華武術》上,翻譯:史旭光 劉明亮 樓春豪 ---------------------------- 編譯者按:傑西·格洛弗是李小龍到美國後的第一位徒弟,同時也被一些人認為是李小龍最偉大的學生。雖然他和李小龍一起練武的日子已經過去很多年了,但傑西·格洛弗依然被很多人認為是現代武術領域界的絕對權威。斯基普·埃爾斯沃思(李小龍早起一位著名的徒弟)不僅僅稱傑西·格洛弗為「李小龍最優秀的門生」,他還進一步讚譽道:「當提到傑西·格洛弗時,我很敬畏他。首先,我見過世界上最偉大的鬥士,但我從未見過有人超越傑西。當然,李小龍除外。」 「但比傑西的格鬥技術更重要的是,他身上體現了每個人的武術哲學裡應包含的所有優秀品質。他非常誠實、厚道、勇敢、忠誠、耐心、寬容、正直、謙虛、直率。他還非常聰明、有教養和博學。你能夠信任他到把生命託付給他的程度。當時,如果說在我格鬥藝術領域內有個英雄的話,那肯定時傑西·格洛弗莫屬了」 大衛·康納利(以下簡稱大衛):當你跟李小龍上第一堂武術訓練課時,他最先教你的是什麼? 傑西·格洛弗(以下簡稱傑西):在我向李小龍學習的第一堂課上,他展示了一些太極、洪拳和詠春拳的格鬥技巧。他教得都是最基本的,比如基礎的踢擊和直拳等等。 大衛:在先前的一次訪談中,你說了一句話,並且這句話經常被人引用的話,好像是這麼說的「我不是截拳道練習者」,對嗎? 傑西:對。 大衛:雖然你只是很快地提了一下,但我們還是感到奇怪。因為很長時間以來以來我們把你視為為數不多的幾個與李小龍一起訓練的人之一。你卻說自己不是截拳道練習者,為什麼呢? 傑西:我說這句話是因為我不能夠像截拳道修習者那樣進行訓練與學習。當我與李小龍一起訓練時,他依然教授了很多詠春拳的技術,並且其中混合了一些其他拳派的招式。那時候,他稱自己的東西是「振藩功夫」。當我告訴李小龍我要去教拳的時候,他說沒問題,只要我不用「振藩功夫」或「詠春拳」來稱呼我所教的。關於截拳道(JKD)方面,李小龍最早稱其為「截拳」,後來他感覺到用「道」來稱呼更加適合,於是他最終將他的練習方法命名為「截拳道」。我看過很多人練習截拳道,他們練習的與我不同,所以我不認為自己是在練習「截拳道」或自己是個「截拳道修習者」。 大衛:當你與李小龍一起訓練時,他有什麼經常強調的或他比較喜歡的格鬥技巧和動作嗎? 傑西:李小龍比較衷愛的格鬥技巧是如何接近對手、沖捶,還有掛捶。 大衛:像「黐手」和「擸手」這樣的格鬥技巧顯然需要很長時間去掌握。這些技巧在掌握上和較為簡單的動作比如用踢擊膝蓋與標指相比,形成了一個明顯的對比。後兩者簡單而且易學。這是不是說這些技巧違背了截拳道簡單直接的基本原則? 傑西:我想問武術中有什麼東西是能夠被輕易學會的嗎?在一個人能有效地用腳踢擊膝蓋之前,他首先必須鍛鍊出有效的腿法。有效的腿法需要具備一定的速度、力量和更好的回復最初的姿勢。這些是「踢」這一技術動作所必須具備的一些基本條件,更不用說為保證能夠制 止住對手攻擊所要掌握的正確時機和恰當力度了。 就標指而言,它需要反覆不斷地練習,以便練成能夠隨時對靜止和運動中的物體進行有效打擊的能力。然而,我們像許多人一樣不願在格鬥中攻擊對方的眼睛。所以當你說到簡單和直接時,你最好先具備良好的速度、準確性、正確時機的把握和強大的力量,以及能夠繼續進行攻擊的能力。 在截拳道中,這些技術不是最為主要的,但它卻比很多預先設定的技術更能夠發揮有效的作用。預先設定的技術總是能夠輕易地被那些所無法預料的動作所抵消或打亂順序。很容易發現的一個事實是,那些拳手比大多數習武者更能夠輕易地從這種不利地場合中擺脫出來。他們同樣有一些技術動作是被預先設定好地,但那些不是固定地,所以當目標已不處在它本應處的位置時,這些拳手的動作也隨之發生了改變,而不是繼續照著預先設定好地動作做下去。 大衛:那麼,大街上隨便的一個人需要多長時間練習才能精通這種技術呢? 傑西:因為我沒有進行過正統的練習,所以我不能對它進行評論。據我所知,非正統的黐手至過手(黐手對搏)的技術能夠通過幾個月的練習學會,並在實戰中應用。 (早起的合影,左一為傑西·格洛弗)
