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古典詩詞賞析:《詩經》205篇 <181-205>

古典詩詞賞析:《詩經》205篇 <181-205>

目錄181詩經·小雅——《蓼莪》182 詩經·小雅——《大東》183 詩經·小雅——《北山》184 詩經·小雅——《無將大車》185 詩經·小雅——《大田》186 詩經·小雅——《鴛鴦》187 詩經·小雅——《青蠅》188 詩經·小雅——《賓之初筵》189 詩經·小雅——《采綠》190 詩經·小雅——《隰桑》191 詩經·小雅——《漸漸之石》192 詩經·小雅——《苕之華》193 詩經·小雅——《何草不黃》194 詩經·大雅——《綿》195 詩經·大雅——《生民》196 詩經·大雅——《板》197 詩經·大雅——《盪》198 詩經·大雅——《雲漢》199 詩經·大雅——《江漢》200 詩經·頌——《臣工》201 詩經·頌——《噫嘻》202 詩經·頌——《小毖》203 詩經·頌——《澤陂》204 詩經·頌——《玄鳥》205 詩經·《蒹葭》[配樂] 詩經··蒹葭 秦風

181詩經·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瓶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南山烈烈,飄風發發。民莫不榖,我獨何害。南山律律,飄風弗弗。民莫不穀,我獨不卒。【注釋】:人民苦於兵役不得終養父母。蓼(音陸):長大貌。莪(音俄):莪蒿。蔚(音衛):牡蒿。花如胡麻花,紫赤;實象角,銳而長。瓶之罄矣,維罍之恥:瓶小而盡,罍大而盈。言罍恥者,刺王不使貧富均。怙(音護):依靠。昊天罔極:指父母之恩如天,大而無窮。烈烈:艱阻貌。發發(音撥):疾貌。榖:養。律律:同烈烈。 弗弗:風聲。卒:終。指終養父母。【賞析】:《蓼莪》悼念父母恩德,抒發失去父母的孤苦和未能終養父母的遺憾,沉痛悲愴,凄惻動人,清人方玉潤稱為「千古孝思絕作」(《詩經原始》卷十一)。詩以叢叢莪蒿搖曳興起心中苦澀的悲悼之情, 或正是悼念之情景,其中連用「生」、「鞠」、「拊」、「蓄」、「長」、「育」、「顧」、「復」、「腹」九個動詞,直頌父母恩德。充分表達「無父何怙,無母何恃」的孝子之思,而一旦失去,「出則銜恤,入則靡至」的失落油然而生,終於發生「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的悲天愴地呼號。末兩章又是景象描繪,南山高大,正示父母的恩德,飄風的吹拂,又寫孝子的悲苦,情與景交融,虛與實相襯,充分表達了詩人一片至真至性的情咸,卻又給人無比想像的空間。

182 詩經·小雅——《大東》有饛簋飧,有捄棘匕。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視。睠言顧之,潸焉出涕。小東大東,杼柚其空。糾糾葛屨,可以履霜。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既往既來,使我心疚。有冽氿泉,無浸獲薪。契契寤嘆,哀我憚人。薪是獲薪,尚可載也。哀我憚人,亦可息也。東人之子,職勞不來。西人之子,粲粲衣服。舟人之子,熊羆是裘。私人之子,百僚是試。或以其酒,不以其漿。鞙鞙佩璲,不以其長。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有捄天畢,載施之行。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維南有箕,載翕其舌。維北有斗,西柄之揭。【注釋】:寫周室對東方諸侯國的嚴重榨取,反映王室與諸侯的矛盾。饛(音蒙):滿簋貌。簋(音鬼):古食器。青銅或陶制。圓口,圈足,有耳或無耳。捄(音求):長貌。匕(音比):勺、匙之類。砥(音底):磨刀石。睠(音倦):同眷。反顧也。潸(音山):淚流貌。小東大東:東方大小之國。一說近東遠東之國。杼(音住):梭。盛緯器。柚(音軸):織機受經者也。佻佻(音挑):輕薄不耐勞苦之貌。氿(音鬼)泉:側出泉。穫:木名。樺樹。一說刈伐。契契:憂苦貌。憚(音但):勞。西人:指周京師來人。舟:周的諧音。裘:皮裘。一說求。私人之子:家庭奴隸。百僚:百仆。一說百官。鞙鞙(音捐):玉貌。璲(音遂):瑞玉名,可以為佩。瑞是宋玉。長:雜佩雖長都是普通的佩玉。漢:銀河。監(音件):視。跂(音起):通歧。分歧。七襄:七次移動位置。報:反覆(織布)。睆(音緩):明星貌。服:負。箱:大車之箱。畢:星宿名。共八星,形狀象田獵用的畢網(帶柄的網)。斗:北斗星。挹(音義):舀。翕(音細):引。一說斂縮。揭:高舉。按本章末四句,箕星張口要吞咽,斗星柄指向西方,比喻西人向東方搜刮和榨取。【賞析】:《大東》控訴西周王朝對東方各諸侯國的掠奪,東方人勞苦倦極,卻空無一物只好仰天長嘆,表達他們在沉重的壓榨下不堪重負的哀怨。詩選取掠奪衣食進行傾訴,已見出賦役之重,所謂「杼柚其空」。在對比中,見出周人的奢華,東人的勞苦,道出掠奪的實質。詩人更是聯想豐富,想像奇珍異寶特,以天上的星象寫人間的現實,突出掠奪一空的殘酷事實,把一切神話的美麗都變得慘淡無光,增強了人們對東方人遭受掠奪的同情,也對掠奪者增強了憤怒。清人沈德潛解釋說:「《大東》之詩,曆數天漢牛斗堵星,無可歸咎,無可告訴,不得不悵望於天」。

183 詩經·小雅——《北山》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從事。王事靡盬,憂我父母。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鮮我方將。旅力方剛,經營四方。或燕燕居息,或盡瘁事國。或息偃在床,或不已於行。或不知叫號,或慘慘劬勞。或棲遲偃仰,或王事鞅掌。或湛樂飲酒,或慘慘畏咎。或出入風議,或靡事不為。【注釋】:刺統治者用人勞逸不均,等級森嚴。言:我。偕偕:強壯貌。溥(音普):大。率:循;自。濱:涯,水邊。率土之濱:即四海之內。賢:艱苦。彭彭:不得息。傍傍:無窮盡。嘉:誇獎。鮮:珍。指珍視,重視。將:強壯。旅力:同膂力。體力,筋力。燕燕:安息貌。偃:仰卧。叫號:指徵發的呼召。慘慘:憂愁貌。棲遲:游息。鞅:荷。掌:捧。一說失容,事多不暇整理儀容。湛(音單):喜樂;逸樂無度。風議:放言。即吹牛,說大話【賞析】:《北山》描述一個日夜忙於王事的士子對社會勞逸不均表達了怨恨。詩主要採取對比的手法,將勞逸兩方作了細緻多面的比較,突出了詩的主題。而連用十二「或」字,構成排比,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將一腔憤慨傾瀉而出,不可阻遏,正是詩人內心情感的強烈寫照和自然湧出,同時又戛然而止,奇趣頓生。

