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韓信當如何保身?

毛澤東說:「劉邦是封建皇帝裡邊最厲害的一個」。而劉邦則說:「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故而劉邦顯然認為自己遠不及開國三傑。但看看這三傑的保命手段:張良從赤松子做逍遙之游,力爭遠離廟堂之爭,但因為替呂后出謀劃策鞏固了劉盈的儲位而終身受呂后的禮遇。蕭何欺男霸女自污身名,散家財以充軍需,出獄後免冠徒跣向劉邦謝罪而終得諒解。韓信自從當了淮陰侯後怏怏不樂,平日深居簡出,羞與絳、灌等列,且公然自嘲「生乃與噲等為伍!」且又實話實說謂劉邦之能力帶兵不過十萬。看看張良、蕭何、韓信三個人的處世手段,再想想劉邦這種雄猜之主的本心本性,韓信最後落得三族夷滅的下場似乎也不足為怪。 但問題是韓信只有這條絕路可走嗎?歷史上武涉和蒯通勸韓信自立的計策早就廣為天下人所知,客觀的說,這算是一條謀生之道。但拘泥於「漢王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的韓信不忍背漢自立,則這條路就走不通了。故而本文要在韓信不背漢的條件下為其謀一條保命進身之道。 韓信既然是兵家出身,自然通曉孫吳之道。孫子說:「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而吳起則說:「審敵虛實而趨其危」。韓信既不忍背漢,且又為漢之大將,上有雄猜之主,下擁不世之功,他要安保尊榮其實是個系統工程。要我說,他該如此: 第一,要明白「 人之所貴者,非良貴也。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劉邦今日能用自己為大將,那是因為有項羽,若是項羽不在了,劉邦還需要大將嗎?故而孫子說:「致人而不制於人」。因此從這句話中分出兩個大方向,一個方向是在一個適合的時間地點情勢下跳出這個系統並進而自成一系,這就是當初韓信為齊王時武涉蒯通對他說的那通話。而另一個方向是在這個系統內深挖至核心,並進而同核心相綁定;以期達到「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同體效果。如此劉邦要傷韓信,那就是在傷自己。 第二,若採用與劉邦相綁定並進而休戚與共的策略就必須首先分析劉邦這個人的弱點。吳起說:「審敵虛實而趨其危」其實就是這個道理。劉邦在項羽未滅時最大的敵人是項羽,劉邦在項羽已死後最大的問題是其皇位的穩固和傳承。因此韓信要找到能與劉漢皇朝皇位穩固和傳承相綁定的切入點。孫子說:「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這個「勢」對韓信很關鍵,必須關鍵到劉邦要動他劉家的天下就要分崩離析。如此韓信才能安保尊榮。 第三,既然劉邦的弱點是與他爭天下的項羽和項羽已死後劉家天下的穩固。則在項羽未死時韓信就握有第一個大籌碼。韓信助漢則項羽滅,不助漢則項羽存。因此韓信當以此為資本在幫劉邦平定三秦後就立刻請蕭何為自己提親,求娶劉邦呂后之女魯元公主。而且這個時機不應晚於劉邦封韓信為齊王。彼時韓信不過二十五歲,文武全才,身材長大,又是劉邦傾心拉攏的大將。而魯元公主在公元前205年至多就在15到20歲之間。(劉邦出生於公元前256年,呂雉則是生於公元前241年,兩者年齡相差應記為15歲。庶長子劉肥出生於公元前221年,嫡長子劉盈出生於公元前210年,而魯元為劉盈之姐,且劉盈幼時魯元已能幫呂后耕地。若按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則呂后若是十五歲嫁劉邦,則劉邦與曹氏生劉肥當在與呂后婚後。若是呂后二十嫁劉邦,則劉肥之出生與呂后之婚嫁同年。)因此,韓信和魯元公主年齡相得,劉邦與韓信彼時利害相同,韓信與蕭何為密友而蕭何與劉邦素來莫逆,則韓信娶魯元實乃天作之合。 第四,從當時的政治格局出發,劉邦必不會反對這門親事,而且彭城大敗後,劉邦也無力反對這一提議。但對韓信來說,如果一旦劉邦反對這一提議,則其實意味著劉邦根本就是在利用自己,則韓信就不必在日後用討封齊王來試探劉邦,而應該立刻就著手不動聲色的尋機自成一系。如果劉邦不反對韓信娶魯元,則呂后雖然此時被項羽擒獲,但她也不會反對這個結果。