大衛:我們繼續談論有關訓練特定格鬥技巧的話題。到目前為止,我沒有找到太多地證據來證明李小龍非常強調基礎性訓練和擒鎖技術。他平常是這樣訓練的嗎? 傑西:在我認識李小龍的時候,他確實在練習鎖喉、鎖臂勾腿以及鎖腕等技術。 大衛:許多截拳道組織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去學習菲律賓武術,比如:Kali、Arnis和Eskrima(譯者註:以上三種為菲律賓武術的三種流派,注重短棍、短刀的使用)。那麼,根據你的觀察,李小龍花了多大精力去關注菲律賓武術的發展呢?比如那些我剛才提到的那些。 傑西:我的觀點是李小龍不練習菲律賓武術。我還認為,如果與一個頂尖的Eskrima拳手格鬥,李小龍並不必然是贏家。這其中有人手持小刀,並移動得和李小龍一樣快。 大衛:一些評論家認為李小龍早期教的只是「修改後的詠春拳」。你如何評價這種觀點? 傑西:我認為李小龍真正教的就是修改後的詠春拳。同時我個人還認為,如果你真的去需要尋找什麼的話,很可能得出的結論是截拳道中的許多原則都來自詠春拳。 大衛:據傳李小龍能夠作出許多幾乎是常人不能夠做到的技術表演。在這些令人嘆為觀止的技術表演中,有些被證明和查實了(比如寸拳和兩指俯卧撐),但其它一些還沒有很好地被證明,所以也使得看起來更加神奇(比如李小龍據稱能用手指戳穿沒有打開的可口可樂瓶)。在你看到過的李小龍所做過地驚人表演里,什麼給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傑西:我從為見過李小龍作過任何超常的表演,他的腿法和速度確實令人嘆為觀止,但他不是一個超人。 大衛:在李小龍的武術電影中是否全面地體現了李小龍在現實生活中遇到格鬥時所做出的反應? 傑西:在現實格鬥中,李小龍會直接打擊目標,尤其是他後期。當他在西雅圖與人比武時,他是等待他的對手先採取行動,而後在做出反擊。當時我是裁判,我見證了這一幕。隨著他逐漸成熟,他越來越多地考慮如何攻擊對手以及如何防止對手的攻擊,而不是徒勞等待。我聽說曾經有這種時候,即:當李小龍與一些人格鬥的時候,他被擊中了。但他在後來的格鬥中就再也沒有發生類似的情況了。 大衛:在你看來,誰是當今世界上最偉大的截拳道修習者? 傑西:對我來說,「最偉大」沒有很大的意義。我所認識的優秀的修習者有黃錦銘(譯者註: TedWong,李小龍後期最為得力的弟子,著重李小龍在1967年至1973年所傳授的技術體系的傳播,因此其所傳授的技術也是被譽為「原始截拳道」)、霍華德·威廉斯(譯者註: Howard Williams,李小龍與嚴鏡海在奧克蘭時期的弟子)、湯米·卡魯瑟斯(譯者註: TommyCarruthers,李小龍的再傳弟子)。我確信還有許多優秀的修習者,但這些是我曾經認識的。黃錦銘對腿法、時機的把握以及對步法的運用都很了得,他在運動的時候很難被擊中。霍華德腿法和拳法都很快也很有力,他移動也很快。至於湯米,他讓我想到了李小龍。他的手臂一運動起來,速度就接近李小龍。湯米比李小龍更多地流露出攻擊意圖,但他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你很難真正看出其攻擊的意圖並給予及時反擊。