184 詩經·小雅——《無將大車》無將大車,祇自塵兮。無思百憂,祇自疧兮。無將大車,維塵冥冥。無思百憂,不出於熲。無將大車,維塵雝兮。無思百憂,祇自重兮。【注釋】:行役勞頓者的途中憂思。將:手扶車向前。大車:用牛拉的貨車。祇(音支):恰巧。疧(音其):憂病。冥冥:昏暗。熲(音炯):同炯。火光明亮。雝:亦作壅,蔽。重:累也。即加厚之意。【賞析】:《無將大車》以通俗的比喻,勸勉的口吻,表達一種自求解脫的心情,說明要善於選擇行事,不要自尋煩惱,思慮過多,只會增加自身的累贅和煩惱。

185 詩經·小雅——《大田》大田多稼,既種既戒。既備乃事,以我覃耜。俶載南畝,播厥百穀。既庭且碩,曾孫是若。既方既皁,既堅既好,不稂不莠。去其螟螣,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有渰萋萋,興雲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彼有不獲稚,此有不斂穧。彼有遺秉,此有滯穗,伊寡婦之利。曾孫來止,以其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來方禋祀,以其騂黑,與其黍稷。以享以祀,以介景福。【注釋】:西周貴族豐收祭神的詩。種:選種。戒:準備。覃(音眼):鋒利。俶(音出)載:開始從事。庭:直。若:順。方:房也。谷始生未實之稱。皁(音造):谷實才結成的狀態。稂(音郎):童粱。稗子。莠:田間害草。俗稱狗尾草。螟(音冥):螟蛾的幼蟲。蛀食稻心。螣(音特)食苗葉的害蟲。蟊(音毛):食稻根的害蟲。賊:食稻莖的害蟲。穉(音至):晚植的穀類。引申為幼苗。秉畀炎火:持之付與炎火。渰(音眼):雲興起貌。萋萋:雲行貌。祁祁:眾多貌。公田:井田制的公田。我私:公田外開墾的私田。穧(音即):已割而未收的農作物。秉:谷把。滯穗:丟棄的谷穗。騂黑:指牛豕。【賞析】:《大田》描述從春天播種開始到農事祭神的經過,反映了春、夏、秋冬農事的過程。春天準備農事,直到播種,夏天除蟲,秋天收割,最後祭祀,以求來年更大的豐收,詩按時間順序發展,不同階段突出不同特點,對生產過程寫得細緻,可以對當時的農事生產增加了解。

186 詩經·小雅——《鴛鴦》鴛鴦于飛,畢之羅之,君子萬年,福祿宜之。鴛鴦在梁,戢其左翼,君子萬年,宜其遐福。乘馬在廄,摧之秣之,君子萬年,福祿艾之。乘馬在廄,秣之摧之,君子萬年,福祿餒之。【注釋】:士大夫頌古取物有道,自奉有節,以刺暴君。一說為親迎婚娶之詩。畢:有長柄的小網。羅:網。戢(音急):斂。摧(音錯):鍘草。秣(音末):馬料。艾(音義):養。綏(音隨):安。【賞析】:《鴛鴦》祝賀新婚,以鴛鴦起興,象徵新婚夫婦像鴛鴦成雙成對,永不分離,而秣馬迎歸,正是婚娶的描寫,落實新婚中的「迎娶」。

187 詩經·小雅——《青蠅》營營青蠅,止於樊,豈弟君子,無信讒言。營營青蠅,止於棘,讒人罔極,交亂四國。營營青蠅,止於榛,讒人罔極,構我二人。【注釋】:諷刺統治者聽信讒言。營營:往來貌。樊:籬笆。豈弟:樂易也。棘:一說酸棗樹。罔極:指不中正。構:合也。指挑撥。一說羅織陷害。【賞析】:《青蠅》斥責讒人害人禍國,表達了詩人的憎惡和對人的勸告。詩以蒼蠅比讒人,見出令人厭惡的特點,又進而指出其危害,揭露了讒言的實質,在規勸中說理,則規勸更為有力。

188 詩經·小雅——《賓之初筵》賓之初筵,左右秩秩,籩豆有楚,殽核維旅。酒既和旨,飲酒孔偕,鐘鼓既設,舉酬逸逸。大侯既抗,弓矢斯張,射夫既同,獻爾發功。發彼有的,以祈爾爵。籥舞笙鼓,樂既和奏,烝衎烈祖,以洽白禮。百禮既至,有壬有林,錫爾純嘏,子孫其湛。其湛曰樂,各奏爾能,賓載手仇,室人入又。酌彼康爵,以奏爾時。賓之初筵,溫聞其恭,其未醉止,威儀反反。曰既醉止,威儀幡幡,舍其坐遷,屢舞僊僊。其未醉止,威儀抑抑,曰醉既止,威儀怭怭。是曰既醉,不知其秩。賓既醉止,載號載呶,亂我籩豆,屢舞僛僛。是曰既醉,不知其郵,側弁其俄,屢舞傞傞。既醉而出,並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謂伐德。飲酒孔嘉,維其令儀。凡此飲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監,或佐之史。彼醉不臧,不醉反恥,式勿從謂,無俾大怠。匪言勿言,匪由勿語,由醉之言,俾出童羖。三爵不識,矧敢多又。【注釋】:警戒飲酒失儀。秩秩:肅敬。楚:列貌。殽:豆食。核:果類食品。旅:陳,擺設。孔偕:很好。逸逸:往來次序也。大侯:箭靶。抗:舉。烝:進。一說乃。衎(音看):樂。烈:美。洽:合;齊。壬:大。林:盛。純:大。嘏(音古):福。湛(音擔):喜樂。奏:獻。能:技能。手:取;擇比。仇(音求):匹;耦。室人入又:主人入於次,又射以耦賓也。康:虛。一說大。時:謂心所尊者。一說指射中者。反反:慎重也。幡幡:失威儀也。舍其坐遷:舍其當坐當遷之禮。僊僊(音先):舞貌;輕舉貌。抑抑:莊重。怭怭(音必):輕薄貌。秩:常度。呶(音撓):叫喊;喧嘩。僛僛(音欺):舞不能自正也。郵:通訧。過錯。側:傾。俄:傾貌。傞傞(音蓑):醉舞不止貌。並:指主人和客人。伐德:敗壞道德。式:發聲詞。勿從謂:勿從而勸勤之,使更飲也。謂,通為。由:事由;情由。由:因;由於。羖(音古):黑色公羊。又:侑的假借,勸酒。【賞析】:《賓之初筵》諷刺酒宴中飲酒無度而失禮敗德的行為。飲酒為戒,是西周朝初建確定的政治教訓,周公曾告誡周成王:無若殷王(紂)之迷亂,酗於酒德哉(《無逸》),《賓之初筵》雖未從治國大道上規勸飲酒失禮的行為,而著重用對比的方法,描寫了酒醉前後的不同情態。一開始「賓之初筵,左右秩秩」,後來則「是曰既醉,不知其秩」,初筵是「溫溫其恭」,醉了又是「側弁之俄,屢舞僊僊」。詩的描寫,客觀真實,並沒有過分渲染和誇張,正是魯迅所說的真正的諷刺:「非寫實決不能成為真正的諷刺。」

