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研究局王宇:為什麼紙幣最早在中國出現?| 原子智庫

編者按

王宇認為,由於銅礦缺乏,紙幣最早出現在中國有其歷史必然性。紙幣出現後,皇權再也無法抵禦過度發行紙幣的誘惑,從而發起一輪又一輪的通貨膨脹。

全文一共6000字,需要閱讀15分鐘。

作者 |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研究員 王宇

中國是世界最早發明和使用紙幣的國家,早在公元11世紀紙幣就在中國宋朝出現了。一般認為,貨幣體系演變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即從原始的商品貨幣到黃金鑄幣,再到紙幣這樣的名義貨幣。中國則是從青銅幣本位制下直接發育出紙幣。

為什麼紙幣能夠在交換關係並不發達的中國宋朝出現?為什麼中國能夠從青銅幣本位制度下直接發育出紙幣體系?為什麼在遇到戰爭等需要大規模籌資時,西方主要通過市場發債解決,中國主要通過政府發鈔解決?本文將通過對早其中西貨幣體系的分析比較,說明中國紙幣體系特殊的發育和變遷過程。

早期中西貨幣體系差異:比較與思考

西方傳統文化認為,貨幣的本質是商品,是交易媒介。決定貨幣價值的是商品的交換價值,比如黃金的價值就是由其內在的價值和交換價值決定的。因此,早期西方貨幣理論主要研究在市場交換中商品公平價格的決定問題。中國古代文化認為,貨幣是皇帝創造的,貨幣起源於皇帝的聖明,賦予貨幣以價值的是統治者手中的印章。因此,中國貨幣理論主要關注為了滿足政府需求貨幣供給的數量問題。正如《價值起源》一書的作者所說:「在青銅幣本位制度下,紙幣的過早發明和使用,表明中國政府在經濟的絕對作用。在中國經濟金融變遷中,政府始終發揮著壓倒一切的作用,作為法定貨幣---無論是銅錢還是紙幣的價值均由政府決定」。

在西方早期,貨幣的價值標準是以貴金屬為基礎的。由於黃金具有稀缺性和穩定性,價值高且不會隨著時間和地域的變化而變化,這一自然屬性使得黃金成為貨幣的價值尺度。除非發現新的金礦,否則貨幣供給量是無法由政府意志決定的。在中國古代,貨幣體系基礎是賤金屬(比如銅和鐵),由於賤金屬的蘊藏量相對豐富並且易於開採和冶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按照政府意願進行生產,因此貨幣供給量可以由政府意志決定。早在宋朝紙幣發明之前,歷代皇帝都為銅礦甚至鐵礦的稀缺而苦惱。從這個角度看,紙幣最早出現在中國有其歷史必然性。紙幣出現之後,那些不再為銅礦稀缺而苦惱皇帝,肯定無法抵禦過度發行紙幣的誘惑,從而「毀掉了一種又一種紙幣」。

在西方早期,貨幣的主要功能是交換媒介或交易工具,即將商品的價值表現為價格。紙幣的財政稅收功能是在交換媒介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社會公眾對紙幣的信心源於其可以兌換硬通貨。在中國古代,貨幣的主要功能是政府支付和財政管理,紙幣首先是政府發行的用於在全社會範圍內支付勞役和軍需的憑證,交易工具的作用是第二位的。是否能夠維護公眾對紙幣的信心,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府是否願意接受人們使用紙幣納稅。公元12世紀30-90年代,宋朝紙幣「錢引」之所以能夠長期以低於其面值的30%流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那一時期的宋朝政府允許百姓用「線引」交稅。

無論是中國古代還是在西方早期,政府都曾遇到過為戰爭或航海等需要大規模籌資的事件。西方國家主要是通過市場發債解決,中國主要是通過政府發鈔解決。為此,債券、股票、期貨、期權、基金、年金、公司和交易所等都起源於西方國家;在金融工具中唯有紙幣最早起源於中國。

