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叛逆的孩子,如何做好父親、母親的角色

當前,很多父母都在感嘆孩子不聽話,不願意與父母溝通,對於孩子的很多怪異行為也無法理解,事實上,這些都是由於處於青春期孩子產生的叛逆行為,如果不能進行有效的溝通和疏導,則很容易給孩子造成嚴重的心理陰影,甚至造成心理疾病。面對叛逆的孩子,如何做好父親母親的角色呢?

一、中學生叛逆心理的表現:

處在青春期的中學生,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都會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叛逆心理,有的學生表現得比較嚴重,而有的學生表現則比較輕微,歸納下來,初中生的叛逆心理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

1、定力不強,容易被誤導。有些初中生,在剛剛進入校園時,是一個十分和善聽話的學生,而在學習的過程中接觸到學校外面的一些人和事,就會不自覺的進行模仿,而後把這些惡習帶到學校中。很多愛打架、吸煙、逃課的學生都是由於定力不強,受到校外不良因素的影響而產生了叛逆心理。

2、 厭學、逃學。這種現象在學校中也是十分普遍的,尤其到了初一下學期時,很多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由於成績落後,對學習失去信心,就產生了叛逆心理,厭學、逃學,不聽老師的話。

3、自以為是。這個現象就與家庭環境有著很大的關係,很多中學生由於從小受到家長的溺愛,就形成了高傲、自私的性格,而且這種性格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嚴重,很多學生在學校中,在學習上,不聽教師和學生的意見,只顧用自己的方法,當成績無法提高時,也不接受老師的意見,固執己見。

4、自卑和自負。有些中學生進入青春期後,對榮辱有了認識,總覺得自己的家庭或者學習上不如別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卑的性格。相反,另一部分學生卻認為,自己應當從平庸中走出來,在各方面都應當超過別人,因此經常採用一些不當的方法想吸引別人的注意,比如怪異的髮型,各種奇裝異服等。

二、叛逆心理的成因:

1、 青春期獨特的心理特點。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在思想上開始步入成熟,自我意識也初步形成,這個時期的孩子,在心理上很需要別人的認可和接受,渴望受到尊重和理解,為了展示自我,他們常常採取一些在我們看來十分叛逆的行為,很多父母無法理解孩子的行為,對於孩子的變化,十分的不理解,生硬的進行制止,這反而會限制了孩子的正常成長。

2、來自家庭的原因。有些父母,無法理解處在青春期的孩子產生的叛逆行為,對孩子的管教方式不當,往往侵犯了孩子的精神世界,當孩子的承受能力超過他們所能承受的範圍時,就會產生對父母、對生活的反抗,而這時父母如果採取批評、壓制、羅嗦或者是暴力手段,不但不會緩解孩子的叛逆心理,反而會加重他的反抗意識,使叛逆思想越來越嚴重。

3、來自學校的原因。學校是孩子生活的另一個重要環境,來自教師和同學的壓力也會使學生產生叛逆心理甚至是加重,有些教師只根據學習成績來判斷學生的好壞,對於成績差的學生,冷嘲熱諷,不會用心與學生溝通,而其他學生在老師的影響下,也會對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產生歧視,在這種情況下,處於青春期的學生必然會產生各種不良的心理情緒,產生各種叛逆的行為,希望以此來轉變其他同學和老師對自己的看法。

三、中學生叛逆心理的疏導對策

當孩子處於青春期時,父母要能夠正確認識孩子在這個時期所表現出來的各種怪異行為,並且對孩子的行為表示理解,讓孩子充分體會到家庭的溫暖,體會到來自父母的愛,不良的心理情緒自然而然的就會減弱,才能促進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長。叛逆的孩子,需要父母共同協作,配合教育,具體做到以下幾點:

(一) 觀察與溝通。

了解孩子是家長教育孩子的前提,要教育孩子,我們必須讓家長懂得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為了全面深刻地了解孩子,家長必須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孩子,獲得關於孩子身心發展的各種真實材料。首先,觀察要經常化。最好是家長每天擠出時間,觀看孩子的活動,使重點觀察與普遍觀察相結合,察言觀色,把握孩子的心理特徵。其次,觀察要全面化。即家長對孩子身心各方面的情況進行觀察,不論是孩子體力、認知、語言的發展,還是孩子的情感,社會性的發展,都要予以關注,不能對任何一方面疏忽。我們在實際教育工作中注意到家長關心的是孩子的知識量的獲得,在評估中比較注重此方面的發展,忽略孩子能力、行為習慣、心理發展等方面的觀察與培養。在素質教育剛實施的時候,很多家長對集體教育活動的減少,小組活動與區角活動的增多不理解,經常要求增加集體教育的時間,在他們眼中只有多上課才能多學知識與本領。要讓家長了解要從各方面評價孩子的發展,不能只從知識量掌握的多少來評判孩子的發展如何。知識固然重要,但今後社會不需要高分低能的人,我們應從現在做起,為孩子的終身發展打好基礎,應從各方面去評估孩子的發展。

家長多觀察孩子平時的表現,了解其生理和心理特點,也為與孩子進行溝通做好準備:

身為父母,最大的心愿就是看著孩子快樂的成長,在孩子的成長中與孩子分享點點滴滴的喜悅,能與孩子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但是,現實生活中很多家庭的親子關係緊張,與孩子的溝通出現問題。這是因為父母在與孩子的溝通中,沒有真正的了解孩子和理解孩子,而憑自己的想法主觀推斷,這樣就造成與孩子之間的誤會,從而破壞親子之間的關係。

因此,家長和孩子的溝通,應該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如果你講的話、做的事,孩子無法理解、無法接受,那麼溝通就沒有效果。實際上,每個孩子都希望與父母交流和溝通,只有當他們感覺到父母不理解自己,不尊重自己時,才會關閉自己的心靈,不願意與父母溝通。所以,要想真正與孩子溝通,必須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和孩子溝通,目的是促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在良好的親子關係基礎上,去教育孩子,激勵孩子,幫助孩子實現自己的理想。因此,父母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語言是起到決定性作用,給孩子怎樣正確的教育,怎樣通過自己的語言打開孩子的心靈大門,怎樣用語言來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等等,都需要有良好的溝通技巧。

我和兒子的關係一直很融洽,是兒子可以信賴和依靠的大山。我們有時間常一起交流,談論的話題從生活到學習、理想和將來、小說和電視等等各個方面。作為父親,我努力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和孩子真誠的溝通。我不僅在生活上關懷他、學習上關心他,而且在他有情緒時安慰他,有困難的時候幫助他,在學習、生活中碰到不愉快的事情,會耐心地開導他,我時刻注意兒子的感受,不用自己的想法去衡量他,使問題在溝通中解決,使他能健康的成長和全面的發展。

我和兒子也經常一起看電視,電視的內容往往是他所喜歡的。我們通過劇中的角色、情節內容,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從中我可以了解他的心理感受和心理的想法,以及對世界觀的認識,和對金錢、物質、生活的要求。我們也閱讀相同的小說,一起討論書中的人物。我從書中引出話題跟他交流,兒子也很有興趣。書中的人物有的也許貼近生活,利用恰當的機會,給兒子提出一些問題,讓他換位思考,兒子會把他的想法,他的意見,呈現在你的眼前。這樣的交流,一方面使我們拉近了距離,成了無話不談的父子。另一方面也使我了解兒子的內心世界,和他所嚮往的美好事物。因此,父子之間的溝通就非常協調,平時的溝通就很容易了。