189 詩經·小雅——《采綠》終朝采綠,不盈一匊,予發曲局,薄言歸沐。終朝采綠,不盈一襜,五日為期,六日不詹。之子於狩,言韔其弓,之子於釣,言綸之繩。其釣維何,維魴及鱮,維魴及鱮,薄言觀者。【注釋】:婦人思夫,期逝不至之作。綠:植物名。又名王芻。花色深綠,古時用它的汁作黛色著畫。匊(音掬):兩手合捧。局:卷。藍:染草。襜(音攙):系在衣服前面的圍裙。詹:至。韔(音唱):弓袋。作動詞用。鱮(音敘):一種大頭鰱。觀:通貫。引申為多。一說看。【賞析】:《采綠》抒寫丈夫外出逾期不歸,歸人思念的感情。詩從采草寫起,而終日不盈一匊或一襜,藉以心不在焉,寫思念之深的忘形幽怨。正見其情意之深,所以才會「五日為期」、「六日不詹」,僅遲一日,已是如隔三秋。於是自然生髮出以下想像歸來後的情景,日夜陪伴、倡隨的快樂。而兩相對照,想像愈美,現實愈苦,這才是更見思念的強烈,渴望的深遠,這種以虛寫實的手法,有時更比如實的刻劃更有神韻和詩意。

190 詩經·小雅——《隰桑》隰桑有阿,其葉有難,既見君子,其樂如何。隰桑有阿,其葉有沃,既見君子,云何不樂。隰桑有阿,其葉有幽,既見君子,德音孔膠。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注釋】:女子對愛人表達深厚情感。一說思賢人刺周幽王遠賢近讒。阿:美貌。難(音挪):盛貌。沃:柔。幽:黝之假借。黑色。膠:固。指男子情意殷切,執一不變。遐不:胡不。藏(音臟):同臧。善。【賞析】:《隰桑》抒寫女子思念有情人,而永不忘懷的感情。詩以《隰桑》起興,寫桑葉的柔美,肥厚,進而青黑,正象徵感情的層層深入,用物象的變化表時間的遞進,事物的發展,正是《詩經》常見的手法。最後一章直抒其情,不僅言思念之深,情意之厚「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更說出愛的道理,心中有愛,哪怕相距再遠,未能說出,那愛也是永存的,那思念也是永存的。

191 詩經·小雅——《漸漸之石》漸漸之石,維其高矣,山川悠遠,維其勞矣。武人東征,不皇朝矣。漸漸之石,維其卒矣,山川悠遠,曷其沒矣。武人東征,不皇出矣。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離於畢,俾滂沱矣。武人東征,不皇他矣。【注釋】:出征將士嘆道途艱險,跋涉勞頓。漸漸(音讒):山石高峻。勞:通遼。廣闊。武人:指將士。不皇朝:無暇日。卒:山高峻而危險。曷其沒矣:言所登歷何時可盡矣。不皇出:但知深入不暇謀出。有豕白蹢(音敵),烝涉波矣:似為天象。夜半漢中有黑氣相連,俗稱黑豬渡河,雨候也。蹢,獸蹄。月離於畢:天象。月兒投入畢星,有雨的徵兆。滂沱:大雨貌。不皇他:無暇顧及其他。【賞析】:《漸漸之石》描寫徵人從軍路上的情景,山高路遠,軍情緊急,無有閑暇,表達了從軍勞苦的慨嘆。詩從路途景物寫起,只寫出山高路遠,大雨滂沱的景象,以自然景物的艱苦敘寫從軍的艱苦,反覆詠嘆「不皇」無暇,也寫出了心中的哀怨。

192 詩經·小雅——《苕之華》苕之華,芸其黃矣。心之憂矣,維其傷矣。苕之華,其葉青青。知我如此,不如無生。牂羊墳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鮮可以飽。【注釋】:饑民描述荒年饑饉,人民困頓的情況。苕(音條):植物名。即凌霄花。藤本,蔓生,花盛為黃色。黃:蔫黃。比喻人生潦倒。其葉青青:指花落,葉盛。比喻好景不長。牂(音臟)羊墳首:母羊大頭,指瘦瘠。比喻人的窮困。三星在罶:參星映在罶中。指籠中無魚。鮮:寡;少。【賞析】:《苕之華》描寫災荒年代人吃人的殘酷現實。表達了人們「不知無生」的內心痛苦。詩以凌霄的花葉反襯的蕭索,所謂「物自盛而人自衰」,又特別善於選取典型事物概括生活,「舉一羊而陸物之蕭索可知,舉一魚而水物之凋耗可想」。水中無食,因此魚不可見,陸上無草,因此「牂羊墳首」。時進而襯託人的生活「人可以食,鮮可以飽」,連人吃人都無法可飽,表現饑饉的嚴重,可謂力透紙背。

193 詩經·小雅——《何草不黃》何草不黃,何日不行,何人不將,經營四方。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獨為匪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有芃者孤,率彼幽草,有棧之車,行彼周道。【注釋】:刺統治者征役不息,人民受難,不如野獸。將:行也。玄:赤黑色。矜(音官):通鰥。老而無妻的人。一說指危困可憐。率:循。芃(音蓬):獸毛蓬鬆貌。幽:深。棧車:役車。一說竹木之車。【賞析】:《何草不黃》描寫行役在外的征夫生活艱險辛勞,表達了對遭受非人待遇的抗議。詩的感情強烈,接連五個「何」字句的責問噴發而出,既是一種強烈的抗議,又是一種憤怒的揭露,特別是「哀我征夫,獨為匪民」,畫龍點睛,直揭主題。後兩章正反烘托對比,曠野是老虎,野牛出沒之地,加深「獨為匪民」的情感,出沒草叢有如狐狸,與坐著高車「行彼周道」的官員對比,更深刻地揭露出人世的不平。方玉潤說:這是「亡國之音哀以思」,「詩境至此,窮仄極矣。」(《詩經原始》卷十二)