說到出拳力度,我想湯米可能比李小龍還要更有力。湯米的腿法也很了得,力量很大。腿法他比李小龍更靈活,但力度不夠(譯者註:由於傑西·格洛弗最後一次見到李小龍是在1965年,所以再次所做出的評論是指1965年李小龍的技術水平而言)。 大衛:李小龍如何看待官方的等級體系和正式的著裝? 傑西:當我最初認識李小龍的時候,他強烈反對任何形式的等級。很多事情使他對詠春拳的教學方式不滿,而這種等級的劃分就是其中之一。他認為人們必須訓練很長時間,才可以教一些不考慮他們能力的東西。在我最初認識他的前些年裡,他對任何形式的等級都持貶義態度,並說這些等級很少能反映一個人的真實水平。 當他開始建構一個體系的時候,他認識到為了使之更好地發展或者說是推廣,必須要引進統一地服裝和等級。這些東西看起來會吸引大多人對武術的興趣。他們需要視覺上的東西來證明與其它人相比,他們所處的位置。 可悲的是有些人很有天賦,他們比其它練習好幾年的人有更大進步,等級提升得更快。在當今世界上,等級總是與老師的賺錢能力相聯繫。許多人被授予了並不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他們真實格鬥水平的等級。 我想許多人認為每個人都有同樣的資質,在受到同等強度的訓練後,能取得同樣的進步。簡單瀏覽生理學的書,你就會發現其實並非如此。假設我們現在只談論快速顫動的肌肉和慢速顫動的肌肉的話,就會發現這兩種肌肉的多少決定了一個人在不同的運動中所獲得多大的進步的能力。那些有很多快速顫動肌肉的人不適合參加對耐力要求比較強的運動,而那些有很多慢速顫動肌肉的人同樣不適合參加有需要爆發力的運動。 在格鬥中,如果一個人手腳運動越快,那麼打出來的力量也相應就越大。雖然每個人實際上都能學會相對快速地運動,但是如果他們練習與他們生理能力相符的運動,他們的進步會更大。他們可能擅長搏鬥。另外一個需要說的是,在運動速度方面,一個人上半身的速度和下半身的速度有著很大的不同。我們看看柔道就可以發現這點了,柔道選手中有擅長手、胳膊、臀或者腿各部位的格鬥技巧。大多數擅長柔道的人喜歡在他們的進攻中使用其中某項技巧。很少有人能夠精通所有的格鬥技巧。有些人步法穩,站得住,還有些人擅長搏鬥摔跤。通常人們會比較擅長其中某一方面,很少有人這兩方面都好。 不管怎麼說,我總是贊成李小龍最初關於等級的看法,我頭腦中關於等級的意識很淡。在我還是初級褐帶的時候,我參加了一個全國的柔道比賽。我與一個三級黑帶比賽,也是當時的全海軍柔道冠軍。我把他摔出去,贏得一勝。如果等級是一個人技術的真實衡量標準的話,這是不可想像的。同一階段,我摔贏了好多黑帶選手,他們的等級都比我高。今天,關於一個人的技巧,等級並不能說明很多。當對於武術學校來說,授予等級和穿服裝大多數情況下是必須的,因為裡面的老師不僅要付房租,還要生活。 大衛:我對你剛才說的快速顫動和慢速顫動的肌肉組織尤為感興趣。從個人角度講,我想我是那種渾身都是慢速顫動肌肉組織的典型(我告訴傑西我以前長跑很有實力)。儘管我上肢力量弱得可以忽略,我手的速度也很慢,但我的腳很強壯。 因此,結合我的個案與你剛才所說的,你是否認為每個人在學習某種特定的武術類別的時候,應該仔細考慮他自己的身體特質。 傑西:雖然你有很多慢速抽動的肌肉,但你還是有可能打出速度相當快的拳法和踢擊以及迅速的接近對手。 我通過對那些具有慢速顫動肌肉組織的人進行一系列訓練,同樣能夠使其練出迅速移動的能力。並且通過大量的反覆練習,具備很快的運動能力完全是可能的。我所說的是,在同等訓練時間下,你可能達不到有快速顫動肌肉組織的人的動作速度。非正統的功夫一個強調點就是如何提高上肢力量。