中國貨幣起源:銅錢和鐵錢

蜀國是中國商品貨幣的重要發源地。當時蜀國所在的四川西部地區由於特殊的地理條件而使其經濟相對獨立。綿延的高山使四川盆地有幸躲過了八世紀中期的唐朝內亂。在絲綢業、茶業和貿易推動下,蜀國的經濟繁榮從唐朝延續到公元10世紀前後。

當時蜀國流通的貨幣是銅錢,公元950年為了彌補銅錢不足,蜀國開始鑄造鐵錢,創造了一個銅錢與鐵錢同時流通的雙貨幣體系。從理論上講,銅錢具有單位價值低的特徵,是商業活動不發達的見證。可能正是由於商業活動不發達和生產力落後的約束,當銅錢短缺時,替代它的是更便宜的鐵錢;當鐵錢短缺時,替代它的是更便宜的紙幣。也說是說,當宋朝皇帝終於認識到,他無法生產出足夠的銅錢甚至鐵錢來支付勞役和軍需時,紙幣就出現了。

蜀國銅錢

中國紙幣起源:從銅錢到鐵錢到「交子」

中國紙幣始於宋朝。公元960年宋朝重新統一了中國,建都開封。公元965年宋朝吞併了蜀國。最初宋朝試圖重建以銅錢為基礎的、單一的貨幣體系,但由於保留了四川鐵錢,鐵錢將銅錢驅逐出了市場。公元979年為了恢復銅錢流通,宋朝要求居民稅款的10%必須用銅錢支付,並在隨後的10年中每年增加10%。當時銅礦開採和冶煉技術落後,銅錢供給不足,用銅錢徵稅引起市場恐慌,宋朝不得不放棄在四川地區恢復銅錢流通的設想。

但是,作為交易媒介鐵錢存在明顯缺陷。鐵錢的價值更低,還不及等量銅錢價值的十分之一,用鐵錢進行交易,攜帶和存放的困難成為交易雙方的巨大負擔。正如《價值起源》一書的作者所說:「一位家庭主婦需要攜帶1.5鎊重的鐵錢,才能到集市購買1鎊食鹽」。為此,從公元990年起,一些商人開始發行自己的私人票據,作為貨幣使用。這些由私人發行的票據被稱作「交子」。最初的交子是一種存款憑證。北宋初年,四川地區出現了為那些攜帶著沉重鐵錢的商人保管現金的商鋪,存款人將鐵錢或銅錢交付給商鋪,商鋪將存款數額寫在紙上,交給存款人,並收取一定保管費。這種臨時填寫存款金額的紙券便是「交子」。隨著 「交子」越來越廣泛地使用,一些商鋪聯合起來,形成專營「交子」發行和兌換的商鋪聯盟,並在各地設立分鋪。

交子

從「交子務」、「政府交子」到信用貨幣

公元1005年,益州(成都)知府張詠進行貨幣改革。主要內容包括:一是發行大鐵錢,一個大鐵錢等於十個小鐵錢或兩個小銅錢;二是將私人「交子」發行置於政府管制之下,賦予16家財力充足的商鋪聯盟以發行「交子」的權利。還規定了「交子」印製的技術標準,包括紙張、尺寸、顏色和格式等。

後來,這些經營「交子」存放和兌換的商鋪發現,他們動用商人存入的部分鐵錢或銅錢,並不會影響商人的提現。於是,就有人使用商人存款來購買耕地甚至奢侈品,當商人來取款時,商鋪沒有足夠的鐵錢或銅錢來兌付。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公元1023年宋朝政府設立益州(成都)「交子務」。「交子務」是宋朝掌管紙幣流通事務的政府機構,被授予獨家發行「交子」的權利。宋朝政府還規定了「交子」的到期時間,即「交子」流通兩年之後必須由其發行者贖回並收取3%的傭金。