194 詩經·大雅——《綿》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溪水滸,至於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周原膴膴,堇荼如飴。爰始爰謀,爰契我龜。曰止曰時,築室於茲。迺慰迺止,迺左迺右。迺疆迺理,迺宣迺畝。自西徂東,周爰執事。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繩則直,縮版以載,作廟翼翼。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築之登登,削屢馮馮。百堵皆興,鼛鼓弗勝。迺立皋門,皋門有伉。迺立應門,應門將將。迺立冢土,戎丑攸行。肆不殄厥慍,亦不隕厥問。柞棫拔矣,行道兌矣。混夷帨矣,維其喙矣。虞芮質厥成,文王蹶厥生。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後。予曰有奔奏,予曰有禦侮。【注釋】:《大雅》與《小雅》相對而言,共有三十一篇,古人評價它有和樂聲,「曲而有直體」,表現的是「文王之德」,認為主要也是宮廷音樂。綿綿,不絕貌。瓞(die,陽平),小瓜。此言自小瓜以至大瓜,綿綿不絕。以喻周自小至大,日益強盛。民,謂周民。初生,初起。土,當從《齊詩》讀為「杜」,水名。在今陝西省麟游、武功二縣。沮為徂之誤。徂,往。漆,水名,在今彬縣西,北入涇水。自杜至漆,即指公劉自邰遷豳之事。參見解題。古公亶(dan,上聲)父,即周太王,文王祖父。因其在遷岐以前為豳公,故稱古公。古,言久。父,舊說或以為古公字。陶,窯灶。復,地室。穴,土室。陶復陶穴,說復、穴形狀皆如窯灶,猶今言窯室、窯洞。來朝,清早。走,疾趨。這句說,太王避狄,趁早趕馬。率,循,沿著。滸,水涯,此指渭水之涯。岐下,岐山之下。岐山在今陝西省岐山縣東北。爰,於是。及,與。姜女,太姜,太王之妃。聿,遂。胥,相、視。宇,居,住所。胥宇,猶言相宅。謂相度地形,以便建築房屋。周原,岐山以南的平地。周,地名。原,謂平原。膴(wu,上聲),肥美貌。堇,堇葵,植物名,可作菜,味苦。這句說,周原土地肥美,雖堇荼一類的苦菜,種出來也甜如飴糖。契,讀為「挈」,挈,刻。挈龜,刻灼龜版以卜吉凶。止,猶居。時,善。這句說,卜兆說是可居,說是甚善。迺,同「乃」。慰,安。止,居。慰、止,皆言安居。左、右,皆作動詞用。這句說,使人們或居於左,或居於右。疆,疆界,此作動詞用,謂畫定疆界。理,地理,此亦作動詞用,謂確定土地宜種植何種作物,是否肥沃等事項。宣,及時開墾。畝,亦作動詞用,謂耕治田畝。自西兩句:徂,往。周,周遍。這兩句說,自周原西邊至周原東邊,人們普遍地在工作。司空,官名,六卿之一。掌管建築都邑之事。司徒,官名,六卿之一。掌管徒隸勞役之事。繩,施工用的繩尺。縮,猶直。版,古時築牆用版築的方法,兩端用短的橫版,兩邊用長的直版。載,通作「裁」,樹立。縮版以載,說樹立築牆用的長的直版。廟,宗廟。翼翼,恭敬貌。捄(ju,陰平),盛土的籠。此作動詞用,言築牆者掘土而盛於籠中。陾(reng,陽平),眾多。度(duo,陽平),投擲,指把土投擲於版內。薨薨,大家都很快把土投入版內,發出薨薨的聲音。築,謂搗土。登登,用力搗土聲。屢,當作「婁」,謂隆高。削屢,即削去其牆土隆高之處,使其平正堅實。馮(ping,陽平)馮,削婁聲。堵,五版為堵。興,起,猶言豎起。鼛(gao,陰平),大鼓,長一丈二尺。弗勝,有不能擔負之意,指不斷打著鼓,使鼓受不了。皋門,宮門外,郭門。伉,高貌。應門,朝門,宮門。將將,嚴整。冢土,大社,祀灶神的地方。戎,大。丑,眾。戎丑,大眾。攸,所。古時王者起大事,動大眾,必先祭灶神而後行動。這句說,冢土是大眾所由行動之處。肆不兩句:肆,承上起下之詞。因上章敘古公事,此下敘文王事,故用肆字,以為承接,猶言自古至今。殄,滅絕。猶言消滅乾淨。厥,其。慍,慍怒,恚恨。此指對混夷的憤恨。隕,墜失,墜廢。問,聘問。小聘曰問。這兩句大意說,自太王以至文王,既不消滅其對於敵人的憤恨,但也不廢失跟他們的聘問往來之禮。柞,栩,櫟樹。,青剛樹。拔,拔除,剪除。兌,達,通達之意。行道兌,道路開通了。混夷兩句:混夷,古種族名,又作昆夷。帨(tui,去聲),馬疾行貌。喙,困,短氣貌。這兩句說,混夷喪氣疲睏地逃走了。虞、芮,皆國名。質,成,謂成立。成,和平,和解。這句說,虞、芮兩國之君因爭田事訴於文王,而成立和解。蹶(jue,上聲),動,感動。生,性。這句說,文王感動了虞、芮之君的天性。予曰四句:予,我。此處是詩人代文王自稱。曰,語詞。疏附,團結上下。先後,前後引導以輔佐之。奔奏,奔走宣傳。禦侮,折衝禦侮。這四句說,文王有疏附、先後、奔奏、折衝之臣,使周綿綿興盛。【賞析】:《綿》描寫了周民族的祖先古公亶父率領周人從豳遷往岐山周原,開國莫基的故事和文王繼承古公亶父的事業,維護周人美好的聲望,趕走昆夷,並建立起了完整的國家制度,歌頌了周人的民族英雄,是一部真實的周人的民族史詩。《綿》內容豐富,結構宏偉善於作規模宏大的描寫,場面描寫尤其突出,特別是修築宮室宗廟的勞動場面,善以摹聲詞語表現勞動的熱烈,又以誇張「鼛鼓弗勝」來襯托,寫得轟轟烈烈。同時,多用排比,顯得整飭莊重,前詳後略,注意變化,古公亶父多用細緻刻劃,文王事迹則用敘述說明。

195 詩經·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誕彌厥月,先生如達。不坼不副,無菑無害。以赫厥靈,上帝不寧。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誕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誕寘之平林,會伐平林。誕寘之寒冰,鳥覆翼之。鳥乃去矣,后稷呱矣。實覃實訏,厥聲載路。誕實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麥幪幪,瓜瓞唪唪。誕后稷之穡,有相之道。茀厥豐草,種之黃茂。實方實苞,實種實褎,實發實秀,實堅實好,實穎實粟。即有邰家室。誕降嘉種,維秬維秠,維糜維芑。恆之秬秠,是獲是畝。恆之糜芑,是任是負。以歸肇祀。誕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釋之叟叟,烝之浮浮。載謀載惟,取蕭祭脂,取羝以軷。載燔載烈,以興嗣歲。卬盛於豆,於豆於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時,后稷肇祀。庶無罪悔,以迄於今。【注釋】:周人陳述始祖后稷誕生經過及播種五穀的成就。禋(音因):升煙以祭,古代祭天的典禮。弗無:不無,有也。履:踐,踏。帝:上帝。武:跡。敏:拇。腳拇指。歆:欣然。攸介攸止:別居而獨處。震:娠。夙:肅戒。一說胎動。彌:終。指懷胎足月。達:羊子。不:一說語詞。坼(音徹):分裂。副(音辟):分離。菑:災的古字。赫:顯示;顯耀。腓:庇護。字:哺乳。實:是。覃:長。訏:大。載:充滿。岐:知意也。嶷(音尼):識也。蓺:同藝。種植。荏(音忍):通戎。大。旆旆(音配):長。役:列。一說谷穗。穟穟(音遂):禾苗美好。幪幪(音猛):茂盛貌。唪唪(音綳):多實貌。有相之道:觀地擇土有辦法。一說自有他的看法。茀(音伏):治。黃:嘉穀。茂:美。方:始。種:矮。指粗壯。褎(音又):長。發:禾苗發兜。秀:揚花。穎:垂穎。栗:果實慄慄然。邰:姜嫄之國也。秬(音巨):黑黍。秠(音匹):黑黍的一種。糜:赤苗的嘉禾。恆:亘的借字。遍。遍種。任:抱。揄(音由):舀取。蹂:通揉。用手搓米。釋:淘米。叟叟:淘米聲。浮浮:蒸飯的氣。惟:思。羝(音低):公羊。軷(音拔):古代祭路神。以興嗣歲:將求新歲之豐年也。卬(音昂):我。豆、登:食器。木曰豆,瓦曰登。居:語詞。歆:饗。胡:大。臭:音秀。亶時:誠善也【賞析】:《生民》描述后稷神的出生傳說和從事農業生產,獲取五穀豐收,在有邰建邦立業,祭神求福,一直造福後世的故事,歌頌了周人祖先后稷的偉大和創造,也真實地反映了遠古社會人類生活和生產狀況,因此,《生民》不僅是周民族的史詩,也應該看作是中華民族的史詩。《生民》內容豐富,善於將神奇的神話,傳說同真實的生活描繪結合起來,使得詩歌既充滿神奇的色彩,又展現生活的真貌,後兩章的宗教祭祀,對未來生活的祈福與展望,更增加了莊嚴的氣氛,展示了現實與未來,人間與天界的聯繫。詩中的農業生產具體描述,可以說是人類生產經驗的總結,體現了勞動的偉大創造,而這源於是「履帝武敏」而生的人,不能不讓人感受到其中的原始人類社會的母題:始祖的誕生,生產的發明, 英雄的崇拜。