那些具有很多慢速顫動肌肉組織的人一旦把上肢力量練上去了,也能打出相對很快的速度。 雖然你可能不會成為另外一個李小龍,但你可以成為一個很強的大衛,那就是你所能作的最好的了。如果你通過訓練達到你所可能達到的運動速度極限,你會發現你比90%的習武者都要好。 我不清楚你的情況,但我想你具備了某方面對你有利的資質。其中一點是你知道如何進行刻苦訓練並堅持下去,而大多數人不知道。(傑西繼續說下去,說了一些其它對我有利的東西。但我決定不將這些信息寫出來,因為它與我有關,但不一定適用於其它人。) 有許多不同運用肌肉的辦法,能夠使你的運動比設想的快很多。如果你花費大量的時間來訓練並能使你更快地去運動這些肌肉群,那麼你總會比你設想中的自己強很多。廣義上講,我認為人們應該找一種更適合他們自己的武術。但從你剛才告訴我的關於你的信息中得知,我認為你在靠近、出拳、踢打方面都能有大提高。 大衛:我想對任何一個採訪者來說,把自己套到問題裡面都是不好的。但是,我想,你剛才所說的無疑會給許多人希望。他們像我一樣,天生速度不快,力量不強。 謝謝你的回答。 傑西:不客氣 中國功夫英雄—李小龍國際武打巨星李小龍,本名李振藩,1940年11月27日出生,祖籍順德均安上村。李小龍自幼好武,14歲拜葉問師傅門下學習詠春拳。詠春拳學成後,又學習了跆拳道、空手道、西洋拳、泰拳等武術,並集眾家之長,自創「截拳道」。 1958年李小龍移居美國,1964年他在全美空手道大賽中擊敗蟬聯三屆冠軍的羅禮士,奪得冠軍,繼而應邀在加州長灘國際空手道大賽開幕式上表演蒙目攔截攻擊、寸勁拳等絕技,引起轟動。同年他與美國女生蓮達結婚,婚後生下一子一女,取名李國豪和李香凝。 六十年代後期,李小龍回香港發展電影事業,先後主演了《唐山大兄》、《精武門》、《龍爭虎鬥》、《猛龍過江》等電影,引起世界轟動;最後一部電影是《死亡遊戲》。1973年7月20日因病逝世。李小龍的逝世,不僅是武術界的損失,而且是電影界的損失。遺著有《截拳道》、《功夫紀錄》、《雙節棍法》、《截拳道研究》。世界各地成立了李小龍學會,研究李小龍的武術造詣。 1999年李小龍獲《時代》雜誌評為「二十世紀的英雄與偶像」。他一生短暫、充滿傳奇,功夫蓋世、流芳千秋!
【李小龍的貢獻與影響】 1957年 奪香港校際拳擊冠軍。 1962年 在西雅圖唐人街開設第一間振藩國術館。 1963年 創立截拳道拳法。 1965年 參演霍士公司的電視劇《青鋒俠》,受到好評。 1971年 為香港嘉禾主演《唐山大兄》,票房收港幣310萬 ,破香港記錄。 1972年 主演《精武門》,以及自編自導、自演《猛龍過江》,均刷新香港票房記錄。榮獲金馬獎「最佳技藝獎「。 1973年 7月20日,主演嘉禾與華納公司合資的《龍爭虎鬥》,在拍攝《死亡遊戲》期間突然暴斃。英年早逝,終年32歲又8個月。 1974年 李小龍被國際權威武術雜誌《黑帶》評為世界七大武術家之一,美國報刊讚譽他為「功夫之王「,日本人稱他為「武之聖者「。 1979年 美國洛杉機市將《死亡遊戲》的開映日,即7月8日定為李小龍日。 1980年 獲日本《朝日新聞》選為「七十年代代表人物「。 1986年 獲德國漢堡大學選為「最被歐洲人認識的亞洲人「 1993年 美國荷李活名人大道鋪上李小龍紀念星徽。 1998年 11月獲中國武術協會頒發「武術電影巨星獎「。 1999年 獲《時代》雜誌評為「二十世紀的英雄與偶像「,是唯一入選的華人。 2000年 美國政府已宣布發行一套《李小龍誕辰六十周年紀念郵票》,這是繼瑪麗蓮·夢露和007之後的第三位獲此殊榮的藝人,也是華人中的第一人。 【李小龍的英雄魅力】 從影生涯極短暫,只有兩年;電影作品非常之少,僅有四部。