公元1024年宋朝開始正式發行「政府交子」,數量為1,880,000貫,此後兩年一次的發行額度均為1,256,340貫。當時,「政府交子」深受人們歡迎,尤其是那些從事跨地區貿易和跨國貿易的四川茶葉商人。在很多情況下,「政府交子」是溢價交易的。

在紙幣發明過程中,中國造紙和印刷術的發展功不可沒。唐朝之前麻纖維是造紙的主要原材料,唐朝初年中國發明了印刷術,新的印刷術對紙張提出了更高要求,於是,桑樹皮逐漸取代了麻纖維,成為製造高級紙張的主要原材料。宋朝初年,四川地區的印刷技術和紙張質量已經達到了印製貨幣的技術標準。後來,「交子務」便開始用桑皮紙印刷有統一面額和格式的「政府交子」,逐漸使得「政府交子」具備了信用貨幣的基本特徵,成為真正的紙幣。

「交引」、「錢引」與「榷貨務」

「交子」作為交易媒介,為商業活動提供方便,更為重要的是,「交子」還作為支付工具在財政管理中發揮作用。與其他朝代一樣,宋朝的人力、物力資源也是主要用於邊境防禦和戰爭。公元1040年宋朝與西夏党項戰爭爆發,宋朝政府動員了100多萬人投入戰爭。由於宋朝北方邊境距離首都開封路途遙遠、高山林立,如何供應北方邊境成了宋朝的首要任務。為了鼓勵商人們為邊境前線提供穀物、草料和衣物等軍需物資,宋朝政府用期票對商人進行支付,當時的期票叫「交引」。「交引」可以在開封「榷貨務」兌換成銅錢。是宋朝的市場交易管理機構,擁有管理政府專賣商品,並為專賣商品發行「便錢」、期票和代金券的特權。

「榷貨務」不僅發行「交引」,還發行食鹽、煙和其他商品的代金券。後來,宋朝建立了這些票據的二級市場,允許獲得官方許可的商鋪進行票據交易。公元11世紀40年代,大約有100多家商鋪獲得此權利。起初,「交引」沒有固定幣值,作為發行者的商鋪只是在紙券上標明價值,再加上個人印章即可。後來宋朝政府發行了擁有價值標準的「交引」。公元1029年「交引」的發行權被集中到「榷貨務」。

公元1073-1084年,宋朝銅錢的產量翻了兩番,超過了每年500萬貫。但在四川地區,宋朝政府增加貨幣供給的辦法不是鑄造更多的鐵錢,而是同時發行兩期 「政府交子」。按規定「政府交子」可以兌換鐵錢和銅錢等硬通貨,但是,每當舊票據期滿時,「政府交子」的發行者就會用新票據贖回而不是用銅錢贖回。隨著流通中「政府交子」數量增加,人們對「政府交子」的可兌換性產生了懷疑。公元1107年,「政府交子」跌至面值的10%以下,宋朝決定發行一種新的紙幣「錢引」來取代「政府交子」。「錢引」是由「榷貨務」發行的期票,不過,「錢引」發行還不到一年就被取消了,宋朝政府又用「四川錢引」替代了「錢引」。

公元1107年,宋朝政府正式發行「四川錢引」,並以1:4的比率兌換「政府交子」。「四川錢引」很快也跌破面值。宋朝政府宣布,已發行的「四川錢引」不能贖回,並結束了同時發行兩期「政府交子」的做法,「政府交子」的到期時間也由過去的兩年延長到了三年。實際上,當宋朝宣布流通中的「政府交子」和「錢引」作廢時,社會動亂和經濟危機就爆發了,危機動搖了宋朝政權。