196 詩經·大雅——《板》上帝板板,下民卒癉,出話不然,為猶不遠。靡非管管,不實於亶,猶之未遠,是用大諫。天之方難,無然憲憲,天之方蹶,無然泄泄。辭之輯矣,民之洽矣,辭之懌矣,民之莫矣。我雖異事,及爾同僚,我即爾謀,聽我囂囂。我言維服,勿以為笑,先民有言,詢當芻蕘。天之方虐,無然謔謔,老夫灌灌,小子蹻蹻。匪我言耄,爾用憂謔,多將熇熇,不可救藥。天之方懠,無為夸毗,威儀卒迷,善人載屍。民之方殿屎,則莫我敢葵,喪亂蔑資,曾莫惠我師。天之牖民,如塤如篪,如璋如圭,如取如攜。攜無曰益,牖民孔易,民之多辟,自無立辟。價人維蕃,大師維垣,大邦維屏,大宗維翰。懷德維寧,宗子維城,無俾城壞,無獨斯畏。敬天之怒,無敢戲豫,敬天之渝,無敢驅馳。昊天曰明,及爾出王,昊天曰旦,及爾游衍。【注釋】:周大夫諷勸同僚以刺暴君。板板:反也。指反常。癉(音丹):病。出話不然:出其善言而不行之也。猶:道也。指政策,謀劃。靡:無。管管(音貫):無所依也。不實於亶(音膽):言行相違。亶,誠也。憲憲:欣欣。蹶(音貴):動也。指動亂。泄泄:多言貌。辭:謂政教也。輯:和也。懌(音義):敗壞。一說喜悅。莫:病。指政令病人。一說安定。異事:職務不同。囂囂(音敖):傲。一說不聽善言。服:事。芻蕘:割草打柴的人。謔謔(音血):喜樂貌。灌灌:誠懇貌。蹻蹻(音決):驕貌。憂:優,調戲也。熇熇(音賀):火勢熾盛貌。懠(音齊):怒。夸毗(音皮):指屈己卑身以柔順人。卒:盡。迷:迷亂。善人載屍:賢人君子則如屍矣,不復言語。殿屎(音西):呻吟。葵:揆,度。蔑:無。資:財。師:指眾民。牖(音有):通誘。誘導。如塤如篪...攜無曰益:比喻誘導下民很容易。辟(音必):法,刑。價(音介)人:善人。一說披甲之人,掌軍事者。大師:大眾。一說三公。大宗:王之同姓之適子也。宗子:群宗之子。渝:變。驅馳:指放縱自恣。王:往之假借。游:行。衍:溢。游衍,放散之義。【賞析】:《板》諷刺了周王荒淫昏憒,驕妄邪僻,破壞禮儀,敗壞社會風氣,使國家,人民陷於災難,表達了對國家前途的憂慮,並勸諫位者敬天保民。《板》篇也屬長篇,直賦其事,這正是《大雅》的直體特點。不過,詩卻注意賦詩也有曲折,借「天」而言人事,並且層層深入,「上帝板板」、「天之方難」、「天之方虐」、「天之方懠」。反面的諷刺用「天」,正面的規律,仍然是借「天之牖民」。再者就是對比方法,有「天」與人事,我與同僚,還有老夫民小子,都從不同側表現,豐富了詩人主題。

197 詩經·大雅——《盪》蕩蕩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諶。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文王曰咨,咨女殷商。曾是強御,曾是掊克。曾是在位,曾是在服。天降慆德,女興是力。文王曰咨,咨女殷商。而秉義類,強御多懟。流言以對,寇攘式內。侯作侯祝,靡屆靡究。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女炰烋於中國,斂怨以為德。不明爾德,時無背無側。爾德不明,以無陪無卿。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天不湎爾以酒,不義從式。既愆爾止,靡明靡晦。式號式呼,俾晝作夜。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小大近喪,人尚乎由行。內奰於中國,覃及鬼方。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匪上帝不時,殷不用舊。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聽,大命以傾。文王曰咨,咨女殷商。人亦有言,顛沛之揭。枝葉未有害,本實先撥。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注釋】:周大夫用文王指責殷商的暴虐,以警周暴君。蕩蕩:法度廢壞貌。一說邪辟貌。辟(音必):國君。疾威:暴戾。辟(音屁):邪僻。諶:誠。咨:嘆詞。強御:強暴。掊(音掊)克:聚斂貪狠。在服:在職,在任,在宮。慆德:慢德。指害人之政,害人之君。女:汝。興:與,助。而:同爾。秉:用。懟(音對):怨恨。對:遂也。有興起之意。攘(音嚷):竊取。侯:於是。作、祝:詛咒。屆:極。究:窮。炰烋(音袍肖):怒吼,咆哮。斂怨以為德:多為可怨之事,而反自以為德。無背無側:背無臣,側無人。一說不知有人背叛、反側。湎(音免):沉迷於酒。不義從式;不宜放縱自恣。止:儀容。蜩(音條):蟬。螗(音唐):蟬的一種。奰(音必):怒。覃:及,延。鬼方:遠方。顛:仆。沛:拔。揭:見根貌。撥:敗之假借。【賞析】:《盪》諷刺王朝的統治者暴虐、荒淫、昏憒造成民怨沸騰,內憂外困,國勢將傾的局面,表達了詩人對國事出有因憂慮和現實的警告。詩仍然主要地直賦其事,但卻採用借古喻今的方法,以周文王對殷紂的慨嘆,隱寓了對現實的諷喻,提出了治國之道應該錯古鑒今,這樣既表現得含蓄、委婉,也增加了歷史的厚重感,因而「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也成了千古句。如果說詩中有詠史一體,這或者可以看作是詠史詩的濫觴。