但他卻 能在世界影壇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事隔二十多年,他電影的魁力依然不減。這是為什麼?是他的功夫絕頂,還是他的演技超群?或是其他的原因…… 李小龍真正的從影生涯僅兩年,主演了四部功夫電影:《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鬥》。另一部《死亡遊戲》只拍攝了15至20分鐘的膠片,他死後出品的《死亡遊戲》已不是他創作中該片的原貌。 李小龍從影生涯極其短暫,影片作品數量亦非常之少,卻部部堪稱精品,釋放出耀眼的光芒。 轟動與賣座是不足以說明李小龍電影的巨大成就的。在李小龍成名之前和之後,都有極走紅的影星影片,但過了若干年後,再觀其作品,人們會覺得新聞媒介炒錯了對象。 二十多年後的今天,人們看李小龍的電影,仍會深深地為之震撼,仍會覺得魅力無窮。 原因安在? <厚積薄發> 李小龍在武道上,可謂一帆風順,少年得志。而從影,卻是命途多舛,大器晚成(相對他壽命而言)。在好萊塢,他的潛能曾偶露崢嶸,在幾部電視劇中擔任過配角,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李小龍在《青蜂俠》中的加藤一角首次跟觀眾見面時,一位評論撰文道:「李小龍的演技確實突出,看得出他並不是個初出茅廬的新人。」 李小龍6歲上銀幕,13歲習武,其間的準備已是非常充分,自然會初上熒屏便令人刮目相看。但由於好萊塢根深蒂固的種族偏見等諸多原因,使得他遲遲不能如願以償。 他自小喜好表演,在好萊塢從影不成,逼著他觀賞研究了不少出色的影片,涉獵了許多電影方面的書籍,琢磨自己在未來影片中的表演,加之天賦不低,一有出頭之機,自然水到渠成。 李小龍是真正以功夫大師的身份來做功夫演員的。他的功夫已到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境界,應付影片中的功夫表演自然遊刃有餘。但他表演絕不輕鬆,這是因為他對所有事物的追求都是無止境的。 在港台影壇,象他這樣身懷絕頂功夫的人躋身影壇是非常之少的。有人甚至毫無功夫,卻拍出了名噪一時的功夫片,他們依賴的蒙太奇手法和特技鏡頭,給觀眾造成功夫蓋世、天下無敵的假象。另有不少人雖會功夫,卻是那種適宜於表演的功夫,花巧而不實際。 功夫亦如美女,化裝出來的美女是不耐看的,耐看的是天然本色。李小龍的功夫片,絕不會給人「技窮」之感,只會覺得他僅在此片中露了兩手,還有眾多的絕技藏而末露。李小龍的武學功底博大精深,他展示的功夫自然耐看。 李小龍還是個學者化的演員,他的武學、哲學造詣很深,但他的氣質毫無書卷之氣,這往往會使人忽視他的知識內涵。這種內涵,作用於電影的效果是間接的,但又是深沉的。 淺顯是不少港台影片的通病,淺顯的影片卻往往能媚俗,博得觀眾廉價的掌聲。雖轟動一時,最終卻如過眼煙雲。商業片原本如此。收回成本、再創利潤是製片人的唯一目的。 李小龍的影片也屬於商業片,但他較好地做到雅俗共賞,既通俗易懂,又耐人咀嚼——影片有豐富深沉的內涵。這正是他多年修養積蓄的結果。 李小龍絕不為錢而濫拍片,他一年兩部的進度遠遠低於港台明星拍片數量的平均水平,他追求的是少而精。 李小龍回港發展之初宣稱:「我就是有意地讓世界人士作一比較,是中國拳術高明,還是外國拳術高明。人是不可以貌相,人受人尊敬的是技術、知識和智慧。我相信在動作片中,對各種首要的條件我已經付出了忠誠,花費了很多時間去磨練,我有信心,自己的表演是最好的。」 李小龍絕非咄咄狂妄之辭,此時的他已修鍊多年,準備充分,火候已到,第一部片便不同凡響,並顯出他巨大的潛力與後勁。 <武道要義>