四川錢引

公元1127年北宋戰敗逃亡,臨時建都杭州。南宋時期,擁有發鈔權的四川財政監督通過發行更多的「四川錢引」來應對急劇增加的軍事開支。公元12世紀30-90年代,「四川錢引」只能按其面值的30-40%流通。與「政府交子」不同,「四川錢引」不能兌換硬通貨。公元13世紀初,流通中「四川錢引」達80,000,000貫。因數量過多而大幅貶值且不能兌換硬通貨的「四川錢引」之所以能夠長期流通,一個重要的原因或者說唯一原因就是宋朝政府允許百姓用「四川錢引」納稅。

「政府會子」與「四個貨幣區」

公元1127年,金國佔領了中國北部,同時也佔有了宋朝國庫中的100,000,000貫銅錢,使宋朝政府只能用期票來支付軍需。在名義上,這些期票可以從「榷貨務」兌換銅錢,實際根本行不通。再加上舊的曠日持久的戰爭和貧困,銅產量大幅下降,南宋政府開始降低銅錢重量,並且引起民間貨幣偽造泛濫。結果「北宋時期發行的足額銅錢全部消失,市場上充斥著南宋發行的份量不足的銅錢」。一些商鋪開始發行可轉讓票據,即「便錢票據」。「便錢票據」也被稱作「便錢會子」或「寄付會子」。

公元1161年,「榷貨務」開始發行「政府會子」。起初「政府會子」流通範圍僅限於杭州及周邊地區。第一期發行400萬貫「政府會子」,幣值分別為1貫、2貫和3貫。六年後,流通中的「政府會子」增加到2800百萬貫。「政府會子」的大幅貶值,迫使宋朝再次進行貨幣改革,即按照三年一期發行「政府會子」,每次發行的總量不超過1000萬貫,「政府會子」不能兌換硬通貨。

公元1206年,宋朝又一次進入戰爭狀態,軍需激增。公元1207年,宋朝允許三期 「政府會子」同時流通,總額達1億4千萬貫,「政府會子」迅速跌破其面值的50%以上。當時「政府會子」只能在宋朝的東南地區流通,被稱作「東南會子」。公元1165年,宋朝還發行了新「交子」即「淮南交子」,僅限於在淮南地區流通。公元1170年,宋朝政府在淮南引入鐵錢,並要求鐵錢與以銅錢標明幣值的「政府會子」同時流通。公元1160年,宋朝發行了另一種地區性紙幣「湖會」,在湖北與金國的邊境地區使用。

總之,在宋朝最後一個世紀里,中國形成了四個貨幣區:一是首都和東南地區,主要使用「政府會子」和銅錢;二是四川地區,主要使用「錢引」和鐵錢;三是淮南地區,主要使用「交子」和鐵錢;四是湖北地區,主要使用「湖會」、銅錢和淮南鐵錢。這四個貨幣區正好對應宋朝四個軍需部的管轄區,宋朝軍需部主要負責邊境駐軍的軍需供給。「四個貨幣區與四個軍需部管轄區相重合的實事表明,宋朝發行紙幣的最初目的是將其作為政府支付手段,但在每一個貨幣區內,紙幣成為私人之間的交易工具」。四個貨幣區也表明,宋朝政府晚期已經難以維持一個全國統一的紙幣體系。

從「中統鈔」、「至元鈔」、「至大鈔」到物物交換

紙幣的大量印製和發行在元朝達到頂峰。公元1272年元朝建都北京後,開始發行自己的紙幣「中統鈔」。為了鼓勵人們使用「中統鈔」,元朝政府禁止銅錢流通。從公元1276年起,元朝開始大量印製紙幣,並允許宋朝「政府會子」的持有者按照50:1的比率兌換「中統鈔」。「中統鈔」的發行量很快超過了元朝的硬通貨儲備,使元朝政府關於「中統鈔」可兌換的承諾落空。公元1282年,元朝政府明令禁止黃金和白銀流通,「中統鈔」成為不可兌換貨幣。不過,與晚期的宋朝政府一樣,儘管元朝政府的法幣為「中統鈔」,但元朝政府卻要求百姓用一定比例的鐵錢或銅錢納稅。