198 詩經·大雅——《雲漢》倬彼雲漢,昭回於天,王曰於乎,何辜今之人。天降喪亂,饑饉荐臻,靡神不舉,靡愛斯牲。圭璧既卒,寧莫聽我。旱既大甚,蘊隆蟲蟲,不殄禋祀,自郊徂宮。上下奠瘞,靡神不宗,后稷不克,上帝不臨。耗「懌去忄右加攵」下土,寧丁我躬。旱既大甚,則不可推,兢兢業業,如霆如雷。周餘黎民,靡有孑遺,昊天上帝,則不我遺。胡不相畏,先祖於摧。旱既大甚,則不可沮,赫赫炎炎,雲我無所。大命近止,靡瞻靡顧,群公先正,則不我助。父母先祖,胡寧忍予。旱既大甚,滌滌山川,旱魃為虐,如惔如焚。我心憚暑,憂心如熏,群公先正,則不我聞。昊天上帝,寧俾我遁。旱既大甚,黽勉畏去,胡寧瘨我以旱,憯不知其故。祈年孔夙,方社不莫,昊天上帝,則不我虞。敬恭明神,宜無悔怒。旱既大甚,散無友紀,鞫哉庶正,疚哉冢宰。趣馬師氏,膳夫左右,靡人不周,無不能止。瞻卬昊天,雲如何里。瞻卬昊天,有嘒其星,大夫君子,昭假無贏。大命近止,無棄爾成,何求為我,以戾庶正。瞻卬昊天,曷惠其寧。【注釋】:周宣王遭受大旱,民喪國危,祭神呼救。倬:大。雲漢:銀漢;天河。昭:光。回:運轉。辜:罪。荐臻:接連而來。卒:用盡。蘊隆蟲蟲:蘊蘊而暑,隆隆而雷,蟲蟲而熱。宮:一說宗廟。上下奠瘞(音義):上祭天,下祭地,奠其禮,瘞其物。奠,置之於地;瘞,埋之於土。克:能。斁(音度):敗壞。丁:當;逢。推:去;除。兢兢:恐也。業業:危也。孑遺:遺留;余剩。遺:慰問;恩賜。先祖於摧:先祖之業將墜也。赫赫:旱氣也。炎炎:熱氣也。大命:死亡之命。群公先正:先世之諸侯卿士。滌滌:旱氣也。一說盪盡。旱魃(音拔):古代傳說中造成旱災的鬼怪。聞(音問):恤問。遯(音盾):困。一說遁的異體字,逃。畏去:惡而去之。虞:度;考慮。友:有。鞫:窮。庶正:眾官之長。冢宰:眾長之長。周:周濟。無不能止:一說匱乏雖周濟而無用。里:憂。嘒:眾星貌。昭假:招請。贏;過失。【賞析】:《雲漢》敘寫面對嚴重的旱災,,周王祈神求雨,表現出的忡忡憂心和無可奈何的感情。詩在表現祈求無助、哀告無門方面是大肆鋪排,祭神無望、祭祖無望,祭昊上帝無虞,群眾先正也無助,而在描寫旱情也採用鋪排,饑饉接連發生,炎熱無法躲避,連山都無草木,川無滴水,基至誇張旱情的結果:「周余黎民,靡有孑遺」,可以說極盡鋪排的能事,正是這詩的一大特點。

199 詩經·大雅——《江漢》江漢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來求。既出我車,既設我旟,匪安匪舒,淮夷來鋪。江漢湯湯,武夫洸洸,經營四方,告成於王。四方既平,王國庶定,時靡有爭,王心載寧。江漢之滸,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徹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國來極,於疆於理,至於南海。王命召虎,來旬來宣,文武受命,召公維翰。無曰予小子,召公是似,肇敏戎公,用錫爾祉。釐爾圭瓚,秬鬯一卣,告於文人,錫山土田。於周受命,自召祖命,虎拜稽首,天子萬年。虎拜稽首,對揚王休,作召公考,天子萬壽。明明天子,令聞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國。【注釋】:召穆公奉周宣王命平淮夷後銘器。浮浮:眾強貌。滔滔:廣大貌。求:救,助。一說求索;一說討伐。舒:一說舒行;緩慢。鋪:懷柔。一說陳列;一說止。湯湯(音傷):浩浩蕩蕩。洸洸(音光):威武貌。庶:幸。時:是。徹:治;開發。疚(音救):病。棘:瘠。極:準則。來:語助。旬:巡視。宣:宣撫。肇:謀。敏:疾。戎:大。公:事。秬鬯:黑黍酒。卣(音有):古代酒器。青銅製。文人:一說掌封誥的官;一說文王;一說文德之人。自召祖命:用其祖召康公受封之禮。稽首:古時跪拜禮。對揚:頌揚。王休:王的美德。明明:勤勉。矢:施。洽:和洽;協和。【賞析】:《江漢》敘寫周王命令召虎率兵平定淮夷,開闢疆土,賞賜召虎。召虎又製作銅簋,告其先祖,頌揚天子,宣揚文德。詩以江漢起興,襯托軍士的威武,構造必勝的聲勢。但詩並不正面描寫戰爭,卻著重描寫成功的賞賜和紀念,並不讚揚頌武功,而宣揚文德,立意又另成一境界。敘事中插以對話,見出變化,又避免呆板。

200 詩經·頌——《臣工》嗟嗟臣工,敬爾在公。王釐爾成,來咨來茄。嗟嗟保介,維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畬。於皇來牟,將受厥明。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命我眾人,庤乃錢鎛,奄觀銍艾【注釋】:周公成王廟祭後,誡諸侯農官即時治田以備豐收。《頌》主要是朝廷舉行宗廟祭祀和其他重大典禮的樂歌。有的還要伴舞蹈,所以有人解釋「頌」就是「容」字,表示舞蹈的樣子。它的思想內容多歌功頌德,所以又人解釋「頌」是「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頌」有四篇,其中《周頌》三十一篇,產生在西周時代的首都鎬京,今河南商邱且南,《魯頌》四篇,是春秋時期的作品,產生在魯國都城,今山東曲阜。臣工:諸臣官。一說管田的官。王:往。釐:禧之假借。告吉。成:谷熟為成。咨:謀。茹:度。保介:保護田界之人。農官。又:有。皇:美。明:成,熟。庤(音至):儲備。錢(音剪):農具名。類似鐵鏟。鎛(音博):鋤田去草的農具。銍(音至):農具名。一種短小的鐮刀。艾:一種鐮刀。【賞析】:《臣工》記述天子帶領百官耕種藉田,舉行祭祀乞求豐年,並告誡百官勤於公事,重視農業生產。

201 詩經·頌——《噫嘻》噫嘻成王,既昭假爾。率時農夫,播厥百穀。駿發爾私,終三十里。亦服爾耕,十千維耦。【注釋】:噫嘻,嘆美之聲。昭,明,有顯示之意。假,通作「格」。格,至。昭假,謂顯示其敬誠之心以通於神。爾,指所祭對象。一說,爾,語詞。率,率領。時,是,此。駿,大,此處作副詞用,猶言大大地。發,開發。私,舊注說是私田,後人或疑為耜字之訛。終,盡,謂把此三十里完全開發。亦,《鄭箋》:「亦,大也。」此處也作副詞用。服,《鄭箋》:「服,事也。」從事的意思。十千,萬人。耦,耦耕,即兩人並耕。【賞析】:《噫噫》記述成王舉行藉田禮,告誡農官勤於農事,發展生產。詩主要記述成王的話,反映當時的農業生產狀況和成王勤政。

202 詩經·頌——《小毖》予其懲而,毖後患。莫予荓蜂,自求辛螫。肇允彼桃蟲,拼飛維鳥。未堪家多難,予又集於蓼。【注釋】:成王懲管蔡之禍而自儆。懲:警戒;警惕。毖:慎也。荓(音拼):使。辛螫:蜂刺人的辛辣痛。肇:開始。允:語詞。桃蟲:鷦鷯。一種小鳥。拼(音翻):翻。蓼(音了):苦蓼。【賞析】:《小毖》抒寫吸取教訓以防後患的思想感情,並說明懲戒於前才能防患於後的道理,詩用多樣的比喻,從不同側面來說明這種認識,含蓄而形象。

203 詩經·頌——《澤陂》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寤寐無為,涕泗滂沱。彼澤之陂,有蒲與蓮。有美一人,碩大且卷。寤寐無為,中心悁悁。彼澤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碩大且儼。寤寐無為,輾轉伏枕。【注釋】:陂:音皮,水池的邊沿,湖濱傷:憂思卷:音全,美麗動人悁:音冤,鬱鬱不樂【賞析】:《載芟》描述農事開墾、播種直到收穫祭祖的經過,反映勞動生產的艱苦和共力合作獲取豐收的喜悅,並說明農事乃家國自古以來的根本。詩的敘述,按照農事的先後經過,突現了一家男女老少共力合作的場面和農作物的具體生長過程,描寫熱烈而生動。而豐收祭祀,以報神明,又正體現了西周農事的風俗與禮儀。