李小龍跟傳統的中國武師不同,後者對武道要義秘訣守口如瓶,秘而不宣,只是在性命攸關的非常時刻授其嫡傳弟子。李小龍卻不然,他不惜採用最有效的現代傳播媒介來弘揚他的武道哲學,來宣傳他的截拳道。 這自然是電影。 截拳道動作的最大特點是:「簡單」、「直接」、「神速」。它幾乎沒有過程,拳腳就決速直接地擊於敵手的要害,將敵手打倒。 例如在《精武門》中,李小龍被敵手重重封死。若是其他功夫片或其他流派的武術,總是要運用多套招式化解,連消帶打,險象環生。李小龍卻是用「切破法」,拳腳快速兇猛,簡單明了。李小龍借自己的打法,來證實某些武藝實在不適宜實戰,應當擯棄。 李小龍在電影里展示的功夫,會使人覺得這不是在演戲,而是實戰。李小龍在片中的打鬥,幾乎不帶表演的成份。譬如《猛龍過江》中那場餐館後巷的巷戰,一切使人感覺「這是真的」,「這正在眼前發生」。 「真實」是李小龍功夫片的最大特點。截拳道,因其「簡單」、「直接」、「神速」,決定了它不適宜表演。它沒有繁瑣花巧的動作,往往動作的開始就是打鬥的結束。因此,截拳道是一種不適宜表演的武術,它不悅目,但實用。 李小龍的「連環三腳」是非常有名的。在《唐山大兄》和《精武門》中,觀眾見到李小龍凌空飛躍踢腳。其實,李小龍跳不了那麼高,是他在羅維及鄒文懷的說服下藉助了彈床。觀眾對這一動作大為讚賞,李小龍卻極反感,因為缺乏真實感。因此,在他自編自導自演的《猛龍過江》中,他就不使用彈床,不惜剔去令觀眾拍案叫絕的凌空翻騰的動作。 電影界、武術界的人士對李小龍功夫片的一致評價是:李小龍演的是真功夫。 李小龍竭力反對運用電影技巧來「製造」人所不及的「絕技」,如「隱身」、「穿牆」、「飛檐逾屋」、「水上飄行」等等(這種絕技在港台功夫片中幾乎泛濫成災)。真功夫或許不好看,但是耐看。假功夫盡可蒙蔽一時,但難欺騙一世。 因此,李小龍在影片中展示的功夫,既不怕電影及武術界的行家挑剔,又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截拳道的宗旨是實用,如果摻入虛偽的東西,必然會將現眾引入迷途,從而誤人子弟。 李小龍是為功夫而電影,不似眾多的功夫演員,是為電影而功夫。 然而,李小龍畢竟是在拍電影,並且是拍商業電影。這就決定了他不可能為功夫而功夫,把電影觀眾全然棄之不顧。他不可能將他的截拳道拍成科教片,而應是喜聞樂見、雅俗共賞的情節片。 因此,他在不損及他的截拳道要義的前提下,適當地使動作「精彩」一些,幅度「誇張」一些,套數「複雜」一些,過程「延長」一些。另外,李小龍還特意為觀眾設計了一些動作噱頭。 他在片中的打鬥前或打頭中,總要搞一些輔助動作,如脫去上衣展示強健發達的胸肌;運氣熱身並練功,舞棍打拳,動作精彩之極;用蔑視鄙夷的眼光看著敵手,看得敵手或不知所措,或暴跳如雷,或膽戰心驚;瀟洒利索地拉高褲腳,扎馬步;擊中對手時發出勝利的叫喊,或欲發力前的怪嘯…… 李小龍在實際比武格鬥中,並不這樣。這些「花架子」對打鬥本身是沒什麼益處的,但也沒什麼害處。這些噱頭卻很受觀眾喜愛,效果出奇地好。在戲院中,觀眾一見李小龍的這番表演,往往會高聲喝彩,熱烈鼓掌。 從欣賞的角度講,李小龍的功夫電影真正做到了「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這比眾多「只有熱鬧,而無門道可看」的港台功夫片顯然要高出一籌。 <超人哲學> 李小龍所飾的角色都是凡人,如《唐山大兄》中的華僑工人鄭潮安;《精武門》中出身貧寒的、霍元甲的弟子陳真;《猛龍過江》中那個什麼都不懂、洋相百出的鄉下佬;《龍爭虎鬥》中的少林弟子李。 然而,他們又都是超人。 