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眾親屬降清 崇禎皇帝未曾怪罪反而皇恩獨厚-今日頭條

崇禎十四年(1641),發生了明清興亡史上的重要一役--松山決戰。松山一戰,明軍全軍覆沒,五萬多人馬被殲,松山、杏山、塔山、錦州四城失陷,統帥洪承疇於松山城破後被俘,名將祖大壽降清,明朝經營數十年的寧錦防線如果土崩瓦解,從此,明朝再沒有能力抵抗清兵,只剩下一口殘存的氣息維持生存。做為朝廷十分器重,一向以敢戰著稱的吳三桂,在松山戰役中,置其老師洪承疇於不顧,竟然尾隨王朴倉促逃命,做了可恥的逃兵。他甚至連曹變蛟、王廷臣二人部不如,這二鎮總兵,後來死守松山,城破後被殺。尋根究底,還是為了保存實力。在明清戰亂之際,誰都懂得武力的重要。吳氏父子苦心經營多年的吳家軍,是不願為明朝陪葬的。吳三桂要保持這支力量,為他日後的飛黃騰達、封妻蔭子服務。

吳三桂

吳三桂逃至寧遠後,積極收留敗兵,薊鎮總兵白廣恩也兵敗來歸,與吳三桂一起守城。此時寧遠孤懸山海關外,已很難守衛,但崇禎帝仍令吳三桂收集殘部堅守。由於此時,除了吳三桂,明廷已無將可用。松山戰敗後,朝廷將王朴斬首,而只將吳三桂降職,讓他戴罪立功。同樣是逃兵,朝廷卻處分不同,就是由於此時關外,離不了吳三桂。吳三桂也不負厚望,半年多,便重新集聚了三萬人馬,堅守寧遠孤城。

那時,清廷對吳三桂發動了強大的政治攻勢,勸其投降。吳三桂的舅父祖大壽、祖可法,哥哥吳三鳳,姨父裴國珍,表兄胡弘先,摯友張存仁、鄧長春等人降清後都寫信勸吳三桂降清。崇禎十五年(1642)四月,清太宗本人直接給吳三桂寫了親筆信。十月份,清太宗又再次寫信,勸吳三桂早降。吳三桂面對這種形勢,卻拒不降清。

做為漢人,投降少數民族的清朝,在當時士大夫官吏中,一般是很難接受的。非萬不得已,是不願失去名節的。二是明帝於吳三桂父子有恩。吳三桂父子相繼任職總兵,是明廷特別的恩遇。三桂父親吳襄在大凌河戰役中,臨陣脫逃,朝廷僅降職處理,很快又恢復了原職。三桂本人松山一役中敗逃,也只降職處分,仍命其負全責守寧遠。三桂的許多親屬降清,皇帝也未連累吳三桂。皇恩獨厚,是他此時拒不降清的第二個理由。

崇禎皇帝

明崇禎十七年(1644)正月初一,李自成農民軍在西安正式建立政權,國號大順,改元永昌。正月初八日,李自成率百萬大軍東渡黃河,分兩批向明朝首都北京進發。農民軍摧枯拉朽,明軍已如強弩之末,明廷已危若累卵。

此時,崇禎帝已無計可施,又加上國庫虧空,士兵得不到兵餉因此士兵們都不願再聽他的號令,將領也不願再為他賣命。萬般無奈之際,他又想起了吳三桂父子。崇禎帝於正月初將已閑居在家的吳襄招進京,命他提督御營。這顯然是因為吳三桂手握重兵,為了擾籠吳三桂,不得不重用吳三桂之父。接著,崇禎帝又想把吳三桂這支生力軍調進關來,對付農民軍。因此,他親自招見吳襄。吳襄慷慨陳詞,說農民軍不是吳三桂的對手。崇禎帝欲調吳三桂,又害怕落丟棄寧遠的罪名,一直下不了決心。眾大臣互相推諉,誰也不願就此事負責。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初,農民軍已進至宣府城,離北京只有二三百公里了。這時,崇禎帝才做出了棄寧遠,招吳三桂,王永吉、唐通、劉澤清四將入京勤王的決定。四將均封伯,吳三桂被封為平西伯。這時,山東總兵劉澤清託辭墜馬傷腳,拒不奉詔,吳三桂與薊遼總督王永吉路遠,只有薊鎮總兵唐通帶了八千人馬先到北京。崇禎帝封唐通為定西伯,命他把守居庸關。不想,唐通卻投降了農民軍,居庸關不攻白破,農民軍直趨北京。

時年33歲的吳三桂受封為伯,他的高興之情是不言而喻的。受命平西,當然是讓他與農民軍作戰,他只要能脫離寧遠這座危城,他也是迫不及待的。那時,吳三桂有精兵四萬,加上遼民數十萬,他三月六日受命,十日便率軍民拋棄寧遠,向山海關進發。慶幸的是,清兵直到三月十六日才得到吳三桂撤離的消息,而這時,吳三桂已帶領兵眾到達了山海關。吳部到達山海關時,李自成軍已攻至北京郊外,各種消息傳到了吳三桂的耳中,他有些猶豫。但君命難違,吳三桂還是領兵向北京進發,三月二十日到達豐潤。在這裡,他打敗了投降李自成軍的原明降將白廣恩、唐通,並收降了八千人。但是北京已於三月十九日被農民軍攻破,明王朝滅亡了,崇禎帝弔死於煤山壽皇亭下。

北京陷落,吳三桂進京已無意義,他掉轉馬頭,率軍返回山海關。明王朝已經不存在了,吳三桂已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做為明將,他何去何從?是降清,還是降李自成?吳三桂猶豫不定,他面臨的是一個十分困難的選擇。

以上內容來自董原的《十大陰謀家》,呈現了歷史上十位頗具爭議的歷史人物,如董卓、王莽、安祿山等。如果想看本書電子版,可以在閱讀類APP掌閱iReader上下載試讀。

推薦閱讀:

【史海鉤沉】為爭奪南曲名妓吳三桂背叛李自成
吳三桂背叛忠孝 貪戀女色
300多年前吳三桂建了一座金殿,比武當山金殿更大
陳圓圓:一曲亂世悲歌
吳三桂的最優抉擇

TAG:皇帝 | 吳三桂 | 親屬 | 崇禎 | 今日頭條 | 頭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