204 詩經·頌——《玄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後,奄有九有。商之先後,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武丁孫子,武王靡不勝。龍旂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來假,來假祁祁。景員維河,殷受命咸宜,百祿是何。作者小傳:《詩經》約在公元前六世紀中葉編纂成書,據說是由儒家創始人孔子編定的。它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都因音樂得名。「風」是地方樂調,收錄當時十五國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為貴族所作的樂章;「頌」是用於宗廟祭祀的樂歌。========================附:《詩經》的特色和影響========================《詩經》的特色和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詩經》是以抒情詩為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詩和《小雅》、《國風》中的個別篇章外,《詩經》中幾乎完全是抒情詩。而且,從詩歌藝術的成熟程度來看,抒情詩所達到的水準,也明顯高於敘事詩。而與《詩經》大體屬於同時代的古希臘的荷馬史詩,卻完全是敘事詩。正如荷馬史詩奠定了西方文學以敘事傳統為主的發展方向,《詩經》也奠定了中國文學以抒情傳統為主的發展方向。以後的中國詩歌,大都是抒情詩;而且,以抒情詩為主的詩歌,又成為中國文學的主要樣式。第二,《詩經》中的詩歌,除了極少數幾篇,完全是反映現實的人間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經驗。在這裡,幾乎不存在憑藉幻想而虛構出的超越於人間世界之上的神話世界,不存在諸神和英雄們的特異形象和特異經歷(這正是荷馬史詩的基本素材),有的是關於政治風波、春耕秋獲、男女情愛的悲歡哀樂。後來的中國詩歌乃至其他文學樣式,其內容也是以日常性、現實性為基本特徵;日常生活、日常事件、日常人物,總是文學的中心素材。第三,與上述第二項相聯繫,《詩經》在總體上,具有顯著的政治與道德色彩。無論是主要產生於社會上層的大、小《雅》,還是主要產生於民間的《國風》,都有相當數量的詩歌,密切聯繫時事政治,批判統治者的舉措失當和道德敗壞。其意義雖主要在於要求維護合理合度的統治,給予人民以較為寬鬆、可以維持生存的條件,但這對於社會的發展,當然是有價值的。關心社會政治與道德,敢於對統治階層中的腐敗現象提出批判,應該說是《詩經》的優秀之處。但這個問題應該從兩方面來看。正像我們在前一節中舉例分析的那樣,這一種批評完全是站在社會公認原則的立場上的,在根本上起著維護現有秩序的穩定的作用,而不能不抑制個人的慾望與自由。就以《相鼠》一詩來說,它可能是批評統治者荒淫無度的生活,也可能是批評對「禮儀」的具有進步意義的破壞行為。不管作者的原意如何,詩對於這兩種現象都是適用的。要說《詩經》這一特點對後世的影響,首先要說明:《詩經》的政治性和道德性,在後世經過曲解而被強化了。本來不是直接反映政治與道德問題的詩,包括眾多的愛情詩,在漢代的《毛詩序》中,也一律被解釋為對政治、道德或「美」(讚頌)或「刺」(批評)的作品。因而,一部《詩經》,變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書。後代詩人繼承《詩經》關注社會政治與道德的特色,同樣應該從兩方面來分析。一方面,提倡這一特色,可以糾正文學過分趨向遊戲和唯美傾向,發揚文學的社會功能;另一方面,如果不適當地過分強調這一點,也必然妨害文學的多樣化發展,抑制情感的自由表達。第四,《詩經》的抒情詩,在表現個人感情時,總體上比較克制因而顯得平和。看起來,像《巷伯》批評「讒人」,《相鼠》批評無禮儀者,態度是很激烈的。但這種例子不僅很少,而且並不能說是純粹的「個人感情」,因為作者是在維護社會原則,背倚集體力量對少數「壞人」提出斥責。像《雨無正》、《十月之交》、《正月》等,因所批評的對象是多數人,則已顯得畏懼不安。至於表現個人的失意、從軍中的厭戰思鄉之情,乃至男女愛情,一般沒有強烈的悲憤和強烈的歡樂。由此帶來必然的結果是:《詩經》的抒情較常見的是憂傷的感情。很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中國後代的詩歌,也是以抒情——抒憂傷之情較為普遍。剋制的感情,尤其憂傷的感情,是十分微妙的。它不像強烈的悲憤和強烈的歡樂噴涌而出,一泄無餘,而是委婉曲折,波瀾起伏。由此,形成了《詩經》在抒情表現方面顯得細緻、雋永的特點。這一特點,也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後來的詩歌。另外需要說到,儘管《詩經》的抒情一般比較平和,卻依然是真摯而動人的,而且也並非沒有明朗歡快、天趣盎然之作。後代儒家把《詩經》中的所有作品都說成是因政治和道德目的而作的,並不能抹殺那些抒情之作——尤其是愛情詩對人們的感染力。因此,在封建專制時代,當文學道德化傾向、說教傾向變得過度嚴重時,詩人們也會打出《詩經》的權威旗號,要求給感情以應有的、至少是適度的承認。明代詩人何景明的《明月篇序》就是一例。湯顯祖的《牡丹亭》中,深閨小姐杜麗娘誦讀《關雎》而產生對於愛情的渴望,又是一例。以上主要從內容、思想傾向、抒情特點等諸方面論述了《詩經》的幾個重要特色。這些特色對中國後代文學的影響都很深遠。下面再從語言形式、表現手法等方面簡略介紹一下《詩經》的特色,這些方面的影響,情況各有不同。《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但雜言句式所佔比例很低。只有個別詩是以雜言為主的,如《伐檀》。以四言句為主幹,可以由此推想當時演唱《詩經》的音樂旋律,是比較平穩和比較簡單的。至漢代以後,四言詩雖斷斷續續一直有人寫,但已不再是一種重要的詩型了。反而在辭賦、頌、贊、誄、箴、銘等特殊的韻文文體中,運用得很普遍。《詩經》常常採用疊章的形式,即重複的幾章間,意義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變,造成一唱三嘆的效果。這是歌謠的一種特點,可以藉此強化感情的抒發,所以在《國風》和《小雅》的民歌中使用最普遍,《頌》和《大雅》,以及《小雅》的政治詩中幾乎沒有。典型的例子,如《周南·芣芑》:采采芣芑,薄言采之。采采芣芑,薄言有之。采采芣芑,薄言掇之。采采芣芑,薄言捋之。采采芣芑,薄言袺之。采采芣芑,薄言襭之。全篇三章十二句,只變動了六個動詞,不但寫出採摘的過程,而且通過不斷重複的韻律,表現出生動活潑的氣氛,似乎有一種合唱、輪唱的味道。清人方玉潤說:「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於平原曠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餘音裊裊,忽斷忽續。」(《〈詩經〉原始》)這麼說也許多了一些想像,但疊徽章重句的美感,確是很動人的。四言詩衰微後,這種形式也被捐棄,只能偶一見之。倒是在現代歌曲中,又常看到這種情況。這說不上「影響」,卻有古今相通之理。作為歌謠,為了獲得聲韻上的美感,《詩經》中大量使用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彙。在古漢語的規則中,這類辭彙大抵是形容詞性質,所以也有助於表達曲折幽隱的感情,描繪清新美麗的自然。如《詩經》首篇的《關雎》,「關關」(疊字)形容水鳥叫聲,「窈窕」(疊韻)表現淑女的美麗,「參差」(雙聲)描繪水草的狀態,「輾轉」(疊韻)刻畫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狀,既有和諧的聲音,也有生動的形象。《詩經》里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加強了作品的形象性,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所謂「賦」,用朱熹《詩集傳》的解釋,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這包括一般陳述和鋪排陳述兩種情況。大體在《國風》中,除《七月》等個別例子,用鋪排陳述的較少;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詩,鋪陳的場面較多。漢代辭賦的基本特徵就是大量鋪陳。雖然從《詩經》到漢賦還間隔許多環節,但說其原始的因素源於《詩經》,也未嘗不可。「比」,用朱熹的解釋,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詩經》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於變化。如《氓》用桑樹從繁茂到凋落的變化來比喻愛情的盛衰;《鶴鳴》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來比喻治國要用賢人;《碩人》連續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膚,「瓠犀」喻美人之齒,等等,都是《詩經》中用「比」的佳例。「賦」和「比」都是一切詩歌中最基本的表現手法,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詩經》中的「興」,用朱熹的解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藉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於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大約最原始的「興」,只是一種發端,同下文並無意義上的關係,表現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想。就像秦風的《晨風》,開頭「鴥彼晨風,郁彼北林」,與下文「未見君子,憂心欽欽」云云,很難發現彼此間的意義聯繫。雖然就這實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時代懸隔才不可理解,但這種情況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現代的歌謠中,仍可看到這樣的「興」。進一步,「興」又兼有了比喻、象徵、烘托等較有實在意義的用法。但正因為「興」原本是思緒無端地飄移和聯想而產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較實在的意義,也不是那麼固定僵板,而是虛靈微妙的。如《關雎》開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原是詩人借眼前景物以興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關雎和鳴,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的和諧恩愛,只是它的喻意不那麼明白確定。又如《桃夭》一詩,開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寫出了春天桃花開放時的美麗氛圍,可以說是寫實之筆,但也可以理解為對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說這是在烘托結婚時的熱烈氣氛。由於「興」是這樣一種微妙的、可以自由運用的手法,後代喜歡詩歌的含蓄委婉韻致的詩人,對此也就特別有興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陳出新,不一而足,構成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特殊味道。總而言之,《詩經》是中國詩歌,乃至整個中國文學一個光輝的起點。它從多方面表現了那個時代豐富多採的現實生活,反映了各個階層人們的喜怒哀樂,以其清醒的現實性,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早期詩歌,開闢了中國詩歌的獨特道路。雖然,由於特殊的社會生存條件,《詩經》缺乏浪漫的幻想,缺乏飛揚的個性自由精神,但在那個古老的時代,它是無愧於人類文明的,值得我們驕傲的。========================引自《中國書生·金海書屋》【注釋】:殷商後代祀殷高宗。玄鳥:燕子。可能是商的圖騰。傳說有娀氏女簡狄吞燕卵生了商的始祖契。宅:住在。芒芒:大貌。古帝:上帝,昊天。正域:正其封疆。方命厥後:遍告諸侯。九有:九州。殆:怠。糦:酒食。肇:始,開。域:有。假:至。景員維河:四面皆河。景,廣,東西為廣;員,運,南北為運。何:荷。【賞析】:《玄鳥》宋國諸侯祭祀殷高宗武丁,追述了殷商民族的始祖和開國君主成湯的功績,熱烈讚頌了殷商高宗武丁復興殷商,國泰民安,四方來朝,表現出熱烈莊重的祭祀氛圍和虔誠的祝願。《玄鳥》以簡煉的筆墨勾畫殷商史事,史筆而有神話,處處不忘受命,正見其殷人是「率民以事神」。然而,詩又塑造 了一個人神合一的英雄,「武王靡不勝」,表現了人的力量。