人們從這些主人公中,可或多或少地找到李小龍人生經歷的影子。與其說李小龍在演他們,不如說在演自己。 李小龍的電影,具有濃烈的自我意識。無論是當時或是以後的電影觀眾,都不是欣賞李小龍所飾的角色,而是欣賞李小龍本人。 李小龍將自己的功夫與哲學盡悉傾注到主人公身上,如賦予他們血肉。 李小龍的超人哲學,已不再是尼採的超人哲學,而是中西文化撞擊下的,融於李小龍血脈心靈的一種哲學。 李小龍所飾的人物皆出貧寒,他們都又成為叱吒風雲的英雄豪傑。這種地位與名聲的巨大反差,更能體現出他們平凡中的非凡。 他們往往深受傳統價值觀的束縛,心靈嚴重扭曲,而如非人一般。如《唐山大兄》中,鄭潮安胸前佩有母親贈的玉,這塊玉告誡他「小不忍則亂大謀,輕舉動則惹橫禍」。鄭潮安忍得太痛苦了,直至佩玉被對手打碎,母訓不復存在,他的手腳才從鎖鏈里解脫 出來,以牙還牙,以暴除暴。 在《精武門》中,師兄秉承師父遺訓,三番五次警誡陳真不可隨便與鈴木寬動武。殺父(師父)之仇焉能不報?師父遺訓焉能不尊?陳真忍得太苦太累,他忍無可忍,只能將師父遺訓暫置一旁,瞞住師兄,夜闖鈴木寬武館。 他們終究又是反傳統、反權威的。他們要充分展現自我,而不讓自我消失在傳統觀念中與權威的巨翼之下。中國的傳統倫理觀念中,以「天地君親師」為大。這些人物,將母誡師訓棄之一旁,天不怕地不伯,皇帝老子都不怕,他們全然超出於凡人之上,心中只有一個偌大的「自我」。 李小龍塑造的現代超人,又酷似古代的武俠,見義勇為,除暴安良,他們對女性,格守的是禁欲主義。這與中國古代武道講究「入境」須「戒色」的信條完全吻合。 在《唐山大兄》中,李小龍對衣依一見鍾情,他不敢向衣依表示愛,他對衣依的愛最終是毫無結果。在《精武門》中,李小龍與苗可秀是一對準備結婚的情侶,但在戲中卻沒有渲染他們的感情糾葛,愛情在他的心中已不重要,他一心挂念的是復仇。到了《猛龍過江》,李小龍在愛情上如一個白痴,苗可秀對他極有好感,鍾情於他,他卻無動於衷。 影片中的李小龍心中只裝有一樣東西——功夫。 他對性的態度更是排斥,在《唐山大兄》中,他被人騙醉宿娟一宵,翌晨懺悔不已,不敢見人。在《猛龍過江》中,他見那義大利女郎以肉體面對他,他如見魔怪,驚恐不已,落荒而逃。到了《龍爭虎鬥》,身為武僧的他,更是視女色為「虛無」。 現實生活中的李小龍卻不是這樣的,但仍然是一個真實的李小龍。李小龍在性與功夫的態度上言行不一致,他行為上確有點「好色」,而他在宣揚武道時卻主張「戒色」。李小龍在影片中的安排,實則是他平時武道言論的延伸。 這一現象,曾引起眾多人士的非議。但至少有一點,李小龍在電影中保全了他的超人形象的完美。 李小龍塑造的超人,是極真實而又極現實的。主人公所處的時代是現時,或是離現時較近的時代。他們不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而是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人。李小龍的電影與觀眾不存在距離感,觀眾會認為,這就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 超人的出場,再平常也不過,全然是一個普通人,就是現實中的你我他。主人公雖身懷絕技,最後干出驚天動地的業績,但不會使觀眾覺得突冗,觀眾會覺得:這是可能的,我通過努力,也能夠達到這點。 李小龍塑造的超人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正因為這點,他的電影 對觀眾,尤其是對熱愛武術與渴望強大的觀眾具有強大的誘惑力。他們心心相印,產生共鳴。 