其次,我時常用發簡訊和擁抱的方式來稱讚和鼓勵他。心理學家威廉·傑姆斯曾說過:「人性最深沉的需要就是渴望別人的讚賞」。讚賞是一種良好的親子溝通,是父母激勵孩子不斷上進的有效溝通方法。因此,在兒子取得好成績的時候,我會發個簡訊祝賀他,用讚賞和鼓勵使他的內心獲得成就的快樂。當他回家時我會熱烈的擁抱他,或者握一下手表示祝賀。我時常對他說:「你真厲害噢,爸爸為你驕傲」,「要再接再厲!繼續加油哦!」 當他考試成績不理想時,我也沒有去責怪他,而是對他說:「爸爸相信你的實力,下次一定能考出好成績,要努力加油噢!」 因此,兒子每次考試不管考得如何,他都告訴我結果。我想鼓勵孩子,讚賞孩子,使孩子在心理上更加願意接納父母,是和孩子溝通的最重要的教育方法之一。

(二)保持冷靜。

作為家長,您也許遇到過這類事情:不懂事的兒子竟拿著您遞過來的熱饅頭捏麵人;在家裡潔白的牆壁上畫卡通人物;儘管您整天教育孩子要勤儉,但孩子哭著鬧著要一天換一身新衣裳……

這時我們的家長往往是情緒激動、態度粗野、大發雷霆,而孩子此時最易產生強烈反感,甚至叛逆。其實,專家調查顯示,當家長在孩子面前大呼小叫時,孩子只注意家長怒氣衝天的狀態,根本沒有聽家長在喊叫什麼。殊不知,在關鍵時刻以冷靜態度促進孩子自我反省、悔過自新,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妨,你先聽這樣一則故事:一位母親問她5歲的兒子:「如果媽媽和你出去玩,我們渴了,又沒有帶水,而你的小書包里恰巧有兩個蘋果,你會怎麼做呢?」兒子歪著小腦袋想了一會兒,說:「我會把兩個蘋果都咬一口。」可想而知,那位母親當時有多麼的失望。她本想像別的父母一樣,對孩子訓斥一番,告訴孩子自私有多麼的可怕,然後再教孩子以後怎麼做,可就在話即將說出口的那一瞬間,她冷靜了片刻,改變了主意。母親摸摸兒子的小臉,溫柔地問:「能告訴媽媽,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嗎?」兒子認真地眨眨眼睛,帶著一臉的童真說:「因為……因為我想把最甜的一個留給媽媽。」霎時,母親的眼裡閃動著淚花。有一位教育學家每次演講時都要向家長講述這個故事,並且感慨地加以點評道:「這位家長是幸運的,因為她對待事情時冷靜的態度以及對兒子的寬容和信任,使她感受到了兒子的愛;而這個男孩也是幸運的,他那純真而善良的流露,是因為母親給了他把話說完的機會。

顯而易見,面對孩子的過失,保持冷靜的態度,不但有利於維護父母在孩子心中良好的形象,有利於親子溝通,也容易讓孩子接受。所以,教育孩子,要首先學會保持冷靜。對此,我們要謹記義大利教育家馬拉古齊的教導:「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應該給孩子足夠的時間,我們應該放慢腳步,我們應該學會等待!」這樣不但能夠促使孩子更快成長,甚至會超出你的預期,而且你自己也能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享受到更多的東西,如快樂、舒適、孩子對你的愛等。

(三)尋求意見。

管教孩子,有時應該尋求別人尤其是老師的意見,讓自己的思想更開闊。很多家長都了解與孩子溝通的重要性,因此總是尋找時機為孩子的「崛起」尋找理由,總是會尋找機會說服孩子去努力。但大多數家長卻忽略了與老師溝通的重要性。在新學期剛開始的時候,老師的態度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也許就是因為老師很隨意的一句批評的話語,孩子就有可能對自己失去信心,從而討厭上學習。因此,家長一旦發現孩子有患「初中新生綜合症」的傾向,便要及時跟老師取得聯繫。