205 詩經·《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遡洄從之,道阻且長。遡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遡洄從之,道阻且躋。遡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遡洄從之,道阻且右。遡游從之,宛在水中沚。《蒹葭》是秦國的民歌,這是一首愛情詩,寫在戀愛中一個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實、曲折、動人。「蒹葭」是荻葦、蘆葦的合稱,皆水邊所生。「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描寫了一幅秋葦蒼蒼、白露茫茫、寒霜濃重的清涼景色,暗襯出主人公身當此時此景的心情。「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詩集傳》:「伊人,猶彼人也。」在此處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眼前本來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麼也沒有,可由於牽腸掛肚的思念,他似乎遙遙望見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邊,於是想去追尋她,以期歡聚。「遡洄從之,道阻且長」,主人公沿著河岸向上遊走,去尋求意中人的蹤跡,但道路上障礙很多,很難走,且又迂曲遙遠。「遡游從之,宛在水中央」那就從水路游著去尋找她嗎,但不論主人公怎麼游,總到不了她的身邊,她彷彿就永遠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這幾句寫的是主人公的幻覺,眼前總是浮動著一個迷離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陸行,還是水游,總無法接近她,彷彿在繞著圓心轉圈子。因而他兀自在水邊徘徊往複,神魂不安。這顯然勾勒的是一幅朦朧的意境,描寫的是一種痴迷的心情,使整個詩篇蒙上了一片迷惘與感傷的情調。下面兩章只換少許字詞,反覆詠唱。「未晞」,未乾。「湄」水草交接之處,也就是岸邊。「躋」,升高。「右」,迂曲。「坻」和「沚」是指水中的高地和小渚。這首詩三章都用秋水岸邊凄清的秋景起興,所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劃的是一片水鄉清秋的景色,既明寫了主人公此時所見的客觀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時的心情和感受,與詩人困於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換過來說,詩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這樣一幅秋涼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體的表現。王夫之《姜齋詩話》說:「關情者景,自與情相為珀芥也。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這首詩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與人物委婉惆悵的相思感情交鑄在一起,從而渲染了全詩的氣氛,創造的一個撲朔迷、情景交融的意境。另外,《蒹葭》一詩,又是把實情實景與想像幻想結合在一志,用虛實互相生髮的手法,藉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朧性,來加強抒情寫物的感染力的。「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是他第一次的幻覺,明明看見對岸有個人影,可是怎麼走也走不到她的身邊。「宛在水中央」,這是他第二次的幻覺,忽然覺得所愛的人又出現在前面流水環繞小島上,可是怎麼游也游不到她的身邊。那個倩影,一會兒「在水一方」,一會兒「在水中央」;一會兒在岸邊,一會兒在高地。真是如同在幻景中,在夢境中,但主人公卻堅信這是真實的,不惜一切努力和艱辛去追尋她。這正生動深刻地寫出了一個痴情者的心理變態,寫出了他對所愛者的強烈感情。而這種意象的模糊和迷茫,又使全詩具有一種朦朧的美感,生髮出韻味無窮的藝術感染力。


推薦閱讀:

無題二首 李商隱
寫詩與做菜——從個人體會出發談談詩詞寫作中的技巧和內涵,以及評價標準
有人用漢語翻譯了一首英文詩,全世界都服了!
荼蘼花的文化鑒賞以及植物辨識
雙語分級英語系列分析之中英詩詞理解的差異

TAG:詩詞 | 詩詞賞析 | 詩經 | 古典 | 古典詩詞 | 賞析 | 鑒賞 | 詩詞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