讀者在閱讀評介李小龍電影的文章時,往往會發現,幾乎所有的作者都習慣以李小龍的名字替代片中主人公的名字。這是因為李小龍的電影自我意識太強的緣故。李小龍的電影,是極個性化的電影。這種電影,生命力自然強。 <民族心理> 李小龍的電影,無一不貫穿「我是中國人」這一母題。 李小龍借電影弘揚中國功夫,維護中國人的自尊,證明中國人是不可欺辱的。 不少批評家認為,李小龍的電影有著濃郁的義和團色彩和打倒洋鬼子的排外心理。他們以李小龍的電影為什麼深受海外華人,甚至黑人、波多黎各人青睞來證實這一點。 在歐美,李小龍跟眾多的少數民族一樣,深感種族歧視與民族偏見之恥辱,李小龍確有借電影渲泄積鬱於胸的憤懣之意向。他的意向與歐美的少數民族相吻合,李小龍實現了他們將白人打翻在地,一泄心頭之恨的夢想。他們把李小龍當偶像崇拜。 這種狀況在港澳台、在今日的大陸亦是如此,中國人在近、現代史上飽受西洋人及東洋人的侵略與壓迫,人們曾渴望反抗外來侵略與壓迫的英雄出現,李小龍正是這種英雄的化身,他為中華民族出了一口怨氣! 在《精武門》中,李小龍在外灘踢碎「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恥辱牌;他把「東亞病夫」的匾牌送回給日本武士,並痛打東洋人。此刻,戲院觀眾一片歡呼,酣暢淋漓之極! 在《猛龍過江》與《龍爭虎鬥》中,李小龍力戰西洋拳師,將他們打得人仰馬翻,一敗塗地,同樣大快中國人之心! 李小龍在電影中,似乎老跟空手道過不去。這與他在美國的經歷有關。他初到美國時,中國功夫默默無聞,而日本的空手道卻在美國的武術界大行其道。中國功夫倍受歧視,自不待說。李小龍在美國創立截拳道,曾被一些空手道人物視他為仇敵,李小龍為此而屢受挑釁甚至遭致暗算。 李小龍在電影中,自然有泄恨的成份,但他最主要的是證實:截拳道是當今世上最先進的武道。在電影中,李小龍總是把空手道武士安排為敵對方。 在《猛龍過江》中,李小龍直截了當強調空手道不如國術這一觀點。但他這種觀點,最初不為店夥計(以小麒麟為首)所接受,他們認為國術不及空手道,要對抗洋人,就得學空手道。當李小龍以國術大破空手道時,他們才心服口服,拜李小龍為師學國術。李小龍與羅禮士決鬥,大有國術大戰空手道之用意。 在《精武門》中,李小龍與鈴木寬殊死搏鬥,也含有中國拳術與日空手道試比高低的味道。 最後獲勝的自然是中國功夫師李小龍。 作為電影觀眾,自然不會去探究李小龍以空手道為對手的含義,見李小龍所飾的中國同胞獲勝,頓覺揚眉吐氣。同時,也為中國功夫之神威而深深地自豪。 李小龍的電影轟動一時,其魅力且能久而不衰,原因之一是迎合了中國人的民族心理。 現在的問題是:李小龍的電影,在日本、在歐美也大受歡迎! 人們在深入探討李小龍電影之時,會發現李小龍並非那種一味排外的狹隘的民族心理。 他嫉惡如仇。 他的愛憎標準並非以同胞與異族來劃分的。他恨的是邪惡的外國人,對同胞中的敗類,他同樣憎恨。 在《唐山大兄》中,李小龍視為仇敵,並且將其消滅的正是一個中國華僑中的惡霸(韓英傑飾)。在《龍爭虎鬥》中,韓(石堅飾)不僅是個中國人,還與李同出於一門武術流派少林寺,可韓是個十惡不赦的魔頭。 李小龍的電影,除他的絕頂功夫為世界電影觀眾所傾服外,他的觀念傾向也是能為世界電影觀眾所接受的。 這是他的電影具有國際性的雙重原因。
推薦閱讀:
※周黎明:毛澤東看《精武門》後哭了 贊李小龍是英雄
※李小龍的截拳道為什麼沒人學,難道比不上空手道 跆拳道嗎?
※毛澤東有多迷李小龍?
※李小龍的學生——Ed Hart
※李小龍兒子是李國豪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