天翔是個很活潑的男生,但媽媽發現,自從天翔進入七年級之後,還不到兩周的時間,這孩子就像變了個人似的,情緒低落,而且經常向媽媽抱怨班主任的不好。天翔媽媽意識到了孩子的變化,便總是問孩子:「是不是在新的學校有什麼不適應的地方呀?」每次孩子都說他不喜歡班主任,媽媽再問他為什麼,他就不好好與媽媽說話了。為了弄清楚孩子變化的原因,天翔的媽媽主動找孩子的班主任談了一次。在與班主任的共同探討中,終於弄清楚了孩子情緒變化的原因。原來,在七年級新生報道那天,天翔遲到了,嚴厲的班主任批評了他一句,並且由於當時同學們的座位都已經安排好了,班主任就先讓個子並不是很高的天翔暫時坐到了最後一排。後來班主任因為事情太多,就把給天翔調座位的事情忘掉了,所以天翔就認為班主任對他有意見,從而學習、生活都打不起精神來。在七年級新生剛開學的那段時間,班主任是最忙的時候,他們還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研究每個孩子的心理。因此,在這段時間,家長只要發現孩子的情緒或心理有不對的地方,就應該及時與班主任取得聯繫,及時溝通。而且,這一階段的孩子有這樣一種心理,他們很注重老師對他們的評價,老師的話他們也很願意聽。就像上面事例中所說的天翔,如果在媽媽與班主任溝通之後,班主任能夠及時給天翔解決座位的問題,並對他說幾句鼓勵的話,那天翔對班主任的意見就會馬上消失,而且很快就會恢復往日的活潑。 所以,在這一階段,尤其是孩子患有「初中新生綜合症」時,家長與班主任的溝通和交流更是十分必要的。

(四)開放自我。

父母是孩子們的至親至愛。母愛是世間最聖潔的感情。全世界的母親都深深地愛著自己的子女,為了子女的成長,她們傾其所有。子女的每一步成長,一點一滴的進步,都浸透了母親的汗水和心血。中國的母親有「溫柔賢惠,吃苦耐勞,任勞任怨,為了家庭和孩子可以犧牲自己一切」的高貴品德。

日前,一篇《美國高中「中國媽媽」為何成了貶義詞?》的文章在網上引發熱議。在一些美國學生、家長眼中,「中國媽媽」愛攀比,愛包辦,永遠以別人為標杆,華裔家庭的孩子缺少獨立性和自主性,什麼事都是媽媽說了算。「中國媽媽」像只老母雞,孩子如同小雞,總要靠母雞的翅膀來保護。

坦率說,由於東西方文化差異,對母愛確有不同理解,我們不認為文中所說的「中國媽媽」能代表所有中國的母親,我們堅持認為中國母親是最有愛心、最有責任感的好媽媽。可是,我們不能否認,由於我國現在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家庭,孩子格外受到呵護。不少母親在為兒女無私奉獻的同時,可能並不知道,過度的愛,對孩子成長成材並非有利。家庭教育是人一生教育的根基,孩子的成長關係著民族的未來。我們應該經常思考,中國式家庭教育有沒有誤區,應該怎樣進行調整和改進?父母怎樣愛孩子才能幫助他們更好成長?

此外,父母發現孩子的興趣會影響功課時,不要立即禁止,最好能多了解情況。如陪孩子去電子遊戲中心,和孩子討論他們的偶像,以此提醒什麼是應該學的,什麼是不應該學的。只有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才能相處得更融洽。當父母與孩子相處融洽了,孩子就不會反叛了。

(五)不斷試驗,求同存異。

父母管教孩子,要時常改變方式,孩子小的時候,一般只是父母講,孩子聽。上了中學後,就應嘗試雙向溝通,也聽聽孩子的建議。一旦發現某一種方法行不通,就應隨時改變方法,不斷試驗,直至發現有效的方法。

然而,生活中總有夫妻經常因教育方法不同而發生爭吵,兩個人都覺得自己正確,都覺得自己的方法對孩子成長更好。那麼,在孩子教育方面,是不是夫妻兩個人一定要有相同的方法才好呢?如果方式方法不一樣,又該如何協調呢?