因為就是在公元前205年,劉盈被立為儲君,韓信若娶魯元,則在呂后看來劉盈就有了韓信這樣一個大姐夫,則劉盈的政治地位就有了堅實的軍事保證。故而,如此從親戚關係上說,韓信就成了劉邦呂后的女婿,而因為魯元和劉盈是嫡親姐弟,則韓信就是呂后的親女婿。如此劉邦和韓信就能形成「外有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的獨特關係。 第五,韓信若成了劉邦的女婿,則他出兵於外,在家的魯元公主於名是妻子,於勢則是韓信留給劉邦的人質。若是魯元能有兒女,則劉邦在項羽未滅前必對韓信安心矣。且韓信與張耳合兵經略燕趙齊,此時劉邦就不必通過與張耳來分離韓信之勢。看看張耳的兒子張敖娶魯元時是年近四十的歲數,而其年齡才能皆不及韓信,故而韓信不娶魯元是其不能在體系內安保尊榮的第一要因。以韓信之用兵,有兵三十萬足以破項羽疲敝之師,故而滅項羽於韓信未為難事。以韓信之強且又兼為劉邦之乘龍快婿,劉邦又何必看重區區張敖?則劉邦韓信名為君臣,恩尤父子,實乃翁婿這種關係又豈是小小武涉蒯通縱橫之術所能離間和打動的呢? 第六,項羽既滅,天下歸劉,則劉邦所懼者有三。其一,是大臣不服,隨時謀反。其二,是匈奴為患,猛士安得?第三,是「以為(劉盈)不類我,常欲廢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類我」。則此時韓信若是劉邦女婿,手掌雄兵劉邦會如何看他呢?依我看若是韓信與魯元情好日密,則劉邦的心情將是極為複雜的。從劉邦所懼的前兩點來說,韓信手握重兵是對心懷不軌的大臣和北方匈奴的有力制約,但韓信是劉盈的親姐夫,則在政治立場上必然與試圖奪嫡的戚夫人和趙王如意為敵;而且韓信與蕭何為生死之交,與張良則為共論兵法之密友。故而劉邦若不用韓信為將,則勢必削其兵權。但問題是,韓信這時需要重新考量自己的政治立場。此時能對劉邦有相當影響力的人唯有呂后。而自己是呂后的女婿,劉盈的姐夫。則劉盈儲位之安危是有關自己尊榮的關鍵。而若是韓信倒向太子,則呂后勢必對韓信的支持感激涕零,而韓信則與樊噲及諸呂為休戚與共之盟友。故而此時呂后反而會成為韓信最大的保護者。如此韓信只要故意疏遠蕭何張良而獲得呂后歡心,則韓信即便為劉邦削去兵權,但其性命當屬無虞。而要獲得呂后歡心,其一要靠魯元公主的密語;其二要靠呂須及諸呂的扶持;其三,只需交好辟陽侯審食其即可。這即是孫子說的「佚而勞之,親而離之」。 第七,劉邦若削兵權,韓信以呂后魯元之親情以牽制之,外守退讓之禮,內與諸呂合縱。劉邦若不削兵權,則韓信在家為女婿,出家為上將,替劉邦討平各路反王叛臣,並可借北討匈奴之名手握強兵,雄踞北方;如此既遠離廟堂之爭,又必然被呂后視為自己在軍中之強援。只要韓信能撐過劉邦病死(韓信有年齡優勢),此時呂后必然要依仗其制衡蕭何曹參陳平周勃王陵之輩。最大的問題是漢惠帝是個短命皇帝,若是韓信此時還活著則他已是43歲。而魯元公主隔年病死,則韓信與呂后之間的羈絆就少了一道。而呂后在漢惠帝死後又專權八年,韓信要如何渡過這七年才是難題。一種方案是學張良,就說魯元死後心如死灰,也欲從赤松子游,呂后兩年不到親子俱亡,韓信或可藉此逃得大難。一種方案是借匈奴入侵,請命出鎮北方,如此待呂后一死,提兵入朝,以實力另立新帝同時又保存諸呂,以形成勛臣與諸呂相鬥於朝而自己挾天子而令諸大臣的局面;但這一方案的後果是「有伊尹之志則可,無伊尹之志而篡也!」 故而綜上所述,韓信如果真能吸取當年吳起不娶魏公主的慘痛教訓並進而娶魯元公主為妻,則他只要足夠明智和謹慎,他其實完全有機會不為曹操,即為霍光;至少再不濟也不會比張良差到哪裡去。可見人有時候成敗就在一念之間,生死就在片刻之內。孫子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韓信與劉邦,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韓信勝劉邦在於其不得不授己為齊王,而劉邦勝韓信在於以雲夢巡遊之名而誘捕之。故而世人皆稱韓信善用兵,但依我之見,這韓信不過是善用陽兵,但其卻不善用陰兵。娶一人而全功,棄一人而族滅,韓信實乃戇大耳!
推薦閱讀:

解析韓信的一生
(原創首發)韓信的一點啟示
」兵仙「韓信為何非死不可?劉邦為何不忍心也要殺掉他?
向前看的蕭何與向後看的韓信
"知人三要" 話說韓信

TAG:韓信 |