公元1287年,「中統鈔」貶值了80%左右,元朝政府不得不發行新紙幣「至元鈔」來替代「中統鈔」,規定1貫「至元鈔」兌換5貫「中統鈔」。元朝政府特彆強調「至元鈔」不能兌換硬通貨。最初,為了保持貨幣穩定,對「至元鈔」發行量有所限制。到了14世紀,元朝政府再次屈服於濫發紙幣的誘惑而無限制地印製「至元鈔」,造成人們拒絕接受和使用「至元鈔」。公元1309年,明朝發行新紙幣「至大鈔」取代了「至元鈔」。「至大鈔」以白銀為單位標價,並通過鑄造銅錢來配合新紙幣發行。這些銅錢離開鑄幣廠就消失了,被過高估值的「至大鈔」亦為市場拒絕。公元1311年,元朝決定停止發行「至大鈔」和銅錢,重新將「中統鈔」作為價值標準,但是,無論是「中統鈔」、「至元鈔」還是「至大鈔」,所有的元朝紙幣已經徹底失去了人們信任,元朝後期的貿易活動不得不通過物物交換進行。

紙幣災難:從「大明寶鈔」逃向白銀

明朝建立拉開了中國古代紙幣史的最後一幕。始於宋朝的紙幣,經過北宋、南宋和元朝之後,在明朝和清朝幾近消失。實際上,明朝建立之初,明朝皇帝曾計劃恢復銅錢作為貨幣本位,但受銅礦開採和冶煉技術限制,無法生產出滿足明朝需要的規模龐大的銅錢。為此,公元1375年,明朝決定發行自己的紙幣「大明寶鈔」。「大明寶鈔」的面額較小,從100文到1貫。為了維護「大明寶鈔」的權威性,政府明令禁止貴金屬作為交易媒介使用,規定「大明寶鈔」不能兌換硬通貨。公元1394年,當「大明寶鈔」貶值到不足面值的20%時,明朝政府採取了極端措施,禁止在市場交易中使用明朝法幣「大明寶鈔」。

大明寶鈔

明代白銀

公元15世紀30年代,明朝政府決定停止印製和發行「大明寶鈔」,停止銅錢鑄造,承認白銀的價值標準作用,允許百姓用白銀納稅。自此以後,白銀成為明朝和清朝的價值標準。此間,曾經有人多次向明朝皇帝和清朝政府建議,恢復紙幣印製和流通,但都被一一駁回了。鴉片戰爭失敗之後,中央政權日益虛弱,失去發行統一貨幣的能力。公元19世紀50-60年代,太平天國運動給中國經濟帶來了更大的災難,清朝政府曾短暫地印製紙幣,以維持軍需。直到1935年中華民國建立,中國再次有了統一的紙幣體系。(個人學術觀點,與供職單位無關)

智庫點評

貨幣研究一直都是經濟學的熱門話題,尤其數字貨幣興起之後,人們對貨幣的本質就更感興趣。數字貨幣出現的上一次大變革,是紙幣出現。紙幣是市場的產物還是國家的規定,它是如何流通的?這篇學術文章有紮實的考據,值得其他學術文章引用。貨幣研究的一大重點,是關注通貨膨脹。理解貨幣原理,才能理解通脹,這篇看似學術性的文章,其實和我們的生活有隱秘的關聯。

—— 騰訊新聞出品 ——

原子智庫

AtomThinkTank

學術顧問

國研中心高級研究員:吳敬璉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


推薦閱讀:

陳勇博士受聘中國投資協會國家優質投資項目審定委員會委員
英國《現代工業戰略》解讀
長短活用法 - MBA智庫百科
提琴智庫71:學習小提琴總失敗?那是你還沒讀懂樂感...
韋森:中國經濟不會蕭條的四個原因

TAG:中國 | 紙幣 | 原子 | 智庫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