實際上,家庭教育的多樣化或一致化是個相對的概念,夫妻在對孩子具體的教育中要求同存異,家庭教育中應有必要的一致化,在此基礎上是可以多樣化的。家教多樣化不等於一個唱白臉一個唱黑臉,最忌諱的是當著孩子面因教育方法不同而爭吵,或為了表現自己方法更優而互相拆台、搶白。教育多樣化是說方式方法的不同,但教育目的要明確,那就是讓孩子自信、陽光地成長。 

(六)將心比心,換位思考。

據《東江時報》日前報道,家住市區河南岸的兩名初中生阿亮(化名)和阿明(化名),因學習壓力大和家長批評太凶,賭氣離家出走,幸深惠兩地警方全力協助才將兩名男孩找到;惠陽區新圩鎮約場村商業街內,8歲半的女孩李家玲在家中用圍巾上吊自殺,父母懷疑孩子受古裝劇上吊情節影響而做出這樣的舉動。一時,學生的教育問題引起熱議。

阿亮和阿明因學習壓力大和家長批評太凶,賭氣離家出走,筆者不禁為社會上其他有著像阿亮和阿明同樣想法的孩子擔心。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是很重要的。像阿亮和阿明這樣的孩子,他們或許都是家長眼中「不聽話」的孩子,但無疑他們都是祖國的花朵,每個家庭的寶貝。如何教育好他們,是壓在家長肩上的一副擔子,更是一種責任和義務。筆者認為,要教育好孩子,家長應該學會換位思考。

在我們每個人的成長經歷中,或多或少會經歷阿亮和阿明類似的壓力。一方面來自學習,一方面來自家長。如兩三歲時,家長或許會要求我們,別人的東西不能要。上學時,家長們或會要求我們,只要好好學習,什麼都不用做,什麼都不用管,甚至主動佔用我們的周末時間,要我們上補習班。上大學時,家長還用個人經歷,來指點孩子報可能不喜歡的專業。如此種種,如果我們哪一條沒做好,尤其違背了好好學習這一條,就很有可能會遭到家長的嚴厲批評,甚至輕易被貼上「不聽話」的標籤。

筆者舉上述案例,並非想反駁家長們的良苦用心,只是想提醒家長們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在教育孩子時應該考慮孩子在每個年齡階段的需要和心智。讀書時,孩子很可能因為貪玩或學習方法不對,導致學習成績不理想,此時許多家長想到的方法是,佔用孩子大部分業餘時間,強迫孩子上這個班那個班補習,強行剝奪孩子童心對玩耍的渴求,並忽視了孩子真正的興趣愛好。每個家長都曾經是孩子,被家長強迫著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想來每個曾經的孩子、現在的家長都有所經歷和體會,既然如此,為何又要將當初自己所承受過的痛苦再加諸於自己的孩子身上呢?

教育應該以人為本,家庭教育亦然。孩子不是家長傳授教條和經驗的工具。當家長長期提出過多不合理要求,孩子不能達到,不僅會使家長失去威信,而且容易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導致孩子厭學、不願與家長溝通,甚至想通過撒謊或離家出走等來逃避現實。在提倡科學發展觀的今天,這種現象應該隨著我們對青少年兒童教育的認識不斷深入,而逐漸得到改善。筆者認為,改善就應該從家長開始做起。只有家長了解了孩子的真實想法,才能跨過年齡上的代溝與孩子很好地溝通,也才能將自己正確的思想有效地傳達給孩子。

對處於青春期孩子,父母要能夠正確認識孩子在這個時期所表現出來的各種怪異行為,並且對孩子的叛逆行為表示理解,讓孩子充分體會到家庭的溫暖,體會到來自父母的愛。家長也要進行有效的溝通和疏導,父母更要相互配合,多想法子,用心教育,這樣,不良的心理情緒自然而然的就會減弱,孩子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羅定市瀧州中學 林燦榮


推薦閱讀:

保劍鋒在你若安好中扮演什麼角色?
傾世皇妃馬湘雲是什麼角色?
王家衛:不要過度解讀 章子怡曾怕角色名字被笑
「慈母」毒殺親兒角色因何反轉?
韓彩英出演《漂亮男人》的角色有哪些特點?

TAG:孩子 | 父親 | 角色 | 母親 | 面對 | 叛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